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数除法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的分层
在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法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前提。新生的分层以学生入学成绩(小学毕业会考成绩)为主要依据,其他学生主要应根据学生上一学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单元、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同时,分层时特别要重视对学生作全面调查分析,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分层时磁带用学生自报和老师考察相综合。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一般分为三层比较适中。即第一层是优生,第二层是中等学生,第三层是学困生。各个层次的学生数视情况而定,不宜按一个比较固定的数目来安排各个层次的学生数。
教学目标的分层
学生分层以后,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差异科学地制定初中数学教学分层内容和分层目标,其要求是:教学目标层次明确,并且与学生的层次性相一致;学困生层的最低目标不能低于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既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在形成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中层学生应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能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优生层学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刻理解知识点,侧重于能力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拓宽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例如初二代数的因式分解,对学困生要求中我用四种基本方法,对优生则可以补充换元法,配方法和代定系数法等方法。又如:在学习求根公式时,学困生层的教学目标是使其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求根公式。优生层学生的教学目标则是使其能正确地推导求根公式,能熟练应用求根公式。
教学内容的分层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上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分层和教学目标的分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把对每一层同学的要求定位在相应的层次上。 转贴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忽视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层次同学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每层学生都应该中我的那些知识及其掌握程度,由浅到深,又简到繁,以中层学生为主线,层层推进教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层学生略有提高,优生层学生充分发展。确保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必须抓住分层授课这个中心环节,找准切入点。教师统一授课时,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去学习。
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的分层
布置作业时,各层学生作业题基本一致,但内容和要求不同。学困生做课本上的基础题,侧重于简单模仿型作业,旨在促进学生重视基础知识,打好学习基础,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中间层学生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再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联系,侧重于新颖易做的作业,旨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优生层学生在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讨论型的问题,即做创造性的练习,注意一题多解,侧重于应用实践型作业,旨在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分层作业意在克服了整体划一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感到作业已不是负担。数学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各层次的学生的辅导要有针对性。对优生层学生进行提高性的辅导,注重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对中间层学生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辅导;对学困生层学生主要是补课,既补新课又补相关的原有基础知识,通过补课而逐步提高,使他们向高一层次发展。
课题
一个数除以分数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是教学中的难点,这使学生充分理解“÷转×的过程”,教学别关注了以下几点:1.巧用转化理解算法。在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出了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后,教学中首先采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法中的分数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从而达到把新
知识转化为已学知识的目的,使学生轻松运用旧知识解决问题。2.数形结合,验证算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集思广益,让学生根据题意及直观操作,得出
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因而除以2就是乘2的倒数等结论,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感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3.实例论证,
归纳算法。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实例论证进行完善,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会正确地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点
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能够迅速、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
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直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引新。(7分钟)
1.复习旧知。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除法的运算,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1.按要求完成复习题。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及过程,共同评价。
2.教师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20分钟)
1.教学教材31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31页例2,引导学生观察题中的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求速度?并列出算式。
(3)探究区别:与上节课学习的分数除法有什么不同。
(4)探究算法。
①指导画图,在观察线段图的基础上思考,交流想法,尝试计算。
②学生汇报算法,教师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评价。
2.分析归纳,揭示计算方法。
(1)观察上面的两道除法算式,说一说左边与右边有什么变化。
1.(1)阅读课件内容,汇报读懂了什么,明确要求谁走得快些,要先求出平均每小时走的路程,再进行对比。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列出算式:2÷2/3,5/6÷5/12。
(3)学生通过回忆、对比,明确:这两个算式的除数都是分数。
(4)①在教师的指导下画图,小组内交流明确:可以先求出13小时走的路程,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走的路程,并尝试计算。
②汇报不同的算法,集体评价。
2.(1)认真观察,寻找规律。
(2)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3)师生共同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认真思考,尝试叙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3)同教师共同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巩固提高。(8分钟)
三、拓展提高,巩固练习。(9分钟)
1.教材32页1题和2题的后两个小题。
2.教材34页2题的后四个小题。(在学生完成时,教师指导完成较慢的学生先算出乘法算式的积,再找出两题之间的关系)
1.学生独立计算。
(做完1题后,把每个算式完整地读一遍,再完成2题,2题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做在练习本上,再与同桌交流,并进行评价。
5.解决问题。
(1)小明将5/7m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4段,每段丝带有多长?
答案:5/7÷4=5/7×1/4=5/28(米)
(2)面条店有9/2kg面条,做一碗面需要3/10kg面条,这些面条可以做多少碗面?
答案:9/2÷3/10=9/2×10/3=15(碗)
四、总结收获。(5分钟)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完善板书。
2.老师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学生结合板书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关键词 《比的认识》 教学设计 对比
课题:六年级上册P68―70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 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
目标预设: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一、激活经验,激发学生内需
(一)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比”的知识(板书:认识比)。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哪些知识是和比有关的?
(二)教师迁移: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比”,比如一场足球赛的比分是2∶0,它与数学上的“比”一样吗?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有效互动,构建生态课堂
(一)课件出示例:今天大家吃早饭了吗?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1.利用旧知感知新知。提供2个数量:2杯果汁和3杯牛奶。根据这两个数量,我们从相差关系上怎样来对果汁和牛奶的杯数进行比较?从倍数关系怎样进行比较?
小结:同学们,我们已经会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除法或分数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比”。
1.初步认识“比”。
谈话:“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比”的读写。
谈话:2比3、3比2怎样读写呢?比的各部分名称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学第68页。(自学1分钟。)
教师让学生合上书本,让一名学生写出2比3写作2∶3,3比2写作3∶2。
4.比是有序概念。2∶3和3∶2一样不一样?为什么?
(二)小组合作交流。
谈话:比有意思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呈现“试一试”)
提问:图中都是表示谁与谁的比?这里的蓝色部分与白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1.把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水与洗洁液的比是多少?
2.把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分,水可以看作几份?溶液可看作几份?你可以得出几种不同意义的比?
(三)应用比的认识,探究比的意义。
导入语:刚才我们研究了两个数之间的比,下面我们研究一下两个量之间的比。
1.学习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出示例题,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多少?如何求小军和小伟的速度?(课件出示:速度=路程÷时间)
谈话:我们也可以用比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你能说出小军所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课件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比,仔细观察一下例1中的2 ∶3,3 ∶2和例2中的900 ∶15,900 ∶20等,你觉得比可以说成两个数的什么关系?(出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强调相除关系)
2.提问:900 ∶15说成是 和 的比?路程与时间比的结果是 ?小军的速度是 ?60是怎么得来的?那么这里的前项是 ,后项是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3.课外延伸。
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男人肩宽与头长的比大约是2:1。
头长与身高的比。先让学生看夸张的漫画,在笑的过程中回味、探索人体的比例,此时相机介绍不同时期人的头长与身高的比。
黄金比。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色来展示迷人的”黄金比”,令人赏心悦目。这个过程既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与评析:
案例一:整数除法的意义
师:(出示例1)上周末,老师在超市买了3盒水果糖,每盒水果糖重100克,3盒有多重?
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列出算式:100×3=300(克)。
师:根据100×3=300(克),请改编成两道整数除法算式及问题。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汇报结果。
师:100g=■kg,结合前面的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写出哪些分数乘、除法算式?
生:小组合作完成变式,汇报结果。
师:(展示学生改编的问题及变式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整数乘除法的问题和改写后的问题,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及分数除法的意义,即分数除法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评析:“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案例中教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事例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案例二:分数除以整数
师:(出示例2第一个小问题)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同学们小组动手探究一下吧!(活动要求:学生先独立动手操作,再在组内交流。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能发现什么规律?有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1)从折纸实验和计算来看,你发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2)整数可以为0吗?
小组汇报:
方法一: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就是■。
方法二: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也就是■×■。
■÷2=■×■=■=■
最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算理,四人小组比较以上两种方法。
师生小结:第一种情况会遇到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时,如把■平均分成2分,就不能用第一种方法;而第二种就能用,所以第二种比较简单。
师:(出示例2第二个小问题)如果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生:(通过折纸独立完成例2第二个小问题。)
生:汇报结果。
■÷3=■×■=■
师:通过比较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小结:分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评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解决“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由此引出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的■,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例2第二个小问题:“■÷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通过图形和图示等直观手段,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归纳能力。
案例三:一个数除以分数
师(出示例3,小明■小时走了2km,小红■小时走了■km。谁走得快些?):已知什么?
生:已知小明和小红各自的时间和对应的路程。
师:问题求什么?
生:求谁走的快些?
师:求谁走得快些?就是比较什么?
生:就是比较谁的速度快。
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吗?
生:小明的速度是2÷■,小红的速度是■÷■。
师:小明■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教师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汇报展示成果,教师课件展示:
师生小结:一个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评析:案例三,教师仍采取了“放”的形式,让学生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团结协作,尝试解决,较好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使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总评:这是王庆书老师开展“小团队计算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教学案例,这一案例的教学亮点主要有:
1.激发了学习兴趣,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本案例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易于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化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直观。
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案例中,教师通过改编除法问题,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等实际操作,直观地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三个问题。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0页例3和练习十二第5~6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实际问题的解题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用此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涂色部分占( ),空白部分占( )。
2、填空。
8÷15=( )/( )
3/7=( )÷( )
( )÷9=7/9 6÷( )=6/21
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填完了,你是怎么想的?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份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3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鸡20只。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
1、阅读和理解
学生读题后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答完后再问:“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2、分析与解答
理解题意后借助学具操作探究问题,指名演示并说是怎样想的。
(1)引导学生从分数的意义来理解
求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可以把的只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每份就是1只,1只就是整体的,7只就是整体的。用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过程。将10只鸭1只1只地摆成一横排,表示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1只)。鹅有7只,就相当于10份中的7份。(教师将集合圈内的7只鹅1只1只地移至鸭的上面排成一排,并与鸭一一对应。如下图:在鹅与鸭中间画一条横线,表示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鹅
鸭
(2)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来理解
先让同桌讨论交流,再反馈。学生反馈大致如下:因为7只是10只的十分之七,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可以用算式7÷10表示。
提问:7除以10得多少?谁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一说怎样表示7÷10的商呢?学生回答后在算式后写出得数7/10,再写出答:养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学生独立完成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
(3)回顾与反思上面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归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1、50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订正时着重提问: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2、教材第51页,第5、6题。
先让学生读懂图意,再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
3、巩固提升
我们五(2)班有男生25人,比女生多4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