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大道理

人生大道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生大道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生大道理

人生大道理范文第1篇

大约是6年前吧,从昆明开完郑和航海研讨会返回武汉。

我没有乘飞机,虽说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尽可以做云中漫步。可除了云彩还是云彩,未免单调了些。我喜欢坐火车的感觉,喜欢坐或躺在敞亮的车窗前,打量大地的风景。如果开着窗,还会有旷野的风扑面而来。

那趟列车的软卧车厢里,乘客不多。我坐的这间,除了我,只有一个陌生的男人。他和我一样,自上车就出神地望着窗外,直到列车员进来送开水,我和他才有了开车两小时以来的第一次谈话,黄昏也来了。

很巧,他说他也在武汉下车,还说想在武汉开一家做窗帘的小店,并向我打听这方面的行情(他不知道我的职业是记者)。我对做生意完全是个外行,只是提醒他,武汉这类窗帘店太多了,问他以前干没干过这一行。

他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年初才从监狱里放出来,犯的刑事案,因为在家乡镇上参与团伙斗殴杀死一个人,被判了15年。我听到这里,低头喝了一口水,掩饰自己的紧张。

忽然,列车员在走廊上喊他出去验票。这时我才发现,门不知什么时候在列车的晃荡中被关上了,任他怎么使劲也扳不开。门外两个列车员也忙活了半天,才将门打开了,她们笑嘻嘻地解释说,这个门的确有些问题,好在路上仅两天,让我们将就一点,有事就喊她们,万一听不见,就敲墙板。列车员的工作间在隔壁。

一会儿他验完票回来了,我却满怀心思地出去了。虽说平日不是个太胆小的女人,可想到要和一个杀过人的男人待上整整一夜,还是很不安,想悄悄找列车员调换个房间。

已经走到列车员工作间门口了,我又停了下来,站在走廊里内心挣扎了很久:素昧平生的他向我道出了实情,我却因此不信任他,他肯定会猜测到我中途调换房间的原因,显然对人家是个伤害。我还能想象到列车员听了我道出的缘由后,看他的眼神。

我艰难地中止了调换房间的计划。若无其事地回到了原来的铺位。他拿出一个红红的苹果,削得很干净递给了我,继续说他做生意的事儿。这次到武汉是多年前的一位牢友出的路费,那个朋友出狱后自然是找不到工作,从小本买卖做起。后来主要经营窗帘,生意现在做得很大。他还告诉我。当年被判刑之时,女朋友尚在怀孕,后来从乡下独自去了广东,留下一个女儿,由他生活在乡村里的父母照管。当年抓进去的时候,他刚满20岁,父母节省下钱经常坐长途汽车到长沙附近的那座监狱探监,希望他好好改造,出狱后“重新做人”。因为他表现较好。15年的牢狱减成了10年。这10年里。他的父母不算年迈但已是满头银发,还因为他,在村里“不能抬头做人”。10年里,在他被抓走那年诞生的女婴,也长成了一个梳小辫的4年级女孩。

他说,重新做人就从一个儿子做起,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从一个父亲做起,让女儿在学校里找回尊严。他还要去广东找到那个据说跟人开了发廊从此下落不明的女朋友,当面向她道歉。他说最对不住的还是那个被他和同伙一气之下杀死的年轻人,那个人吭都没吭就倒在一大摊血水里,10年的牢狱生活中经常浮现那个画面,对他来说,最大的惩罚是它将一生都伴随着他。让他的灵魂永世不安。

黑夜替代了黄昏,整条走廊只有我们这间房的门一直都开着,月光洒在走廊上像铺了一层白银。他躺下去了,将一只黑色的提包紧紧地搂在胸前。

我将门咔嗒关上了。

他翻过身,有泪水细细地渗出来。

列车在夜行,房间渐渐响起他的鼾声。我在夜色中睁着眼睛,没有一丝的恐惧,眼前闪动着各色人生风景。

第二天,他仍然出神地望着窗外,忽然自言自语地说了句“花开了”。我从窗外看出去,漫山的梨树海,一片粉白。

终点站武汉到了,下了火车,我们都没说再见。他单薄的身影很快就被出站的人流裹挟着走远了。

人生大道理范文第2篇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人在白族人堂屋里一年四季不灭的火塘上用小陶罐烧烤大理特产沱茶到黄而不焦,香气弥漫时再冲入滚烫开水制成。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产乳扇、核桃仁和红糖为佐料,冲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制作而成。此道茶甜而不腻,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个够。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许花椒、姜、桂皮为作料,冲“苍山雪绿茶”煎制而成。此道茶甜蜜中带有麻辣味,喝后回味无穷。因桂皮性辣,辣在白族中与“亲”谐音,而姜在白语中读“?”,有富贵之意,所以此道茶表达了宾主之间亲密无比和主人对客人的祝福。因集中了甜、苦、辣等味,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等等的诱惑。要做到“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气度。

人生大道理范文第3篇

从理论渊源上看,认知理论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不同学派对认知理论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认知心理学最初是由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托尔曼提出来的,他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提出了以目的行为主义为中心的认知理论,由此开辟了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托尔曼所提出的认知理论是以“行为”为中心的。在他看来,行为背后的认知更为重要,只有对行为产生的心理认知过程进行分析,才能准确理解做出该行为的原因。而格式塔学派则认为,认知过程才是认知心理学的关键所在。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魏特海默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整体、模式和结构在认知心理中的作用,并突出了人在感觉信息输入中的能动性,这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总体来看,格式塔学派认为,个体的认知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必须坚持知觉方面的组织原则,具体包括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和完整原则。随后不久,格式塔学派进一步提出了心理场的概念,并将其作为认知心理学理论中重要的认知结构。可以说,各心理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对认知理论进行了论述,极大地丰富了认知理论的内容。本研究认为,无论是以过程为中心的认知理论还是以行为为中心的认知理论,其最终目的都在于通过对行为人心理展开研究,对其将来可能发生的行为进行预判,并提出一定的行为规制方案。基于此,可以对认知理论作如下定义:认知理论是以认识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识别、重构、提取等一系列的加工,进而探讨认识过程对人的行为会产生何种影响,并提出塑造建议的理论。关于道德,马克思曾进行了相应的界定。在马克思看来,道德是调整和约束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称。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将道德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道德与其他意识形态最大的区别,在于道德要依靠善与恶、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由此,如何形成正确的观念应是发挥道德指引“实践”作用的前提条件。认知理论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而言,其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于能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认知素质。高校以一定的道德教育目标为出发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从自身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把各种道德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成善、公正、正义和诚实等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形成自我道德评价标准,并逐渐将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对教育者所传达的道德内容进行接收、感知、消化和吸收,这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认知是认知理论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契合点。

二、认知理论视角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基于认知理论的视角,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道德认知水平相对较低、道德认知过程缺乏主动性和道德评价标准缺乏合理性等。

1.道德认知水平相对较低

从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角度,可将道德认知的内容划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类是对社会公共道德的认知;第二类是对个人自身人格道德的认知。大学生只有形成了这两个方面的道德认知,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按照科尔伯格的观点,人的道德认知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他将道德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前习俗水平,此层次道德认知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交流意识与权威意识;第二个层次是习俗水平,此层次道德认知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是懂得换位思考问题,具备一定的交流意识,但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观严重缺失;第三个层次是后习俗水平,其所体现出来的道德认知特点是道德主体开始坦率地考虑社会公共道德准则,并将个人道德准则很好地融入其中,具有良好的契约精神。一般而言,我国大学生已经步入了成人阶段,属于成人群体,相对开放的大学校园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处于半社会化状态,有些大学生甚至在大学期间就走入社会,比如工作、生孩子等等。基于此,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应该已达到后习俗水平层次。但从实然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总体认知水平仍处于习俗水平,他们懂得换位思考,具备了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但缺乏鲜明的社会公共道德感。在道德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期待奉献与收获能够兼顾,“利己但不损人”是很多大学生所奉行的道德准则。这反映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其所体现出来的道德认知水平偏低。

2.道德认知过程缺乏主动性

从前面的论述可知,道德认知本质上是一种自发的心理活动。因此,道德认知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必须由相关主体主动来完成。目前,我国大学生道德认知的过程,更多体现出被动性。在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而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往往会受到特殊的照顾,不仅仅有来自父母的关心,还有来自于双方四个老人的特殊“照顾”,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即便进入大学之后,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也十分少,家长往往只关心子女的学业,而对于子女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往往缺乏有效的引导。不仅如此,即便是有些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进行了相应的道德教育,但基于他们的成长经历,往往也会教导孩子以利己和保身为主。这使得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在对道德问题的判断上,往往缺乏主动性,要么是遵从父辈的教导,要么是随大流,以至于有些大学生甚至将一些非道德的理念视为道德潮流,由此导致的后果可想而知。

3.道德评价标准缺乏合理性

道德认知的过程必然涉及道德评价。只有在合理的道德评价标准范围内,大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进行一定的预判,才能对道德的本质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准确的认识,进而使得其最终所选择的行为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当前大学生道德评价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道德评价标准十分单一,无论是对他人进行道德评价还是对自身进行道德评价,大学生们习惯于简单地以好恶为评价标准,如此缺乏合理性的道德评价标准使得他们在道德认知过程中显得无所适从。从根源上看,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缺乏合理性的背后所反映的是西方社会价值理念对我国道德理念的冲击,我国原本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固有的道德评价标准。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价值理念也冲击着我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体系。笔者认为,重构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体系,是认知理论视角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三、认知理论视角下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

应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将德育过程与认知过程相结合,加强主体性教育,建立并完善大学生道德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认知理论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应将德育过程与认知过程相结合,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水平。

具体来看,可以在高校道德教育的六大环节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高校道德教育的六个环节如下:一是注意和预期;二是激活原有的道德知识;三是选择性知觉;四是工作记忆;五是新道德信息的巩固与转化;六是道德知识的转化。在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情感陶冶、师生谈话和理想激励等方式激发大学生对高尚道德境界的追求,以增强大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积极性。而道德教育的第三和第四环节,是大学生道德知识重新建构的过程,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逻辑分析法对道德认知的三个层次进行深刻剖析,以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向更高一级的水平发展。在道德教育的第五和第六环节,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道德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行为,磨砺自身的道德意志,以此强化道德认知的过程。

2.加强主体性教育,发挥大学生在道德认知过程中的能动性。

所谓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打破过去大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已开始转变过去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落实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这在客观上为主体性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这就要求高校道德教育要转变过去“师道尊严”的理念,关注学生的道德知识学习需求,在课堂上营造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与此同时,高校道德教育还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可以由教师引出相应的道德案例,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如此既能提高学生参与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能够逐渐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于心中。

3.进一步完善大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人生大道理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意识不断的增强,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与改革压力,高等教育应当以培养知识型人才逐步转变为发展全方位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高校中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的差异性,所以高校辅导员在进行人格教育工作中就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仅仅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更主要是心理和思维模式上,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别才导致学生之间差异明显。如今社会是充满着挑战与多元化的,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有自己追求的人格模式,但是高校应当努力将学生往正确的健康的人格上进行引导。与传统的教学存在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更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不断吸收到新鲜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人格思维模式。

学生在建立健康的人格时需要确保对自身有个理性认知,在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下才能实现人格塑造工作。对于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而言,很多学生无法理性认知自我,所以高校辅导员对其进行心理上的正确引导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让学生不仅能够做到认知自我还能学会客观评价自我。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人格尚未健全,所以在表现上往往比较积极,对新事物也更加充满好奇心,对这类学生进行人格魅力塑造是最佳选择也是最佳时机。

2 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人格是一种集合了个人的道德、品质、权利、义务等方面元素的综合性资格。人格魅力则是特指某人的气质、品德、能力等方面所具备的强大吸引力。例如在高校思政教学当中,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就表现为一种对学生成长和教学促进具有强大提升效果的综合素养。

在高校日常的教学之中,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是无形但又时刻存在的,它对学生们能够产生直接示范效应和成长导向作用。可以说,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也是高校正常开展教学的一种特殊资源和教学力量,辅导员独特的教化感染手段,会逐渐对学生们产生持久而又深刻正面影响的人文教育。

2.1 提高高等院校辅导员吸引力的基本要求

高等院校的辅导员需要发挥出自己的人格魅力,以此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和鼓舞学生,在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加深他们对理想的认知和对知识的热爱。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投入到高校学习之中,不仅是教师能力的高级目标,也是教学能够得到质量保障的根本之一。

高校辅导员之间普遍也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学生喜欢老师才会喜欢上老师所教的课程。这句话强调了辅导员应将人格魅力作为一大追求目标,也点出了提升老师的人格魅力以增强课堂吸引力的本质。人格魅力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受教自觉性和辅导员的教学自信心,并且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活性思维和求知欲望。这样的教学课堂必然是和谐融洽的,这样的辅导员必然是令学生心悦诚服真心爱戴的。所以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人格志趣的感染引导作用可见一斑。

2.2 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具备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等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受众对象是刚入学的大一学生。这些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环境,虽然对一切新鲜事物十分好奇,但是远离父母朋友又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想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融入大学环境又有些茫然无措。除此之外,这些大学生的三观已经步入形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人格品质,都需要得到及时而正确的引导和塑造。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此时就能发挥出这种效应,并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

现如今,我国已步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社会意识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各样的思维意识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交流碰撞。随着传媒手段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大学生所能接受到的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但是这也给不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入创造了更为方便的途径。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很难全面鉴别并有效抵制这些腐朽思想和低俗文化的侵害。而这些客观事实也给高校的辅导员增加了传授科学文化理念的难度。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应当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信仰,并拥有敏锐的文化信息鉴别能力。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养成对于我国长治久安以及和谐发展都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高等院校的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文化的传播者和引导者,更需要具备极强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个人意志,才能以人格魅力对广大学生产生正面影响,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个人的崇高理想信念。

2.3 对学生的人格完善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备非常有意义的引导作用。简而言之,高校辅导员要做的事情,就是以教师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辅导员的一举一动和言谈举止,都可以对外传达教育信息,并透出对学生们的勉励和期待。辅导员将如何做人展示给大学生们看,以此影响他们的为人处世。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长,也最容易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更是能为大学生们提供行为规范的直接演示。尤其通过辅导员的宽广胸襟和乐观态度,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养成和道德素养认知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辅导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举动,更是为大学生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引导,并且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自觉的根据相关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和纠正自己,以此实现高校教学的根本目的。

3 提高高校辅导员人格影响力的具体对策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虽然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很强可塑性。为了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并改善高校教学效果辅导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3.1 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塑造理想人格

著名社会学家曾在我国步入文化转型时期提出过“文化自觉”这一新理念,并指出文化自觉是人处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一系列自知之明,这种自知之明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并使人具备很强的环境适应力。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文化也出现了一定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异性和流动性特征。高等院校的辅导员不仅担负着对自我人格和文化传统的全新认知了解任务,还需要克服自身人格和文化传统可能会阻碍社会进步和自我解放的负面因素,在社会变化的大潮中继续塑造和完善理想人格。只有这样,高校辅导员才能够以优秀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性的审视分析思维。

3.2 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人格精神

近年来,随着不断分析批判知性化教育,教育教学界对“体验”有了重新的认识。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话语,学习体验成为了当下学校和老师最关心的几大教学重点之一。学习体验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亲身经历和认知感受,并将参悟体会等升华为学生个人对世界观和自我理解的深刻认知和超越认知。如果在思政教学中失去了体验,那么学生必然会失去重要的情感体验,也会阻碍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发展,并且极大的限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活力。

因此,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必须重视并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情感体验的累积。还需要在增加教师个人教学实践的同时,以人格魅力提升教学的效果和对学生的影响力,发挥出师生情感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的潜意识情感体验转化为教师有意识的心理引导。这样的人格魅力感染过程,不仅能够在学生产生内在向往的基础上累积正面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助于学生感受和体会到他人的精神变化并产生情感共鸣。这种老师和学生都产生双向体验提升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提升老师和学生的人格精神境界。

3.3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满足成就需要

美国的人本主义代表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主张将人的相关需求分为几大不同层次,并指出越是靠前的基础需求越重要,只有基础需求得到了满足人类才会产生下一阶层的高级需求。普遍观念认为人的需求和动机是密切相连的,有了相关需要才会产生对应的动机,并产生想要达成预定目标的一定动力。

从这方面来看,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还需要首先从关注辅导员的主体特性和相关需要着手。高等院校需要使用优化校园环境、打造人文氛围等方法来减少辅导员的外界压力和内在压力,这样才能够形成一种正向的积极合力,并引发辅导员的高级需求。具体的优化方法如给予培训深造机会、提升辅导员福利待遇、改进现有考评体系、设置奖惩体制、支持思政教学建设、加大教研投入等,都可以较好地满足高校辅导员的多层次个人需求,提高高校辅导员们的归属感,并切实解决辅导员的发展提升问题。

人生大道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理想信念;辅导员;职业人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212-2

“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的有效互动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均以主体身份出现,以平等、尊重为原则,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递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主体间关系为联系作用方式的实践活动。”新媒体技术爆炸式地发展,使大学生能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玩的方式更是多样,这种情况使他们课余学习的时间变少,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表现都出现变化。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出现新问题,以往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相应面临挑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是一个陈旧的课题而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它的好坏决定着我们的民族能否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2006年4月底,教育部在上海举办了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会议上指出,“建设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辅导员个人的职业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职业人格要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教育部2005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2005]2号),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辅导员基本的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人格。首先,辅导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在政治觉悟上应与我们的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一致。其次,应具备较良好的道德修养,孔子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教师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以及行为态度等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既能处理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也能根据需要组开展各种学生活动。通过这三个方面真正达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

目前,在校大学生以“90”为主体独生子女居多,个性张扬,自我管理能力弱。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大学生主流思想仍是积极健康向上。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工具的不断涌现,舆论自由度逐渐开放,大学生足不出户也能阅尽天下大事,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新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使不少的大学生出现重视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不满社会现状且责任意识淡薄;过度崇尚自我却缺乏集体意识;追逐快餐文化缺乏理想信念。这些都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同时,由于职业定位模糊和工作评价度不高,甚至部分辅导员只是把当辅导员当做进入高校的跳板,所以在工作中存在职业理想缺失的状况,对工作不积极不主动,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就可以,没有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动力不足等问题,甚至有的辅导员本身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也十分淡薄。这就要求我们在强调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辅导员职业人格的塑造。

二、辅导员职业人格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契合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包含着五个主要的影响要素,即信仰、辅导员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的情感体验、规章制度和他人经验等。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而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大学生的信仰、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从两者来看,他们的主导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契合。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应当是丰富的而且形式多样。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形式,在主题班会,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中,开展学雷锋、感恩、爱国等教育形式。在互动中辅导员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更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思想导师。从互动中两者都能得到提升,这对辅导员的职业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注重教育与管理的结合,管理上张弛有度,在教育上注重方式。单纯的说教方式应当尽量避免,要强调自主性和觉悟。因此,在尊重大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要确保主流教育思想不动摇,对一些个体要实行差异化的教育模式,关注他们的职业理想,将他们的需求和实际进行分析,同时,注意观察他们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引导他们走上比较正确的道路,将价值引导与自我意识结合起来,在理论上自觉学习,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

三、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模式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做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不仅掌控着教育的模式和过程,而且掌控实施的内容,因此,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让更多的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利用好新媒体工具制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氛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流文化摈弃腐朽和错误的思潮,为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切实促进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的过程中,辅导员应当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自觉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为切入点,通过实践促进大学生在实际中感受祖国的变化。从实际思考理论,从理论提升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反复循环中养成自觉追求社会主义价值的思想,树立共同理想,把理想信念转化为自觉的精神追求,从而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双方的互动,通过互动促进双方价值的趋向一致,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二)以新媒体工具为载体,正确引导舆论

理想信念教育应抓住新媒体发展的机遇,辅导员应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通过微博、微信、博客、QQ、网络论坛、聊天群、教师信箱等方式,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班级和系部网站建设和管理,在内容上尽量多宣传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红色事迹等。结合新兴媒体工具可以建设官方微博、博客等,通过这个平台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各种问题,辅导员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热点问题讨论,主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这种新的方式也使大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提高大学生的判断力,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积累经验,进而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然而,新媒体工具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网络不断,言论自由不断开放,加强大学生的媒体素养也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媒体道德修养。媒体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信息辨别能力,从理性的角度去解读和传播媒体信息,不能人云亦云瞎起哄。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提供大学生解读新媒体信息的正确视角。也可以通过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或者辩论赛的形式来开展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判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以实践为动力,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重大的任务,面对多元的文化、迅猛发展的媒体工具、个性张扬的“90”大学生,你想单单通过宣传和灌输使他们自觉形成较高的理想信念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只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升华。目前各高校的实践活动是十分丰富的,比如寒暑假的下乡活动、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参观走访、校园文化活动等,类型丰富多彩。作为辅导员应组织学生走进社会了解我们的国情、民情,尊重人民的劳动成果,感受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形成集体意识、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了解我们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更能破除我们的思想困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发展

首先,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很难体现专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对工作进行专业细分,简单来说,我们既要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也要有出色的班级系部管理者,也要有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等。因此,把出色的专业个体应用到工作的各个方面能够确实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拓展辅导员队伍的视野。使他们能把握敏锐的信息,掌握先进的媒体技术手段,熟悉流行的新媒体语言,从而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收到教育的成效。再次,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机制。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每天处理各项工作,凡是和学生有关的都和辅导员有关,辅导员因此被冠以“万金油”的称号。但是这种事务缠身的模式,很难使辅导员分出时间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我们应当在一个团队里面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的专业团队,一方面依托专业开展各项职业工作,另一方面要明确辅导员的责任主体,建立一个与职业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N].中国教育报,2011,(6):4.

[2]李中军.高校辅导员主体论[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17-138.

[3]贝静红.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和辅导员职业信念塑造[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