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科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很多煤炭企业对人员在职培训的投入较少,传统的薪酬福利制度,根本无法有效激励职工得工作热情,这些均会造成国有煤炭企业人才的不断枯竭现象,也直接导致国有煤炭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明显下降,从而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加强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点
(一)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基础实施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国有煤炭企业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基础,这也是转变当前国有煤炭企业人事管理现状的关键。所以,要积极转变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依托,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提升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效率,通过树立和推广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为基础,把内部竞争机制作为引导因素,从而不断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二)积极建立适合煤炭行业特点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行业特点为基础,以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模式为根据,针对企业的人才结构和组织架构,积极构建具有现代煤炭企业特点,并且具有内部竞争机制的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该体系必须可以同时兼顾国有企业和煤炭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诸多特性,在加强对行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与管理的系统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把国有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总目标,实现积极的人才储备和减少人才流动,以此来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三)构建煤炭企业的内部竞争机制,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传统的国有煤炭企业在各项人事管理中,由于用人机制僵化,导致竞争机制缺乏,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普遍较低,加之对职业的发展缺乏规划,很多人才未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价值,最终导致国有煤炭企业出现人才缺失和技术改革与创新无法推进的局面。所以,国有煤炭企业应当针对内部竞争机制进行研究,积极地从竞争的机制着手,加强构建现代化的用人体系,要善于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多种形式,积极创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用人环境,从而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
三、加强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新形势下,对于国有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改革方向,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尽快构建企业岗位的职责评价体系,对全体员工的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并依据评估的结果,来开展企业内部人员的岗位工资和职责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可以通过对岗位职责评价体系的全程跟踪,对职工的本岗位工作绩效实施评估,并运用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的分解,来衡量职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参照岗位的职责来制定相对量化的考核指标,真实客观地反应出职工的岗位工作和效能。要结合经济手段,奖优罚劣,积极为打造具有实施力的企业内部竞争机制来创造条件。
四、结语
生物世界是絢丽多彩的,因此,生物课程资源无疑也是丰富的,可以说是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在。诚然,教材编者、教研人员和任课教师责无旁贷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但是,如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必将对学生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的发展产生奇特的作用。如在学习“花的结构”一课时,笔者曾发现一个怪现?象:教师和学生都用鲜花实物标本学习了花的结构,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但课堂检测的反馈显示,学生对结构知识点的掌握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特别是将桃花换成百合花后,学生更是错误百出。教师细心回顾课堂后“发现了症结所在:学生带到课堂上来的都是很容易买到的康乃馨(虽然颜色有异),导致学生缺少对不同种类花朵的观察、比较与解剖,所以学习效果不佳。由此启示教师应该研究解决一系列与生物教学计划相关的问题。如,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各种植物有哪些是可以通过校园种植解决的?哪些可移栽?其他标本如何解决?校园小池塘可养殖哪些生物?如何分工?这样一来,一个班的学生就可能观察到十几种花,在动手解剖时就能轻松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又如在学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课时,很多学生都对课文提到的“病毒能帮助完成转基因过程”这一点非常感兴趣,少部分学生还能讲出一点小知识,但仔细追究发现,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转基因”这个名词本身的记忆印象上,而对概念的内涵却知之甚少。于是我提议全班学生围绕“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分组查找相关资料,下一课时进行小组比赛,看谁找得又多又好。结果,每个小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资料,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可见,合理地开发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加以深化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此,大部分学生都开始养成自觉收集学习资料的习惯,每当学习某些内容需要举例说明时,通常都能有不少学生能帮上忙。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拓宽了他们的学习领域。
二、让学生成为情境问题的主动思考者
思维能力是考查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考空间。例如,在学习“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选用学生都熟悉和喜欢的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明星父子(父女)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他们长得如此相像?由此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便可进一步提出:那么决定子女相似于父母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呢?通过设置悬念,触发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情趣,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理解课文。顺势结合课文中提供的相关图文资料信息,提问:“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克隆羊多莉是怎么产生的?请观看影片《小羊多莉的身世》。”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对分析解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像让学生清楚了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催生着学生更深人的思考。接着教师拓展提问:“你们对争议比较多的克隆人这一事件有哪些看法?请各小组收集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各小组学生在积极准备了一个星期后,将各自的观点带到了课堂上,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支持的证据,下课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我为他们能够收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而感到惊奇,这说明了学生们对周围热点问题的关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发表任何见解,也无需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要求他们有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或者掌握什么新的知识,教学应该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
三、总结
在学生对相关网络资源的观看中,其中的“古人钻木取火”让学生感到震惊,感到人类的聪明和人类对火的渴望,了解了火给人们带来的光明、安全和幸福;学生在观看“特大火灾”的时候,学生们感到触目惊心,从而对用火防火灾等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网络资源的引入,使学生逐步了解到了燃烧需要的条件,积极讨论了灭火的方法。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化学知识就在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就能够利用好的一面,避免其坏的一面,提高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与应用能力,不但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还树立了他们热爱自然学科的信念,个个都想努力学习,将来为人类造福。
二、展示重点难点,形象直观便于探究
网络资源中有许多优秀的动画、视频、录像等教学材料,可以生动直观地再现知识的重难点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自身的条件,将网络资源中有利的条件进行融入,从而将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直观地展示,以引导学生的合作讨论,这不仅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时,学生对装置的气密性,检验理解得不是很深刻,而实际操作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教师就可以从网络资源中选取相关的材料,利用Flas的形式给学生展示“液压法”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和原理,连接好装置,将导管伸入水槽中,然后像长颈漏斗中缓缓的注入水,学生会发现当长颈漏斗中的水没过下端时,长颈漏斗中的水便开始高于试管中的水,停止加水后,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仍然比试管中的液面高,且保持高度不变,这说明气密性良好。在Flas下,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各个环节,对自己不懂的环节进行了重放,积极地探索讨论这其中的原理,从而明白了装置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的不同,从而理解了“液压法”对气密性的检验。通过这样的展示,使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重难点内容变得直观,从而讨论时更具体、更生动,有效降低了学生的思考难度,使学生能够专注与问题的探索上,积极对其中的原因进行讨论,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反馈掌握程度,查漏补缺提高能力
网络资源将优秀的课程资源集中在了一起,教师随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利用。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要进行及时的巩固和反馈,使老师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从而制定下一节课的内容,网络资源中信息储存量大、速度快、交互性比较好,教师可以迅速地从题库中抽取相关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利用Excel对每道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使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比如,在有关“氧气的性质”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知识考点,从检测题库中进行选题,结合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进行选题,让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练习或考试,在考试完毕后,利用计算机对学生每一题情况进行分析,哪些是易错题,哪些知识点学生不容易掌握,教师便一目了然。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对氧气实验室制法掌握得不是很好,便可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诱导和点拨,然后再用智能出题库进行选择相对应的题进行组卷,从氧气的性质、制取氧气的装置、收集等方面进行组卷,再次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与应用。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QQ、微信和邮件与教师互动,在课外的时间与教师讨论化学知识,从而给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化学的大环境。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快速便捷地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一个问题、每一次讨论都能够做到切实高效,以帮助学生实现查漏补缺,建立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
四、结语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所谓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本文从人、事、景(境)、物、情五个不同角度阐述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人。
1.1 教师。教师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正面、侧面还是反面,其为人、其言谈、其举止都会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其成长经历、生活琐事、家庭、朋友,无不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著名教育家于漪、魏书生的语文教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教师轮流上课,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同时,还可使学生有新鲜感、新奇感。成都市某小学打破传统的一个教师几年专教一届学生的做法,实行每两年教师年级循环制度。我想,目的之一就是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教师资源,让学生吸收不同教师的长处,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体味不同教师的人格魅力。当然,打破学校、地区、省市的教师资源流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对师生双方来说,更是双赢。但目前来看,还不很现实。不过,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贵身教而非言教。
1.2 学生。关注人的生活质量,人的生命质量是世界话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既要面向学生现实生活世界,如成长经历、经验、情感、兴趣、差异,自然环境,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童话世界;也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把学生从课堂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拓展课程资源,还要面向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即个人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打开学生视野,穿越时空隧道,把过去、现在、未来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浓缩在一起。我们可以开展许多活动:每堂课拿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课前天天说”。每学期结合实际,确定一两个重点,学生自由选材,任意发挥。如:最新科技、时事动态、我看(谈、说等)、名人展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猜谜语、成语故事表演、趣味标点、明星模仿秀等活动,还结合书上的要求,让学生策划联欢会、进行封面设计,交流“长城”的有关资料,这样做到资源共享,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原来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它很容易,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智力差异: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有九种基本智力,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有自己智力的强项和弱项,有自己学习的风格。这就要求我们要尽量让学生表述与众不同的表现,合作小组要体现异质分组原则,给不同意见的学生更大展示自己的空间。
2.事。包括古今中外之事,国际国内大事,校内校外之事,师生之事,日常生活小事。世界之窗,成语故事溯源,校园之星介绍,班级一周大事;学生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如国庆期间成都市第一届花卉展、成都市蝴蝶展、龙泉驿区一年一度的桃花节、艺术月活动、手抄报比赛、板报评比等……各种活动、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进行开发利用。作为航天的一员,我们关注航天,把它当作重点来开发,航天发展史、航天精神、航天英雄故事都可成为我们的话题;作为龙泉的一分子,宣传“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果之乡的美,也应成为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3.景(境)。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与课外信息资源沟通,与课外社会现实现象沟通。自然景物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物古迹。如桃花山、龙泉湖、宝狮湖、石经寺……社会环境包括风俗民情,如落带古镇、客家文化研究、火龙节、泼水节,桃花节、枇杷节,航天精神,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如神舟5号升空、奥运会成功申办、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我们提倡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生活。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文明用语、名人名言、师生书画、警示语言等,都可给我们每一个人以教育、启迪、引导、暗示、帮助。
4.物。
4.1 教室和学校。其结构、布局、陈设,其最初的样子、以前的故事、今后的发展,都值得我们去观察、思考、联想、想象。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教室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应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班级教室,除了学校统一要求布置的外,师生可根据教学内容、活动要求、兴趣爱好灵活布置,不拘一格。座位安排也不必统一的横与竖,可弧形,可扇形,可圆形,可成一堆。
4.2 教材。教科书、自读课本、教学挂图、课外读本、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设计、编排、封面封底、插图、内容无不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
4.3 信息技术。这是一个全新的打破了时空界限而无限宽广的令年轻人和有识之士神往的领域,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在短时间里掌握大量的信息,这样你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时间,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习、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
4.4 其他学科。自然、社会科学、思想品德等学科知识都可作为语文的学习资源进行开发,这些知识的学习,也是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只有学会了做人,这样拥有了知识才能造福人类,否则,知识越多可能造成的危害更大。
摘要:1970年以来的发展经验表明,资源富裕地区很少有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而资源贫乏地区却有快速增长,地区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悖论关系。这种悖论关系的形成,经济方面原因有,资源自身属性及发展中出现的贸易条件恶化、资源价格波动及生态破坏;而经济方面原因有,人力资本投入不足、政治影响以及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一般而言,富集的自然资源可以为地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能源及各种原材料;资源丰裕地区还可以从矿产资源开采中获得收入以克服资本匮乏,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地区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悖论关系同样存在。占国土面积71.4%的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却远低于资源相对匮乏的东部地区。
从世界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富集的自然资源可以为地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能源及各种原材料;资源丰裕地区还可以从矿产资源开采中获得收入以克服资本匮乏,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然而,上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1970年~1998年,全球65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只有4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博茨瓦纳)的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4%(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一些资源贫瘠型经济体却实现了经济的迅猛增长。
一、“资源诅咒”的经济传导机制
(一)贸易条件恶化
初级产品基本上都是缺乏收入和需求价格弹性的,这将导致富有的工业化国家和贫穷的初级产品出口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下形成“中心--体系”。
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地区)利用自身的资源及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形成了以资源型初级产品出口为特征的贸易模式。但是,随着发达国家制成品的技术进步,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而言,贸易条件逐步恶化,表现在: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与地区,其产品的价格长期不变甚至下降,而出口制成品的国家与地区,其出口价格却逐渐上升。主要原因:一是技术进步的利益在中心与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二是贸易周期对中心与的不同影响;三是初级产品不利的需求条件;四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当少数国家与地区利用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时,能够获得较多的比较利益,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进入国际市场,贸易条件就会持续恶化;五是生产初级产品的国家与地区,生产制成品的国家与地区,在市场上的地位有差别,前者在价格的谈判上处于弱势,加之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竞相压价,导致产品出口越多,价格越低,利润越少。
(二)资源价格波动
首先,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中,由于资源产品的出口具有低价格弹性与低供给弹性的特征,国际市场的变化容易导致资源产品价格以及资源收入的迅速变化,从而引起利率与汇率的波动,增加了本国与外国投资的风险,从而不利于该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其次,就产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来看,资源型产业是典型的上游产业。无论是产品的需求数量还是价格,都与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因此,其价格变动不仅影响资源型产业的产出数量和价格,还会影响到下游产业的生产数量与成本,进而影响到下游产业的投资;而下游产业主要是制造业部门,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资源部门一般又是资源丰富国家的支柱部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资源价格波动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稳定。
(三)生态环境破坏
首先,资源型产业在开发过程中因为生产成本的低廉,容易形成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只注重数量增加,而不重视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在我国表现为经济规模向发达国家迅速靠拢,但环境水平却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近似。
其次,资源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不仅阻碍了地区资源潜在优势的发挥,而且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为在资源富裕地区,大量资本用于开采方面的投资,而忽视当地环境的投入,对环保技术开发研究的关注不够,产生严重的后果,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第三,产业结构单一,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资源部门的大规模扩张通过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转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挤出效应,导致资源部门的过度繁荣,而其他部门的不断萎缩。但是,资源型产业不是可持续发展产业,当资源接近枯竭时,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严峻的挑战,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并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失业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资源诅咒”的非经济传导机制
(一)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在资源丰裕的国家中,资源性部门是资源和资本密集型部门,因为资源优势带来的较低生产成本,通过扩大资源开发规模得以快速繁荣。然而,资源部门的繁荣是以牺牲人力资本的投资为代价的。主要是因为自然资源获得的成本低廉,降低了人力资本回报率,再加上资源性部门的高利润和费资源性部门的缓慢发展,必然使得对于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需求下降,薪金收入并不高。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下降,人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力资本优势的发挥,从而减少了教育投资的激励。形成资源排斥其他生产要素的逆向发展态势和低效率资源配置机制。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一方面,使得资源部门的生产效率无法提高;另一方面,影响其他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人力资本构成,也会降低生产效率,导致该部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下,从而影响工业化进程的顺利完成。资源部门的过度繁荣与其他部门的衰弱导致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在形成对资源的路径依赖以后,会面临资源枯竭时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问题,从而影响该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二)政治环境影响
首先,资源丰富的经济体会使得某些企业宁愿以寻租的方式获得收益。使得现有资源逐渐集中到少数企业或个人手中,形成垄断,并引起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
其次,政府在巨额的“资源租”上管理不善会产生“诅咒”现象。资源丰裕国家将“资源租”用于公共投资的,则不会存在资源“诅咒”的问题,而将“资源租”用于消费的,容易因为资源部门暂时的繁荣而牺牲经济长远的发展,形成资源“诅咒”。
第三,遭受“资源诅咒”的资源丰裕的国家与地区,都有较低甚至负的实际储蓄,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大量投资。资源丰裕国家与地区的储蓄和投资要增长,与政府部门对经济的干预有较大关系。政府政策的不可持续性会影响到投资效率,增加资源投于未来的经济风险。一般而言,具有服务意识的政府会形成稳定的政策,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投资率和储蓄;而倾向于短期行为的政府资源掠夺式开发,会出现较低的投资率和私人储蓄。
(三)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在资源丰富的国家与地区,政府往往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政府几乎不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来促进非资源部门的发展,从而就能达到经济的增长。在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丰厚自然资源的收益提高导致寻租利润提高,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掠夺性开采,而且还会导致资源行业的人为垄断。需求的外部性又会导致对制造业部门产品需求的下降,阻碍技术进步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特别是资源产权的不合理更易滋生腐败,导致竞争主体之间的不公平,妨碍市场秩序的有效运转。
三、政策建议
第一,以新兴产业为导向,逐步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资源相对匮乏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尽管拥有丰裕的自然资源,但产业结构相对落后,采掘业产值比重较大,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发展程度较低,这直接导致了矿产等原材料或初级产品在西部地区的工业产品中所占比重太高。因此,在转变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目标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可选择培育和扶持旅游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并促使其逐步替代原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