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山地住宅;山地设计;竖向设计;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100-02
0 引言
随着城市需求与规模的扩大,城市土地开发与建设逐渐向城市郊区发展,山地住宅的开发开始变成较为普遍的现象。山地住宅是能够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灵追求;有助于提高绿化率具有优越的自然优势;更能有效地扩大土地利用范围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因此,山地住宅设计成功实例也逐渐的多了起来。这些成功实例虽然在规模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拥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特色,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交通结构――呈现人车独立分流的形式。结构多为车行路环绕小区,步行系统统帅小区内部联系;
2)竖向设计――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有自然山体,少做开挖,有效减少对于山体的破坏;
3)景观设计――引用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保留并利用原始地形、地貌、地物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
4)建筑组团――多采用组团式改进即多采用点状(多用于别墅)、流线型布局、曲线形布局,或根据地形地貌进行划分的主题不拘形式来加强空间的层次感。
当然,每个项目都具有各自的特点,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处理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下面以大连开发区大学城D-2地块项目规划实例来具体解析山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1场地现状
基地位于现大连市开发区松岚村附近,毗邻大黑山脚下与松岚村樱桃园之间,周边植被和景致相当丰富,山景特色突出,南向还可远眺海景,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基地只有南侧可邻接规划道路。主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大高差约为39m),用地起伏有致,因此设计者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首先是场地的自身高差较大;其次等高线密集区域较多场地内部坡度较大。
2道路与场地的划分
规划中要顺应原有地形地势的起伏变化,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依山就势布置道路系统:主干道不必太宽 ,在满足消防环道的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等方面要求的同时保证车流顺畅即可。
本案道路设计的出发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土方平衡量最小化,本着场地最大开挖处不大于6m的原则,选择最高点定点标高,在原始地形等高线上寻找水平面开挖变化最小、垂直面等高距最大的等高线作为到道路形成的基面;二是顺应山体形态的同时使道路竖向差最大化,此处主要体现在入口位置的选定,由于规划道路的走向是西高东低,将主要入口选定在标高较高的位置更有利于处理场地的竖向;其三,道路主体尽量形成环路,以达到交通通达最大化的目的。
道路形成的同时也完成了场地区域的划分,道路作为划分两边场地的界线,形成四个不同标高基面的台地区域――即组团分区区域组成。
3竖向设计
任何山地住宅的竖向设计的总原则是随坡就势地设计建筑物的正负零标高,并处理好项目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利用建筑物间高差进行日照折减,在卫生间距的控制下提高建筑密度;并可利用高差制造出半山车库等项目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本案的具体竖向设计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小组团内的竖向组织,一般情况下将前后楼之间的高差制定在3m(适用于多层和高层部分),局部高层之间可控制在6m,这样做除了顺应地势之外也可以适当缩小挡光间距,提高土地的利用;第二步骤是组团之间的竖向组织,指的是小组团之间台地高差组合,此处的高差主要还是以地形地貌的特征为主要依据进行调整,将最大的高差都放置在小组团之间的交界处,作为小组团划分的自然界限。
4车库分布
在山地小区设计中,另一项重点就是汽车库的设计。在山地环境中,以不减少绿地环境面积为前提,利用地下、半地下空间来布置停车场地,是最具有优势的。
由于本案的场地整合后,可利用住宅南北向形成半地下空间作为车库使用,这种半地下车库的优点在于可以少占用露天场地,方便住户使用也便于单户车库的售出(此后称其为依附式车库);其次是利用前后楼之间的高差组织地下车库,其特点是车库顶部可以回填覆土层作为住宅的中心绿地以及宅间绿地。
6景观核心
在概念设计中所涉及的景观并不是最终的要达到的结果或是目的,而是在规划层面上的一种设计控制与引导,本案的景观设计概念也是分为两个层次,即主轴景观与宅间景观:主轴景观的作用是形成步行绿化主轴,以带状绿化为主要布置形式,结合步行系统规划,有机联系各组群以及组群绿地,使各个组群绿化连为一体,增强户外空间连续性;宅间景观绿地则提出层叠式垂直化台地设计,是宅间绿地形成都层次空间区域属性,即可以有公共区域又能提供宅前庭院私属区域,是区别于平地式宅间绿地设计的最大优势。
7建筑布置形式
山地住宅的布置形式可谓是形式多样,以平地是的住宅来说要丰富很多,在本案中主要出现了两种布置形式:一种是错层式形式的住宅,这种布置的住宅多是垂直于等高线,单元之间或单元之间地面高差通常是1.5m或3m,适用于山地坡度10%~30%,优势是满足地形的要求的同时丰富了山地住宅空间以及天际线的组织;另一种是掉层式形式住宅,主要是沿等高线水平布置的横向掉层,此类住宅的第一层往往是半地下形式,由于通风效果相对要差一些,因此更适合用于作为车库或下跃附赠住宅。
8 结论
美国建筑师赖特认为:“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象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中国古代建筑思想中也十分强调“枕山而居,天人合一”。规划设计体现山地场地特性,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原则,注意处理好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规划设计重点,努力把小区规划成具有优美的居住环境、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新型居住小区。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虽然经过了很多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了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一些问题。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主要原理就是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结合科学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自然以及经济发展协调共同发展的城市生态。我们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在研究设计以及模拟城市内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找出最佳的城市生态位置,找出最佳的城市规划设计协调方案。本文主要从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地论述以及分析,希望借此文能够对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做出有益的指导和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多的错误和不足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1.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
在我国进行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必须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符合3个特点。首先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要从科学的角度去看设计全过程;其次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起点必须要高;最后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必须要符合现有的条件,切合实际来进行设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地体现经济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以及生态因素,一切设计要素必须要符合生态学的相关要求以及相关原则。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经济性,社会性以及生态性的角度建立的符合人类居住条件的有机生态体。在规划过程中实现自然与人的完美匹配,形成互惠互利,双赢的城市建设。城市生态规划最终需要实现的目标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现状
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现状,总体来讲是在恶化,但是局部有好转的趋势。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在治理方面远远达不到破坏。我国城市的生态赤字在不断扩大。最主要的表现是城市的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城市的沙漠化程度呈现扩大的趋势;城市中的森林资源在不断的减退;城市中的生态物种在不断减少;城市的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城市湖泊面也在不断缩小,城市中的水污染在不断加剧;城市的大气污染非常严峻;城市中每天在排放大量的废渣,大量的垃圾正在包围着城市;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非常大的破坏,城市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导致了城市的经济损失以及生态财富损失。
3.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学的主要应用
3.1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城市发展同环境总体质量之间的平衡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地了解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结构,设计的大局观要端正,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建立健全以及完善总体的规划设计方案,督促规划设计要落实到位;其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针对城市的环境容量进行详细地控制。城市环境容量主要指的是城市能够承受的环境压力,主要包括了城市人口流量;城市土地容量;城市绿化容量以及城市交通容量。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经济同城市环境之间的平衡,不断地优化城市的生态主要结构,要充分地考量城乡之间的差距,努力地缩短城乡之间的生态差距以及经济差距。
3.2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给予重视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的区域性设计,尤其是要对生态变化频繁的区域进行有效地强调。在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城市的规划放在一个特别的位置上进行考量设计,从大的城市背景出发,认真设计局部的生态规划。强调能源以及资源的再利用。城市生态规划主要强调的是物质循环以及能量循环,这两种循环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主要体现在新物质不断地合成;同时新物质又被分解成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使之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是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初衷。
4.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3个方面。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李浩,李建东.生态城市规划实效论DD兼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3):53-57+88.
关键词:小区规划;方案;设计方法
一、现有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现状
1.1 现有设计理论的缺陷
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发展共同目标小区规划模式的消极性显现,科技发展使工作与生活空间能够实现重新融合,城市空间需要新的组织方式,经济体制的转轨,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面临危机,城市发展演变垦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城市规划方法亟待创新。小区规划模式的树形结构的组织方式本身固有的封闭性、自足性和确定性等性质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快速变化趋势相背离。城市规划需要新的规划方法,来适应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形势。
1.2 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近一个时期以来,受利益驱使,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不断涌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小区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大小的楼盘拔地而起。由于未预先进行市场调研和建筑策划,无序开发建设产生了很多“问题小区”。在金融经济危机冲击的这种状况下,研究探索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符合市场开发运作模式的小区规划设计方法非常重要。同 时,可以极大提高小区的质量,减少“问题”小区。当前的小区规划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规划设计定位不明、配建设施标准不能满足居者的合理使用。其次,旧区改造标准降低形成新棚户区。由于一些开发商急功近利,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再次,规划设计的手法简单、体现不出现代文明的成果。再次,规划设计缺乏生活居住的理念和应有的文化品位。最后,缺乏充分的前期调研论证,建设周期短,建设质量粗糙,降低整体小区居住质量等。
1.3交通问题
十多年前,城市居民乘出租车都是难得的情况,小区内几乎没有机动车辆。随着经济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小汽车进入居住小区,而且小车的数量将会快速增长。其直接带来的是行车和停车问题,并由此影响到小区的安全、安静和环境问题。
1.4建筑形态
装饰主义泛滥,使得当今建筑缺乏本质的建筑语言、内在的空间艺术个性。做一点罗马立柱,做一个三段式腰线,雕花铸铁栏杆,就可美其名曰为:“欧陆风情”。包括“新古典主义”在内,真正的希腊古典精神是反装饰的,至少是反对以装饰哗众取宠,而是更强调一种比例的和谐,人物共生,神性与人性的协调。过度的包豪斯主义一种过分的国际化、标准化建筑的盛行,使大量建筑呈现出呆板、单调、无艺术性、无地方特色的表征。过分强调国际化抹杀了建筑艺术的可能,美学的可能,使许多建筑沦为机械的居住笼子。
1.5居住环境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居住心理,在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中,最大的需求还是人的互助互爱的邻里关系,社会交往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这些需求是一个文明社会、新型居住小区必不可少的人类活动。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而离开人的社会交往,城市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住宅区有必要设置供居民交往,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使住宅找到与城市环境的共存关系。
二、住宅小区规划措施
2.1人性化
人性化的原则是要为以人为主体的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这就要求配套和完善各种各类设施、方便利民,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实现各种个人与社会的活动。因此,适应与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行多方面的人性化规划成为了设计小区住宅规划的基本要求。小区的规划与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由此而伴生的艺术审美需求。唯其如此,我们更应该时刻铭记以人为根本、为人而设计、为人去规划的设计理念。
2.2构筑有序的空间
住宅小区内根据居民的室外活动内容和室外空间安全防卫的要求,按照不同领域的各自属性和室外空间层次划分,组织由外向内、由动到静、由公共性质向私密性质渐进、符合行为逻辑的良好空间序列,由此把室外空间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四种。在构筑空间序列时要突出功能性、观赏性、经济性及生态性的特点。住宅小区级公共空间为开敞的多形态空间,也是多数人群的集聚场所、邻里交往的场所,在设汁时应注意动静态结合,配以不同个性的小品及铺装等,但应避免尺度过大,过分追求气势的做法。组团级的半公共空间为半开敞、半围合的空间,主要提供户外健身、休闲与交往等活动。组团往往由若干个院落组成,院落属于半私密性空间,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较为封闭围合,能很好地体现传统的重视邻里交往的住宅特点,具有领域感和归属感,并且提高门外场地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扩大住户的活动范围。住宅内的空间是家庭成员的私密空间,家人可凭借这个空间进行休闲、健身与交往等活动。
2.3组织便捷的交通
从机动交通进入到住宅区的第一天起,交通安全以及噪音尾气排放等方面的问题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减少其负面影响,在住宅区交通流线的设计中,往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人车分流的手段,对住宅小区内的交通进行严格分级。这样的做法虽然减少了对步行者的伤害风险,但是居民丧失了交流往来最适宜的道路交通空间,只能被动地集中在公共活动空间和步行空间中。同时也造成了交通空间使用的单一化,也增加了道路交通面积。
解决停放车辆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
(1)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既方便又要安全。
(2)场地的制约条件,主要从节地、防干扰、经济适用等方面考虑。
规划设计的难点就是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设计中根据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地面、地下和室内等不同的方式合理停车。地面停车场既方便管理.而且建设费用又比较低,在现今仍多有应用,但从可持续发展来看,这种方式用地较大,不宜过多采用;路旁就近停车最为方便,但不利于交通安全和管理,同时占地较多,污染环境,所以这种方式可作为临时紧急停车或其他停车方式的补充。地下停车库、半地下停车库可以与地面建筑或体育场地、集中公共绿地、人防建筑结合,做到功能多样化,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但地下车库上面必须采取隔音、隔气和防火、防爆的措施。高层建筑下的车库可以与楼内的电梯相通,实现最短路线的“门对门”的立体分流。住宅底层停车相对于其他方式不占用公共空间,但其容量小,一般适用于高档别墅区或小汽车拥有率低于0.3的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小区停车场的设计应结合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兼顾近期和远期,要留有发展的余地。
三、结语
综上所述,2l世纪的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是以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为指导,从时代、社会与自然中寻找规划设计方向的创新之作。作为规划设计者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针对问题深入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而不只是抄一些表面的手法,玩弄一些不切实际的概念。
参考文献:
关键字:城市规划建筑规划
1.理论的提出
在城市局部地段进行群体建筑空间设计,我们须视其为组成城市总体文化风貌与景观的有机元素,不能统以“世界建筑”加以充斥,也不能片面强调民族建筑形式,掌握其传统秩序是关键。纵观示范村的设计过程,可分为:分析、综合、评估3个步骤。分析从收集资料入手,基于对基地、人口、交通、民俗、自然条件、景观资源、技术规范指标等相关资料,采取调查、咨询、实地踏勘等手段。考察了项目用地的使用关系及其与交通系统的联系。确定合理的功能配置并分配与三维空间景观的可能对应关系。分析交通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车行系统与行人步道间的层次分离与连续等等。
对设计地段相关的基地资源条件综合分析,对地形、地貌、景观资源等等分析目的使得基地更加具有景观经济和生态等多面价值。在这里运用了视觉序列分析法。认知意象分析法,类型学分析法,行为心理学等分析方法。例如示范村东西轴上序列景观的设计就是采起了视觉序列分析法。在建筑赋形上采用一系列徽居的原型,易于和市民取得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就是运用类型学手法。
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形成了初步的概念、设想。随后对实体和空间要素进行组织,构画出清晰的结构,经几次讨论后对赋形加以完善充实。在评审会上,方案可行性空间形态结构清晰宜人。相关的城市职能的考虑都得到较高评价,我们的工作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当然在设计技巧协调矛盾方面显得有些不足。评估反馈的信息肯定了这种规划设计方法。
2.工程概况
作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国家级园林城市,合肥市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常青镇地处市区西南,距老城区6.5km,1995年工农总产值40.2亿,实现利税5.1亿,是全国最佳乡镇之一,投资环境百强乡镇,被誉为安徽第一镇。小康示范村选择在常青镇具有典型的指导意义。小康示范村规划用地40公顷,位于东流路北边,潜山路两侧,沿东流路东南可达骆岗机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潜山路向北可至合肥火车西站和长江西路,潜山路规划有公交车站点,交通便利。示范村区域位置优越,环境良好。
征求方案的结果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与东南大学方案并列二等奖(无一等奖)。笔者有幸参加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获奖方案设计工作,这里谈谈对新型小康示范村规划方面的一点认识,以求赐教。
3.规划设计思想
小康示范村既不同于城市居住区,也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乡村,而是新的条件下,农民富了以后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一般由工业农业养殖业、居住等构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环境空间。我们从环境、交通、效益等方面出发,分析研究现状,吸取以往乡村规划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合肥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我们提出设计目标:按照现代化城乡发展需要,创造一个布局合理,结构清晰、功能完善、内外交通便捷,主体设计意象富有个性、空间蕴涵建筑文化内涵的示范村。为示范村生产、生活、旅游休闲提供一个优美文明的环境和先进高效的产业条件,并为示范村的规划建设产业经营与管理提供可行的依据。下面就从各构成要素来说明小康示范村规特色。
在儒家文化的指导下,人们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之后躯体要入土方能得到安宁。在早期西方就已经将墓园当成了社交的场所,并且形成一种习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几乎所有的墓园都像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人们在其中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心理的不适,墓园是兼具文化与景观的场所,在这里生者与逝者共存,历史与现代交织、灵魂与自然融合。在国内也有很多公墓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确立墓园主题、立足墓园文化、划定功能分区,注重道路的等级划分及布局、植物文化的选择与应用等等。上海福寿园东园,通过墓碑的合理摆放、园路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建造一座墓园“公园”。墓园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为园区增添了原始自然的野趣,还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作出贡献。墓园规划应考虑基址的基本场地情况,例如水文气候、地势地貌、自然资源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充分结合场地现状,合理开发利用,尽量不破坏现有山势和植被,坚持因地制宜的景观原则利用各要素,注重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建设[4],各功能分区在地形处理和平面布置都考虑了因地制宜,结合现状地形进行布局,如生态休闲区应以植物群落造景为主,形成密林景观,能很好的起到调节小气候生态的作用。
墓园总体规划设计根据墓园景观人文化、公园化、生态化三大指导思想,将墓园分为接待服务、休闲游憩、生态墓葬三大区域,规划设计对墓园内各区域功能及景观进行统一安排、合理组织,使得它们有机协调的形成一个整体。接待服务区位于整个墓园的东面,包括入口广场,墓园接待区,以及神道。入口处设置一牌坊传达古典传统的氛围,宽敞明亮的入口广场给人以明朗温馨的感觉,使人们一进入墓园,便感觉不再是阴森恐怖的传统墓地,而是生者精神的寄托之地,逝者灵魂的安息之所。布置时令花卉的花坛与神道、广场一起位于整个墓园的中轴线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神道是护送逝者通往极乐世界的必经之路,神兽犹如忠诚的士兵守护在墓园入口,狭长的空间以及整齐有韵律的安置神兽,突显了庄严、肃穆的气势,创造了人神对话的神圣空间,起到良好的视觉引导效果,将整个墓园入口同墓葬区联系起来,同时让前来祭奠亲人的人们提前酝酿对亲人的哀思。休闲区与神道紧连,位于整个地块的山腰,地势较平坦,开阔。规划尊重地形地貌的自然形态,开阔的草坪随地形自然起伏,在原有植物群落背景的衬托下丛植稀疏树林、点缀花卉色带,形成亲切宜人的自然风景林地。区内设置游步道、坐凳、凉亭、花架等游憩设施供人们休闲、娱乐。“忠义广场”是整个休闲游憩区的景观序列起点,广场上的景墙刻以“忠孝礼义”为主题的浮雕展现出儒家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孝“”中庸”之道。广场上种植天竺桂树阵为前来观光祭祀的人们提供休息场所,周边种植象征佛教精神的缅桂花,纯白芬芳的缅桂花也象征了已故亲人纯洁高尚的情操。“二十四孝雕塑园”位于通往墓区的道路两侧。园路沿途倾斜摆放刻有二十四孝故事的石板,一旁的雕塑生动地讲述着中国传统的慈孝文化。雕塑这一现代艺术的设计语言传达出公德普及、美德教育的场所精神。人们在此纪念之余,感受到中国文化之“韵”,千年之“孝”,纪念之“灵”和休闲之“趣”,使得休闲区景观精神化和纪念性兼备。
墓葬区是墓园的主体,坐落在整个墓园的西面。众所周知传统的墓葬多数建直立的墓碑,在过于追求经济的趋势下墓葬过密使得“青山白化”,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同时破坏了环境,而在本案设计中一改“公墓”形象,注重“墓园”的文化性以及生态性,根据实际需要将墓葬区分为名人名园区、高档墓葬区、中档墓葬区以及大众墓葬区,而根据地形以及植被现状分别规划了以下几种墓葬形式:传统墓葬、树葬、花葬、草坪葬、艺术葬、壁葬、塔葬。名人名园区———位于墓葬区中部平坦地域,紧邻主干道两侧,该区域主要以艺术葬形式为主,如使用艺术墓碑等艺术手法,使得景观具备更多艺术性,另外景观设计要表述名人生前的事迹,教育后人去瞻仰、学习,墓冢不设明显边界,增加人们的参与性,让人们去了解墓主人生平事迹,从而学有所获,思有所得。高档墓葬区———位于墓葬区南面,主要是树葬及花葬形式。区域处在较安静地带,墓葬景观根据每个墓主人的生前爱好或意愿,结合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融合,并结合景观置石、理水的造景艺术手法,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表达对主人的思念中档墓葬区———位于墓葬区的北面,以花葬、草坪葬形式为主。墓葬摒弃传统墓葬碑与碑“排排坐”的形式,而采用更为生态的平躺于草丛的形式,而墓碑的独特性在此墓葬区体现尤为明显,例如墓主人生前爱好音乐,墓碑便选用琴键、乐器等艺术性形式来展现。大众墓葬区———位于墓葬区的西面,以传统葬、壁葬、塔葬形式为主,在人口众多的现代城市,节约用地必不可少,除了传统葬以外,壁葬、塔葬形式使得骨灰的寄存比较方便,也体现了这种葬法更为集约、生态,使整个墓区原有区域最大限度的保持其生态面貌。整个区域主要配置以常绿植物为主,有万古长青之意,形态上端庄挺拔,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入口主要由高大乔木配置花坛以及有色叶植物形成入口景观;神兽大道外侧种植珊瑚树绿墙,内侧列植圆柏,彩色灌木带衬托神兽,追求统一和谐中的多变;服务区设置水池景观,铺设木平台,池边与木平台围合处铺以细沙石,里面的三块置石为佛教园林中最典型的“三尊石”,营造安静、祥和的气氛与庄重、淡雅的墓园景观相协调。区域尽量保留原有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的种类,考虑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常绿与落叶之间的搭配,增加该区域的植物季相变化,选用银杏,垂柳等落叶树种以及红枫等有色叶植物,金秋树叶变黄变红增添墓园的纪念气氛。整个区种植设计因地制宜、选用乡土树种,传统葬区内,园与园之间种植松柏常绿林相隔,区域区之间种植花、灌相连,墓与墓之间植常青树相衬;树葬区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物,按照自然生态植物群落的配置模式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
现代墓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将中国传统的文化性,城市绿地的功能性,以及景观生态性结合成为趋势,在公园化墓园中人们感受到的将是温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憧憬。墓园景观将在这些新内涵,新形式下发挥其生态、文化、教育、游憩等重要作用,在城市园林景观背景下创造更丰富的园林空间。(本文作者:尹郭铭、刘扬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