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体诗词

古体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体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体诗词

古体诗词范文第1篇

风风雨雨六十载,战火硝烟尽散去。

三军怒啸长安街,巨龙腾飞天际游。

二:给父母:

细雨凉凉,

叮嘱暖暖。

父母远去,

爱仍留步。

举画黑云下,

悠悠欲泣,

顷刻顷雨顷沧桑。

父母之爱,

如画缤纷。

寒风吹,冷雨打,

天灾人祸父母御。

碧血流,丹心照,

呕心沥血仅为子。

白驹过,光阴逝,

母慈父严仍如初。

爱如血,孝如水,

鲜血终究浓于水。

三:给5.12大地震中受灾的人民:

天地几时有?举头问苍天。不知巴蜀风光,能否容生灵?我欲乘风而来,又恐危楼碎瓦,处处不胜防。泥沙落千丈,何似在人间?

天欲崩,地欲裂,压脊梁。不应有悲,天灾岂宽以待人?国有兴盛衰败,家有分离聚散,亲离莫悲切。只是天无情,万里一条心!

四:给老师的生日礼物:

师生情谊浓于水,三日不见如隔秋。

口快心直无心机,愿乐绵绵无绝期。

五:吟秋

秋来黄叶落满地,无畏傲然立。

少年不识愁滋味,欢声笑语风里来。

硕果满树随风摆,农家虽疲乐犹在。

古体诗词范文第2篇

故此,赏读此类诗词,必须从文体特点入手,分类辨体,做到知人论世、字斟句酌、品赏韵味,方可深得其中三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著名词人辛弃疾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词人在京口知府任上,时年六十五岁。下文将从题解、结构、韵辙、语言、用典五个角度,结合怀古类诗词的四个特点赏读本词。

文题上,词题中蕴含了许多值得玩味的信息。“登”字居首,“有怀”居末,意指明确,本词乃登楼词作,登楼怀古之作,文类先有归属。怀古类古典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必定和诗词作者登临的地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再看题中之“京口”,今江苏镇江。《元和郡县志》:“孙权自吴徙治丹徒,号曰京口。后徙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据考证,京口一地在三国鼎立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孙权主政京口期间,指挥周瑜联合刘备抵抗曹操南下大军,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确立了联刘抗曹的战略思想,将妹妹嫁给刘备并将荆州借给刘备。因此,可以说,京口见证了孙权年少有为的一代雄才的明君形象。文题中并未直接出现与本词企图表达的情思有关的文字,但却已暗藏玄妙于京口此地地名的缘起之中。“北固亭”,虽属地名指称,然不能不怀疑此处亦深有所指。“北固”!北固?此时的南宋偏安东南一隅,长江以北哪里还有地可固?北固一说,实在不能不让人怀疑,词人登楼之地的选择,究其原因,与“北固”一名有关。

结构上,本词过渡自然、浑然天成。上片登楼望远,感叹兴亡。下片妙用典故,怀古讽今。上片借用杜诗以眼前景作结,下片用曹操语以议论作收。上片两问两答,既写所见,又写所感。以现实的辽阔空间背景转入历史的宏大时间背景,搭建起了由触发点到感怀处的联想之桥。复杂的情感借助时空在长江滚滚的洪流中交汇得以蕴蓄。下片一叙一议,一正一侧。先叙孙权年少有为,再化用后再复引用曹操语,结尾三句,语意一贯而下,对答如流。末尾处,所怀之人终跃然纸上,然又欲言又止,用意玄妙又意旨深远。

韵辙上,本词匠心独运。本词押由求辙:韵母是ou和iou(iu),这个辙的韵母悠长柔和,适宜表现舒畅的心情,绵长的情感。本词从词作风格上属于豪放词,却一反其道不使用常见的大江东去的江阳韵辙,选用了由求韵辙,不得不怀疑,韵脚的选择已经在一开始就为结尾处的点明所咏怀之^――“孙仲谋”(韵脚ou)蕴蓄已久。可见词人用心之良苦、匠思之精巧。正因为出于押韵的需要,所以第二句“满眼风光北固楼”特意颠倒了语序,形成倒装结构,保持了韵脚的统一。

语言上,本词字字珠玑、内涵丰富。首句“何处望神州?”“神州”一词的词源考究值得深挖。神州在表意上经常意即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日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俗称“神州大地”。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从以上几处最早出现“神州”一词的具体描述中,“神州”的地域范围应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包括了三山五岳的广大地域。而非仅仅指的是当时眼前所及之景,更非仅指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的东南一带。“何处望神州”字面语意则可以理解为“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中原的大好河山呢?”本句中,“何处”的追问为下旬的北固楼作答设疑,但何尝不是词人对当时南宋偏安东南,大片北方国土沦陷外族的现状一种迷惘、一种痛心的责备。尽管这种责备并未明确所指,但其中蕴蓄的感情确是微妙可感。所以本句还可以理解为“哪里还能看得到中原的大好河山啊?”作此解则应有反问之意,哀痛之情藏于语言当中。这里体现了古典诗词中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技巧。“满眼风光北固楼”字面上是所及之景,因其北固楼地点的特殊有二:1.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此处可俯瞰长江之景。2.北固亭位于京口,京口缘起与东吴孙权有关。在意脉上,既回答了前面的提问,又为下一句发起千古兴亡的感怀蓄势。因为朝代不断更迭,所有的兴亡之事一如滚滚东去的长江,而关乎词人内心触动之人确乎于当年据长江之险而坐断东南,就地怀古,其实意脉不断在为下片的用典蓄势,虽力量越来越强,但始终在极力控制其情绪。“不尽长江滚滚流”虽是视觉效果,眼之所及。但“不尽”处,既写出视线极力企图穷尽水天之间的远眺,此处观景,伫立许久,思绪的触觉由从空间上转入了时间的维度,进入到历史的追思,下片的怀古自然则水到渠成、呼之欲出。本句化用了杜诗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句,既用萧萧落木丰富了词作的意蕴,又将“来”改为“流”,虽有出于韵辙的协调性的考虑,但却将原诗中视线只能逆流而上的单向视觉角度变成了双向的视角,赋予了观察者更为广阔的时空立足点,逆可溯前朝,顺可瞻后世。历史的视角也就有了深远的内涵。

下片中,“年少万兜鍪”一句发端,直指咏怀之人。“年少”与“万”形成语意上的比照。十九岁即于帐中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凸显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中,“坐”一字带有鲜明的形象感,蕴含势不可小觑的从容和大度。“断”字透出坚决,语意为占据、割据。实则据长江御敌于外,其政权之稳固不可撼动。“战未休”语意上指当年三国鼎立期间东南战事频密,但“未休”二字并未带有战乱纷繁、生灵涂炭的贬责之意。恰恰相反,在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之际,主降派的声音成了主流意见之时,一战难求当下,“战未休”三个字,带有辛弃疾对少年英主孙权的赞颂之意、对当时朝中主降派的强烈的暗讽之情!

古体诗词范文第3篇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因此,古诗词阅读不仅需要考生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还需要考生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处,让作者的美好情操犹如春雨润物般渗透在自己的血液里。接下来,我们主要学习在古诗词阅读中如何体悟情感。

【典例呈现】

1.阅读《诉衷情》,回答问题。

诉衷情

[宋]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2014・山东潍坊卷)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回答问题。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 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隋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2014・湖北随州卷)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不见》,回答问题。

不 见

[唐]杜 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2014・湖北黄冈卷)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2014・湖北黄石卷)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析】

考点一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思维轨迹】例1考查了考生对《诉衷情》思想感情的归纳。做好本题要充分阅读诗词内容,抓住其重点词语,如“当年”一词表明了作者回想起了自己曾经身怀壮志、奔赴前线的场景。“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运用了一个典故,表现了作者因报国杀敌的理想破灭而感到悲愤。下阕感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郁郁不得志,但已经老去的无奈。表现了作者虽然隐居沧洲,但依然心系国家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参考答案】《诉衷情》 抒发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

考点二 思念古人,长亭送别

①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思维轨迹】例2考查考生对诗歌中心思想的领悟。做好本题需要考生认真阅读诗歌,思考本诗的写作背景,抓住诗歌的关键词语去思考。如题目中的“归”,表达了作者送别倩公回家的惜别之情。全诗写出了李白对倩公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参考答案】《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前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考点三 借景抒情,抒发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③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④仕途失意的苦闷,如: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⑤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思维轨迹】例3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直抒胸臆,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担忧和思念,抒发了自己和李白怀才不遇的感慨,并期待李白结束飘零的生活,回到四川。因此在归纳作者思想感情时,需要考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作者怀才不遇的处境。

【参考答案】《不见》 抒发了作者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有对自己与李白相同遭遇的感慨。

考点四 托物言志,表达赞美

通过节令、景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思维轨迹】例4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因此,一定要围绕节令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钱塘湖春行》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技巧总结】

中国古代诗词,就其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等不同种类。体悟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首先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这样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其次,要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最后,要理解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其往往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多复杂的情感。

【专项训练】

1.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014・河南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过零丁洋》,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14・湖南衡阳卷)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望 岳

[唐]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14・山东临沂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阅读《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古体诗词范文第4篇

一、“诗歌素描”: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理解是鉴赏的基础。理解诗歌文本,不能像文言文一样字字对译。逐字逐句地翻译一遍,诗歌的美会丧失殆尽。“诗歌素描”为我们打开了解读的一扇窗子。其基本方法是,以诗歌为载体,在整体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简言之,就是以对诗歌的阐释理解为手段,将诗歌语言转换成散文(或散文诗)语言。以下是学生对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所作的“诗歌素描”:

袅袅炊烟一缕缕漫上青天,天边的云彩如红纱一般。

“咚,咚……”远山的寺庙里传来沉闷的钟声,一层层卷过大地,也叩响了人们回家的心弦。渡口边,挤满了行人匆忙的身影,叫卖声,谈笑声,吵嚷声,船夫吆喝声,混成一个嘈杂喧嚣的场面。在黄昏的余晖中,人们纷纷踏上各自归家的路。望着这些忙碌的身影,我调转小舟,挥动船桨,向对岸鹿门山方向划去。

月亮悄悄地爬上树梢,这时候我已经走在鹿门的小径上。朦胧的月光给山间笼上一层淡淡的薄雾,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当年庞德公在鹿门隐居的院落,敲敲那厚重的石门,摸摸那粗糙的树干,望望脚下的小路,一直通向黑黢黢的松林深处。当年庞公携妻隐居于此,该多么享受这一片独处的环境。我的造访,可否惊扰了庞公独享的这份宁静?

顺着小径,我毅然走向鹿门的松林深处,踏上了这片属于我的归途……(8班:陈叶)

点评:这篇素描的习作者围绕诗句充分展开联想、想像,通过对诗歌空白的填充,描绘出环境的宁静、清幽,契合了诗人的心境,准确传达出诗作的情感,这是字字对译诗歌难以达到的。

二、“我最喜爱的一句诗(或一个意象)”:对诗歌的鉴赏、审美

理解的目的是学会鉴赏和审美。“新课标”关于选修课程的评价指出:“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同时,选修课的评价应“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基于以上目标和要求,教者以“我最喜爱的一句诗(或一个意象)”的鉴赏入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诗中自己最感兴趣的诗句或意象开展鉴赏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写鉴赏文字,严格说可以把它比作写一段小的议论短文。它必须主旨鲜明,论述具体,结构清晰,语言恰当,符合赏析文字的要求。要选好鉴赏的角度,可以从内容、情感、哲理的角度,也可以从艺术特色如炼字、修辞、音韵、章法等角度。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要避免假、大、空,最好出自个人解读的切身感受。

学生作品示例:

“天生我材必有用”

――《将进酒》

漫长而又未卜的人生就仿佛一条曲曲折折的跑道,从哨声吹响的那刻起,我们就在奔跑。可是我们也许会落下他人一段距离,甚至觉得自己必输无疑,因此想要放弃。然而还是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我们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锲而不舍地奋斗。对,这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李白以他豪迈的呐喊鼓舞我们,让处于低沉中的人相信自己:我不差,我能行!是的,这是一个宣言,一份自信,一种大写的品格,激励我们点燃追梦的心情,化平庸为神奇。(9班:雷静)

水,我惊叹于你的奔放粗犷,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的可是你?犹如奔腾的野马,威武的巨龙;我陶醉于你的恬静淡雅,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可是你?宛若一位厝岬呐子,一抹淡淡的印痕;我佩服你的变化莫测,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是因为你?做人当如水,能屈能伸。水啊,你赐予了我为人处世的选择。(9班:高文斌)

点评:两则鉴赏文字以古诗中的名句或意象为出发点,以古诗词为依托,又不拘泥于诗句或意象的传统情感和哲理,而是和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抒发个人感想,写得自由灵动、情真意切。

三、“感动中国”古代诗人(或诗歌)颁奖辞:对诗歌的探究、应用

“新课标”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文本、对作家再认识和再评价,属于探究应用的高层次要求。通过提炼概括,用凝练典雅的语言给诗人或诗歌撰写“颁奖辞”,学生就能对诗人的人生经历、诗作的丰富内涵以及作品所体现出的诗人的人格精神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还能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成长的力量。

学生作品示例:

杜甫:生于乱世,却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却兼济天下。屈居破败的茅屋,心里却想着安得广厦,大庇天下寒士。苦难造就诗才,时代撑起伟大。登高每念黎民苦,旅夜常记友朋情。情感深如海,笔底起波澜。你就是诗中圣哲――杜甫!(8班:周明惠)

《虞美人》:以水喻愁,众多诗人妙笔生辉:李白的愁太韧,他抽刀断水,斩不断满腹愁思;李清照的愁太沉,舴艋之舟载不动;欧阳修的离愁太多,迢迢不断。但一曲《虞美人》唱出了最美的愁情,这愁是滚滚东逝的一江春水,这样深重这样难以遏制,又这样气象超迈这样风神秀丽,传达出词帝在繁华落尽之后的一片天真。(9班:周浩伟)

点评:两则颁奖辞体现出作者对诗人身世或者诗作背景、内容及写法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和把握,用语凝练含蓄,富有意蕴,活泼中不乏典雅。并且能化用诗句,体现了丰富的古诗词积累和活学活用能力。

读写一体“三部曲”的方式,既可以用于一首诗的学习,也可以用于多首诗的学习反馈。运用这一方式对古诗词进行教学与评价,用灵活多样的微写作检测学习效果,符合选修课的教学特点,避免了集中学习20余首古诗词的单调乏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引导学生将古典文化运用到写作中去。同时写作又带动了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积累,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传统文化营养真正滋养了学生的心智。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文化作文”理念的古诗文运用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为GS[2016]GHB071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古体诗词范文第5篇

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开始,诗歌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两千多年来,作诗几乎是每一个中国读书人必须具备的修养,就连引车卖浆者也能说几句“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来。

但是,自“五四”以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中国人与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已经相当隔膜了。不仅如此,就连一些基本概念,人们也很难分得清了:譬如“古体诗”和“近体诗”。很多人认为清朝之前所有的诗都可以称为古体诗,民国以来的诗则应该称为“近体诗”。此乃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从大处说,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另一类叫近体诗。古体诗的称呼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于是,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所以,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以唐朝为时间参照的一对概念,如果把时间参照点错误地移到现在来理解“古体诗”和“近体诗”,犯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万卷”该有多少书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这句成语,意思是,万卷书都被翻破,足见读书之多。那么古人的“万卷”究竟又该有多少书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说,自己年轻时便读了很多书,文采很好,下笔如神。杜甫这样说自己不是自吹自擂,他从小努力学习,刻苦读书,七岁就写过歌颂凤凰的诗,九岁就能写很好的大字,十四五岁时就能写出像样的文章,二十岁时,杜甫的学问已经很渊博了。

相关期刊更多

内蒙古体育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科学学会;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科学研究所

北大荒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