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目标

新农村建设目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建设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农村建设目标

新农村建设目标范文第1篇

一、领导重视,行动积极

收到市委安排文件后,人行丽江中支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落实,指定了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明确了具体的工作部门。承办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了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六项措施。工作人员认识到位,行动积极,及时与玉龙县新农办、巨甸镇、武侯村共同到联系点实地调研,掌握了村情,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心。

二、深入调查,确定方案

在深入调查、掌握情况、突出重点、群众自愿、力所能及的基础和前提上,人行丽江中支与玉龙县委新农办、巨甸镇党委政府、武侯村民委员会共同研究商讨,确定了挂钩村组的建设项目,一是60户农户房屋刷白工程,二是3米宽、2000米长村道路面硬化工程。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巨甸镇武侯村民委员会桥边2、3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规划与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并根据实施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完善调整。

三、组织落实,措施有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指定了一名副行长具体负责该专项工作,设立了“巨甸镇人民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新农村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小组”、“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挂钩玉龙县武侯村民委员会桥边2、3组市级新农村建设资金监管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武侯村委会桥边2、3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在项目建设、验收等过程中,各类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发挥了作用,确保了建设项目高效、高质、顺利完成。二是建立完善了《新农村市级重点村桥边2、3组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三是签订了项目建设责任书。四是成立了技术服务、质量监督小组,明确了责任人员。由于组织有力,措施过硬,确保了建设项目高效、优质完成。

四、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为做好玉挂钩新农村建设项目,人行丽江中支讲政治,顾大局,尽管行政费用十分紧张,仍然多方筹措,挤出了5.2万元予以支持,争取市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5万元,建设点群众投工投劳6万元。在资金管理上设立了专户,并加强检查把关,使每一分钱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五、加强督促,认真实施

在示范村建设工作中,人行丽江中支多次配合玉龙县委、新农办以及巨甸镇党委政府多次开展了检查、督促。人民银行4次到建设点检查督促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建议,其中分管的和呈文副行长2次到挂钩点进行了检查指导。具体负责建设工作任务的武侯村民委员会的同志和建设村组的干部以饱满的热情,组织村民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使项目建设得以优质、高效、顺利完工。整个建设项目共计完成农户房屋刷白63户,村道水泥路面硬化延伸到了1组,完成长度总计2500米,超额完成农户房屋刷白3户,村道水泥路面硬化500米。

六、严格验收,成效明显

新农村建设目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发展;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管理等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照抄照搬规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产业规划和生产发展,片面追求修村路,盖新房,对民居设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致使生产发展没有很好实施。以华坪县为例,着力推进殖业、芒果、茶叶、烤烟、瓜菜、蚕桑、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对大面积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还是不够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艰难。

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思想难统一,行动慢半拍,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由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以县为主,资金投入视财力而定,而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配套资金和投入,而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要求,大多数在设施中涉及农村道、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庄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推进中,很难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1.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发展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产业促进生产是创建新农村物质和财富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生产发展了,物质和财富才有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指的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提供的物质和财富基础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现代农业中,要坚持树立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生产发展贯穿于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落到实处。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新农村建设工作,乡镇干部、群众是基础。充分发挥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真正清楚和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群众主动参与,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由此,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

2.坚持规划,强化产业。注重产业发展,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一个促进农村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目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新农村建设;服务策略

[作者简介]李红贤,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项目管理师,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027-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只有把大多数的农民培养成为思想新、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一批新农民培养成为新农村建设各领域的职业技术型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才有可能绘就。

一、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从国家层面来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是今后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据农业部“十一五”规划纲要显示,“十一五”期间,将开展有组织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000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500万人,青年农民培训500万人,培养新型农民10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万人,职业技能鉴定15万人;培养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100万人,其中,合作高等教育40万人。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大力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骨干农民队伍建设、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建设、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业务技术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同时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倡导新风尚、建设新农村,真正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二)从广西的发展情况来看,广西是农业省区,区域位置特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将逐渐显现出来,迫切需要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级各部门去研究解决。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农民素质低下,农村人才不足;二是科技生产力转化难;三是项目建设推进难;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难,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作为高职院校有必要、有职责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着手协助党委、政府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作出贡献。

(三)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广西已把加快高职教育发展列入了广西“十一五”规划,对高职院校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服务好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明确的定位。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也是高职院校拓展发展空间,寻找发展突破口,提高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一个重大机遇。高职院校只有牢牢地把握好这个历史性的机遇,积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全力以赴地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才能抢得发展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广西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坚持把服务好新农村建设作为职业教育主攻方向,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切实加强教学团队、专业群体、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坚持把新农村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学习培训,把高职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基层,大力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骨干农民队伍建设、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建设、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业务技术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坚持不懈地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重点抓好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真正体现在新农村的发展成效上。

三、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在思想认识上对接新农村建设。高职院校要想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在思想认识上进行一场大的革命。

1 要认真研究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领会精神实质,同时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讨论,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征求师生对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把院领导层的思想和教职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做好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上来。

2 要敢于破除传统的“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观念,增强做好新农村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力求在各方面决策上多考虑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引导院校工作沿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

3 要积极理顺教学工作与新农村服务工作的关系。要把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在潜移默化中让师生都树立投身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村、建设好新农村的思想,使教学工作与服务新农村工作双促进。

4 要牢牢树立创新的思想观念。创新是高职院校服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创新能力外,作为援助单位的高职院校也要发挥创造力。要充分发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方方面面的要求,找准创新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最佳结合点,真正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

5 要牢牢树立加快发展的思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要坚持把发展的思想融入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把做好新农村服务工作作为加快自身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个平台,促进自身功能设施的完善,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

(二)在办学模式上对接新农村建设。从目前广西高职院校的现有条件来看,尽管许多职业院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没有突破传统办学思路,还没有完全具备服务好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为此,必须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调整现有的办学模式,力求在各方面都能对接新农村建设。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要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学科更加贴近新农村建设。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重点是考虑城市就业,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专业还相当少。一些专业的设置或是内容陈旧、狭窄,或是理论停留在书本上,不切合农村的现实情况,这必定

造成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工作的被动。而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学科领域较为广泛,高职院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农村实际搞调查研究,从自身实际出发,把新农村学科专业建设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紧密结合各地新农村产业结构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不断地调研和论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更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比如要研究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如何改变;研究农村的资源利用方式如何改善,环境如何修复等。

2 要调整学习培训模式,使教育方式更加贴近新农村建设。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层次、行业及所处的地区和外部环境不同,各地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双赢”、“互动”的运行机制,而不应照搬和模仿国外或重点大学或其他学校的模式,应努力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之路。目前,广西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是以固定三年学制为主,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培训功能。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刚刚开始,人才短缺,必须要有灵活的教育培训方法,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要在坚持固定学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实施课程重组,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和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及由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职业技能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动态结合。按照生产性、直观性、互动性的原则,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采用仿真模拟法、案例引入法、现场教学法、项目驱动法等开放性教学方法,实现“知”与“行”的零距离接触,“教”与“学”的零距离互动。

3 要调整高职院校布局,使高职教育辐射带动能力更加贴近新农村建设。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发展很不平衡,全区29所高职院校就有11所在南宁,其余的也都分布在几个地级市。目前,还有一个地级市没有成立高职院校。这个布局与广西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尽快调整全区高职院校布局,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整合教育资源,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通过高职院校的合理布局,增强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4 要加强创业教育,使高职毕业生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创业教育在国外是职业教育的重点。比如,美国和欧洲的大学大都有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而在中国,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只有很少的大学有创业教育的课程,并且还是选修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要让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必须培养他们的自主创业精神。只要这批人真正在农村实现了自主创业,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希望。

(三)在科研工作上对接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技术十分广泛,主要有各类产业发展技术、环境治理技术、基本建设技术、管理技术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软技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注重科技引领,地校合作。要突出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服务、农民科技培训等方式,培育农村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要以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地合作模式,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校地共赢。要整合力量,集成学科优势,增强学校面向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新农村建设目标范文第4篇

十学习之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建设新农村的心得体会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XX镇长在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

乡镇关于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新农村建设:“三农”难题的历史拐点

在新农村建设调研时的讲话

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演讲稿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镇20__年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型宣传方案

*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主持人讲话

新农村建设总结-发挥区域优势,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委书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读书会上的讲话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在建设新农村学习会上的发言提纲

与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八荣八耻学结

村党支部建设新农村总结汇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一名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在全市工商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__镇__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送法进万家,建设新农村”工作总结汇报

区委书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座上的讲话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稿-党员培训辅导材料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施方案

市委书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读书会上的讲话

在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新农村建设:“三农”难题的历史拐点

某镇新农村建设总结汇报材料

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小结

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学习宣讲活动总结

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提纲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学习的心得体会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区委书记在新农村建设流动现场会上的讲话

“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学习宣讲活动总结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演讲、总结、心得体会、论文、感想、方案

在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分组讨论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新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__年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队总结

乡20__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考评方案

在调研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

市长在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共青团特色活动助推新农村建设经验发言材料

20__年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讲话材料

县妇联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

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讲话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上的讲话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的总结讲话

__供销社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实施方案

新农村经验总结:内强素质求发展构筑和谐新农村

县地方税务局“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学习宣讲活动总结

在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市长XX在调研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

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社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在乡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上的讲话

XX村支部书记建设新农村的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红乡绅论

新农村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新农村建设总结-县以“十二件实事工程”为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警惕违法建筑阻碍新农村建设

镇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小结

区委书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县农村党支部建设新农村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20__年新农村建设总结

村创建和谐新农村工作现场会发言材料

农机局长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新农村建设流动现场会上的讲话

市长在全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送法进万家,建设新农村”工作总结汇报

新农村建设目标范文第5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等农业院校的使命和定位增加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的综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应地,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多重战略目标。英国教育家纽曼提出大学的首要职能是教育,即通过教学传播普遍知识。19世纪末期,德国洪堡在创立柏林大学时主张科研是大学的第二个职能,即通过理论研究和成果应用推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即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目标可归纳为教育服务、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一)教育服务: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

教育服务职能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为现代农业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的综合发展,要求农业专业人才具备宽广的理论知识面和多样化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基层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对农村干部和农业从业人员提供专题教育和技能培训,为新农村建设输送理论专家和实践工作者。

(二)科研服务:科技研发与成果推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发挥科研服务职能,为现代农业提供先进技术研发成果并推广应用,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在研发基金和课题专项基金的资助下,通过建设科技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等形式,组建研究项目团队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通过政府主导、校企联合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依托政府财政支助和政策扶持,发挥高校与企业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吸纳社会资源,通过创办科技成果推广实体机构,解决农业生产流通领域技术难题。

(三)社会服务:决策咨询与社区建设

高等农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既包括为农业产业布局发展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市场调研和发展规划等决策咨询服务,又包括在农村地区宣传新观念和传播新知识,促进城乡文化交融,改善人文氛围,构建和谐社区,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要素

在教育服务、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目标的统率下,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势资源和支撑保障。概而言之,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素包括人才、科技、信息、物资、观念和环境。其中,人才、科技和信息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素;物资、观念和环境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并改善农村社区环境,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素。

(一)“人才”是基础

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培养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科技和管理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为各地农业和农村发展培养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为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是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适应各地区、各时期农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制定灵活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培训模式,培养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科技”乃关键

科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科技创新、科技传播及科技应用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已从传统单一的教育教学中心向科学研究中心和社会服务中心转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村福利水平的提升主要取决于科技进步及其成果应用孵化。高新技术研发和传统技术革新既是高等农业院校科技服务的体现,也是服务“三农”、创造经济效益的关键。

(三)“信息”创平台

信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网络平台,“三农”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共享与运用是高等农业院校整合资源,联系政府、企业、协会、农户和消费者等新农村建设多方参与主体的现代化手段。高等农业院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业企业数据库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农产品交易拍卖平台和涉农电子商务平台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市场供求服务信息,在战略联盟、行业协会和农业企业之间传播分享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协助政府管理决策参考。

(四)“物资”成支撑

物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高等农业院校可将图书资源、体育场所、医疗设施、教学设备、计算机及网络等物质和设备为当地农村和农民服务。高等农业院校的硬件设施设备和软件等在社区的共享为农村地区福利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公共产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功能。

(五)“观念”为先导

观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风向标,倡导“科教兴农”理念,帮助农民树立现代农村文化观念,推广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是高等农业院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师生下乡实践,建立农村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农村远程教育等形式,高等农业院校推动城乡文化交融,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六)“环境”作保障

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因素,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村地区政策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人文氛围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高等农业院校为改善农村社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献计献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路径

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据服务目标定位,有机整合服务要素,因地制宜、统筹兼顾。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基础、学科特色和科研实力等因素,立足各地区、各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合理选择并组合各种服务路径,以实现教育效益、科研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最优。

(一)树立服务“三农”办学理念

高等农业院校首先要树立“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必须始终把科教兴农、科教兴国作为第一社会责任,以科普为载体,注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向基层的技术、经营和管理的农业复合型人才。将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渗透到校史、校训和校园文化中,通过举办征文、摄影、书画、歌咏比赛等主题的文娱活动加强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闻媒体宣传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职能和社会影响力。

(二)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创新人才的能力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培养知识基础宽厚、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具备较强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的优秀本科生;二是培养高素质的能够胜任交叉学科研究任务的优质研究生。高等农业院校应以传统农科专业为核心,实施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学校+农业企业”、“学校+农村”、“学校+农业协会”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综合运用互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

(三)构建以农为本课程体系

高等农业院校应着重在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设计中体现“以农为本”的学科和课程特色,通过创办农业经济管理、农村金融、农产品营销和农业旅游等特色学科专业,采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等形式,综合考虑农业特色、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国际办学经验等因素,构建公共必修课程系统、农科专业课程系统、交叉学科特色课程系统以及创新素质与能力训练课程系统,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锻炼。与此同时,高等农业院校应结合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全面开设综合课程体系,开展对农业企业员工和农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重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四)发展农企教学实践基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为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路,坚持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并重,携手农业企业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农业企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其既是农业创新人才的需求单位,又是现代农业技术研发推广经验和经营管理实践案例的提供者。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携手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旅游企业等,构建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实践基地,采取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科技活动周、学科竞赛、调查研究等具体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和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农企教学实践中获取的研究成果也可为相关农业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五)实施技术研发推广机制

高等农业院校应大力开展跨领域、跨产业的研究与合作,引领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及新产品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具体而言,高等农业院校可通过实施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技术研发推广机制,组织科教人员定期下乡调研,鼓励科研专家深入基层讲学,成立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企业研究中心、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中心等以农为本的科研项目小组,加速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的实际推广应用。同时,在薪酬设计、科研论文奖励、课题立项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应着重向对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从而调动教科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使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设立管理决策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