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心理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认同性原则。所谓认同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认识上的一致性、共同性。认同性是学校领导班子心理建设的首要因素。
贯彻认同性原则应切实做好以下三点:(1)育人是学校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要依据学校教育目标制定出管理目标,并分解成各部门的子目标,分别和班子各分管成员达成心理契合,从而起到统一认识、鼓舞斗志的作用。(2)每一位领导成员要有整体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处处从整体利益出发,置个人名利得失于度外,把个人分工负责与集体领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下好一盘棋”。(3)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采取正确的方法消除分歧,不断提高各成员的认识水平,逐步形成共同的信念。
2.平等性原则。平等性是指班子成员必须用平等的观点处理相互关系,坚持上下左右之间在政治上、人格上的平等,特别是“班长”,对各成员要一视同仁,即对成员可以有职务上的、工作上的区分度,但切不可有感情上的亲疏,更不能培植“心腹”。要秉公办事,一碗水端平,与下属保持等距离接触,搞大团结,不能搞小圈子,做到“公事以外才是朋友”。
3.和谐性原则。和谐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心情舒畅、配合默契的特征。和谐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具有两极特性,决定了人在工作和交往中的积极或消极的心态。
贯彻和谐性原则应做到:(1)要充分认识和谐的情感是“下好一盘棋”的前提。“以情感人”是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中的“高级投资”,“班长”要带头用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去影响他人,陶冶他人。同时,班子中其他成员也要不断强化情感的纽带作用,促使整个班子人际关系的和谐化。(2)要充分认识到培养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是每一位称职的管理者应有的能力。班子各成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对人公正,处事公平;与人相处思想境界要高一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大局出发,为了整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不居功,不自傲,甘做铺路石,不断培养积极情感。对消极情感要进行适当的调控,变消极为积极,以形成团结有力的战斗集体。
4.相容性原则。相容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容纳、气氛融洽的心理状态。它能创造一种愉悦的心理气氛,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从而促进团结,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提高管理效能。
贯彻相容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要胸怀坦荡,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能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批评。(2)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徐”。(3)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要有自知之明,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清楚自己的短处,摆正自己在班子中的位置。评价他人不能凭老印象,也不能遇问题往坏处想,专挑毛病和缺点,要多看他人的长处。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协调关系。
5.互补性原则。互补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密切合作的心理状态。为尽可能发挥班子中各成员的优点和特长,组合成最优化的群体状态,取得管理的最佳效能,必须进行心理上的互补性建设。
贯彻互补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树立全局观点,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每位成员都要从整体出发看待自己的工作,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关心、支持他人的工作,甚至随时提醒他人将要懈怠或疏忽的工作,做到在工作上互相补充,分工不分家,彼此建立起风雨同舟的亲密关系。(2)每位成员应根据学校的管理目标和班子动态,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修正自己的言行,使班子始终处于高效运转的平衡状态。
二、学校领导班子心理建设的基本途径。
1.通过领导班子会议进行。会议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的信息传递和行政协调活动,通过会议及时对班子成员进行心理调适,对班子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促使各成员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帮助,是使学校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
2.通过个别谈心活动进行。谈心是进行平等、诚恳、和谐的思想交流的好形式,通过个别谈心,可以消除误解和思想隔阂,达到相互理解,增进团结,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进行谈心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场所,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要直率坦诚,谦虚谨慎,有理有节,耐心细微;要事先构思,讲究技巧,言语要朴实自然,以情感人,来取得双方共鸣,达到调适心理的目的。
3.通过媒介进行。这里的媒介是指充当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中介的人。当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个体之间由于发生冲突而难以进行情感交流时,发挥媒介的作用是最佳途径。
作为媒介应做到:(1)要具有高尚的品质,善于调查研究,讲究技巧,把握火候,有的放矢。(2)要加强感情联络,以取得冲突双方的信任。(3)与冲突每一方交流时,要做到信息准确,传递和反馈的信息要适时、适量,有弹性。
4.通过娱乐活动进行。有意识安排娱乐活动,在活动中相互谦让,交流情感,从而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成见、误解和隔阂
三、学校领导班子心理建设的基本方法。
1.自我修养法。自我修养法是班子成员自觉地修身养性,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方法。通过自我修养,个体承受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高。这也有利于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情绪、情感源于人的需要,所以,修养者首先要修自己的“需要观”。如要分清哪些需要是正当的,哪些是不正当的;哪些需要是可以满足的,哪些是眼下不能满足的。不正当、不能满足的需要应果断放弃;即使是正当的、可以满足的需要,也要衡量一下主客观条件是否符合,以便集中精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次是修自己的涵养,即锻炼自己控制感情的功夫。作为领导成员,要做到心底无私,宽容大度,遇事冷静。而情绪冲动,动辄发怒,言词过激,或狂喊乱叫,大声训斥,只能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不能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2.情感沟通法。沟通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混合交流,它是群体生命的要害。要维持领导群体的动态平衡,沿着既定的目标迈进,就要通过健全的灵敏的沟通结构来实现。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理想的沟通结构应为混合多向型,这种结构既注重沟通上下级之间的纵向联系,义重视沟通同级之间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保持上下级之间的政令畅通,行动一致,还能促进同级之间互相关心,互相谅解,互相照顾,联系密切,协调配合。
3.角色心理位置互换法。善于换位思考,是调节人际关系角色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当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上下级之间或同级之间发生冲突时,如果冲突双方能进行心理位置互换,各自站到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彼此之间就能相互谅解,双方关系亦可趋于改善,从而达到团结和谐的目的。
4.闲聊法。闲聊法能使人从紧张的心理状态中得到放松。闲聊中隐藏着目的,具有心理调适功能,使人于不知 不觉中达到心理平衡,真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针对农村高中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初学升入高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对于这些学困生,老师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本人结合近年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心理辅导。
1.高中"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
1.1 智力型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迟钝、智商偏低。在思维活动中,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敏捷性可以影响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心理活动的进行速度。他们的观察肤浅、抽象概括能力差、记忆力差、注意力不稳定、理解缓慢、表述混乱,对知识不能变通,他们在学习上花时间往往比别的学生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的学生,他们约占学困生10%左右。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均有困难。
1.2 非智力型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一项或几项非智力因素(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影响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不能逻辑分析问题。这部分学生的多数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差。他们约占学困生70%左右。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某些感兴趣的问题,解决得很好,但对于不感兴趣的或复杂的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均有困难。
1.3 外因导致型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学习往往由于个人得疾病、家庭的变故、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文化环境差、家庭经济严重困难、师生关系紧张等社会不良影响、交友出现问题或品德滑波等原因而导致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懒散、有的表现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有的心理状态下降,闹情绪或消沉,或破罐破摔。这部分学生困难原因比较复杂,学习困难表现为阶段性、局部性。他们约占学困生20%左右。他们在某一阶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困难。
2.心理辅导策略
2.1 克服消极心理。
2.1.1 克服戒备心理。教师需要多与他们接触,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需要,逐步克服学生的戒备心理。在实践中,我们觉得很管用的一招,就是引导"学困生"将其它方面的兴趣迁移到数学学习上来。在数学"学困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数学之外的爱好或特长,如果能加以利用,使之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中来,能很好地消除"学困生"的戒备心理。
2.1.2 克服自卑心理。教师需要降低要求,让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变"学数学"为"做数学"。需要注意的是,对数学"学困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实行"大目标、小步子",逐渐递增,实现螺旋式上升。要多给"学困生"提供小的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自我效能感。
2.1.3 克服逆反心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一是要坚决克服简单粗暴,二是要想方设法,逐步缓解或消除"学困生"的逆反心理。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引导,引导"学困生"喜欢数学教师,喜欢数学,这一点,在高中阶段显得尤其重要。
2.2 增强自信心 。
2.2.1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劝导,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分析落后的原因,并努力改正,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在跌倒处站起来,克服困难,努力"向成功进军"。
2.2.2 引导学生正确表现自己。高中阶段的数学"学困生",大多数缺乏自信心,上课常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神情僵滞,把自己定位在"旁观者"。作为数学教师,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把自己定位在"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这样一个位置,要相信每个学生,特别是相信"学困生"。要引导"学困生"正确表现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比较大的事情,以增强自信心。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
2.3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3.1 端正学习态度。高中阶段的数学"学困生",在形成过程中,学习方向的明确程度,学习态度的端正程度,肯定不会很好。因此,我们高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困生"克服模糊观念,坚定信念,端正态度。
论文摘要:学校的道德管理,理论的道德教育、道德成本的实践,家长及教师的道德示范、对学生“道德失范”的制约与道德心理健康发展起奠基作用。
道德作为人的基本理性,并非与生俱来。道德同人类获取其他知识有相同的一面,都需要通过教育或其他渠道进行传授和学习,又有不同的一面,即道德不仅要求每个人都知道而且要求每个人都将道德作为自己发自内心的理念,认识到作为社会人必须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哪怕是这样做眼前会吃亏受损。道德教育需要贯穿人的一生,从幼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学校的道德管理,理论的道德教育、道德成本的实践,教师的道德示范、对学生“道德失范”的制约与道德心理健康发展起奠基作用。
1“道德失范”的心理表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一些负道德行为从不同角度、层面渗入校园,学生中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心理学家就我国现阶段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分为:不知心理、从众心理、侥幸心理、反叛心理等四种负道德表象。
一个正常的人,其一言一行都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哪怕“言不由衷”“身不由己”,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以上影响学生道德失范的心理表象并非学生自身固有的,而是后天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造成的。
2“道德失范”的制约与道德示范作用
2.1“从众心理”与强行制约的作用。具有从众心理的人普遍认为‘大家都这么做了,所以我也这么做’。这是一种在不讲道德问题的基础上,没有自己的主见的“见利忘德”的表象。
要培养学生讲道德的良好习惯,强行制约不可缺少。比如:随地吐痰、不讲公共卫生,这是从幼儿园起就己人人皆知的不文明行为,但此类现象在各公共场所屡见不鲜。原因:都这么做,也就不认为是道德失范了。因此,制度经济学研究再次说明:强行制约式的制度化管理是道德心理养成的有力措施。又如,中学生守则规定中学生不能吸烟,原因很简单:吸烟对人体健康有害。但是学生生活的空间:社会、家庭、学校处处可见烟云缭绕,尤其是各种媒体上演示的英雄、名人在重大决策时总有一些吸烟的动作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可助长青少年学生的从众心理。对此现象的制约和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
现一些公共餐厅和水房,打水、打饭就餐者秩序混乱,剩饭、剩菜及浪费现象严重。据有关调查:一些礼貌谦让,排队等待者,反而成为这混乱一团之中的“傻冒”,只有参与到哄挤一团仿佛才正常。就餐时有意的剩一些饭菜成为一种时尚,而不剩饭的人被认为是饭桶、寒碜,显得很没面子。这些从众心理的表象只有通过制度化管理,强行制约才能逐步改善。然而家长和教师在各种场所的示范、影响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2侥幸心理的滋长与道德成本的兑现。道德成本是对道德或非道德行为可招致的后果的经济学阐述。心理学家认为道德行为应是一种代价的付出。就是说:一是遵守道德的人需要用行为代价来体现自己的道德表象;二是违反道德的可能要为自己的行为受到处罚。有侥幸心理的人一般认为“做不道德的事不一定会受到惩罚”。这一表象一般都存在有侥幸成功经历者的心理现象。如学生作弊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虽在常抓不懈,但因有些作弊者未被发现,没受到应得惩罚,而获得了他不该获得的成绩或利益。也就是说,这些违反了道德的人,没有为他的负道德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或受到处罚),引得后来人仿效。尤如社会上制假售假屡禁不止,若加大打击力度,使此类行为成本大于利益,还会有制假售假泛滥么?
青少年负道德行为的侥幸心理萌芽,决不可忽视,学校、社会要研究青少年各种心理表象,使一些不利于青少年道德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早地得到解决,决不可放任。就考试作弊这一行为应让它解肢在萌芽中,教育者首先自己要领会并大力宣传国家针对考试作弊的相关处罚规定,让学生清楚考试作弊是违法行为,使学生在养成‘收获=代价’的成本观过程中,打消侥幸心理。
家长的“表率”作用及教师的引导和“师表”是在给学生一个辨别、分析问题的平台。要遏制学生的道德失范,就必须用教育者自身健康的道德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去渲染学生,要置教育事业高于一切,道德上“从我做起”,使学生在学校从教师身上在家从长辈那里学到、并悟出做人的真谛和硬道理。
教育者不仅是学生道德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师,还应是自我道德雕塑的工艺师。一支具有良好道德心理素质的师资队伍,对培养学生道德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乃至整个民族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学》王道俊等主编的新版本
1.1 渠道整合成为品牌茶叶核心竞争力生成的重要方式
“全渠道”也被称为“全渠道整合”, 在营销学上它指的是一种围绕着消费者客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品质等的消费需求, 企业通过对传统的实体营销渠道、移动电子商务渠道、互联网平台营销渠道、国内外营销渠道等进行全方位整合, 快速地、全面地、无缝隙地、无差别地给客户带来产品或服务体验的一种营销理念。核心竞争力理论看来, 一个企业或组织只有掌握了那些“能够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的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或知识”, 才能为自身带来显着的、特殊的、有针对性的竞争优势。对于我国当前阶段的品牌茶叶的营销核心竞争来讲, 在茶叶品质、数量大体相当的情况下, 谁能有效地整合不同的营销渠道, 就意味着谁掌握了稳定的消费者群体, 因此它成为众多品牌茶叶企业竞争的新方向。
1.2 互联网带来的“分享经济”浪潮客观上要求企业实施“整合营销”
对于“分享经济”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审视, 其一是传统的股权意义上的分享, 涉及到所有制、股权、产权及其收益权的分享等;其二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消费、交易等形态, 它指的是将个人、集体或企业的闲置资源, 包括商品、服务、知识和技能等, 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平台, 实现不同主体之间使用权的分享, 进而获得收益的经济模式。对于包括品牌茶叶在内的营销创新来讲, 全渠道的整合之本质即在于“整合营销”, 即通过对企业内部制度、流程、人员、技术、知识和企业外部供应链、价值链、销售渠道等的全方位整合, 最终实现全面、精准掌握稳定的消费群体的目的。
1.3 茶叶产业链的全渠道整合成为新的营销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整个市场营销学的基本范式实现了从4P范式、4C范式等向整合营销范式的转换, 这背后带来的关键问题是人类生产的绝大部分产品和服务逐步进入到了“供过于求”和“产能过剩”的状态, 这一点对于我国中低端的茶叶产品来讲亦是如此。供给侧的这种结构性变化客观上对传统的茶叶产业链的改革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对于处于价值链顶端的品牌茶叶来讲, 只有实现了对于整个上中下游产业链的有效整合, 才能全方位地降低自身的交易成本、提升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因此, 茶叶企业需要从全渠道视角重新审视自身的营销创新, 以达到全产业链整合的目的。推荐阅读:管理学博士论文范文:如何控制在国外投资的政治风险
2 基于全渠道视角的品牌茶叶营销创新的策略建议
对于品牌茶叶来讲, “全渠道营销”并不意味着基于企业视角单向度出发, 盲目在多个渠道进行营销资源的投放, 而是在于有效地对全渠道营销资源进行整合。从这一点来讲, 全渠道营销的本质和关键即在于“整合营销”。
关键词:师生关系;失调;德育;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122-02
一、师生关系失调的表现
据《法制晚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15年,至少有13起教师被学生袭击事件曝光,这些事件分别发生在湖南、广东、四川、福建、云南、吉林、重庆、湖北、上海等地,其中广东、湖南、福建和吉林四省份均在2009年之前推行新课改的10个省之中。为何发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袭击教师事件如此之多呢?
二、师生关系失调的原因分析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地说,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以及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使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活动。
(一)德育的关键期
20世纪30年代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的行为责任公正观念和惩罚问题时,认为儿童的道德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
(二)我国关于道德发展关键期的研究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心理成分。任何研究儿童道德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内容,都要来看这三个方面。
1.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李伯黍为首的儿童道德发展协作组的大规模的实证研究,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年龄基本上介于7~9岁之间。
2.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根据李怀美等的研究,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年龄主要集中于约8~9岁之间,即小学三年级左右。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具有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它作为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势必会随着人的道德认知、情感的波动而经历一段时间的否定之否定,最终才得以确定下来,成为一个人道德的最明显标志。所以本文认为,道德行为的最终稳定要滞后于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大致集中在7~10岁,考虑到道德行为的滞后性,所以我们可以确定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即将毕业和中学这个阶段,即中小学层次。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的关键期也正处于这个年龄阶段。
三、基于德育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一)教师角度
1.促成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首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提高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其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最后,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景,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提供道德行为练习和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2.更新教育观念,营造“益友良师”型师生关系的氛围。教师们要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观念,认真理会多元智力论的含义,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智能,并以此为基础,参考学生和社会的意愿,量身为学生打造特别的培养方案,发掘学生潜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德育要注意强化。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当学生表现出好的道德行为时,教师可以分解进行正负强化,并注意因人而异。
(二)学生角度
1.树立终身德育观。一个人在学校接受的德育只是其一生德育的一个阶段,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并小代表着其道德已经完善,而应该时时注意、处处注意不断加强修养,真正做到终身德育。这就要求学校德育一方面应该重视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养成学生自我教育的习惯,再一方面应该让学生形成终身德育的观念,最后应该让学生学会在独处中遵守道德规范与准则,即“慎独”。做到终生德育,防患于未然,师生关系必然和谐美好。
2.明确学生观,树立尊师意识。新时期学生地位有了较大的上升,但学生的地位提升,并不代表学生可以不尊敬老师。古有程门立雪、韩信拜师的动人故事,其中主人翁敬师、爱师的形象至今仍然为世人所称赞。一个人只有从心底尊敬教师,才能信教师的话、仿教师的行,才能更好地进步。
3.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和谐交往。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配合教师,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不理解的地方向教师积极礼貌地发问,对于教师的讲解要认真理解。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迷津,增长知识,教师也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性格、长处等,进而因材施教。
四、结语
新课改下德育工作的不完备,是导致师生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德育也存在着关键期,而中小学时期正是德育的关键期。基于德育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从教师层面而言,要促成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更新教育观念,营造“益友良师”型师生关系的氛围,并注意对学生的强化;就学生层面而言,要树立终身德育观,明确学生观,树立尊师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和谐交往。
参考文献:
[1] 王毓.论德育的创新[J].江西教育科研,2000,(6).
[2] 邵景进,刘浩强.我国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期研究的述评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5,(2).
[3] 王立民.孟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112.
[4]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余嘉云.新型师生关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发展观[J].当代教育科学,2005,(16).
[6] 赵吉翔,杨锋.湖南一学生捅死班主任 母亲在场[N].新京报,201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