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赠范晔诗》
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2、《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3、《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4、《别 董 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中华经典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是经过历史积淀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精品。因而我们要努力创建“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师”的学校文化,让学生饱读经典文化,让他们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逐渐开启智慧,从而奠定他们拥有美好人生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诵读经典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把诵读经典文化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召开古诗歌主题班会。先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收集材料,在班队会上综合采用背、唱、画等多种形式。班会的主题可联系课文教学或学生生活的实际来确定。
举行古诗文诵读比赛。在学生中分组进行诵读比赛:可将同一内容的诗歌进行诵读比赛,如一组送别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兵车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也可将同一作者的诗词进行比赛,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还可以采用对接诗句比赛,总之形式应不拘一格,内容要精心选择。
成立古诗文朗诵兴趣小组。召集一些爱好诗文的学生成立一个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一些活动:诗歌演唱会、诗歌鉴赏会、郊游中的诗文朗诵会等。另外还可指导学生制作古诗文卡片,让学生将古诗文抄录绘制成卡片,在双休日或课余时间里,三五成群地竞相朗诵比赛。
开展古诗文贺卡赠送活动。先由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给每个学生赠送一张写上古诗文或名言警句的卡片,如给贪玩的学生写“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或是“业精于勤,荒于嬉”;给遭遇不幸的学生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或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有骄气的学生写“谦受益,满招损”或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给优秀的学生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给不注意节约的学生写“成由勤俭,败由奢”或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给好动的学生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是“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给班干部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澄江中心小学)
一、 辨析诗词的题材、情感
诗歌题材的种类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同。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如陶渊明的《饮酒》等;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或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或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送别诗: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深挚的思念,劝勉安慰,坦陈心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边塞诗:表达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苦闷,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如王昌龄的《出塞》、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等;羁旅诗: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除此之外,还有咏物诗、怀古诗、闺怨诗等。掌握了诗歌题材及诗人分类,将给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 关注标题、序、注
1. 细品标题。有些古代诗词的题目为整体感知诗词的思想内容提供了线索。如,题目中带有“送”“别”字样的,一般都属于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等;咏(题、赞、赠)+物象一般都属于写景咏物抒情诗,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塞”“军”“征”“凉州”“关山月”等都暗示这首诗属于边塞诗,如《边塞》《从军行》等。2. 关注题序。许多古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首诗词奠定了感情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其中的“中秋”“怀”交代了写作缘由和思想内容是“中秋望月怀人 ”。3. 莫忘注释。部分诗词在呈现给读者的时候,会在诗词的结尾处给出注释,或解释特定词语的含义,或交代特定的创作背景,或给予某种阅读提示,因此不能忘读注释。
三、抓住关键字词
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或关键句往往透露出作者独特的感悟以及作者的情感走向。例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乡关”即是“故乡”,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就可推断出此诗表达了诗人因思乡而引发了愁绪。
四、知晓特殊意象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是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积累,并内化为自身的财富。在晨读时间中,每周教师至少应抽出三天时间带领学生诵读,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并随时抽查,让学生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研析得法,赏析并重
学生分析诗歌时,常常理不清头绪,只是凭感觉猜测,思路不清晰,所以教师应向学生明确研析诗歌的步骤。
1.读题目。有些诗歌的题目能提供给我们很多信息,比如《登高》,通过题目我们就能知道,作者登高望远,定会涌起万千思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看题目就知道是离别诗;《念奴娇?赤壁怀古》,从类别上分析,很容易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首咏史诗,而且还与赤壁这个地方的古人、古史、古迹有关,诸如此类。有这些做铺垫,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有情可循、有句可依了。当然也须提醒学生,用这种方法分析词的时候需注意,有些词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如《虞美人》等,不要误把词牌当成题目来分析。
2.读作者,知背景。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欣赏诗歌时应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例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醉花阴》与《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都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醉花阴》正是其这个时期的作品,所以文中的“永昼”之“愁”意在抒发与丈夫的离别相思之情。北宋灭亡后,李清照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她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声声慢》就是她这个时期的作品,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所以,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中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南渡前的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之情。南渡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一样之“愁”了。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应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能体会诗词之意,同时也能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了解认识,为以后再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方便之门。
3.读诗意。已经有了前期的准备,只要逐章逐句地仔细分析,概括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即可。但读完之后,要通观全篇,有全局意识。
4.析手法。(1)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将诗人的眼前之物、心中之情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如李白的《蜀道难》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运用夸张手法表现蜀道之难,甚为形象;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诗人以一江东流之水喻自己心中之愁,化虚为实,更显形象。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诗歌的表露之情、表达之意。(2)分析诗句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抒情”等,应根据诗歌的不同内容有所侧重地进行分析。(3)分析诗句的描法。常用的描法有对比、衬托、用典、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用了孙权、刘裕、廉颇的典故,抒发自己想要北伐抗金、收复失地,却无人赏识、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柳永的《雨霖铃》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想象(虚写)的手法,写出了离别之后的凄凉、孤独和寂寞。
关键词:古诗文;人文素养;策略
一、古诗文是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
古诗文蕴含着很多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1.家国情怀
大量古诗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乡土的眷恋,对国家的热爱,对祖国山河之美的赞颂。“诗仙”李白在《静夜思》里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依恋。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露了他的爱国情怀;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令人动容。
古诗文中的这种家国情怀,是民族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和凝聚力的心理基础,是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
2.手足情谊
亲情和友情,是古诗文中的又一个不朽的主题。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肺腑。孟郊的《游子吟》讴歌了伟大的母爱。
视朋友如亲兄弟,古诗文中表现友情的作品非常多,或行旅怀思,或赠答送别,都反映出友情的真挚。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千古名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诗文中表达的这种浓郁的亲情、友情,乃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情感的上好教材,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陶冶。
3.人生感悟
许多诗人把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上升到哲理高度,写下了大量的“哲理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警示人们年轻力壮时应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真理。
4.人格魅力
许多古诗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风貌、人格操守、志趣追求。诗圣杜甫在《望岳》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积极奋进,开拓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则表现了他不畏艰险、坚贞不渝,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二、在古诗文诵读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施策略
1.开发“校本课程”
课题组从浩如烟海的诗文中遴选出适合小学生诵读的300首作品,内容涵盖了春、夏、秋、冬,乡情、亲情、友情、爱情,咏物、咏史,乡野、纪游、军旅,社会、人生、艺术等类别,按照小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按照1-300序列编排,分为12个学期,每个学期诵读25首古诗。
2.落实“每周一诗”
在班级开展“每周一诗”的诵读过关活动。利用每周的吟诵课引导学生读一首古诗,教师适度讲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交流读诗体会,悟意明理。
3.营造“诗词文化”
班级制作“诗框”,布置于教室走廊外墙和教室里。组织学生从本学期要求背诵的25首古诗文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图画,放置于“诗框”里,定期更新。
4.开展“诗词PK赛”
班级定期举行诗歌朗诵会。学生可以配乐朗诵,可以浅吟低唱,还可以编成小品进行表演。组织全班同学参加同年级的“古诗文PK赛”。选拔部分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诵记小能手”比赛。
5.撰写“读诗心得”
利用班队课开展《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等为主题的班队会,并让学生及时把读诗的体会写出来,交流心得。这样不仅使学生会背诵古诗文,还让学生从古诗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6.表演“诗文节目”
学校立足于传统优秀文化的沃土,从中抓住“诗词”进行传承,提出“吟诵诗词三百首,会吹陶笛一小把”这一办学特色。每年“六一”“元旦”等节日,学校都会举行“诗笛”办学特色展演。通过节目表演,可以把语言展开,把诗的意境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