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鲁迅的名言句子

鲁迅的名言句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鲁迅的名言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鲁迅的名言句子

鲁迅的名言句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联系生活;沟通旧知;举一反三

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练习五 “读读背背”板块中的内容,都是围绕“读书、学习”这个主题选遍的。备课时,我想只要读读、背背、议议,大致弄懂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熟读成诵就足够了。谁知,上课之初的意外,让我改变了教学思路。

下午,班主任把新来的《儿童文学》放给孩子们。当时学生们惊喜万分,一时间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我连说了两声上课,教室都没有能立刻沉静下来。望着这种状况,一瞬间确实很气恼。转念一想,何不利用这次机会,改变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呢?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思路,生成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首先,就事论事,集中学生注意力

师: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杂志,谁来说说杂志上都有些什么?

生:这向我们推荐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

生:上面刊登的都是我们少年儿童喜爱读的作品。

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谈谈关于读书与学习的事,好吗?

生:(大声喊)好的!

其次,沟通旧知,引发积累促理解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读书。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书,很有学问,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他呢?

生:才高八斗。

生:学富五车。

生:学贯中西。

师:你能说说这些词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说说也可以。

生:(学生大致理解,满腹经纶中的“经纶”很多学生不理解)

师:经纶是指整理过的丝缕,在这个成语里比喻才能。有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有学问的人气质很好,有一种由内而外的书卷气息。你还想到哪些词,是说读书人看上去很有涵养?

生:儒雅温厚。

生:温文尔雅。

生:文质彬彬。

师:大家知道的词还真不少,这些词语是说经常读书的人怎么样?

生:读书的人很有气质,很有修养,看上去很儒雅。

师:是的,有学问、有知识的人确实看上去就是那么谦和、那么有气质。读书的人不但气质好,还能做出一般人所不能做的功业呢!打开书到第78页,读读这8个词,看看哪两个词语是写人取得了成绩或者功业的。

生:功成名就、著作等身。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生:这两个成语是说一个人刻苦学习后所取得的成果。

生:“功成名就”是说建立功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名气也大了。

生:“著作等身”是形容写的书很丰富,把他的作品堆起来几乎身体一样高了,说明他的作品多。

师:说的很有道理。看看这8个词分别写了什么?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成语,读出词的韵律感、节奏感,熟读成诵。

接着,巧妙过渡,触类旁通品读鲁迅名言

师:同学们,刚才学的成语中说到的“满腹经纶、著作等身”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他一生留下了800万言的著作。你知道他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吗?

生:他孜孜不倦。

生:他坚持不懈。

师:成功的原因也许不止一个。而当别人称赞鲁迅为“天才”时,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也许能让我们明白一些。(出示名言,朗读后引导谈话)

师:鲁迅就只是说“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吗”?你还联想到什么?试着用他的话说说。

生: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吃喝玩乐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

生: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酒聊天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

……

师:一句话,是把哪些时间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生:别人闲谈的时间。

生:休息的时间。

生:业余的时间

师:天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用勤奋和努力换来的。由此,你还想到了哪些名言?

生:“天才,就是一分灵感加九十九分汗水。”

生:“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

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最后,名人例证,深化认识润物无声

师:谁能用名人的事迹来证明以上的观点呢?

生:李时珍医生致力于医学研究事业,为了编撰出一部可靠的医学巨著,不惜自己尝百草,最终他写成了《本草纲目》

生:司马迁从小就酷爱读史学著作,他一生都励志编写一部史书,自己遭受酷刑之后,仍然四处游历,发愤写《史记》,这部史书足有厚厚的三十万字,可谓著作等身。

生:我还想起中国古代“闻鸡起舞”、“凿壁借光”和“囊萤映雪”的故事

……

反思与评析:

一、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实现了教者思路、学习者思路和编者思路的有机统一。苏教版很多地方的编排可谓匠心独运,备课时,要揣摩编者的意图,这里八个成语和鲁迅名言就存在内在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运用这种联系,让教者思路、学习者思路和编者思路统一起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沟通了已有知识储备与新学内容的联系这些词语和名言中,有一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耳熟能详,如果按部就班出示成语让学生读读背背,学生肯定会寡然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改变思路后,以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为起点,整合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链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走向新知识。

鲁迅的名言句子范文第2篇

怎样把课外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呢?

笔者将从用精炼的诗句促进理解;用作者的经历点醒学生的心灵;用名言警句自然融入课堂设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笔者认为这也是把课外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一条路。

一、用精炼的诗句促进理解

在日常教学中,用什么样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值得研究。与文章联系紧密精炼的诗句,往往既起到引领作用,又起到道理论据的作用,一举两得。

比如,教《有的人》这篇文章时,学生对“虽死犹生”不能够理解。于是引用郁达夫在《怀鲁迅》中的诗句进行讲解。“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教师提问“鲁迅先生去世了,为什么说更伟大呢?”学生就会想到肉体死亡而精神高尚。在分析“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一节时,让学生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面对众人的指斥,诅咒,我偏偏横眉冷对,我行我素;面对孩子,我却宁愿像头老牛,任他牵着跑,我都心甘情愿。”这样进一步请学生思考鲁迅先生把孩子当做什么,由此,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为了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分析“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一节时,把《野草》中的句子引出来。“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抓住“憎恶”这个词语,使学生明白鲁迅先生厌恶的是什么人,什么政府。在分析“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时,引用了冯至所写《鲁迅》中的诗句。“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以野草自比。

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引导的方式方法,可以深入浅出,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增长他们的见识。用诗句引导,有一种深沉的力量在其中,这是语文课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二、用名言警句自然融入课堂设计

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富有深意,与课文结合起来,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讲《桃花源记》一课时,学生提到桃花源里的人纯朴、热情。笔者这样讲到:“这里人与人之间彼此率真融洽,他在《移居》中写到:‘过门更相呼,有酒斟之。’ ,你来我往自由无拘。人们真诚相待。‘衣食当须纪 , 力耕不吾欺。’没有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最后引用诗句总结“人们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相互关心爱护,古道热肠,对客人‘设酒杀鸡作食’热诚相待。这里人性归‘真’,世无诈伪,社会必然‘淳’了,‘真、淳’必然使社会消除了污浊丑恶而归于‘朴’了。他在 《劝农》中写道:‘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真、淳、朴’便是陶渊明理想社会的全部,它的底蕴便是自由、幸福、舒适、宁静而率然存真。”

接着引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对陶渊明的评价“只有陶渊明算是找到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农民生活的质朴与爱恋中得到安息。”

自然的引用会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到作者的追求。

在讲《压岁钱》一课时,首先,由导入直接提出第一个问题——“著名作家南丁先生说:‘小小说是一滴水的艺术。’笔者从同学们对《压岁钱》这篇小小说的质疑中,感到你们从这滴水中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光芒。小小的五分钱,对于你们来说不值一提,从文章中看也就能买两根油条,为什么“我”好久没舍得花?”

最后总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借助小小的压岁钱,这个心中之象,表达了丰富的意蕴,它压在了我们的心里,一种酸楚,一种心动涌上心头。让我们从穷人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人性的美好。‘小小说是一滴水的艺术’,一滴水中见世界,老师相信你的‘一滴水’也一定会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

于是,借用名言设计出这节课的板书。这样的设计清新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下图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三、用作者的经历点醒学生的心灵

解读文本要从多方面考虑,写作背景、文本信息、作者经历等因素都可以考虑。这样,可以让我们亲近作者,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为了让学生理解《戒烟》中父亲这一形象,笔者这样讲道:“父亲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找到了教育的切入点。贝利说过:‘我为足球而生,就像贝多芬为音乐而生一样。’父亲因为贝利对足球情有独钟,才以此为教育的突破口。可谓顺情克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结合背景,笔者写了一句话,并且请学生仿写,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比让他们冥思苦想写作文强得多。

所写内容:没有金钱,依靠爱心和教育,他使孩子,在星光闪烁的夜空成为独放异彩的明星;没有足球,凭借热爱和自重,他用袜球,在尘土飞扬的街道踢成举世闻名的球王。

准备的句子:他如清香的兰花,深居幽谷,用智慧与善良,为孩子点亮了心灵的灯;他如不倒的青松,高处山间,用勤奋和自尊,为自己开辟了世界之路。

学生根据他们对文本的认识也写下了精彩的语句。

最后总结:“《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父亲这位善教者使孩子为了自己的兴趣和尊严放弃了不良爱好。他随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抓住契机教育孩子。为我们上了成功的一课。希望所有的教育者,都能成为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的善教者,走入孩子的心灵。”

在上《有的人》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在品味语言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臧克家写诗的态度是坚忍主义的,有人称之为‘农民式’。写《烙印》时,他是‘悲愤满怀苦吟诗’;而且‘常为一个字的推敲一个人踱尽一个黄昏’他总是思考用什么字以及把它放在一个什么最恰当的地方,而且没有雕琢感、滞涩感。”使学生思考他怎样在语言上潜心研究。自然把学生带入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教《祖逖》这篇课文时,以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为突破口。“大家都知道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意在启示君主‘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祖逖》这篇课文,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理解文意。”(设计意图:了解《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引发学生对祖逖形象的思考。)总结时再回扣作者写这个人物的目的,“司马光用祖逖的经历为我们诠释了民族精神的内涵,‘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祖逖“知其不可而为之’,立志北伐,看淡生死,矢志不渝。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文天祥、岳飞、闻一多等为了正义和人民利益无私奉己的具有中华民族骨气的英雄人物。就以老师写的一首小诗作结吧!“闻鸡起舞为社稷,风雨如磐因名利。无论北伐成与败,一片真情系黎民。”司马光以史为镜,启示后来者,得民心者得天下。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就会使一节语文课变得厚重。这样就会使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得,从对文本的深入研究上有所收获,在文学欣赏上有新的感悟。

参考文献:

[1]侯器,张传良.语文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分析与思考[J].广 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5).

鲁迅的名言句子范文第3篇

一、重阅读――积写作之柴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材料。而获取间接材料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

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必须每天阅读,获取和贮存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材料积累到一定量,就会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曾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流动图书室”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平时让学生坚持阅读,从书中汲取广博丰富的间接材料,并且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记下来是非常必要的。

读书除了能积累间接材料之外,还可以通过摘抄来积累语言材料,象名言警句、好词妙句、诗词名句等等。好词妙句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所读的文章里选择,名言警句和并记录下来。诗词名句就有必要规定一定的主题。如古诗中写春的诗句、与友情有关的句子、写到乡愁的句子等,还有关于勤奋的名言、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关于人生的格言等等。只要每天积累一点,持之以恒就能形成一个语言材料的宝库。

二、 积素材――抓写作之火花

古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源泉。有了这股活水,不愁没有好素材。如史铁生这一类经历型作家,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学习,甚至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厚重的情感体验,再加上自己广泛的阅读,厚积薄发。写出了许多感人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天天生活在校园与家之间,范围很小,经历方面也很简单,平时再不注意积累,作文自然内容空洞,没有新意。

我们应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睛去看,更需要用心灵去体会。我们还得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做法中去,这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去做,才能检查做的效果如何。我采取的办法是要求写观察日记,但不强求天天记,而是觉得新鲜、有趣、有所感的才记下来。为防止有的同学偷懒,还规定每星期不少于一定的字数。并且以此代替了传统的周记。

在日常教学中,还经常提醒同学们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例如季节更替了,我们身边的自然景物有什么变化,身边的人们又有什么变化。在这样的提醒下,同学们原来熟视无睹的校园、街道、花园;老师、家人、同学、路人等等似乎都有了新的面貌、新的内涵。例如这次入冬以来,我市先是下了几场冷雨,转晴后又一连降了几个早晨的大雾,我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天气的变化给周围环境带来什么变化。同学们兴趣盎然,多数注意到了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的变化,还写到人们穿的衣物不仅多了,连颜色也变得以深色为主。而且,我还会布置一些能督促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素材的作业,如周末要求他们到街上观察行人,然后写三个不同职业的人,或是观察逛书店的人和逛超市的人群有什么不同,又或是记录商贩们推销的手段等等。

三、 凸个性――点写作之火苗。

文贵于情,情贵于真,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作文有了真情实感,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求诚”,即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所谓“诚实的自己的话”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是你怎样想,怎样感,笔下便怎样写。李白浪漫豪放的诗是好的,李清照忧愁痛苦闲的词也是好的,正是因为他们的所作都反映了真实的内心,都用真情实感打动了读者的心。所以我们提倡学生写真实的内心世界。这样写起来比较容易下笔,写出的作品也容易打动人心。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不带有一点微瑕把这份难得的真实坦荡地呈现出来,作文便有了血肉,有了生命。

真实是个性,个性是真实。个性是作者的风格,是作文的气质。文章有了个性,才有特色,才有创新。我们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开掘自己心灵深处的金矿,捕捉自己生命世界里的灵光。好的文章正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因此,在学习写作方法、技巧的同时,培养个性,发展个性,努力在作文中展示个性,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孩子的世界自有他的酸甜苦辣,只要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把它写下来,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作文对学生来说都应该叫好作文。在作文评价中,我们一定要肯定成绩,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进行启发、引导、鼓励,让学生敢说敢写,放开手脚。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该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

五、变铅字――燃兴趣之火焰

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的一个好方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以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在班内传阅欣赏,向我校校刊投稿,并寄往一些报刊杂志以期发表,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学生感到作文的分量和成就感,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而且以点带面,带动了整个班的写作兴趣。点燃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之火,而且越烧越旺,发出夺目绚烂的光辉。

鲁迅的名言句子范文第4篇

那么,怎样使文句意蕴丰厚呢?

一、形象中蕴含哲理

请看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的一段精彩语言: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他战胜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到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

这里出现了铁扇公主、孙行者、大驴子、小老虎四个生动的形象,但作者并不是在讲故事、说寓言,而是在正面论述精兵简政的大道理。由于形象入理,语言活泼,使本来很枯燥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于形象中蕴含哲理,正是增强文句意蕴的一种好方法。

这是一种可以学习的写作方法,我们那么多课文和名著中的经典形象都是可以用在写作当中的,只要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有这样的意识积极地去运用,久而久之,我们的文章语言自然更有文采,文章内容也会由空洞变得有厚重感。

二、关键处提炼警策

警策,也叫警句或精警,是指用最简约、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透辟的意义。记叙文中画龙点睛或承上启下的句子,议论文中表达观点、结论或引出观点的句子,如能用警策,必能收到丰富意蕴、增添文采的特殊效果。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警句既抒发了作者的伟大抱负,又指点了后人做人的准则,使文章大为增色。

又如一学生作文《论糨糊的品格》中结尾的一段文字:我们的社会十分需要志远才高、敢冲敢闯的创造者,因而也就十分需要有人来平静地补正他们难免的偏执,保护他们毕露的锋芒少受损伤。一味求和不可取,悉心调和不可缺,糨糊的品格,不必全盘否定,可以适当学习。

作者在前文反复阐述了糨糊的可贵品质之后,在结尾处转入有针对性的论述,进而把基本观点高度概括为两句话:“一味求和不可取,悉心调和不可缺。”这已不再是阐述糨糊的作用,而是在强调处理人际关系的必要原则了。这名学生对这一写作原则的掌握可谓相当到位。

三、借用名言展示风采

阅读面广、知识面宽、文化底蕴厚的学生,不妨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借用名言,使文章言简义丰,为文章增添文采。

如一学生在作文《选择诚信,选择中华魂》中写道:有这样一朵诚信的花,它诚信于爱情。这朵花里充盈着孟姜女的眼泪,雷锋塔的,遥遥天河间无尽的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化蝶双飞;这朵诚信的花,凝聚了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李清照的“寻寻觅觅”,陆游的“几年离索”……

这位考生旁征博引,撷华缀英,从孟姜女的相思泪到梁祝的化蝶双飞,从王维的“红豆生南国”到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其视野之广阔、材料之丰赡、信息之密集、语言之精美令人佩服。

四、含蓄语言中藏真义

有时候,作者的感受可以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含蓄的语言,往往能使文句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文章的意蕴有时就体现在那些具有哲理的形象画面中,体现在“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曲笔里,因为他们都能在有限的文字中表现广博深厚的内容,在有限的文字中载荷深长隽永的意蕴。

李清照的词里有“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句子,所写并非美人,倒在心中唤起了美感,活化出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有一种洗尽铅华、清爽宜人的感觉。这就是词中的含蓄。

又如鲁迅《故乡》一文的结尾:“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在前文否定了“辛苦辗转”“辛苦恣睢”的三种生活方式,在此,形象又含蓄地告诉读者,要把希望变为现实,必须通过实践和斗争。

我们写作的时候也不妨在高谈阔论、纵横捭阖的议论之后,也如此宕开一笔,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看似淡然实则以退为进,更能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鲁迅的名言句子范文第5篇

一、正确地处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引领地位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要多看大家的作品。”著名作家古华也说:“老老实实的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吧,小说之道,诗人之道,尽在其中。”由此可见,我们要学好语文,也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读和写是什么关系?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古人也曾说过:“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勰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诗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名言古诗都说明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由此,我们说学好语文读为先。

二、正确地理解“读”的作用

一般的读就是我们常说的初读“即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其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一年级课文《小树和老爷爷》就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夏天小树长得很茂盛,为老爷爷撑起了绿色的大伞,冬天老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棉袄?”

2.借助拼音,读顺课文。指在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学生自读完课文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对仍有困难的、比较难读的字音或长句子,教师要进行二次指导,直到全班同学都读正确、读通顺。

3 .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远教IP资源中的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三、让学生从“读”中充实,积累智慧的“量”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