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兰花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梅兰芳先生喜欢画兰花,而且常常以兰花的清雅高洁自况。梅先生也常以自己绘制的兰花馈赠朋友,用兰花的气节与人共勉。他画的兰花风姿绰约,别有一种文人气质。人们在欣赏梅先生画的兰花时,总觉得透过纸上那栩栩如生的兰草,能领略到一种难以言状的情趣,所以从20世纪40年代,梅兰芳画的兰花就是收藏家追逐的对象。但是如果没有读过这组诗稿,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梅兰芳笔下的兰花是融汇了从古至今无数丹青妙手的艺术精华,才达到如此精湛的艺术境地的。从诗稿中我们了解到梅先生曾反复研读历代画兰名家的作品,并认真临摹过明代大画家文徵明、周天球、孙克弘、仇十洲的兰花稿本。他在《摹周天球兰草》诗中写道:
蒙君爱我墨兰花,几写幽香与倍加。
欲效所南无粉本,不如仔细摹公瑕。
诗中取南宋著名画家郑所南画兰花都把根部露出来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郑所南画兰露根,隐寓着“国家沦亡,没有国土”的含义。梅兰芳表示自己也想效仿郑所南,以画兰抒发爱国情怀,可惜找不到郑氏的原本,只好临摹周天球画的带有缺瑕的兰花。我们推想周天球的原稿可能也是露根的兰花,不然为什么被称为“瑕”?从这首诗看,梅兰芳是把画兰花当作告诫国人勿忘国耻的一种方式。他在另一首《春日写兰自娱》中也说过“千花万卉总关情”,足证他之所以喜欢画兰,完全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感。
梅兰芳还曾临摹过明代另一位大画家仇十洲的兰草,这在本组诗稿中也有明确记载,稿中有一首《题仇十洲画兰》写道:“不识十洲高手出,犹疑两宋写生花。”通过误把仇十洲所画兰花当作宋生作品的比喻,称赞仇十洲画兰水平已可与两宋作品相媲美了,应该说这种评价也有独到之处。明代的孙克弘也是一位写兰高手,梅兰芳在认真观摩研习孙克弘的兰花作品后,留下了《题孙克弘墨兰卷》一诗,有“今日披图容吾学…前贤墨妙更谁同”的诗句。说明他曾反复临习,以品味其中真谛。正是在这种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梅兰芳的画兰技法才有了超出常人的水平。
梅兰芳画兰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书画的互赠互跋联络与朋友的情感。后不久,梅兰芳谢绝登台演出,失去了一个与各界人士交流的平台,诗画互酬就成了维系与书画界、艺术界贤达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诗可言志,画能传情”,梅兰芳正是利用自己的这一特长与同道爱国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组诗稿中有十余首诗记载了梅兰芳赠诗赠画的轶事。上海画家沈迈士曾赠梅兰芳《岩边兰花》一幅,梅先生甚为珍惜,作《自题迈士所作岩边兰》诗以记之,诗云:
临风潇洒石边开,习习幽香誉点魁。
引得诗人歌一曲,浅酌低唱梦初回。此诗赞赏了沈画的优雅,表达了自己对朋友作品的喜爱。
梅先生赠给别人的兰花作品往往题上引人深思的诗句,如《自画自题赠友人》一诗中写道:
闲居闹市身甘寂,瓦钵土盆认不奇。
淡泊无求香自送,夜来风雨惯听多。以诗句表达了自己为维护民族尊严脱身舞台,甘与瓦钵土盆为伴的不渝之志,与友人共勉,一幅画一首诗,沟通了双方的爱国情感。诗稿中还有一首《自题兰花赠平君》写道:“我爱兰花异众花,不将颜色媚春阳。”明确地表达了自己追求的是那种不以自身的艳丽去取媚于人的情操。梅先生写这些诗句时,中国正遭受日本侵略,风雨飘摇,笼罩着上海,在阴风凄凄中,能有这样清雅明丽又充满气节的诗句传来,不能不让人为之一振。
在长期与丹青为伴,以画兰自励的生涯中,梅兰芳不但追求情操上的高洁,而且也在追求绘画技艺的创新。他画兰花以古代名家为师,又不拘泥于传统,总是用心揣摩如何才能出新。这首先要不断观赏兰花,不断体味其神采。从诗稿中我们知道,冬日里在梅兰芳的室内南窗下经常摆着兰花,因此才留下了“幽兰清供小楼西,瘦石土盆绿满泥”的诗句。春阳中梅宅院中的台阶下也种有兰草,所以才能写出《自题阶前兰》中那样“阶前香草已花攒,绝似文家画里兰”的诗情。一面观察,一面临摹,一面体味,梅兰芳终于领悟了画兰的要领。在《醉后自题兰》这首诗中他写道:
写兰似易最难神,一样无言有夙因。
画里如留香色在,他年还忆作图人。他体会到,看似容易画的兰花,其实最难画出精神;他也知道了如果不光描绘其形,而能把兰花的香韵都写出来,后人就会永远思念这位画兰的人了。体会丹青技法到如此深的境界,梅兰芳的兰花怎能不为世人所推崇?
梅兰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同时也是造诣极深的诗人和书画家。21世纪初,作为国家形象标志的“中华世纪坛”在北京落成,在这座名噪宇内的华坛上,要树立40位中国古今文化名人的塑像,经过各界的反复讨论,由数十位文史泰斗共同推举,梅兰芳列入了中华四十名人榜。
这淡妆的午后
心情像树梢处悬挂的叹息
心事的窗户暗哑地开了又关
漫长而坚硬的时间里
静默的远山
追逐的海水
飞翔的鱼
在阳光点亮的微尘中
若有所思地走入视野
这样朴素的午后
无声的时间安静地涌来
无数的幻想一节节闪亮
在云彩的背后快乐地奔跑
去年的草莓
想问候的人
氤氲着的艾草
这来来去去的午后
这宽阔河流一样的午后
我是一枚自由的落叶
只有想象吹拂的冬日
冬至之后 冷得只剩下想象
如此深厚的夜
我听见兰花的香气漫过流水
梦里的蝴蝶和她们不期而至
然后越飞越远 越飞越小
小到只能放在杯盏里
这已是冬季
所有的树木都丢失了叶片
孤单地着失意
那些走丢的叶片是否带走了问候
那些飞去的鸽子是否
还会衔着福音回到枝头
那些在树下相爱的人们
又都去了那里
一串小小的想 小小的光芒
像老马远离故乡时伤感委屈的泪
山岗 冬天里坚实的注视
隔海相望的一种宿命
在太阳跌落海中的一瞬
我目睹他被带着黑披风的夜收拢
无处不在的肃杀
寒意四射的箭簇击中了我的海
以痛苦为生的海
追逐着 碰撞着
绝望地将鱼群放逐
水天一色的孤独里
岁月真的是一匹疲倦的老马吗
将诗歌散入荒草
诗人用语言表述出来的日常,是她诗意生活的表达,细节就在生活日出与夕照中,让读者在诗行中品味有些忧郁的质感。诗人感慨地表现出时间这把雕刀,是如何把一位优雅女性雕琢得日臻成熟,如秋天的谷穗般低垂的叹息。诗人的世界,画面感十足,伴有乐感,从色彩到具象都是对生命的书写,这种配有音乐的画面感深入读者眼眸。
梅、兰、竹、菊的君子之风
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袭人。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文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 “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文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的著名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兰花的根茎暴露,不着泥土,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品味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操;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的气质。竹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在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晚秋时节,斜阳下,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高士品质。2000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而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自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之后,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画中,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征。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拓展了意义,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兰的境界
有诗云 “拳心难寄民生苦,曾将天道念酬勤;奈何流年因书谪,空余血气伺兰根”,不经意间,竟也参悟出素有“王者之香”的兰花那“潜在深山人未识”、 “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品性和做人的些许道理来,于是,心境便静宁了许多。
孔子见兰花曾有感慨:“夫兰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由此品鉴出兰花的品格是高洁、幽贞,曰其“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就连胸怀天下的一代大帝康熙也说:“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人生一世,无论是何种境遇,若能悟出兰之“无人自芳”的道理来,才是学会了做人。兰花输其香味以宜人,让你在闻香之余领悟出惜玉趣味,让你在惬意之间变得豁达,更让你在养兰伺兰之中体悟人间天道。孔子将兰性参悟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世人说兰、画兰、咏兰、写兰,其实是在解读自身,是在对兰花的品格参悟中解读自己的精神操守和修养境界,是对自己的价值观的赞赏与珍视。花本无情人有情,以兰花之性育人之心,以兰花之德养人之性,其实就是易经大道无为哲学的一种参悟,一种理解。
古人云:“松有叶无香,竹有节无花,梅有花无叶,惟兰集三者之长兼而有之。故喟之仙家,或喟之花中之君子也”。兰花虽小,却贵在有节有叶有花且芳香,因此,人们常以“君子”、“雅士”、“幽人”等来称颂兰花。“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山林”。兰花不独以其高雅、清丽、端庄、幽香清远等高贵品质,潇洒飘逸的风姿风韵被国人誉为有生命力的艺术品,并以其优美形象和高洁气质,在潜移默化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从而成为华夏子孙理想人格的象征。
心理课堂
乐花者寿
古人说“乐花者寿”, 生活中就有很多长寿者是生活在山清水秀、芳草鲜美的大自然的“花园”之中的。那么乐花者为何得以高寿呢?
经常养花赏花,可使大脑处于舒展、活跃、兴奋状态。不同色彩的花草,有着不同的效果。白、青、蓝色使人产生舒适、清爽之感,黄、橙、红色给人以热烈、兴奋、温暖的感觉。至于花香,则更有宜人之奇。如郁金香的香气沁人心脾,茉莉花的花香使人神经松弛、神志安宁等等。
自古以来,鲜花就以其颜色、馨香、风采和风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而赏花更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的情趣之事。
花木不仅在于其形、色美化环境,使人心情舒畅,其香能令人心醉神往,而且种植花木还能促使人不断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新技术,更可以活动筋骨,丰富生活情趣。调畅情志,活动筋骨,具有神、形兼养之功。
科学家研究证明,每日到花园林或绿地活动,可使耐力增加15%,使消除疲劳的时间缩短80%,在绿色的花园里,脉搏每分钟可减少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慢,紧张的神经可以松弛下来,嗅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的灵敏性得到增强。绿叶可吸收声波,减低噪音;其光合作用又可净化空气;夏天绿叶还可蒸发水分,既增加空气湿度,又吸收热量;绿色还可调节神经的疲劳,保护视网膜,同时还有缓和神经紧张,使人安静的效能。
鲜花不仅以它的颜色令人赏心悦目,更主要的是,在花的香味中,含有一种既能净化空气,又能杀菌灭毒的物质――芳香油。当芳香油的气味和人的鼻腔内的嗅觉细胞接触时,立即通过嗅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沁人心脾”的。
心念一束
随着花儿想
养瓶鲜花放在桌子上,为日子添置了一缕芬芳。看花儿绽放时,可以随想生命的美丽;当花儿凋谢时,又可以思考生命的意义。花儿不管是在含苞欲放时,或是在欣然开放后,都以最美的姿态来展示其生命。当花儿凋谢时,是带着淡淡的余香默默地接受枯萎;是以一种淡定来体现生命的静美和朴素。看到花儿开放得那么欢畅,凋谢得这般坦然,不免随想:若人的思想里没有那么多的贪、嗔、痴,那么人的生命也一定能像鲜花绽放般灿烂,生命的静息也一定能如花谢时的坦然。当一个人在房间与花相伴时,总能感到一种温婉的美丽在引你去赏析。与鲜艳的花朵对视,心情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激起涟漪。美从心中起,情从花中生,感觉暖滋滋,说不出是种什么味。而飘渺的花香更是引人遐思,恍然中,难辨人太痴还是花太美。正如陶翁感叹:“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心急气躁种不好花
养花弄草讲求一个“静”字,心要静。花草的状态是需要细心观察才能及时发现的。要想成功地培育一种花,离不开精心的护理。长期与花草为伴,人会变得更细心,更善于发现以前不易发现的问题,浮躁之气渐去,心态逐渐平和。从花开花落中,你会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成长过程,感受到自然与生命的宽广、博大,感觉到花草世界无穷的奥秘和哲理。
一位资深养花人讲过,“养花就是养心。”养花的过程,能够涵养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生活。尤其是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感到焦躁的情况下,花儿会使你凌乱糟糕的心情变得平缓下来。
一株花苗从别处采来,你开始细心地呵护它,就好像看护襁褓中的婴儿。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晒太阳,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温度,你是那么精心投入。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先看一看花苗是不是该发芽了,是不是长出嫩叶了,有没有长高,似乎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这一株小花身上了。直到有一天,花苗终于长出了新叶,开始分枝打杈了,并且日渐长大、长粗,渐渐绿叶葱茏形似一棵长青的小树,花苞在叶丛中隐现。这时候你也许会感觉到你的心是跟它相通的。
养花刚开始时可先从低、中档的花开始养起,因为这类花比较容易活,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太让人懊丧。一旦你积累了一些经验,那么就可以向中高档发展。如:雍容华贵的君子兰、娇艳羞涩的海棠花、绚丽多彩的扶桑花,还有嫩绿欲滴的令箭荷花等等。每天早晨,站在清香阵阵的花坛前,一边做着晨练,一边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这时你会感觉到自己和花儿一起融入了宁静和谐的大自然中。连空气都是香的。
谜联赏趣
闲坐解花语
关键词:秋瑾咏植物诗人格蕴涵艺术特点
秋瑾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女革命家,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她在短促的一生中创作了很多诗词,仅《秋瑾集》就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1],共二百四十余首。秋瑾的诗歌,大体可以1903年入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写约一百三十多首,包括1891年至1899年她少女时代、婚后居湖南时期的作品以及1900年在北京经历庚子后到1903年底思想开始变化这个过渡时期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为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亲抒怀之作,虽然不能与其后期诗词相比,但从具体内容看,这些诗歌并非一般的“风花雪月,闲愁离恨”,而是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环境中青年女性的生活、思想,同时与后期诗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那些咏植物的诗歌,蕴涵着她的人格,体现了她的思想,并且直接影响了她后期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过去研究秋瑾诗歌注重后期的革命诗,对咏颂花草诗的研究较少。其实,秋瑾咏植物诗中的思想是那个时代少女思想的反映,也是她后期思想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了她后期的写作心态,在其一生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在《秋瑾集》[2]中,直接咏植物的诗歌有二十首,它们是:《残菊》、《分韵赋・柳》、《分韵赋・梅》、《分韵赋・玫瑰》、《分韵赋・秋海棠》、《分韵赋・杜鹃花》、《分韵赋・芍药》、《分韵赋・桃花》、《分韵赋・兰花》、《菊》、《白梅》、《咏白梅》、《秋菊》、《春柳》四章、《红莲》、《白莲》、《水仙花》、《梅》十章、《春草》、《咏白梅》。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很多都代表了秋瑾前期诗歌创作的审美取向,反映了她少女时代的思想和对高尚的人格品质的追求。研究这些诗歌可以了解秋瑾前期的人格蕴涵,同时也可以了解她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对其后期作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咏植物诗中的人格蕴涵
秋瑾是出自仕宦家庭的闺秀,性格豪爽,有正义感,有才学,娴于辞令,好吟诗作词。在少女时代还练就了骑马、使剑的本领,以及一身精湛的武艺。家庭的宠爱,古代剑侠的影响,加上奔放不羁的生活,塑造了秋瑾豪放的性格。在她的那些咏植物的诗中,能以真情咏物,在咏物的过程中不仅抒发了自己喜怒哀乐,还把心中的理想人格寄托在物象之上。在这些诗中,物象就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外化,其人格精神与菊、梅、杜鹃、海棠、莲等植物融合在一起,物我交融,不分彼此。黄宗羲在《景妙诗集序》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秋瑾的这些咏植物的诗亦如此,她注入了自己的真情,许多物象蕴涵着她所追求的人格精神。
(一)梅花之美,不仅在色香和姿态上,更突出的是它的神韵与品质。人们把梅花视为高雅、纯洁、刚正的象征,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性,使梅花历来就备受人们称颂,歌之咏之的佳作在古代诗坛上可谓数不胜数。秋瑾酷爱梅,在她的咏花诗中,咏梅的就有五题十四首之多。寓意尤为明显的是她的《梅》十章。她以“侠骨棱棱”的梅赞颂崇高的人格和高雅的风神:
欲凭粉笔写风神,侠骨棱棱画不真。
未见师雄来月下,如何却现女郎身?
又如:
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
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
晶莹如玉的梅花不怕霜雪,再冷也不愿依傍在华丽的高楼里。厌恶富贵,蔑视世俗,不趋时附势,不去依傍琼楼、攀附显贵以取恩宠,而是倔然挺立于严霜寒雪之中,这就是诗人的人格。“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更透露出诗人追求人格独立,维护个性尊严的新的时代气息。其他如《白梅》也表现了同样的内容:
仙人缟袂倚重门,笑掷明珠幻絮魂。
淡到罗浮忘色相,谪来尘世具灵根。
洛妃玉骨风前影,倩女冰姿月下痕。
独立自怜标格异,肯因容易便承恩?
诗中,白梅穿着“缟袂”,“笑掷明珠”,潇洒自由,坚强的白梅独自月游。秋瑾借白梅的形象,抒发自己玉骨冰姿以及标格独立的精神,表示自己决不做那种“承恩”之人。
在《梅》十章中写道:“如何不遇林和靖?漂泊天涯更水涯。”“可怜憔悴罗浮客,独立零霜碎雨中。”“天涯沦落无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自怜风骨难谐俗,到处逢迎百不售。”
这些诗句中梅的艺术形象,寄寓着诗人怀才不遇,志难偕俗的叛逆性格,以及不畏、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
梅为百花魁,梅之傲雪,梅之清香,梅之高雅,素为诗人所称颂。在秋瑾的咏梅诗中,用梅花表达对高洁品质的追求的诗还很多。如《梅》:
开遍江南品最高,数枝庾岭占花朝。
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
再如《咏白梅》:
雪玉妆成千万枝,冰霜雅操最宜诗。
花坛独步盈盈立,嫩萼含葩淡淡姿。
仙子白衣初谪降,佳人素袂最相思。
孤山处士空唐突,未许门墙网粉施!
又如《梅》(十章):
举世竞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
天涯沦落无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
梅花“江南品最高”,她不庸俗,“不与夭桃一例娇”。风雪中的白梅如玉般的枝条,盈盈地独步,嫩萼淡淡的姿态,多么高洁!诗人以梅自喻,称颂了梅花高洁不俗的坚贞品质,抒写了作者傲岸不羁、不随俗俯仰、追求高洁不俗的高尚人格。
(二)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花凋谢后傲霜怒放,具有一种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秋瑾的《菊》写道:“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赞颂的就是这种气节和精神。这首诗作于湖南时期,秋瑾婚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情调上由以前的欢快转向冷静,而且在题材上也不像以前那样偏重于春天以及艳的花木,多写带刚劲之气的菊、梅等,表现了她那种孤高、自洁、顽强的性格。她描写的形象为后人留下的就是那种献身革命的精神和“铁骨霜姿”的英雄形象,也表达了她的人格追求。
傲霜而放,花谢也不随风飘零,多为诗人所称道。秋瑾有一首《残菊》:
岭梅开候晓风雪,几度添衣怕倚栏。
残菊犹能傲霜雪,休将白眼向人看。
这是一首赞美残菊的诗,特别被人称道的一句是:“残菊犹能傲霜雪”。虽然残了,但是它那枝叶在冷风之中仍然表现出一种高傲的气质,这也正是秋瑾自身一种性格的体现。所以不光是盛开的有它的美,连开败的都能让人感觉它那坚毅的生命力,好像在告诉你虽然今天秋风一起宣告百花都凋零了,似乎我也在随着它们要凋零了,但是你看我这姿势,明年我还来,这是一种王者之气。这些气质都是诗人所赋予它的一种人文性格,也是自比。
(三)秋瑾平生非常爱花,她在《水仙花》一诗中吟道:“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这恐怕是她写了这么多咏花诗的重要原因吧,但是这并非是一般女子闺阁本色的流露,而是她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她钟爱梅、兰、菊的风骨和品质,表现了自己与黑暗现实尖锐对立的志趣、抱负和“性难偕俗、身无媚骨”的高洁襟怀。她写过一首意义深远的《兰花》诗: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在众多的花种当中,兰花“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美花配美人,多么的高雅!“羞伍凡葩斗艳俦”这是与凡花的区别。这首诗虽是为其嫂张淳芝所画兰花而题的诗,但是从诗中可以看出,它寄托着秋瑾高洁的情操和羞与流俗为伍的高贵人格品质。此外,她还有《水仙花》:
洛浦凌波女,临风倦眼开。
瓣疑是玉盏,根是谪瑶台。
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
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
“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是赞水仙花的洁白、芳香,使人爱水仙成“癖”,由此不难体会到诗人对高尚情操的向往。还有一首《红莲》反映的也是对美好人格的追求:
洛妃乘醉下瑶台,手把红衣次第裁。
应是绛云天上幻,莫疑玫瑰水中开。
仙人游戏曾栽火,处士豪忆梅。
夺得胭脂山一座,江南儿女棹歌来。
这首诗借吟咏红莲歌颂了那种天生丽质的纯洁品格,这是她一生追求的美好人生,也是她个人人格的绝好写照。另外一首《白莲》也写于同一时期,咏颂对象不同,但表达的对崇高人格的追求是一样的。
(四)秋瑾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反对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是从切身体会中逐步形成的。她不甘心被视为弱者的思想,在咏花诗中也有体现。她少女时代的《桃花》诗,大胆地想象桃花自瑶池被谪向人间,特为闺中的妇女开放,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艳色芳夹岸栽,苎萝溪下水潆洄。
料因王母瑶池谪,独向深闺仕女开。
前面已经说过,她喜欢高洁素雅,她有一首诗:“国色由来夸素面,佳人原不藉浓妆。”这很好地体现了她的人格。秋瑾貌美,心灵更美,她喜欢质朴、高洁,反对粉饰,这样的爱好和美学观,在当时来讲,是反传统的,逆世俗的。她在《梅》十章也说:“举世竞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与这种反传统美学观相适应,在《桃花》中表示对娇艳的桃花不赞赏,她认为那是一种富贵华丽,独为贵族妇女所欣赏。诗人对色艳芳浓的桃花的这种态度,也正是她厌恶艳妆浓抹和富贵气的一种表现,也是她不热衷势利的高贵人格的一种反映。
秋瑾追求自由爱情,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在《秋海棠》一诗中表达出来: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封建包办婚姻给她带来很深的痛苦,使她更深刻地感受到妇女要改变受压迫、被轻视的地位,只有图自强、争独立。这正是她后来成为妇女运动先驱者的思想基础。
秋瑾爱国主义人格精神所迸发出来的火花,在她的咏花诗中也闪现着耀眼的光彩。如《杜鹃花》,就不是一首寻常的慨叹春光易逝之作: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象征爱国志士的杜鹃鸟啼血以挽留春天,却依然无济于事。作者眼见祖国大好河山一天天沦丧,志士前赴后继却不能挽住危局,而她自己虽然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青年时代,但无法实现抱负。壮怀激烈的秋瑾只能发出报国无门的慨叹、感时伤世的忧愤。这些都体现出她崇高的人格。
二、咏植物诗的艺术特点
在近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秋瑾咏植物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这些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典数目多是秋瑾咏植物诗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春柳》四章中用典数达27处。整首诗通过柳树多种典故的使用,表达了秋瑾对春光、对柳树的热爱,对那些虚掷时光、以春柳为玩吟的人的不满和鄙视。下面将其咏植物的诗中的典故一一列举,来说明其诗歌特征:
《残菊》:残菊犹能熬霜雪、白眼;
《分韵赋・柳》:舞楚腰、颦恨、灞陵桥;
《分韵赋・梅》:庾岭、清香、夭桃;
《分韵赋・玫瑰》:种玉堂、和露斗新妆、第一香;
《分韵赋・秋海棠》:一丛浅淡一丛浓;
《分韵赋・杜鹃花》: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
《分韵赋・芍药》:将离、减却腰间金带围;
《分韵赋・桃花》:夹岸栽、苎萝溪下水潆洄、王母瑶池谪;
《分韵赋・兰花》: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
《菊》:彭泽、黄花;
《白梅》:笑掷明珠幻絮魂、淡到罗浮忘色相、谪来尘世具灵根、洛妃玉骨风前影、倩女冰姿月下痕;
《咏白梅》:雅操、独步、嫩萼含葩淡淡姿、孤山处士空唐突;
《秋菊》:篱下墙边处处栽、千枝喜向谢庭开、冷吟、醉酹寒香拨旧醅、帘卷西风人比瘦、曾闻解组陶彭泽、圃露庭霜手自培;
《春柳》四章:汁染衣、陌上烟轻、帘前香暖燕双飞、先生园巷、处士楼台、白门、珠帘画舫绿沙洲、廉吏宅、美人楼、欧阳堂外、苏小门边、陌上萋萋、征夫何处觅封侯、近拂楼头远拂桥、隋堤、龙池、雀舫、一曲竞歌、三眠学舞楚宫腰、蛾眉样、和雨拖烟、灵和惯妒舞腰肢、五斗、紫芝、永丰坊;
《红莲》:洛妃乘醉下瑶台、次第裁、处士豪忆梅、夺得胭脂山一座、江南儿女棹歌来;
《白莲》:水云乡、东皇、红尘、寒簧;
《水仙花》:凌波女、嫩白应欺雪;
《梅》十章:瑶台、林和靖、嫁东风、罗浮客、天涯沦落、女郎身、一枝安、宋相端严见亦难、东阁、自怜风骨难谐俗、漫劳江北忆江南、淡泊由来分已甘、吟得百花头上句、回思何逊太风豪、每遇花时折柬招、孤山林下三千树、冰姿不怕雪霜侵。
从以上列举的典故中可以看出秋瑾在咏植物诗中运用典故的频繁程度,她借前人之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形成其咏物诗的个性特点。
(二)用“变态”的女性心理书写思想是秋瑾咏植物诗中的一个特点。古代女性咏物或为解闺中之闷,或表思念之情,或渴望爱情的甜蜜,这都是一个封建时代少女正常的心理,但是秋瑾的心理则是反其道而行的叛逆心理。这里的“变态”女性心理表现为:化柔情为强悍。铁骨不是柔情,“冰姿不怕雪霜侵”不是柔情,“残菊犹能傲霜雪”亦不是柔情。“争奈黄花耐晚风”、“几度开来斗晚风”这是强悍的男子之气概,铮铮铁骨而不带半点懦弱,化庸俗为高雅,秋瑾笔下的植物不是妖艳、富贵、世俗的,而是孤傲幽洁、高雅脱俗的。如“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这些梅、兰高洁不俗的品质是高雅的映射。《秋海棠》的“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和《梅》十章的“漫劳江北忆江南,淡泊由来分以甘。吟得百花头上句,又同霜雪斗春!”歌颂它们敢于同风霜斗争的精神,不仅如此,她还赞扬它们抗拒浊世污染,不因富贵而易志的品格,化羞涩为大方。秋瑾咏花性格不含蓄,不含羞涩的表情,这里只有满怀热情的梅花,“铁骨霜姿”的。
(三)“引领时代精神,侠骨豪情尽情释放”是秋瑾咏植物诗的又一个特点。咏物诗发展到近代,已经不是仅仅为了抒怀而咏物,而是为了理想,为了时代的使命而咏。秋瑾就是将咏植物来作为引爆革命思想的前奏,为呼唤历史使命打下思想基础的女诗人。秋瑾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近代社会,是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她咏花咏树不是无病,而是不甘于被封建思想束缚,她敢于冲出封建的牢笼,“不与夭桃一例娇”,虽然“天涯沦落无人惜”,但是始终相信“残菊犹能傲霜雪”。作为一个女性,她不是第一个与封建思想作斗争的人,但是在咏物诗的历史中,秋瑾却是将反抗的思想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通过咏植物言志的第一人。启蒙思想带给她新的希望,诗中的侠骨精神是她情感的强烈表达,是振奋的。她带来了侠骨时代的诗歌风格,给近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动力,激发了人们的思想,呼唤着历史的使命。
(四)直抒胸臆、不加雕饰是秋瑾咏植物诗的又一个特点。瑾弟秋宗章说:“姊天性伉爽,诗词多为兴到之作,别有意境,弗加雕琢,恍如天马行空,不受羁勒,非若寻常腐儒之沾沾于格律声调、拾古人唾余者可比。”[3]这段话概括了秋瑾艺术风格的特点,同时也是她咏花诗内涵的体现。她的诗《白莲》这样写:“国色由来夸素面,佳人原不藉浓妆。”还有《梅》十章:“举世竞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咏白梅》:“仙子白衣初谪降,佳人素袂最相思。”这些虽然是她咏花之作,但从中表露了诗人的美学观点,喜爱素朴、质雅,反对伪饰、雕琢。秋瑾这种美学观与她坦诚、热诚的性格特点有关,“惟其坦率、热诚,故反对伪饰、虚妄、华而不实,惟其坦诚、热诚,故尚质朴、重本色。”[4]了解了这个特点,对其后期作品的研究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秋瑾在咏花咏树咏草的诗歌中寄寓了她的崇高人格精神以及表达了她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是其咏植物诗的一种特征。秋瑾的这种审美取向,在这些咏植物的诗中都有体现。秋瑾将历代人们对这些花草树品质特性的概括运用到咏植物诗中,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和很强的感染力。虽然这些咏植物诗在艺术表达上也有不尽完美之处,有些显得不够成熟,但研究和总结这些诗歌,对研究秋瑾的后期诗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些咏植物诗的不完美也影响不了她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秋瑾对近代诗歌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
[1]《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郭长海同志的《秋瑾集外诗辑存》录14首,《学术月刊》1981年第8期刊徐培均同志的《关于秋瑾的一首佚诗》录1首。其他尚有部分致陈天华、徐锡麟的诗词未刊行。
[2]秋瑾:《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秋宗章:《六六私乘补遗》,东南日报・吴越春秋,第348―370期。
[4]郭延礼:《秋瑾资料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55页。
参考文献:
[1]秋瑾.秋瑾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郭延礼.秋瑾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郭长海,郭君兮.秋瑾全集笺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4]郭延礼.秋瑾文学论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5]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6]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华南师范大学近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近代文学评林(第一辑)[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8]中山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一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9]中山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二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10]华南师范大学近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近代文学评林(第三辑)[M].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
关键词:锅炉房,燃气系统,供暖方式
在实际运行中,传统的燃煤锅炉热效率低,浪费大,烟尘排放浓度高,并且烟气含硫量高,对大气污染严重。特别是近年来,能源供需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燃气锅炉的热效率高,对大气污染又低,经济环保性能突出。现在发达国家的燃气锅炉已经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如美国占98%,日本占99%,发展燃气锅炉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燃气属于易燃易爆气体,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的浓度后,一旦遇上高温和明火,便容易发生爆炸。往往造成燃烧设施或建、构筑物的破坏,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损失巨大。同时,可燃气体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所以在燃气供热系统的设计中,锅炉房燃气系统的设计是关键。
一、燃气锅炉房通风系统设计原则
1根据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92):锅炉间、凝结水箱间、水泵油泵间等的余热,宜采用自然通风排除,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通风。锅炉房内的余热主要来自锅炉本体、汽水管道、烟道、水箱等散热。所以这就牵涉到锅炉房内各房间保持什么温度比较合适的问题,因为房间温度的高低对于采用什么样的通风方式和通风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尽管当今的燃气锅炉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人员一般都在设有空调的控制室内,但其他房间的温度也不宜太高,因此对于通风量的大小的确定首先应从消除余热来考虑。
2根据设计标准,设在其它建筑物内的燃气锅炉间应有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少于3次,并且锅炉燃烧用气量不计算在内。燃气调压间等有操作危险的房间,每小时的换气量也不应不少于3次,当锅炉房内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要设置机械通风装置,并且还要设置在出现事故时能达到每小时换气量至少8次的通风装置。
3由于锅炉间、燃气调压间一般采用气体灭火系统或水喷雾系统,一旦发生火灾,在启动灭火系统工作的同时,要关闭通风系统已以及出入这些房间风道上的阀门。如果要启动排风系统,排除残留气体则必须确定火已熄灭。为保证灭火后能从室内下部地带排除残留废气,房间的换气次数应不少于每小时4次,并且在房间下部要设置排风口。同时燃气锅炉运行时,必须有充足的空气才能保证燃料的充分燃烧,所以要通过计算确定所需的通风量。
2、燃气锅炉房供气系统设计原则
锅炉房供气系统,一般由锅炉房内配管系统,调压装置以及吹扫放散管、燃气报警通风系统等组成。
1.锅炉房的设置。按照《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92),燃气锅炉房可以设置的地方很多,如单独建筑物内以及高层建筑的裙楼、地下室、半地下室、或者在首层、中间层、顶层都可以设置。由于各个城市的所供应的燃气种类不同,有人工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所以在设计锅炉放燃气系统时,应根据锅炉房所在地燃气供应种类确定合适的燃气。同时应注意,当锅炉房设置于半地下室或者地下室内时,不能采用密度大于空气的燃气作为燃料。
2.燃气调压装置的选择。应选用直接式调压器,根据设计,锅炉启动时需要的燃气流量在瞬时即可达到额定流量。而间接式调压器虽然出口压力较为稳定,但不能满足锅炉瞬时启动的大流量要求。在运行时,由于锅炉燃烧器所需的燃气压力相对较高,一般达0.005MPa―0.03MPa,且每小时流量较大。保证锅炉燃烧器前的燃气压力稳定,对燃烧的工况与安全运行有重要作用。燃气流量的增减受到燃烧器前的压力增减的影响。所以为了减少其他用户负荷的变动造成锅炉燃烧器前的压力波动过大,造成事故,设计时应设置专用调压装置,和民用气分开设置。燃气系统的调压装置宜设置在单独的建筑物内,但也可以设置在有围护的露天场地内。
3.燃气管道设置。对于非常年运行的锅炉房,燃气管道较常采用单母管。而常年不间断运行的锅炉房,由于要保证连续、可靠的供气,宜采用双母管。在采用双母管时,每条母管可以按锅炉房最大计算耗气量的75%考虑。同时,锅炉房内的燃气管道应采用架空设置,因为这样设置有利于泄露的燃气扩散,避免在室内或室内死角处聚集形成爆炸性气体。
三、锅炉房安全防范设置
因为如何完美的设计也不可能保证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所以在出现问题时,锅炉房安全防范设施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锅炉房安全防范设施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发生事故时,第一时间切断气源、电源对事故处理十分关键,所以为了当锅炉房万一出现事故时,能迅速切断气源、电源避免事故扩大,锅炉房应该设置总电闸和总气阀,并且此类装置应该设置在安全和便于操作的地方。
2.供气系统除了设置总阀外,每台锅炉的燃气干管上应设置关闭阀和快速切断阀。在干管上安装快速切断阀是为了防止锅炉在运行中熄火,来不及迅速切断气源而引起锅炉爆炸,而安装关闭阀是为了切断气源和调节流量。同时每个燃烧器前的供气支管上,也应装置手动关闭阀,该阀后再串联装设两个电磁阀。
结语
鉴于目前的能源形势,以及燃气锅炉燃料输送方便,操控性好,计量准确,运营管理工作量小等优势,燃气锅炉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锅炉房燃气系统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本文从通风系统、供气系统以及安全防范措施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对设计者进行此类设计工作时有所帮助。
这些凄迷的落花不只凄美了离别,还将纳兰对爱人的眷恋、对人生的无奈钩画得鬓角飞扬。纳兰性德与结发之妻卢氏恩爱有加、情笃意切,但婚后仅仅三年,妻子便撒手人寰。 这给了纳兰致命的一击,他把自己的悲、苦、愁都写在词中,这些词作表现的不仅是对妻子的挚爱,也是对自己年少爱情的悼念。此后,纳兰性德的侍妾沈宛迫于外界的压力与他分开,纳兰的爱情屡次失败,不由发出“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感叹。
2.梨花“冷”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们关于梨花的文字不仅散发出浓浓墨香。还“冷”气袭人。岑参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把梨花与雪花联系在一起,竭尽张扬其“冷”的特性。在纳兰词的花意象中,梨花也占据了不少的篇幅。这些梨花经常与“夜”、“月”和“冷”字出现在一起,着意描绘心中的那份冷情。如《青衫湿・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共银。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沟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斜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尽寸裂柔肠。
此诗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两组画面,一组是“青衫”、“空房”、“病书生”组合成的“现在”,另一组是“剪刀声”、“银”、“密誓”组合成的“过去”,今昔对比,病中人倍感冷清。尤其是“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一句,用“独”、“冷”、“凄凉”等词渲染“梨花”,将爱人离去后独自一人赏花的孤寂凄凉表现地淋漓尽致。此处的“梨花”哪里只是“梨花”呢,它是爱人拈花微笑的身影,是爱人发间的那股清香,是并肩赏花的温馨之情……独自一人品味往昔,故冷冥冥、尽意凄凉。
3.梅花魂
梅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象征。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才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们的敬仰与赞颂。“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都是千古的咏梅名句,诗人借用梅花来表现自身的高尚情操。
纳兰容若也以梅自喻,在言辞中展现了他如梅花般洁白高傲的心魂。请看《眼儿媚・咏梅》:
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在这首词中,纳兰通过与琼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的“别样清幽”、“自然标格”、“冰肌玉骨”,也写出了白梅的凄凉、孤寂。纳兰托物言志,借梅花的皎洁凄凉表现自身孤高的格调和凄凉的景况。我们可以透过梅花看到纳兰的灵魂,他有远大的抱负,但一等侍卫的琐碎公务无法实现他的理想,他寄托于物外,钟情于梅花以寄志,独苦酒。
4.芙蓉情
在纳兰所有写芙蓉的诗中,有一首词特别令人难忘,那就是《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它表现的是有情人相遇的心理状态,有人认为这是写容若与其表妹悲剧爱情的。容若与表妹青梅竹马,但表妹被选进宫,一如侯门深似海。容若在国丧皇宫大办道场时买通了进宫诵经的喇嘛,偷混进了宫。本来有多少知心话要说,但他们只能偷偷相望,深情恐人见,于是只能“在回阑轻叩玉钗。回廊九曲,心思九转,千言万语只化作颊上红潮、钗头脆响、眉眼无声”[6]。这首词抓住了人物极其细微的举动和表情变化,含蓄地表达出青年人无法言传的心境,刻画出若即若离、苦乐交织的情景,这正是纳兰性德爱情词“哀感顽艳”的格调。
纳兰性德是生活在“花”中的人,他的悲伤寄托到花魂里后,成就了一首又一首凄美的词,也演绎了自身无尽的悲欢离合,让我们触摸到一个真实的、多情的纳兰性德。而且从以上这些“花”意象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触模到他清丽自然的词学审美观及词学表现观。纳兰挣脱了传统词学思想,用他的花意象表现他的人生哀思离愁,在词史上留下了一笔重彩,被喻为“满清第一词人”。
作者简介:
於昕熙,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2010届毕业生;翟恒兴,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注释:
[1]杨玉军.论纳兰性德词中“泪”的意象.沧桑,2007.(6)
[2]在花意象统计中,如“花铃”、“妙莲花(经)”、“莲花漏”等中的“花”不计入内。
[3]朱晓慧.诗学视野中的宋词意象.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74
[4]刘峰杰.张爱玲的意象世界.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