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范文第1篇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生4: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学会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

生5:我还知道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

2.看来,同学们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到了不少阅读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

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3.生齐读。

4.生交流。

5.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略读相结合。

二、词句段运用

(一)写话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以下三句描写人对某事入迷的样子的语句,圈出当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课件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学生分组汇总圈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每组派代表分享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第一段:

摆:表现玩竹节人的阵势大。

攒着:涌向一个点,说明大家都被竹节人深深吸引,围成一团。

跺脚拍手:表现了同学们观战时激动的样子。

咋咋呼呼:声音描写,表现同学们随着竹节人游戏的紧张气氛变得激动起来。

(2)第二段:(学生小组做动作演示)

伸长脖子:描写出后面的同学好奇张望的样子。

从肩膀上探过来:生动表现出大家唯恐错过游戏过程的样子。

(3)第三段: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写出罗丹纠结的样子。

叽里咕噜:声音描写,表现罗丹的投入。

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将眼神的变化写出动感。

踩得吱吱响:用地板的声音表现出罗丹激动的样子。

手不停地挥动:手脚并用,富有戏剧性。

痴痴地微笑:表现出罗丹的愉悦。

吁了口气:一系列激动过后,罗丹终于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

3.朗读这三段话,再次感受人物入迷时的生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三个场景当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4.播放一段有关人“着迷”的视频(2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这段视频,用3~5句话描写人物的状态。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将读写相结合,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以致用。

(二)表达训练。

1.学生快速阅读例句,理解加点部分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生:有了加点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师生总结出此类表达的特点:“观点

+

原因一

+

原因二……”

3.生根据“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这两个语言环境,按照说明文的逻辑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示例一】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成绩优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组织能力强,声音洪亮。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体育委员这一职务。

【示例二】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4.师点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2.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的词语。

课件出示: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2.出示关于春的诗句。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

朗读这些诗句,既是对关于春天的诗句的回顾,也是对语文的一种积累。在进入课文之前,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春的气息。

3.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朱熹的《春日》。(板书诗题:春日)(齐读)

4.读了这个诗题,你能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熹,字元晦,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三、初读古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熹(xī)、泗(sì)、滨(bīn)的读音。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生再次朗读,与同桌交流诗文的大意。

2.通读诗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读懂诗句)

汇报交流:

预设: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课件出示:

胜日:好日子。

寻芳:寻找春天。

滨:水边。

一时:短时间。

等闲:平常、随意。

3.指导朗读。

(1)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教师适当评价)

(2)诗人看到泗水河边的春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描绘画面,教师评价补充:“万紫千红”这个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首诗,原本是说色彩很丰富,现在还用来形容无限美好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事物。

出示万紫千红图: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漫山遍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诗文第三、四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意来感受诗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五、诵读古诗,以读悟情

1.多美的春天啊!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古诗,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轻快的音乐,请同学们先欣赏,再起立,和着音乐朗诵、吟唱这首诗,可以配上喜欢的动作。(配乐吟唱古诗,加上喜欢的动作)

3.教师小结:诗歌不但可以用诵读来表现,还可以用吟唱、绘画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寻芳图,其实春天就在这破土而出的小草上,就在这竞相开放的花朵上,就在我们悠扬的歌声里。

六、了解背景,升华内涵

1.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正是因为朱熹爱读书、才识渊博,他才成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因此诗人到泗水滨寻找春天,实质是在书海中求知,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师板书:书海求知)

3.今天,同学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跟随诗人朱熹去寻找春天,我们发现不光大自然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在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就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春天、书海的春天里恣意行走吧!

【教学反思】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劝诫人们努力学习、多读书。在教学前,对朱熹哲理诗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朱熹的写作特点,才能为理解《春日》的哲理含义做好铺垫。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对古诗词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仅仅向学生解释古诗词中不认识的词语及句子,然后向学生传达古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己创新的思维,时间久了,学生会觉得古诗词的学习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然而,新课程的标准对古诗词的要求比较高,为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老师也开始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本文就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中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概述,会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综合情操有很大的帮助。

一、趣味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前面写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中老师总是向学生解释生词意思等,最后让学生将古诗词背诵下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情况,如果背诵效果不错,这节古诗词的学习就完成了,时间久了,学生的背诵负担加重,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为改变小学语文古诗词学习的这种状况,老师应该在课堂上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然后再对古诗词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时间是在课堂的开始,所以老师更应该在课堂的开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时,老师在课堂的开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的作用,向学生放映有关黄鹂啼叫、白鹭飞行、航船停泊等的动画,以小学生调皮活泼的特点,形象的动画及悦耳的声音肯定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老师再讲些有关黄鹂及白鹭的传说故事,让学生对这它们充满好奇之心,逐步走进诗词意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的第一步。

二、引导分析语句,加深学生对诗词及作者的了解

在趣味引入课堂后,学生对这一节古诗词的学习充满了好奇之心,此时老师应该开始向学生讲解这首诗词。首先应该说明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这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言简意赅是古诗词最突出的特点,所以老师要解释诗词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每一个事物在古代确定的含义,最后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而不能像以往的课堂上那样老师逐字逐句向学生"翻译"诗词。例如,讲解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时,首先应该李白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告诉学生,然后讲解"玉笛"、"洛城"的含义,因为这是学生平时不会遇到的,它们分别指精美的笛子和地名洛阳(现河南洛阳),而"折柳"在这里指的是《折杨柳》笛曲,因为在古代"柳"蕴含着离别情怀,古人便用"柳"来抒发自己的离别愁绪。这部分知识在古诗词中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积累古诗词知识对以后学生自己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意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诗词描写的意境。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对小学语文中古诗词的分析能力,久而久之,便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水平。

三、鼓励学生联想,体会作者的感情

老师关于古诗词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了解,不知不觉中便会深入其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老师已经引导学生了解了诗词描写的意境,接下来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联想,将学生自己大胆的想象力赋予诗词,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例如,讲解小学语文课堂中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时,在老师将诗中"晓""啼鸟"等词语的意思讲解清楚之后,学生对诗词的意境有了一定的体会,诗词描写了春天来了,十分优美的风景。此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切事物都有了生命,各处都向人们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以此让学生体会春天的优美风景,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怜惜之情,来理解文章的主旨。这种鼓励联想的方法可以更容易使学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及学习能力,老师也就可以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水平。

四、开展活动,拓展古诗词学习平台

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仅仅学习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不够的,因此在课堂以外老师也要教育学生学习古诗词。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籍《唐诗三百首》,平时鼓励学生读写、理解、背诵,然后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举行古诗词比赛,例如,在比赛的过程中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比赛哪个小组背诵的诗人李白的诗词多,或者是其他诗人的诗词,并且在活动的最后评定出冠军小组,给予奖励,从而激励学习参加比赛,然后努力去背诵诗词。这种组织活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还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多去背诵理解古诗词,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水平需要老师和学生自己的努力,从以上这些方面出发,精心设计适合自己班级学习古诗词的教学方案,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进而继承我国的古诗词文化,使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林巧燕.古诗词教学也应彰显语文教学本色[J]. 黑河教育. 2011(06)

[2] 吕冬梅.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审美教学[J]. 语文学刊. 2011(10)

[3] 刘静.用诵读与积累强化小学生古诗词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12)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范文第3篇

北京市丰台区云岗第二小学 五年级二班 张子安 指导老师: 李丽颖

我家有个“神经”哥哥。

我的“神经”哥哥是个初中生,虽然有一个大大的脑袋,人却瘦瘦的,样子很可笑,他的行为更加怪异,每天都发神经。哥哥发神经的高峰期是在早上,一到六点,哥哥就像上了发条似的闹钟,一下子穿好衣服,拿着《古诗文选》在卧室门口大声朗诵起古诗,把我爸爸,我妈妈从美好的梦境中硬拖出来,还说什么背不出一句描写春天的词句就不许出门。我顿时灵机一动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哥哥摇摇头说;“不行!我忘说了!是背我手中的古诗词句。”天呐!让我这个小学生背这些初中生学习的古诗,这也太离谱了吧!可这有什么办法呢?哥哥是颗子弹也打不透的硬汉子,态度僵硬得很,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范文第4篇

2011部分省市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要求同学们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这体现出一种越来越开放的命题新走向。就其内涵而言。命题大致有三种样式:多元式、对立式、综合式。对此,同学们可在一轮复习中多加注意。

多元式诗词鉴赏

考题设问非常笼统,同学们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

语言:分析总体风格,品味字句锤炼。

形象:可联系诗中意象、意境进行分析。

技巧:可从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角度,联系写景状物进行分析;也可从渲染、衬托等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内容:可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可评价诗词中某个词、某句话的用意。

结构:从“起承转合”的角度分析,作者有没有采用铺垫、承接、扣题、点睛等写作手法。

修辞:注意诗歌是否采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而读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风格:可从诗歌是否豪迈,是否婉约,是否绮丽等方面进行品评。

同学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在具体操作时。一般要根据题干指向,根据诗歌特点,选择一个角度切入进行赏析,切不可胶柱鼓瑟,亦不可天马行空。

热身训练1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解析 (1)从语言角度赏析。①这首绝句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暮春时节,菜畦里蝶舞蜂狂,也别有一番盎然情趣,令人欣悦,不落俗套。②字句锤炼很见功夫:首句中的“绿”和“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花落尽”的“尽”字,虚景实写,画出了暮春时节残红遍地的景象。

(2)从写作技巧角度赏析。①暗扣诗题,熨帖自然:二句说潇潇春雨带走了春色,暗扣题中“春暮”:三句写残红零落。句中“花落尽”也暗扣题中“春暮”;四句“菜畦”暗扣题中“西园”。诗句反复扣题,使主体与诗题顾盼有情。浑然一体,耐人寻味。②小诗写景状物有虚有实,首句描绘春天美景绿水盈盈、芳草萋萋,是“实”:次句写春雨过后的情景。春色是“实”,春雨是“虚”:三句中的“知”字表明“花落尽”是推测,是“虚”;四句描写“今日”蝶舞蜂狂的景象,是“实”:虚实相间,既能丰富画面内涵。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③这首绝句动静皆备:首句描写春波粼粼、春草芬芳的雨后景象,是静景;次句写“雨里过”的“春色”,是动静:三句写花落无声,是静;四句写蝶舞蜂狂,是动。整首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

(3)从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评价。①这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风雨阴晴、夏来春逝、此处花落、彼处蝶飞。玩味诗中意境,可体悟出朴素的生命哲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②这首诗立意新奇。全诗描写的虽是晚春时景,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花的落尽、春的逝去的惋叹上,而是从平淡无奇的菜畦里生,发出新的诗意,让暮春在堞舞蜂狂的瞬间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这份清新令人欣悦,这份敏捷令人叹服。

(4)从意象、意境角度赏析。①首句中“绿池”“芳草”“晴波”组成了一幅暮春美景图,池塘里粼粼春波,倒映着一碧如洗的天空,池塘周围芳草嫩绿:次句是说潇潇春雨洗净了天空,也带走了春色,提醒人们,现在是暮春了。②三、四句中的残红、阵蝶,一句一景,三句写的是“落尽”的“残红”,是虚景实写:四句写的是堞舞蜂狂的景象,隐含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的情趣。

对立式诗词鉴赏

在题干中抛出两种明显对立的观点,让同学们选择其中一种立场进行个性化阐述。

这类试题的解答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弄清诗歌大意;第二步,分析内容结构:第三步,把握答题思路,①表明观点,肯定或否定(好或不好),②结合原诗分析印证。

热身训练2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骤雨[宋] 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解析 不好。(表明观点)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结合原诗内容分析印证)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综合式诗词鉴赏

与多元式诗词鉴赏不同,这类题型设问不局限于考查同学们对诗词的评价,而是将问题抛向更开放的境地――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解答这类题型,同样是有法可依的。虽答案开放,甚至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思维方法却可通过训练来培养。

第一步,着眼全篇,把握文本内容主旨;第二步,细析题干,依据指向解答问题。

热身训练3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首诗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让形象本身说话,请用简洁的语言揭示诗中蕴含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解析 (1)着眼全篇,把握文本内容主旨。全诗以自然景象比喻读书学习中的领悟。作者平时苦思冥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通过不懈努力和思考,在某一天忽然茅塞顿开。

(2)细析题干,依据指向解答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揭示诗中蕴含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读出题目三个方面的要求:①揭示诗中的道理、哲理,或给我们的启发;②在此基础上谈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即在诗中道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和阐发;③语言要简洁。联系自身实际。

关于本诗蕴含的道理,给同学们提供三种参考意见。

①读书积累是以贯通为归宿,而贯通则以积累为基础,这是人们在读书中需要把握的。分析如下:前两句描写景物,后两句揭示哲理,讲的也是读书的积累与贯通的关系:“蒙冲”是古代的一种战船,当大江接纳了万溪千流的春水,本来搁浅江中的“蒙冲巨舰”就象鸿毛一样,在一江春水中轻快自在地航行:这里,“江边春水”比喻长期的读书积累,“蒙冲巨舰一毛轻”比喻对事物对问题的突然领悟贯通,

②别做在岸上推船的蠢事,而应为“蒙冲巨舰”的自在航行输送一江春水。分析如下:当“蒙冲巨舰”因江水枯竭而搁浅的时候,不管多少人用力去推,都是枉费力气:可是当春水方生,形势就一下改变了,从前推不动的“蒙冲巨舰”,“此日”却在一江春水中自在航行。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范文第5篇

初中语文对学生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小学的“初步情感体验,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到初中的“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要求,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初中阶段,教师在教学古诗中如何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其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享受到美的情趣。

一、在景物中感受意境美

古诗词特别强调意境,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衡量作品的优劣。古诗词的意境,是意和境的统一,是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初夏的夜晚,行走在农村的田野里,清风,明月,树枝,鹊声、蝉声、人声、蛙声,都成了诗人的描写对象,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这是一副多么优美幽静有着美好期望的乡村田园图。可以让有类似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讲一讲他认为乡下美丽的农村风光是怎样的,哪些地方值得他流连。背诵《西江月》,进而让学生脑中出现一个个画面,一种种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好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再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此诗前两句写静态景,后两句写动态景,特别是通过飞燕的画面,把两个不同的时代联系起来,使人体会到存在于景物之外的一种意思,而产生新废之感。

二、在联想想象中品尝图画美

古诗由于受字数的限制,内容高度浓缩。根据这个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想象诗中没有写出来的东西,体会诗歌的弦外之音。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遐想:春光明媚的三月,黄鹤楼边的长江岸边,李白满怀眷恋之情送别好友去繁华的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楼头话别,好友登舟启程,只见孤舟破浪前进。好友渐远,而他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在云水之间,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云尽处,仿佛是追赶好友……整个画面空旷辽阔,送行人形影相吊,读者不禁感到丝丝孤独悲凉。在联想中抒发眷恋之情,能使人读后产生无穷的余韵。

想象是审美实现的关键,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再如杜牧的《江南春》,这首诗一下笔就是“千里”像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用如椽的大笔绘出壮阔的图景。千里莺啼,天边绿叶衬映着红花,“春”有声、有色、生气勃勃,水滨的村庄,山边的城镇,丘陵绵亘,经济发达,人烟稠密。在花明柳暗的衬景中,到处有卖酒人家,酒旗在春天的和风中轻轻招展……江南的春天多么诱人。两句话,十四个字,就描画出江南壮阔的春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启发学生想象。

三、在音乐中享受音韵美

配乐诗朗诵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在朗诵过程中配以相当的音乐,常起到烘托作用,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一曲《满江红》表达了岳飞的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磅礴气势,令人感情激荡。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是对月亮的奇思妙想,让人盼望圆月和欢聚,让人难以入睡。

因此,在中学古诗教学中,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以相适应场景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音乐中享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修辞美,进而体会到古诗严谨的结构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在范读时就可以配上《高山流水》乐曲,悠扬的乐曲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抒发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感情。

四、在品味中体验语言美

沈德潜先生说:“只眼前景、口头语,而又弦外音、味外味,使人深远。”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并没有把游子在旅途中的艰辛说尽,但道路之坎坷,途中之苦思,洋溢于字里行间,应细细品味。“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本是不闹的,然而,红杏爬满枝头,便仿佛显出一种闹意来;“山光物态弄春晖”中的“弄”字,写出了争奇斗妍的花朵,随风摆动的柳枝,百鸟婉转的歌喉,淙淙流淌的小溪……诗人就是用了一个“弄”字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余地,在品味中我们才能深入字里行间的深处,把隐藏在里面的东西挖掘出来。

五、在节奏中陶醉情感美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出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情感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古诗,有的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或爱,或恨,或喜,或忧,感情的表达总是淋漓尽致的。杜甫《登高》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倾诉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写得慷慨悲凉、动人心弦,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显现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古典诗词,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把握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和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加强体验,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使文中之意皆出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我之心。反复吟咏,熟记背诵,理解意境,美味无穷,小时读背的古诗到老还能牢记,那恐怕是古诗意境优美让人不能忘怀的缘故。

六、在鉴赏中把握理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