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担保公司业务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随着金融危机后期效应的持续发酵,也因宏观经济面下行压力的增大,导致了部分担保公司处于困境之中。从另一种视角来看待风险产生的原因,实则在于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特征进行全面考察,同时还因企业信息失真和担保公司内控问题使然。在此逻辑基础上,便应在业务人员岗位意识培养和激励机制设计上进行思考并实践。
关键词 担保公司 风险管控 实施
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形式的担保公司日益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而这种经济角色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来说,则体现的更为明显。从担保公司的角色定位来看,其实则为中小企业与银行间建立了联系的桥梁,无论在银行小额贷款的管理和风险管控上,担保公司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金融危机后期效应的持续发酵,也因宏观经济面下行压力的增大,导致了部分担保公司处于困境之中。
自从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产生蝴蝶效应后,不仅整个担保行业陷入了严冬。有担保的贷款到期后被银行追债且不给续贷,以及中小企业因为没有担保贷不到足够的款,而造成资金链断裂的比比皆是。正是立足于现状,本文提出了增强担保公司风险管控机制的主题。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从另一中视角来对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担保公司风险形成的认识
由于在当前的资本市场处于卖方市场,因此在风险的认识上应从借款企业和担保公司自身等两个领域来分别认识。从而,作为中介组织的担保公司,其所隐藏的经营风险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企业生产经营特征方面
企业生产产品的类别不同,将通过资本有机构成大小影响到借款数量;并也因产品理化特性的不同,而决定企业的生产周期和市场销售状况。诸如机械制造类和普通产品类中小企业,前者资本有机构成较大,可能出现一次性借款数额较多,这就在融资环节增大了担保公司的市场风险;后者尽管资本有机构成较小,但产品属于一般性通用品,从而因其可替代性强可能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这就在到期还款环节增大了担保公司的市场风险。从目前所推崇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来看,其所面临的资金融通需求更大(前期研发之需),但其产品能否被开发出来或者被市场所接受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从实践中来看,担保公司的确也在形式要件上对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考察。但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看,借款企业内在的生产特征和产品特质则属于具体知识,难以被担保公司业务人员所获知。这样便因企业在资本循环G(货币职能)―W(生产职能)―G`(商品职能)中的各环节问题,而导致利润回报周期过长或商品变现速度过慢的情况,最终使得上述企业在还本付息的时刻难以履约,这就为担保风险管控措施的建立提出了要求。
(二)企业信息真实性的方面
寻求担保公司服务的企业大都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抵押品。为此,担保公司便作为第三方组织增强了企业的信誉度,但若企业出现资金风险则要求担保公司贷为偿还借款。这一制度风险尽管可以通过严格鉴别企业客户来解决,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仍难以完全获得企业的真实信息。这些真实信息包括:企业社会声誉度、产品市场份额等。为此,企业通过信息包装便能够借助担保公司这一平台获得银行贷款,但之后的道德风险的出现则难以避免。
从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中看,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瓶颈。在此困境中,企业往往采取借壳的方式进行自我包装,从而获得担保公司的信任。不难预计,这种情况仍将长期困扰着我国担保公司业务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能否借助已经被银行广泛应用的黑名单制度,通过建立声誉约束机制来进行事前控制则是值得思考的。
(三)担保公司自身内控方面
众所周知,担保公司以收取企业中介费用来盈利。在我国宏观经济前景仍不明朗,企业预期仍不乐观的当下,便因企业在生产规模上的缩减,而导致了对外源性资金需求的减少。这一现实直接造成了诸多担保公司业务量下滑,严重影响到自身的可持续经营。为此,许多担保公司放松了对自身业务的管控,且替代来拉到企业客户为最终标准。不难看出,这种功利心态必然为担保公司带来诸多风险。
作为担保公司内部具体业务的办理人员,他们应成为管控担保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但在当前的企业环境下,他们在自身利益驱动下极易实施逆向选择行为。所谓“自身利益”,实则在于担保公司针对员工的薪酬分配制度使然。在没有企业客户的情况下,业务人员自然就没有提成收入。由此,这种薪酬分配制度就因“激励冲突”而使得担保公司内控上存在极大风险。
以上从另一视角所建立的认识体系,有效的弥补了当前的大众理解。在资本市场仍处于卖方垄断的情况下,惟有在企业识别和内控环节进行优化,方能建立起合理的风险管控机制。
二、认识引导下的风险管控机制探讨
通过对以上三个主要风险形成机制的阐述,实则就为建立风险管控机制提供了路径指向。由此,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担保公司风险规避意识的增强途径。
(一)面对企业生产经营特征方面
从担保公司的人员构成和业务流程来看,几乎不会对企业生产经营特征进行实地考察,从而也就不会在资本有机构成和产品特性上思考业务承接风险。关于这一点,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改变。资本有机构成的现代意义实则就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比例,即“资本要素/劳动要素”。在高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往往存在着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也就是单位劳动推动更多的资本要素资源。根据劳动价值论原理,这将弱化企业盈利能力的形成,从而影响企业未来还本付息履约能力。从另一个途径也能看出,即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知,若企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那么G―W这一阶段的资金占用量则较大,不利于经济剩余的创造;若企业产品以通用性(包括服务类产品)为特征,则会增加W―G`这一阶段的实现时间,不利于企业资金回笼。因此,担保公司业务人员应将企业经营特征纳入到资料考察范围之内。
(二)面对企业信息真实与否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是长期存在的。特别对于社会性企业来说,它的真实信息往往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和资产结构等方面进行包装。这样一来,即使担保公司人员都具有识别报表等形式要件的能力,但要件背后的真实性却无从得知。实践表明,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于资本市场领域,且已成为形成担保公司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诱导因素。尽管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规避方法,但在现有基础上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仍可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担保公司还应在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上下工夫。组织创新主要在于,纳入企业业内人士组成暂时的信息审核团队,而对于制度创新方面可以考虑引入声誉约束机制来规避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面对担保公司自身管控方面
一般来说,担保公司的具体业务都由一线业务人员办理,且在薪酬设计上采取“底薪+提成”的办法。这种绩效管理措施,实则就通过“提成”来激励起了员工的工作热情。然而,这种激励办法也会因员工对提成的渴望,而疏忽对企业客户的全面考察,甚至协助企业进行信息包装或造价,其后果自然不言自明。从中不难明白,目前许多担保公司的绩效管理措施存在问题。惟有在激励兼容的原则下设计激励机制,才能最终规避这种逆向选择趋势。所谓“激励兼容”可理解为,薪酬分配制度的设计在满足担保公司业务人员要求的同时,并能促进他们遵循担保公司管理层的意图行事。可见,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前部分满足,而后部分则未能解决好。
结合以上讨论,以下将分别进行实践模式上的阐述。
三、探讨基础上的实施路径
具体而言,仍然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实践。
(一)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特征方面
关于这一方面的实践很少在担保公司中开展,从而也就难以寻找现成的经验总结。笔者建议,在采取一对一的业务办理模式时,应通过制度形式强化业务人员对公司经营特征的考察,并通过企业申报资料上的关键参数估算出相应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关于产品通用性程度水平。由于资料信息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因此还须依靠业务人员的考察和业内人士的咨询来获得相关信息。
与此同时,还应给予担保公司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建立识别企业生产经营特征的能力。这中能力不应只是局限于对企业申报材料的考量,还应在实地调查和借助互联网全方位获得企业信息上进行能力构建。从管理层的意愿来看,公司并不希望因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而放低担保门槛,这最终也将影响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由此,应将管理层的价值取向通过培训完整的传递给业务人员。
(二)针对企业信息真实与否方面
企业寻求外源性资金支持是一种常态,并不会因一次借贷完成而不再次发生。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建立声誉约束机制来管控企业的行为。声誉约束机制之所以能够产生作用,在于企业的声誉信息在相对封闭的范围内(如担保公司范围)能被及时传递。从而,若企业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其行为信息将被其它担保公司所获知,最终将增大企业实施该行为的机会成本。具体来说,可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建立区域内担保公司客户的黑名单共享信息库来实现。
如果企业在某期采取了背叛策略(信息造假),他在当期将获得收益d,但是由于担保公司发现了他所采用的背叛行为,从而对其采取惩罚(不合作),从下一期开始永远采取背叛行为,企业只能获得b,所以企业在使用背叛策略后的总收益为: d+(f/1-f)b。若企业一直采取合作策略(信息真实),那么担保公司也将一直采取合作策略,这样企业所获得的总收益为:a/1-f。
基于理性计算比较上述两种情况的收益,只要a/1-f>d+(f/1-f)b,任何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收益都是微不足道的,企业都会有动力建立良好声誉。因此,双方为了获得最大化收益,“合作,合作”就会成为每一个阶段的均衡结果。由此,通过声誉约束机制的建立,得到占优策略均衡解――合作。
(三)针对担保公司自身管控方面
担保公司一般都有严格的业务操作流程,但在业务人员自身利益驱动下往往缺乏必要的风险规避意识。与此同时,即使出现企业借贷违约现象,也会因时间的延迟而出现难以追责的情况。因此,担保公司应在现有底薪+提成的基础上,还应建立经济和行政处罚条例,该条例应以公开的形式被业务人员所知晓。另一方面,还应健全担保公司从业人员的退出机制。关于这一点,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在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资格吊销等方面建立起完备的正式制度。惟有这样,才能在行业制度压力下倒逼担保公司人员实施合规的行为。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以上便从另一种视角下考察了担保公司所面临风险的形成原因,并在此逻辑下进行了风险管控实施路径构建。笔者强调,应和其它研究成果一起综合判断担保公司风险管控的路径取向。
四、小结
本文认为,应在面对企业生产经营特征方面;企业信息真实与否方面,以及担保公司自身管控方面增强风险规避意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更应关注业务人员岗位意识的培养。在培养业务人员岗位意识的同时,还应在激励机制设计上进行思考。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高勇.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空间与路径.中国审计.2012(17).
关键词:担保公司;现状;发展
一、我国担保公司的起步
担保公司在我国起步较晚,是我国走入市场经济后借鉴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经验,作为政策引导而设立的1993年11月我国首家专业信用担保机构――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金融业与中小企I之间的桥梁作用开始,我国担保行业2010-2011年间快速增长,2013年有所放慢,2015年末,担保机构数量、新增担保户数等数据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但代偿金额数据却突增。
二、现行担保公司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册资金不实是根
银监会《关于银行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开展合作风险提示的通知》中规定了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的人们要求是注册资本金1亿元人民币以上同时对担保公司过往的综合能力有严格审核标准,目的就是防止日后给银行信贷造成风险但实际运行中,很多担保公司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注册资金拆借,验资后抽出由此,融资性商业担保公司从一开始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际保证能力和赔付能力。
(二)现行政策制约着商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
首先,担保公司虽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失的助手,但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仅在减免税收方面,对后续的运营风险没有防范措施及解决办法担保公司承担责任后,只能依靠经营利润来弥补其次,很多担保公司不按照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对此相关部门没有任何监管手段最后,担保公司理论上可以通过反担保的方式来化解代偿风险,但实际运行中往往是提供反担保的公司本身的经济实力不强或反抵押的财产在法律上大部分是顺位抵押,使得担保公司代偿之后,追偿能力削弱,形成实质性损失。
(三)担保公司反担保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县域担保公司处于硬性反担保阶段,即反担保方式单一,要求较高、较谨慎,主要是房地产等小动产,反担保是否完备是担保项目取舍的重要标准。但县域中小企业虽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机器设备价值小高,部分企业土地、房屋等权证迟迟未能得到办理,无法达到担保公司的条件。同工商企业相比,涉农业务更难提供反担保物,如牲畜、果园等受气候和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且在开展反担保抵押上操作难度和成本较高,集体土地、宅基地等山于价值评定体系小全、政策法律存在一定障碍等,在开展反担保的法律和操作层而上均存在较大难度,这些都制约着县域担保公司业务的有效拓展。
(四)自身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担保公司急于开展业务,忽略了自身管理水平建设和员工业务素质的提高。表现在风险意识淡薄,业务流程不规范,决策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风险识别和防控体系。担保公司的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财务、法律等方面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方能与企业交流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三、我国担保公司今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逐步完善融资性商业担保公司的相关法律制度
应对现行的《担保法》进行修改,确定担保公司的监督制度,落实责任一要改变立法主体乱、监管体系不明的状况;二要针不同担保公司的属性,设立不同监管制度;三要增强社会第三方的监管力度,建立合作信息平台,形成良胜互动。
(二)担保公司要在业务创新上下功夫
融资性商业担保公司面对的是中小型企业,是银行不直接放贷的群体,故担保公司要建立一套有别于银行的风控体系。一要建立一套深度了解被担保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程序,据此判断该公司是否具备担保价值、风险把控点、解决问题预案应从该企业有无规范健全的财务制度、管理团队学历结构、从业经验、现有产品占据市场份额等方面进行考核;二要建立一套被担保企业信用考核指标,我国各职能部门已建立了企业、个人诚信管理体系司法部门有企业、个人涉诉案件披露,人民银行有个人信用档案担保公司应借助这些信息,建立一套信用考核指标,提高风险防范水准;三要严把审查程序担保公司不能认为有了资产抵押、企业法人代表保证,就放松了担保前审核工作重视对被担保企业内部稽核至关重要。
(三)拓宽担保业务领域
成立多种形式的担保基金。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出资设立中小企业共同担保基金按照自愿原则,通过入股形式建立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担保对象为互助基金的会员企业。选择有信誉、业绩好的专业担保机构对担保基金进行担保,以提高信誉,获得银行的信任,拓宽县域担保市场。鼓励担保公司接受应收账款、存货、仓单等多种动产反担保方式,结介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财务信息、管理水平等状况进行综介评定,采取单一担保和综介担保相结介、抵(质)押担保和信用保证并行的灵活模式。
(四)担保公司要建立完善自我保护机制
融资性商业担保公司要建立一套风控机制做到事前防范程序标准、事中监控方法到位、事后补救措施得力担保前重点收集企业信用、财务状态、业务经营水平及管理团队素质担保项目确立后重点要转移到企业的财务、生产、产成品库存变化等动态指标上若某个担保项目出现问题并代偿后,要迅速启动保护程序,了解抵押资产状况,资产不能覆盖代偿金额时,要立即对被担保公司做详尽调查。
(五)多方协作,建立更合理的银担合作模式
各银行应尽快完善与县域担保公司相适应的运作机制,如对资信良好、长期合作的担保公司适当降低保证金缴存比例;对于在多家银行开展业务的担保公司规定其资金可统一存放在某家银行,存放银行承担余额查询、定期信息共享等义务,以此减少担保公司资金分散情况,有效掌控其整体运营状况;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原则确定风险分担比例,建立风险共防制度;建立优质担保机构项目绿色通道,对优质担保公司授子一定授信额度,对于其担保的客户给子“见保即贷”的待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担保公司;风险;控制;对策
为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化解我市科创、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扶持中小实体企业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建设,2006年4月,我市由国有资本发起、控股,市级龙头企业参股,成立了一家国有控股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由于近年来宏观经济形势趋紧,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该担保公司担保风险防范不足,公司担保业务出现了大规模代偿,风险频发,资产质量与流动性不断下降,目前已经无法保证公司正常经营所需资金融通安排,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一、公司运行困难,发生担保代偿的原因分析
融资担保行业是一个专业性的高风险行业,担保公司面临来自担保公司自身、受保企业、金融机构及法律、监管部门、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风险,所以必须具备比银行更强的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分担及风险化解等强有力的风险控制能力。担保公司的风险可分为内部管理控制风险和外部经营环境风险两大类。在目前担保公司尚无法左右外部经营环境风险的情况下,应着重对内部管理控制风险进行分析、把控。经分析,该担保公司在内部管理控制风险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操作流程形同虚设。担保公司成立伊始,虽然也依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担保业务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用于规范公司运营及发展,但事实上公司开展的担保业务并未完全按照担保业务流程操作运行,都严格执行担保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贯彻风险管理制度,业务部门甚少履行业务拓展与客户甄选职能,极大部分工作是围绕既定的客户对象“具体操办”,风险管理有名无实,存在违规操作现象。
(2)风险防控意识不强,监控存在盲点。该公司未能严格根据公司创立时所确定的服务对象开展准入业务,未能有效把控担保客户的准入,一些生产落后管理粗放的低端小企业也成了公司担保业务服务的对象,背离了公司股东设立服务于本地科创、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初衷。具体担保业务也没有完全按担保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操作,被担保人担保责任余额普遍超过行业规定。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相关法律,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和被担保人及关联方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都有约束性规定,但该担保公司为了满足部分客户融资需求,普遍放宽了对担保申请人资金用途真实性的调查,或是为了片面考虑担保业务量增长等原因,部分担保业务明知贷款申请用途与贷款真实用途不符,违反相关规定成倍允许其借用多个主体来向本公司申请担保授信,从而导致被担保人担保责任余额都数倍于控制标准,对担保人的授信完全失控。
担保业务进入容易退出难。一旦被担保人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被担保人的融资额度不能满足其经营需求或将发生资金链断裂风险时,为维持担保人与被担保人当期“良好的”运作状况,担保公司甚至采取不断增加被担保客户的授信额度、为被担保人垫资等手段来维持银行贷款的周转,致使担保公司成了某些企业的融资平台,导致担保公司担保业务行为陷入泥沼而难以抽身,终将承担巨大风险。
(3)受保客户间关联度高,造成风险集中。我市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装、纺织、印染、货架等行业,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企业技术进步投入不够,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增长和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价格竞争为主的粗放式发展路径已难以为继,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再加上普遍存在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很难使传统的中小企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经济效益普遍不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周转困难,致使中小企业千方百计地寻求解决资金融通的渠道,于是中小企业会借用多个主体来申请担保授信,遂出现受保人、反担保人或企业实际控制人或是实际用款人相互担保、联保,形成同一资金担保链,风险高度集中。一旦某一环节出现资金问题,将导致整个担保链出现问题,担保公司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另外,传统产业经济的低迷也导致了少数中小企业将资金投资到其他产业,好多以传统产业名义融资的贷款资金实际流向了房地产、金融衍生品等虚拟经济及其他高风险的投资领域,企业贷款的实际用途并没有按照贷款合同签订的用途使用,担保公司成为这些高风险投资的风险最终承担者。
(4)反担保措施未能全面有效落实,追偿难以实现。虽然担保公司采取了“第三方保证”“抵质押”“追加自然人无限责任”等多样化、组合式的反担保措施来分散专业风险,但公司担保客户之间的高关联度、高行业集中度,互保、联保、连环担保等保证方式,使反担保的效率效果大为削弱,部分抵押物未向相关部门履行登记手续,以及承诺抵押、质押等情形使担保公司的担保债权无优先受偿权,反担保措施的有效性存在缺陷,一旦发生风险,所需要投入的补救成本往往数倍于“预防成本”。
(5)担保业务专业人才缺乏,个人执业能力严重影响公司健康运行。目前该担保公司缺乏具有相关法律、金融经验的领导管理团队和担保业务专业人才,人员配置少,部门设置简单,岗位职责不清,风险管理部门有名无实,业务部门各成员交叉作业,人员与业务严重不匹配。
二、对担保公司存在问题须采取的主要对策
面对该公司内部管理控制风险存在的问题,须着力采取如下对策,以防范担保风险工作:
(1)规范操作程序,严把准入门槛,正确选择担保服务对象。从制度和程序上规范公司运作,不折不扣执行既定的《担保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和服务宗旨。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上坚守“择优”原则,牢固坚持扶优不扶贫,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本地科创、成长型中小企业,而不是那些即将被市场淘汰的劣质企业的既定方向;严把准入门槛,须牢记一个基本原则:宁可少做一笔风险不可控的业务,也不能盲目地冒一次风险。
(2)对申请担保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保、审、偿分离制度。对申请担保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保、审、偿分离制度,即调查人员负责对申请担保企业的资信调查与评估,对资信调查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承担责任;审批人员负责担保项目的审批,对审核、审批结果负责;检查人员负责担保项目的后期监测、代偿、追偿,对监测、代偿失误、追偿不力负责等,不同岗位业务人员责任分明相互制约。对具体业务应实行双人复核、分级审批、专业决策等,避免内部人员操作失误或发生道德风险。将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贯穿于公司业务的全过程。
(3)做好尽职调查、风险识别,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尽职调查要通过与企业控制人的访谈,观察企业实际控制人的道德水准、经营水平。道德品质和经营决策水平往往决定企业未来的走势甚至企业的生死存亡。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往往不够完善,透明度低。企业控制人往往纳税意识不强,企业为了获取贷款,也往往只报告一些对融资有利的信息而隐瞒不利信息。因此,要利用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和辅助资料,通过走访生产车间,核实现场实物资产;通过走、看、问,来判断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验证有关资料是否与企业负责人介绍的情况是否一致。要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的调查、审核和评估,了解企业有无重大经济、民事纠纷,确保担保业务的安全性。
(4)加强对被担保企业资金运行情况的跟踪监控。多渠道收集被担保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情况及所在行业的市场情况,通过银行等金融渠道加强对被担保企业资金运行情况的跟踪监控,核实企业贷款用途的真实性。一旦发现贷款实际用途与贷款申请用途发生变化,应随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5)建立担保业务数据库,严格控制产生担保链,有效落实反担保措施。连环担保的“放大效应”可导致整个担保链上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是一枚可怕的“定时炸弹”。担保公司应建立担保业务风险预警数据库,系统尽可能详细记录申请担保授信的被担保人及所有涉及的反担保人的相关单位的相关信息,利用数据库预警,对系统预警中反映出的担保业务有相互担保、联保或连环担保等的业务的,必须要求提供其他可行性担保,严格控制形成担保业务链,防范风险产生。
对所提供的可行性担保,必须按要求办妥相关法律手续,要将办妥相关法律手续作为担保审批手续的必要前置程序。
(6)加强跟踪管理,全过程把控担保业务风险。担保公司为被担保人承保后,并不意味着此笔业务的结束,担保手续办理成功后实际上才是担保机构风险的真正开始。所以,担保公司要认真做好保后工作,定期对被担保人做好跟踪调查,及时了解被担保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如果被担保人经营情况发生困难或有资产转移等现象,须及时做出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7)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针对目前该担保公司人员素质现状,急需要配备一个懂业务会管理的经营领导团队和一支具有金融、财务、法律、审计、项目评估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考虑建立项目经理AB制,由两名项目经理共同处理同一项目,充分发挥项目经理AB制的双人智慧,相互制约、共同把关、共担责任;可以考虑建立项目经理的问责制,对项目经理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担保公司还可以建立完善定期交流轮岗的内部控制机制。
(8)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担保代偿难以避免,而及时有效、合规合法的追偿与处置,是担保公司是必须具备的风险化解能力。因此,公司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债权追偿,可以通过运用出售、拍卖、资产重组、债转股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降低并减少损失。
【关键词】农村合作 金融 企业生产
一、教学案例库构建原则
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构建原则是案例教学库既呈现企业生产实际又符合教学需求。就企业生产实际来说,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应着重体现三点。首先,供销行业在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中形成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各地供销合作社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创办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机构和组织,创新了多种金融业务模式,这些都为教学案例库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其次,国内农村金融机构企业生产实践。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指导下,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异常迅速,除了原有的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得到极大发展,教学案例库所选取的案例应能充分反映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符合目前农村发展对金融人才需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动态更新、补充新的案例,确保案例的时效性。
二、教学案例库构建内容
总体上,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以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真实的业务流程和岗位技能为基础,结合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的实践而开发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案例库,所有案例均以农村金融机构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而设置,强化专业学生提升职业技能与素养,提升专业服务农村金融市场能力,服务“三农”水平。具体来说,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应包含以下内容:首先,案例主要体现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农业保险、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基层网点的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和岗位技能。其次,教学案例库中的每个案例根据其自身特点及流程要求,分别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柜台业务以视频案例为主,而个人理财业务以文本案例为主。再次,教学案例库中每个案例设置了理论导入、案例设置目的、重点与难点、对实训环境要求、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要求、对指导教师要求。另外,教学案例库中的每个案例设置了相关的问题供学生回答或练习,并根据案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存款业务采取角色扮演模式,而类似小额信贷业务采用项目驱动模式,以一个真实的小额贷款为例,从客户接触、征信调查、风险分析、贷款发放、贷款管理、贷款追踪、贷款收回、项目绩效等环节。
三、教学案例库构建结构
结构上,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为了符合教学特点,体现学用结合特性,整个教学案例库可以按四种方式进行检索,分别是按照农村金融机构查询、按照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查询、按照农村金融职业技能查询、按照农村合作金融专业课程查询。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查询。教学案例库分别为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实践中涉及的金融机构建立了相关的子库,每个子库自成体系,可作为独立的教学案例库使用。这些子库分别为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村镇银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小额贷款公司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农村资金互助社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融资性担保公司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其他农村金融组织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查询。本查询按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分为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理财业务、融资担保、资金互助及其他业务等。
第三,农村金融职业技能查询。本查询按农村金融机构岗位设置来查询相关案例,包括金融柜台业务技能、金融管理业务技能、金融营销业务技能、其他农村金融业务技能等。
第四,农村合作金融专业课程查询。此外,根据教学需求,整个教学案例库还可以按照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主要的专业核心课来查询相应的案例,包括农村金融实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小额信贷实务、个人理财、农业保险等课程。
四、教学案例库构建流程
基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实践,依据农村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规格来确立案例主题,加强调查研究、精心设置、审定案例,并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案例资源加以整合优化,建设符合要求的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具体来说,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构建流程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案例内容的确定。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依据相关的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建立案例库。主要包括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内容,如农村信用社业务、商业银行在农村分支机构业务等,还包括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如村镇银行业务、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社区基金业务及其他相关的农村金融机构业务。
第二,案例素材的收集。在确定案例库的总体内容后就进入案例素材搜集阶段,案例素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案例库整体优劣。首先依据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粗线条的案例库内容进一步细化到职业的技能点和知识点,再根据技能点和知识点搜集相关的案例素材。其次在搜集案例素材时,应明确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需要的案例形式,比如对于点钞和各种票据填写,宜使用视频模式,对于小额信贷客户风险评估,宜采用文字、图片模式。
第三,案例的整合优化。有了原始案例,根据案例库的要求对相关的案例进行整合优化,体现案例的深度与质量,认真审定每一个案例,充分发挥案例的绩效。
第四,案例的入库与检索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案例功能和目标,将编写入库后的案例分类整理,并把各种案例与相关使用索引联系起来,对案例资源进行分类编排,建立入库及检索系统。
第五,案例库的动态管理。案例库的建设是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处于急速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也处于变化之中,为了使案例库实时追踪金融市场变化、农村金融机构业务革新,案例库也必须随市场的变化而即使更新。此外,职业教育的模式也在不断变化探索中,案例库的动态管理还应体现在案例库能动态的反映职业教育的新变化、新理念。
参考文献
[1]言红健,陈骅.案例教学和情景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99-100.
[2]申玲.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链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9):141-142.
(一)农村经济多元化进程不断深入。随着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的稳步推进,无锡市农村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县、区、乡镇纷纷建立体现各地优势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工业,而传统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下降。2009年,无锡市实现农业增加值93.6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1.86%。同时,现代服务业也在不断向农村渗透,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农村土地集约化及城市化步伐加快。随着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的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稳步推进。为了改善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无锡市大力实施农村造林绿化工程,并在重点水源保护区和环太湖周边地区实施面源污染治理和退耕还林还湖。根据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要求,2008年起实施了以土地整理改造为中心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还积极开展“两置换一转化”试点探索工程。
(三)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战略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一批新兴农业主体应运而生,现代农业产业化呈现加速发展趋势。目前全市现代高效农业面积108.5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52%。同时,工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建设高效农业园区的农业经济“捆绑式”发展模式也逐渐兴起,2003年以来工商资本累计投入农业超过120亿元,华西集团、阳光集团、红豆集团等企业集团都对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兴未艾。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带动下,能人带动、农学联手、龙头带动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户扎根农村、发展农业的自觉选择。2010年6月末,无锡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582家,经营范围包括粮油、蔬菜、花卉、苗木、畜禽、特种养殖等10多个门类100多个种养品种,在组织农民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无锡市信贷支持“三农”的基本情况
至2010年6月末,无锡市涉农贷款余额2335.38亿元,同比增长22.93%,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38.51%,继续保持逐年稳步增长态势。其中,对纯农业的信贷支持约占到整个涉农贷款的20%左右,占主导地位的方式是通过直接支持镇、村工业企业,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并通过“以工哺农”来扶持农业的发展。
(一)改进农村信贷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农村金融专业机构。如农业银行无锡分行根据股份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成立了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三农信贷管理部,分别挂靠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信贷管理部,另外在风险管理部内设三农风险管理中心,在财务会计部内设三农财务管理中心,实行专业人员配备、专项计划资源、专门考核核算、专门风险报告路径的“三农事业部”制经营模式。二是保持和提升基层网点的服务能力。如农业银行对江阴、宜兴支行充分、独立的小企业授信权和个人助业贷款权限,尽可能缩短信贷决策流程,扩大县域网点的信贷转授权,提高县域支行市场响应能力。宜兴农合行在基层网点所在的乡镇撤并后,仍然保留了10多个分理处,发挥贴近村级农户的服务优势。三是加强涉农信贷服务的考核。如宜兴农合行对基层网点出现贷款难投诉的,内部实施对基层网点的追究制,从机制上确保涉农金融服务的有效开展。
(二)突出农村信贷支持重点
一是加快农村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辖内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做好做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业担保基金贷款等传统业务。同时,又推出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助学贷款以及个人经营贷款等,多层次多渠道满足农户贷款需求。上半年全市农户贷款余额86.27亿元,同比增长38.62%。二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积极介入支持。如农业发展银行在做好做足粮油储备贷款的同时,积极拓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半年投放了良田整治、水环境治理、蔬菜基地等5个项目,金额8.77亿元。农业银行对惠山区农村“双置换”项目牵头组建了10亿元银团贷款,其中该行贷款8亿元;还对重点乡镇的市镇改造、供水建设等项目投放6亿元项目贷款。三是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重点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如锡州农商行对唯琼生态、鸿山生态等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支持,贷款余额5540万元。农业银行积极支持农资生产及流通企业,先后对中农新肥、太平洋化肥等近10家化肥生产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近10亿元,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创新农村信贷服务方式
一是丰富农村信贷授信方式。农业银行根据农户信贷需求,量身定制了惠农卡产品,面对农村种养殖户、个体经营者或交通运输户发卡,授信起点5000元,最高5万元,可循环使用授信额度,目前发卡3万张,授信6213万元,市场反映良好。江阴农商行开办了暨阳卡银贷通业务,可在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共发放银贷通982张,授信额度达7.39亿元,有效支持了农村小企业主和商户的经营。二是创新涉农信贷产品方式。各金融机构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探索了多种抵押担保方式,推出了适合农户、涉农企业的信贷产品。如农业银行推出了县域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县域集体用地抵押贷款等新品种,较好地适应了县域的信贷市场。江阴农商行推出了以工保农的现代农业贷款,即由工业企业为农业贷款提供抵押或者担保、由农商行向农业企业发放农业贷款的新产品。例如由阳光集团提供担保,江阴农商行向江苏阳光生态农林开发公司发放农业贷款,用于支持其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宜兴华丰农村小贷公司推出了“合作社+社员”“、公司+农户”等多种信贷产品。三是探索涉农信贷审贷新模式。锡州农商行、宜兴农合行已启动了“阳光信贷”业务流程,成立贷款评议小组,深入农村开展农户及中小企业有效贷款调查,确保贷款调查、手续、定价等阳光操作。宜兴华丰农村小贷公司聘请了农业技术顾问,对种植、畜牧、水产等审贷项目进行专业指导,对项目的可行性提出专业的审贷意见。
三、当前农村信贷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够规范
一是运作不够规范,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比较松散,没有按照规范的公司治理进行运作,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其经营范围多为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和流转,经营单一,市场价格波动对经营风险的影响较大。
(二)涉农信贷的贷款期限不尽合理
据调查,我市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贷款期限大部分都在一年以内,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着短贷长用的问题。这就造成部分行业的涉农贷款期限与其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企业财务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三)抵押物缺失影响涉农贷款投入
涉农企业大多租赁集体土地进行生产,在集体土地的流转还没有切实可行操作办法的情况下,我市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利用集体土地抵押贷款存在较大的操作难度。而农村宅基地、集体林权、农业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因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服务及社会中介配套服务,而难以转化为有效的抵押价值,涉农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
(四)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尚不健全
涉农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无锡市在涉农贷款担保方面有一些尝试,如宜兴2006年由财政出资300万元,作为市农业贷款首期保证金,为涉农贷款提供担保,并制订了操作办法,最高担保额可达1200万元;江阴由财政出资,吸引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成立的富民担保公司,服务于“三农”。但是上述的种种措施与大量的涉农信贷担保需求相比,显得杯水车薪;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太少;另外还存在审批时间长、收费高等问题。
四、加快农村信贷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1.引导商业银行向基层网点倾斜。要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经营效率,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短、平、快”的特点。同时,要因地制宜适当扩大基层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根据基层行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合理赋予基层行一定的贷款自,适当下放农村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签发、贴现等业务的权限,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2.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使利率水平与贷款风险挂钩;针对农民贷款和涉农等小企业贷款金额小、笔数多的特点,优化信贷管理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适当降低管理重心,提高效率;要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使激励、约束机制适应“三农”特点。加强涉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提升“三农”服务专业性和服务能力。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1.加快针对农村地区特点的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对农村地区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可尝试组织金融机构联合发放支农银团贷款,支持“公司+农户+市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有特色、有销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构建大规模的产业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经营效益好、产品有市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掌握仓库货物进出控制权的前提下,对仓库货物进行评估和保险,按照仓库库存的一定比例,发放存货抵押贷款,满足加工企业大额流动资金需求。对经营效益良好,产品适销对路,信用纪录良好,但资金周转有困难的中小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用企业的应收账款作抵押发放贷款。进一步开发符合涉农等小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产特点的农用生产设备、集体林权、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
2.为农村经济发展引入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探索推广城市中已成功运用的多种新的融资方式,如在农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中,可积极为其提供融资租赁和买方信贷等业务。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与公用事业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以收费权作抵押发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积极利用国际通行的BOT和BT等融资方式满足农村道路、环保设施建设等资金需求。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可尝试创立专业化的农业风险投资公司,提供股权融资服务。
(三)完善农村金融保障体系,为农村地区长期稳定的金融供给提供必要的保障
1.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和涉农保险。进一步拓展农业保险险种。要根据农业、农民、农村的多元化需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开发多样化产品,特别是要开发针对高新农业、产业化农业、外出务工农民、失地农民的涉农保险产品,将产品覆盖面从传统的种养两业拓展到涉及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涉农信贷+涉农保险”运作机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2.积极探索引入农产品期货市场机制。通过期货市场特有的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功能,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分解转移,从而起到缓解农价波动,稳定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作用。交易所在制定各种规则时,要考虑到农民的现状,在交易资格、交易组织等方面制定出有利于农民入市的条款。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分散的商品集中起来进入期货交易。
3.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鼓励发展针对农村特点的担保方式,如在农户联保的基础上,推行农村中小企业联保,支持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设立“会员制、封闭型、小额度、非盈利”的担保基金组织,通过各类基金担保组织的有效控制,发挥乘数效应,对基金组织成员给予信贷支持,从而实现农村信贷良性循环。引导各类资本成立为三农服务的专业担保公司,为农村各类经济主体获得贷款提供支持。
(四)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对农村金融发展的较为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
1.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政策,引导金融服务投向农村。政府要通过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服务实行定向的税收减免、资金供应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以信贷为主的金融服务投向农村。二是扩大贴息范围。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财力,制定“三农”贷款贴息办法,扩大贴息范围,降低借款人的财务成本,提高贷款人的风险转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