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机协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 校企协同育人 培养机制
随着经济发展与科研水平的逐步提高,一直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也不断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与转型。在此大背景下,就对专业化的农业高校人才有着极大需求,尤其是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各相关农业企业的主要招聘目标。这也使农业高校普遍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学术性培养远远多于实践技能的培养比重。对此情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校企协同,深入了解市场现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实现对人才素质的综合培养,促进其顺利就业,并发挥专业所长,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1.营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氛围
首先,政府应明确角色定位。政府是校企协同育人教学的推动者与监督者,保证新型教学模式的正常进行。为此,政府应当不断加强对校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提供政策支持,通过财政、金融支持,或者政策优惠等措施推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其次,相关植物保护企业应当积极与高校或社会学术界进行交流,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引领良好风气,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而校企协同育人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知名度,而且还为企业输入了更加科学的知识力量,注入了更多新鲜活力,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再次,农业高校自身也要及时转变教学模式与观念,随时关注社会动态,跟紧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与企业共享资源,实现共同进步。
2.建立校企协同育人运行和管理机制
首先,为保证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应成立专门的领导与工作小组,人选则由校企双方共同商议决定。其次,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科学知识的融入,应当组织学生入企实习,给予学生充分实习的机会,并保证薪酬及人身安全。再次,为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长久进行,并发挥其最大益处,应当建立各项保障机制。例如,经费保障,校企协作,共谋发展,这其中需要的专项资金应当由双方共同承担;管理制度,无论是企业生产制度还是学校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规定都要对双方包括学生有一个基本的约束与保障。
3.建设兼专结合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
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创新全面发展,实现农业企业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教育、科研、农业企业的共同发展。因此,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高校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的技术人员应当共同参与,并组织进行前期培训,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及生产过程,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增强专业技术能力,从而实现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4.建立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校企协作育人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资源共享。具体来说,实践内容、主体及基地等三方面均包括在内。当然,资源共享并没有明确规定固定内容,以上三方面也可以根据校企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这里着重讨论共享基地,基地范围一般是校企合作双方,当然学校方面也可以将植物保护专业扩展到其他专业甚至全校学生,这样不仅能提高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资源共享量,扩充了教学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实现全校学生的共同发展,一举多得。高校方面,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关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供给他们参观、了解或者自愿报名参加的机会。从而为就业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增强竞争力。
5.构建科学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对校企协同育人工作进展成果的检验,更为下一步计划的有效进行提供依据。因此,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至关重要。第一,评价指标要兼顾各方利益,全面评价;切合实际,科学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评价。第二,加快完善评价体系。一方面,课程评价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固定不变的分数论,而是从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技术水平、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综合考察,按不同比例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与校企双方的激励制度挂钩。另一方面,师资队伍评价要根据整体教学成果贡献进行划分,例如科研、教学质量、校企管理者反映等等方面都作为评价内容,从而实现对教师的科学评价。第三,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从而以无利益牵扯立场的身份更加公正、客观的进行评价,促进校企双方更好的协作。
6.建立人才培养内部交流机制
一是提供高校师资队伍与企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交流机会。如节假日入企实习、挂职锻炼、参与讲座、组织去各企业走访等等形式,都可以加强校企双方师资人才的交流,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二是积极引导企业技术人员深入高校的人才教育培B工作,并组建教学团队,根据实际需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及目标,分阶段安排学生入企锻炼。而企业技术人才可入校分享实践经验,兼职授课,答疑解惑,帮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及论文设立工作,提高学生整体职业素养。
7.加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协同育人;软件工程;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162-02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n School-Enterprise Education Cooperativ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YUAN Hui-yong, ZENG Han-ying, DAI Jing-guo
(College of Software, Shaoguan University, Guangdong 512005, China)
Abstract: For software talents deman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quality requirement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enterprise, through innovativ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the required hardware and software resource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mplem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reform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improved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cooperative educa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mechanism innovation
如何提高业生的创新能力、职业能力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学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校企协同创新能有效汇聚创新要素,是合作双赢的协同育人机制上的创新。随着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入,协同育人不再单纯局限于教学本身,将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共建平台和教师互聘等联系在一起,从而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高等学校拥有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在创新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肩负起协同创新和育人的重任。依托地方高校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有机整体,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大需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协同育人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自主创新是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建立和完善软件工程协同育人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满足软件技术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发挥学校优势,有利于提升地学校的科研水平,助推地方软件技术的发展。
1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协同育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在与行业企业间协同育人中还存在缺乏示范效应、办学规模较小等问题。不利于发挥地方高校特色,难以发挥学科优势,难以整合教学资源和平台,同时也难以形成高水平教学团队,阻碍了地方高校服务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也不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
2)地方高校在与软件企业的合作需进一步深化。体现在学校与软件企业间的合作机制不够深入,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由于软件技术更新速度快,高校还需要引入更多的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将新技术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双方责、权、利的划分需要进一步明晰,需要行业、企业更有效参与和指导专业人才培养。
3)协同育人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2]。高校考核对成果的开发和转化以及服务社会关心不够;高校教师对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主导的理论研究兴趣远大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兴趣;高校对实验平台、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有限;在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方面的政策、机制不完善,加大了高校师生走向社会的难度。
4)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① 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变化较慢,难以体现创新和职业发展能力;② 课程开发和发展变化相对滞后;③ 课程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特色;④ 特色教材开发不够,缺乏基于工学结合、工程应用的教材;⑤ 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不足;⑥ 一些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付诸实施,影响了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难以发挥高校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规模效应[3-4]。
总之,目前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协同育人的机制还不够健全,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已有的机制缺乏创新。要提高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使其适应软件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协同育人条件下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软件专业人才,进行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
2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
我院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协同育人框架协议,创建以中软国际等企业为协同单位的软件工程协同育人平台,并形成较为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体制。
1)构建工学结合与协同育人的框架体系,形成了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协调创新育人平台,在联合培养、实验室共享、双向聘用教师、社会实践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完善了工学结合的相关机制,探索了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了灵活多样的人员聘用方式,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需要,组织软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校企共同讨论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等,并提出改进措施。学院与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由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场地、实践指导老师、实验设备等,学校投入专业师资力量,构建集学生实验、专业实习等功能于一体的实验教学平台。
与合作企业进行互相聘用专业人员,加大了高校教师进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力度,实现了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有效对接。中软国际每年接受我院2-3名年轻教师在企业3个月左右的项目实践,教师参与软件项目开发,与企业工程师合作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工作;学院聘请中软国际等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学校与中软国际等企业签订了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学生实习期间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建立了实践教学多元评价机制,加强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根据学生在实践基地的训练情况,建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校企共同制定和完善评价制度,共同评价校企合作效果和教学质量,保证校企合作的效果。
2)建立了持m创新的育人组织模式,完善了协同育人机制下的课程改革。
不断优化协同育人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制定了更加规范、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明晰了协同培养目标,优化了教学内容,协调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制订了具体措施,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
通过对人才需求的调研,明确了课程改革方向,确立了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软件工程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软件开发及管理等工作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软件人才需求调研为起点,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框架,在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条件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了专业课程建设,落实了以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重新制订了课程标准,优化了课程内容,改革了课程的评价方法,建设了专业核心课程群。
3)构建了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
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安排了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软件技术的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搭建了集教学和软件开发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构建了教学与社会服务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高校与企业协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按“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的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过程,有效整合了实验室资源,建设了“基础训练实验平台”、“综合技能训练实验平台”和“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平台”,促进了优质资源转化,为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优良条件。
建设了教学和软件开发一体化的综合性多功能实验室。实现了以产养教、以项目带技能,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建设了贴近软件开发实际的模拟、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设计的能力。
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积极引进行业新技术,将实践教学内容、训练条件与行业对接,将软件水平资格考试融入人才培养,使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一致。
注重实验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的密切联系,注重教师科研项目融入实验教学等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不定期到软件企业学习、调研、参与项目开发,掌握行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
制定了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办法,包括新进教师到行业单位顶岗工作、对青年教师进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到企业中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接受企业的实践训练,并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
3 结语
创新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对软件人才培养和软件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对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行为进行了规范,处理好学校、企业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樊富有,孟林,李忠.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3(13):82-86.
[2] 李健利.校企协同的软件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立体化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6(5):149-153.
1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市场需求现状及问题
洛阳师范学院会计学专业自2011年设立会计学本科专业,至2015年已经培养毕业生160余人,根据对毕业生的调查和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以及与企业座谈发现,高校为本地提供了大量的会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同时我们发现,在用人单位十分关注的实践能力方面,毕业生的质量却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实训方面,高校虽然开设了会计手工实训、模拟沙盘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但是这些模拟类型课程与实际会计工作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1.1会计实训课程的业务环境单一
目前,在财务会计方面,无论是会计手工实训,还是会计电算化实训,高校多采用的是以教师或者教材模拟的实训环境为主,学生对模拟业务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进行试算平衡和财务报表的编制。从本质上说,这样的实训环境对学生财务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培养有限,这种实训更像是教师引导下的会计综合业务题目的解答,无法培养学生在实际业务中才能遇到的诸如票据的检查、单据的核对以及与会计业务相联系的各种对外沟通工作。这样的实训环境,一方面很难训练学生遇到真正会计业务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实训也不容易引起学生对于会计工作的兴趣。总体上讲,目前单一的实训业务环境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实际业务环境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社会在衡量会计人员素质时更加关注毕业生所持有的专业技术证书,而不是他们的在校期间的专业课成绩。
1.2部分理论课程实训存在难度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不再限于会记账,而是要求会计人员在基本的会计账务处理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分析能力、针对会计业务的沟通能力和主动进行财务管理的能力以及会计核算的创新能力。高校开设的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教授给学生足够的理论知识,但是如何采用实训的方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却一直是一个难题。如果要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就需要学校构建一个比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更为宏观的背景,它不仅要求有会计业务的模拟,还要求有生产、销售、企业管理等一系列企业活动的模拟,这在校内基本是无法完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本科教育与企业实践教育相结合就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正是该问题的存在,才出现了现阶段就业市场普通会计人员过剩,而高层次财务人才缺乏的局面。而本科院校源源不断培养出的缺乏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正在让这种局面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1.3现有的会计专业协同创新形式单一
协同效应(SynergyEffects)是指组织整体的价值大于其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总和,即所谓“1+1>2”的现象。协同创新理念主要应用于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从高校内部来讲,是各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院系之间整合课程体系,各专业共享知识与资源,达到学校各部门、专业的协同发展的一种方式;从外部来讲,协同创新是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或组织之间,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资源共享等方面共同努力,以达到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发展的一种方式。从高校现阶段本科教育的实践来看,目前已经开展的协同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校内公共资源、基础课程共享、校企合作等方面。虽然协同创新理念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过程中、教师理论教学中、校企合作环节中不断被提及、被强化,但是从会计专业本科教育整体情况来看,现阶段的协同创新存在很大的阻力。以校企合作为例,由于企业财务信息的敏感性,一般地方本科院校在会计专业的协同创新主要采用的是企业家进课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学生实习、学校教师对企业进行理论培训等方式。由于企业规模限制或者财务信息特殊性限制,允许学生进行财务方面实习的企业极少。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协同创新的实施效果。而且,不同于知名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在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活动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高校学生众多、企业需求少且主要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企事业单位和组织对于一般本科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不够,使得高校与企业间协同创新项目流于形式,效果非常不理想,当然也就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
2构建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2.1以协同创新为导向,开放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培养学生的依据和执行标准,会计学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与其他理论性强的专业不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与实践相结合的建议。(1)听取专业人员建议。在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本科院校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除了有专业教师参与外,应打破传统的局限性,邀请更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企业财务经理等人士参与到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因为这些专业人士,更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可以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融入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创新的方法来增加培养方案学生实践部分的可行性。洛阳师范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已经开始引入这种方式,收效显著。接下来,将专业人士引入培养方案修订和实施应当常态化,并形成一种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下一步高校需要推进的工作之一。(2)结合国内外主流会计组织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在培养方案修订中,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更加明确,而不仅限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而是应当明确标准。地方本科院校可参照目前各种主流的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例如国内的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国际上的ACCA(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CMA(美国管理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安排更能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的课程或环节,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
2.2建设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会计专业人才,重在“应用”二字,地方院校要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是重要保障。实践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亦因解决实践问题而存在和发展。基于传统实践教学的缺点,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增进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1)构建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习实训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模拟实验室。学校可将会计专业课程分为课程实训和专项实训,根据课程性质,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教学中引入一部分的实训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分段式训练。对于《会计电算化》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行专项实训,实训环节贯穿整个学期。除传统财务软件外,会计专业可与其他院系共同开发或者从外部购买会计业务相关的人机对话软件,模拟会计业务中经常出现的报税业务、资金业务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账务处理以外的会计业务办事流程。此外,还可以聘请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士,开展实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会计业务处理方法的最新动态。(2)扩大校企合作外延及内涵。校企合作是协同创新理念的最典型体现,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情况不甚理想,还有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本科院校首先应当解决的是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而不是单一的将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考虑到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可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一方面派出学生在企业各部门进行实习,供企业遴选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应不断思考改变原有弱势地位的方法,引导企业将高校师资和学生资源作为自身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建立座谈机制,高校与企业不定期进行座谈,讨论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3)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传统的实践教学最后的评价都由指导老师完成,标准由指导老师制定,不同的老师评价标准不同,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高校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可根据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制定,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2.3注重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会计人才
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真正意义在于高校发展与社会发展共同促进,实现共赢。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育时应当注重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在我国的大部分省市都有地方本科院校,且大都设有会计管理专业。各高校完全可以结合本地的地方优势,密切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会计类专业教学,培养可以解决地方问题的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其基本思路是要密切联系地方,必须以地方经济需求来定位专业方向和确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而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
3结论
看了这份通告,也许大家会问:怎么了怎么了?莫非迈克尔・斯科菲尔德(《越狱》男主角)从美国逃到中国来了?那怎么会有4个人?
非也非也!
我们这里的通缉犯都非常特别哦!通缉的是掩藏于人群中的好男人。
也许这样的回答又会遭来你的一声冷哼:好男人?这年头,姿色稍微好一点,财力稍微好一点,甚至脾气稍微好一点的男人,不是还没入场都已经被一干女强盗瓜分了吗?剩下的要么还没发育,要么发育不良,好不容易挑了个成品不错的,还居然是基因突变,不喜欢女人的。送上门让人家“荼毒”,人家都不乐意。喷血!
非也非也!
不用想得那么悲观。只要我们的眼睛还会放电,微笑还能杀人,仔细嗅嗅周围的男性荷尔蒙。会发现某些散发的气味很特别哦。剥去那些伪装,这些男人其实还非常可爱。
牛奶男
牛奶男拥有健康、干净的男孩气质,像光洁、花纹精致的瓷杯里刚刚倒上新鲜牛奶,透着清新的乳香,让人怎么看怎么喜悦,怎么看怎么舒服。生活还没来得及在他身上刻下任何沧桑的痕迹,所以他可以眼神无比清澈地直视你,黑白分明。他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不会曲意奉承。不会做势讨好。总体上还带着羞涩的味道,透着几分动物般天生的警敏,这种瞽敏是对生活的最初好奇。如果你和他一般年龄。你会想,啊。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若你注定是比他早吃了几年米,会觉得:啊,原来我也曾经这样无瑕纯净。
通缉理由:
他的纯良就这么轻而易举骗走了你的心,谁不愿意把这样的单纯收归己有?他的感情是百分百的纯,你不用担心他对你心猿意马。牛奶男说爱你,那就是爱你!
明星标本:
吴尊的腼腆和清爽,使他当之无愧成为牛奶男标本。没有再见过长得如此秀气又不女气的干净的男孩。他的微笑没有唯我独尊的骄奢。透着安静和温存,但,就那么一点点的安静一点点温存,彻底打乱了女人的芳心。
巧克力男
金玉其外。难道就非得败絮其中?这话可一点都不能沿用在巧克力男身上。没错,他是带着金环八世的王子,天生优越感十足。巧克力男征服欲很强,气质很酷,眼睛很会放电。整个人就是闪闪的发光体,你没办法不被烧到。但你千万别忘了,巧克力甜苦掺杂,它的本质其实是糖,能甜到让你哀伤。
通缉理由:
毋庸置疑的偷心大少。要通缉他,除非你有及时行乐的豁达和瘦瘦的爱望,不然当你心满意足地吃下巧克力时,想着下一口巧克力会分给哪个女人,快乐也随之一扫而光。
明星标本:
黄晓明很聪明,懂得想要什么能要什么,而且懂得如何勇猛精进地去追求。一个人有了情怀,他就变得丰富和复杂了,也就有了没有下限的底气和充满质感的人格。
豆腐男
或许有千百个作弄他的理由,但千万别轻视豆腐男,因为他心里想得非常简单明白:每个人都把自己训练得像刀俎一样锋利逼人,如果没有鱼肉的陪练,刀俎会有快乐吗?瞧。这就是豆腐男,好欺负,那只是爱你的一种表现,他们的内心其实宽容得像太平洋,善解人意得像滋补汤。
通缉理由:
豆腐男能激发女性潜在的“施暴欲”(虽然被施暴的对象正是他自己)。这样的男人因为外表极具欺骗性,很难一时半会被认出来,所以潜逃多时。一经发现,建议以野蛮小掌劈昏他,然后藏到无人山洞再吻醒他。豆腐越老越经嚼,先下手为强,免得被其他姐妹觑得。
明星标本:
车太铉总扮演那些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勇猛求爱的人,现实生活中,他多年始终如一地爱着一个女人,并给她带上戒指,这样的男人让人心存温暖。
白菜男
白菜男很居家,他或许不会和你一起八卦娱乐圈,和你争论哪个爽肤水最好用,但某一天你会发现桌上安静放着你要看的那本八卦杂志,用完的爽肤水换上了你说最好的牌子。因为他记得。你最小的事,在他眼里就是最重要的事。他是善解人意的“贫穷贵公子”,心思细腻到如同白菜层层叠叠的叶子,有时候你会嫌他碎烦,但是却一刻也离不开他。
通缉理由:
碎烦。你感动于他们的碎烦,同时也讨厌他们的碎烦。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以使职业院校实现和产业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其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的生产者和建设者,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永不枯竭的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振兴提供保障。
2校企协同创新是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桥梁和纽带
校企协同创新的内涵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主体要素内实现创新互惠、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高水平的系统匹配度。而协同创新的有效执行关键在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面向产业技术创新,建设产业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有其特殊性,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优势明显,其师资队伍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一直紧随企业技术发展,国家在师资的新技术培养方面也投入了较多的经费,可以更好地与企业需求接轨。职业院校和企业依据设备、技术、成果、资金、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实际供求需要,在政府的引导、支持和监督下,校企多方联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此促进多项创新要素在校企之间双向有序流动。
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功能主要是弥补院校缺乏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及企业缺少创新成果的缺陷,利用院校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教师的研发能力及企业技术应用能力,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同时,努力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研发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并取得更大经济效益,进而提升职业院校、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协同创新平台,职业技术教育深度地融入行业企业,融入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产学研互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整合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经营实践的经验,为区域内小微企业提供技能培训,促进区域内人才教育培训和交流。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架起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桥梁,通过此平台,高校和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共同开展行业调研、科研与技术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城市的经济发展、企业成长、行业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要。
3建立高职教育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策略
3.1建立“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开拓校企合作领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各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职教集团,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和文件,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产业优势和学院优势,积极拓展校企协同的新领域。第一,可以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各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联系、组织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编写、考核方式及考试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兼职教师培养等。专业建设委员会可以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总结与部署,提出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第二,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提供校企合作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积极探索和实践共管过程、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机制,落实企业和学校各自的责任,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专业与岗位对接,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与企业行业职业技能要求同步,逐步形成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以及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多方面合作、深度融合。第三,开展校企合作机制调研,拓展多元校企合作渠道。高职院校各专业可以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深入企业对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征求企业意见,也可定期邀请企业人士到校开展校企合作研讨会,为校企合作献计献策。第四,实施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创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各专业应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带领下,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渠道,深入开展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共同开发课程、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教师下企业锻炼及企业担当兼职教师等多领域的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合作质量。
3.2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各学院要根据校企合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充分调动职教集团成员合作各方的积极性,规范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保障各方权益,实现共同发展。第一,在遵循学院校企合作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学院应完善集团运行及管理制度建设。从不同角度对校企合作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合作双方各自目标的实现,推动集团成员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第二,完善“校企合作产业园”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应制定《校企合作产业园管理办法》等文件,为校企深度融合产教对接,实现合作双赢共同发展提供保障。第三,完善二级学院人才共育管理制度建设。学院应制定《二级学院管理办法》《学院校企合作工作方案》等制度,形成完善的二级学院人才共育培养制度体系。第四,完善培训鉴定和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学院应本着“规范管理,制度先行”的思路,在培训和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理顺办学机制体制,制定《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从体制建设、规范运作、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和配套政策。第五,完善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建设。学院应在对外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制定《教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校企合作产教??接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完善科技服务的激励机制,形成专业教师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的良好氛围。第六,完善“校政企”三方联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在“校政行企”多方联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方面,学院应完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专任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规定》等文件,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为“校政行企”多方联动合作途径探索和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