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夫妻移民或者家庭移民这种移民模式正在逐年增加。根据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农民工人数大约3500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约700万人。在农民工移民城市的浪潮中,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相伴出现。据六普数据推算,0-17周岁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相比2005年增加1048万,增幅为41.37%,其中随迁子女达2877万,占80.35%[1]。随着“两为主”教育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公办学校取代民工子弟学校成为其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
截至2013年底,全国义务教育教学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277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3%,其中,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学生比例达80.4%,比2012年略有提升[2]。由于规模庞大、增速较快和分布集中等特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热点,也是历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尽管政府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得大量农民工子女能够较好的接受义务教育,然而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增长的速度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需求,教育资源仍然十分紧缺,当前农民工子女上学很大比例还是要花钱托关系,并且价格不菲。此外,二胎政策的放行,农民工非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将更高,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
(二)教育环境不够公平
由于缺乏各级政府的经济支持,大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投入少,待遇低,软硬件实力跟不上,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因此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偏低,严重影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此外,农民工子女往往以插班的形式就读,但他们受到的待遇与当地学生相比,仍有差别,譬如对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视他们为“外来户”,个别教师排斥,对他们不关心,不辅导,不疏通,甚至有意疏远[3-4]。此外,农民工子女一般家庭经济较差,接触环境不多,穿着不入时等容易受到城镇同学的嘲笑,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学前和后续教育困难重重
学龄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范畴,农民工难以承担城镇幼儿园高额费用,因此很多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抚养,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另一方面,鉴于现行的户籍升学制度,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后,也难以在流入地参加后续的髙中、大学考试,绝大部分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此外,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的后续教育也亟待解决。城市高中、职校的学费也不菲,农民工的收入也难以支撑他们的后续教育学习,很多人往往初中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没有一技之长,难以适应工作上的要求。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因剖析
长期以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凸显,每年的两会报道也会提及,其形成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城镇人口的排他心理等等。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未落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部分城镇尚未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部分流入地政府并没有考虑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他们视为外来者,没有承担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更有甚者有的城市担心增加当地人口密度,造成当地交通堵塞,并挤占当地紧缺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只想利用农民工建设城市,却不愿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排外观念的不转变,以及各级政策的难以有效落实,阻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
(二)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当前国家虽然出台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的差距不断拉大,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经济的落后又导致农村教育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教育水平滞后,教育体制改革明显落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更加凸显,“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长期以来,尽管国务院了一系列有关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但是部分当地政府从眼前利益出发,一味认为农民工子女教育与本地区的发展无关,相反会挤占紧缺的教育资源总量有限,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不愿加大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将其视作负担。此外,城市部分学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也加大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度。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涉及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协同努力与合作。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5-6]。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阻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本文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剖析,从以下几点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一)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差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国家要对农村及落后地区加强资金投入,通过选派、定向培养或培训的方式,提升农村师资队伍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壁垒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落实和解决,也是不能有效衔接后续教育的根源。因此,国家有必要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建立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统一身份的一元户籍管理制度,并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取消入升学过程中各种身份的限制。
(三)加大政府投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
国家要加大财政支持,每年可以从财政留下一部分,专门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条件,流入地政府,每年也应预留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另外,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通过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等方式,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了可靠的经费来源。
(四)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解决义务教育后续教育问题
为了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避免教育设施闲置和师资出现过剩,必须加大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针对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一般的情况,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加强城乡学校间的交流与学习。此外,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壁垒,制定政策,为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后续教育问题服务。
(五)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子女教育
家长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重视子女教育。子女教育的责任主要在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而家庭起主导作用。因此,家长应改掉不讲卫生、赌博、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同时,家长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交流,并定期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活动,为子女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介绍
1、农民工子女进城求学困难重重。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认为城市学校“费用太高”的占受访农民工的75.2%;认为“没有城市户籍”的占15;待遇不公平的占6.2%。因此,城里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教对诸多农民工子女来讲是遥不可及,
2、公办学校无力也不愿招收农民工子女。由于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入读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比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很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实现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农民工子弟学校很难满足孩子上学所需。由于办学条件所限,好多资质较浅的私立学校教学设施简陋,设备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很难让农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所学知识较为局限,从某种角度来讲,影响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二、解决措施
1、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新形式。如:建立政府主办、地方企业赞助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鼓励个人或民间组织开办具备优质教学条件农民工子弟学校,全方面满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需求。
2、鼓励社会各界加强对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建立针对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问题的信息反馈渠道,当农民工子女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能予以及时维护和解决。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09 — 02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步凸现出来。确保每一位适学儿童都能接受应有的教育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不竭动力。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视角来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政策、教育融入、教育公平和教育财政等。
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已有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存在的不足。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视角
(一)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因此,一部分学者对于相关政策文本以及政策实施的现状、困境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史柏年在《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介析》中分析了自1986年—1998年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总结致使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有: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法规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有些地方政府集政策主体和利益主体于一身,以及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政策背后的理念。〔1〕
葛新斌(2009)对2001年颁布的“两为主”政策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仍未得到切实保障,甚至与“两为主”的政策目标相去甚远。并认为对于流入地来说,政策具有明显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现象,而且政府间存在博弈现象。因此,厘定政府间的权责关系,构建公平合理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
钱再见、耿晓婷(2007)提出有效推进政策执行效果的一些主要现实路径:完善教育政策,提高政策的权威性和严密性;明确政府职责,建立权力分配体制;消除城乡差别,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实现制度创新,消除执行中的梗塞;采用各种资金筹措手段,保证农民工子女教育资金的落实,让农民工子女从此可以沐浴“教育公平”的阳光。〔3〕
(二)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研究
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随迁子女正常入学后,为了了解他们在参与教育全过程时,能否充分的分享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所有学生都能被接纳与融入,共享教育成果的状况。徐丽敏(2009)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社会资本以及文化和心理这五个方面来研究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问题,并提出促进教育融入的政策建议。〔4〕
湛卫清(2009)指出融合教育的关键是培养随迁子女的“内生力”,核心是加强人际融合,重心是注重文化的融合。同时,要求学校在随迁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警惕“有痕教育”,防止适得其反。在促进融合教育方面,将融合教育列入政府督导评估事项,加强对具有合法身份的民办随迁子女简易学校进行“后续”管理。〔5〕
(三)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没有教育的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因此,有不少学者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出发,论证国家应该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顺利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范先佐(2007)对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市随迁子女上学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通过数据说明目前随迁子女主要面临上不了学、上不了好学和上不起学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以及为其受教育权实现提供的制度保障。〔6〕
马青、邬志辉(2010)从官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流入地政府履责不力的主观因素,并提出化解问题的方案:增强流入地政府的自有财力以形成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状态,合理划分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的责任等。〔7〕周佳(2011)从随迁子女受教育权保护的法律生成和法律实施视角提出如何保障其权利的实现,并要求发挥政策调节的灵活优势,延伸补偿原则的受益范围。
(四)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财政问题研究
虽然国家对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给予法律和政策上的保护,但是在实际中却遭遇种种障碍。究其原因,一方面有我国传统的城乡户籍制度限制,更重要的是,资金的不到位。一旦离开资金的支持,再好的政策也会变成一纸空文,教育更是如此。到目前为止,对于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问题解决方案比较成熟的是“两为主”政策。但是,造成依然存在未能入学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为主”政府规定了流入地和流入地公办学校对于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却没有给予其相应的财政支配权,也就是明显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做法。尤其是在国家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及其特点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央财政收入逐年增加,而地方财政收入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又把大量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责任安排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千方百计规避责任,在没有监督问责机制的情况下架空中央政策。
范先佐(2004)在分析了流动儿童异地就学现状和公办学校为接纳流动儿童而面临财政困难的基础上,强调中央、省级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应共同承担责任,并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设立此方面的教育专项资金,以提高流入地的接纳能力。提出用“教育券”来解决专项资金拨付中的困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方法。〔8〕
付卫东(2008)用公共产品理论论证了作为具有很强正外溢性的教育由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共同承担的合理性。同时,完善对贫困流动儿童的资助制度,以有效的促进社会公平。〔9〕尚紫薇(2012)提出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共同给予贴息贷款资金用于支持民办学校及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教育经费投入的监评问责制,确保专款专用。〔10〕
二、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问题研究
在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问题的同时,学术界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和义务后教育问题也进行了研究。由于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内,因此,学前教育和义务后教育两个时期统称为非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随着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业的完成,他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升入高中,完成高中学业后如何在异地顺利参加高考。从长期来看,国家解决随迁子女义务后教育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缓解这一矛盾的措施。
徐丽敏(2009)分析了回家乡读高中对这些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孩子的种种不利影响,以及义务后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长远措施和过渡性措施。其中,针对“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提出采用“在本地居住年限+在当地连续受教育年限”的方法,即农民工随迁子女只要满足了一定标准,就可与城市学生一样接受高中教育并在城市参加高考报名。〔11〕
胡秀锦(2011)阐述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合理推广,上海本地高中阶段生源大幅减少,这为满足外来人口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提供了可能性。分析上海市向随迁子女开放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阻碍,提出了暂时缓解这一矛盾的一些政策建议。〔12〕
叶庆娜(2011)把随迁子女高中教育问题的政策文本划分为四种类型:附条件的完全开放型、中等职业教育优先开放型、积极探寻型和消极等待型,指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的现状、现有政策的缺陷以及障碍。〔13〕
吴霓(2011)在文中搜集了截至2010年12月可查阅文献的26个地区对于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包括省或直辖市、地级市及区县。根据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实施困难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改革高考制度,形成中考、高考配套政策体系等办法。〔14〕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至今已有近20年,在仔细研读这些文献资料后发现,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研究主要集中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研究不足。由于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在城市化背景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而对于作为儿童起跑线的学前教育和初中后教育关注很少。
第二,就现有的异地中考和高考问题来说,各地的支持政策比较少,且差异也相当大。一般来说,全国各地基本上可分为附条件的完全开放型、中等职业教育优先开放型、积极探寻型和消极等待型四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省份采取严格限制型,相反,却有山东省出台相关政策使异地高考在2014年全面开放,开了全国异地高考之首例,由此可见各地政策差异之大。
第三,对于因教育而进行移民的现象,学术界尚没有相关研究。尽管国家为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推出很多政策,但仍有一些农民工子女面临入学难的情况,而根源就在于我国的教育采用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必须解决户籍这一大难题。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一部分有能力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购房的同时办理子女的户籍,而自己或者连带配偶的户籍则仍留在原籍,这就形成了新的教育移民现象——农民工子女教育移民现象。而学术界对于这一新生现象还没有给予关注。
〔参 考 文 献〕
〔1〕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介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01).
〔2〕葛新斌.“两为主”政策中的政府投入责任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02).
〔3〕钱再见,耿晓婷.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选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4〕徐丽敏.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9).
〔5〕湛卫清.融合教育: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新策略〔J〕.人民教育,2009,(11).
〔6〕范先佐.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7〕马青,邬志辉.再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官僚经济学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07).
〔8〕范先佐.“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财政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2004,(04).
〔9〕付卫东.论流动儿童教育与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J〕.教育探索,2008,(06).
〔10〕尚紫薇.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保障机制〔J〕.中国财政,2012,(03).
〔11〕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后教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06).
〔12〕胡秀锦.农民工随迁子女高考升学政策思考—基于上海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03).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问题;思考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2亿。在2亿农民工的背后,有大概7000多万他们的子女。除去5800多万的留守儿童,其实有1400多万是属于跟随父母在他乡的搬迁子女。因此,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问题现状。农民工子弟学校被人们称为“棚户学校”。很多这类的学校连基本的教学条件都不具备。
1、学校的地位问题。很多农民工学校是由私人出资设立的,多数学校连基本的教学条件都不具备。因此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它的存在属于非法地位。
2、学校的教学设施问题。在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校舍紧张。校舍场地全部由办学者自行解决,学校经费来源来源于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低收入阶层。政府也不对它进行补贴,在经费上的不足,就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
3、学校的管理者及教师的问题。学校的管理比较紊乱,管理职责没有具体的明确的分工。基本职能由校长包揽,教师教学与管理基本分离。有的管理者既无教学经历又无管理经历,师资比较杂乱。
(二)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进城农民工在对其子女的教育的态度、方法等,与城市居民比较,有很大的不同。农民工在对其子女的教育表现出了多方面的问题。
1、农民工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很多农民工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二是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不讲究方法。
2、农民工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在生活上,农民工工作忙碌,很少有时间能陪同自己的子女外出活动。农民工很少与子女进行沟通。另外,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在其子女的学业上提供不了多大帮助。
二、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政府政策方面
1、我国的户籍制度。我国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户籍制度,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涌入。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身份、就业、教育等方面起着限制作用。
2、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存在严重不足。在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上很少,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滞后。长期以来,国家的教育经费倾向城市,对于农村的义务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3、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我国的义务教育体制始终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而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都是有地方财政拨款。农民工子女所居地与户籍是分开的,使得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发生矛盾。
(二)农民工自身方面
1、农民工属于低收入阶层,难以承担高额的城市教育费用。大多农民工家庭收入低,根本无力承担高额的学校费用。另外,他们的思想观念上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一些农民工认为孩子读书无用,于是便不让子女入学,而是跟随自己到城市打工。
2、农民工受到他人歧视。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很容易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带入城市。另外,由于,农民工在城市务工一般找的工作都是又苦又累的工作,从而成为了城市人歧视的对象。这样使得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
3、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接受教育的途径方面。进城农民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是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主要从农民工子弟学校建设方面来谈。
(1)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由于我国教学资源的紧缺,公办学校都是按照学校区域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并没有为流动人口设置预留容量。因此,在一些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区域内,民办学校的出现是必然的。
(2)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缓慢。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一个城市,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要在当地入学。使得地方财政面临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地方财政一般都倾向于扶持重点学校,疏于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投入,使得农民工子弟学校无论是在师资、硬件设施、还是在办学条件的改善都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三、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体制。笔者个人认为要想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贸然取消户籍制度,毕竟还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逐步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对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对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限制。
(二)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吸引本地入学。可以通过拨款或者政策上向农村、欠发达地倾斜,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机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吸引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到本地入学就读。
(三)加大公办学校的投资力度。我们可以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人学的广度。国家应加大对公办学校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公办学校。
(四)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是特定时期内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应该是暂时的。它起着过渡的作用。国家应该规定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标准,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给予合法身份以及一些优惠措施,同时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和管理。
(五)注重解决法规与政策之间的矛盾。农民工刘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且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定进城农民工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可以采取减免相关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帮助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入读。
(六)全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农民工子女消除自卑心理。面对现实生活,农民工子女可以感受到与城市居民的子女的差距,两者之间产生了一条鸿沟。笔者认为,要让农民工子女真正的融入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帮助他们消除自身的自卑心理。
关键词:进城务工农民 随迁子女教育 户籍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10-01
一、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现状
(一)随迁子女入学成本高,升学困难大
我国现行的入学政策和入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正规教育。在各种这些就学途径中,公办学校为了防止进一步激化公办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通过收取各种教育规费,如:借读费和赞助费。农民工子女家庭大都收入较低,再加上入读公办学校的入学手续繁琐、步骤较多,严重制约了随迁子女的入读公办学校。在接受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里,这些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办学条件较好,教学质量也较高,与当地的公立学校相差不大,但是也要交纳较高的费用,一般农民工子女家庭依然是负担不起。此外,根据现行政策规定,由于受户籍和学籍的限制,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必须回原籍升学,但是当前各地的课改程度和教材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城市学校所学内容与原籍学校教学内容难以衔接,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升学和发展。
(二)随迁子女的学校管理不规范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大规模入城,给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未获准打工子弟学校的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公办学校中,随迁子女的流动性较大,一些流走的学生根本不与学校打招呼,有些随迁子女因证件手续不全而没有学籍,为此学校建立临时学籍,进行动态管理,但是效果也不好。在民办学校里,条件好的一些民办学校基本上有档案、电子卡,与公办学校一样。但是在一些未获准的打工子弟学校里,由于入学较容易、管理不严格,学生流动性很大,而且有的插班生进班,学籍管理更是难上加难。一个好的学校,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稳定的师资队伍,在民办学校和未获准的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流动性大,师资管理困难,我国目前的政策还不能保证教师的平等,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在福利待遇上有较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教师流动性较大。
(三)随迁子女普遍存在大量的心理适应问题
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幸福感、情绪调控能力、自尊水平、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明显低于当地的子女,随迁子女在生活上还存在着与当地学生不一一样的生活困境,他们缺少当地朋友,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不敢接近城市的同学,因为身份、教育、家庭以及潜藏在身后的社会因素阻碍了他们与人的沟通和交流,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很容易走向封闭和自卑,导致产生复杂的“边缘人”的心态。随迁子女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较少,父母忙于打工赚钱,没有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学校里教师在课堂里很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这些子女很难找到自己的宣泄途径,这些孩子在学校里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而这直接影响着与同龄人的交往。
二、完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义务教育体制
户籍制度是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原则,即城市政府以在校户籍儿童人数或在编教师人数下拨教育经费,如果接受了随迁子女,就会导致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短缺,致使城市公办学校资源紧张,出现高额的而借读费和赞助费现象,从而无法有力保障其入学机会的公平。因此,采用居住地管理取代户籍管理的教育体制,是势在必行。如江苏省自2003年5月1号起,全省范围内推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湖北省2004年也将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性质,湖北省居民的户口类型将统称为“湖北居民户口”。1这些户籍制度的改革起到了一种示范作用,但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并不可能完全取消户籍制度,而是要取消与二元户籍制度相关联的城乡各项相关制度,从而在源头上保证进城务工农民的平等机会,给予随迁子女应有的国民待遇。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执行力
政策法规在制定时缺少相应的政策实施配套措施,使得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政策偏离目标现象,丧失政策本身的正确引导作用,在政策制定时,必须不断完善政策配套体系,构建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机制,监督政策的有效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都强调弱势补偿,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克服不合理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可以借鉴“教育券制度”,做到“钱随人走”,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之间,再按实际发生的“教育券”的数量,经中央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2;针对进城务工子女流动性较大,可以建立统一的流动信息实时统计制度和电子化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实现电子网络化管理,学籍管理可以依托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学生唯一的学号进行管理。
(三)打造校园文化,给予随迁子女特殊的人文关怀
学校教育应当承担多元文化的传承功能,使随迁子女既能对流入地文化适应和传承,又能在原有文化特质上得到尊重与保留。学校教育不应以某一地的文化主流自居,要求流入者去单向顺应与遵从,而应同时尊重和吸纳其带入的异质文化。学校和教师应该尊重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既要引导随迁子女尽快融入城市社会,又要保留随迁子女自身文化的多样性,树立平等意识,构建学校平等、无歧视的教育环境,消除他们进入公办中小学的心理门槛。作为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教师,要成为随迁子女心灵成长的关注者、世界观形成的引导者,必须认真对待和关心每一位随迁子女,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特殊的人文关怀。在学校里要避免单独编班,要利用课堂上师生互动,给予随迁子女的更多的关注与爱护;课下经常谈心,了解其心理状态。最后要注重道德与情感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注释:
[1]湖北省教育厅: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
[2]李志友.《试论“券”解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可行性》,皖西学报,2010年6月。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