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改进教法 精心设计 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这就充分阐明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提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作激趣性提问

在揭题时可作激趣性的提问,目的是培养情感,引起想象,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始上课,必须尽快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他们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小猫种鱼》这一课时,觉得课题十分新颖独特。于是我问:世界上哪些东西可以种植?接着我在黑板上贴上一条“鱼”,问:鱼可不可以种?孩子们都说鱼是不可以种的。我又把一只“小猫”贴在“鱼”前并写上“种”字。小朋友们一看,都瞪着好奇的眼睛,有的小声嘀咕:鱼怎么能种呢?小猫真傻。有的说:真奇怪,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呢?我抓住时机继续问: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呢?它是怎样种鱼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像这样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带着强烈的兴趣投入新课学习,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作引导性提问

在细读课文时可作引导性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过易或过难的提问都难以有效地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思维,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出几个过渡性的问题,然后逐渐引导到中心问题上。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三只白鹤》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另外两只白鹤找不到鱼的原因(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先让学生看屏幕显示图,然后引导他们想想:时间发生变化了吗?太阳的位置会不会变?白云是不动的吗?柳树呢?让学生看动态的图,积极地思考,不但理解了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对课文的难点也就轻易地解决了。

三、作比较性提问

在精读时可作比较性的提问,目的是通过比较、推敲,弄清难理解的词句,使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保持学习兴趣。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司马光》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当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其他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司马光又是怎样做的?从哪儿可以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学生回答后又追问:“举起石头”能换成“拿起石头”吗?然后让学生做做“举起”和“使劲碰缸”的动作,最后问:通过这件事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提问,既使学生在自觉理解、体会、推敲这些词句的过程中,保持了学习兴趣,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

四、作点拨性提问

在小结课文时可作点拨性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掌握课文实质,获得知识。我在分析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当学生知道了小壁虎尾巴有再生的特点之后,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知道小壁虎尾巴的作用: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借到了吗?为什么?然后再问:小壁虎尾巴的作用作者告诉我们了吗?接着要求齐读第一段,再问:当时蛇咬住了小壁虎的尾巴,小壁虎如果挣不断,会有怎样的后果?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快就说出有“保护自己的作用”。这样,既顺利地总结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作发散性提问

在结束课文时作发散性的提问,目的是拓开学生的思路,敢于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有益的。如在授完《司马光》一文后,我问:假如司马光力气太小,一下子不能把缸砸破,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缸里的小朋友?一个学生说:用水勺把缸里的水舀出来,水舀完了,小孩就得救了。有个同学马上说:这样恐怕太慢了,等把水舀完了,缸里的小孩恐怕已经不行了。有个同学说:几个小朋友一齐用力把缸推倒,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就得救了。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动脑筋,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发展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作诱导性提问

在教学中如遇疑难模糊处可作诱导性的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议论、分析,能够化解疑难或者走出认识的误区。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三昧书屋》时,有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这个问题提得好。对此,教师应因势利导,逐步提出以下问题:1、鲁迅的书桌是从哪儿搬来的?2、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早”字?3、这个“早”对鲁迅一生有什么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终于使大家明白: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而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体现。这样的提问,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

此外,提问还有曲直之分。曲问,即迂回提问。生动活泼的曲问,能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目的。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称象》一文后提出:只有七岁的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称象的办法?教室里沉寂了一会儿,这时小朋友正在紧张地思索。一分钟之后,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曹冲多观察、多思考,所以……有的说:官员们的议论对他有启发,官员说用大秤来称,他就想出用大船代替大秤。有的说:官员要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地称,曹冲就想这一块一块可用石头代替。最后,教师在总结课文时可对学生说:多观察、多思考,会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提问,力求做到该问时才问,该问的地方才问,问就要问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丹.《司马光》教学设计[OL].海南教研网刊.好研.

[2]刘宾.语文课堂上的曲问探微[J].辽宁教育

[3]俞红琴.谈课堂提问的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

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40-01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为了能够借助现有的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而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真实的或者是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的能力养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注重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教学情境的设计也是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所在。

一、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

情境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更能落实新课改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情境教学法的设计初衷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提升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而通过设置恰当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共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的关键一环。语文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要充分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能力,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因素,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在设置具体的情节内容时,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进行具体的设计。比如,在学习《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描述家庭成员的特点,如爸爸的日常行为、妈妈的日常行为,再谈谈自己对家庭的看法,然后引出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在学生介绍家庭成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行为模仿来表现话语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表达主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被充分开发与利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和学校图书馆的开发与利用。利用多媒体教学媒介创设生动、恰当的教学情境,是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多媒体已经成为学校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介。凭着直观的视觉刺激和丰富多样的功能,使得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各类课堂当中。如教学《司马光》这一课时,学习完教材之后,如果仅仅是文字上的表述,学生很难对司马光的精神有深刻的领悟。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应用多媒体设计一个课件,包括司马光救人、砸缸的画面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情景再现,让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再如,《悯农》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关于教材内容的动画:在炎炎烈日下,一位农民伯伯正在地里除草。通过动画设计展示农民伯伯的形象,让学生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这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合作

积极主动地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情境教学法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途径。情境教学法的出发点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使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扮演着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如果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则能够充分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跃升。如教学《卧薪尝胆》这一课时,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基本了解后,教师可以与学生沟通交流关于课本上的内容,对越王勾践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向学生讲解一个案例,然后再挑选学生根据其自身经历讲解一个案例。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所讲解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卧薪尝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样,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也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与沟通。

四、结束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也需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情境创设来表现自己,并学会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情境表现,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改进情境教学法,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黑河学刊,2015(01).

[2]陈月琴.小学语文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教学留白;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一、简化教学内容,巧用留白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较小,社会生活经验和阅历较少,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对于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和复杂的知识不能很快的理解、消化和吸收,鉴于这样的学情存在,语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设计,转化相关的教学难点,简化教学内容。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来说,特别是低端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特别多,并且很多的知识在学前教育和生活教育中已经有所接触,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和参与率,以此来提升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熟知的知识点就简单的讲解,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通过一定的教学留白设计,强化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对于学生感觉到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就需要费一些工夫,细致全面的给予诠释,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留白设计,不能为了设计问题或者课堂留白而盲目的开展,必须整合教学的相关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留白的最大作用。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文《司马光》的时候,在新授课之前相信很多的小学生对此故事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甚至能熟背下来,记忆犹新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不会浓厚。既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性了解,那么教师不妨构建开放型的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伊始,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留白:那位同学可以给我们讲述下故事的大概内容?假如你是司马光,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解决?从这个故事当中,你学习到了那些应对困难的经验?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设计表演课的留白,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把相关的内容呈现出来,这样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二、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留白的难易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也不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全面把控,讲解的津津有味,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如何。教学的有效性终归要落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上,为此,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地围绕着学情而展开。小学生有自身的特点,他们的好奇心较重,但是自信心不足,一旦遇到困难,特别是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受挫,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情,优化教学设计,正确的把握教学留白的难易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教学留白太难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信心,那么他们就不会在主动的探究问题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到非常的劳累,那么也对以后的教学埋下了隐患。在教学留白的设计中,留白的空间和问题也要适中,不能太多,也不宜过少。如果太多就显得整堂课都在活动,学生会觉得很累。太少的话,学生意犹未尽,好不容易放松的神经,一会又紧张起来。留白问题的数量要适中,难度系数也要适中,这样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才会提升。例如在学习课文《木兰从军》的时候,老师为了优化课堂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留白:花木兰为什么要替父参军?花木兰究竟是男生还是女生?假如是你的话,你会怎么选择?通过这样的教学留白,其实就是告诉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重点问题,这样的教学留白才是有效的。

三、设计语文课堂的语言“留白”,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其实就是文字的再理解、寓意的再创造过程。小学语文的学习就是小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接触,结合自身的思考来诠释作者的意境。课文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如果没有绝对的偏见性理解,也不存在那种解释孰对孰错,只要是合理的,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存在性。语文课堂使用语言留白,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意识,还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学习效果。小学生阅历较为肤浅,对于复杂抽象的理论性知识,接受能力不容乐观,那么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一定要精简自身的语言,做到言简意赅,这样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不要把讲授的内容和盘托出,有时候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要讲究语言含蓄,通过设置悬念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教学停顿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留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使“教”和“学”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课文《狐假虎威》时,老师可以巧用语言留白:这么多动物怕狐狸?是真的还是(学生回答“假的”。)生活当中有这样的现象吗?(学生回答“有”。)一步接一步的悬念设计,一下子就能让学生明白狐假虎威的真正寓意,也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告诫学生切记“狐假虎威”。

新形势下,教学留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二、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如《将相和“完璧归赵”这一故事,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保护好和氏璧,但他见秦王无诚意换璧时,却以“举璧撞柱”逼迫秦王举行典礼,赢得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由此可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人,砸缸放水,就了落水的小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求因,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线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怀丙和尚更好的打捞铁牛的办法;教学《跳水》一课时,让学生想想当船长的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情况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还有什么办法可救孩子。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想出种种的不同方法之后,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众多办法和课文中讲述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

四、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中处处有疑。在课始可引导进行预习后的质疑,如教学《穷人》时,问学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渔夫一家生活很苦,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教学《月光曲》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曲子是怎样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在教学课文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引导学生提出“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弄清溪流的宽窄缓急变化,弄清溪流和双龙洞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山势”的变化引起了“溪声调子”变化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如在教学完《鸟的天堂》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了“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通过释疑,既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一次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教育。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五、教给学法,促进创新

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思维方法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及效果却完全不同。我经常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先生收了两个学生。一天傍晚,先生给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说:“你们立刻买样东西来,把这个黑暗的房间完全装满。”一个学生买了许多干草,满满地塞了一屋子。先生摇摇头,叹了口气。另一个学生买了一支蜡烛,点燃蜡烛,整个屋子一片光明。先生笑了说:“这是装满屋子的最好的方法。”在这里可以看出一般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带来的不同效果。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向学生传授思想方法,开启智能,挖掘潜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是充分发挥教学功能的绝要。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救人方法有二,一是让人脱离水,二是让水脱离人。让人脱离水,作为小孩的司马光按常规无法施救,于是打破常规通过砸缸来让水脱离人,这就是创造性思维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出现新常态下的各种矛盾,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随时产生的各种难题,必须在创造性思维的引领下用创新的方法解决,这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的共识。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的《生活与哲学》课,担当着培养和造就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哲学思维能力的重任。所以哲学课不是可有可无,一定不能当做副科对待,把哲学课上得生动有趣,着力于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政治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运用联系的思维建立世界万物间的关系

客观世界就像有人精心编织的一张大网,任何事物都是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网结,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例外。我在教高二《生活与哲学》联系观时运用了这样一段导入:“著名喜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写完他的作品《哈姆雷特》第二场第一行字时深深地吸了一口嘴中的雪茄又吐出来,从那时起风将他呼出的那部分空气同其他的空气混合在一起而弥漫飘散开去。而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现在吸入肺部的空气中都含有莎翁当年时候呼出空气的两个分子。”这近似荒诞的语言一下子脱口而出竟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待课堂气氛安静下来,大家开始积极思考老师这段话的用意,再翻阅本堂课的课题,迷雾慢慢消失,原来老师并没有和我们讨论在每个人吸入的空气中是否包含有某人呼出的空气,而是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事实,觉悟出一个道理: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互相联结的世界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联系、相互制约。至此,教者的目的已达到。在学生因兴奋而跳跃着的眼神中,我看到思维着的花朵绽放时显现的流光溢彩。

(二)运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洞见人们行为的效果

教《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框的方法论:“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时,我选择了一段古代名人轶事――“子贡辞不受金”的典故,从中巧设疑问,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继而纠误归正。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春秋时期鲁国出台了一条法律:凡在其他诸侯国赎回做奴隶的鲁国人,其费用都可以通过国库“报销”,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赎回了一个奴隶,出于非功利的追求,辞而不受金。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非但没有赞许、反而训斥了一番。叙述至此,我突然发问:作为一生不畏坎坷、周游列国以倡仁宣德安身立命的一代孔圣人,何以面对如此到底之举而发狠呢?通过短暂思考,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了,有的,说孔子既看重道德又看重经济利益;有人认为,赎买奴隶的费用不应由国库报销,该由奴隶用劳动偿还。诸如此类,大多言不及义。看来这一问题的难度够大,以致造成学生思维“卡壳”现象。本来,按我原先的教学设计,又从学生思想的实际出发,先让学生在思维的空间碰撞一凡,继而导引归流。这时我才接着叙述孔子的本意:“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原来如此。花个人的钱赎奴隶的行为固然高尚,但若对此大加倡导,则必然会大大降低奴隶的赎回概率,因为行为者怕悲伤见利忘义的恶名,从哲学的角度看,孔子在这件事上是辩证思维的实践者,他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一项活动、一种行为进行一分为二的剖析,从而正确处理了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学生一个个陷入沉思,显然从中受到启发。

(三)从具体到抽象,把握事物的共性

相关期刊更多

司马迁与史记论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歌剧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