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秋天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3、落叶知秋: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4、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5、橙黄桔绿: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6、梧桐一叶落:梧桐落叶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来临。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7、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8、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9、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10、盈盈秋水: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
11、秋收东藏: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12、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13、望秋先零: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14、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15、一叶落知天下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16、叶落知秋: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17、秋荼密网: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比喻刑罚繁苛。
18、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9、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20、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21、暗送秋波: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22、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23、秋风扫落叶: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24、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25、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26、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27、洞察秋毫: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28、西风残照: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29、春花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30、临去秋波: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31、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1、秋风萧瑟: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2、北雁南飞:去北方的雁子向南飞去。
3、桂子飘香:代指秋季,象征着秋天了。
4、金桂飘香:代指秋季,“金桂飘香”就象征着秋天了。
5、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6、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7、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8、凉露惊秋:凉露,凉透了的露水,在浓浓秋的氛围中郁积。
9、稻谷飘香:形容金秋时分庄稼成熟的丰收景象。
10、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11、琨玉秋霜: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12、西风残照: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
13、天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14、叠翠流金:形容秋天美丽的景色,碧绿和金黄交相辉映。
15、秋风送爽:指秋天带来了凉意。
16、秋月寒江: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
17、金风送爽:指秋天带来了凉意,出自鲁迅。
18、果实累累:果实累累,词语。此处读léi。累累:连续成串。
19、秋色满园:秋天的景色充满了庭院。
20、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21、秋阳杲杲:秋天的太阳,明亮灿烂。
22、香飘四野:到处都是香气,形容香气很浓的样子。
23、一丛金黄:描写秋天的景色一眼望去流动的金色。
24、秋风红叶:红叶随风飘荡,看上去好像是在与秋风共舞。
25、瓜果飘香: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香气。
26、一丛火红:代指一般指像火一样红的花。
27、桐叶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28、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29、秋兰飘香:秋季兰花香飘四野,渲染一种收获和谐的气氛。
30、秋高气肃: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31、橙黄桔绿: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32、硕果累累:指积累很多,比喻巨大的成绩或者荣誉。
33、落日的光:指夕阳残照。比喻风烛残年,余日无多。
34、西风落叶: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35、枫林尽染:整个枫林都被染成红色的了。
36、天高气清:形容天空高远,气候清爽。
37、天朗气清: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38、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39、丛兰欲秀,秋风败之:比喻好人做好事而遭坏人陷害。
40、秋风萧萧:风雨急骤貌。
41、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42、秋风瑟瑟:秋风吹动的声音。
43、一日三秋: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
44、秋高气和: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45、秋菊傲骨:一般形容人气节比较高尚,与寒梅傲骨相同。
46、千秋万代: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47、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48、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插图的教育作用,既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达到明理导行的目的。因此,品生课堂如何充分解读文本插图、适机巧妙地运用插图;如何打破常规、创造性地使用插图,是品生教学者钻研的方向。只有发挥插图优势,攻克运用过程中的难点,巧用课本插图,才能点亮思品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一、解读插图内涵,理解编排意图
对品生课文的解读要“与插图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实现与插图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插图的意图,插图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插图“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插图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到插图的背景是怎样,有些什么思想,做到心中了然。只有做到与插图及下面的注释对话,才能实现对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准确解读。
例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第二个主题《校园铃声》,教科书第8页先用插图呈现了学生在听到上课铃响后的不同表现,旨在引导学生讨论,上课铃响后应该怎么做。左下脚的儿歌它以浅显的语言,明确地提示告诉学生听到铃声后可以如何做。教科书第9页上图,呈现了课堂上学生发言或者回答问题时常有的反应:有的同学能注意倾听,有的则开小差等。旨在引导学生辨析在课堂上,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第9页下图,呈现了教师提问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举手的情形,旨在提示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是好的表现。小兔的话,旨在进一步提示学生,只有做到眼到、耳到、嘴到、心到,课堂学习才会更有效。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懂得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形成规则意识,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二、活化教材插图,拓展教学空间
虽然人教版品生教科书中各类插图均衡地分布于各册书中,且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尊重儿童认知逻辑,即顾及了幼小衔接,又关照到儿童与文本的距离。但插图多用喷绘卡通图,图形略显生硬,人物形象、表情、衣着略显单一,一定程度降低了插图的表现力。教师可以在对教材插图精深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幻灯片显示、计算机视频辅助或小品剧演绎等教学手段让插图“动起来”,那么课堂就会变得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充满想象与创造,充满灵性与活力。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第三个主题《快乐的“六一”》课文插图呈现了儿童在“六一”儿童节参加活动的情形,旨在了解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社会各界对儿童的关心与帮助。学习本课前,教师准备了有关“六一”儿童节的歌曲、诗歌、VCD片、视屏等资料。授课时,教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过“六一”儿童节时的欢乐心情、听歌曲、看VCD片、视屏,让学生感受“六一”儿童节的欢乐气氛、接着播放往年“六一”儿童节联欢会的录像及收集到的观察、访问等活动资料,将课文中的插图生动地演绎出来,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过“六一”儿童节的快乐,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教师再利用有关资料,使同学们了解到在战火中饱受磨难的儿童和生活在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儿童的不幸,并与自己的生活做对比,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幸福,懂得要珍惜这种幸福。而后通过同学们自己畅想、设计自己的节日,使他们有了更高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由此培养儿童从小养成爱祖国、爱社会、爱家园、爱父母长辈、爱自己、爱同伴的爱心情怀。
三、借助插图资源,创新课堂教学
有些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传统,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忽视了品生课堂的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等多重教育的课程。因为低年级的小学生处于视觉较佳年龄期,所以教材中的情境图以形象化、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使插图、文字与欣赏者之间进行思想传达与情感沟通。因此,教师要用智慧的眼光对情境图进行有效的利用,创造性地选择合适的内容,灵活机动地设计和生成适宜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低年级儿童有喜欢看动画、喜欢表演、谈感受、编故事、喜欢涂涂画画的特点,因此,引导学生在活动、游戏中学,在感悟和体验中提高,是品生教学有效的途径。二年级品生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第1个主题《秋天在哪里》这一课教科书第18、19页展现了一组儿童在秋天的大自然中活动的情景,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体验的课程的性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设计如下活动贯穿始终,即:(1)日历上的秋天;(2)温度计上的秋天;(3)我眼中的秋天。
“日历上的秋天”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先从节气上了解秋天,为后来的感受秋天,体验秋天打下基础。1.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好日历或台历;2.师生一起在日历上寻找关于秋天的两个重要节气:“秋分”和“立秋”;3.师生通过自己查找的资料或已有常识来共同研究“立秋”和“秋分”的含义。让学生大概了解秋天到来的时间,对秋天有个初步的印象。
“温度计上的秋天”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从气温的变化上体会秋天的到来。1.师生收集本地夏天到秋天一段时间的温度观察记录。2.提前让学生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了解每天气温变化的情况。3.提前在班上放置温度计,请学生轮流观察,记录气温。
“我眼中的秋天”这一环节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记录、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了解与秋天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再让学生在收集成语、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1.感受秋的旋律:(1)播放鸟叫声音乐;(2)播放“秋的旋律”课件(将文中插图链接加上配乐);(3)欣赏秋景图片;2.表现秋的美丽:(1)收集秋季常识及有关成语;(2)小组合作画秋天,利用树叶、枝条、花朵等材料制作秋天剪贴画;3.表达对秋的喜爱。(1)朗诵赞美秋天的诗歌;(2)用歌舞来赞美秋天。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依据文中插图提纲挈领,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通过多课型的灵活变换,原本给人乏味感觉的品生课堂随即变得兴趣黯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大大提升,促进学生在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中发展。
四、凸显品德基点,唤醒美好心灵
陶行知先生说:“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不过,小学生的成长历程大相径庭,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他们的思维基点也迥然不同。所以,教材的文本和插图就将他们的成长经历折射到课程中,并将其间的矛盾适机凸显:用文字阐述正面观点,用插图折射现实生活中的负面现象。由生活事例将生活中的矛盾导出,学生通过去感悟和思考,以一种理性的观点来进行对错的分析,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极强,对于动物都充满好奇而且渴望与之亲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动物接触。只不过学生对于如何能友好地和动物相处及哪些行为是伤害和戏弄动物的认识都很肤浅,甚至不了解。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第四个主题《我和动物交朋友》课文插图中,小朋友虽然喜欢动物,但却因为行为不当,反而对动物造成了伤害。“怎样对待动物,才是真正友好的行为?”道出了低年级小学生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也比较困惑的问题。因此,本主题活动就是要促使学生真正认识、了解并爱护动物,和动物交上真正的朋友。在本课中,教师以插图为基点,用多媒体资源创设了与文本相类似的生活情境,让孩子们饰演其中的各种小动物角色,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情感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亲身感受,激活了学生的心灵体验,不仅使学生茅塞顿开,真正体会到了作为动物朋友的快乐,而且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爱保护动物,也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德育的回归。
五、采集生活资源,绽放品生活力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它不但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载体,它还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依据,是儿童开展活动时的重要资源。教师不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插图,还应当重视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采取多种措施、多种途径,充分挖掘、因地制宜地扩展和深化课程,有效利用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图书、媒体资源、校内资源、网络资源,将儿童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吸纳到课程内容中去,让品生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与鲜活。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单元题头插图中,几位兴高采烈的小学生和他们的老师正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万物复苏、莺啼燕语、姹紫嫣红、绿草如茵?……大自然究竟有什么奥秘?题头画让孩子们对有着变幻莫测的神秘感的大自然充满了好奇。
三年级语文期中自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然后任选一个写话。
风云变( ) 气( )万千 有求( )应 有志( )成
风华正( ) 出类( )萃 ( )笔生花 ( )然天成
请看学生的造句答案:
1.天气预报说,今天天气晴朗,明天天气气象万千。
2.我气象万千地把人打跑了。
3.天上的云风云变幻。
4.这风真是风云变幻。
5.秋天的风云变幻可真大呀!
6.少年王勃这篇课文有风华正茂。
7.森林里的树木长得很风华正茂。
8.老师写作文的时候真是梦笔生花。
9.我们班的个别同学是梦笔生花。
10.有志向才能有成功,可以用有志竟成这个词语来表示。
……
这是我在学校组织的阅卷工作中发现的句子(学校采取的阅卷方式为年级互换,密封起来,以流水作业形式批改),学生的答案简直令我啼笑皆非,同时也引发我深深的思考。多么荒谬怪诞!答卷中这种答案不是个案,正确率只有30%左右,表达精彩的更是寥寥无几。在批阅的过程中,我就悄悄地把这些句子与该年级的任课教师“分享”,每遇到类似上述答案的句子,我就读给他们听。与他们的对话中,尴尬之余,他们也很直白:教材中明明要求是“读读背背”,以往考试的时候最多是“填空成词”,学生只要能正确默写出这些成语就行了,没想到这次考试竟让孩子们造句?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周折加重学生的负担?试卷中的题目超越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反思
究其原因,非常显然,我们没有理由责怪孩子,是我们没有解读清楚成语教学的目标任务。真是难为孩子们了……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十分重视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几乎在每个单元的练习中都安排了“熟记成语”或者叫“读读背背”这个训练项目。然而这些成语的编排并非是简单随意地组合,而是有着一定的关联,有的成语结构相同,有的成语押韵上口,有的成语关系文本,读起来意境无限……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语言“精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对成语教学任务不够明确,造成成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引导使用。还有的教师成语教学只是停留在课前查查字典,课间交流意思,课后读读背诵的层面上,就草草了事。将活生生的成语变成了冷冰冰的记忆训练、应付考试的工具,将内蕴丰美的文化瑰宝变成了单调乏味的文字符号,致使成语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出现褒贬不分、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乱用现象。
成语教学似轻实重,似易实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成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记忆,如果不去应用,就会引起回生现象,而且失去了积累的意义。熟记成语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运用。虽说教材未作运用的具体要求,但教师时时处处要有渗透运用的意识,使学生能将所学的成语融会贯通,在平时的写作说话中能熟练地运用它们。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记住成语,有意识地进行应用,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呢?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中接触成语、了解成语、理解成语和运用成语,从而达成“熟记成语、积累成语”的目标,是目前成语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对策
(一)查学习工具,准确理解成语,学会运用成语
学生学习成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知道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如果让学生凭空理解成语的意思无疑是强人所难,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理解成语不能光看字面,要深入到成语的内部,从整体上去把握,或查词典,或联系有关句子进行理解,就容易了。如“气象万千”一词,表面字义很简单,如果教师不去引导学生看词典中的解释,学生就很容易凭主观意向造出上述案例中那种可笑的句子。教学时,教师若能告诉学生“‘气象’的意思解释是‘情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再把它放置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感悟,如“这庄严秀丽、气象万千的长江真是美极了。”然后再让学生模仿造句,他们肯定会举一反三了。
(二)创设情境,多元理解成语,恰当运用成语
成语教学中,在学生大体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教师要创设特定的语境,激活学生刚刚存入的成语,让学生产生顿悟,脱口说出刚记的成语。有的可联系课文内容创设语境,像“风华正茂、出类拔萃、才思敏捷、笔走如飞”等成语,就可联系前面学习的课文《少年王勃》,把文章内容概括成以下片段,让学生填上合适的成语,来感受王勃是个“奇才”,加深他们对人物的了解。如“王勃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他(才思敏捷),(文思如泉),很快就写出了《滕王阁序》,大家不由地都竖起大拇指:他真是(出类拔萃),(后生可畏)呀!”这一训练就是内化成语的过程。有的还可根据平日里的课外阅读的故事来加深印象,理解“初出茅庐、料事如神”等,可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理解“有志竟成”可描述《铁杵磨成针》等。
(三)撷取生活资源,感悟成语生命,灵活运用成语
一、重视课堂,促进有效积累
1.诵读记忆促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一些妙词佳句,精品文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不仅文章语言文字美不胜收,还安排了许多成语、格言、警句,熟读成诵,这不仅是一种认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祖国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的指导,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其中品读感悟语言文字,是有效背诵的好方法。比如在学习《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我们没有去分析各种修辞手法,没有去讲解语言知识,只是带领学生把这些华丽的句子变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去感知,相机渗透一些语言文字点,比如省略号使用,还有描写颜色的词,这些实际上是汉语的造词的一种变化,让孩子进入情境,在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使他们感受到修辞的美感和汉语的美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之外,能激发真情实感的语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语言。圈画词语、短语、美句、关键句,让学生反复读,这些词句也能形成语境,培养理解、感悟能力,再选上几个词语说一段话,培养复述能力、把积累的词语内化。
2.品味感悟促积累
我们的课堂教学, 要达到的境界应该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积累是语言积累。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的内容,抓住一切可训练的点有机地进行训练,既培养语感,又发展思维。如:教学《金钱的魔力》一文:分析托德的形象时,我让学生先找出描写他的语句,一处是关于他尖酸刻薄的话语,一处是他的表情描写。关于第二处表情的描写,我是这样教学的:
1)先指名学生朗读,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托德?
2)接着让学生默读此段完成以下练习:
刚接过钱去时, 就像
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时, 就像
看清楚了那张钞票时, 就像 讲到第二句时课件拓展火山边上凝固起来的熔岩图片,让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实物来理解这个恰切的比喻。
第三句学生可能会说:看清楚了那张钞票时,他再也没有了那份傲慢与神气,就像蔫了的茄子,毫无生气。
看清楚了那张钞票时,他的脸色大变,就像刚被领导批评过的犯错的职员。
看清楚了那张钞票时,他用仰视的神情望着托德,就像见到了大财神一样。
分析老板的形象时:
1. 找出文中有关老板的各种描写,谈谈对人物的感受。完成 的老板,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2. 交流:惊喜万分、语无伦次、说话唆、世故圆滑、见风使舵、毕恭毕敬等。
3. 小结:是什么使他变成了这样呢?――百万英镑,这时三次回扣课题读――这就是金钱的魔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自读交流,学生头脑中许多鲜活的词语就派上用场了,课标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学生在交流中感悟了人物的特点,也在运用中积累了词语,真是一举三得。
二、迁移学习深化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