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体诗词

古体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体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体诗词

古体诗词范文第1篇

风风雨雨六十载,战火硝烟尽散去。

三军怒啸长安街,巨龙腾飞天际游。

二:给父母:

细雨凉凉,

叮嘱暖暖。

父母远去,

爱仍留步。

举画黑云下,

悠悠欲泣,

顷刻顷雨顷沧桑。

父母之爱,

如画缤纷。

寒风吹,冷雨打,

天灾人祸父母御。

碧血流,丹心照,

呕心沥血仅为子。

白驹过,光阴逝,

母慈父严仍如初。

爱如血,孝如水,

鲜血终究浓于水。

三:给5.12大地震中受灾的人民:

天地几时有?举头问苍天。不知巴蜀风光,能否容生灵?我欲乘风而来,又恐危楼碎瓦,处处不胜防。泥沙落千丈,何似在人间?

天欲崩,地欲裂,压脊梁。不应有悲,天灾岂宽以待人?国有兴盛衰败,家有分离聚散,亲离莫悲切。只是天无情,万里一条心!

四:给老师的生日礼物:

师生情谊浓于水,三日不见如隔秋。

口快心直无心机,愿乐绵绵无绝期。

五:吟秋

秋来黄叶落满地,无畏傲然立。

少年不识愁滋味,欢声笑语风里来。

硕果满树随风摆,农家虽疲乐犹在。

古体诗词范文第2篇

故此,赏读此类诗词,必须从文体特点入手,分类辨体,做到知人论世、字斟句酌、品赏韵味,方可深得其中三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著名词人辛弃疾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词人在京口知府任上,时年六十五岁。下文将从题解、结构、韵辙、语言、用典五个角度,结合怀古类诗词的四个特点赏读本词。

文题上,词题中蕴含了许多值得玩味的信息。“登”字居首,“有怀”居末,意指明确,本词乃登楼词作,登楼怀古之作,文类先有归属。怀古类古典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必定和诗词作者登临的地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再看题中之“京口”,今江苏镇江。《元和郡县志》:“孙权自吴徙治丹徒,号曰京口。后徙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据考证,京口一地在三国鼎立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孙权主政京口期间,指挥周瑜联合刘备抵抗曹操南下大军,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确立了联刘抗曹的战略思想,将妹妹嫁给刘备并将荆州借给刘备。因此,可以说,京口见证了孙权年少有为的一代雄才的明君形象。文题中并未直接出现与本词企图表达的情思有关的文字,但却已暗藏玄妙于京口此地地名的缘起之中。“北固亭”,虽属地名指称,然不能不怀疑此处亦深有所指。“北固”!北固?此时的南宋偏安东南一隅,长江以北哪里还有地可固?北固一说,实在不能不让人怀疑,词人登楼之地的选择,究其原因,与“北固”一名有关。

结构上,本词过渡自然、浑然天成。上片登楼望远,感叹兴亡。下片妙用典故,怀古讽今。上片借用杜诗以眼前景作结,下片用曹操语以议论作收。上片两问两答,既写所见,又写所感。以现实的辽阔空间背景转入历史的宏大时间背景,搭建起了由触发点到感怀处的联想之桥。复杂的情感借助时空在长江滚滚的洪流中交汇得以蕴蓄。下片一叙一议,一正一侧。先叙孙权年少有为,再化用后再复引用曹操语,结尾三句,语意一贯而下,对答如流。末尾处,所怀之人终跃然纸上,然又欲言又止,用意玄妙又意旨深远。

韵辙上,本词匠心独运。本词押由求辙:韵母是ou和iou(iu),这个辙的韵母悠长柔和,适宜表现舒畅的心情,绵长的情感。本词从词作风格上属于豪放词,却一反其道不使用常见的大江东去的江阳韵辙,选用了由求韵辙,不得不怀疑,韵脚的选择已经在一开始就为结尾处的点明所咏怀之^――“孙仲谋”(韵脚ou)蕴蓄已久。可见词人用心之良苦、匠思之精巧。正因为出于押韵的需要,所以第二句“满眼风光北固楼”特意颠倒了语序,形成倒装结构,保持了韵脚的统一。

语言上,本词字字珠玑、内涵丰富。首句“何处望神州?”“神州”一词的词源考究值得深挖。神州在表意上经常意即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日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俗称“神州大地”。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从以上几处最早出现“神州”一词的具体描述中,“神州”的地域范围应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包括了三山五岳的广大地域。而非仅仅指的是当时眼前所及之景,更非仅指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的东南一带。“何处望神州”字面语意则可以理解为“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中原的大好河山呢?”本句中,“何处”的追问为下旬的北固楼作答设疑,但何尝不是词人对当时南宋偏安东南,大片北方国土沦陷外族的现状一种迷惘、一种痛心的责备。尽管这种责备并未明确所指,但其中蕴蓄的感情确是微妙可感。所以本句还可以理解为“哪里还能看得到中原的大好河山啊?”作此解则应有反问之意,哀痛之情藏于语言当中。这里体现了古典诗词中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技巧。“满眼风光北固楼”字面上是所及之景,因其北固楼地点的特殊有二:1.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此处可俯瞰长江之景。2.北固亭位于京口,京口缘起与东吴孙权有关。在意脉上,既回答了前面的提问,又为下一句发起千古兴亡的感怀蓄势。因为朝代不断更迭,所有的兴亡之事一如滚滚东去的长江,而关乎词人内心触动之人确乎于当年据长江之险而坐断东南,就地怀古,其实意脉不断在为下片的用典蓄势,虽力量越来越强,但始终在极力控制其情绪。“不尽长江滚滚流”虽是视觉效果,眼之所及。但“不尽”处,既写出视线极力企图穷尽水天之间的远眺,此处观景,伫立许久,思绪的触觉由从空间上转入了时间的维度,进入到历史的追思,下片的怀古自然则水到渠成、呼之欲出。本句化用了杜诗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句,既用萧萧落木丰富了词作的意蕴,又将“来”改为“流”,虽有出于韵辙的协调性的考虑,但却将原诗中视线只能逆流而上的单向视觉角度变成了双向的视角,赋予了观察者更为广阔的时空立足点,逆可溯前朝,顺可瞻后世。历史的视角也就有了深远的内涵。

下片中,“年少万兜鍪”一句发端,直指咏怀之人。“年少”与“万”形成语意上的比照。十九岁即于帐中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凸显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中,“坐”一字带有鲜明的形象感,蕴含势不可小觑的从容和大度。“断”字透出坚决,语意为占据、割据。实则据长江御敌于外,其政权之稳固不可撼动。“战未休”语意上指当年三国鼎立期间东南战事频密,但“未休”二字并未带有战乱纷繁、生灵涂炭的贬责之意。恰恰相反,在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之际,主降派的声音成了主流意见之时,一战难求当下,“战未休”三个字,带有辛弃疾对少年英主孙权的赞颂之意、对当时朝中主降派的强烈的暗讽之情!

古体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表层知识;情感层面;文化意蕴

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可谓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仍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古典诗词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词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教学。

一、对诗词表层知识的理解

中国古代诗词语言优美精炼,每字每句都是作者反复推敲的成果。教学古诗词首先要在学生能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进行解词串句。古诗词的语言不同于白话文,是用文言写的,学生对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不懂,就无法理解全诗的意思。如果学生对字句尚且不通,对诗词的情感体验,乃至于对古典文化的传承都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对诗歌表层知识的讲授便成了关键,必须搞得扎扎实实。

(1)知人论诗。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需要收集作品有关材料,为古诗词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收集时注意筛选跟课文有关的,有助于理解诗意的材料。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如在学习陆游的《示儿》之前,学生如果了解到诗人自幼就怀着强烈的政治抱负,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那在学习诗歌时就很容易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强烈的建功报国之情了。需要说明的是,知人论诗这种观念并不是说要求对每位诗人的方方面面都做详细的介绍,对有些诗人则没有必要,即便需要介绍的诗人介绍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比如对王维侧重于诗歌风格的介绍,对陆游侧重于其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的强调,而对李煜则侧重于认识经历的介绍。

(2)由题悟旨。初步了解了诗人后,我们要解释诗题。切勿轻视诗题,其中往往包含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比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诗题目尤长,教师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从而更深切地揭示了诗的内涵。当然也要根据每首诗的特点各自做详略介绍。总之,释诗题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一步。

(3)推敲词句。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精练,优美,且重点字词起点睛之用。如果教学时能认真揣摩、品味,并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就能使学生体味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由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古代语言接触得不多,他们对其中的一些词语觉得难以理解,对全诗内涵的把握不够。教师要善于捕捉关键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能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对诗词情感层面的挖掘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在充分理解诗歌表层意思的基础上,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

三、对诗词文化意蕴的传承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文学样式,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情感抒发的重要方式。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随作者的心境变化而有所不同。纵观中国古代诗词,其情感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注:下表中每个类型的代表作均选取小学阶段大纲篇目。)

古体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古诗词;诗词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47-01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史上一颗亮丽的明珠,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瑰宝。高尚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鉴赏古诗词呢?我们可借助诗题、作者常识、注释及诗眼,来全面、准确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

一、精心导入,培养学生审美心境

古诗词教学的导入,除了对诗人作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通过点拨诵读,感悟诗词意境

品味出诗的意境,必须探究诗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缩小时空差距,还必须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象,来探究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可通过点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学《沁园春・雪》,须抓住“望”、“惜”这两个词,它们分别统领上阙和下阙,一“望”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激情澎湃;一“惜”借古论今,歌颂当代英雄人物。抓住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品味,学生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的叱咤风云,博怀。欣赏《虞美人》,把握一个“愁”字,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恣肆,无穷无尽,学生就可以去体会李煜的亡国之痛。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其次,点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的普通词句。像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词句均通俗易懂,但正像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感到诗人的心境或意境。

三、在吟诵品读中加深理解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一是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给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二是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三是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人情”、“身历其境”,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四、借助诗(词)眼把握主旨

古体诗词范文第5篇

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开始,诗歌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两千多年来,作诗几乎是每一个中国读书人必须具备的修养,就连引车卖浆者也能说几句“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来。

但是,自“五四”以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中国人与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已经相当隔膜了。不仅如此,就连一些基本概念,人们也很难分得清了:譬如“古体诗”和“近体诗”。很多人认为清朝之前所有的诗都可以称为古体诗,民国以来的诗则应该称为“近体诗”。此乃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从大处说,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另一类叫近体诗。古体诗的称呼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于是,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所以,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以唐朝为时间参照的一对概念,如果把时间参照点错误地移到现在来理解“古体诗”和“近体诗”,犯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万卷”该有多少书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这句成语,意思是,万卷书都被翻破,足见读书之多。那么古人的“万卷”究竟又该有多少书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说,自己年轻时便读了很多书,文采很好,下笔如神。杜甫这样说自己不是自吹自擂,他从小努力学习,刻苦读书,七岁就写过歌颂凤凰的诗,九岁就能写很好的大字,十四五岁时就能写出像样的文章,二十岁时,杜甫的学问已经很渊博了。

相关期刊更多

内蒙古体育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科学学会;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科学研究所

北大荒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