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庄哲学

老庄哲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庄哲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庄哲学

老庄哲学范文第1篇

基督教冲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分别以上帝或道为哲学的最高原则。

上帝和道都是最高的存在、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赖以存在的最终根据。上帝或

道都是无差别、无规定性的一。区别在於,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上帝,是一个

神化了的哲学原则或实体,而中国老庄哲学的道,却是自然之道。与此相应,基

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宣称上帝或道,是惑官感觉以及建主在它

上面的知识体系所不能把握的,是人的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所不能表述的。基督教

冲秘主义主张否定神学,而中国老庄哲学的主张,则可以称作是否定形而上学。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主张从外在的现象世界返回自我,借助於上帝的启示和恩

赐,在心灵的迷狂状态中静观上帝,与上帝结合为一,即神人合一。中国老庄哲

学则主张怠物、怠我,在无恩无虑的精神状态中悟道。神人合一的主体是人性中

的神性,其结果是人的神化,是对人的否定。天人合一的主体则始终是人,其结

果是人的自然化,是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和睦相处。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在

西方中世纪被视为异端,而中国老庄哲学则是显学,并与儒家哲学相互融化,共

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在西方,“神秘主义”( mysticism )一词出自希腊语动词 myein,即“闭上”,尤其是“闭上眼睛”。之所以要闭上眼睛,乃是出自对通过感官从现象世界获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不过,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仅仅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心灵的眼睛,使心灵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因此,辞书中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作为一种宗教观念和哲学观念,神秘主义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和哲学传统中。就西方而言,神秘主义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流行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俄耳甫斯教就曾对古希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作为一种独立的哲学体系,神秘主义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犹太哲学家斐洛的哲学中。公元3世纪,普罗提诺所创立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把神秘主义进一步系统化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由于普罗提诺所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旋即成为基督教哲学的理论基础,所以神秘主义也就成为基督教内部的一个与经院哲学既分庭抗礼、又相互补充的重要哲学思潮。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有5世纪的伪狄奥尼修斯、12世纪的克莱沃的贝尔纳德和圣维克多的雨果、 13世纪的波纳文图拉、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的艾克哈特及其学生苏索、陶勒。此外,5世纪的奥古斯丁和9世纪的爱留根纳的哲学中也包含着大量的神秘主义因素。而在中国,最具神秘主义特色的哲学当属老庄的学说了。后世的魏晋玄学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老庄哲学的神秘主义思想。当然,由于东西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的老庄哲学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种各样的区别。本文的目的不是对这两种理论形态进行全面的比较,而是从几个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出发,分析一下二者的异同。

一、上帝与道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最高哲学原则是上帝。体认上帝是它的最高目的。

在西方,由于哲学和神话的亲密的渊源关系,一开始就有把哲学的最高原则称之为神的传统。例如,巴门尼德的真实存在、苏格拉底的最高的善、柏拉图的最高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等等,都被称之为神。到了晚期古希腊哲学,这种情况就更普遍了。由于这种特征,崇拜唯一神的基督教就很容易接受古希腊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基督教哲学也正是这种结合的产物。作为基督教的一种理论形态,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自然也坚持上帝是唯一的、永恒的,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等神学信条。不过,既然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学说,而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哲学,它所理解的上帝也就必然不同于宗教的上帝,即不是一个人格化了的、有意志、有情感的神,而是一种神化了的哲学原则。他们继承了斐洛等人的作法,对圣经采取了一种喻意式的解释,从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流溢说出发,把上帝解释为最高的实在、无限完满的实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初始因等等。上帝是一, 在上帝之中不包含任何差别,上帝没有任何规定性。上帝创造万物,也不是一种“制作”意义上的创造,而是上帝以其无限的完满性在自身之内包含着一切事物。万物都是从上帝派生出来,并由此获得自己的存在和本质。奥古斯丁在这方面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万物皆在上帝之中, 但上帝并不是万物的处所”。 上帝是这样一种本质,“我们来自它,借助它而存在,存在于它之中”。 哲学史上把这种观点称之为“万物在神论”。但在这里,上帝并不是事物的整体,因为上帝不仅包含着所有现实存在着的事物,而且也同样包含着所有存在过的、将会存在的事物。因此,上帝包含万物、产生万物,实际上强调了上帝对万物的超越性。但另一方面,万物从上帝派生出来,又是上帝把自己的神性赋予万物,因而万物又都在不同程度上分有了上帝的本性,或者是以不同的方式对上帝的本性的限定。在这种意义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神性,上帝也就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神在万物”。“神在万物”强调的是上帝的内在性。一般来说,这种观点包含着一种泛神论的倾向。例如,爱留根纳把上帝称作非被创造而又能创造的自然,把万物的总和称作被创造而又不能创造的自然,并把上帝等同于他的创造活动,认为在创造万物之前,上帝并不存在。中世纪晚期的德国神秘主义走的更远。艾克哈特甚至认为,上帝即是万物,万物即是上帝。但总的来说,神秘主义主张神在万物,并不妨碍它同时坚持上帝的超越性。因为上帝是无限的,而万物作为对上帝的神性的限定,都是有限的。上帝作为无限完满的实体不可能被任何有限的事物所局限。不仅任何有限的事物都不能与上帝比拟,而且所有有限事物的总和也同样不能和上帝比拟,因为有限的相加决不能达到无限。上帝不仅是一切实在的事物,而且还是一切可能存在的事物,即上帝是他所能是的一切。因此,上帝是一切事物,又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上帝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又不在任何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所以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没有量的大,是没有性质的善,是没有空间的实存,是没有时间的永恒。上帝作为唯一的无限绝对超越于一切有限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事物之上。在这种意义上,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上帝实际上是超越性和内在性的结合。

哲学最高原则的这种特征也同样表现在中国老庄哲学中。不同的是,老庄哲学并没有把自己的最高原则神化。老庄哲学的最高原则是“道”。道最初的含义是道路、规律、法则。但老庄哲学在保存了上述含义的同时,又进一步把道实体化,使道成为万物的本原。在老子哲学中,道“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四章,以下仅注篇名),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第一章)。所以,道既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又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即使神也是道的产物,因为道“象帝之先”。这种思想可以称之为“万物在道论”,即强调了道的超越性。但老子似乎没有明确强调道的内在性。庄子继承和进一步发挥了老子道是万物本原的思想,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以下仅注篇名)。道自古至今永恒地存在着,是天地万物的本根和存在的根据。世界上的一切,不仅天地万物,而且包括鬼神,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但相比而言,老子的道包摄万物,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第十四章),具有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形象,而庄子的道却是无形的。因此,庄子更强调道的内在性,即“道在万物”。道无所不在,无论是太极之先还是六极之下,抑或是蝼蚁、屎溺,都是道存在的处所,换言之,没有一物之中无道。道普遍地存在于万物之中,故“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秋水》)。在最高的存在中一切事物都没有差别。

在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中,上帝和道分别扮演着哲学最高原则的角色。它们都是一,是无限的、永恒的,是万物的本质、本原、赖以存在的根据。上帝和道产生万物,都不是产生出一个他物来与自己对立,而是藉万物展现、启示自己。换言之,万物都是上帝或道的显相。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不过,除了老庄哲学没有把哲学的最高原则神化之外,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老庄哲学之间还有一个重大的差异,即人在这个本体论体系中的地位问题。老庄哲学虽然重人事,其道亦是治理之道、人伦之道,但谈的更多是人际之人,而很少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万物齐一,人与万物并没有差别。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虽然也讲在上帝中万物齐一,但却突出了人及其灵魂对世界万物的特殊地位。在存在的序列中,灵魂比肉体、人比万物要更为接近上帝。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神人合一”和中国老庄哲学的“天人合一”之间的差异。对此,我们将在后面再加以论述。

二、否定神学与道不可道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对上帝或道的理解必然导致上帝或道不可知、不可说的结论。

对于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来说,论述这一思想的学说是否定神学。否定神学的概念是伪狄奥尼修斯于5世纪提出的。他在《神秘神学》一书中明确地区分了肯定神学和否定神学。所谓肯定神学,也就是用一些肯定性的谓词,例如全知、全能、造物主、实体、一等等,来称谓上帝。这些谓词都是我们从经验世界得出的规定和概念,直接地或通过比拟附会在上帝身上的,它们都不足以表述上帝的实质,反而只会限制无限的上帝,因此,肯定神学只具有很小的价值。我们必须在肯定神学之外还有一种否定神学来作它的补充和矫正。所谓否定神学,也就是认为任何肯定性的谓词都不适用于表述上帝,我们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而不能说上帝是什么。我们只能用纯否定性的谓词去表述上帝,以确保上帝的纯洁性、超越性和无限性。上帝不仅是不可认识的、不可言说的,而且是超越于不可认识、不可言说的。我们只能在“无知的黑暗”中去体验上帝,在“神秘的无知”中与上帝结合。

否定神学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古希腊哲学的原初精神之中。在古希腊,“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因而哲学一开始就贯穿着追求真理、智慧的传统,其突出特征就是把真理、智慧与一般知识、意见区分开来。巴门尼德明确地提出了以真实存在为对象的“真理之路”和以现象世界为对象的“意见之路”之间的区分,谆谆告诫人们要避开“意见之路”,“要使你自己的思想远离这条途径,不要屈从于来自众人的经验习惯,让自己在这条路上逡巡, 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而要用理智把有关的争辩判明”。 苏格拉底也“害怕如果我用眼睛观察事物或借助于其它感官来把握事物,我的灵魂之眼会致瞎”。 最为极端的例子当属德谟克利特。据说,为了不让视觉蒙蔽自己的理性,他闭上眼睛犹恐不及,竟自动把双眼弄瞎。随着对最高存在、真理的神化,感官感觉以及建立在它上面的知识不能认识神,也就成为必然的结论了。斐洛、普洛提诺都认为,神是无限的,没有任何差别和规定性,因而也就是不可认识、不可表述的,甚至神自己也不能认识他自己。伪狄奥尼修斯把这些思想与基督教的上帝观相结合,发挥成为一种系统的否定神学学说。在此之后,否定神学不仅成为整个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其他经院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所接受。转贴于

最高的哲学原则是不可认识、不可表述的,这一思想同样存在于中国的老庄哲学中。《老子》开篇伊始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以后又进一步指出:“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道之所以不可道,乃是因为道超越形体,无法为人的耳目感官所认识,是超感觉的存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一章)。所以,道“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第三十五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十四章)。但老子的道毕竟没有被神化,因此不妨称之为“否定形而上学”。然而,道虽不可道,却又是非道不可,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庄子也指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大宗师》)。所以“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如果勉强谈论道,则“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之成”(《齐物论》)。任何常人的认识,任何是非的分辩,任何爱恶的感情,都是对道的损坏。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把自己的最高哲学原则理解为超越感觉的、不可认识的、人的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无法表述的。这是从上帝或道的超越性必然得出的结论。然而,既然上帝或道还有内在性的一面,能不能从万物出发去体认上帝或道呢?无论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还是中国老庄哲学,对此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这种方式的认识势必有损于无限的上帝或“常道”。这样,它们最终选择了一条否弃日常认识的道路。其实,把最高的存在或原则看作是超感觉的、日常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表述的,这是许多哲学都持有的观点。但大多数哲学家并不否认借助认识具体事物可以不断地接近真理。正是在这一点上,神秘主义和其他哲学分道扬镳了。

三、神人合一与天人合一

一方面认为上帝或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另一方面又否认认识万物就是认识上帝或道;一方面宣称上帝或道是不可认识的,另一方面又把体认上帝或道看作人生的最高任务和最高目标。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手段和目的之间的这种矛盾迫使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共同把在一种神秘的体验中与上帝或道合一,即“神人合一”和“天人合一”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也正是在这里,中西方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造成了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的巨大差异。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神人合一的途径是“迷狂”。“迷狂”( ekstasis ,又译出神,神游象外等)在希腊文中的原意为“站出去”、“置于自身之外”。实际上,迷狂与“闭上眼睛”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闭上眼睛是迷狂的必要前提,迷狂则是闭上眼睛的目的。闭上眼睛使灵魂失去对当前一切的意识,甚至失去对自我的意识,完全达到无物无我的迷狂境界,在理性的直观中专注于神,达到与神的直接合一,它同时也是至善、至美、 至福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迷狂”的思想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著述中。在《会饮篇》中,柏拉图以爱美为例描述了这种迷狂的境界。灵魂最初以个别的美少年为对象,逐步升级,一直到彻悟美的本体,进入神秘的迷狂精神状态,不再留恋世上具体的美少年以及财富等感官享受,而沉醉在与神结合的境界中。斐洛和普洛提诺进一步把迷狂作为人与神结合的唯一方式,认为人只有在迷狂状态中,才能借助于心灵的眼睛的静观直觉到上帝。普洛提诺说:“我常常离开自己的肉体而猛然醒悟,回到自身,处于一切它物之外,进入内心的深处得到一种奇妙的直观和一种神圣的生活”。 但普洛提诺认为,与神的这种结合,不仅要凭人们自身的努力,而且还要等待神的出现,借助于神的眷顾、干预才能达到。奥古斯丁进一步把这一思想发展为光照说,认为只有借助于神的光照,凡人才能达到神和真理。“神创造了人理性的和心智的心灵,因此,人可以接受神的光照......同时,神也就这样照亮自身;不仅那些东西可以凭借这种真理得以显示,而且甚至可以凭借心灵的眼睛,感知到真理本身”。 所以,这种光照同时也就是神的启示。在中世纪,神秘主义者们继续对静观和迷狂作了大量论述。伪狄奥尼修斯把与上帝结合的道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净化、启示和结合。这三个阶段的神秘推进成为后来许多神秘主义者的学说的内容。圣维克多的雨果认为,人的灵魂有三种眼睛,灵魂以肉体的眼睛观看外部世界,以理性的眼睛观看自身,以静观的眼睛观看上帝。但静观的眼睛由于原罪而受到玷污,因而人必须借助信仰的帮助才能真正地静观上帝。灵魂首先要摆脱自己所依附的感性的和肉体的羁绊, 即“净化” ( via purgativa ), 从而达到一种“精神的直观”或“内在的光照”, 即“启示” ( via illuminativa ), 最后才能达到与上帝的直接合一,即“结合” ( via unitiva )。 波纳文图拉继承了圣维克多的雨果关于三种眼睛的学说, 并且认为, 静观的最高境界就是迷狂。“迷狂就是通过离弃外在的人而使自己超越自身的某种充满愉悦的升华,它借助积极向上的力量竭尽所能地延伸到那爱的超理智的泉源”。 在迷狂中,精神被置于有学问的无知的境界,把握住了永恒的、神圣的真理。这种迷狂也就是一种神秘的直观,但它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侯都能够实现的,它有赖于上帝的恩赐,而这种恩赐又只能通过圣洁的生活和对上帝的虔信才可能获得。艾克哈特也认为,人必须通过静观而达到迷狂状态,在灵魂的闪光中借助于上帝的恩赐而达到与上帝的“神秘的合一”( unio mystica )。艾克哈特的学生苏索也指出,在结合的最高阶段,全部的自我意识都消失了,灵魂陷入了神性的深渊,已与上帝结合为一体。总之,在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看来,人的灵魂只能借助于摆脱肉体、摆脱现象世界、摆脱自我,在一种无物无我的迷狂境界中与上帝合而为一。转贴于

中国老庄哲学的天人合一的中心内容是体道、得道、安道。在这里,天不是神,而是天道,即绝对的道,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道合一。而“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所以天人合一又是人与自然融合为一。老子已从“道可道,非常道”、“道隐无名”出发提出了“绝圣弃智”的体道方法。在他看来,一切感觉和认识都是罪恶,都只会给人们带来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二章),而“慧智出,有大伪”(第十八章),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绝圣弃智”(第十九章),是“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即根绝一切认识的渠道,从而与玄之又玄的道合为一体,达到“玄同”的神秘精神境界。但老子对这种神秘的体道方式并没有展开论述。真正系统地建立起神秘的体道学说的是庄子。庄子以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天下》)的精神绝对自由为人生目的。这种超越人生的精神自由,就是道的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的修养方法。所谓“坐忘”,也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同于大通就是与道为一,要与道为一就必须抛弃感觉和思虑。所以“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北游》)。庄子的“坐忘”说谈的主要是忘形、忘知、忘我,而他的“见独”说则更为清晰地描述了体道的过程和感受。它可以被看作是对坐忘的补充说明。“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巳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巳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巳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外天下即忘却现实世界,外物即忘却一切存在,外生即忘却自身,由外天下而外物,由外物而外生,逐步忘却一切,最终达到一种剔透清澄的境界,如晨曦骤现,豁然开朗,是谓“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即见到独一无二的绝对的道,与道融为一体,超越时间的流逝,成为不朽的永存。至此境界,就与绝对的道合一,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便能做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完全超脱人世,“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齐物论》)。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是从上帝或道不可认识、不可表述出发,得出了弃绝外物、 弃绝感觉、弃绝认识,在无物、无我的神秘境界中与上帝或道结合为一的结论。但在这种共同性的背后,又掩盖着巨大的差异。 对于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而言,人的灵魂是上帝的摹本, 甚至是人性中的神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思辨活动“是一种高于人的生活,我们不是作为人而过这种生活,而是作为在我们之中的神。...... 如若理智对人来说就是神,那么合于理智的生活相对于人的生活来说就是神的生活”。 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基本上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把心灵的静观( theorein )看作是一种神圣的活动,把“成为神”( theosis )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神人合一的主体不是人,而是神;神人合一的结果实际上是神神合一,是人的神化,是对人的否定,是人与天地万物以及自己的肉体的分离。而对于中国老庄哲学来说,灵与肉的对立不是那么明确,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道也没有被神化,道就是自然,是无为,道并不具有西方的上帝那样的思维功能。因此,天人合一的主体始终是人,天人合一的结果不是对人自身的否定,不是人与自然的分离,而是人融化在自然的天地万物之中,与自然万物和睦相处。这就决定了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主张禁欲主义、否定现世生活、祈求来世,而中国的老庄哲学总的来说并不否定生活,反而主张在现世生活中通过一种顺应自然、淡泊宁静的态度来达到天人合一。例如庄子就是重生轻死的,后世道教对长生不老术的刻意追求,也可以看作是老庄思想的一种宗教反映。

四、异端与主流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它们各自的理论中,而且也表现在它们不同的历史命运中。当然,这种差异也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所造成的。

老庄哲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清修、“心斋”、守静、“坐忘”、修炼、信念体系、“玄览”、“无为”、“道”

    引言

     盖一切优秀宗教学说之精髓要义在于提供人们一种至高妙完备的精神修炼学说,无不是在于用一切说教、启迪之方法,教人通过入静法门而达到极至的空灵、无为的中道至地。其中包含了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和方法论。这种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包括:信仰体系和观念、意识体系的总和。其中包括人们对宇宙本体的信仰、人们的道德伦理体系及人生价值意义体系所决定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 事实上,宗教乃是信念体系以及有关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观念意识体系的总和。真正优秀的宗教学说之精髓要义并非是神灵崇拜体系以及某种不可企及的超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这只不过是糟糕的宗教特征。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也是无限的,人类的理性、科学以及经验实证的方法在解决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问题时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凭借宗教也就是要凭借人类的信念体系和形而上学本体论才能真正构建起人类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家园。 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内涵概述 在信念体系方面,老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至为高妙完备的宇宙本体论的信仰、人世间的道德伦理体系及其人生价值意义体系所决定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在宇宙观、自然本体论方面,老庄学说提出了“道”这一深邃精湛的,难以为语言描述的、只能通过玄览、观照、体悟的方式才能把握的宗教哲学的本体内涵。在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论方面,老庄学说倡导:“抱朴守拙”、“返朴归真”、“与世无争”、清心寡欲、清净无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①、“致虚极,守静笃”②,提出:失道而有德、失德而有法、“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③进而倡导:“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无德之德乃为大德”(张大千语)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至高治本的原则,安贫乐道、安时处顺、逍遥自在、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寻求大解脱、大自在、大超然的大智慧和根本法。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是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形而上学本体论和至高妙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佛学一样,老庄学说之精妙所在乃是一种向内深层次的开发智慧的一整套可操作性十分强 的高深学说。它的向内深层次开发智慧的深度可达到唤醒基因层次的潜在的记忆、潜在的智能的程度。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老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至为高妙完备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方法论。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④这一论断中包含了至高妙的活的辩证法。并非消极退守的辩证法,这是一种建立在类似于佛家性空缘起的至高妙的宇宙本体论(这里的“无”相当于性空的含义 ,这里的“有”相当于缘起的含义)上的大智慧,大方法。一切事物运化无不走向其反面,日中而移、月盈而亏、否极泰来,.....总之,天下事是无常是、理无常非,宇宙中没有常住不变的物和事,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并朝向其反面转化。这正是宇宙大道运化在用的方面所表现出的至理妙机。而宇宙大道运化的本质特征正好比水的运化,是以小制大、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无不为的。

    老庄学说虽然包含了至高妙的宗教精神,但是老子、庄子本人并没有刻意去创立什么教派,更没有去建立教会制度。有些学者就此认为:没有神灵崇拜体系、没有完整的教会制度就意味着没有宗教。这实在是对宗教精髓的极大的误解。真正高妙的宗教精髓并非主张建立迷信崇拜体系、也不主张一定要建立某种教会制度才能弘扬教义的精髓和主旨,更不主张建立排他性极强、具有强烈的门派观念的教会制度,在这里老庄学说和佛家的思想一样都是至为博大精深的。

    庄子所倡导的修炼与养生的学说,比如“心斋”、“坐忘”之说是已经拔高到至高妙完备的宗教哲学的高度。已经不是普通人文学说层次的修炼与养生,这是庄子对老子学说的绝妙的补充。如果说《老子》一书是经典的经典,句句是纲领、字字是真经,那么《庄子》一书则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发展和补充。

  老庄留下的文字十分少,特别是老子仅留下了五千言,庄子也只留下了三十三篇大约四万五千言,与汗牛充栋的佛经相比可称是少之又少。因而不能够在如此少的文字中涉及详尽的教义教条的内容,只能是简练精辟的纲领和要旨性的表述。 伟大的宗教思想学说中包含着能够提供人们完备的信心体系以及心灵的自我慰籍、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机制和智慧,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于不可企及的无限和生发出高妙的超脱精神,能使人们产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赞叹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无垠,以及能给予人们化解烦恼、苦难的智慧和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终极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的大解脱、大自在境地的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门。 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老子的“道”是超越了哲学思辨和形而上学本体论层次意义上的道,是宇宙万物自然的本原及其运化的根本智和根本法,是不能被人智(关于人智的有偏和残缺有限在后面将会有所论述)的思维和语言符号系统、逻辑概念所把握的,更不是往常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是某种哲学意义

上的、被划定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或者是别的什么主义意义上的“道”。用人智的思维和语言符号系统、逻辑概念去认识、解读“道”,只能得到毛皮,甚至是误解的“道”,所以老子在《老子》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只能通过高妙的“玄览”、“玄通”、“禅观”、“妙觉”这一类的方式去领悟。而要想获得高妙的领悟能力,就必须通过修炼。老子的道如果要免强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述即是:关于“缘起性空”、“因缘合和”、“色空”运化、宇宙大道运化的最根本的原理和法则。“道”的本性是“空”“无”,而“有”是道的“用”的显现。“道”在本原上是无形、无象的,但又充斥于宇宙之间,无所不在。“道”的本性 虽然是“空”“无”,但其显现、运化的“用”的方式,则既可以是空相,也可以是实相。总之,既不能执着于其空相的“无 ”, 也不能执着于其实相的“有”,即,既不能执着于是某种物质实体的实相,也不能执着于“既不能执着于其空相的‘无’, 也不能执着于其实相的‘有’”,……,可见,语言的表述在这里已到了极限,陷入了不能表义的无谓循环。 庄子的哲学也并非绝对的相对主义,庄子之所以提出一些看似偏颇、有些极端的例子,并引发出一些看似偏颇、有些极端的见解,这实在是为了启迪人心、开发心智,教会人们不要执相、不要我执,这种启迪心智的方法正类似于禅宗的参话头、悟禅机的妙法。但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启迪人们不要执着,应当始终本着“物我两忘”、“齐物我、齐万物”的“明心见性”、不住色空、不落“有”“无”、圆融无碍的大智、妙觉去应物、处事和待己。 老庄学说中一些重要的宗教哲学思想言论解读和辨析

  有关“安时处顺”、“安贫乐道”、“随意而安”思想的辨析:一些人误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一些精粹,比如将“清心寡欲”、“心斋”、持戒、禁欲等思想简单化的视为不过是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并认为是反人性反进步的糟粕。一些人误解宗教精粹的另一个要义:人们应当安贫乐道、随遇而安,应当寻求无为之境。将其视为是不鼓励奋进、阻碍社会进步,特别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糟粕,消极保守厌世的精神麻药和鸦片。事实上这是极大的误解。如果简单化地去理解安平乐道、随遇而安,当然会陷入上述负面后果,并在很大程度上会被统治阶级所利用,而“无为”会陷入懒散、缺乏创造和奋进精神……事实上真正的宗教精髓是极反对懒堕、反对不求上进的,佛学十分强调从事精进勤奋的修为实践,并将精进和勤勉列入八正道之中。

  老庄学说中虽然没有神灵崇拜信仰,但有宗教信仰体系的至妙精髓、至完备的入静方法论。而虔诚的神灵信仰不过是一种入静修炼的至妙法门,老庄学说中虽然无教会制度,但是更看重类似于参禅悟道的修炼方式,即暗合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炼方法,倡导通过“致虚极,守静笃”⑤、“坐忘”的高度的正静定修炼而获得“玄览”“妙悟”的根本智、根本法,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大自在、大解脱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的无所不能、随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妙境地。

  完备的制度化的宗教具有劝世、劝善的目的和功能作用,老庄学说虽然没有提出类似于佛教和基督教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天堂地狱之说,(这类学说从其本质功能来看是一种劝世的至妙方法,是为了构建一种教派学说的完整性,从而具备强大的解释学、劝世说的功能作用的妙法),但在劝世方面具有纲领性的精湛深邃的论述。比如清心寡欲、清净无为、与世无争……这是至为完备的最根本的劝世良言和修炼大法。有些学者还认为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中没有普渡、救世的内涵,仅有自修自渡,因而仅仅类似于小乘佛教的修炼。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事实上,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阐述的是最根本、最精粹、最为博大精深的宗教教义,宗教精神中的普渡、救世说是建立在自度度他、自他觉觉基础上的。度他不是根本目的,度他是为了更好的自度。因为通过渡他,才能够放下自私偏狭的小我观念,才能去除我执。而去除我执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而这一点正是佛教一切宗派(包括大乘佛教和于小乘佛教)最根本的宗旨和最本质、最重要的精髓所在。抓住了根本就抓住了一切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和精髓所在。在此以外,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有所不同,仅仅只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各自有所侧重的不同而已,其间没有根本意义上的好次不同。关于如何去除我执的大智慧和根本法,在老庄的学说中是阐述得至为深透、完备的。 劝世、劝善是方法,但不是根本法,是宗教的浅层的功能作用,而至高至深层次的功能作用则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都给出了至为高妙完备的通过宗教精髓要义所启迪的精进勤奋的不懈修炼,则能使每一个寻常的心灵变得超凡,远远超越凡俗人智的局限达到程度不等的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的境地。给出了一整套十分完备的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的开发人类这一生灵的无限可开发潜能和智慧的根本智和根本法。由此真正告知了人们什么才是人生意义的终极真谛和价值所在。能提供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修养方法、能找到好的精神心灵的慰籍的港湾的功能也只是宗教的浅层次的功能和作用,退守、隐居也只是修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之一,但不是根本法,而只是通过退守隐居获得排除外界干扰、清心寡欲、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也就是获得类似于佛教的息心净念、清净六根、去除七情六欲的内炼修为的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本的目的和方法还在于清静无为,在于通过至高妙的正静定、坐忘修炼而得道。清心寡欲、无为、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息心净念、清净六根、持戒、行善布施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方法,是为了去除我执、妄念、人为的乱干预天道。 有一句格言说得极好:“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的繁星”。这是一句能够深刻揭示静能生智的机制和开发人类无限潜能的重要契机的妙言。老庄学说所倡导的少思寡欲的清心或“心斋”,“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返朴归真”正像是佛学所倡导的六根清净、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的境界,“息心净念”、“致虚极,守静笃”就好比让人类的心性这一类似球形的灵性水面尽可能好的平静下来,变成一个灵性球形的明镜,也就是大圆镜智,从而能够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繁星,六根清净则意味着去除肉

身对人的障碍和不好的欲望和杂念,使人的心性重新获得空灵和明静。 综上可见,老庄学说中已充分的蕴含着类似于佛教戒定慧学说的至高妙完备的言简意赅的宗教教义的纲领性内涵。

  道家的无为也决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为,这里的“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层次内涵是绝不能逆道而为,指的是不要人为的去乱为、胡为,去干预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经过很好入静修炼的常人乃至圣人之智去人为干预宇宙大道的运行。只有彻底领悟了什么是不合道的行为并善于放弃,才能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达到随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境地。透彻的领悟了“无为”的这一深层内涵后,就应当进一步明了所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返朴归真”的深邃内涵,从而通过高度的“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的正静定修炼而最终得道,如此便能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达到了随心所欲合于道,无所不能为的至地。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要义。而随遇而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人生寻求至高无上的超凡脱俗,至高的心灵大自在、大解脱的大智慧、大至理。 老庄学说的出世退守的深层含义是:1、具有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论策略的意义;2、提醒人们应当领悟到:不要总是以常人的思维行事,比如,以大制小、以强胜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这不是妙法,而是常人的拙法,凡事应当尽量追求四两拨千斤、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一把钥匙开多把锁……这才是妙法,要想获得这种妙法,必须通过正确的修道,得道之后一切妙法就会自然显现。而修道的纲领性要旨就必须是清心寡欲,清净身心,这就好比佛教的持戒所要达到的目的。

老子之所以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庄子之所以反对一味的追求巧、技艺,其深层次的内涵在于:人只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放弃小聪明,回到“致虚极,守静笃”的修炼中来,才能使自身超越十分有偏见、残缺不全的人智,而获得灵性妙觉、玄览的显现,智慧的提升。这正是去除人智局限、去除我执最根本的大法。老子是想让世人明了:由于人们放弃了追求清净无为、虚静定慧的合乎宇宙大道的本性,只注重了技能法术的开发,并将技能和法术用于追求无止境的物欲和虚荣的这种末性的满足。这样由于“世欲深者天机浅”⑥,因而人们将不断丧失自身本性中原有的“玄览”、“觉妙”、“灵悟”、“禅观”能力而离宇宙大道越来越遥远。最终很可能会被人类所不能驾驭的法术和技能毁灭。西方也有一句古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中蕴含着人们不要过分自以为自己是能思考的智慧生灵而得意。岂不知就是由于人类太偏爱思考(主要指借助语言符号系统进行逻辑、理性思辨而玩弄思维游戏和概念游戏),以至于自误入思维障碍而不能自拔。这句话十分深刻的点明了人类智慧的有偏和残缺不全。因为人性本静,人只有在虚静、空灵中才能出大智慧,大妙觉。

  但是世人很难清静、空灵起来,因为世人深受肉身的欲望、前世今生之业力、精神意识之我执,以及自以为是所形成的阻扰和障碍,这正是导致人类智慧的弊端和障碍的根源所在。正是由于人心中的我执和杂念,甚至七情六欲的干扰、障碍和蒙蔽,前世和今世的业障使得人类的心性已经板结和模式化,而灵性和至完备的妙觉的潜力却大大的丧失了。所以只能看到听到和感觉到自己知道的东西,也就是板结的模式中所具有的东西。即便是哈勃望远镜的发明和超级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也莫不过如此。人类不可能借助它们就能观测到人类业已形成的认识体系之外的全新的事物,而只能看到观测到人类既定的认识体系之内的一些更多的细节,如此而已。人类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智能的残缺不全、偏狭蒙昧。人类不能再自以为是地认为科学万能,科学至上。应当充分深刻地反省自身智能的弊端和缺陷及其根源。人类要想在智能上纠偏,去除弊端和缺陷,必须抛弃世俗的认识方法,自以为是的我执,回到佛陀和道家所倡导的息心净念、清净六根、淡泊虚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炼中来。这也是人类要想超越自身局限,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境地的智慧之路。在这一有关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上面,老庄和佛陀是高度一致的。 结语 总之,老庄学说中包含了至高妙完备、博大精深、最根本的宗教哲学精神,这种精神是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进行纲领性、旨要性的方式表述的。要想很好的解读老庄学说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必须通过老庄学说所倡导的修炼方法,它有一条主线,那就是通过清修(即通过少思寡欲的清心或“心斋”,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返朴归真”以去除肉身和心性的贪欲和妄念、执念)方能够守静、“坐忘”“致虚极,守静笃”,进而能够深谙、彻悟“无为”——即真正明了如何才能不违天道行事、应物、待己,如何才能避免人为的乱干预宇宙自然大道的运化之要义,由此能达“无为而无不为”、随心所欲合于道的得道至地。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4年5月版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4、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5年7月版

老庄哲学范文第3篇

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患者288人,女性312人;60-68岁的患者225人,69-77岁的273人,78-86岁的90人,87-93岁的12人;独居患者123人,非独居患者477人;在业250人,离退休45人,无业或失业305人;农业劳动者569人,其他职业者32人;从文化程度看,没上过学的248人,上过小学的271人,初中学历的61人,高中及以上20人;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患者564人,获得医疗救助的11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患者有14人,2人参加商业医疗保险,9人没参保;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28.1%,2001-5000元的占34.4%,5001-7500元的占11.3%,大于7500元的有23.9%;患高血压1-5年占74.6%,6-10年的17.1%,11-15年的占6.3%;16年以上的占1.6%。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状况患者服药依从性状况。通过陪同调查的村、乡随访医生对患者最近3次随访登记的血压值的评判结果可知,此600名受调查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按医嘱无需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有37人,563名患者按医嘱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调查前1个月内正在服用降压药治疗的患者共为379人,未服药的有221人,服药率为63.2%,可知应服药而未服药的患者有18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0.7%。对379名正在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评价可知,高血压患者中174人“不按时服药”(45.9%);158名“不按规定剂量和种类服药”(41.7%);143名“不坚持服药”(37.7%)。

“按医嘱按时服药、按规定剂量和种类服药以及坚持服药”的患者共166名,表明其服药依从性佳。379名服药患者中依从性差的有213名,同时按医嘱应服药而未服药的患者有184人,也定义其服药依从性差,可得本次调查中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总共有397人。结合按医嘱应服用降压药的患者563人,可算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佳的比例仅为29.5%,依从性差的比例为70.5%。2.2.2患者未服药的原因分析。对调查中221名近1个月未服用降压药的患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其未服药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自认无症状或病情较轻无需服药(44.8%);其次为经济原因(18.6%);按医嘱无需服药的患者(16.7%);其它原因。其中其他原因主要集中在老年患者多种疾病缠身,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在治疗其他相对严重疾病时,停用自认为病情较轻的降压药。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高血压患者是否依从服药为应变量(服药依从性佳=1,服药依从性差=0),把患者一般社会人口学、高血压相关治疗知识知晓状况、高血压服药治疗的心理认知、态度信念等维度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筛选时,将就业状况,医疗保险状况进行哑变量化,其中就业状况以在业作为参照,医疗保险状况以没参加任何保险作为参照,具体变量赋值情况见表2。Logistic分析结果发现“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是否患有高血压外的其他疾病”、“坚信依从服用降压药能有效控制血压的程度”、“是否主动向村医或乡医咨询高血压预防保健知识”、“是否接受过随访服务”以及“是否知晓高血压并发症”等6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3。其中“家庭人均年收入”、“患者是否患者高血压外的其他疾病”、“坚信依从服药能有效控制血压的程度”、“患者是否主动向村医(或乡医)咨询预防保健知识”这4个变量的OR值分别为1.478,1.785,1.597,4.255,都大于1。说明主动向村医(或乡医)咨询预防保健知识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好的概率是不主动咨询的患者的4.255倍,是对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作用最大的一个因素。患者对“坚信依从服药能有效控制血压的程度”每提高一个等次,服药依从性好的概率提高59.7%。除高血压外还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高于仅患高血压的患者。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也越好。“是否接受过随访服务”以及“是否知晓高血压不良并发症”这2个变量的OR值均小于1,说明患者接受过随访服务以及知晓高血压不良并发症与其服药依从性佳之间成负相关。

高血压的治疗一般需要终身服药,特别对于病情较重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其大多需要使用药效较好的进口药或联合用药才能控制血压,经济负担较重。另一方面,重庆市等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养老仍是主要养老形式,老年人缺乏退休金或社保养老金,且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患者按时获得足够的生活费和医疗费难以得到保障,影响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另外,重庆市对患者的门诊报销比例较低以及慢病证政策的落实不到位也是未能有效缓解患者看病经济负担的外部政策原因。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障制度,特别应加大慢病门诊报销比例,强化落实慢病证政策实施,切实减轻患者看病经济负担。高血压“随访”、“知识知晓状况”的界定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查结果显示,接受到随访与否与服药依从性的好坏成负相关。患者接受到村医或乡医的慢病随访可看作是一种具体的社会支持。姜小鹰等发现社会支持与服药依从性成正相关[9]。本研究得出相反的结果,原因可能是研究者对“随访”的定义偏差,本研究把随访界定为村医或乡医对患者的入户随访以及打电话通知患者到乡镇卫生院进行体检的电话随访,而访谈分析发现乡医电话通知患者到乡镇卫生院进行体检这一形式的随访都不到位,近半的老年患者虽接到电话但从未依从性地到乡医处完成随访工作,而这种形式的随访在本研究中占一半以上,最终导致本研究得出的随访率偏高、随访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进而影响了结果的分析。

高血压治疗知识知晓状况变量进入方程的仅“知晓高血压不良并发症”,其OR值小于1,说明越是对高血压不良并发症了解的患者,服药依从性越低。国内相关研究高血压知识知晓这一因素的评价几乎对都使用知晓度的分值进行分析[7],分值越高服药依从性越好,从而得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知识知晓度成正相关的结论。本研究在基于服药依从性与患者知识知晓度成正相关的结论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究服药依从性到底与哪种高血压知识知晓相关,把多种知识知晓度作为单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最终仅有“知晓高血压不良并发症”有统计学意义,但OR值小于1,与一般性认识不符。原因可能是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仅知晓高血压会引起心脏病或中风等并发症,但对心脏病和中风的危害没有真切的体会,且未意识到高血压与其的直接相关性。对部分患者的访谈结果发现患者认为高血压仅是引起中风、心脏病的小部分原因,直接影响性不大,从而可能导致得出相反的结果。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完善高血压“随访”、“知识知晓状况”的界定,评价出真正接受“到位随访”以及“真正知晓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患者,并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挖掘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Nagelkerke决定系数R2仅为0.287,即回归模型对因变量变异贡献的百分比仅占28.7%,还有71.3%的影响因素未被发掘,回归方程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对其他高血压人群服药依从性研究影响因素借鉴的基础上,在健康信念模式的指导下,着重加入了影响患者健康信念的一些心理指标,深入挖掘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最后有一些健康信念指标入选,但这些影响因素仅从患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未深入考虑长短效药物的效果、服药频率、药物联用、服药的不良效应等客观药效状况以及家人、同伴社区等对患者的关心、鼓励,是否督促服药等家庭、社会支持情况,这些维度对于老年患者这一群体有很大的影响,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应深入探讨以上相关维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作者:李霞 张研 苗豫东 史丹翔 张亮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老庄哲学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抑郁状态及产生原因,为临床抗抑郁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对12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 结果 12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抑郁状态者53例(42.1%),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文化程度越高,抑郁发生率越高,但患者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抑郁状态发生率偏高。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抑郁,抑郁状态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正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为全面了解此类患者的抑郁产生原因及程度,本文对12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抑郁状态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2001~2004年我科住院及门诊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6例,年龄60~82a,平均68.2±5.7a,其中男84例,女4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血Cr>250moI・L-1)、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级及以上者)、过去6mo发生过心肌梗死或中风者、有精神疾病史及阳性家族史者。

1.2方法 采用 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筛查抑郁的工具,通过调查问卷,本着目的抽样,知情同意原则,专人负责发放问卷,当场收回,要求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项如实填写,自愿参加。对SDS量表中20个项目进行分级评分,共分四级,SDS评定的抑郁指数为各条目累计分80(最高分),指数范围为0.25~1.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SDS评分指数<0.5为无抑郁,0.5~0.59为轻度抑郁,0.6~0.69为中度抑郁,≥0.70为重度抑郁。并与全国协作组应用SDS评定的134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1.3 统计方法 统计学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抑郁发生率 12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合并抑郁状态者有53例,发生率为42.1%,其中3例属重度抑郁,13例为中度抑郁,37例为轻度抑郁。

2.2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 (1)年龄和性别:12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伴发抑郁者53例,男34例,女19例,平均年龄67.5±6.4a;非抑郁者73例,男47例,女26例,平均年龄69.8±6.7。两组年龄、性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文化程度:12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20例,出现抑郁6例(28%),中学文化程度36例,出现抑郁17例(47.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0例,出现抑郁40例(56.7%),3组间抑郁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抑郁的发生率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抑郁发生率越高。

2.3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SDS评定与常摸比较 以全国量表协作组应用SDS评定的134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评定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总体抑郁程度,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2.4 抑郁特点 53例抑郁组中以情绪低落、压抑、郁闷、兴趣缺乏、愉缺失、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迟滞、无价值感、无助无用感、焦虑及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而自罪感、自杀、激越及体重减轻不明显。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抑郁程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极差异显著(P<0.01),其中轻、中、重度抑郁发生率分别为29.4%、10.3%、2.4%,与Bensenor[1]等报道高血压抑郁发生率36.6~63.4%相符。按照WHO的界定,人类健康长寿60%靠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8%为医疗条件,并预测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因素将成为促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头号杀手[2],心理社会因素不仅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且影响高血压转归、预后及疗效[3]。老年高血压患病率高,常合并严重的心、脑、肾等多脏器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故易出现反应性抑郁。

本组资料还显示:文化程度越高,抑郁发生率越高,而与性别、年龄无关。故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有抑郁状态的患者,除治疗原发病外,还应进行心理干预和抗抑郁治疗。本组轻、中度抑郁患者经良好的心理认知治疗后,抑郁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重度抑郁患者服盐酸氟西汀治疗。盐酸氟西汀是一种高度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其抗抑郁作用与三环类抗抑郁剂(TCA)相似,但对去甲肾上腺素(NE)无明显影响,故无TCA样的心血管毒性作用及抗胆碱能反应,其对内源性抑郁及躯体疾病导致的抑郁均有良好的疗效[4]。本组患者首选氟西汀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Bensenor IM,Pereira AC, Tannuri AC, et al. Systemic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psychiatric morbidity in the outpatient Care setting of a tertiary hospital[J].Arq Neuro-psiquiatr,1998,56(3):406

[2] 孙宁玲.抑郁症与冠心病[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1):785

老庄哲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血压; 护理干预; 生活状态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Living Condition Improvement Effec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LI Cui-mei,PENG Jian-fang,HUO Hong-yi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3,10(14):055-057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ol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revention of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Method:Check our hospital 16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ts psychological car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dietary guidance, exercise guidance, drug intervention, and complications knowledg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ult:164 hypertensive patients receiving care six month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blood pressure is well controlled and the patient’s lifestyle, overweight,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effective improvement. Conclusion: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s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the promotional value.

【Key words】 Hyperten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s; Living condi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 Zhaoqing 52602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4.032

目前,我国是全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1],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我国估计有2亿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起病和遗传、精神过度紧张、肥胖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而且伴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的几率也逐渐增高,高血压直接危害着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且也加重了患者的家庭负担。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主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2],在本院就诊的16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老年高血压患者164例。其中男96例,女68例,男女比例1.41:1。年龄57~88岁,平均(69.36±10.94)岁。所有病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3],即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 90 mm Hg,老年高血压部分人群存在着白大衣效应,即在面对医生或者护士的时候测量血压升高,而在自测血压时血压正常。本次研究的过程中采取的是非同日3次按照自测血压和医护人员测量血压值比较,相差不大,即认为患者自测血压为患者的真实血压,若出现医护人员测量血压高于自测血压,则认为患者存在白大衣效应,采取患者的自测血压作为诊断数据,确诊。

1.2 护理方法

1.2.1 自测血压 由于诊室血压存在测量次数少,有一定的观察误差和白大衣效应,影响数值准确,因此通过诊室血压与自测血压对比来评价患者的血压水平是比较准确的。关于自测血压方案,目前尚未统一,本次研究采用每周测3天,每天测2次,每次测3遍取平均值。血压控制较平稳者,可以每月测1~3天。血压不稳定的患者,需要每天测量,连续监测2~4周。测量前30 min,禁止饮食与运动,避免紧张。

1.2.2 心理护理 高血压患者患病后一般有焦虑及抑郁情绪,还有可能存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情绪等心里问题。对有焦虑和抑郁的患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促使患者倾述,也可以主动和患者谈心,成为朋友。为了达到使得患者精神平衡的目的,必须要在合适的场合,向周围的人诉说苦恼以后,才有可能会使其心理感到轻松,通过交谈、发问等沟通方式使得患者的压抑心态得到一定的释放,而在面对焦虑患者的时候,应当以疏导为主要手段,用理智和成熟的思维方法去改变幼稚的行为和脆弱的情感[4]。面对强迫症的患者应当采取友善亲和的谈心方式,努力使患者恢复大脑的正常思维能力。对于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的患者做的最多的应该是尽力维护好患者的自尊心,把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双方的沟通基础上。对待存在敌对情绪的患者时尽可能的不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上产生刺激,尽力让患者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使得患者的情绪和血压保持稳定[5]。

1.2.3 饮食指导 在对患者饮食习惯进行正确的评估后,帮助患者找出其中的危险因素。要控制胆固醇食品,同时限制食盐的摄入,老年人每天摄入的钠盐以5 g 左右为佳,摄入盐量过多可使血容量增加而血压升高。多吃一些保护血管和具有降压作用的食品,比如豆类、玉米、大蒜、苹果等[6],茶和咖啡有兴奋作用,因此应少喝且宜淡,尤其睡前不喝为好,以免影响睡眠。吸烟和饮酒的患者应当充分告之危害后,劝其限酒、戒烟。

1.2.4 运动指导 生命和适当的运动是密不可分的,适当的运动具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维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尤其是在深冬时节,应多去户外进行合理的运动,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体质,有助于大脑皮层对身体的调节机能的发挥。运动的时候应当量力而行,尽量不进行体力消耗很大、动作和变化很复杂的运动方式,运动的时候动作不能太快,负荷量以不超过110~120次/min为佳,可以根据最高心率:男子最高心率=205-年龄/2,女子最高心率=220-年龄公式进行计算,选择最高心率的70%作为运动的指标。运动的时间选择早晨进行锻炼比较合适,但是也要注意不能过早,应当根据自己的作息规律和季节的变化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时间,在运动之前可以先饮用一杯白开水,服用降血压的药物(主要是防止运动的过程中血压升高),提高运动安全。运动量应该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可以采用一周3次,每次60 min,也可以每个月定时运动,每次20~50 min[7]。

1.2.5 用药干预 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是漫长的过程,护理人员应当要指导患者严格遵循医嘱服用降压的药物,降压药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以患者的身体情况和药物的疗效作为药物选择和合理用药的依据,尽量选择降压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的药物。切忌随意减少和增加降压药物的量。且应当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误区进行指导,患者目前存在的治疗误区主要表现在对非药物疗法的重视程度不够;新药、贵药就是疗效好的药物;以保健产品代替药物的治疗。在入院调查完成后,如有药物治疗误区,护理人员应当及时予以纠正[8]。

1.3 评估方法 患者入院时进行评估,确定患者目前生活状态(尤其吸烟、饮酒、运动等方面的信息);患者的体重,并依据BMI指数判定是否超重;记录患者入院时的血压情况。在进行6个月的护理干预后再次评估患者的生活状态、BMI的评估确定是否体重超标,以及血压情况[9]。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比较和生活方式、体重超标以及心理失衡的改善情况详细见表1和表2。

表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比较(x±s) mm Hg

指标 收缩压 舒张压

干预前 170.28±11.36 113.52±10.03

干预6个月后 139.87±10.84* 85.68±9.69*

*与干预前比较,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伴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日渐增多。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现代护理工作应当要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角度不断提高护理质量。高血压的发病和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联,健康的生活方式应当注意合理的饮食、肥胖的控制,并且减少食盐的摄入,有效的锻炼、戒烟和减少酒的饮用、心里失衡时的自我调节都能够减少高血压的发病,从而达到降低冠心病、脑卒等并发症的发生[10]。

本次研究表明,通过实施护理干预可以对高血压患者起到比较明显的控制血压作用以及患者对自我疾病的管理能力。高血压的有效治疗应当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辅助一些非药物治疗的手段,合理的饮食、肥胖的控制、适当的体育锻炼、戒烟和限酒、心里失衡时的自我有效调节是非药物治疗的关键,通过对患者的自测血压、心里护理、饮食指导、用药干预等措施可以调动患者治疗高血压的积极性,且能够提高患者对合理用药治疗的依从性,通过对患者的思维方式的改变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最终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倩,周娴.浅谈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7,13(12):40.

[2] 高东华,李志清.老年高血压生活护理干预的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9,12(3): 3161.

[3] 叶任高, 陆海英.内科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531.

[4] 林珠.心理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焦虑患者降压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0,9(9):13-15.

[5] 李友梅.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误区及合理用药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3):177-178.

[6] 郜玉珍,程金莲,杨志明,等.11490例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15(15):256-257.

[7] 郭克锋,苏景宽,王秉康,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情绪状态与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9,17(24):3334-3335.

[8] 柯月兰,黎观妹, 孙小霞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034-3035.

[9] 张珊爱,舒春香.综合护理干预对Ⅱ级以上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及血压控制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2(13):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