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响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因
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讲究发挥人的自主性;市场经济讲究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些特征反映在大学生中,表现为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注重表现自我,关注自我价值与彼此之间利益关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潜移默化影响。个人教育环境对自己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行应试教育,存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学校、教师、家长往往不注意学生综合素质、健康人格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文化背景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学生养成不同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例如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在学习、生活习惯方面往往有一定差异,甚至在性格上也有着明显不同,进而影响着他们日常生活和集体学习生活的和谐,甚至互不相容,同学之间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认知不成熟。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认知过于理想化,交际过程中过于自我。当代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高,过于理想化,经常用美好愿望的尺度来衡量现实。大学校园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不是真空地带,这样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他们在人际交往上产生了偏见,造成了对现实人际关系状况产生种种看法甚至不满,这种不满反过来又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消极影响,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同时,许多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往往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己的需求,自尊心强,敏感性高,喜欢争强好胜,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容忍、合作精神,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老师关系。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嫉妒心理、自闭心理与自卑心理。
建立良好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途径
重视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整体规划校园布局,以优美的外观让人心旷神怡,以深刻的内涵给人以启迪、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其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该通过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网内容,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正确认识网络交往;加强周末文化广场建设,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促进大学生交往,增强彼此之间认识与友谊;大学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且注重与学生沟通,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教师形成牢固的“以生为本”校园文化理念,关心学生,注意树立良好教师形象,以言传身教正面影响学生。其三,建立与完善心理咨询系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立专门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心理学专家、专业老师,成立心理俱乐部等途径建立与完善心理咨询系统[2]。正确认识自我。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有充分认识,才能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因此,大学生应该经常分析自己,反省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同时应该虚心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审视自己,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其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后天培养的内在素质所产生的魅力,跟与生俱来的美貌所产生的魅力相比,更具有持久性和感召力[3]。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不断丰富知识,积极在实践中提高素养,努力培养真诚、谦虚、热情、宽容优良品质,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品质高尚,受人尊敬、喜爱的人。这是增强自身人格魅力、实现成功交往的基础。其二,加强交往技能。大学生应该熟练掌握以下人际交往的技巧,保证正确处理好各种大学生人际关系:(1)平等交往;(2)学会尊重;(3)待人真诚;(4)宽容大度;(5)善于聆听。综上所述,良好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当代大学生相当重要。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育人环境;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建立良好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并有力地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作者:张菁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关键词:城乡家庭环境;“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06-02
家庭环境是一个系统、特定、相对稳定的内在环境,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极大。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我国经济社会虽然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影响着城乡不同家庭环境中的“90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9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
“90后”大学生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大学生,他们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衣食无忧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一代,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这个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群体具有以下个性特点:
1.思想早熟、个性独立、行为自主,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自我意识很强,具有较强叛逆意识,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
2.功利务实、理智参与各类活动,观察问题、处理事务时,出现观念和行为的错位。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受市场价值观念的影响,“90后”大学生在活动的参与方式上由原来的空泛理想化的热情,转入了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关注。他们在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时,总是以利益作为标尺来衡量。他们指责社会的不公,却回避自己的责任。
3.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达。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造成了“90后”大学生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他们对喜爱的对象表示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和羡慕,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的程度强烈。
4.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上趋向于追求时尚,凸显个人爱好。“90后”大学生出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他们掌握的信息和知识更为丰富,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和多样性。他们既认同传统的价值观,也欣赏当代社会流行的价值观。
5.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实用和前卫方式,人生目标相对模糊。他们青春激情与文化理性并存,强调生活质量、重视充分享受,总是追求浪漫与新奇,接受变化与挑战,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和发展方向的规划和认识很模糊。
二、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的差异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对环境适应能力、事物理解能力、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环境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情况,笔者对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工专等6所高校部分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660份问卷,收回646份,回收率为97.88%,其中有效问卷为640份,有效率为96.97%。在我们的调研中,来自大中城市的占21.24%,中小城镇的占18.63%,来自农村的占60.13%。通过分析,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的差异表现在
1.城乡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存在偏差。在我们的调研中,当问到“在社交场合你是否感到紧张或窘迫”时,来自大中城市的同学认为不会紧张,会很自如,占6.21%;来自中小城镇的同学认为有时候会这样,占71.24%;来自农村的同学认为经常会这样,占23.10%。调研表明,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处于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见多识广使他们产生一种优越感,人际交往比较积极。而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缺乏自信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评价过低。
2.城乡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不同。在我们的调研中家庭较富裕的占3.6%,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占66%,贫困生占25%,特困生占5.4%。调查发现,在“90后”大学生交流方式中,来自城市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通过参加各类协会、朋友聚会、社交场合等方式交往。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受经济条件局限,难以在与人交往中“潇洒自如”,而寒酸的外表也常常使他们自惭形秽,主要通过老乡会、发短信、聊QQ等方式进行交往。
3.城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差异。城市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受教育环境良好,接触社会较多,拥有广阔的人际交往圈子和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交际与交友能力、交谈能力和异往能力都要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4.城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困扰方面体现显著差异。城乡家庭在环境背景、文化习惯、价值观念上存在很大差距。在问卷中,农村学生选择“遭受排挤”的占10.15%,选择“自尊心受损”的占58.24%。“自尊心受损伤”这一问题在问卷选项中城乡大学生相差28.11%。在“交际与交友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38.97%,小城镇占39.93%,农村的占45.71%。在“与异往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23.53%,小城镇占28.49%,农村的占34.86%。在“交谈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24.26%,小城镇占29.65%,农村的占33.14%。在“待人接物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11.76%,小城镇占10.47%,农村的占29.71%。由此看见,城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困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三、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差异的家庭环境影响分析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差异等导致了城乡家庭环境的差异,从而影响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适应。
1.城乡家庭收入的差异。在城市,大多数家庭则是通过就业方式获得家庭的收入,家庭的共同收入决定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密切而相互协作。而农村的农业生产收入是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部分,这种家庭生产方式决定了个人收入只占到家庭总收入的一小部分,个人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与城市有区别。这种城乡家庭收入的不同,形成了城乡家庭间观念与行为的差异,从而影响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
2.家庭收入分配方式的差异。农村家庭的收入需要安排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和家庭经营的再生产。城市家庭收入的安排相对较简单,开支也仅仅是日常生活的安排等方面。这种家庭收入分配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
3.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由于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上存在差异。从消费层面来看,城市居民逐步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享乐消费转化;而农村居民生活则由温饱型向舒适型转化。
4.城乡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城市家长偏重于过度关心的教养态度,对子女限制和管束较多;而农村家长则倾向于简单的、惩罚的教育方式。
5.城乡家庭父母教育意识有差距。城市家庭父母大部分都很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有一定的选择性。而农村家庭父母对家庭教育的作用认识比较模糊,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对子女的教育侧重于依赖学校和老师。
6.城乡父母对子女教育期望有差异。城市家庭父母对子女抱有较高的期望,对子女的学业和将来的职业要求都很高,期望子女在大学期间学会很好地为人处事,以便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农村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读书改变自身的生存现状,但由于他们从自身地位和客观可能性出发,不会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
7.城乡家庭父母和子女沟通交流有差异。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新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家长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融洽了亲子关系。而农村教育条件落后,广大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低,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使孩子容易受到消极情绪和负面言行的影响。
四、改善城乡家庭“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策略
1.改变家庭教育的误区和偏差,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对于城乡家庭而言,要改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误区和偏差,应重视孩子作为独立发展主体的特殊需要,将自己的期望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做到时时和孩子进行沟通,成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以此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应的改变,对于城乡家庭环境来讲关键在于改变孩子成长的环境,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家庭生活方式。父母要构建和谐的、积极向上家庭生活,孩子就会受到和谐的、进取心的教育。
3.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人际适应能力。一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如何,既是德育环境,又是智育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贴,和睦民主、平等互动、家庭环境和谐温馨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要积极创造民主、催人奋进的家庭气氛,来培养孩子提高人际适应能力。
4.家长要当好子女的素质导师,引导子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正确地认识自我,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加强自身的交往技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5.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合力,培养子女良好人际关系。在改进家庭教育的同时,需要重视利用其他途径,尤其是学校和社会其他教育机构的替代性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必须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全面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构建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10,(4):111-114.
[2]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11-12.
[3]赵丽芳,陈国锋.90后大学生的特性及德育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134-136.
[4]黄艾丽,杜学元.关于我国城乡家庭教育差异的比较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7,(1):107-110.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52-02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西方先进思潮的涌入,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言行举止和自我定性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变化无疑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挑战。21世纪大学生所需要的情商比例将接近80%,远远超过智商的20%,在影响大学生情商的诸要素中,人际关系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对山东6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约有12%的大学生曾动过自杀的念头,在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诱因中,就业、人际关系、情感排在前三位。[1]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是埋葬在内心的对外不安和扭曲的价值观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目前,人际关系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此课题,将从人际关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以下分析和总结:
(一)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
我们知道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有其固有的属性和价值,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赖于人际关系。据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在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容乐观,轻度人际关系困扰着占38.51%,严重人际关系困扰着占15.06%。[2]其具体现状表现如下:首先,人际关系范围网日益扩大,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其次,他们心理需求引起对人际关系的渴望,通过各种通讯方式进行人际交往活动。最后,还受社会、学校等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人际关系“亮红灯”,因此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二)探究新形势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汇总国内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个人自我主义、封闭主义、抱怨心态、偏见主义、不谅解他人、竞争与嫉妒心理、性情孤僻、怀疑与揣测、不安与渴求等不良心境存在于大学生的日常交往中。除了这些来自心理方面的因素外,还深受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家庭教育的得失,一部分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同伴相互平等交流的认可。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网上冲浪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他们利用网络信息交流,来缓解现实的冷漠。
(三)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为人处事的能力。[3]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全面发展的转型年龄阶段,了解欲和尝试欲占其主要心态抉择上。这一时期,通过学习、拓展和交流,形成相互信任和认可的关系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它不仅可以使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幸福感。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员工工作的满足感。学生所处的时期,是其成长过程中精力最为充沛、思维敏捷、情感活跃的关键段,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及时促进大学生体力和脑力的发展,使他们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理解和宽容、性格和才能、理性和自觉等方面获得高度的发展和提高。
二、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鲜事物的涌入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今大学生所成长的环境和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对待人际关系缺乏理性认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再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大学生关注的不再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是谁能在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因此社会风气的重视程度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学方法、辅导员工作及其他原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于别校的管理方式,方式不同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学校在课程设置的主次和对学生个性发展强调的重点不同,也会影响到其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与选择。每个高校除了遵循中央下发的教育文件,还会根据地方实际,拟定所在区域的教育发展模式。当然每个学校也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办学特色,学校的人文教育、环境背景、教师授课方式、学生理解程度、校内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辅导员工作等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当然还有一部分潜在的其他原因。
(三)大学生自身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程度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重视和理解程度不尽相同,有的人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有的人“三观”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人想拥有和谐的人际交往圈,但因为胆怯、内向、焦虑、不安等情绪左右时,缺乏自信和勇气,反而阻碍了其交友;有的人认为在大学期间,做好自己的事就行,没必要和别人相处等思想;有的人太过左右逢源,太做作,聪明反被,结果导致同学之间的不信任;还有的同学遇到困难时,喜欢逃避等。作为当代大学生,为了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环境中,就必须把人际关系问题作为必修的课程。
三、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社会应提供公民正确的交往环境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既要依靠社会这个大环境的辐射作用,树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理念,帮助社会成员了解人际交往的真谛,以外养内。同时要及时扼制不良行为影响,并大力宣传开放性和引导性的人际交往观,也要与学校携手共进,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并大力发展经济。
(二)学校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能力
学校是传承教育的主要载体,重视学生的人际关系教育,要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开展相关知识课堂,锻炼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人际关系情景中的交往能力。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生交往心态。最后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及时解决大学生的现实情感所需,并定期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帮助大学生掌握娴熟的交往技巧,提升个人应对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个人应加强自身综合的交往品质
清朝康熙年间的“六尺巷道”广为流传,以此揭示了宽容是人与人之间和谐沟通的桥梁,作为一个即将奔向社会的青年,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包容和接受别人。在健全人格方面,信用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的试金石,我们要树立诚实守信的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以此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分析,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自身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因素。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的对世态度和做人准则,也是支配和调节个人行为和处事方式的“杠杆”。建立健全的人际关系网,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意义都是重大的、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王丽萍,黄车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135.
[2]王涛,席波,王翠丽,徐立柱.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5):57-61.
[3]卡耐基.卡耐基成功之道全书[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
[关键词]人际交往 认知障碍 调适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障碍的表现
1.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
大学生对自我评价方面的失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高地评价自己;另一种是过低地评价自己。前者会产生自傲心理,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优越于他人,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总是不自觉地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和心态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并且有极强的权利欲与自尊心,从不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感受,甚至从不尊重和理解他人。因此,他们常常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别人,造成了人际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后者会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己瞧不起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自惭形秽,不敢主动与人交流,害怕交往失败。于是,封闭自我,缩小人际交往圈子。
2.“我”字优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在与别人交往时,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其实,自我关注的实质是想受人关注,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但是当自我关注这种原本是非常自然的需要变得过度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
3.对他人评价的认知失调
很多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自觉的都会利用“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和“定性效应”去评价他人,使得人际关系紧张。“首因效应”会使我们对人的第一印象难以忘怀,同时会遮盖蒙蔽他人的缺点,使得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失调。“光环效应”是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这种以个别推断总体的光环作用,容易造成对人缺乏真实的、全面的认知。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故容易造成对他人认知的失调。
4.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过度理想化
很多同学对校园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现实生活中,他们一接触到大学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或不足,就感到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产生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有些大学生认为:一个人际关系好的人,一定是与周围任何人没有任何隔膜,被周围所有的人都喜欢的人。于是,有人为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惜一切代价去讨别人欢心,博取别人的好感。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建立在自己对周围的人喜欢的基础上的。一旦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都是自己讨厌的人,就离群索居,孤芳自赏。这两类人都是缺乏对良好人际关系的科学认知,一旦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无法实现时,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在不满和忧虑的情绪状态中,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障碍的调适
1.大学生认知偏差的调适
(1)综合评价他人。一个人的语言通常反映这个人的内心,但有时人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他所说的话不直接表露他内心所想。这就需要听者善于听“弦外音”,真正听明白对方的意图。人的内心活动是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内心控制力再强,其行为也总会有所反映,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应当综合他的一贯行为表现,不能仅凭一两件事或最初、最近的表现来判断人。
(2)客观评价他人。每个人都喜欢凭自己的喜好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也会不自觉地将个人的爱好强加于他人。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认知他人时会带有某些主观的成分。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遇到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我们喜欢的人,所以我们应从他人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去认知,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确定比较合适的交往方式。
2.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调适
(1)全面认识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能够全面的、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准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够量力而行,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和空间。一是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这是自我认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应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进一步认识自我。二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比较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三是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也可以从比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认识自我。四是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参加各种活动时的动机、态度,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效、成果来分析认识自己。
(2)积极认可自我。大学生如果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己,便会形成自尊,如果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便形成自卑。自卑的产生不利于人际交往的进行。一是要积极而准确地评价自我。积极而准确地评价自我是促使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对自己的长处要充分发挥,对自己的短处要正确对待,既不能护短,也不应因某些短处而灰心。二是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要有勇气面对挫折,认真总结教训,树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心。
(3)努力完善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认可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一是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正确的理想自我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认可的基础上,按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并通过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地完善自我。二是努力提高现实自我。不断战胜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既要努力发展自己,又绝不能固守自我,要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于承担重任;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追求个人价值,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三是认真进行自我探究,逐步获得积极的自我统一。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大学生在认真探索人生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积极的自我统一,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获取自我统一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和确认“理想自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然后与现实自我相对照,最后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缩小差距,最终获得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春霞.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心理调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关键词:高职学生 压力 压力源 缓解
笔者担任《组织行为学》课任教师期间,结合第四章《压力与挫折管理》的内容,专门组织了对学生压力的问卷调查。在其他课任老师的协助下,共发出问卷450份,回收351份。经过统计,分析出高职学生主要面临学习、家庭经济困难和高校生活环境的压力。鉴于高职学生的存在着如此多的压力,如何缓解压力、释放压力,笔者就此对高职学生压力如何缓解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学生压力的缓解,要通过内控和外控两个途径来解决:内控就是指导学生通过自我心理调节,以自身的意志力控制压力下的不良情绪;外控就是通过集体、他人的帮助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减少压力。内控是调节心理感觉,外控是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压力缓解的路径
1.1加强主动迎接压力的教育
学生压力的缓解,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内因的作用。面对困难、压力敢于迎接,敢于挑战的人,是具有良好主动性内因的人,有了这个基础,再学会解压的技术,学习压力缓解就成为可能。从目前来看,现有的解压技术有:最大负荷理论:即苏联科学院院士奥托.余.施密特在14岁时就做好自己一生的发展详尽规划,但是,要完成这项计划需要900年时间,于是,他又把计划浓缩到150年。施密特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他将自己生活中的分分秒秒一一做了安排,最大限度地进行工作。终于在他64岁逝世那年,基本完成了自己150年的发展规划。
1.2加强学习方法的教育与交流
掌握学习方法本来是高中阶段应该完成的能力,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些学生尽管考入大学,也不能完全掌握好应有的学习方法。学校应该开设学习方法选修课,给学生讲解学习方法的基本原理,讲解记忆与反应、记忆与遗忘、记忆与深加工、记忆与重复、记忆与集中精力、记忆与抗干扰等;讲解学习过程的“记忆——复习——理解——拆迁记忆”的基本原理。开展记忆学习方法的交流,如开展“好记性主题班会”“头脑风暴与记忆”“好记忆现场PK”,还可以请记忆专家举办讲座,请记忆好的学生交流心得。
1.3加强实习实操活动
培养职业技能是高职学生的重点课程之一,要加强高职学生的实习实操活动,以巩固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是对课堂理论的复习和记忆。定时的复习能将短时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学生在课堂听理论课,一般只应用听觉和视觉,嗅觉和触觉基本不用。而实习实操,是以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感这四种感觉。在四种感觉中,已经有大量实验证明,触觉的记忆效果最好。因此,要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加大实习实操的可执行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人际关系压力解压
2.1增强人际关系重要性教育,促进大学生自觉进行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过程中,建立起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际交往是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是人类理解的桥梁。人际交往中通过交流信息、增长知识、增进了解、建立交往网络,为将来就业、创业建立人脉关系;通过相互倾诉,寻求帮助实现排解烦恼和健康心理的作用;通过团体互动,娱乐身体,净化心灵。人际交往可以增进人与人的理解,增进团队的团结。学校要结合教学中心的工作,通过教师在授课时的潜移默化,通过网络平台、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宣传人际交往的好处,让每位学生都重视人际交往。
2.2畅通人际交往通道,尽快解决学生的社区归属感
感觉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压力的学生,一般都表现为人际交往通道狭窄的问题。在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同辈交往中以同学交往最为重要。要畅通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通道,要求学校的管理层,要积极扶持班委会的工作,在基层班解决问题。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讲,首先要建立一个团结和谐的班集体。一个学生班要有一个发展规划作为凝聚目标。比如要争当学校的先进班集体,争当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班集体,在这个大目标下,分解为学习成绩目标、守纪目标、做好事目标、积极参加比赛目标等。在为实现目标的刺激下,全班同学的人际互动就容易开展。其次,要有具体的互动规划和措施,如主题班会、班内竞赛、集体远足、校外扶贫助困等。再次,还要对人际交往进步明显的同学进行表彰。
2.3创新校内、校际的课外群体互动
马克思说过,人是通过“交互作用”而发展完善的,而大学生在校内的课外群体活动是人交互作用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组织学生活动的部门——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在组织传统活动外,还需要在原有活动中创新,特别在运动、休闲和艺术情趣活动的创新。创新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为达到吸引学生参与的目的,创新的活动项目需具备趣味性\公众性\娱乐性。
2.4对人际交往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淡漠型人际关系。这个类型的学生大都性格内向,有自我中心倾向,要求别人理解、尊重自己,却忽略了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另一种是冲突型人际关系,这种人心情烦躁,易爆易怒人际关系紧张。对淡漠型人际关系和冲突型人际关系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如果属于心理疾病的,要请心理医生进行辅导;非心理疾病造成的,要在辅导中强调人际交往有助于学习提高,有助于完善个性,有助于身心健康;要传授人际关系的主动、诚恳、礼貌、谦恭、微笑等方法;还要提醒人际关系中应该注意的平等、互利、信用、兼容、尊重等原则。
3.解决经济压力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