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登楼杜甫

登楼杜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登楼杜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登楼杜甫范文第1篇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登岳阳楼》是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第三课,学生通过《必修》1至5三个单元32首古诗词和《选修》两个单元13首古代诗词作品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本单元在诗歌理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体会和理解蕴含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时年56岁,本诗通篇写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培养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及本文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的内容。以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理论进一步理解本诗的旨意,了解杜甫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领悟诗歌韵律,通过“炼字”(“拆”与“浮”)的分析鉴赏,领悟诗歌意境和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诵读法、自主赏析法、质疑解惑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把作品放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单元学习要求中,理解作品风格,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比较同时代不同作家表达的不同情感,拓展学生视野,获得诗歌鉴赏的更多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杜甫“伤时忧世”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2)体会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4.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二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一是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秒处。例如“坼”与“浮”;二是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体会诗作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授课中要瞄准高考,用近三年全国高考原题,让学生熟悉考题形式,模拟训练。诗歌鉴赏是学生的弱项,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学中要多鼓励,还要进行细致的方法指导。

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韵律、理解语言特色。

(2)自主探究法――通过实践理解诗作内含。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4)点拨法――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深入理解杜甫伤时忧世的爱国情怀。

(5)比较阅读法――通过与李白同题诗作的比较阅读,理解两人创作时的不同心境和艺术风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确定教学方法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同时兼顾《选修》课的定位和本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学习要求。

教学方法的选择,我还依据《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的高考考查要求,力图使学生讲练结合,提高答题准确性,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四、教学过程探究

根据诗歌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法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体现。我采用以下方式:

1.导入新课

用亲切抒情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诗歌教学的氛围中,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推出杜甫及其作品《登岳阳楼》。

2.回顾杜甫

师生共同回顾杜甫生平及文学常识,这个环节以学生回顾、述说、识记为主,教师只做点拨、补充。重点之处板书,以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概念。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正音正字,注重断句和重音,体会韵律,理解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2)学生诵读。结合诵读指导,采用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学生范读、全班齐读多种形式,有诵读全篇,又有品读名句,使学生对诗歌初步领悟。

(3)词语辨析。尾联对句“凭轩涕泗流”中的“涕”“泗”学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可以辨析,以理解杜甫当时的心态和全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合作探究

(1)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充分贯彻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主体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2)全诗四联,每联设计成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特别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首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对“喜悦说”与“沉郁说”两种观点进行辨析,组织学生在探究讨论中达成共识。

五、作业设计及板书

结合课堂训练,我对作业做如下设计:

(1)当堂背诵杜甫和李白的两首诗,默写杜甫诗。这是诗歌鉴赏的基本功,要求学生必须完成。

登楼杜甫范文第2篇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的标准除了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并做好教学设计外,更重要的是实施教学的过程。要实施好这一过程,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五点。

一、仪态大方,声情并茂

为人师表,更为讲究。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教学的“角色”中去。外表言行大方得体,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充分感染学生。还要随时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亲密无间,有时还需“手之舞之”,才能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学习。因为中学老师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枯燥的说教是行不通的。

二、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要有效借助多媒体的音、画效果,并辅以精简的导语,把学生带到一个生动直观的情境中。万事开头难,做好了开头,才有很好的发展。一节课开头作用重大,一定要做好做精,它关系到能否真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自主学习。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都是偏僻山区的孩子,没有见过大江湖泊,因而精选了几幅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壮阔图片用幻灯片打出,学生立时活跃起来,加上精简的导语,效果更佳。比如,本课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

登高赋诗,是中国古代诗人“以诗会友、一展才华”特有的一种方式,好似我们今天的“登擂比武”一般,没有能耐者是不敢下笔的。为此留下了不少的千古名篇。今天,我们有幸一起欣赏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它优秀在哪里?缘何有“第一”的称号?下面,我们就运用第一、二单元鉴赏诗歌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解读这首千古名篇。

导入干净利落,运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熟悉的“登擂比武”与“登楼赋诗”作比较,生动形象,学生一下子就对“登高赋诗”这一形式有了了解,较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生动形象地把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学生有如亲临其境一般,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有积极影响。

三、提纲挈领,条理明晰

面面俱到的教学是谈不上“高效”的。尽管我在教学设计中很关注这一点,根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本教学设计分为“整体初步感知—四个核心问题的深入探究—两个迁移拓展的加强与升华”三大板块,条理明晰,由浅入深。并紧紧抓住“四个核心问题”来讲解。一是“首联的情感之争”,二是“赏析名句”,三是“大小之辩”,四是“探秘诗魂”。由于“爱生心切”,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什么都想提醒学生,结果一堂课的时间还是显得有些仓促,这应该是大部分教师的通病。其实这“四个核心问题”也应该有所详略,略讲一、三个问题,详讲二、四个问题,时间就充足得多。所以,该省的则省,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要让其充分自由发挥,要有博大的包容之心,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指归。

四、巧设问题,加强练习

注重问题的有效性、生动性、精简性。首先要力避“满堂灌”,“一言堂”。当堂课的重点知识要当堂消化掌握。最忌讳的是教师的提问不痛不痒、不着边际,动辄批评打击不同见解的学生。时间安排上,创设情境导入等约5~10分钟,讲授文本约10~15分钟,思考练习约20~25分钟,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其次是重要问题的引导提问要生动、准确、精简。教师的提问不需要面面俱到,应把主动权留给学生。我在上杜甫《登高》一课时,导语中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古今登楼第一诗?”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我从写景的博大和思想性入手。在思想性的引导思考中,我抓住这首诗起作用最大的诗句,设计了一个对比式的问题训练。通过播放幻灯片对两首诗作比较:

(幻灯展示)4.尾联两句算不算名句?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下面两首诗仅仅改动四个字,试比较有何不同的表达效果。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某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风起湖水北,凭轩涕泗流。

以某某为名写的:“风起湖水北,凭轩涕泗流”与杜甫诗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孰优?孰劣?学生在这一生动具体的比较当中,很快就理解了为什么《登岳阳楼》一诗是古今登楼第一诗的难题。

登楼杜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强烈;构思;自身

一、以对方写自身

1.以对方思念的挚友反衬自己思念的强烈

诗人自己无限思念远方的亲朋好友,可在诗中却不尽言自己如何朝思暮想,怎样神销行损,反而设想亲朋如何在想自己。把亲友真挚炽烈的思念写得深切动人,来进一步凸显自己思念的揪心撩肺,要比直接写自己的思念曲折有味得多。

例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一词,上片是游子思乡,下片则从闺中人对游子的思念的角度着笔,先写闺中人自身之离恨,后写因离恨而登楼远眺,在写登楼所见,平芜已远,春山更远,而行人竟在春山之外!层层深入地写出闺中急切怀人的心情,反衬出行人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

其他如白居易《邯郸除夜思家》,写法如出一炉。

2.以对方环境的美好渲染对比自己环境的凄清孤寂,以突显自己思乡怀人的炽烈

例如,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前两句写自己的空斋冷落,独听流莺,后两句没有继续铺写自己的凄清之境,而是从诸弟看花把酒,郊外踏青落笔,通过诸弟生活环境的喧闹、美好与自己生活环境的孤寂、凄苦的对照,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亲朋炽烈的思念之情。

二、以未来写现在

以未来写现在,就是设想将来重逢相会后的幸福情景,反射如今两地分离的痛苦,从而曲折地传达出迫切相思的感情。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自己归期难卜的失望、愁苦、伤感的情景,接下去没有继续渲染自己心中的哀伤情调,而是从眼前离别的愁苦设想将来回家后与妻子亲切交谈起今夜巴山夜雨时相思的情景,进一步反射如今两地的离分苦痛。想象来日之美,正由于今日之苦,未来的情景越美好,诗人心中的思念之情则更炽烈。

杜甫《月夜》也是这种写法,构思之妙,正如徐德泓所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李义山诗疏》)。

三、以美容写愁苦

诗人自己旅居异乡,本不知亲友容貌如何,但由于情深而言对方貌美,由貌美又显己之离愁,情愈深则愁愈苦,愈言对方绰约动人,愈见自己思念之甚。

登楼杜甫范文第4篇

高楼这一有限空间带给诗人无限空间的同时,又引发了诗人“思接千载”的时间概念。这种“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让诗人更接近于自然,更贴近自我的小宇宙。而对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怀念、对情人的想念都可以通过登楼表现出来,这一点与楼所赋予的时空意识是不谋而合的。“花落昭阳谁共辇,月明长信独登楼。”(《婕妤怨》)“登楼一回望,望见东陌头。繁华事逐东流水,团扇悲歌万古愁。”(谢燮《明月之》)“羶腥逼绮罗,砖瓦杂珠玉。登楼非骋望,目笑是心哭。”(戎昱《苦哉行五首》)[5],不管是对人生反复无常的悲歌,还是对故人远离的伤痛,时空转换,物是人非,人往往在命运面前表现出无奈与幻灭感,因而寻求一种独特的方式--登楼眺望,找到与之相契的心灵归宿。

如果说“登楼”是站在时间阈中的心灵告白,那么东方大地这一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建筑“场所”,就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人情磁力场”。而“楼”则是这磁场中不可少的一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诗人们往往能够实现他们对于命运,对于生活的寄托。在物质生产与生活方式上,中华先民很早就在中华大地上发展了无与伦比的农业文化,以“耕耘为食”的大地文化与以“土木为居”的大地文化,恰成内在的文化对应。中国建筑文化的主要物质构架是以土木为材,这正是东方大地农业文化的慷慨馈赠,也是独特的抒情文化下特殊的表达方式。而楼阁四周或房外暴露的一小块阳台,既是先民采风观景的活动场所,也是人与自然情感交流、交融的一种建筑文化方式。通过登楼,站在阳台上,眺望远方,俯瞰自然,仿佛能与天对话,与历史交流。心中的喜怒哀乐在登的过程中能够完成完美的交待。“登楼”的多重意蕴在词作中楼意象的运用一般表现为楼是词作者的立足点、观察点,是作者哲学思维的散射原点,亦是审美情感的渗透切入点。(1)有无相生的哲学韵味老子有一句名言:“当其无,有室之用。”在老子看来,犹如“室”之有“无”,才成其为室。“无”,这里指空间。从一般人们所惯熟的思维逻辑来说,建筑空间是依建筑实体而存在的,因为前者是后者确立、划分自然空间的结果。老子从强调“道”之重要的“原在性”出发,以人们常见的建筑现象作说明,却获得了一个意外的历史性收获,即从本体论、目的论揭示了建筑空间的重要意义。当面对高楼,斯人远去,内心孤独、空虚之感涌上来,曾经的“有”成了现在的“无”,现在的“无”侵蚀了昔日的“有”。“杪秋之遥夜,明月照高楼。登楼一回望,望见东陌头。故人眇千里,言别历九秋。相思不相见,望望空离忧。”(谢燮《明月之》)夜幕降临,月光流泻,高楼孤立,登楼回望,曾经与故人的点滴历历在目,但却望断天涯,亦不见思念的那个人出现,本来的“有”但在生活的阻断中化成了眼前的“无”,心中空虚难耐的孤独、寂寞被思念占据了。(2)纷繁复杂的审美情感除了对“有”、“无”的理解,在审美的生理、心理上,登楼亦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情绪与意识,从空间性向时间性的“挪移”。

比如独上高楼时,楼外远处风景的视觉特征,首先引起了视觉器官的兴奋,同时激起了听觉器官的兴奋。在审美修养的支撑下,诗人就能进行审美的移情。“审美移情是建立于相似联想文化心理基础上的审美情感的‘自由’。立普斯将它称之为‘内部模仿’、观念情感的‘模仿’,并且是‘无意的’、不知不觉的。”[6]人愈是全身贯注于一事物之美,这种“内部模仿”便愈是在主体的不知不觉的心理状态中涌出。好似陶潜在东篱采菊,因“悠然”而“南山”自“见”,这种美感是直觉的、不期然而至的、一刹那的、物我两忘的。以王粲的《登楼赋》为例,“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7]对游子而言,登高便是寄托乡思的最佳场所。眼前的楼与风、路与川都是诗人借以抒羁旅流离之苦和思乡怀国之殷的客体,通过注目这些景物,把内心的情感全部倾诉出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异地漂泊,身如浮萍,思乡之情“剪不断,理还乱”,如影随形。登高远眺,更觉孤独冷清,归思难收,“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另外,“诗的内在结构,以及与其相联系的诗的思想情感逻辑,诗之艺术形象,其实是渗透着人的建筑般的审美空间意识的”[8]因此,人们往往可以借助于建筑的形象结构特点,来进行品评。比如杜甫《登岳阳楼》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全诗八句四联,自然形成四个递进层次。首联隐写初登岳阳楼的欢愉心情;二联写登楼所见;洞庭烟波浩淼,气势雄浑,吴楚与乾坤形成了巨大的文字张力,登楼后,诗人的空间感、独与天地之往来的精神跃然纸上;三联触景生情,感叹身世飘零;四联由抒寄个人凄清情怀转入伤时、忧国,形成。全诗对仗用韵,工整谨严,结构紧凑自然,节奏平稳,思潮起伏,情感深沉。这首诗的文辞形式,可类于中国建筑文化的空间递进序列。另一类诗的形象结构,犹如中国楼阁之层叠式。其建筑空间序列主要不是在大地上纵向发展,而是垂直地向高空发展。它层层叠叠,冲天向上、摇摇欲坠,有类于某种诗体。如薛能《杨柳枝》“华清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暖梳簪朵事登楼,因挂垂杨立地愁……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9]全诗38句,层层推进,就如登着一级级台阶向更高的“楼”上迈去。由柳写到人,由人写到情,充分宣泄了心中的赞美之情。从《诗经•陟岵》“远望当归,长歌当哭”开始,中国诗人便有登高远望的传统,以至于形成重阳登高的习俗,而“登楼”作为登高的一种方式,以“楼”为中心,通过层层推演,不仅沉淀了怀人思乡、言情抒愁的意味,被多愁善感的诗人频频借用,而且形成了明显的文化内涵,既包括浓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

作者:刘修明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登楼杜甫范文第5篇

一、高考试题分析

例1:2011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问题(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此诗抒写的是杜甫在某一春日傍晚兴起的对李白的怀想之情。前四句热情赞美李白之诗,后四句抒发怀念李白之情。颈联前句写诗人对着春树想念李白,属于眼前实景,后句想象李白此时此刻也一定因想念自己而望西北,属于虚写,虚实结合,但两句表达的都是诗人一方对李白的想念之情。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就是“对写法”。这种手法,一方面,在内容上可以充分表现出诗人强烈浓郁的思念之情,极富情味;另一方面,在艺术上又可体现出诗意含蓄,诗句新颖之美。

例2:2010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这首诗的一、二句叙事写景暗含惜别之情,三、四句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表现对方因思友而产生的愁绪又深又浓。这当然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但诗人不写自身而写对方,这就既开拓了新的意境,又使诗作含蓄曲折,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例3:2005全国卷第 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怀人之情的诗作。全诗四句,一二句写诗人自己,三四两句转换角度,不写自己,改写家人。家人围炉夜坐,深更半夜还未休息,只是因为思念牵挂着千里之外的自己。写家人“说”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对面落笔,主客移位,含蓄深沉,不难看出这份思念和牵挂多深,多苦!

二、“对写法”阐释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对写法”有人又称为“主客移位”、“落笔对面”等。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落笔对面”的手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对写法”的实质在于一实一虚,大力联想和想象,以虚衬实。它是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三、“对写法”在诗中的运用

“对写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这是一首怀念亲人、怀念家乡的诗,但诗中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如何怀念亲人、怀念家乡,而是从对方写起,通过想象诗人到了不同的地方,都似乎听到亲人对自己的嘱托和呼唤,把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经》中运用这种写法的还有两首,一是《周南・卷耳》,一是《豳风・东山》。

南朝时徐陵《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这首诗描写了出征军人在一个十五月圆的夜晚思念妻子的情景,但作者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妻子,却从对方写起,写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无法入眠,这样就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到了唐代,运用“对写法”的怀人之作更为多见,在此多举几例。比较典型的有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儿,诗人却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既以妻子望月的神态和姿势衬托她对丈夫的思念,又通过对妻子的心理展示,细腻地传达离情别意。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无怪后人称《月夜》“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

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后两句本是诗人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因诗人运用了“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委婉含蓄。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诚如清人李瑛所云:“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诗法易简录》)

四、“对写法”在词中的运用

南唐词人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这首词叙离别相思之情。词中“想君思我锦衾寒”一句,代对方想到自己,透过一层,曲而能达,句法亦新。

宋代词人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该词抒写的是羁旅行役中怀乡思亲的愁情。下片妙处在于既写了自己“登高临远”、“归思难收”,更有摹拟“对想”。由于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的盼望自己回家。词人生动地创造了这样一个妻子形象: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几次三番误认为这些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归来的丈夫。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曲折而空灵,情至而感深。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作者既实写了行者即游子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又虚拟了居者即思妇在闺中凭栏远眺、思念行者之情境。抒发了旅人浓重的离愁别恨。从抒情而言,这也是透过一层,落笔对面的手法,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使抒情更为深挚。

五、“对写法”在曲中的运用

元代郑光祖的曲子词《醉思乡王粲登楼》[红绣鞋]:“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乍奈我身贫归未得。”“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这两句曲词细腻传神地描绘出了母子两人相思苦、苦相思的情景。前一句为实写,后一句为作者的想象,一实一虚,尺幅万里,情感深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