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追求卓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办学理念特别是核心理念对学校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流的办学理念是一流中学办学成功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兴义八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念体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核心理念是“以德为本,务本求真,自强不息;文化兴校,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前三句是核心价值,而后三句是目的目标。
八中的理念体系像太阳系一样,以核心理念为太阳,以众多理念为行星。我们希望八中的生命力像太阳系一样持久、稳固,希望太阳和星星照亮我们的心灯,指引我们永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以德为本
在办学中,兴义八中也曾被许多事所困扰。游泳池和学生浴室的运作成本很高,如果像其他一些中学那样收费,寒门子弟就只能被拒之于外,“以德为本”的理念让我们坚持免费为学生提供服务。类似的例子在八中还有很多。
“以德为本”既是八中两句校训中的第一句,又是八中六条核心理念中的第一条。以德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更高境界,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上,“德”历来都处在首要位置。孔子身上最有特色、最具榜样力量的是什么?笔者以为是“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论语》《中庸》《大学》《孟子》《道德经》等,无不宣扬“德”。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的思想行为的行为规范,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古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修身之本是在修德。有德之人会做人,尤德之人无所不为。有德无才办小事,有才无德办坏事,德才兼备办大事。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但丁曾说:“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崇高的道德常常催生杰出的才华。古今中外,因理想远大,道德崇高而勤学苦练,在才智上超越自我,走向卓越的人,不胜枚举。
确立“以德为本”的办学理念,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八中办学的根本任务。构建以做人为核心的“3·5·1”素质教育体系,要求我们八中人,坚持人品第一,学问第二,德育为先,见贤思齐,办学以立德为本,修身以诚信为本,治校以人为本。确立“以德为本”的办学理念,要把教师自觉修炼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爱在先,修身养性德为本。以爱生为师德之魂,让学生亲其师、敬其行、听其言、信其道。
确立“以德为本”,要不断优化道德品质。要从传承优良道德传统开始,孝敬父母、尊师敬长、立志勤学、律己宽人、以诚待人、以信立人。八中人积极参与道德建设,不断提高道德境界,坚持内省、慎独、自修、自律、自尊、自爱,坚持以德为本,德智并重,行胜于言,知行统一。
二、务本求真
务本,就是致力于做根本的事务。例如新课改,它的根本就是“促进人的良好发展”。根本建立了,主干也就把握了,方向也就对了,成效自然会明显。《论语·学而》上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教育上,就是务求教育的本质,就是务求育人之本。做人以德为本,做事以人为本,育人以生为本。根本性的价值确立了,根本性的工作做好了,八中可持续发展的正道也就随之而产生了。
教师的务本就是做好本职业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学高身正,言传身教,务学生发展之本;学生的务本就是修炼“3·5·1”综合素质。有爱心、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管理、会创新、有创见、有特长,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就是讲求实际,追求真理、真诚、真情、真心等,唯真、唯本、唯正、唯实,使受教育者认知生命的价值,培养生活的信仰,实现人的健全发展。
“求真”是兴义八中人的行为准则,“求真”就是“求是”,要求在办学中实事求是,不断探究、认识教育本真,把握学校发展的客观规律。务求“从优质走向卓越”之实,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讲实际、办实事、务实效,把务本求真落实到办学的各项工作中。
求真,是要以求真育人为兴义八中文化的本质。在求真中育人,在育人中求真。教师除了要有真知灼见外,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用个人的睿智和人格魅力引领学生,摒弃物欲、功利、虚假、浮躁,做一个在本职工作上建功立业的八中人。
三、自强不息
兴义八中从1996年创建到2001年,曾有过诸多非议,经历过“一年不如一年”、“人心思走”、“招生生不满班”等困境。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师资为何生存艰难?主要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2001年笔者主持八中工作后,着力分析了全国知名品牌中学保持强大的特点,着力思考带领八中走出困境、走向生机的问题,把思维逐渐聚焦到“自强不息”和八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笔者清醒地认识到,靠外援只能撑一时,靠自强不息才有生命力:靠包装只能光彩一时,靠自强不息才能持续发展。借中央美院教授、著名书画家罗炳芳到八中的机会。笔者特意请其书写“自强不息”四个字,装裱置于办公室,每天抬头可见。如今,“自强不息”已成为八中人奋发图强的共识。八中的发展史证明,不管风吹浪打,有了自强不息就能有生命力。自强不息让八中由小到大、由新到强,自强不息让八中“天翻地覆慨而慷”。
“自强不息”最早是作为一种根本的人生态度提出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易经》的开篇精句,包含着无限天机与宇宙法则。“自强不息”作为八中的办学理念,是我们对八中人的一种要求。一种强烈的人生目标意识,一种能够放弃或降低外在依靠的自立,一种能够“不待扬鞭自奋蹄,不待催促自奋进”而迸发出来的原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强不息”作为八中人的人生追求,首先是自尊自重。只有懂得自尊自重的人,才能先正其身、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去影响他人、造福社会。其次是立志自强。有志者,事竟成。八中人要志于学、志于强、志于成,要立志自强,奏响人生最强音。第三是自立自强。历史上名人、伟人大多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克服万难走向成功,经历了无数“自立”精神考验而走向自强。第四是自信自胜。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就是希望。“自信”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让自己在各种压力、挫折、困难面前,保持信心、增加勇气、走向成功。自胜,就是战胜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的过去,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四、文化兴校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学校品牌的差异也在于学校文化的差异,学校真正长久兴旺的支撑力是文化。优质中学的发展路上,真正有生命力的不是靠招生优惠举措,也不是靠一两年的高考成绩,更不是靠一时的包装推销,而主要靠的是文化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成绩是一时的,文化是持久的。
优质中学的持续发展,是靠人来实现的,而人的力量和创造性来源于文化。文化兴校是在八中质量强校、人文立校、科研兴校基础上的拓展和提升。学校管理、学校建设、办学思想、发展战略等,在本质上都属于文化的范畴,都具有文化的形态、性质和功能,所以,文化兴校的提出,也就自然地涵盖了“科研兴校”、“人文立校”等理念。
学校文化,不仅是形成和主宰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观的基石,也是驱动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学校文化,既是优质品牌中学的身份证,又是优质品牌中学超越自我的内驱力。文化在驱动学校内涵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文化的自身就是学校的主要组成部分。师生为本,文化为魂,以文化兴校才具有生命力。
学校在“文化兴校”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负面文化的干扰。教师都有知识,未必都有文化。改变教师要从构建教师文化人手,教师文化要从教师的价值追求人手。有知识缺文化的教师越多,眼睛盯着金钱的人越多,不和谐的成分越大;有文化的教师越多,有正确价值观的人越多,眼睛盯着事业的人越多,学校的生命力越强。要实现文化兴校,就要培植文化土壤,营造文化气氛,让“文化兴校”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检验八中教师文明的标志是,校内的各种矛盾、争论等都能在“文明对话”的状态下解决。
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以文化而兴校,必须靠训练有素的思想、训练有素的人、训练有素的行动。要靠坚守文化根本、坚信核心理念方能形成,必须长期一贯坚持不懈,紧密围绕核心理念行动。学校的办学策略、办学目标、工作方法、激励措施等都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学校的校长可以换,但办学的文化根本不能变。
五、超越自我
八中校训的第二句是“学有创见”。如何能培养出学有创见的学生,是我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任务。学有创见的学生必须是能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超越自我的人。优质学校、优秀教师要走出夜郎自大、得意忘形的误区,首先要修炼的功课是超越自我。
2001年,八中正处于步履艰难和招生困境中的。为招揽学生,笔者夸下海口,在《黔西南日报》登招生广告,以“2003年兴义八中将基本实现毕业率约等于本科率”为通栏标题。学校全体教职工咬着牙去努力,硬着头皮去奋斗,想方设法把大话变成全体教职工共同追求的愿景。2003年高考,八中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96%,率先在贵州“基本实现毕业率约等于本科率”。笔者深知,只抓升学率,早晚会进入死胡同,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学校为此出台了整体改革方案,先后推出文化工程方案,着力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决定出路,2005年贵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中,八中成绩位居全省第一。八中的查方梅同学、王茂竹同学先后获得贵州省2008年和2013年文科高考第一名,而2013年高考八中一本上线率达90%,二本上线率达99.7%。
学校发展达到了一定高度后,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笔者想到了一个关键词:超越。这种超越不只是升学率的超越,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超越、品牌的超越。在超越的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超越别人不是真正的超越,要不断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超越,要八中超越八中才是真正的自我超越。超越自我、超越梦想、超越极限、超越巅峰……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不断激励自我,就有了超越自我的希望。老子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坚持超越自我的信念,即使在挫折中,也能越挫越勇,不断成长。要想真正的超越自我,必须能够直面自己的错误,战胜自己的过去,战胜自己的弱点,战胜外部困难。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会不断释放更大的能量: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会自然而然地超越他人。
诚然,超越自我胜于超越他人,但千万不能忽视“三人行,必有我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认真领会、实践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才能扬长避短,有所突破,走向超越。
六、追求卓越
优质中学的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系统思考持续发展远景,才能寻找到一条越走越宽的发展新路,最富挑战性的新路应该是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要差异化竞争,超越式发展,凸显办学特色。追求卓越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和自我超越的目标行动。八中要实现“从优质走向卓越”的升华,必须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思想,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理论体系,其核心集中在“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上,构建具有创新和超前意识的办学理念、方案。
追求卓越是八中的发展目标,但卓越不是一种固定的表现形式。优质教育容易实现,卓越目标永无止境。卓越根植于优质教育,卓越是优质教育的动态发展的高期望值,是优质教育的高境界。
追求卓越,需要构建教育人才高地,需要卓越的教师群体才能培养出卓越的学生。要筑巢引凤,吸引名师;要构建平台,塑造名师。在走向卓越的进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锲而不舍、与时俱进、训练有素,就一定会走向卓越。
从“优质走向卓越”是八中人的远景目标,是八中发展目标的自我超越,而这种目标自我超越的活力来源是“人”。所以,优质学校的超越发展必须是以人为起点,树立人的自我超越观,构建学习型组织,进行自我超越的修炼,培育训练有素的人,培植训练有素的思想,积蓄自我超越的力量,最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一步又一步的自我超越。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追求卓越的生命,创新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创新才能为学校开辟新路,创新才能走向卓越之路。走向卓越的永恒主题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向卓越。国家迫切需要创新人才,教育必须创新。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追求和突破点,是从优质走向卓越的着力点。自主创新,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超前。
追求卓越应形成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这种办学特色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秉承“文化兴校、特色发展”观念,追求学校发展目标的自我超越。从优质走向卓越的亮点是办学特色。办学特色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为指导思想,开展整体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从转变教育观念人手,逐渐提炼、升华,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教育管理求特色,办学模式求特色,课堂教学求特色,校园文化创特色,努力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同时,办学特色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学校的前进不断丰富内涵。
有了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只是前提,重要的是行动,是坚持,是执行力。八中的目标行动主要是以文化工程推动学校发展的行动,以“3·5·1”工程推动素质教育的行动,以“名师工程”推动教师人才高地的行动,以整体高素养教育推动的未来人才培养行动,以自主式学习、自主式管理推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行动,以德为本的德育行动,以师为本的学习型组织建设行动,以管理护航的组织文化行动等等。当我们的目标行动变为执行力高的行动和训练有素的行动之后,就能实现不断自我超越,就能从优质走向卓越。
从学生到教师再到校长,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接触到许多教师,每个人都性格各异、风格不同。教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让人终身难忘的,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都令人钦佩;一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淡忘的,他们像一杯水一样平淡无奇,即使偶然想起,心中也不会有太多的回忆和感触;还有一类属于极少数,每次提及时,大家都会面带不屑甚至鄙视的神情。第一类教师是高尚的、卓越的;第二类教师自身没有远大的追求目标,是平庸的;而最后一类则玷污了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是不称职的。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托。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所以,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甘愿做一名碌碌无为者,教师应该拒绝平庸,追求卓越。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做到八个字:心中有人,囊中有物。
一、心中有人
心中有人,即要求教师用心关注、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把每个孩子视为不同的鲜活个体,承认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还应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真心实意地与其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教师应成为学生头脑中思想火花的助燃剂而不是灭火器,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和规范的言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在老师身边如沐春风。要做到心中有人,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应当注意一些细节。
1.用最短的时间认识学生
有的教师教了几年还不知学生的姓名,课堂提问只好用手指点或“这个同学”“那个同学”代替,显得很尴尬。学生心里也会感到不舒服,时间久了就会对教师产生生疏感,自然无法与教师亲近,更不用说“亲其师,信其道”。记住学生的姓名一点也不困难,关键是要用心。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做准备,为自己设定目标,这次要认识哪几个学生,或者在点评作业、试卷时有意找出几个学生,或者在学生自习时对着座次表逐一记忆等,这些方法会很快帮助教师记住每个可爱的孩子。
2.注重平等
这里的平等有两个意义:一是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教师面对学生时切忌给人以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之感,这点也是青年教师要特别注重的。一些年轻教师刚走上教师这一岗位,心气很高,很想把工作做好,但由于缺乏经验,未能树立平等的师生观,结果很狼狈:学生不认可、家长不买账、领导不满意。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自然贴切,要学会内敛,要学会俯身倾听,要学会做一名真诚的听众。只有这样学生才愿与你亲近,才会讲知心话给你听,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二是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中小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会把能否对其一碗水端平作为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首选标准。而在教育中的不公平带来的危害极其严重:不仅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更会推动社会的不公平,影响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所以,在教育中要防止出现只关注两头(“学优生”和“学困生”)而忽略中间大部分孩子的现象,特别要更加细心观察、耐心呵护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孤独感,融入集体中来,让他们快乐学习,微笑地面对生活。
3.用心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13年前,那时我还在读初中,班里来了一名年轻的外语实习老师。在一次英语课上,他让我读一段课文,读完后对我说:你的语感很好。那时我的英语成绩很一般,也不理解什么是语感,但我知道老师在欣赏我、关注我,心里很受用。随即下决心要把英语学好,每天早上很早起来念英文,成绩提高很快。直到高中、大学,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相信,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感受,不少人走上教学岗位也是受自己老师的启发。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呢?更何况他们都是未成年人,需要教师的引领。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恰当的正面评价,多伸出拇指赞扬,少使用食指呵斥。当然表扬也要注意适时适度,过多过泛的表扬会使其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4.学会与学生交流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波动大,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也各异。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对出现问题的孩子切不可简单粗暴、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训斥,应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其促膝交流,了解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出现的问题。这与课上的教学同等重要,前者帮其解惑,后者教其做人,都是保证孩子顺利成长的重要途径。
5.巧妙与家长沟通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是必要的。但是应注意二者沟通的方式,家校合力,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有问题,不应及时叫家长来,甚至连家长带孩子数落一通,让家长颜面尽失,降低教师的威信。教师应该与家长平等交流,平心静气地解决问题。其实,教师更应该在孩子进步时请家长来,肯定孩子的进步。此外,与家长沟通时,要不断积累经验,做到与不同类型的家长都能有效沟通。
6.注意言行,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孩子们打交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看在孩子们的眼里、记在他们的心里。因此,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注重工作中的细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工作时着装应职业化,不能过于随意;女教师应化淡妆,不宜过浓过重;不要在孩子们面前抽烟;办公环境整齐洁净而不是杂乱无章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印上深深的烙印。记得自己刚做教师时,和学生们相处得很融洽,学生们也喜欢上我的课。但由于自己有抽烟的坏习惯,当时也没有刻意避开学生,一些男同学觉得抽烟很潇洒,也开始偷偷效仿。20年过去了,每当同学聚会时看到他们“吞云吐雾”,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自责和不安,非常后悔当时没有能注意到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可有丝毫松懈。
二、囊中有物
囊中有物,指教师除了有高尚的师德,还应该有真才实学。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做人,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将人类文明的成果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知识快速更新的现代社会,要想成为深受学生喜爱、有丰富知识的教师,就要更新观念,加强学习。
首先,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储备,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连自己教的学科知识都无法熟练掌握,上课时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无疑会误人子弟。这样的教师可以说是不合格的,更何谈优秀?教师熟练地掌握所授学科知识并能将其系统化、网络化,真正做到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学生才能学得轻松、高效。此外,教师还应主动地不断更新知识,了解专业研究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跟上时展的步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力,且不可满足现状,故步自封。
其次,教师应涉猎广泛,有丰富的兴趣爱好。现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对本学科教学越来越熟练,而对本学科外的知识却越来越生疏。然而,学生喜欢爱好广泛、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教师。如果教理科的教师可与同学畅谈巴金、托尔斯泰,教文科的教师抽时间和孩子们聊聊自然的奥妙……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佩服教师知识渊博的同时,求知的渴望也会被激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还应在琴棋书画、歌舞、体育等方面有所擅长,这不仅可以陶冶个人情操、强健体魄,还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再次,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2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得我上高中时的数学老师:睿智的眼神、干练的举止、简洁的语言、机敏的反应、漂亮的板书。她在黑板上画图从不用尺子或圆规,很是标准。听她上课就是一种享受;英语老师,学生称其为“卡片”老师,进教室从不带课本、教学参考书,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讲起课成竹在胸,潇洒自如又风趣幽默,学生都非常喜欢上他的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没有平时下的苦功夫,怎会赢得学生们佩服羡慕的目光。反观现在,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辅助教材铺天盖地,现成的东西多了,教师的惰性随之增加了,于是我们成了计算机的操作者、成套资料的发放者,甚至自然学科的实验也以视频代替了动手操作……这些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从何谈起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与学的活动毫无生机,学生自然要失去兴趣。所以无论教学手段如何进步,教师的基本功不能荒废,而且还要与时俱进,追求最佳效果。
最后,教师要具备将自己的“物”有效传递给学生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及时调整策略。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将授之以鱼转为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永久创新力。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静的,但教师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发展,教师的作用都不可忽视。每位教师都应守住心灵这片净土,甘于奉献,不断追求人生的
中国计量学院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休闲胜地――杭州,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具有鲜明的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特色。而机电工程学院则是中国计量学院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是一所培养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人才,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教学科研型工科学院。
学科建设:走向国际
机电工程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以及七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一直以来,学院重视学科建设,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同时突出计量检测的专业特色,目前已建有浙江省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重点建设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和“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中,已建成国家级的“具有计量、质量、标准化特色的机电类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特色专业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自动化”、国家精品课程“传感器技术”、国家级“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团队”,还有浙江省《电路与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4门浙江省精品课程。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与学科建设相适应的是不断增强的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一百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将近一半,教授(研究员)十余人、副高职称教师四十余人。此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高校名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层出不穷。
为了更好地提高工程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工程型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机电工程学院与英国工程技术学会(简称IET) 建立了教育合作伙伴关系。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在全球127个国家拥有15万以上会员,是欧洲最大、全球第二大专业学术学会和全球最大的国际注册工程师资质认证机构。自2011年3月IET在中国推出“教育合作伙伴计划”以来,目前已经有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大学成为IET的教育合作伙伴。在IET2012新春晚宴上,接过IET颁发的“教育合作伙伴”资质认证证书的李青院长表示:学院将以IET国际注册工程师认证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使机电类专业的教育符合实际工程需求和国际认同。
通过合作,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机电工程学院开启了国际化战略的新航程。
人才培养:注重实践
机电工程学院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现代制造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以及系统控制、质量监督与管理运行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秉承“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自动化专业为例,以“计-控-管”一体化为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过程控制和运动控制中的计量检测、自动控制、信息处理与管理有机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追求卓越与特色并重,以项目为导向,通过对工艺的熟悉和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控制系统设计观念。
除了在课内,学院还十分注重学生课外科技能力的培养,以竞赛为牵引,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兴趣与实践能力。学生每年都在国家、省级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等取得优异成绩。
2012年10月,由国家体育总局、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农谷杯”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上,由机电工程学院组成的航模代表队通过与来自全国46所高等院校的1000余名运动员的激烈角逐,取得优异成绩,其中,遥控电动模型滑翔机竞技项目获得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太阳能模型飞机设计飞行项目获得三等奖1项;遥控模型双机分离定点救援项目获得团体第四名;1kg级遥控电动模型飞机载重空投项目获得团体第五名;科技创新评比项目获得三等奖1项(太阳能飞机电池板最大功率输出调节装置)。另外,代表队在比赛期间表现出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展现了勇于进取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获得组委会颁发的“体育道德风尚奖”。
2012年7月,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全国第五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荣获两项全国二等奖;2011年浙江省第八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中,学生带着自主设计的机器人作品“双层巴士”出色地完成“穿越隧道”、“跨越壕沟”、“解救人质”等多个动作,经过实物竞赛、理论答辩等多个环节,以总分全省第一的成绩获得冠军;2011年10月,机电工程学院28名朝气蓬勃的航模队员来到山东省莱芜市,参加“雪野湖”杯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在无线电遥控电动模型滑翔机、遥控模型双机分离定点救援、1kg级遥控电动模型飞机载重空投三个竞赛项目及航空模型科技创新评比中,共获得奖杯3个,科技创新奖牌1个,银牌18枚,铜牌6枚,奖状35张的优异成绩,并且所参与的竞赛项目团体成绩均进入前三名……
各种各样的课外科技创新比赛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协同协作能力等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研究:面向前沿
教学与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科研条件建设上,学院拥有灾害监测技术与仪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在线检测装备校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现代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特种设备与能源环保计量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科研平台。还拥有4个中央、省财政专项建设的教学实验室,3个与国际著名企业共建的实验室。其中浙江省现代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依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瞄准国际领先技术的新一代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研发的应用研究、仪器测试标准化研究以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旨在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计量测试与仪器技术创新基地。
几乎所有的评选标准都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也不例外。经过六年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可谓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我国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产业这条高速列车上也发生着自身变革,从体制到规章,从内容到形态,从传播理念到传播渠道都经历着无形的变化。固然,作为网络媒体的内核--新闻信息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演变: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广告客户不再是网站vip 包房唯一的常客,因为网站负责人都非常清楚,哪家网站内容做得好坏,网民用鼠标在投票,过去一味迎合广告客户的做法已经受阻。因为网络媒体不得不遵守互联网的一个定律:广告跟着流量走,流量跟着用户走!只有充分尊重网民,尊重受众的阅读习惯,紧紧粘住用户才是网站发展的制胜之道。所以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到地方新闻网站,根据各自网站特色的以新闻信息为核心的内容发生了悄然变化。而衡量中国网络新闻作品优秀的标杆,是中国新闻奖。什么样的网络新闻作品才是“好”作品?“好的标准”是什么?“好作品”又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和条件呢?当然,“好作品”的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每个人所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看“好作品”的标准和结果也不同。2012 年7 月,《网络传播》杂志在对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业涵盖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采访调研,分别就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中的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网络访谈、网络专栏四大类别进行逐一探讨。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奖的归属
“现在的新闻奖评选,不论何种作品的评奖标准,都带有太多非新闻专业的色彩,甚至很多作品本身(不是个别的)就算不上是新闻,新闻要素不全,不符合基本的消息写作规范,套话空话很多,形容词副词连篇。”针对当前各类新闻奖评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说。
现在很多新闻奖评选都把时效作为第一条,因为时效是新闻的标尺,但在陈力丹教授看来,“评选新闻奖的作品,首先要看是否是新闻,有些作品不是新闻,仅仅是观点的表达,与时事没有直接的关联。”针对网络评论的评选,陈力丹教授的看法是,网络新闻中当然要有时事评论,评论的要求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网络新闻仍然要遵循是否客观、真实、全面、公正,这是衡量标准的首选。
新闻价值与选题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直接对应关系,“在新闻评选时,仍然要防止以选题的大小来论英雄,并非报道重大政治新闻就是好新闻。”陈力丹教授在接受《网络传播》采访时指出,其实这类报道是最容易做好的,因为均是事先计划中的事实;非计划事实的发生和对它的评论,能
够写出水平、写出新思维是最难的,如关系人民利益的突发事件就是对整个媒体、对记者乃至整个团队的一次考验。
关于新闻评选标准,陈力丹认为,其他的标准可以适当提出,但不要喧宾夺主,主要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如果这些都不谈,只说时效,以及语言生动、角度、导向等等,结果就是主观主义盛行。网络评论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
陈力丹的观点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要放在其他标准的前面,“要突出新闻专业主义,因为我们不是在评政治先进,这是专业评奖。”专业主义的标准确定了,然后才是突出网络报道特色的要求,这些要求也要客观,不能使用诸如“顺应时代背景”、“政治意义重大”、“效果良好”等等谁也说不清楚的空话作为标准。
信息精准:专题以小博大
网络专题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如突发事件或宣传主题),设计固定的专题页面,进行图片与文字、即时新闻与相关资料---有时还会有音视频的集中报道。它与一般性网络新闻报道相对应,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类别。由于网络专题在内容上能对某一主题作较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技法之大成,因而它被认为是具有网络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优势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常用的制胜武器之一,也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的集大成者。
在网络媒体日常运营中,遇有重大事件的报道任务,网络专题常常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项目。千龙研究院院长周科进指出,网络专题是最适合于报道重大事件的表现形式,网络专题常常表现为微型网站频道的状态,这样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互动调查等等表现形式很容易就能放进专题中,只要这些素材是围绕专题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在网站内容管理层的决策中,其他网络表现形式往往以网络专题的子集或者从属物而出现。这样看来,网络专题在网络媒体中的首选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长期致力于网络媒体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斌艳总结出当前网络专题信息泛滥的三大形式:一是对于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主题的选择泛化,一些专题不能有效凸显重大性或重要性;二是所谓的专题只是信息的简单堆砌和大量链接的跳转;三是专题制作通过统一模板生成,除了换颜色或配图,页面的其他形式几乎没有变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杨斌艳开出的“处方”是:首先得明确建立新闻专题的目的和够得上建立专题的标准。2002 年左右,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开始在国内流行,当时,主要是想借用互联网大容量和超链接的优势,把重要的、历时比较长的、过程比较波折的新闻事件通过专题报道的形式进行记录和跟踪,一方面为网民提供重大事件的全方位报道,另一方面汇聚各方观点,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网络聚合技术的普及,使得汇聚新闻和信息变得容易,所以很快在网站上处处可见新闻专题,事事可成新闻专题。然而,主题重大( 重要)、历时较长、过程波折仍然应该成为是否建立网络新闻专题的基本衡量标准。
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胶东在线总编辑邓兆安认为,新闻专题所呈现出来的信息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即使在海量的信息中,我们仍然要有所取舍。
邓兆安说,要把握好海量与精准这个度,首先编辑要有敏锐的感知和清晰的思路,熟练进行信息筛选。要有对新闻事件发展的预知能力,抓住事件的主线,在海量信息中,做到主题突出,不迷失方向,以受众的需求为前提传达最为关键的信息;第二,专题的表现形式要有吸引力。好的表现形式能使整个专题锦上添花,合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甚至色彩等表现元素,通过页面的巧妙布局编排,形成极具美感的专题页面,能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注意点,避免视觉疲劳;第三,栏目设置要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位置恰当。栏目设置不一定多,专题在呈现上要尽可能简洁,能让受众一目了然,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第四,增强原创和深度报道。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网民,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获知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触摸独家的新闻视角;第五,合理运用背景材料,增强新闻延展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让受众感知事件的整个过程及进展情况,保证专题内容的完整性。
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的过程中,信息的筛选极为必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钟瑛教授指出,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者在策划专题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筛选同专题栏目设置、内容排列和表现手段等结合起来,精确地筛选出专题中各栏目准备向网民传达的意思,不符合专题设计思路的信息给予放弃,这也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精准所在,即选择能表达专题策划者策划思路的信息、摒弃冗余的不合时宜的信息,专题的更新和维护对于专题上线后仍旧保持信息的精准极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进入过剩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的标准显然已经不能用“容量大、采集广、更新快”来评判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认为,网络新闻专题的评判一是专题是否能对海量信息进行独特的梳理,二是能否有针对专题的策划和创意,三是能否设计出有互动力的互动栏目或活动,四是内容与形式要和谐搭配,甚至内容能为形式服务,让形式的创新带动浏览的愉悦。
针对网络专题的海量与精准,怎么把握这个度,红网董事长舒斌认为应该从制作专题的最初目的说起,制作新闻专题的目的在于几点:清晰准确地说明新闻事实,突出最重要的新闻因素,及时传递最新动态,揭示最本质的意义。因此,网络专题应该是围绕主题做文章,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应该是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对网友有用的”、“网友最感兴趣”的内容。总体来说,精准应该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海量。舒斌举例说,红网制作的《湖南抗击冰雪十问》专题架构则特别简单,内容非常简约,但针对性非常强。直到现在,这个专题的简约形式,都堪称经典。
网络新闻专题关键在于全面和深度,全面不等于所有相关报道的汇总,深度不等于所有意见和观点的罗列。全面应该避免重复,尤其是虚假信息和不准确信息的混淆视听;深度应该是理性思考后的意见和观点,是对新闻事件的权威解读和分析。杨斌艳指出,评价一个网络新闻专题的好与不好,最基本的应该是:主题重大、意义深刻;信息全面真实,无虚假信息,无重复信息;观点和意见清晰明确,是权威的解读和分析,或者是网民意见和观点的分类整合和客观反映。当然中国新闻奖关于新闻专题的界定和评价有一系列的标准,除了这些已有的标准,访问速度、访问量等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考量。同时她建议,在网络新闻专题的设置中,角度的选取和立意的新颖也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可能各家网络媒体都需要做专题报道,那么关键就在于同一新闻事件如何选角度,如何立新意。专题的角度和立意除了该考虑的常规要素外,应该充分考虑网络传播的特点、网民阅读特点、自身网络媒体的定位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 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和重点目标受众的特点,做出特色,做出新意。 普利策新闻奖的启示
新闻作品往往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更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普利策新闻奖已经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也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成为世界各国新闻奖的一个标杆。
在我国,自从2006 年网络新闻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以来,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发展历程,网络作品的评价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由于网络新闻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邓兆安认为网络作品的评价不能完全按着传统媒体的标准来进行,而是一定要尊重互联网新闻的发展规律和互联网新闻的价值性,尊重网络作品表现的个性化,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既要考虑网络作品题材的重要性,还要考虑作品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既要考虑报道的深度、及时性,还要注重对公众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
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离不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准。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的评选在评价标准上无法脱离我们的“中国特色”。北京邮电大学李钢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同时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意味着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显著差异。我们不能一味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而应在充分理解和适当借鉴的基础上,站在中国特色文化大背景下,确立能够契合当代需要并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评选标准。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世界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在两者的交集上多下功夫;二是要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三是评选立场上要做到“公正、客观、亲民”,要有助于保护和发扬网络“大众舆论场”的作用;四是要“集思广益、海纳百川”,网络新闻产生于网络,服务于网络,更应代表普通网民的心声;在评选中,应以包容的心态采纳各种不同的观点,网络新闻需要传达更多不同的声音。
优秀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只是一种形式,其本质是要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诚然,中国新闻奖评选无法体现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但却起到了确立新闻价值的标杆作用。李钢指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新闻媒体将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正如宋代张载的一句诗所云:“江山自古多雄杰,代有英豪振素风。”网络新闻工作者,作为网络中权威信息的制造者、者以及传播者,更应该把握自身在增强网络信息价值、规范网络言论环境中的特殊使命。
国外网络新闻获奖作品注重独特的设计,风格多样,评选标准多元,特别突出个性特征。钟瑛对此说:“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网络作品具有较明显的同质性,缺乏明显的个性风格,尤其是在统一的评选标准之下,获奖作品更会显得一定程度的雷同。”针对新闻奖网络作品评选标准,她建议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评奖标准多元化,在基本的标准之上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评选活动注重突出作品的个性特征,鼓励网络作品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三是网民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评选可适当考量网友的意见;四是目前对网络作品设置分类,类目过于宽泛,可细化设置的类目;五是评选标准注意与时俱进,与当下网络作品的发展匹配。
网络媒体现在承担着引导主流舆论的责任,詹新惠认为应该围绕着这样一个目标来设计网络新闻奖,比如增加网络新闻原创奖,让网站摒弃简单的拷贝和粘贴,更加注重原创新闻,在原创的过程中体现出网站的思想与态度。比如增加网络新闻策划、整合类的奖项,鼓励网站精编新闻,精确传送新闻;比如增加网络新闻互动类奖项,让网站更多考虑网民的体验,策划更好的与网民互动的活动等。
关键词:企业文化;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072-02
美国企业文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几十年内重新崛起,成为几乎与美国势均力敌的经济大国,使美国企业界和整个西方社会极大震惊。美国企业界开始积极研究日本的经营管理经验,对本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评价和探索,开始逐步意识到在注重科学管理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企业文化”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一时间,研究企业文化蔚然成风。80年代初,美国论述企业文化的代表著作有: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托马斯·J·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合写的《追求卓越》,阿仑·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合写的《公司文化》等,他们对美国企业文化作了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组织机构、企业制度、企业环境、企业产品、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核心是价值观念。可以说,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与实质的企业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行为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它主导着企业内部成员行为的规范,是企业一切行为与活动刻意追求的内在灵魂,维系着企业的整体运行,驾驭着企业发展方向。在近似残酷的商战中,要力挫群雄,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寻求能够正确引导企业行动的指示灯和航标,即企业价值观念。基于对企业文化价值崇尚的认知,许多美国学者将之称为企业“沉默的管理伙伴”。
一、美国企业文化的演进
美国企业文化的价值崇尚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它可以是一句口号,可以是一种承诺,也可以是若干条制度、规定。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万能的服务”,杜邦公司的“通过化学为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更美好的东西”,IBM公司的“IBM就是服务”,德尔塔航空公司的“亲如一家”等等。而且我们看到,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的演进,美国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又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如原始的“最大利润价值观”,它倡导企业的一切经营决策和行为,均要以是否能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利润为衡量标准,它表现的是一种传统的利己主义和“经济人”的企业伦理;而“委托管理价值观”则认为不仅要顾及投资者和股东们的利润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妥善处理好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这已经从对企业自身需求的关注发展到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又出现了诸多崭新的价值观念——“生活-质量价值观”和“以人为本价值观”,它们提倡利润不是企业经营的唯一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对企业为社会作出贡献而得到的一种奖赏。人不是赚取利润的工具,而是企业经营的目的。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米勒认为当今时代有八种价值观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基础,它们是“目标原则”、“共识原则”、“一体原则”、“卓越原则”、“成效原则”、“实证原则”、“亲密原则”与“正直原则”。
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随着历史的演进,企业组织及环境的变化,美国企业文化所崇尚的价值也越来越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尤其是在当代我们看到在众多的价值观念中,“以人为本”及“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日渐成为当今美国企业界的主流文化价值崇尚。
二、以人为本——美国企业文化主流价值崇尚之一
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资源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企业家才能以及技术、信息等。“人”是经济资源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美国企业关于“人”的观念有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早在20世纪初,在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下,美国企业崇尚权利至上,坚持以物为本、以制度为本的理性管理,认为人是追求利润的“经济人”、“工具人”,人是“物”(机器)的附属品,而金钱是使人这架“机器”不停运转的剂,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科学管理以严格的奖罚措施和严密的规章制度为基础,顺应了20世纪初美国工业机械化大生产的某些客观规律,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其必然存在的意义。但是,这种以自然的机械律来理解人的工作行为,必然忽视人的多方面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否定人们在工作中的互动关系的重要性。将员工单纯地视为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经济动物”,必然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入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机械化、专业化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个人权利和人格在“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支配下日益磨蚀,人性的自我要求与机械的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渐渐暴露。在行为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人不再被视为单纯的“工具人”、“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决策人”。人是在群体中工作,不仅有经济动机,还有社会需求的满足,人是生产中的主体。
“以对待成人的方法对待员工,视他们为合伙人,尊重他们,给予他们尊严,视他们为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来源”。这种视员工为伙伴的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戴那公司使用“大家”的字眼称呼员工,狄斯奈公司用“大伙”的字眼,潘尼百货公司用“同事”的称呼。IBM公司在全世界拥有“蓝色巨人”的美誉,该公司有三大信条,其中尊重个人被列为首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总结说:“最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对每个人的尊重,这是个简单的观念。然而在IBM,这个观念占去大部分的管理时间,也是我们尤其应该贯彻的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认识到,“在新的信息时代,哪家公司最能获得成功,将取决于它们的经理能否很好地开发和培养人才资源”。为企业自身的发展,为缓解人性的自我需求与企业要求的矛盾,为创造更多的企业利润,许多成功企业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放在重要的地位。他们努力做到尊重员工,真心实意地帮助员工,从集体福利事业、员工技能教育,到文化娱乐等方面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把企业每个员工都作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来看待,尊重其人格,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增强每个成员为实现企业目标而需要的通力合作精神。
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了企业的根本宗旨是追求利润。资本家并不是慈善家。但是他们中的有识之士懂得关心人,尊重人,激发其积极性,恰恰是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的最佳途径。但是,这一价值观念的盛行,使企业员工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存在,一种文化氛围的存在,从而在思想上、情感上归属于这个企业。它迎合了美国传统观念中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以至于庞大的规模经济并没有泯灭员工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
三、追求卓越——美国企业文化主流价值崇尚之一
大千世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劣者淘汰。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正是自然规律在经济领域内的生动表现。企业只有不断更新,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才有可能赢得优势,立于不败之地。追求卓越逐渐成为美国企业文化价值崇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卓越’并非一种成就,而是一种精神。卓越精神掌握了一个人或一个公司的命运与灵魂,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本身就带有满足感”。“卓越”并没有固定的范围与标准,它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一种坚持不懈地去追求的信念,其实质就是一种不断超越的价值取向,超越现状,超越对手,超越现有的产品、技术、服务与管理水平,挑战未来,挑战极限。正是这种精神成为企业永不满足、积极进取的强大动力。
“追求卓越”首先必须有创新原则和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组织结构与管理方法等。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新的目标,才能永葆企业的生命力与竞争优势,实现“卓越”的梦想。早在20世纪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就提出创新理论,“完成新的组合,从而创制新的产品,新的制造方法,新的市场,新的组织系统”。当今美国企业的创新含义已远远超出了它的范围,但创新仍是企业的原动力。美国麦肯锡顾问公司高级咨询人员E.高文纳与D.柯立福提出企业制胜的六大原则,“其中排各首位的就是创新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