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似是而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生活气息神秘色彩
加夫列夫・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是哥伦比亚当代著名的作家,也是中国读者所了解的西班牙语作家中最负盛名的一位。作为拉丁美洲“爆炸文学”的杰出代表,马尔克斯于198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娴熟地运用魔幻现实主义(el.realismo magico)手法将真实的场面及情节和完全出于虚构幻想的情景并置共存而又不失其真,使他的小说既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又充满虚无缥缈的神秘色彩。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评论界誉为“当代的《堂吉柯德》”,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著作。《百年孤独》描写了哥伦比亚的马贡多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变革、繁荣直至衰败的变迁,以及生活在这儿的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悲欢离合。作者通过对布恩地亚一家和马贡多小镇的愚昧、落后、保守、僵化现象的渲染,让读者深深地感到一种压抑的孤独。而作者的真正意图是通过《百年孤独》这部作品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从而引发民众对造成孤独的原因的思索,进而寻找摆脱孤独命运的途径。马尔克斯曾经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只有团结才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使大家相互关心和支持,也只有团结才是推动民族向上和国家进步的力量。
一、优秀的小说往往都是现实的艺术再现,而《百年孤独》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马尔克斯非常善于现实中获取灵感来为他的创作服务。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所描述的一切都有现实的基础。小说一开始,作者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巨人一打开箱子,里面就冒出一股寒气。箱里只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物体,中间有无数枚小针,落日的余晖照射在小针上,撞成许多五彩缤纷的星星。”这一场景的描写就来源于作者童年时的亲身经历。作者的外祖父曾经带着没见过冰块的他去香蕉公司的仓库并让他把手按在冰块上。《百年孤独》就是根据这一形象开的头。有人指出,在《百年孤独》里,由何塞・阿卡迪奥的尸体冒出的血液流经的线路,能够从整体上看清布恩地亚的宅院,而这同作者外祖父母家的宅院几乎一模一样。
《百年孤独》中还有许多相当奇特的事情,而这一切也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让我们来看一看马尔克斯是如何使俏姑娘雷梅苔丝飞上天的:“她刚讲完,菲南达觉得有一阵发光的微风把床单从她的手中吹起,并把它完全展开。阿玛兰塔感到衬裙的花边也在神秘地飘动,她想抓住床单不致掉下去,就在此时,俏姑娘雷梅苔丝开始向上飞升。乌苏拉的眼睛几乎瞎了,此时却只有她还能镇静地辨别出这阵无可挽回的闪着的微风是什么东西。她松开手,让床单随光远去,只见俏姑娘雷梅苔丝在朝她挥手告别。床单令人目眩地扑扇着和她一起飞升,同时一起渐渐地离开了布满金龟子和大丽花的天空,穿过了刚过下午四点的空间,同她永远地消失在太空之中,连人们记忆所及的、飞得最高的鸟儿也赶不上。”这一段光怪陆离、神异莫测的描写竟然源于作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大风天,作者家洗衣女工在绳子上晾衣服,她怎么也晾不成,最后床单让风给刮跑了。就这样,马尔克斯用这种方法打发俏姑娘雷梅苔丝飞上了天空。正如马尔克斯自己所说:“我认识一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兴致勃勃、仔细认真地读了《百年孤独》,但是阅读之余并不大惊小怪,因为说实在的,我没有讲述任何一件跟他们的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的事情。”
二、马尔克斯所生活的拉丁美洲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美洲是开发较晚的大陆。拉丁美洲由于历史的和其它的一些原因,发展速度缓慢,保留了许多古老、原始的东西,如自然环境、观念意识和生活习俗。可是,现代文明并没有遗弃这块土地,它也渗入了这块新大陆的原始山野与古朴生活之中。土著印第安人和从非洲贩运来的黑人,以他们的古老眼光和原始观念去看待与理解现代文明和这个恍如梦境的现实,眼前自然是令人炫目的景象。马尔克斯曾经写道:“这种进退维谷的命运造就了一个既包罗万象又难以解释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非真实是衡量现实的唯一尺度……我们同时有两个国家:一个在纸上,一个在现实中……在日常生活中不属于科学奇迹的东西已经很少的情况下,我们仍然看得见一些科学家的心态处在深不可测的巫师们的中世纪状态。”所以在《百年孤独》中,吉普赛人带来的任何一种代表现代科学的新成就都足以使当地的人们感到惊奇,感到眼花缭乱。吉普赛人最初带来的是磁铁,拿着它们“挨家串户地走着,大伙儿惊异地看到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甚至连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了出来,成群结队地跟在墨尔基阿德斯那两块魔铁后面乱滚”。接着,吉普赛人又不停地带来了望远镜、放大镜等代表现代文明的新成就。作者站在印第安人和黑人的角度去理解不可思议的现代文明成果,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目光去审视拉丁美洲这块新大陆上存在着的、进行着的和发展着的一切,使作品既反映了现实存在的真实的东西,又令人觉得光怪陆离、神秘莫测。
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宿命论”和“万物有灵论”是马尔克斯用来增加作品魔幻色彩的一大手段。按照印第安人和黑人的传统观念,命由天定,一切都是注定的;人与物之间存在着某种感应关系,所以人能预感到神秘所在和运动规律。在《百年孤独》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阿玛兰塔的死神通知她:四月六日开始织她的裹尸布,织好之日即时她的死亡之时。第二年二月五日,她织完了最后一针,然后就在这天的傍晚死去了。布恩地亚上校17个儿子的额头上被神父用灰画上的十字总也洗不掉,结果他们先后都因这个十字被射中身亡。马尔克斯以“宿命论”观点来描写人生,无疑造成了作品的魔幻性。又如:胎儿在娘肚里就会哭;死人遗骨会“克洛克洛乱响”;布恩地亚上校3岁时就能预知放在桌子上的汤锅会掉下来,成年后能预感父亲即将死去;乌苏拉发现正煮着的牛奶成了蛆虫,就预感到儿子要遭人杀害;乌苏拉的孙媳妇发现玫瑰花散发出蒺藜的气味,掉在地上的小扁豆和谷子排成了正规的几何图形,便知道乌苏拉即将去世的预兆;吉普赛人墨尔基德斯早在几百年前就将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写在羊皮书上,等等,这些预示、预兆都是马尔克斯根据“万物有灵论”的传统观念来描写的。这样的描写显得神乎其神,使作品具有一种神奇莫测的色彩。
三、马尔克斯并没有将他的创作局限于个人的生活环境。
马尔克斯布不仅巧妙地从世界文化宝库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养分,更是“冲出狭窄的河道,冒着可能在刚刚抢夺来的文化领域里迷失方向的危险,让自己的才能装上想象的翅膀,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从他的《百年孤独》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和卡夫卡的《变形记》的影子。而马贡多一连下了4年11个月零2天的大雨;吉普赛人带来的飞毯、神灯;一个被扔在柜子里很长时间的小瓶子突然会重得拿也拿不动;阿玛兰塔的摇篮不胫而走,甚至在窝里兜了一圈;工作台上的一锅水不经加热就沸腾起来,直到蒸发干净,等等,又大多与《圣经》或《一千零一夜》的情节有联系。马尔克斯正是这样把从各种神话、典故和民间传说中吸收来的奇幻怪诞的成分巧妙地穿插在了他的《百年孤独》之中。而这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和民间传说使作品的魔幻色彩更加浓郁。
总而言之,马尔克斯的作品代表的是以西班牙传统文化和印第安文化为基础,吸收了欧美乃至东方的文化精髓,来剖示拉美现实的创作倾向,也就是以世界的普遍性去揭示拉美现实的倾向。他站在新的世界普遍性的高度上去认识拉美这块土地、这个民族,因此在创作上打破了小说的固有模式,脱离了任何一种传统,走上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者创作真谛的欲望。
参考文献:
[1]黄锦炎等译.百年孤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王诜编.世界著名作家访谈录.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3]朱景冬译.建设一个繁荣而公正的国家.世界文学,2000.
关键词:印象派 德彪西 钢琴语汇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他活着的时候 ,生存在神秘与梦幻的创造之中。他死了 ,被埋葬的只是他的躯体 ,而他风格化的钢琴语汇却显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风格的体现源自创作主体所凭借的媒介 ,即已掌握并习惯的语言的综合。音乐语汇是作曲家表现题材内容的媒介,它对于音乐风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德彪西式的灵魂所在
一提到德彪西的名字,对业外人事来说,十有八九还是先想到他的钢琴作品。他的钢琴音乐在人们心中之所以占据首位,那是从他的实际出发,因为德彪西是位无可非议、众所公认的作曲家,他在扩充钢琴音乐曲目方面,不只是在数量上为这乐器创作了一套套优秀作品,而且为这门具有特色的音乐,在增添新的内容方面同样具有数量的意义。
在钢琴音乐的领域里,他使这门技巧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在和弦与和声的运用上具有十分独特的技巧和他个人的风貌。尤其是他的和声更为突出,他运用和声不时移动的朦胧音响,运用和弦之间的相互溶化、吞没,时而消失、时而重聚在无穷无尽、捉摸不定的变化中,从而使踏板所发挥的作用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德彪西的作品绝大多数虽有解释,但总还是被那些神秘和变幻莫测的气氛所包围。而这种似是而非的意境在他的钢琴音乐里尤占优势。德彪西的钢琴音乐风格是怎样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而这种风格是怎样体现出作曲家富有生命力的及其音乐本质的全部――简言之,这便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有关德彪西式的所在。体现了德彪西风格的《版画集》只是在完成他最早著名的钢琴作品二十三年后才问世的,而距他的最后一部钢琴作品仅有十二年之久。从1903年到1913年,涌现出他全部的所谓印象主义的钢琴作品,而在1915年前后,从他创作的《十二首钢琴练习曲》以及为两架钢琴而作的《白与黑》来看,他已从印象主义音乐的“听觉的―视觉的”概念中有所转移了。
他的和声大多是从他的和声学知识中引申出来的。这类和弦一旦具备了完全的声学意义,会使那属于遥远的假设,即使是在想象之中,听起来也常常是深邃的。他认为“就音乐的性质来说,它不可能被强行注入到传统的和固定的曲式当中。”1911年德彪西接见记者时曾说过:“你听到围绕着你的每种声音,都能使他再现出来。周围世界里的节奏,通过敏锐听觉的辨别,也能使他们再现为音乐的节奏。对某些人来说,规则是首要的,但我的愿望只是把听到的什么是他得到在创造。”德彪西遵守作曲方面的规则并不十分严格,但他如因缺乏听觉的引导,而以按部就班的严格方式进行写作则将感到困难。音乐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构成有所了解,但对他在创作上所运用的极为神秘的高度技巧,要想作出声明,那是无能为力的,这些技巧就是一系列美妙、引人入胜的景色,声音,甚至芳香与回忆。他还曾经说过:“音乐写得越多,越多的重要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公式、技术。”
关于德彪西的和弦性质的真实体现,在谱例《帕克之舞》中清晰可见:
早在1889年,德彪西和他从前的教师吉罗争论有关和弦连续进行的功能问题时,他认为和弦不论是协和与不协和的,都倾向于采取类似的同向进行。德彪西的争论体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观念:一些不协和弦都是完满的,最后的属性并不要求解决到一个协和弦上。下面这一小节是他无数例子当中的典范之一:
在技巧上,这个例证是由一个和弦组成――其结构像是常用的属七和弦――用于许多不同的调中。这里还清楚的表明他与一般和声课本中的属七和弦无共同之处;这种和弦是独立存在的,不是一种解决到主和弦上的关系。德彪西常把古老的和弦用于新的方法之中,甚至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和弦,如普通的大三和弦:
使音调做如此无拘无束的大胆进行,对调性并无损坏,尽管它们会引起一种消弱旧磁极(主音、属音、下属音)的吸引作用,但其中的密切关系在德彪西成熟的作品中表现得是极其微妙的。此例还表明德彪西不光是采用了一般的连续进行,而五度的连续用得更有特色。
德彪西除运用传统的大小调音阶之外,各种五声音阶他也只用了某几种。其中一种是全音阶,德彪西从《为钢琴而作》到以后的钢琴作品,对这种音阶用得很自由。在德彪西的成熟作品中,差不多每一小节中都渗透着诸如此类的手法,概括起来有C大调音阶全都用黑键,大、小三度共处,调性接近与持续的模糊,结合最轻快的节奏型。作为德彪西主要的和声语言,在运用键盘乐曲来显示其中所具有的任一因素。《为钢琴而作》中:不协和和弦不仅不予解决而且可以在音程不变的情况下作连续进行;全音音阶,五声音阶以及随意性的音阶都被采用了,并且还接触到双关调性的手法。辉煌的《托卡塔》至今还是德彪西的最有钢琴艺术价值的珍品。中间乐段的切分节奏结合优美的右手琶音进行,虽不属违禁,但预示着德彪西在钢琴家当中,很快会被称为最富有艺术才华的作家。这首《托卡塔》象他的同类作品一样,形式与结构是清晰的,和声更富有情趣。作品中大多是自然音阶,但各种调式因素总是相继拥入,五声音阶除在第3小节有过片段的出现以外,其它似无进展:
这样,他的音乐几乎有着无比的灵活性。他最初对音乐本质的见解,为实现他的幻梦和想象提供了迈进的条件。对于这些作用,我们得归功于他的一批作品中存在着的那些富有吸引力的、诗意的、色彩性的、美丽而首先是无与伦比的音乐。
二、德彪西式的灵感来源
德彪西经常去参加印象派画家和象征派诗人们的聚会。渐渐地,他开始从那些印象主义绘画中寻求灵感。并热衷于为那些象征主义诗作谱曲。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德彪西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理念――以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来表现自然界中千奇百怪的景物变幻、富有意趣的生活风俗和神秘莫测的神灵境界。同时,他还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语言――简短而零碎的主题、结构模糊的曲式句法、色彩斑斓的和声、纤细的织体、渐变的力度层次、细腻透明的配器、精巧的音色组合……这些特点使德彪西的音乐显得朦胧、飘逸、空幻而幽静,表现出与印象派绘画相似的艺术风格。就这样,他开创了西方音乐史上一个崭新的流派。
德彪西一生中最亲密的朋友与伙伴,并不是音乐界的同行,而是诗人与画家,特别以象征派与印象派的作家居多。他们的目标与艺术见解德彪西是广泛参与了的。马拉美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早就做过如此描述:“我已发现一种暗示性和奇特的表达方式,把他们归之为瞬间的印象”,他感到自己所担心的是怕把他们编织“成为一部交响曲”。那拉美的见解含有这样的意思:作为他的诗歌渴望音乐有所适应,正如其他象征派的诗歌作者们对音乐由此要求一样,而绘画与印象派画家们的关系也在于此。这些想法在德彪西1903到1913年的钢琴作品中都得到很好的体现。此后,德彪西从各种源泉中把它们归之为“瞬间的印象”。洛克思皮赛尔回顾塞尚在评论莫奈的文中说过:“他的艺术已成为一种对光感的准确说明,这就是说,他也有同样高度的敏感,因此,他除了听觉别无其他。”尽管德彪西不喜欢以“印象主义”这个词来形容他的音乐,他认为他自己更接近象征主义的诗歌,但他与莫奈及其同行之间还不是没有联系。那种浮现在莫奈某些绘画中的光泽,暗示着一种属于画家方面的空间感,存在于绘画实体与作者之间,这种空间可以用尘埃微粒、迷雾、甚至雨滴来填充,其中任何一种反射出来的微光以及成为一种客体的情景,瞬间之内是真实的而且可以不时的变换色调。这种客体看起来模糊而带有轻微的变形,或者即便是完全清晰,但其根本一点是客体要通过大气才能看到,因此,这种印象必须是一种飞快的东西。人们感到德彪西的作品,特别是在他印象主义的钢琴音乐中,运用这种方法,即透过大气听到声音的地方十分之多。我们不仅从他作品的不同的来源中可以听到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音响,而且在以主题材料为对位的形式以及在同一作品中也都可以听到这些声音如《中断的夜曲》,表明他对围绕在他四周大气中反射出来的那种音响,具有一付敏锐的耳朵和一种锐利的鉴别能力。众所周知,纯粹的单个音不能构成音乐之声,任何一音可在它的基础音上发出一系列的泛音,较强、较弱的音响是根据动因而产生的。在这些动因中,铜乐器与钟铃产生的泛音极强。假定有位站在钟楼旁边的人,铜钟声给他的听觉犹如复合的和弦悬挂在空中不停地响着一样,而在中途某地则又像是有许多钟铃参加了这场混战――在半公里远的地方,从清晰的钟铃声中又可听到一种极为不同的音响,这因其中大多泛音已消失在“途中”了。德彪西抓住了这些钟铃声以及它们的泛音,出色地用于《被淹没的教堂》(围绕着第二十小节)这首作品中。
在德彪西梦幻世界里所涉及到的另一些地区,在地理上都是远离他的家乡。1889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爪哇和越南的“加买隆”乐队,这些乐队是由一弦琴,一支长笛和各种锣、铃组成,敲击棒槌用厚厚的棉织物包裹着、这些地区的五声音阶音乐及其洪亮的音色,在他以后创作的《塔》以及其他几首小品中,都采用了这种东方式的特点。西班牙,在地理上也是远离德彪西和为他所不熟悉的,特别是安达露西尔,它是以音乐和建筑艺术来表现摩尔人的文化。这给他不少影响。
神秘是德彪西的音乐本质。他整个创作生涯都是通过声音与清晰的梦幻打着交道。比方说:一部美丽动人的的艺术作品,总是有它的奥妙之处;这就是说,不可能确切的说明它是怎样写成的。无论如何,对音乐要保存它的奇异幻觉,因为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能接受奇异幻觉的。我们不要抱有毁坏它或是对它进行说明的意图。坐下来静静的享受它赋予我们的梦幻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弗兰克?道斯.德彪西的钢琴音乐【M】.克纹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2]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朱秋华:《德彪西》【M】, 东方出版社 1997 年出版。
[4]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论作曲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在欧洲,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在研究直角三角形时获得的成果.但我国古代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中已经有了“勾广三,股修四,征隅五”及“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的记载.再追溯到我国周朝初期(约公元前11世纪),这一定理早已被我国古代数学家所掌握了.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定理的证明在公元前5世纪也失传了,后来的证明出自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因此,我国的数学课本都称该定理为“勾股定理”,而欧洲仍称“毕达哥拉斯定理”.
2.阿拉伯数字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0-9十个自然数,叫做“阿拉伯数字”,其实是源于印度.在公元1-2世纪婆罗门碑文与公元4世纪巴克沙里手稿上都可以见到这种数码的雏形.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这套数码在773年被印度天文学家带到中亚细亚阿拉伯一带.12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在《算盘书》里将它们连同记数制介绍给欧洲,于是欧洲人便以为这些数码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便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因此,更确切的称呼应该是“印度数码”.这套数码在17世纪由欧洲传教士传入我国.
3.巴斯加三角形
1654年,法国人巴斯加在他的《算术三角形》中给出了二项展开式的系数规律,这是斯提非在1544年已经知晓的.而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早在1427年已得出了这一结论.但最早研究出的还要算我国古代贾宪,在《皇帝九章算法细草》中已有“开方作法本源”图,可惜原书已失传,此图现见于杨辉1261年的《详解九章算法》中,比巴斯加早了600年,故“巴斯加三角形”应称为“贾氏三角形”才对.
4.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人们常称韦达定理.它来自韦达1615年所发表的《方程的认识与修正》.可是韦达不承认负根的存在,对定理也未能作出证明.但在此之前,中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模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卡尔丹也讨论过(在韦达之前)根与系数的关系,只不过均未给出统一的公式.其证明,直到1637年笛卡尔得出因式定理,以及1799年高斯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之后才直接推出.
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对于不少高中物理习题,不同的学生会应用不同的解答方法,且这些方法从原理上审视都似乎是合理的,解答与计算过程也都正确,但是却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仔细剖析发现,这实质上是学生对不同解答方法适用范围的认识不清造成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一点,笔者提出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
一、高中物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建构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和方法”目标。当代科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正是贯彻上述理念,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比较与纠错过程,在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建构高中物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流程如下:
第一步,教师呈现可能存在着多种解题思路的物理习题。
第二步,学生自主进行解答,教师提醒学生思考:这一道题是否存在着多种解题思路?若有,请都写出来。
第三步,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结果展示给全体学生,教师也可补充提供事先准备好的异于学生解题思路的版本,以小组为单位,研讨为什么看似正确的解题思路却出现了不同的答案,究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第四步,学生小组代表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题思路,深刻理解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以上“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四部曲,通过创设能够让学生发散解题思维的场景,让学生先将似是而非的解题思路暴露出来,而后通过集体研讨和教师总结提升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相关的知识,可以说是国外科学概念教学中认知冲突策略的一种迁移应用。下面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探讨分析。
二、案例分析
结合两个案例阐释高中物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的应用。
1.电磁感应强度的计算
计算电磁感应强度是高二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而计算的方法可以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进行分析,也可以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往往会给学生造成混淆。为此,笔者首先呈现以下题目,要求学生做出解答,并思考是否有多种解题思路。
接着教师抛出问题:以上两种方法从不同的维度研究问题,思路都非常清晰,似乎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最终为何出现不同的结果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1)两种分析方法的切入点都正确,方法一是以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为依据;方法二是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依据。
(2)两种方法的思路都正确。方法一中,导体向右运动引起的磁通量的增加等于磁场变化引起的磁通量的减少;方法二中,导体切割磁感线引起的动生电动势与磁场发生变化引起的感生电动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总电动势为零。
(3)再继续深入分析题意,探究关系式的含意。题目中“从t=0时刻起磁感应强度B逐渐减小”是一个明确而又模糊的概念,明确的是磁感应强度在减小,模糊的是如何减小,是均匀?非均匀?还是突然?这种减小是不确定的,不能想当然。④式表示的是t时刻的瞬时感应电动势;⑤式中l(l+vt)是t时刻回路的面积,而是t时间内磁感应强度的平均变化率,两者的乘积不等于t时刻的瞬时感应电动势。显然④,⑤两式不相等,方法二不正确,错在没有正确理解题意和审查清楚原理性公式的内涵。
经过上述教学,学生对电磁感应强度的计算方法、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可以有效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2.电量的计算
电量Q在电磁学中出现在不同的公式中,因此涉及电量的计算也往往有多种解题思路,也是学生易于混淆的知识点之一,为此笔者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首先呈现例题2,同样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尝试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教师在呈现了上述四种解答过程后,要求学生小组分析,看似四种思路都很明确、清晰,为什么答案会不一致。
在学生研讨及代表发言后教师做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反思一下该题的四种解答方法:
方法一中②式w电=EQ为电源输出的电能,这部分
能量有两个去向:一部分在电路中转化为内能,另一部分通过安培力对导体做功,转化为导体的动能,可见,EQ>mv2/2,故方法一错误。
在方法二中由于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反电动势,使电路中的电流减小,因而导体受到的安培力不断减小,导体在磁场中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变加速运动,故方法二的原理错误。
在方法三中,运用动量定理时把安培力视为恒力,而安培力是变力,故方法三的解法也不正确。方法二和方法三同样都犯了原理性公式使用不正确的错误。
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从平均值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把方法二和方法三中的加速度a换成平均加速度,电流换I成平均电流,则根据平均值计算的结果和微元法求得的结果就是一致的。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用平均值代替变量。
方法四是采用微元法解答该题,自然结果是正确的。
通过采用“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对上题进行深入研讨,学生纷纷表示,第一次如何深刻地认识了上述四类解题思路及相应的知识,而课堂所营造的那种具有挑战性的氛围,也使学生的思考与研讨十分投入,较好地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以上两个典型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笔者提出的高中物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的应用。可以看到,通过暴露似是而非的解题思路,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索和对解答结果的深入反思,充分激起了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自我认识教育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强烈地意识到,必需真正吃透所学的概念、规律等知识,必需养成全面思考、善于分析的习惯。
学生在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活动中,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水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思维禀赋。笔者通过多次使用“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开展相应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用较少量的练习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理论指导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应当看到,物理教学研究博大精深,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更多的物理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
小档案
别名:菲鱼
昵称:MP
外号:巴尔的摩子弹
身高:1.93米
体重:79公斤
出生地: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
出生日期:1985年6月30日
星座:巨蟹座
俱乐部:密歇根人俱乐部
大学:密歇根大学
所学专业:体育管理
教练:鲍伯・鲍曼
泳姿:蝶泳、个人混合泳、自由泳、仰泳
爱好:电玩、看电视、睡觉
最依赖的人:母亲和两个姐姐
最喜欢的车是:凯迪拉克
最想去的地方:澳大利亚
最喜欢观看的体育项目:足球
喜欢做的运动:篮球
最喜欢的电影:《小鬼汤米》
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体育世界
最喜欢的食物:比萨
最喜欢的男演员:丹泽尔・华盛顿
最喜欢的女演员:卡梅隆・迪亚兹
最欣赏的运动员:迈克尔・乔丹
最喜欢的赛前餐:麦片和能量棒
最喜欢的零食:脆饼干
最喜欢读的书:《杀死一只知更鸟》
最难忘的事:与拳王阿里会面
菲尔普斯出生于1985年6月30日。他的父亲曾是一名优秀运动员,并将这种才能传给了自己的孩子们。面对游泳池,尽管开始时菲尔普斯十分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跟随他的两个姐姐下到了水中。他的教练察觉到菲尔普斯的恐惧,便教他练习仰在水上飘浮,这样,他最先学会的游泳姿势就是仰泳。
教练对菲尔普斯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是罕见的游泳天才。”凭借自己修长的四肢和大大的手脚,菲尔普斯能很好地领会教练的指导,训练也十分刻苦,并且在比赛中似乎从来都不感到紧张。人们都说,他的体型天生就是做游泳运动员的料。他的大手大脚就像是水中的桨,虽然蝶泳是他的拿手项目,但他在各个项目中都表现了自己的优势。
在1999年的美国少年运动会上。菲尔普斯打破了20岁年龄组200米蝶泳的纪录。15岁时,菲尔普斯作为美国68年以来最年轻的奥运游泳选手,参加了悉尼奥运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世界游泳锦标赛期间,菲尔普斯成了泳坛的谈论中心。他以杰出的表现6次获得奖牌,并创造了5项世界纪录,菲尔普斯以新的世界纪录摘得200米蝶泳的金牌,并在100米蝶泳及200米个人混合泳两个项目中创造了新纪录一这些记录是在同一天创下的,这是世界游泳比赛史上的第一次。
游泳事业之外,菲尔普斯是一名普通的少年。他通常与自己家的猫萨凡纳一起入睡,这只猫就蜷缩在他的身旁。他早上也不愿意起床,但一旦开始一天的工作,他就不会有丝毫松懈。
菲尔普斯的目标不仅仅是在奥运会上获得荣耀,他要改变自己从事的体育活动,就像迈克尔・乔丹及泰格・伍兹这些伟大的运动员曾经做到的那样。
1996年,菲尔普斯11岁时,他的教练鲍曼发现他具有奥运冠军的素质。
鲍曼说:“你会看到他总是迫不及待地跳入水中,他给自己的压力远远超过别人对他的要求,我尽量做到不喜形于色。尽管我为他的表现感叹不已。”鲍曼注意到菲尔普斯能轻松学会别的少年所不能掌握得的技巧,这位教练知道他面对的是一位游泳天才,于是他对菲尔普斯的父母说:“菲尔普斯天赋极佳,他的潜力是无限的。”
游泳池以外的菲尔普斯和其他少年一样,非常随意他喜欢嘻哈摇滚,玩电脑游戏,喜欢和朋友们闲逛。2003年,他从马里兰州的道森高中毕业,计划奥运会后上大学。
然而,菲尔普斯一跃入泳池就不再是那个平凡的少年了。他身高6英尺5英寸,体重185磅,浑身充满着力量,游起来像鱼一样在水中划过,他蹬腿动作非常有力,双腿好像装有发动机。
菲尔普斯认为他的成功很大部分要归功于刻苦训练。从高中毕业后,大多数时间他都是从早晨5点中开始长达2个半小时的训练,中餐后稍稍打个盹,然后接着游,一直从下午3点半到6点。他每天游的距离长达12英里,他说:“我知道没有人比我训练更刻苦。”
菲尔普斯训练如此刻苦是因为他憎恨失败。他7岁开始游泳,但直到11岁时与教练鲍曼的一次谈过以后,才开始认真对待这项运动。他回忆说:“如果没有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我就会不停地去想它,上学的时候想,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想。这样会让我发疯的。”一次,12岁的菲尔普斯输给了一个和他同龄的男孩,他烦躁地抓掉对方的护目镜,一下子扔过游泳池的平台。教练鲍曼告诉他,不应该输给同龄孩子,更不允许出现抓掉对方的护目镜这样类似的行为。后来鲍曼对别人说:“他克服了这个坏毛病,从此再也没有输给任何同龄的游泳选手了。”
菲尔普斯是当今泳坛最出色的全能型游泳选手。15岁时崛起世界泳坛。当时他成为入选美国奥运游泳队最年轻的选手,并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得200米蝶泳的第五名。之后,菲尔普斯就开始了在世界泳坛掠金夺银的惊人之旅。
2001年,菲尔普斯打破200米蝶泳世界纪录,成为最年轻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并赢得了“神童”的美誉。同年,他在福冈世锦赛上赢得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2003年,菲尔普斯在巴塞罗那世锦赛上五次打破世界纪录,4次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创造了在同一届比赛中的又一个壮举。他在比赛中成功卫冕了200米蝶泳冠军,同时还夺得了200米和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并创造世界纪录。此外,他还赢得了混合泳接力的金牌并在100米蝶泳的半决赛中刷新了世界纪录,但在决赛中输给了队友克罗克。凭借如此出色的战绩,菲尔普斯当之无愧地被评为2003年度世界最佳男子游泳运动员。
菲尔普斯在2007年墨尔本世锦赛上独揽7金,打破索普保持的一届世锦赛夺得6金的纪录。此外他还打破了5项世界纪录。截至2007年他在世锦赛上已经夺得20枚奖牌,超越澳大利亚选手哈克特成为世锦赛历史上夺牌最多的选手。
2008年北京奥运会菲尔普斯收获8块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