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美司机吴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终,24名乘客无一受伤,48岁的吴斌却伤重不治。
吴斌是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的快客司机。5月29日中午,他驾驶着浙A19115大型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车上有24名乘客。11时40分左右,车行驶至锡宜高速公路宜兴方向阳山路段时,一块大铁片突然从天而降,在击碎挡风玻璃后,砸向吴斌的腹部和手臂。
监控录像记录下短暂而令人震动的画面:被击中时的一瞬间,吴斌看上去很痛苦,本能地用右手捂了一下腹部。但他没有紧急刹车或猛打方向盘,而是强忍着巨痛缓缓减速,拉起手刹,开启双跳灯并打开车门。
“如果司机失控,很可能车毁人亡。”乘客朱来群回忆,当时他正在打瞌睡,被一声巨响惊醒。“车子没有失控,而是稳稳地停了下来。我跑上前去看,司机表情很痛苦,说不出话,腹部在流血。”
接到报警,无锡交警赶到现场,将乘客疏散到安全地带。三大队副大队长曹建平见到吴斌时,发现他已经脸色发青,意识陷入模糊。
“一般情况下,客车紧急制动,车辆会失控,乘客会有碰撞伤,而这辆大巴没有一个乘客受伤。”曹建平说。
吴斌随后被送往无锡101医院救治。吴斌的主管医生方征介绍说,吴斌的肝脏因为巨大的撞击,碎裂得非常严重,还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情况。“就像被一个微型炸弹击中一样,整个被掏空了。”医生们为吴斌做了两次手术,输血1万多毫升,但6月1日,他还是失去了年仅48岁的生命。
6月1日,吴斌的遗体被送回杭州朝晖五区的家中。吴斌的同事、朋友、被救的乘客,还有素不相识的杭州市民甚至外地人纷纷赶来悼念。数百个花圈,上千个鞠躬,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敬意。“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是前来吊唁的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我们当司机的知道,那样快的速度,被那么重的铁片击中,要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稳稳地停车是非常难的。一般的司机可能就直接冲下路基了。”杭州一位客车司机看到吴斌的报道后,特地带着女儿赶到吴斌家吊唁。
朱来群和其他几个乘客得知吴斌去世的消息后也赶来悼念:“我掂量过那铁片,起码有五斤重啊。这两天我总在想象自己坐在驾驶位上受到那样的冲击会是什么感受,真是痛死了。吴师傅是凭着超强的意志救了我们。”
“联系他的伤情,吴斌能够在如此痛苦的情况下完成安全停车,说明他当时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具有非常高的职业素质。”方征说,医生们都十分震惊。
给乘客做笔录时,曾处理过无数次交通事故的曹建平忍不住流泪:“大客车刹车拖印是笔直的,一个肝脏被突然刺破的司机,要用怎样的意志力才能做到这一点啊!这是一个超人。”
吴斌的妻子汪丽珍把监控录像看了一遍又一遍,心疼地不停掉眼泪:“我的丈夫,真的很伟大。”
吴斌的行为感动了数百万网民,他被称为“最美司机”“超人司机”。同时,人们追问,“超人”的意志力从哪里来?
吴斌的同事们说,吴斌的完美表现,是因为在平时他就视手中的方向盘为生命线。“他到公司的10年,已经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30圈,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诉。”同事强成伟说。
停留于感动,停留于对一些不良行为的声讨,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感动之后的思考,感动后的行动,让这种“最美”成为一种自觉,成为推动社会和谐文明的一种力量。
我思考着,寻找着蕴藏在“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身上的那最美之处。所谓美,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一种属性”。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人们用“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来赞颂吴斌和张丽莉,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霎那间用生命呵护了生命,感动了无数的人。另一方面,他们用生命诠释了责任的沉重、伟大和神圣。吴斌、张丽莉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不惜用生命来坚守自己的职责,这种坚守,让我们感动,而“虐婴护士”恰恰是对自己职责的舍弃,与自己的角色格格不入。这种舍弃,背离了一种护士应当担当的责任。
爱与责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吴斌有爱、张丽莉有爱,他们把爱转化成一种责任,实现了爱与责任的契合,他们用爱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又让爱得以彰显。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司机,保障学生的安全、保障乘客的安全是爱,也是责任。而那位虐婴护士,缺乏的正是对孩子的爱,一种职业责任。倘若这位实习生二者居其一,她都不可能做出如此举动。
爱需要滋养,责任心也需要培养。“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那壮美的瞬间,是长期滋润的爱的促使,职业本能的条件反射。责任感是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精神境界、职业道德的综合反映。吴斌、张丽莉的壮举虽是短短的瞬间,但这瞬间却是长期职业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是精神境界在危难时机的集中展示。从媒体的报道上看,吴斌、张丽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都在许许多多的小事上闪烁出爱与责任。张丽莉在学生生病时探望学生,在孩子过马路快被自行车撞到时一把将孩子揽在怀里;吴斌从业10多年,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从未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诉。这些都很平凡,但都体现了他们的爱岗敬业,都是他们瞬间“美”的积淀。
“最美”司机吴斌的姐姐吴冰心对媒体说:“我们是平凡的家庭,不希望有什么英雄,只希望有一个平凡的弟弟、儿子、丈夫和爸爸,能每天陪在我们身边。”她特别提到,“弟弟为了保全乘客生命,牺牲了自己才引起社会关注,这个代价太大了。虽然调查结果称肇事车辆的年检合格,但是货车年检一年一次,我们开车的人不能盲目标榜年检合格就万事无忧,这一年里发生什么事谁也说不清。”吴斌每次出车前都会检查车辆,每一个轮胎,都会用小榔头轻轻敲打,或者用脚踢一下,到站后,他会及时检查车辆情况、打扫卫生。“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如果所有司机都能像我弟弟一样,这起意外是可以避免的。”
致吴斌意外死亡的“飞来横祸”,的确是一次交通意外事故。这个“意外”中所有因素都那么“巧”,人为刻意安排都很难还原现场。但是,我还是认为吴冰心的话有道理,这起意外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比如,交通规则如果规定不允许大货车在高速公路第一车道行驶,或可减少这类意外事故发生。顺便说一句,后车——尤其是小车,跟着前车的时候,尽量不跟在大车后面,这也是一条减少重大事故的行车经验。
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最美司机吴斌,他们的“最美”都和交通事故有关,是“不美”的交通事故“成就”了他们的“最美”的平凡人生。吴斌的姐姐吴冰心说“我们是平凡的家庭,不希望有什么英雄”,这句充满理性的大实话,对我们在赞美“最美”时,认真思考如何尽最大努力减少“不美”的交通事故悲剧发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记得我小时候,被英雄主义教育过了头,读了《欧阳海之歌》之后,天天到马路上溜达,尤其爱往马车边上凑。那时候,京城还有送菜、送货的马车。我就盼着马惊了,我能挺身而出拦住惊马,成为一个比欧阳海还牛的少年英雄。后来,我懂得和平年代的英雄,大多是人为事故“成就”的,我们赞美英雄,却不必等着或期待事故发生。我们要把力气用于与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隐患作斗争,而不是想着如何在事故频出中成为英雄。毕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被培养成为英雄。和平年代的英雄辈出,也是事故频发的一种折射。
最近一个时期,北京、深圳等地连续发生深夜飙车、酒驾引发的重大交通事故。更离奇的是,几天前,北京的首汽大客车光天化日之下,竟然“骑”到了前边警车上面。客观地评估一下,中国“最美”司机少之又少,“不美”司机满目皆是。我们有必要展开讨论,研究对道路上的“不美”司机如何加强管理和教育,以保证道路交通事故减少、减少,再减少。
石碣实验小学:高宇
世界上的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美。
前不久,我听到一则有关“美司机”的报道。有个客车司机叫吴斌。那天,他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有24个乘客。这时,对面有个大货车行驶过来,车过了后,空中有个三角形铁片向吴斌的客车飞来。忽然,铁片打碎了玻璃,撞中了吴斌的肚子。在这最紧急的时候,吴斌的举动让人吃惊:他踩住刹车,把车平稳地停在路边。然后用尽力气站起来对大家说:“大家注意安全,不要乱跑。”之后他就躺在座位上,捂着肚子。客车上的人马上报警。这时吴斌已经奄奄一息了。救护车来了,把他送到医院。医生知道了他的故事,用最大的医力,对吴斌进行了四十八个小时的急救。但是他的伤势太重,最终因抢救无效身亡了。
关键词 新闻评论教学 立意 事件意图 阐释者意图
1 新闻评论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在微博勃兴的当下,媒介处于激烈竞争的态势,传统媒介的新闻生产自然受到诸多挑战,其中一个较明显的挑战在于:传统媒体原先作为消息灵通人士化身的社会角色,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比如,在一些新闻事件报道方面,特别是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方面,微博用户传播的新闻事件,其时效性领先于传统媒体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正如有论者提出那样:“追随微博上的热点成为基本新闻操作、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退居二线”。①当然,传统媒体在时效性方面不会总是处于二线地位,但其在时效性方面总是一线的态势,显然已经受到挑战。此外,除了来自微博等新媒体的挑战外,不同类型的传统媒体以及同一类型的传统媒体,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相互竞争。以电视台为例,既有来自报纸、广播的竞争压力,也有来自同一地区其他电视台的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媒介竞争态势下,对于新闻节目的生产而言,对已有信息的整合及再诠释,以及深度解读,便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一批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度解读的节目,便应运而生。比如浙江经视的《深呼吸》节目、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的《九点半》节目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节目,它们都属于带有强烈的新闻评论色彩的节目。此外,还有全国的报纸开出的许多时评版面,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媒介竞争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客观原因限制,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可以承认在有些新闻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方面,可以退居二线,但在新闻的再生产——独家观点或称“独家评论”方面,希望发挥专业机构的优势,尽量满足受众需要。因此,可以说中国大陆的当下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已经发展到了“独家评论”与“独家报道”并重的阶段。
鉴于此,新闻评论的地位越来越引起传统媒体重视,而这对于高校新闻评论的教学,既是机遇,亦是挑战。机遇在于新闻评论的教学自然受到各方的重视,挑战则在于:如何培养出能够生产“独家观点”或称“独家评论”的新闻评论人才?
如何培养出能够生产“独家观点”或称“独家评论”的新闻评论人才,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所谓生产“独家观点”的背后,便是要以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如果把上述命题转换为: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似乎亦无不可,而培养创新精神,自然是教育的系统工程。果真如此,本文似乎便不好再讨论下去。鉴于此,本文打算从新闻评论教学中与生产“独家观点”直接相关的立意这一命题入手,以期对解决上述的问题有所助益。
立意,借用一个说法,便是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见解。②由此可见,对于新闻评论教学而言,有关生产“独家观点”与立意密切相关。但是,从现有的教科书来看,只是给出了一些立意指导的原则,诸如“论题要有新思想、论理要有新高度、论述要有新角度”等,这些原则对于 “独家观点”生产显然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每天都要面对非常具体的新闻事件的新闻生产者而言,这样的指导原则显然是不够的。鉴于此,本文打算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谈谈与立意相关的问题。本文打算选取《人民日报》对浙江杭州的“吴斌事件”的评论,作为探讨的具体对象。
2 《人民日报》有关“吴斌事件”的评论分析
《人民日报》有关“吴斌事件”的评论,共有16篇,标题分别为:《谁为“无人问责”担责》、《最美,就在你我身边》、《用青春勾勒美丽人生》、《伟大高尚从平凡中起步》、《大国之路的精神支撑》、《铭记最美 躬身前行》、《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一》、《让“最美”之花盛开》、《学习时代楷模》、《颂扬时代楷模,我们责无旁贷》、《远离“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五》、《平民英雄的“一瞬”与“一向”》、《行胜于言》、《“最美”这个词儿》、《平民英雄书写“最美中国”——时代楷模张丽莉、吴斌、高铁成事迹的启示》、《向时代楷模学习致敬 让时代楷模引领风尚》,纵观《人民日报》的评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意:
(1)阐释吴斌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平民一生,伟大瞬间。
《人民日报》6月4日评论文章《伟大高尚从平凡中起步》,文章中指出“吴斌的行为是平凡大众能够学的:吴斌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原本都是我们身边无数外表平常、职业普通、生活平凡的普通人,却因为意外遭遇的瞬间考验而陡然焕发出令人敬仰、感铭的耀眼光亮”。
《人民日报》6月15日评论文章《学习时代楷模》,文章中指出“张丽莉、吴斌、高铁成同志的事迹可钦可敬,可望可及,道出了伟大出于平凡的道理,反映了老百姓崇德向善的追求。”
《人民日报》6月18日评论文章《平民英雄的“一瞬”与“一向”》,文章中表示:惊世“一瞬”的底色,是至为平凡却并不简单的“一向”。用责任去做好所从事的工作,用爱心去善待所遇到的人,用行动去保护群众的安全,这正是一个教师、一个司机、一个士兵最为质朴的价值观,也是平民英雄们普遍的行为方式。
(2)从“最美”这一关键词入手,借题发挥,通过诠释“最美”意涵,暗指当下民众审美存在的问题,藉此弘扬社会正气。
《人民日报》6月14日评论文章《让‘最美’之花盛开》,文章强调“‘最美’是近些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身边涌现出来的道德楷模的热情赞誉,‘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护士’、‘最美大学生’、‘最美孕妇’……他们的事迹,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普普通通,却以高尚的行为构筑着文明的大厦;他们来自基层,平平常常,却成为道德建设的榜样。‘最美’,他们当之无愧!”
《人民日报》6月15日评论文章《平民英雄书写“最美中国”——时代楷模张丽莉、吴斌、高铁成事迹的启示》,文章指出“英雄的壮举引发的一场关于爱心与责任的思考,在不同的时空持续进行。的确,在这个价值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爱心与责任,始终是人性最绚丽的底色,始终是心底最坚实的认同”。
《人民日报》6月16日评论文章《向时代楷模学习致敬 让时代楷模引领风尚》,文章中指出,“‘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卫士’,是‘最美的中国人’。他们的‘美’,美在爱心、美在善良、美在奉献,体现了当代社会的道德高度,不愧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楷模’。”
《人民日报》6月18日评论文章《“最美”这个词儿》,对于“最美”这个词语,文章中指出:“一段时期,美丑颠倒,美被异化了。忸怩作态搔首弄姿的、穿得越来越少的、出乖露丑不知羞耻的……这类玩意儿,走红网络和舞台,竟然被称为‘美’而被生活中的青少年所盲目拥趸和效法。”文章强调“如今网民十分恰当地把‘最美’称誉加诸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普通人身上,而这样的人生活中……处处可见其美,多么令人鼓舞。人们推崇‘最美’,心有所动,会觉得‘最美’之人所为,定能发扬光大,咱们每个人其实都能做到。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
(3)通过彰显吴斌的职业道德精神,弘扬社会主旋律,并藉此暗指当下职业道德精神缺失的社会问题。
《人民日报》6月6日评论文章《大国之路的精神支撑》,文章中述及“美联社6月3日以《中国向拯救乘客的大巴司机致敬》为题,报道了吴斌和他的最后一搏。文章说:‘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甚至人情冷漠的社会里,吴斌的无私和勇气颂扬中国文化传统,激励人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人民日报》6月11日评论文章《铭记最美 躬身前行(道德·一周观察)》,文章中指出,“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吴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着职业道德,正是这日常的坚守,才铸就了关键时刻的坚强意志”,“人可以伟大,也可以渺小,关键在道德坚守程度。有的人在一天天平凡坚守中,走向道德高地,在关键时刻展现伟大的人性之光;而有的人,在一点点的迷失中沉沦,最终一溃千里。”
综上所述,有关吴斌事件的新闻评论立意思路,可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依托吴斌具体事件,诠释其意义;其二,借题发挥,通过充分挖掘吴斌事件意义,暗指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