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杨师群

杨师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杨师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杨师群范文第1篇

杨师群范文第2篇

没有残疾人的社会是残疾的

我现在主要的课题是进行随班就读方面的研究。孤独症或其他残疾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后,老师们该怎样教这样的孩子,如何在学科、行为规范、环境、教学上进行调整……以前这样的孩子可能会被送到特殊教育学校,但现在就近划片上学,这样的孩子散落在很多学校里,可能每个学校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我们的很多方法其实是来自这些学校的老师,有些老师的教育方法很聪明。虽然目前很多实践都在摸索层面,但越来越多海外留学回来的专业人士,包括国内自己的学者都对这方面的研究产生兴趣,并加入进来,尤其是在课堂教育方法上。

通过这么多年的工作,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人(弱势群体家庭)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而且,拒绝的声音也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学校领导)意识到这样的孩子来我们学校、班级,并没有坏处,甚至还有好处。曾去过四川一个普通学校做调查,一位从未接受过特教系统培训的校长却有一个特殊的理念:如果社会上看不到残疾人,社会就是残疾的;教不好残疾孩子的老师就不是优秀老师。他的学校里有聋的、智力落后的残疾孩子,但那些孩子都很自信,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两样。我觉得很多孩子本来都是很好的,“特殊”是成人赋予孩子的概念,孩子产生不好的心态跟环境有密切关系。融合教育可以改造人,但整个社会的观念都要调整,社会与人的互动关系也要调整,才能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其实,普通孩子跟这些特殊孩子一起,也会对普通孩子的成长起到正面作用。对于这点,我希望更多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不要担心那么多,一定要站出来,坦然面对孩子是孤独症的现实,并且告诉周围的人。你不站出来谁站出来?要知道声音大了,弱势就变成强势了。

为孩子争取最大化的权益

我赞成融合教育,但孩子去哪个教育环境是问题,要分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有些重度残疾的孩子,目前可能更适合呆在医院或家庭。我们要赞成的是,家长有很大权利选择让孩子利益最大化、选择对孩子最有利的环境,而这也是学校没有权利拒绝的。

马上出台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实施办法,和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就讲到了随班就读的政策以及资源老师和资源教室的配置,政策是针对所有残疾孩子,并非只对孤独症的孩子。政策出台后,首先,学校不能拒绝残疾孩子入学,孩子能不能入学(普通学校),家长可以提出来,未来会有专家团、家长和学校一起综合客观评判,不再是学校说了算。学校可以根据条例来实施,如果做不到,也有明确的惩罚条例。当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如何帮助学校有能力接纳孩子,以及相关的经费问题也正在修订,应该很快就能出台。全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我觉得资源教师的作用不是陪孩子多长时间,而是制订适合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由其他老师及相关人员共同执行。每个学校配一个资源老师目前还做不到,这还需要一定时间。但资源教师师资培训等问题已经被教育部提到议事日程。家长遇到问题(学校拒收),可以参照相关政策法规去找教委,由教委来同学校协商。

但我也想提醒一下有些焦虑的家长,如果今天你让自己的家庭教师或者助教进入课堂(普通学校),明天又安排自己的特教进入课堂,我觉得其实这是一种对课堂的侵犯,对老师也不尊重,希望家长也要理解老师的立场。同时家长也应该考量聘请的特教人员是不是具备相关资质,能不能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划等。

请再给我10年

杨师群范文第3篇

去年“养生教母”、悟本堂来回折腾,使养生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表面上看起来“形势一派大好”,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这些都是一些伪养生“专家”恶搞的“群众运动”。尤其是春节前的大道堂养生八宝包治百病案,当其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停业后,仍有民众前去“声援”,抢购大道堂养生八宝;在网络论坛上也迅速出现标题为“千古奇冤,央视重演”的网文,并有大量附和性的“水军”跟帖。即使在被拆穿后,其组织者人仍想借助恶搞“群众运动”来挽回败局。

这些由少部分别有用心者发起的“群众运动”,盲目“跟风”者众。这种“运动”一旦兴起,身处其中的人就会失去分辨能力,容易处于一种“狂热状态”,从而在社会形成统一的声音、统一行为或者统一状态,如同当年“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这种运动既伤害了大众的身心健康,又危害养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着实令人痛心!

如何能避免这类养生“群众运动”对自己造成伤害呢?我重申几条常识:

首先,养生是个性化的,不能所有的人一概而论,必须因人而异,审因施养。养生就应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即根据个体本身特点(因人)、周围环境特点(因地)、不同的时令时期(因时),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养生方法。因此,没有哪种具体的养生方法是适用于所有人的。而那些恶搞养生“群众运动”的发起者,为了扩大影响,渲染自我,往往“千人一面”,荒腔走板,乱搞“一言堂”。

其次,慢性病患者的调养是有针对性的,不存在简单几招就能防治百病。人有个体化差异,疾病也复杂多变,二者叠加在一起,情况是何其复杂,哪有简单几招动作、几味药食就能通治百病的?但凡运动,为了追求“运动”背后的利益最大化,不仅违背医学常理,甚至罔顾基本的生活常识,把复杂的慢性病调理简单化。

杨师群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羊群效应 动态舆论 博弈模型 修正模型 滞后分布

一、引言

羊群效应源于生物学中对动物聚群行为的研究。在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通常指投资者在不完全信息的环境下受到其他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影响,忽视了自己的判断而采取与他人相同的投资策略。

羊群效应对股市的稳定性和效率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往往会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酿成了千万悲剧。2007 股市大热之时的大跌就让许多跟风炒作垃圾股的散户损失惨重,许多人至今仍未解套。

所以,分析和研究羊群效应,加深对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理解,引导有利于市场稳定的羊群行为,制止加剧市场动荡的羊群行为,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羊群效应自然产生的必然性

(一)羊群效应的概念

羊群在觅食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学习、信息共享和不断累积经验,组织成一个群落,并逐渐朝最好的觅食位置移动,这在生物学上称之为“羊群效应”。

同样的道理,人类决策的过程实际和生物群觅食是极为相似的过程[1]。延伸到股票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股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根据他人的投资决策而改变自己最初投资决策的一种群体行为[2]。而股市中存在的,是绝大部分行为主体只会盲目相互模仿,非理性的羊群效应[3]。

(二)动态舆论演化博弈模型

韩少春、刘云提出了动态舆论演化博弈模型[4],通过仿真模拟程序产生随机策略,发现随着相互博弈的发展,观点会逐渐演化合并,最终形成统一的观点,就是说,出现了羊群效应。

这个结果揭示了,在信息不断流入,信息变得十分不确定的情况下,羊群效应产生的必然性。同时在舆论演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观点收敛,大部分人观点达到统一,单个行为人在心理上也会依附于大多数人的行为,以降低自行采取行动的成本,并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三、检验羊群效应的模型与方法

(一)实证分析方面

俞雅娟(2012)[5]通过研究投资者情绪与证券价格波动,证实了上证指数与成交量之间存在联系。换句话说,国内股票市场中若存在羊群效应,见到股市变动的投资者必然会对股市的变动做出相应的反映,具体可以表现在成交量上。本文试图寻找上证指数与成交量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借助国内的股票数据,建立数理模型,从而检验国内股票市场中存在羊群效应的显著性。

(二)我国股市羊群效应的检验

证券市场的股票收盘价格及其他所有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系统。

为了消除时间序列的经济数据中普遍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将变量成交量()(单位:千万)和上证指数()(单位:点)的具体数据取对数,这样并不会对原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造成影响。

其次,需要检验其平稳性,并用EG两步法考察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根据协整关系的检验方法,先回答上证指数的对数()序列和成交量的对数()序列是否为非平稳序列,即考察其单整阶数。

在EViews中对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在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为,检验统计量临界值大于相应临界值,从而不能拒绝,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

重新设定参数,指定对一阶差分序列作单位根检验,滞后差分项选择2阶。从检验结果来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为,检验统计量临界值,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表明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即序列是一阶单整的,。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检验得到序列也不存在单位根,即。

为了分析序列和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先作两变量之间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

以为被解释变量,为解释变量,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

为了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继续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残差序列的均值为0,所以与之前不同,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DF检验。

从检验结果来看,在三个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为,检验统计量临界值,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序列和序列存在协整关系。

这表明两者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可以把协整回归式中的误差项看做均衡误差,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把成交量的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联系起来。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构如下:

其中,序列和序列的差分序列为:

然后以为被解释变量,和为解释变量,得到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

上述估计结果表明,成交量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上证指数的变化,而且还取决于上一期上证指数对均衡水平的偏离,误差项估计的系数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上一期偏离越远,本期修正的量就越大,即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同时,从回归结果来看,的统计量值显著,表明当期上证指数的变化对成交量的变化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显现出这种影响的滞后性。为了分析这种滞后性,本文作滞后5期的分布滞后模型的估计,得到如下结果:

图1 滞后五期的分布滞后模型结果

从回归结果来看,前4期的统计量值显著,一直到第4期,从滞后4期开始统计量值开始变得不显著;再从回归系数来看,滞后的期数越大,上证指数的变化各滞后期的系数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滞后几期上证指数的变化对成交量的变化的影响是逐渐减小的,也就是说,最近几期的上证指数的变化会明显影响成交量,而且,从第2期开始,回归系数的符号变为负号,意味着投资者开始对上证指数连续上涨这一现象产生“上证指数是否会继续上涨”的怀疑,指数连续增长或者连续下跌,都会引发投资者之间的心理波动。这也是符合投资者投资者短期投机行为严重,个人研究能力不强,盲目跟随大众的心理。

当然,从上述的回归结果也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不高,DW值也在临界值附近,难以准确的判断,表明出了上证指数的变化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成交量的变化;同时,过多的滞后变量也可能引起自由度损失及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但是,如果本文分析问题的重点是上证指数变化对成交量影响的滞后性,上述结果已能说明问题。

(三)模型总结

通过建立上证指数变化对成交量变化影响的模型,并且加入误差修正模型把成交量的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联系起来,动态地揭示了我国股市中羊群效应存在的确定性显著。同时,通过分析短期股市的滞后效应,从数理模型上得到了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机构投资者前1 期和前2期的投资行为呈现明显的正反馈现象,这和杨炘、王小征等(2004)[6]从市场收益率来检验羊群效应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

四、结论和建议

我国股市运行时间短、发育不成熟,完善股市管理和规范股市运行任务相当繁重。尤其是近两年新增股民大量涌现,他们进入股市的心理准备不足,对股市知识掌握不够,自身承受风险能力较差,很难做到独立思考,与众不同。

而且,许多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的目的不在于红利的收入,而是希望通过股票的价差收益来获取投机回报,短期投机行为严重,理性意识还不健全,跟风、跟庄等行为现象比较突出,容易产生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心理因素,因此消除羊群效应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制度、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股票市场中的羊群效应,将会对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不论从目前还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加深对羊群效应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卓金武.MATLAB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11.

[2]崔显林.论当前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的危害及对策[J].金融在线,2010(07).

[3]李蒙,龙子泉.中国股市中小投资者之非理性羊群效应[J].财经论坛,2007(07).

[4]韩少春,刘云,等.基于动态演化博弈论的舆论传播和羊群效应[J].系统工程学报,2011(04).

杨师群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秧歌活动;认识;动机;功能

论文摘要:通过对沈阳市秧歌活动的研究,阐明沈阳秧歌活动再度兴起的原因、参与者的构成特点及秧歌的功能等。研究结果表明:沈阳秧歌活动,中老年活动者是主体,秧歌活动者对秧歌活动的健身、防病、治病、娱乐、协调人际关系等多元性功能的认识较高。建议在人口稠密的沈阳市,针对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不足的条件,应提倡开展秧歌活动,使其成为大众健身的有效手段。

我国秧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代,秧歌就已成为人们宗教祭祀活动的内容之一。秧歌在我国北方兴起,并发展为现今的东北、河北、山东、陕西四大分支。据史料记载,东北秧歌流传至今至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秧歌在沈阳自发地蓬勃兴盛起来,已成为当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众娱乐健身活动形式。笔者以体育社会学视角对沈阳群众秧歌活动进行研究,探索沈阳群众秧歌活动兴起的原因、秧歌活动者的构成特点、秧歌活动的功能以及人们对秧歌活动的认识等,为更好地开展大众健身活动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沈阳五个城区的部分秧歌队中随机抽取了500名秧歌活动者为调查对象,其中大东区120名、沈河区100名、和平区100名、皇姑区100名、铁西区8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社会学、文化学、人口学、老年学、社会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专著及相关文献。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问卷设计主要由参加秧歌活动者的构成特点、参加活动的动机、对秧歌的认识、秧歌的功能、人们对秧歌的态度等指标组成。并对间卷进行了信度与效度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科研要求。问卷发放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100 %。有效间卷466份,有效回收率93. 20 %。

1.2.3数理统计采用Microsoft Excel对调查数理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沈阳秧歌活动者的构成

2.1.1年龄特点现今秧歌活动遍布沈城,经常参与者近十万人。笔者对秧歌活动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沈阳群众秧歌活动者中老年人居多,特别是老年人比例较大,45岁以下者仅占3.86%,45-54岁占10.30 %,而55岁以上的活动者高达85.84%(表1),可见老龄人口是秧歌活动的主体。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的寿命普遍延长,导致社会老龄人口增多。对于老龄人口而言,当他们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他们需要在自己居住的社区中结识新的交往对象,需要以一种轻松愉快又能表现自我的生活方式来保持和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寻求一种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活动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秧歌活动以端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2.1.2文化结构在沈阳秧歌活动中,初中以下学历者扮演着主要角色。秧歌起源于民间,属于一种通俗文化.参与秧歌活动不需要特殊的修养和准备,好学易懂,因此他们选择了秧歌,这与他们的审美观点、欣赏标准和受教育的程度相吻合。当然,在现代秧歌活动中,存在一定比例文化程度较高的参与者(表2)。一方面说明原本是农业文明产物的秧歌在沈城兴起,已被沈城人们所接受,文化程度较高的参与者对其认同;另一方面说明现代秧歌已经摆脱了旧有的娱乐活动的模式,而演变为集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形式。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秧歌活动的实用价值,即健身娱乐价值,这不能不说是各行各业的人们能参加秧歌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经济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表3),参加秧歌活动者绝大多数为工薪阶层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1 000元的仅为8. 58%, 500 --999元的为18 . 88% , 300 -- 499元的为46. 36% ,300元以下的占总体的26.18%。就目前而言,秧歌活动者生活水平一般及贫困者居多。秧歌是一种比较经济的运动形式,因此他们选择了秧歌活动。

2.1.4健康状况当人们进入老年阶段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许多秧歌活动者参加秧歌活动的动机就是为了锻炼身体、防病治病。通过调查(表4)说明秧歌活动具有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在秧歌活动者中,参加秧歌活动前体弱和患病者分别为9.87%和23.61%,现在为8.16%和16.09%,这不能不说明是参加秧歌活动使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就这一结果而言,至少说秧歌活动是促进他们健康的因素之一。

2.2袂歌活动者参加袂歌活动的动机

20世纪80年代初,秧歌在沈阳再度兴起是以健身为实用目的的。即使到了今天,秧歌队伍大多数人也是为了锻炼身体而参加秧歌活动的(表5)。大多数活动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具有健康的身体尤为重要。在人生的夕阳之时更好地享受人生,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产生了以前不曾有过的健康保健意识。事实表明,秧歌活动能锻炼身体、治愈疾病。据介绍“‘舞蹈治疗学’在一些发达国家正方兴未艾,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点新兴学科”。秧歌活动在沈阳得以广泛开展,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动因起了关键的作用。秧歌活动能强身健体、防病治病,这不仅是个逻辑推理.也的确是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转贴于

2.3袂歌活动者对袂歌的认识

秧歌经历漫长历史的磨砺,以一个崭新的面目展示给当代的人们。秧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秧歌的认识也发生着变化(表6)。这已说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的转变,沈阳秧歌已经实现了从旧有的民俗舞蹈向大众健身的转化。秧歌本来是深受农民喜爱的民族民间艺术,进入都市人生活之中的根本原因是这一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健身、娱乐等多元功能。

2.4袂歌活动的功能

2.4.1健身功能对于秧歌活动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实践活动中大多数人已达成共识。秧歌活动是一种在乐曲的伴奏下对人体全身同时作用的运动。舞者按照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节奏.全身各部位的运动方向、速度、幅度、力度也不同,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健身效应,尤其对机体的神经系统和肌肉、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具有良好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秧歌活动可以使中老年人血液中的TC, TG和LDLC降低,减少脂肪在血管壁上的沉积,改善心血管机能,可以使中老年人的HDL-G升高,有效减少心血管系统的发病率。据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医院的研究资料显示:优美悦耳的音乐可使机体分泌一种对身体健康有益的生物化学能,该物质不仅可以消除体内各器官大部分有毒物质,而且还能把人体各生理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体能和耐力。秧歌活动者通过完成不同的动作、肢体语言尽情地宣泄。由于手足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心脏的血液供应,防止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所以可以实现秧歌活动的延年益寿功效。

2.4.2交际功能众所周知,老年人社会活动减少,生活圈相对变小,他们渴望社会交往来填补闲暇时间带来的孤寂。秧歌活动者中老年人居多,多属同龄人,他们彼此易于了解,容易产生共同的感受而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因此秧歌活动便成为了他们赖以交流思想、情感的最佳选择,成为他们社会交往的主要活动方式,使他们体验到了个体与群体的本不可缺少的联系。他们重新寻到了这种联系,在生活中再次寻找到乐趣。

2.4.3娱乐功能秧歌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它诱人的魅力在于自娱和娱人的特性。它使舞者自我情感得以表露,让人的思维得以引申。古今史学家都认为舞蹈是随着生命的出现而产生的。秧歌虽然动作简单.却能反映舞者的复杂情感。舞者伴随快慢、强弱、流畅和起伏的音乐节奏.自然地产生“情动于中,而形子外”的情绪。通过秧歌活动不仅可以体现人的情感的内在冲动,而且可以展示其愉快和美的心境。秧歌活动的娱乐性将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

2.4.4文化交流功能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老龄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进入老龄阶段以后,接触社会的几率减小,这使他们的知识面变的更加狭窄.信息闭塞,而秧歌活动是舞者获得各种信息、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

2.4.5自我展示功能在沈城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在公园、广场、街头巷尾。人们都能见到参加秧歌活动的人群,一把彩扇、一块方巾、一身彩服,在鼓乐曲的烘托下,舞动身姿,在群体活动中尽情地展示自我。每个人都需要归属于群体之中,人需要别人了解自己,得到社会的承认。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什么年龄阶段,人都希望把自己的认识传播给他人;同样也需要了解社会与他人,需要从社会中得到自身精神上所缺少的东西。秧歌活动为活动者提供了显示自己气质、风度和个性的条件,使舞者乐在其中。

2.5袂歌活动的特点

作为健身娱乐的秧歌活动深受沈阳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是秧歌活动本身的特点。秧歌活动是一个整体上十分有序,个体的自由度又比较大的程式系统。秧歌活动的场景是极其程式化的,参与者必须遵循这个程式,按一定有序的运作方式运动,它是一个主客观认同的过程。在整体之下,个体的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在场景的流动变化中,参与者身着各式彩服,在乐曲的烘托下,显示出宏伟的气势。

此外,沈城秧歌活动属于自发的群众健身娱乐活动,参与者在实践中认识到了秧歌活动对健身、防病、治病的良好功效,认同秧歌是一种较好的娱乐形式。由于他们对运动和医学的科学知识了解的不多,在活动中仅凭借自身的感觉来判断负荷的大小,没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评价标准,所以无法对秧歌的实际功效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是亟待解决的间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沈阳秧歌活动是健身和娱乐融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群众体育活动之一。

2)沈阳秧歌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人们对健身和娱乐活动的需要,以及老龄人口的增多,是沈阳秧歌活动兴起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3)沈阳秧歌活动队伍中老龄人口、工薪阶层的活动者是秧歌活动的主体。

4)活动者参加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健身、防病、治病、娱乐;在不同时期人们对秧歌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差异;活动者对秧歌活动功能的多元性认识较高。

3.2建议

1)针对人口稠密的沈阳面临群众体育活动场地短缺、设施不足的现实情况,广泛开展秧歌活动,使其成为大众健身的有效手段。

相关期刊更多

教育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辽宁省教育厅

中国电力教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机械工程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