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男同性恋小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原耽释义:指的是原创耽美小说。耽美,指唯美、浪漫、沉溺于美的事物,后来逐渐被用来表述男性与男性之间的爱情。
2、原耽,是“原创耽美小说”的简称。耽美小说,又称BL小说,是描写同性恋爱情的小说,尤其是男同性恋,称呼来源于日本。耽美一般有漫画和小说两种,也分为同人和原创。
(来源:文章屋网 )
2.恶趣味:怪癖、与众不同的特殊喜好。
3.废柴:港漫用语,指废物、没用的人。
4.轰杀:指去杀某人的动作。
5.姐贵:全身肌肉的大姐姐。
6.剧场版:动画的电影版本。
7.口胡:也可写做“口古月”,相当于“靠”之类的语气助词。
8.口桀:常用来指坏人的笑声。
9.流星:指略带一点儿意味或稍有些露点成分的图片。
10.逆天:指逆着天道而行,愤怒时可使用。
11.欧巴桑:30岁以上女性。
12.破天:即“打破天”,不爽时可使用。
13.收声:指闭嘴。
14.未够班:意指不够格。
15.兄贵:全身肌肉的强壮男子。
16.幼齿:也称“素人”,年纪小,不怎么懂事的意思。
17.御姐:比自己年长的女性。
18.BL:BOY’S LOVE,男同性恋。谐音玻璃,也称同志。
19.GL:GIRL’S LOVE,女同性恋。
20.H:来自日文“变态(HENTAI)”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通常指的东西,与make love同义。
21.LOLI:罗莉,的意思。出自《LOLITA》中的洛丽塔,本意指12岁以下的小女孩,泛指天真可爱到的小女生。类似的则被称为“正太”,出自《铁人28号》中的金田正太郎,最酷的正太是以穿西装短裤造型出现的哦。
22.LOLI控:对罗莉有强烈偏好的变态叔叔,嘿嘿。
23.Master:主子与奴才。指两人从事H行为时,有明显的主奴之别,在不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奴不得违抗主的任何命令。
24.SM:Sadism & Masochism:虐待狂与被虐狂,多指性方面。可进一步引申为Slave and Master。
25.YAOI:整部小说以H为主,没什么情节。
26.耽美:出自日语,原意指唯美主义,后经台湾演绎,变成BL的代称,专指女作家写/画给女读者看的小说或漫画。
27.耽美狼:超喜欢耽美文学的女性,比女同性恋程度更进一步。
28.调教:顾名思义。在有H情节的小说中,调教不仅是从生理上,更从心理上,以摧残对方的自尊,使其完全臣服为目的。此类小说通常会被称为“调教系”。
29.攻:BL的双方,充当主动的那一方,即男同志中通称的一号。与“攻”相对的,就是“受”。
30.鬼畜:来自日语,原意指像魔鬼畜生一样残酷无情。
31.激H:H度非常高,描述相当激烈火爆。
32.健气受:个性比较活泼、健康、开朗类型的受虐一方。
33.紧缚:H时将受的身体用绳子捆绑起来,使其不能挣扎。
34.蕾丝:lesbian,女同性恋,简称女同,也称同好,拉拉。
35.立场倒换:攻受相互转换身份。
36.年上攻:攻的年纪比受虐的一方大。
37.年下攻:攻的年纪比受虐的一方小。
38.女体化:把原著中的男性角色改成女孩子进行同人创作。
39.女王:女性主子被称为女王,性格一般比较高傲、残酷。女王的通常形象总是穿紧身衣、高跟鞋,手执皮鞭的。后引申为强势女性。
40.女王受:受虐的一方性格像女王一样高傲,可以把攻吃得死死的。
41.强气攻:个性很强悍的攻。
42.强气受:个性很强悍的受虐。
43.清水文:没有H情节的文章。
44.圣水:指代小便。与之对应的是“黄金”,指代大便。黄金圣水是调教系小说中必不可少的道具。超恶。
45.天然受:个性比较少根筋的受。
46.同人:二次创作,将名家名作中的情节或人物衍生出自己的故事。同人创作不限于BL,一般性向的也可以。
47.同人女:超级喜欢BL文化的女性,在日语中被称为“腐女子”。
48.同人志:由作者自己花钱出版的书刊。由出版社所出的书刊,叫“商业志”。
49.下克上:地位较低的是攻,地位较高的是受。
50.诱受:主动诱惑攻和自己H的受。
民族:汉
出生地:吉林长春
代表作:《那人那山那狗》《蓝宇》《硬汉》
认识刘烨,是通过电影《无极》里他饰演的鬼狼,那时跟我一起看电影的朋友是刘烨的粉丝,朋友用鄙夷的眼神看着我,“你怎么连刘烨都不认识!”所以受朋友的影响,虽然是第一次知道刘烨,但他在我心里就已经是一个大明星了。在《无极》之后,我也真正开始越来越多的了解他。
刘烨有着偶像的外表,但他却不那么爱耍帅,他征服观众的是他出色的演技,还有那一双迷人的眼睛,他展现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成熟的魅力。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演技派,而他的魅力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他。
刘烨出生于一个电影之家,他的父亲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灯光师,母亲是长影厂工会的领导,他还有一个姐姐,父亲对他们姐弟俩一直要求严格,而且希望刘烨将来能学习理工科成为一名工程师或建筑师。但命运总是不可预知,1996年,未满18岁的刘烨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成为了班上年龄最小的男生。
大学几年,刘烨一直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没有任何表演经验,没人愿意跟他搭档,他常常一个人跑到海边哭泣。直到1998年,刘烨积蓄了满满的力量,拍摄了自己电影的处女作《那人那山那狗》,他饰演了那个充满乡土气息、淳朴无邪的山村男孩。我想令观众们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他在影片里那种当质朴遇到纷繁现实挑战时的不定眼神。凭借这部电影,刘烨获得第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但刘烨并不甘心,一直到2004年,他终于凭借电影《美人草》的出色表演,如愿捧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奖杯。
在这几年之中,刘烨的演艺道路越走越好。2001年,刘烨与实力派演员胡军一起演绎了那部关于男同性恋者的经典电影《蓝宇》。我想《蓝宇》不光是对刘烨,对任何演员来说都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要表达出同性恋者真实而动人的感情,还有纠结与痛苦的折磨。而刘烨无疑全都做到了,他将“蓝宇”的角色演绎的清新朴素、自然贴切、情感细腻而复杂。那一年,23岁的刘烨以《蓝宇》的精彩表演摘得了第3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成为了“金马影帝”。
刘烨拍过很多文艺电影,在这些电影中的出色表现,让刘烨被许多海外观众熟知,在欧美日等地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比如入围了美国金球奖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和威尼斯电影节上的《恋之风景》,还有戛纳电影节上的《紫蝴蝶》。如果你是一个文艺青年的话,那么这些电影一定不能错过。
随着知名度与影响力越来越高,刘烨开始从文艺路线转型,陆续拍了很多不同风格的电影,《无极》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算是他在转型期的作品。当时间的镜头越来越向当下拉近,刘烨在《天堂口》、《保持通话》、《硬汉》、《南京南京》等被观众熟知的电影中变换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与风格。作为一个年轻的影帝,他在不断地挑战着自己的演技和戏路。而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硬汉》,那个智障军人“老三”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烨在挑战角色的同时,他的演绎让人感动而充满正能量,也有人说,“老三”是中国的“阿甘”。
前不久,刘烨与大学同学章子怡一起获得了“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的荣誉。领奖的时候,刘烨的一家全部在场。他有一个美丽的法国妻子,还有一对可爱的混血儿女,镜头中的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而又幸福。
在演艺的道路上,刘烨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影帝,他可以温柔、文艺、帅气、憨厚,也可以腹黑、痞气、阴险、残忍,而在生活中,刘烨只是一个简单而感性的人。一路走来,所有经历过的挫折与辛酸、成功与喜悦都已成为往事,他的艺术生涯还在继续,相信他会在未来继续绽放自己的光芒。
推荐作品:《那人那山那狗》
导演:霍建起 主演:刘烨/滕汝俊/陈好 上映时间:1999年
本片是刘烨的电影处女作,是一部国内为数不多的反映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充满着山乡风味,风格清新、自然,展示了父子俩的深切亲情,同时片中展示的湘西迷人风光及淳朴民风也是一大看点。
推荐作品:《蓝宇》
导演:关锦鹏 主演:刘烨/胡军 上映时间:2001年
此片由网络小说《北京故事》改编而来,是一部文艺片,以一对男同性恋的感情纠葛为主线。而这两个男人分别由刘烨与胡军来演绎,确实有点不可思议,原来爱神之箭也有射的这么偏的时候。不过刘烨正是凭此片获得“金马影帝”,所以一定是一部好的作品。
推荐作品:《硬汉》
故事发生在纽约第50街。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不年青,也不老,两个都不是非常漂亮,在一次新鲜、富于机智的情感争论中,他们走到了一起。餐厅女招待弗兰琪曾经因为男友与自己最好的朋友在一起而对生活与爱情彻底失望。乔尼与前妻离婚后,丧失了对两个孩子的监护权,尽管受到诸多打击,但他仍旧对生活对爱情充满了乐观。在弗兰琪的廉租公寓中,一场完美的之后,他们迈出了了解对方、爱上对方的第一步。整整一个晚上,他们谈论着戏剧、音乐、电影,争吵着,理解着。天亮之前,他们终于爱上了对方。
如果仅仅只是两个人无聊的倾述,戏将会变得很沉闷,然而特伦斯・迈克纳里的对白写得恢谐幽默,富有生活质感。巴赫的钢琴曲《哥登堡变奏曲》、德彪西的《月光》、赛萨尔・弗兰克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瓦格纳《女武神》这些经典音乐与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第十二夜》的经典台词的有机融入到他们的对话中,将生活的质感与诗意有机地揉在一起,透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1988年,该剧在百老汇获得成功,使特伦斯・迈克纳里一举成名。特伦斯・迈克纳里生于1939年,他25岁时写了第一个剧本。尽管他的一些早期的喜剧如《下一个》(Next ,1969),《里兹大饭店》(The Ritz,1976)也获得了一些好评,但真正获得成功是从剧本《弗兰琪与乔尼》开始,该剧奠定了他作为一名美国当代重要剧作家的基础。之后,他把这个剧本改编成了电影《现代爱情故事》(Frankie and Johnny ,1991)(又名《性、爱情、汉堡包》),由被誉为“戏精”的阿尔・帕西诺和米歇尔・菲佛两位明星主演。
特伦斯・迈克纳里写过许多电视、电影、话剧与音乐剧剧本。1990年,他的电视剧本《安德烈的母亲》(Andre's Mother) 获得艾美奖最佳编剧奖(电视连续短剧)。一年后,他以《唇亡齿寒》(Lips Together Teeth Apart,1992)一剧回到了舞台,这是一部关注人们面对同性恋及艾滋病受害者时怀有非理性恐惧的作品。1995年,他写了反映男同性恋者的《爱情!英勇!怜悯!》(Love! Valour! Compassion! )。1996年,写传奇歌剧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卡拉丝的剧本《大师班》(Master Class)获得1996年托尼奖最佳戏剧奖这一美国戏剧界最高奖。然而,1997年迈克纳里的剧本《三位一体》(Corpus Christi)引起了一场风波,这是个在今天重新讲述耶稣诞生和死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耶稣和他的信徒都是同性恋。事实上,因为有死亡恐吓,制作这个剧目的曼哈顿戏俱乐部董事会最初将这个剧目取消了。然而,其它几位编剧象托尼・ 库什内等向董事会施压,宣称如果不制作《三位一体》就要收回他们的剧本,董事会最终妥协了。当这个戏公演时,剧院遭到约2000名抗议者的围困,他们认为这是亵渎上帝,极其愤怒。正如特伦斯・迈克纳里自己所言:“在很多方面我是一个非常羞涩的人,作为一个剧作家,我可以很勇敢。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老问题,是一个先有好剧本还是好演出造就了好剧本?我从来不认为我写的是文学作品。我为演员写戏并且我需要我所信任的演员。”
对于这个名字一些“90后”也许很陌生。王小波远不如当今一些“新生代”作家们有名气,市面上他的书也不易买到,总是隐于书店偏僻的角落里,可他确确实实影响过一代(也许不止一代)中国人,而且一定还会继续影响下去。因为有的人、有的思想是不朽的,他们会永远在文明的星空中大放异彩。――我一直觉得,那些所谓的“主流作家”与王小波不是一个级别的,从某个角度说,是判若云泥的。
第一波“王小波热”,是在他去世后才兴起的。这种狂热和王小波的猝然离世一样,来得非常突然,但绝不是偶然,人们热爱王小波,喜欢他的文章是有深层原因的。
中国从来就不缺智者,缺的是敢于把自己的种种想法大声说出来的勇者,更多的人还是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而王小波则是一个“异类”,他不甘心就这么沉默下去,他要说,他要喊,他不仅为自己说,也为别人说,甚至是为一头猪说(《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他还发动大家一起说。对于所说的内容,他倒并不怎么计较,科学、哲学、宗教、艺术、音乐、历史,本土的、舶来的、过去的(《青铜时代》)、当今的(《黄金时代》)、甚至还有未来的(《白银时代》),凡他能想到的,他都大胆去说了,而且说出了水平,说出了格调,说出了风格。读小波的杂文和小说,确能获得一种天马行空的自由,一种海阔天空的宽广,一种异乎寻常的。
能给人带来这种畅快淋漓感觉的作品,当代中国不是没有,只是越来越少了。现在许多“畅销书”,也能给人带来“”,可除了便什么也没有了。而小波的文章,在给我们以精神愉悦之余,更能让我们掩卷沉思,思考自己,思考这个社会,还能给我们一种巨大的力量,让我们有大声说话的勇气。
现在已经进入了“后王小波时代”,网络文学泛滥,王小波却魅力不减,反倒有愈来愈“发扬光大”的趋势,看一下网络上下,多少人心甘情愿承认是“王小波门下走狗”,又有多少人几乎是争先恐后地奉他为“启蒙导师”,称他为“当代鲁迅”,大肆赞扬他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对言论的“宽容精神”。气氛热火朝天,大家都热情高涨,好像谁反对王小波,谁就是反对言论自由,就是大众的敌人。
可是,在这样一片火热的气氛中,我却沉默了,脑袋中充满了问号。
首先,为什么人们崇拜王小波?这真的正常吗?王小波的书在大陆以外地区也大量发行过,却不怎么见港台同胞们对王小波像在大陆一样感冒。他们觉得他文章中的道理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正如梁文道所言:“像我这种自小看长大的港台同胞,就不觉得王小波有多惊人了。所以他说的很多话在我看来就像太阳总在东边升起一样,的确是真理,但也用不着跳出浴缸大喊一声‘我发现了’!”由此可见,大陆的“愤青”们迷恋王小波是有着深层历史原因的。王小波解放了大家的思想,可是没有压迫,何来解放?在中国过去的漫漫历史之中,有太多东西压迫着中国人的思想,封住了人们的嘴。导致许多东西人们不敢想,想到了也不敢说,思想被压抑,被扭曲。这时候,王小波出现了,他呼告人们和他一起说,于是他成了“言论自由”的图腾,接受众人膜拜也就理所当然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这是正常的,可在“外人”看来,这是反常的。
第二,言论真的“自由”吗?为什么我的喉咙依然有一种压迫感?
我又想起了李银河。她在中国的名气不在王小波之下,不仅是因为她是王小波的遗孀,更因为她经常放出一些“出位”的言论。这些言论很“前卫”,前卫到许多民众接受不了。因为她关注的是一群角落里的人――中国的同性恋者。由于她“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发言“捍卫”同性恋者们的权利,所以成为众矢之的,被中国公众舆论和广大网友们骂个狗血淋头。可是别忘了,小波也曾为“同志”群体们仗义执言过,与李银河合著过这方面的书(《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事实是,死了的王小波被人敬仰,活着的李银河却被要求闭嘴。更有意思的是,争先恐后大赞王小波“言论自由”之精神的和争先恐后大骂李银河叫她闭嘴的,很大程度上是同一拨人。
诚然,李银河“前卫”的观点我也无法接受,更不敢苟同。可是,“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一个真正言论自由的社会,应该给每一个社会成员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权利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分歧可以有,争论也可以有,但现在的许多“争论”最后总是难免演变成不折不扣的人身攻击,甚至不惜动用污言秽语。为什么我们在拥护王小波反抗“一言堂”精神的同时,却又容纳不下一个李银河呢?为什么我们一面大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一面又迫不及待要封李银河的嘴?为什么我们不能平和地对待学术问题、社会问题中的种种分歧,而要用人身攻击这种不光彩的手段呢?两种矛盾的声音,竟从同一片土地上同一群人嘴里喊出,这在王小波看来也许又是“有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