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颂母亲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学会本课生字,能背诵、默写诗句。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情地朗诵古诗。
3.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及诗人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对母爱的赞颂。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2、搜集有关赞颂母爱的诗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了解诗人。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请你们认真听,想一想这首歌是唱给谁听的?(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2、在这音乐声中,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学生说,教师小结:母爱是三月的阳光,温暖儿女的心房;母爱是巍峨的高山,不怕风吹雨打的磨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讴歌、赞颂母爱的古诗《游子吟》。(师板书课题)
3、当你看到这首诗的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梳理)
4、了解诗人: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孟郊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自由尝试)
2、正音,指名划分五言诗的节奏。
3、再按节奏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4、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游子心,感受慈母恩。
通过诵读,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内容,现在请你们结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研究、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还没有弄懂,把它记下来,小组讨论。(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1、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喜欢的诗句的理解。喜欢哪句就说哪句。
2、引导学生读写临行前的诗句:当你再读这首诗时,你的头脑中是不是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课件出示母亲油灯下为儿缝衣服的插图)
(1)教师范读,同学们想象,并说说体会。教师边朗读,边板书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读一读,想一想,以同学们提出的“远离故乡的游子在轻轻地吟唱什么呢?”这个问题为主线,读写临行前的诗句。这几句再现了临行前的什么情景?请结合注释,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教师点拨:诗的第一句用“线”与“衣”两种极其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会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感。再让学生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4)交流临行前的情景: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母亲为何不等明天再缝?针对这一问题师生研究讨论: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临行前的情景?并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
(5)从“密密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缝进的只是一丝一线吗?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想象到的画面和体会到的意境先说一说,再有感情地读出来。
(6)教师提示:在古代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子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会回来得越早。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是什么意思?母亲“恐”什么?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临行前母亲会对儿子叮嘱什么?
(7)让学生分角色倾诉临行前的嘱咐,体会母子难舍难分之情。
3、教师过渡,引出作者感慨的诗句。
过渡句:母爱之厚难以回报,儿子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汇成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读,教师板书这句诗。)
(1)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把你的理解在诗中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用这个反问句式,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心感慨?为什么儿子的“寸草心”不能报答母亲的“三春晖”呢?讨论、理解这个比喻句。 (结合背景、诗句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和儿子永远无法报答母亲的遗憾。)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个性朗读,背诵这首诗。(满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朗读、背诵,把母爱的无私、伟大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读写结合,激起创作灵感,进行练笔训练。
关键词:大海;深情;故土;赞颂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1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诗歌艺术表现的区域里出现了运用音乐手段来演绎作品的现象,自古中国人民一向比较喜欢诗歌,特别是歌颂大海的诗歌和音乐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白居易的诗句《海水无风时》,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等等,这些诗歌自近现代以来大都经作曲家谱曲、歌唱家所演唱。
现实生活中笔者对大海形象的认识主要是在歌曲、文学作品、电影、电视里看到大海雄浑壮丽的影子,其次就是我们用歌声来赞美大海的刹那,感受到它博爱的存在。而词曲作家王立平笔下的大海就展现在我们眼前,真实得如同画卷一般,一切都让人惊叹!那海边的阳光、沙滩、波浪等等,这一切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面对大海,让人仿佛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不由自主地唱道一首歌曲《大海啊!故乡》:"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
这是一首二段体歌曲,第一部分速度平稳、深情,演唱时发声咬字很亲切、自如;直到处继而转为歌唱激情的抒发。第二部分的演唱应表现出新的歌唱内容,表现要从容、热情,唱出内心对大海和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歌词从"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开始,通篇质朴深情,如叙家常。借助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抒发人们对哺育自己成长的故乡祖国的热爱之情。若从科学角度考察,生命起源于大海,人类对于大海总有一种天生的留恋,也许大海就是人类的故乡!这不仅是艺术,也是音乐形象,当我们读歌词时,就会这样联想,妈妈生育了我们,大海生育了人类,"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你就理解了为什么大海是我的故乡了。因此对大海深情的歌唱,就是对母亲炽热的挚爱,这是第一乐句。
母亲的生活,应是自己故乡的起源,歌词中用了"海边生,海里长",说明作者对大海的依赖,正是对自己母亲的依恋。母亲的呵护是为了放飞自己的儿女,让儿女们去走自己的人生路,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母爱都是你的精神支柱、生活的源泉,因此随我飘流四方的是深爱,这是演唱的第二乐句。
大树对根的依恋,孩子对母亲的眷念,是永恒的。无论你走到何方,如同风筝一样,放飞的风筝总围绕风筝的线,风筝和线的关系,就如母亲和自己儿女的关系。因此,"走到天涯海角,总在我身旁"这是演唱的第三乐句。这样层层叠叠深情的演唱,把感情推向了。耳边回荡着"大海啊故乡,大海啊 故乡,我的故乡,我的故乡"。这种割舍不断的声音在回荡。
此曲首唱者中国著名歌唱家朱明瑛,她把这首歌曲表现的高雅而不失亲切,她真情演绎更为此曲添光加彩;她的嗓音深沉舒缓、情谊深长,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在演唱技巧方面,这首歌纯朴亲切、优美感人,格调高雅、深情;节奏可以稍自由控制,可把演唱技巧和对大海的真情实感的完美融合,歌唱气息的平稳恰好能展示大海的美好形象,使听者仿佛置身于漂游的海船上;尤其是歌曲演唱结尾处的声韵回旋美,让人留恋往返。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化让很多有志之士离开家乡,环游世界;因此,许多歌唱祖国,抒发思乡之情的歌曲广为传唱;《大海啊,故乡》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歌曲的词、曲作家都是王立平,主要作品有:《潜海姑娘》、《海港之歌》、《红楼梦》,《少林寺》等;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旋律优美,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歌曲创作于1981年,是作曲家王立平为中国第一部反映海边海员生活的影片《大海在呼唤》而作的电影歌曲。这首歌之所以在一直深受人民的喜爱,是因为它有一个博大的主题爱。它表面上是对大海、对故乡的爱,实际上是歌唱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对伟大祖国的歌颂与祝福。
作者王立平说:"这首歌应该说是关于爱的赞歌。是对童年、对大海、对母亲、对生活、对祖国的一种赞美和深深挚爱的一首歌曲。"这首歌可能引起人们对爱的许许多多的联想。演唱时能感觉到真挚的爱、深沉的爱,能于很多人产生情感共鸣,使很多人喜欢它。正是因为这首歌蕴含着一种博爱的主题,所以它不仅在中国广为传唱,更成为不少音乐会及歌舞晚会上的保留曲目,同时也深受海外华侨和外国人的喜爱,音乐是无国界的,这首作品不光能打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她的旋律感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灵。尤其是海外的学子,看到大海,能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仿佛隔着大海能够看到故乡。这种音乐魅力也同样可以带进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种族、每一个不同文化生活背景的每一个人,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想,这就是音乐,这种美的音乐是全世界人都能感受的。
这首歌表达了中国大陆和台湾不可剥离的感情,这首歌没有气壮山河的气势、没有纵横妖娆的旋律,但它却让人们在朴实中见到了真情,在温暖中见到力量;这首歌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更没有用很高的很强的音调来表达,但它娓娓道来,倾诉着一种非常质朴的、纯真的感情;歌曲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动听,歌词虽简洁质朴、却满溢真情。通过描写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表达了主人公对哺育自己成长的故乡与祖国的热爱之情。整首歌浓郁的抒彩与优美秀丽的曲调相互辉映,造就了一种别致的浪漫情调。在演唱时要用真情实感,唱出歌曲中那缠绵而又浓烈的故土情!
参考文献
[1]米哈伊拉瓦 E.《音乐概念》捷希伊出版社. 2009年.
[2]普希金 A.《精选创作第二卷》文学艺术出版社. 1978年.
[3]徐青《声乐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年.
1. 借助图画,引发想象
生动的画面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短短几个字把诗人的思念和盼望早日与故人相聚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学生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我在教学时借助图画让学生看到在一片盎然的春绿中,诗人身背行囊,仰天远望的身影,然后设问:你如果就是此时的诗人,你对着江河远山会说些什么?我会说:“家乡的亲人啊,我什么时候才能与你们相见?”我会说:“春天来了,可是我不觉得美”,我会说:“故乡啊,你现在是什么样子了”……这些表述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诗歌的真切理解。
2. 自己作画,再现想象
绘画是儿童反映自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教师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景物用笔画出来,同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我在教学《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在经过品读与想象后,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了梅花的形象,他们似乎看到了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梅花在悬崖边上盛开着。此时发下画纸,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梅花的形象画出来,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从而加深对梅花品格的理解。
3. 使用多媒体,帮助想象
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达到调动情感,诱发想象的目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写出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教学时,老师播放了瀑布激流而下的录音,再配有一幅庐山瀑布的挂图,学生体会到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更好地理解了诗人浪漫的想象,同时自己也对“日照下”的“香炉峰”,“挂前川”的瀑布,“直下”的飞流。“落九天”的“银河”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领悟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气势和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之情。
4. 运用导语,激起想象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导语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如:“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就要落下去了,黄河滔滔向东海奔流而去。诗人王之涣在鹳鹊楼上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今天仍然深深吸引着后人”。“一位慈祥的母亲非常爱护儿子。在儿子远离家之时,手中拿着针线给儿子缝补身上的衣服,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孟郊的《游子吟》,真切地感受一下母爱的伟大,”学生因导语而动情,动情则入境,入境才会浮想联翩,这为学生理解诗句、诗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5. 改写诗文,体现想象
美国著名诗人杰姆斯·墨瑟·兰斯顿·休斯于1902年出生在密苏里州的乔普林市,休斯出生之初,他的家庭十分贫困,为了养育这个新出生的孩子,休斯的父亲离国来到墨西哥发展,而母亲则带领休斯在野牛城、克利夫兰、墨西哥城、劳伦斯镇等多个城市辗转流离。[1]在劳伦斯镇的外祖母家生活期间,幼小的休斯便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但休斯一家并没有被贫困压垮,外祖母从未因经济拮据而向富有的亲戚去借钱财,也没有像镇上大部分黑人妇女一样屈膝来到白人家担任帮佣,而是将房屋出租来赚取微薄的收入。外祖母的自尊、自强在休斯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渴望独立与平等的种子,贫困的家境迫使休斯早早地便开始了工作养家的生活,他先后在餐厅中当过侍应生,在夜总会当过厨师,在西欧当过水手,在墨西哥当过教师……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休斯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切的素材。数年后,父亲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殷实的家境为休斯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可能,也成为其文学创作上的强力保障。在父亲的帮助下,休斯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林肯大学就读,期间取得了硕士学位。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的黑人文化运动“哈莱姆文艺复兴”蓬勃发展,这次规模空前的文化运动波及美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众多领域,“哈莱姆”曾为美国黑人的聚居区,此次运动也是因此而得名。[2]在“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文化浪潮中,休斯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主导黑人诗坛的“哈莱姆的桂冠诗人”,不仅如此,有评论者认为休斯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让美国重新成为美国》《新的歌》《黑人谈河流》等均成为休斯驰骋诗坛的优异之作。童年的经历及“新黑人运动”的影响使休斯的诗歌中充满了民族主义色彩,尤其在诬陷黑人案“斯考茨勃罗案”发生后,休斯在黑人问题上进一步觉醒,此后休斯的诗歌便紧紧与黑人的命运相连,他在不乏浪漫主义情调的诗歌中真切地展现了黑人的苦难生存境遇,诉说他们内心的憧憬与希望,同时也展现了作者自己对于平等、民主的追求。1922年,休斯集合其多年创作的诗歌组成诗集《困乏的布鲁斯》并成功出版,随后休斯还出版了《典当衣服给犹太人》《奇迹的领域》《延迟了梦的蒙太奇》等诗集。此外,休斯还创作了包括小说、戏剧、论文、随笔在内的文学作品,如《黑人艺术家和种族山脉》《辛普尔的山姆大叔》等。功成名就的休斯一直保存着朴实的情感,致力于展现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重塑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这也是休斯一直广受大众欢迎的重要原因。休斯的诗作为其获得了诸多的荣耀与赞誉,1946年荣获美国艺术和文字学院奖,先后被亚特兰大大学、芝加哥大学聘请为教师,并被《芝加哥卫士报》聘请为专栏作家。1967年,休斯逝世。本文将以休斯的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休斯的人生经历,探析兰斯顿·休斯诗歌中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塑。
二、兰斯顿·休斯诗歌中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塑
休斯在《黑人艺术家和种族山脉》中曾言: “毫不畏惧毫不羞涩地表现黑肤色的自我,如果白人满意,我们高兴;如果他们不满意,没有关系。我们知道自己是美的,同时也丑……我们是站在种族山脉的山顶,内心充满着自由。”[3]45这段叙述十分贴切地展现出休斯在黑人文化身份重塑路途中的首要追寻,即白人主流话语权中对黑人形象的刻意丑化与污蔑。在高度民族责任感的指引下,休斯辗转多个国家,与诸多有色人种进行交流,深化了其对于黑人文化身份内涵的理解。
(一)屈辱
1930年,休斯的诗歌《飞翔》发表在《机会》之上,在《飞翔》中,诗人采用双重视角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黑人的悲惨遭遇,象征着整个黑人族群的屈辱历史。一位被诬告为白人妇女的黑人为逃脱追捕者残酷的暴行而逃至沼泽之中,在这片冰冷而泥泞的沼泽中,黑人焦急而恐惧地奔跑着。简单的事件隐喻的是不简单的问题,在黑奴解放后,黑人并没有获得平等的权利,南方的种族主义者依然对黑人们穷追不舍,欺凌虐待,这使获得自由的黑人依然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
结合20世纪美国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休斯的《飞翔》绝非子虚乌有,黑人规范、私刑运用、流浪汉法令依然威胁着黑人的身心健康与正常生活, 黑人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他们往往有自己生活的社区,因为只有在黑人社区中,他们才能够享有正常人应有的待遇。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谋生工作中,来自异乡的黑人均遭遇着十分不公正的待遇,虽然蓄奴制已然在美国社会废除,但黑人长时间以来被奴役的状态使白人族群已然将黑人视为劣等种族,这就必然导致身处异乡的美国黑人延续着蓄奴制时期的屈辱境遇。
(二)觉醒
休斯认为,想要在白人主流话语塑造下存续已久的被扭曲的黑人形象,逆转黑人族群长期以来所经受的屈辱,首先要做的就是歌颂黑人的身体之美与精神之美。确如休斯所想,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群体在他的笔下展现了被掩藏已久的美。在诗歌《当苏穿着红衣裳》中,休斯赞颂了黑人妇女的身体美,通过将苏珊的脸比作“古代的浮雕宝石”的宝石,体现了悲苦的生存岁月在苏珊的脸上所留下的痕迹,而红色的衣着则使其明亮而美好。在黑人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着高贵、激情与爱,在对于苏珊身体、衣着的细致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当苏穿着红衣裳》中,苏珊就是高贵的象征。
休斯不仅歌颂黑人的身体之美,更重要的是歌颂黑人的精神之美、文化之美,在诗作《我的人民》中,休斯高歌道:“太阳也美丽,我的人民的灵魂同样美丽。”[3]69与白种人一样,黑人也拥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也曾贡献出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而这些正是黑人获得平等权利的大力支撑,也是黑人重塑文化身份之根基。在休斯最为著名的代表诗作《黑人谈河流》中,休斯通过对密西西比河、尼日尔河、尼罗河等河流意象的运用,歌颂了黑人上千年的辉煌文明,同时也讲述了一段黑人的屈辱历史,即被贩卖、被奴役的历史,休斯借此批判了在美国存续已久的蓄奴制,同样灿烂的文明与历史使生活在美国的黑人族群有权利摆脱被奴役的命运,获得平等的生存权利。在《黑人》中,休斯一方面进一步书写了黑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做出的贡献——建造金字塔、创造布鲁斯音乐、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战场上征战等;另一方面还书写了黑人在被奴役的时代中的悲惨遭遇——被肆意、虐杀……在诸多贡献与被虐境遇的对比中,黑人群体所蒙受的屈辱淋漓尽致地得到了展现,使全诗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自由之犁》《佃农》等诗歌中,休斯也书写了黑人对美国发展乃至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与牺牲,展现了诗人对于黑人文化身份重塑的坚定信念。
(三)重塑
面对积淀多时的屈辱,怀抱着光辉的历史,黑人族群在民主、平等不断发展的20世纪美国社会中开始谋求自己文化身份的重塑,在重塑的路途中,黑人所面临的艰辛可想而知,所以休斯认为,重塑的关键在于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与信念。在诗歌《母亲告诉儿子》中,休斯写道: “孩子,我要告诉你,生活不是康庄大道,到处充满着铁刺羡葬,但我仍然艰难地爬着……”[3]104在《黑人母亲》中,休斯讲述了一个被抢走的黑人还是在美国的棉花地中成为终日劳作的奴隶的故事,在棉花地中孩子受尽了鞭笞与虐待,在没有关爱,缺少希望的环境中,母亲敦促孩子不能停止,要求孩子不可停止地走下去,为他们的种族走下去。在《苏婶的故事》中,休斯也以母亲的身份提出了前进的鼓舞。这些诗篇中的“母亲”象征着黑人族群中的带领者,而“孩子”则象征着文化身份重塑过程中的黑人族群,“母亲”相信“孩子们”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拥有走下去的信念,途中的坎坷、失望、痛苦都会在重塑身份重拾自信后烟消云散。
在诗歌《还在》中,休斯书写了黑人族群不会被困苦所击败的坚强与力量,“他们就拼命地不让我笑,不让我爱,不让我活,可我不在乎这些,我还在!”[3]43在身份重塑的过程中,黑人所要追寻的独立、平等与自由势必遭遇到奴役者的反对与阻碍,在艰难的历程中,黑人族群依然存在于此,虽然重塑身份的历程是漫长的,但在这一过程中黑人族群依然对于未来的憧憬中充满着乐观与希望。在《新歌》中,休斯进一步扩展了黑人重塑途中的视野,他将黑人族群置于全世界所有受压迫族群的集体之中,这些“不被称作先生的人”想要重塑自己的“先生”身份,就需要团结起来,集合起来,使所有被压迫族群的身份重塑不再势单力薄,“从开普敦到香港全世界所有的名字前面没有头衔的人们向那些被称为先生们的家伙们吼叫”[3]190。此外,在《当我长大的时候》《单程车票》《我也歌唱美国》中,休斯均歌颂了黑人族群强大的生命力。
三、 结 语
自幼生活悲苦的休斯在成年后辗转奔波于多个城市与多种职业之间,这使休斯目睹了已然解放的黑人在美国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通过诗歌,休斯弘扬黑人族群的光辉历史,阐述黑人族群曾经的屈辱,鼓舞着正处在文化身份重塑历程中的黑人。可贵的是,休斯并没有将黑人文化身份重塑的追寻局限于本种族之内,而是将视野投放至全世界遭遇不公待遇的族群之中,甚至包括生活在美国底层社会的白人,[4]这就使黑人文化身份重塑具有了更为广博的力量。休斯不愧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参考文献]
[1] 虞建华,等.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和文学表达[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68.
[2] 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77.
[3] [美]兰斯顿·休斯.大海[M].吴克明,石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 单子坚.哈莱姆文艺复兴文学概述[J].外国文学研究,1992(03).
《繁星·春水》这部让我们怀念和感动的书,是伟大的作家冰心老人写的。在她这些闪动着灵光和真情的小诗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歌颂自然、母爱、和童心了。自然是美好的,母爱是伟大的,而童心是,是纯洁的,是她将这些赞颂集于笔尖从而酝酿成了文字。
诗中颂道:“那深蓝的大海”,“闪烁着的繁星”,“飞溅的浪花”,“晚来的潮水”,“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流星、大海、山影、晚霞,无不包含着温柔的情思,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诱人的芳香。景是如此之美,华光四散,而人也是美丽的。在诗人的笔下,“母亲就是大写的人”,“母亲是人类最崇高、最无私的爱。是生的慰安,是美的典范。”
读“母亲呵,天上的雨来了,鸟儿躲在它的巢里;心中的雨来了,我只能躲到您的怀里”,领悟到:母亲是我们心中的依靠,是风雨的臂膀。母爱如水,静之的温柔浸泡你。
在《春水》中有一段诗:自然的微笑里,融化了人类的埋怨。我读懂了自然用它的微笑化解了人类的怨怒。还有它博大的胸怀容纳我们,让我们洗尽铅化,重获新生。这是对自然多么崇高的礼赞!人类的枯燥与冷漠和大自然的新鲜与热情,如此鲜明的对比!在广博、崇高的大自然面前,人类该是多么渺小啊!去爱自然吧!与自然融为一体。那该是何等美妙的境界啊!
书中这样写着:“别了,春水。感谢你一春潺潺的细流,你带去我许多思绪。向你挥手了。缓缓地流到人间去吧,我要坐在泉边,静听回响。”这让我浮想联翩:春天的山涧里,清凉潺潺的溪流。涓涓的流向田野、树庄,流向人间。它带来的信息向山泉天穹无尽的流响,其中既有春水的温柔和清冷,也有诗人冷暖不定的心情意绪——诗人天意。流水有情,一幅交相融合的春溪图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