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营管理模式

经营管理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营管理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营管理模式

经营管理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 特殊性 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 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西藏拉萨着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着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禁区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经营管理模式范文第2篇

本文主要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相应的相关者利益理论和产权理论等原则规定,对乡村旅游的运行状况和经营管理主体进行解析,详细说明了乡村旅游几种典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分析了相应经营管理模式的优点和缺点,同时剖析了经营模式的适用,对相应经营模式进行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些经营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在具体的操作运行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因地制宜。

关键词:经营模式 乡村旅游 优缺点

乡村旅游伴随着其内容结构的不断完善化,相应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新世纪开始以来,这种旅游形式收到了各方人士的追捧。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的发现和科技带给社会的巨变,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的加快;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概念的提出和贯彻,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是促进乡村旅游兴盛的因素。繁荣兴旺的景象也不能掩盖乡村旅游各地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其中设计到经济水平因素、地区资源条件等原因,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经营管理模式的制约,这关系到地区旅游的发现程度。这里所讲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指,在整合资源因素时,利用一定有效的管理手段或组织手段来达成目标的方法(方式)。基于乡村旅游时,经营管理模式主要设计到经营者、经营管理方式和利益相关者之间责任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

一、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模式

1.自主经营或分散经营模式。

1.1含义及其特征。

自主所有权,自主选择经营管理模式,不进行、租赁等行为,在所有权下,自己行驶管理权和经营权,这便是自主经营模式。旅游资源的乡村所有者们以家为单位自发经营项目,不采取其他方式经营,这样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一体化可以避免一定的纠纷。自主经营管理模式的表现形式是,农村个体户自发开展乡村旅游业务,提供衣食住行相关服务,个体户可以形成一定规模,一般不设立管理机构。

1.2优缺点。

个体户自发开展旅游服务,利益驱使个体户们的经营积极性较高,只有提升服务水平才能吸引顾客消费,才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实现更大的价值;与外来者产生矛盾的可能性不高,权责分配容易发生的问题因为自主经营原因而减少;个体户更爱惜家乡环境,所有更有利于地区环境保护,有利于乡村文化传扬,体现当地风味。规模扩大,经济利益必然带来竞争加剧,面对竞争时,由于经济因素、文化素养、观念等因素的参差不齐,个体户会采取极端方式,如大肆进行价格战;资金和技术又是旅游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瓶颈,资金和技术的充足会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然而又不希望引进外资。

2.业户与公司结合的模式。

2.1含义。

这种模式是在我国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模式。旅游经营管理要以经济实体、技术协会、科研机构等为指导,用社会上的服务使得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进去农村旅游发展,农户与公司之间以合约为基础,农户开展具体旅游经营,市场运行和销售环节由公司组织完成,二者工作相互配合。这种模式是基本特征是充分发挥农户的规模等各方面优势,不同于工厂生产运行,不必集中进行,更不需要程序化操作,各个农户分散进行作业和提供各方面产品与服务。当然也需要一个有顺序的服务结构,公司要保证农户工作的高效高质量运行,这就需要其对农户采取相应的培训教育。这种模式主要包含三种类型:一体化契约型、准市场契约型、市场契约型。一体化契约型,基于要素关联,农户提供的服务变成公司的操作地方。农户没有主体地位,而参加到公司的布局中来,从而获得以租金和工资等形式的补偿,公司形式操作控制权,取得效益。不过我国农业人口多,资源有效,这种方式整体推广可能性不高,推广价值有效。准市场契约型,基于合约规定,规定好农户与公司二者之间在产品服务生产销售、利益分配、权责分配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建立二者之间稳定的和谐的权责分明的关系。市场契约型,基于收购合同,公司为农户提供收购保障,但二者都是独立的,价格是二者关心的根本,二者之间的买卖关系是市场化的短期的,即在合同下,把买卖集中进行。市场经济下,商品因素变化大,这种类型稳定性不高,也就占不了主体地位。业户与公司相结合的模式就是要求二者合作于农村旅游经营中来,用具体合同使得二者之间权责分明。公司负责培植客源,活跃市场,改进经营管理模式,农户负责提供特色产品服务,按照公司规定操作标准,参加培训。开发成本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农户也可参加入股,进行分红。

2.2优缺点。

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是基于解决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下单位农户经营规模小与大市场要求之间的矛盾,其可以把国家经济政策和市场政策具体运行到公司运行管理中,更好地实现公司指引农户行为,把产品服务的一体化过程有机结合,使得农户生产运行行为与市场紧密联系,组成经济实体。其具备单一农户不具备的各方面素质优势,可以满足农户的需求,提升农户各方面素质,有利于农村各方面的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可以集中利用公司在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农户的自身特色优势,有效结合二者,克服各种缺点和弊端,链接市场。然而,农户数量是巨大的,能够匹配的公司数量不足,这样农户就不能根据市场进行选择。就二者合作中地位而言,公司拥有资金技术信息等各方面的优势,熟悉市场变化,熟悉政府政策,把握销售渠道,而农户各方面均处于劣势,且为了获取有利地位,农户之间恶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农户处于不利地位。农户提供的产品服务相对形式单一,质量保证不能保证统一高标准,而且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公司进行培训,这些无形中增加了公司负担,沟通不适当,容易造成矛盾。

二、、业户、公司和社区相结合的模式

1.含义及其特征。

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是上一种模式的升级版。业户、公司和社区相结合的模式中的社区是相关乡村旅游协会组织,一般一户一个代表,整体参加,相当于一个董事会的作用,其职责是管理一切与本村旅游业相关事物,例如培训、财务、人事等。公司是指村里办理的企业,非外来的,接受协会委托,具体负责相关业务,如设施建设管理、营销策划、监督等。业户是农户单元,接受公司安排,定期结算业绩。经营模式特征是其中三者之间权责分明,利益分配得当。社区采取行动对整个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公司负责营销项目,举办活动,业户负责生产,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服务。三者相互配合,利益分配明朗。三者之间相互制约,这种制约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行为,保证了旅游业发展的质量,而且具有公平性,充分保证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

2.优缺点。

业户、公司和社区相结合的模式是一种升级,其可以保证效益的均衡化分配,其间的企业只负责管理经营,不直接提供旅游服务,而业户是直接提品服务的主体,这样可以保证业户的效益。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继承弘扬乡村文化,延续乡村特色,因为这种模式中的一切参与者都是当地人,他们更加珍惜生活的土地,而且可以把当地特色风情挖掘出来,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提倡的原则,权责分配均衡,相互监督和合作,实现共赢的局面,安定有序进行。虽然这种模式是改进版,但适应具体运行中还是暴露一些问题,伴随着游客增加,旅游规模就得扩大,资源就得开发,服务水平也得提高,需要开发更多的旅游项目,这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里的企业毕竟规模有效,资金远远达不到要求,就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矛盾就会产生。虽然权责分明是业户、公司和社区相结合的模式的追求,但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不和谐情况发生,公司需要统一安排游客,而业户想用其他标准,这就导致公司和业户之间矛盾的产生。而且公司掌握着资金流向,有时候会发生利益分配上的问题。

三、整体租赁模式

1.含义及其特征。

这种模式在我国兴起于上个世纪末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期,基于旅游业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具有具有资源而经济水平低的西部全面发现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把旅游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由企业对景区进行长时间经营管理,按照合约由经营者和所有者分成经济收益,其实是企业负责资金、政府负责资源,共同盈利的途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是基于政府授权,企业开展建设,独家经营管理的模式。企业性质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国有企业,可私营企业,可外资企业等,而且合作方式多样,具体规定明确。资源由国家赋予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但资源的所有者还是国家,政府还关注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环境保护,企业追求利益,但必须保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保护环境,政府负责整个过程的监督与指导,协调各方面之间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调控,保证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优缺点。

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主要由一家大型企业负责,这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更好地把旅游资源推向市场。政府和企业相互配合,更好地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二者之间相互配合工作,发挥优势,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业经营管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风险,经营权长时间转让,管理体制不到位就会造成政策风险。这种模式主要各方利益分配均衡,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旅游业发展。投资企业如果由于某种因素未能按照合约投入资金,均衡就会被打破。政府的政策变动、人动等都会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有时候会引起文化冲突,导致不和谐。

四、其他经营模式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除了上文五种经典模式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模式,一般都是上述模式的演进和变化。

1.农户和农户相结合的模式。

我国地大物博,农村区域巨大,有些地方发展观念比较保守,人们不愿意采取租赁的方式,而是选择相互间合作的方式,利用示范户的效应,在全村进行学习交流,分享经验教训,总结收获。这种模式一般不会与外部发生联系,不存在文化冲突,有利于保持原有特色,当然资金量有效,服务观念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都是制约因素,规模扩大一般较难,而且容易发生利益分配不均的矛盾。

2.旅游社、村旅游协会组织、公司和政府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全方位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因为其充分考虑到农村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参与者的利益,这也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如企业开拓市场、旅行社管理、政府规划等,这有利于发挥各方优势,有效避免分歧产生,为农村旅游业发展提供动力。

3.业户、公司和政府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为了避免公司和政府相结合模式存在的风险,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而发展起来的,其更强调政府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公司经营能力,发挥业户主动性。

4.个体农庄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具有能力业户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多表现为个体户,这种模式可以带动地区致富,但一般规模不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各方面需求不断增加,农村旅游大势发展,遍地开花,但发展情况各式各样,水平不等。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经营管理模式,只有解决好这个因素,才能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促进农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国内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09-01.

[2]梁华,周武生.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选择——以广西为例[J].农业经济,2012-11-15.

[3]王静,方旭红.基于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J].今日科苑,2008-01-08.

[4]魏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5.

经营管理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相关问题

一、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常见问题分析

(一)战略规划方面常见问题分析。企业的战略规划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从企业战略规划的角度讲,大多数企业仍然存在较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战略规划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五年规划”中甚至更短,且规划只注重企业的发展规模、产品研发、利润情况等,缺乏完整的战略蓝图和战略支撑体系。第二,战略规划没有与经营计划、人力资源计划、财务计划、绩效管理等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战略管理控制及执行体系。第三,战略规划仍停留在公司领导部门,没有与企业其他管理及执行部门、员工日常经营活动有效地联系起来。第四,企业没有按照战略规划合理的配置资源,某些关键战略目标的实现没有得到保障。

(二)业务流程方面常见问题分析。企业在业务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四个大方向体现:流程结构、流程环节、流程节点及流程管理。而流程结构问题主要为:流程的系统性较差,缺乏整体统筹,对于需要统一规划的相关流程未进行整体考虑;流程主体不明确,对某一流程的负责部门没有做明确规定及对不可分割的工作却由两个或多个部门负责,造成双重管理;流程过长,一个流程中设计多个步骤或子流程,各子流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依赖关系,造成流程运转不顺畅。流程环节问题主要为:存在多余的环节及环节跳跃;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流程环节顺序不合理及执行错位等。流程节点问题主要为:缺乏计划性,一些需要根据计划进行的工作而在实际执行时则变成根据相关部门提出需求进行。流程管理问题主要为:流程设计与公司战略不匹配;流程控制性较差,各部门“各扫门前雪”使得流程运行缺乏整体推动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常见问题分析。很多企业随着规模的发展壮大,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但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停留在表层,缺乏对人力资源更深的认识及开发能力。目前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常见的问题主要为:缺乏人才市场观、竞争观以及人力资源整体战略规划;缺乏对部门职责的科学界定及岗位职责的明确描述;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及约束机制;部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仍然存在重行政职务轻技术职务的现象;缺乏对培训及绩效考核更深层的研究与执行等。

二、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变革对策研究

(一)战略规划存在问题对策研究。企业的战略规划除了详细制定短期发展计划及“五年期”发展计划外,更应该结合国际市场的发展情况及国家政策倾向制定更长期的战略计划,并根据市场情况及国家政策的更新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保障企业能够持续良好地发展。同时,企业的战略计划中除了规划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规模、产品研发、利润情况等外,也应该详细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资源配置计划、财务预算及财务管理工作、绩效管理工作、支撑体系的工作及调整措施。另外,企业在制定战略计划时,要鼓励其他部门及员工参与,群策群力并结合员工日常经营活动,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让员工与企业一起并肩作战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将企业的战略有效地执行起来。

(二)业务流程中存在问题对策研究。业务流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是业务流程再造,结合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情况,梳理出现有的业务流程图,根据现有的业务流程图,及实际的每个流程的工作情况,改造现有的工作流程,对流程中存在的多余的烦冗的流程予以精简,环节跳跃及相关的流程予以重新整体规划及整合,并为每一个流程明确主体,规定主要责任部门及主要责任人,对每一个关键流程及节点工作制定信息反馈制度及工作监督制度。对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管理层应注重管理策略、管理能力及激励约束措施,以保障每一个工作流程的顺利运转。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除了公司管理层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外,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的管理及执行能力也很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表层及人力六大模块的事务性工作上,更应该深入研究人力资源市场的情况及企业所需员工的心理需求和能力的培养情况等。同时,对于企业里面存在的岗位职责界定不清、缺乏完善的激励及约束措施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制度及机制;而对于某些技术型公司中专业技术人员重行政岗轻技术岗的现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在公司里树立正确的思想及氛围,并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素丽.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58-59.

[2]欧方久.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完善企业经营机制[J].经营管理者,2013(32):52.

经营管理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二次供水;管理模式;特许经营

中图分类号:TU731.5 文献标识码:A

二次供水是指集中式供水在入户之前经过再度储存、加压和消毒或深度处理,经过管道或容器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随着城市建筑高度不断增加,二次供水要求也不断提高。长期以来,全国许多城市二次供水市场由供水企业以外的建设单位、房产单位、物业单位等自行管理,存在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不规范、设施保养维护不合理、水质水压不达标等诸多问题。而现有的二次供水设施质量、施工质量、水质检测等技术手段都完全可以满足实际要求,因此二次供水问题表明上看是水质水压不合格、服务不到位、设备管理不善,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二次供水市场制度空缺、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经费无法落实等运行管理机制没有理顺,探寻一种合理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对于解决二次供水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二次供水市场管理现状

(一)缺乏二次供水管理办法

目前全国没有二次供水管理的统一法规,尽管个别城市出台了规范二次供水市场的地方法规,但大部分城市仍存在制度缺失。由于二次供水设施管理责任、运行维护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二次供水服务企业没有政策依据而无法实施正常的管理及合理收费。

(二)产权不清、责权不明

除了一些新建小区外,一些城市二次供水设施因为历史原因没有明确的产权主体,进而使责任不确定,规范管理的不到位。且大部分城市供水企业只服务到二次供水用户前的总表,二次供水设施则由物业公司建设和管理,二次供水水质水压与市政管网水质水压密切相关,出现问题时往往导致供水企业和二次供水服务单位的互相推诿。

(三)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

二次供水设施的运行维护需要的足量可持续的资金,而目前二次供水市场未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定价,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二次供水价格成本难以监管,居民认为出了高价,而用不到清洁的自来水,引起的用户投诉日益增多。

(四)水质监管难度大

水质检测以定时检测为主,而二次供水设施点多面广,城市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人力物力有限,不能保证及时发现水质问题。且即使检测发现水质异常往往可能不合格的水已经供应出去,应急措施带有必然的滞后性,水质风险依然存在。

二、特许经营模式

法国的公用事业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国内城市水业正在快速推进市场化改革,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引入特许经营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公用事业资产由政府或社区拥有,专业化的公用事业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获得特许经营权,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向政府或社区租赁资产用于经营,在经营期内负责维护该类资产并向区域内用户提供服务,通过向用户收取服务费来覆盖提供服务所需成本并获取合理利润。

要解决二次供水存在的问题,就应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在二次供水服务中,房产业主既是二次供水设施的所有者,又是二次供水的服务对象。专业化公司在资产与经营分离的制度设计下,将公用设施的设计、施工、经营和维护等环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营者为了保证项目的持久运作是能够有效进行二次供水服务的,因而特许经营的模式理论上也同样适用于二次供水市场化改革。

三、二次供水特许经营模式

根据特许经营模式的特点,设计二次供水管理模式如下:

(一)产权所有者

产权应归业主所有,这也是特许经营模式的前提。二次供水设施、小区供排水设施、电梯楼道、道路绿化景观等应视为业主的共有财产,其收益者是特定物业的所有人,专有和共有财产权的同一性确保了业主房屋权利的完整性。对于由二次供水企业出资建设改造的设施或产权不明经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许可转移的设施,产权归二次供水企业所有。

(二)设施建设维护主体

二次供水企业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从社区获得二次供水设施的特许经营权,并承担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安装及日常维护,对二次供水业务负总责。二次供水公司可以为供水企业下属全资或控股公司,也可以是社会资本企业。市场择优选择的竞争机制促进二次供水公司的提高专业化水平,降低运行成本。

(三)资金来源

二次供水设施需要的资金包括设计安装费用、电能消耗费用、日常检修维护、设备更新费用、清洗消毒和水质检测费用等。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安装费用应在房地产开发成本中给予考虑,而电能消耗、日常检修、设备更新、清洗消毒和水质检测费用等,应通过物价部门确定,在二次供水价格中体现。在利润的约定上,政府应控制二次供水公司盈利稳定,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四)行业监管和制度建设

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的二次供水监管职能。行业主管部门对二次供水服务企业从立项设计、建设安装、验收及运行维护整个过程达到的标准提出约束性要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二次供水的水质应进行监督抽检,并保证频率的合理性,水质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应责令其限期清洗、消毒。经过清洗、消毒水质仍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应停止使用,情节严重的应给与必要的处罚。

四、结论与建议

二次供水问题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为确保城市供水正常有序进行,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妥善解决二次加压供水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

(一)明确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制度建设。地方政府需要深化对于城市二次供水的市场化改革及特许经营管理模式的认识,逐步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积累城市二次供水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行业主管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应配合尽快出台《城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明确二次供水的行业主管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职责。

(二)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尽力保障公平竞争。一方面保障经营者能公平参与二次供水事业特许经营权的竞争;另一方面在经营过程中要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尽量避免产生新的垄断。

(三)加强成本监管,建立统一的二次供水服务价格。由物价部门对二次供水成本进行核算,二次供水服务企业应建立设施资产台账和二次供水成本账务,便于物价管理部门的监督审查。

参考文献:

[1]赵旭.求解重庆二次供水难题[J].水务世界,2012(5):29-34.

[2]傅涛,范晓军.澳门供水特许经营的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10(10):1-8.

[3]韩静,张雪.国内典型城市二次供水管理模式研究[J].供水技术,2011(4):57-61.

作者简介:

经营管理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效率评价 经营管理 应用探究

经营管理模式的有效选择,对于促进企业发展进步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经营管理模式选择过程中,需要对效率评价问题进行有效把握。DEA评价模式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效率评价问题。利用DEA评价模式过程中,要注重对相关指标进行选取,使之符合经营管理模式应用需要。一般来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主要涉及到了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个方面内容,在管理模式设置过程中,要把握效率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保证经营管理模式与自身发展情况保持一致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DEA模型概述

在对效率评价问题分析过程中,通过利用DEA模型,能够对效率指标进行有效选择,并且根据DEA模型,对效率问题进行较好的把握,从而更好地满足经营管理模式构建实际需要。DEA模型即数据包络分析法,该模型由CHARNES和COOPER等学者在1978年提出,在应用过程中,注重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把握,对“部门”和“单位”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保证生产有效性评价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在对DEA模型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决策单元的划分,决策单元输入类型有m种,输出类型有s种,这样一来,根据输入和输出类型,建立输入向量Xj和输出向量Yj。在对评价单元有效性分析过程中,需要构建C2R模型,在对C2R模型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决策单元的充分必要条件,保证决策单元能够获得最优值。同时,在计算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CRS模式下,DMU整体具有有效性。通过对相关公式的运用,以满足DEA模型需要,从而更好地解决效率评价问题。

二、基于效率评价的经营管理分析

基于效率评价的经营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对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把握,并能够对评价的效率性问题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才能够使效率评价在经营管理模式中应用发挥重要作用。

1.资源配置效率把握。

效率评价在经营管理模式中的应用,关键点在于更好地促进资源最优化配置,使其能够满足企业发展实际需要,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在进行资源配置效率把握过程中,需要对DEA模型进行利用,将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问题进行明确,并将各个问题作为DEA模型的一个决策单元。之后利用DEA对决策单元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优化,从而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应用到了“投影原理”。在进行资源配置优化过程中,需要对评价目的进行明确,并能够选择合适的决策单元,通过构建完善的输入输出指标体系,构建DEA模型。最后利用DEA评价分析,实现资源配置目标。

2.效率评价。

在构建评价体制过程中,要注重对指标体系进行有效选择。评价体制的构建,需要考虑到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并能够从投入和产出关系方面,对经营管理模式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问题,主要涉及到了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方面的效率问题。

2.1技术效率。

技术效率主要涉及到了企业生产技术与规模的综合效率问题,即在分析过程中,要注重对企业投入要素情况进行把握,并且考虑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投入要素浪费问题。从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情况来看,企业技术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资源浪费问题存在。技术效率问题,也是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收益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企业技术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收益,技术效率低,企业的利润将会降低,反之则会提升。

2.2纯技术效率。

纯技术效率主要是指投入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产出效率大小。在投入规模一定下,产出越高,这表明资源利用率越高,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越为有利。企业在进行管理过程中,纯技术效率低下,就会导致其“投入—产出”比例较低,从而造成其产品成本提升,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从纯技术效率角度来看,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实现对资源的最优化配置。3.规模效率。在对规模效率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资源整合的规模,其是否处于最优规模范围内。在管理过程中,企业对规模效率考虑仍有欠缺,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改善,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规模效率与规模效益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对于企业资源整合来说,影响较大。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加强规模效率的提升,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营管理模式应用探究

利用DEA模型对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经营管理模式选择及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对效率问题进行有效把握,具体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第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把握效率问题,选择的管理模式要注重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保证投入一定情况下,可以最大化地实现产出,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效率影响到了利润,效率的把握,要注重从经营管理角度出发,尽最大可能实现管理最优化目标,才能够有效提升“效率”。第二,经营管理模式选择过程中,要注重从管理体制角度出发,保证管理体制得到有效完善。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为企业管理提供依据,切实保证企业整体运行具有较高的效率性。管理体制构建,还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保证制度构建与实际发展具有较好的协调性。第三,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运行制度进行完善,注重提高企业发展的规模效率。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市场考察,并对自身生产情况和生产效率进行把握,能够提升企业规模效率,使其扩大市场占有率,以保证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利润目标。同时,运行制度的完善,还需要考虑到流程问题,从而保证运行发展符合企业自身利益需要,基于效率评价的经营管理模式应用,要切实把握“效率”这一关键点,能够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将效率摆在突出位置,这样一来,可以保证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具有较高的效率性和质量性,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通过对DEA模型的利用,为企业效率评价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基于效率评价的经营模式管理应用,要注重对相关指标的有效选择,能够对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个问题予以明确,并能够将这三个效率切实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当中,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以满足企业发展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欢明,诸大建.我国城市公交服务治理模式与运营效率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公交服务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1,02:52-62+126.

[2]丁杰,王卓.基于超效率DEA的批发零售上市企业绩效评价[J].商业时代,2013,35:83-86.

[3]梁明珠,易婷婷,BinLi.基于DEA-MI模型的城市旅游效率演进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3,05: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