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赵州桥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语文课堂;自主探索;文本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7-0066-02
一、背景描述
“生态语文课堂”倡导“让学生的精神在本色天然的语言家园中徜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语文学习的意义,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
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但一般缺乏感染力,一些说明文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这时,文本的解读便没有了活力,文字也缺少了魅力,这自然与“生态语文课堂”的理念背道而驰。本文以《赵州桥》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实践为例,展现说明文教学中通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深入体会文本语言、解读文本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
《赵州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说明文,文中第三自然段有关赵州桥石栏上精美图案的描绘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因此欣赏该自然段时,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必然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经过反复思考,教学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使其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情景如下:
在充分学习第二自然段后,我这样过渡:“赵州桥设计巧妙,现在我们再来感受它的美观,欣赏桥上雕刻的图案吧!”这时,大屏幕上显示出赵州桥石栏上一幅幅精美的图案: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两条飞龙各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
图片中石栏上的飞龙精致神奇、传神生动,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看到学生对这些图案如此感兴趣,我适时抓住机会问道:“同学们对这些图片赞叹不已,能说说你为什么会这样赞叹呢?”
学生纷纷举手:“很好看!”“雕刻得太有趣了!”“雕刻得真细致。”……答案虽各不相同,但都传递着同一种信息,那就是他们被这些雕刻的图片感染了!
然而语文课堂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欣赏图片,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进行高质量的阅读,深入体会文本的语言,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语言的生动。于是我引导:“这些图案很精美,那么课文是怎样描绘的呢?请你仔细阅读。”孩子们仿佛一下就进入了状态,阅读得有声有色!
这时教学自然过渡到“自主探究”“深入体会文本语言”的主题,我问道:“想一想从这段话的哪些地方你能读出‘雕刻的精美’。”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们的情绪已经被我“煽动”得很高涨,他们立即埋头研究。很快,他们有了新发现:
生1:我能从“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这一句感觉到雕刻很精美,一朵朵水花本身就很美了,而且是两条缠绕的龙吐出来的,那肯定很漂亮很神奇。
生2:“双龙戏珠”让我想到以前学过的“狮子抢球”,很有趣,但是一定要雕刻得很精细才会栩栩如生。
生3:如果这么多龙不是雕刻得很精细,我想不会是“真像活了一样”。
孩子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理有据,足见他们是深入到作品的文字之中探究发现的。他们已经能够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美观,那么他们能不能从“赵州桥的美观”这一表象下挖掘出更多的内涵呢?能不能体会语言文字的一些“话”外之音呢?于是我问道:“赵州桥如此精美,那么从这些精美的图案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有些沉默,虽然他们认真阅读并努力去发现,可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点难度。这时,我请学生通过倾听我的朗读来感受。朗读时,我把一些能够打开思路的词语比如“石栏”稍微读重了一点。果然,孩子们很快有了新的发现:
生1:这些图案都是雕刻在石头上的,雕刻起来一定非常难,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弄坏了,能雕刻这么精美的图案,一定下了很多功夫,李春他们一定非常用心。
生2:这些龙似乎都在游动,让我觉得龙好像是活的。它的雕刻一定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生3:有的龙“回首遥望”,有的龙“相互缠绕”,还有的“双龙戏珠”,图案种类很多,那些雕刻的人一定很聪明,很有智慧。
就这样,孩子们对第三自然段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学生已基本掌握整篇课文的内容,只差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过渡句”,现在就该请它“粉墨登场”了!
我本来想开门见山地给孩子们讲解过渡句的相关知识,可是这样会不会造成学生的“被动接受”呢?既然有学生对“自主探究”很感兴趣,也具备一定的能力,何不让他们去尝试解决问题呢?于是我在此设问:“请联系二、三自然段,重点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教室里又响起了读书声。一会儿,有的学生有所感悟了,“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话好像是第三自然段的总起句”。对了一部分,我表扬了他之后又问,“那么对于第二自然段,这句话又是怎么样呢?”一个学生说:“我发现这句话前半句是在说前一段的内容,后半句又说了第三自然段的一些主要内容。”很不错!这时,其他学生也开始纷纷点头,这时我才总结“过渡句”的知识和作用。就这样,利用学生发现、教师总结的方式,我和学生都在愉快中收获颇丰。
三、案例反思
(一)深入体会语言文字
要把课堂教出语文味,就必须引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准确、简明、科学、严密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但说明文中也不乏写得生动优美、值得品读之句。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其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深入体会那些精妙之处。只有“学生兴趣盎然地与文本对话”,学生才能在“本色天然的语言家园中徜徉”,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找到语文学习的意义”。
(二)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应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和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的目标。
《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而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直面文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尽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语言的表达方式,从而对文本语言有所感悟。
四、结语
“理想的生态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兴趣盎然地与文本对话,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语文实践,能自觉地以书本为师,以他人为师,感知、感受、感悟文字和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生本”的思想,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解析和体会,“生态”的语文课堂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一、组织好导入环节,走好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第一步
著名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课的第一锤是指哪个环节呢?是导入环节,导入作为课堂授课的第一步,起作用就是要吸引住学生,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组织好导入环节,要走好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以“问题导入”和“视频导入”两种导入形式为例进行概述。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也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本节课我选择了“问题导入”方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你认为,石拱桥应该是怎样的?(2)你知道中国的哪些桥是石拱桥吗?(3)你知道赵州桥吗?它有什么特点?(4)哪些特点是赵州桥独有的?……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思考,而且赵州桥这个名字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引导学生探究赵州桥的特点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所以,这样的问题导入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也有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又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为了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选择了“视频导入”。由于本节课是《水浒传》中的第十六回,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相关片段,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样直观的展示中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形象的播放中更好地掌握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组织好教学过程,迈好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性一步
教学过程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也是精彩课堂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而,在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同时,也为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好铺垫工作。本文以“小组学习模式”“先学后教模式”两种方法为例进行概述。
例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模式,首先,我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接着,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杨修和曹操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目的是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能够正确地、全面地看待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并分析和探究杨修的死因。这样的过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培养以及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我选择的是先学后教模式,目的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先学: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体会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等等。鼓励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接着,后教:我根据学生先学时遇到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最后,当堂练环节:我引导学生练习了下面几个试题:
(1)鲍西娅劝夏洛克发慈悲,指的是什么?
(2)夏洛克一开始讨好鲍西娅的目的是什么?
(3)鲍西娅是怎样智斗夏洛克的?
……
组织该环节的目的就是要检验学生先学过程的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进而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大幅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组织好教学反思,走好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最后一步
一般认为,一节课的结束是随着铃声而结束的,其实并不是,有人说过:没有反思的课堂并不是完整的课堂。也就是说,只有及时的反思才能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确保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精彩。所以,在素质教育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及时进行反思,对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反思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课堂目标是否实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课堂上是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等等。总之,教师要不断反思,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走好最后一步。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做好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使学生在课改下构建的高效语文活动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 班班通 教育资源 语文教学 课堂效率 课件 使用误区
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班班通”工程是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通道和信息内容,联通到每个教学班级,通过多媒体硬件设施电子白板、电脑、投影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系统。它是一个融合了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教育教学整合等内容的系统工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远程教育的资源来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益和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需要认真反思并逐步加以解决。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广泛运用是一种趋势和潮流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班班通”工程的实施,让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班班通计算机设备和教师备课中心室,足以保证一般教学的需求。教师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或中心备课实现共享。这些硬件设施的配置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改革教法,不由自主地必然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三)班班通多媒体可以实现图、文、声并茂
形象直观生动课堂效果,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这与单一的“黑板加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无可比拟的,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也必将拓展学生思维,给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现代远程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些方法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追求高效课堂
教师在制作、使用课件前有充裕的时间上网获取教学资源,这为老师提供了广阔平台,但每一课件老师要精心设计,还在实践中完善它,适应课堂模式,能完成教学任务,才算高效。因此设计每一节课时都应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等环节考虑在内。例如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新知呈现环节,操练环节,知识拓展与巩固环节,再加上总结环节。各个环节应该环环相扣,不能脱节,教学过程也应该像行云流水般自然和谐,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系统,并且应该有教学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要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等,要考虑播放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以保证教学效果。
(二)创设课堂情境,提高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充分调动了听觉与视觉使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
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对一些事件性、故事性、古诗性的课文等等都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去创设课文情境从而可以达到构建情境教学的目的。在此环境中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的深刻并且易于记忆。如在教学《人民解放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记叙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事迹的课文时,结合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的镜头片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其坚强勇敢的意志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忘我精神……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散文,可借助多媒体来展示课文所描写的自然景象,配以音乐《春之声》《雪山春晓》(古筝音画)让学生在声像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引导学生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感;使学生便于理解与认知课文内容,同时培养他们思想感情。
(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改善了师生关系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能够适应并与多种教学形式自然结合,在教学方式发生改变同时,这也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借助电教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感受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比较轻松,课堂上学生的枯燥感和疲劳感就得到消除。班班通多媒体的白板和投影都可以提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学生可以上台纠正老师的错误或补充自己的见解。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被动服从的关系而变成了和谐互动的关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常常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讲台上这一讲台就是教师可以活动的空间。受制于此教师本身也就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置一种于“独尊”的位置之上,师生在课堂的“教与学”“学与做”的相互分离。比如在古诗背诵时有些学生对于一些难点词语会不能很好的理解只是死记硬背这也就加重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的负担。而现代远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则首先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词语并理解词语,其次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查询更多词语的意思以开阔眼界并扩大知识面。要求默写学生不用上黑板写,检查时,老师给学生上台投影显示就可以,并且错漏及书写效果一目了然。学生也可以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制成课件,在全班学生们面前显示,总之,课堂上声像一体,动静结合,学生乐学,教师不累,语文课上其乐融融。
(四)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农村语文教学既要面对资源匮乏、信息滞后以及由此引发的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陈旧,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化、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多媒体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说明文的教学方面。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本地学生根本就没见过石拱桥,自然就无法理解其造型、结构和制作过程。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赵州桥等一些古代、现代的石拱桥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一边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我这时再不失时机地出示一张赵州桥的剖面图,让他们知道这个拱形的大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拱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道不受影响,所以,赵州桥虽然没有一座桥墩,桥身却仍然很坚固。这样就将非常复杂的建筑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内心图像,而且不需要冗长的解说,学生就很轻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从而理解了这一课的难点: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
三、现代远程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不可忽略误区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确实有很大的优越性,提高了语文的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存在不可忽略误区。
(一)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包医教育百病,用得过多
一些老师认为,有了多媒体教学就轻松多了;有的老师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于是花费很多时间去做CAI课件,甚至有些老师请人帮忙设计课件;有的不加选择随便用别人现成课件等等现象。不可否认,不少老师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很多优秀的CAI课件,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我们也应看到,不少的课件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粗制滥造的课件只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条文搬到了电脑屏幕上,最多再拼凑上几个简单动画和乏味的音乐,一个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就出炉了。这样的课件只能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个过程不但没有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因重复开发设计同样的课件而教学效率大大的降低了。这与我们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坚持以效率原则规范我们的课件使用,这样,老师既没有那么辛苦,也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教学研究。
(二)有些老师完全用多媒体代替传统的教育媒体
许多老师认为只有先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教学才显能力,才跟潮流,才是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不打开课本,课文内容全投在屏幕上。有的老师还用电教媒体代替板书,代替实验。用电脑动画来代替实验操作同样不可取,观看动画远不如学生们亲自动手做一下得来的知识感性。
(三)教学流程过于程序化
认为多媒体的视听可以代替想象、朗读。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有些东西给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反而正好使学生丧失了一次锻炼想象力的机会。
1.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动口动脑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地参观访问、查阅图书资料和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使学生了解桥的发展,认识古今中外的名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2.让学生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
教师通过让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质疑、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意识。
3.联系生活实际
由有形的桥到无形的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指导学生形成书面教材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作了精心的准备。比如,他先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自由、自愿地报名,并让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各小组成员有不同的分工,如有负责采访的,有负责整理资料的,有负责上网查阅资料的,等等。教师事先还为学生推荐了部分有关桥的网站,如桥梁网。
教师一开始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桥不过是一条放大的板凳”这样通俗而风趣的诠释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介绍了一些查找资料的方法,最后教师作了总结、归纳。比如,A.利用图书查找资料和积累资料的方法。B.根据目录找到有关的文章和内容并作好摘录。C.摘录资料的方法:复印、抄录、摘抄、概括总结。D.上网查询和下载资料的方法:直接键入网址查找;不知道网址,通过键入关键词进行搜索;对资料进行下载存盘,打印输出或笔录所需资料,等等。这些提示为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保证了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有形的桥”联想到许多“无形的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提示“假如你是桥梁的设计师,你会建造什么样的桥?请画出你设计的桥并解说其功能”。
教师在课后的总结反思中抒发了这样的感受:“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佳阵地。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明确分工,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集体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师生是愉快的,收获也颇多,听课者也处于兴奋之中。应该说,从整个课堂有序的组织和师生热情的参与来看,是成功的。但活动结束后,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这节课与独立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什么区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性体现在哪里呢?特别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活动目标定位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地参观访问、查阅图书资料和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使学生了解桥的发展,认识古今中外的名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是否合适?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了解桥的发展,认识古今中外的名桥”吗?笔者认为这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最后,教师布置的拓展性作业:“假如你是桥梁的设计师,你会建造什么样的桥?请画出你设计的桥并解说其功能。”这固然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对于语文课来说,这样的作业似乎意义不大。
经过一个星期与授课老师的商讨,我们重新设计了这节题名为《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其他内容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教师把学生查找资料的重点确定在“收集与桥有关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诗文、对联、照片、绘画、音乐等”上,并把活动目标定为:“展示桥的神韵,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一些与桥有关的经典诗文,重点品读赏析,以此提高学生朗读、背诵、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和水平,并做到广泛积累。”
当这位老师在另一个班上再次上这一课时,学生的汇报、演示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第一次课上,学生展示的是各种桥梁的图片、数据、名称、桥梁史等。赵州桥、苏州宝带桥、山西晋祠鱼沼飞梁、扬州五亭桥、北京四元桥、北京玉蜓桥、厦门跨海大桥、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等,使学生获得了许多有关桥梁的知识,感受到了科学的伟大和人民的智慧。
第二次课上,所有在场听课的人都沉浸在浓浓的文学色彩和语言魅力中。我们来看一个片段:
学生:“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写出了赵州桥的外形之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中写到:“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的拱桥形容为“长桥卧波”。石拱桥出现较早,这种桥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地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其所具有的作用。
上面这段文字用比喻与神话,写出了桥给人的美感,并介绍了石拱桥的特点。
老师:很好,你能不能用笔来画出“初月出云”?
学生:这是一座石拱桥,正如诗中所写的“初月出云”。水波就像云一样,桥的桥洞就像一个弯弯的月亮。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养
一、新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师,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以及社会性,深刻的意识到小学教育对于促进小学生在健康、认知、社会性以及情感和个性等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基于这种理念,小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地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变过去以发展智力为中心到以教育思想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及时地吸收一些新的养分,逐渐树立起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要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的局限思想,要不断的树立知识整体化的教育观念等。
二、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科学性。教师在教学时,语言要鲜明、活泼且富有生气。此外,语言的使用也要感情洋溢,情趣盎然,要有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要做到这三点;一是;语文教师要掌握丰富的语言词汇。词汇是语言的细胞,掌握的词汇越多、越丰富,语言也就会越生动,而且还能够鲜明地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如果语言平淡、乏味、无力,则不利于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这样也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流畅,且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语调也要力求多变。汉语本身就含有多变语调的因素,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重视这种变化,根据教学需要,将语调的抑扬顿挫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多用一些疑问句、排比句或者感叹句等,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三是;语言的感彩也要更强烈一些。对文章的分析,学生是否能够深入进去,关键要看教师的语言感情是否能够引人入胜,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的语言如果富有感情的话,则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到作品所描述的境界中去,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
三、专业素养与文本解读
教师一方面能够从课本上获得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字、词、句);另一方面,他们也能够凭借已有的教学经验,对一些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体会,而且还会将这些理解融入到已有的经验当中,把从课本上积累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文经验在课文解读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在文字中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并将其转变为最为原初的语言,在授课时,得以呈现。比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文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自己对“弱小”的理解和感受来对课本中小喀沙的故事进行加工,结合自己童年的经历在教学时,教师以一个“孩子”的身份讲故事,或者也可以以一个“家长”的身份来讲故事。这种经验参与、情境多变的教学方式利于学生们接受。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创新就是要冲破固有的教学模式,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的潜能挖掘出来,这要求教师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教师必须掌握一些灵活的教学技巧,要不断的适应教学技术与时代迅速变化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这篇文章时,就可以采取师生合作的模式进行授课,师生共同设计小实验,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再如,在教学《赵州桥》这篇文章,文章中的赵州桥的结构与独特之处的解释以及《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中的人字形路线的哲理性教育。都要摒弃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适当的进行创新教学。时刻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行为,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业务素养。
五、自我反思,在反思中重构新的知识与方法
在教学完每一节课后,教师要及时地对照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授课的过程中是不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是否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中?在教学时,是不是过分的对课文进行了推敲与分析,教学是否很枯燥?学生的个性是否在教学时得以呈现出来,创造性得到释放了吗?等问题的思考,经过认真思考,及时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再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诗歌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让孩子们更深入地去体会文章的感情。再教学戏剧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利于学生去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等等,根据不同的题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久之,学生们也会慢慢的喜欢上语文课,他们在课堂上也会踊跃的发言。学生们也会学的高兴、效率也会逐渐的提升。
总而言之,优秀的教师都会具备出众的教育素养,站在课堂上,穿梭在学生中间,传授语文知识,不断的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不断的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慢慢的喜欢上语文课。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余琴.合理增删目标.明晰能力导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研读体会[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03)
[2]柯孔标.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