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为父母做一件事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节前的一天,我吃过晚饭去扔垃圾,走到电梯口看到了一包包垃圾不知是谁堆放在这儿,当时我并没在意,以为是谁临时放的,等我扔完垃圾回来后,看见那几包垃圾还堆放在那儿。这些垃圾已经把良好的环境给破坏了。我心想,随便堆放垃圾的人真不象话,举手之劳都不愿意为之。想到着我走上前去将垃圾一包包提出去扔进了垃圾箱。这时,一位物业的保安叔叔巡逻时看到了,对我说:“谢谢你,小朋友。”并和我一块儿把垃圾扔进了垃圾箱。
回到家后,我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表扬我做得对,让我先洗了洗手,然后很高兴地说:“女儿长大了,懂得关心社会了,我们应该从小就有公益思想,关心周围的环境,这是我们大家的责任。”我也觉得了一件好事,心里十分高兴。同时我觉得随便乱扔垃圾的人行为素质不高。试想如果大家都乱扔垃圾,地球将变成什么样子啊?当然这种人肯定是极少数的。
这次由于我参加了劳动,所以帮助清洁了我们的环境。如果我没有碰到,还会不会有人来做清洁呢
关键词:故事;关键词句;时代背景;朗读感情
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故事启迪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老师要充分利用故事引导学生受到熏陶。
如:教《幸福是什么》时,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刻意地去教授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有兴趣地去阅读,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明白: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努力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抓关键词句
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我就紧紧抓住:“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抓关键词句来进行德育教育。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自己的勤奋劳动,为社会、为人们做贡献。
如:在教学《画杨桃》时,反复引导学生朗读父亲说的那段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并结合课文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不管事做事做人,都要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
三、了解时代背景
课文的时代背景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詹天佑》时,通过时代背景了解当时修筑京张铁路的必要和艰难。詹天佑顶着一切压力,一心为国争光。这样,学生就会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培养爱国之情。
在教学《长城》时,要充分结合当时的地势险峻,建造工具缺乏,全靠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才铸就了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因此,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奇迹,我们要深感自豪。
四、朗读感悟
在课文学习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如:教学《观潮》时,指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读出潮来时的壮观,读出大潮的气势,从而体会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五、把握作文教学
特别是记事的文章,一定要求讲真话,这就为老师了解他们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父母爱自己的一件事,学生在真真实实写出来之后,明白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想象父母的爱是无价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这样把作文和与育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让学生明白要孝顺父母,尊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六、言传身教
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热爱学生,爱岗敬业,按时上下班,从不缺席早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说到的一定要做到。相信老师这样做,学生也会受到好的熏陶,养成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关键词:农村 ; 作文 ; 教学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围绕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中学更是如此。如果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在作文这一阵地吃了败仗,这会直接导致一次语文考试的失败。因此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找到一条新的方法,已成了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农村中学生接触的事物少,社交能力较差,可供阅读的书贫乏,所以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立意不深,而且上作文课时,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听得没趣,作文写起来头疼。一布置作文,就有学生在底下说:“又要写作文”。而老师一批起作文都喊累,批了学生是不看、不批学校又要查。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教师害怕批改作文,学生抄袭优秀作文,敷衍了事。而以上现象绝非个别,而是一种普通现象。它无情地昭示了目前农村中学作文令人堪忧的现状:教师怕教,学生怕写。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状况呢?
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对学生作文“力不从心”。 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却是从来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成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阅读量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内容虚假现象。如为了考试,许多学生不得不编造一些“感人”的故事,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甚至孤儿。由于缺乏亲身体会,使人一看就知道道有假,更谈不上打动人了。
总之,在文化生活相对简单的农村里,学生从生活中能吸取到的语文方面的营养相对较为贫乏,便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因此,农村学生对作文兴趣的产生更多是靠语文教师的精心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如何给他们的语文补充营养?
二、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策略
1.注重素材积累的过程
善问。著名学者启凡指出:发问是思想的进步,是研究的动机……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不难看出,善于设疑悬问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让学生怎么问呢?要留心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在微妙的变化中问,在细小的发展中问,大雁南飞、春乱花开、山顶的雪斑……等等,哪怕是一颗针掉在地上,我们也要培养学生能发问,“它为什么总是往地下掉?”诸如此番,问多了,他们的思维就会逐渐敏捷起来,作文也会流畅得多;.善思。思即思考,就是在问的基础上去思索,自己解决自己的疑问。有时,或请教老师,或求助同学共同探索。思是建立在问的基础上的,是在设疑悬问后的新的思索。周而复始,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了提高,在叙事中,分析其原因有了方法,在议论中,阐明道理有了事例和道理,在说明中能抓住对象说明其原因。作文水平有了条理,有了逻辑;.善记。事物的印象常常存在于我们头脑的瞬息之间,稍有不慎就会忘记。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养成“随手记录的日记习惯,把瞬息的变化和稍纵即逝的想法及时的把它记录下来。如果不能这样,他们有好多好的思考和想法只能是昙花一现,没有作用失去了价值。当代哲学家胡绳曾经说过: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我想这与“善记”是有相似之处的,有着指导意义。2.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自己了解的人、事、物容易写得生动具体。,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然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够发掘出区别于城市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如观察农村景色:农村孩子从小频繁接触大自然,听树上鸟儿的鸣叫,看鸟儿身上漂亮的羽毛,欣赏树下无名的野花,观赏草丛里昆虫的世界;看水里游动的鱼儿,赏水里招摇的水草,观两岸摇曳的垂柳;自己动手采摘碧绿的黄瓜,紫色的茄子,火红的辣椒。这一切无不给农村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温馨的氛围中观察自然,领略自然,感悟自然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又能得到美的熏陶,奠定他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3.教法上求新、求活、求效果。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比城市学生低,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短时间或依靠个人力量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经常在教学上探求新路,力求灵活,却是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共同的职责。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作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从封闭式作文教学误区中走出来,走到“开放写作内容,灵活写作渠道,放宽文体要求”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正道上来。如教师可根据农村的特点及当地的景色,风俗安排相应的作文题目,并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准备,去收集相应的资料;变技巧训练为生活感悟。好的文章必须从生活中来,要有真情实感。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要让学生作文真正回归生活,回归自我,教师在安排学生作文训练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物进行 观察、思考、辨别,从而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一个人要干好一件事,他必须对这件事感兴趣才行,写作和这个道理是相通的。写作材料,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让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一些活动更符合作文训练的需要,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通过全班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认识生活、练习表达,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让自然美去撞击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在日记中,活动、观察、参与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有话可写了,自然就不怕写作文了,写作的兴趣就在不知不觉中浓厚了。
一、结合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本身的笔画、结构和形体等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所学汉字的特点,再让其在讨论交流中分析这些汉字与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笔画、结构等,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比如:在教学“婆”这个生字时,我故意将“婆”字下半部的“女”那一横写得很短,让人一看上去下面的“女”像被什么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样。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婆”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知道了:要写好“婆”这个字,写好下面的“女”是关键,一横要长,要将上面的“波”托住,这个 “婆”字才站得稳,立得正。由此,我进一步点拨:汉字也和我们人一样,他们由两个字或三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就像我们的家庭一样,要相互团结、合作,互相谦让,互相帮助,这样的家庭才会和谐而美好。再如在教学“人”字时,我让学生明白,这个字虽然是一撇一捺两笔组成,但要写好这个字却不易,因为它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的,互相依靠的,只有这两笔相互合作,共同支撑,才能让这个“人”字稳稳当当地站立。
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直观新颖,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的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了》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我在讲授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热切理念。
三、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看图“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学第四册“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我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述了我国的环保现状,教育他们要保护树木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叙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四、利用课文故事进行德育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感恩的失落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消极的影响。“别让中国现在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许多教育专家的呼吁,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培育活动”中的一个切入点,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越来越感觉到感恩教育确实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完善,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所谓“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有感恩戴德之意,亦有感谢感激的意思,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它是一种感激的心情,是一种关爱的表达,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感恩教育,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受教育者不自觉者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对他人、对周围、对社会常怀感激之心。重要的是,感恩教育使学生在认知层次能洞察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得到内心的肯定;在情感层次能发出愉悦和温暖的情感,进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恩情的体验;在实践层次,能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
西方人把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独创的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西方人提到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会是一个心理道德都过关的人。因而我们 从感恩入手,让学生的心理和道德都上一层楼,我们开展了这样的活动:
抓好“三个层面”。一是明确教育内容。即:感恩父母,为父母多做事,与父母多说知心话;感恩师长,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感恩社会和祖国,激发“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感恩同学和朋友,与他们互助互持,携手前进;感恩自然,树立环保意识,珍惜资源,爱护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班级层面,班级利用班队活动两周举办一次,学生完成每日一善,可以是为父母做的,为同学做的,为班级做的等;家庭层面,每周布置一次以上的感恩作业,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社会层面,组织学生开展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实践活动。三是实行分层施教。在感恩教育中针对不同性格品质学生的特点,坚持重感知;抓诱导、重习惯;抓养成,重体验的原则,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
确保“三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召开班级干部思想道德座谈会,充分听取同学对开展感恩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制订出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的实施方案。二是发动宣传到位。在学校艺术节上学生同唱《感恩的心》,开展签名、倡议等活动。三是阵地到位。班级开辟专题、专栏等抓好舆论引导。发挥各类宣教阵地作用,在心理健康报《绿色世界》中进行宣传,让学生强化感恩之心。
开展“三大活动”。一是开展主题作文比赛。以“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全初二组同学参与,收到文章217篇,评出40篇获奖文章。二是开展“感恩标兵”、“感恩之星”、“感恩班队”等评比。三是开展量化考核。将学生“感恩教育”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之中,评出优秀。
实现“三大结合”。一是与学校平时开展的《守则》、《规范》等德育工作相结合,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二是与道德经典诵读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是《弟子规》,学生都会背诵,里面的教育理论和感恩教育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了德育教育。三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辟了《心理咨询》平台,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健康信箱,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将感恩教育与各类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求未成年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感恩,从感恩中得到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习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课本中的“理论”,从而加强内心的“道德良知”,进而转化为“行动”。
必须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感恩教育载体多样,活动丰富,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易于为广大未成年人所接受。这让德育活动形式更吸引未成年人,让德育活动过程更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让德育评价更贴近发展实际,这样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具有实效。
整合德育教育资源。“感恩教育”面比较广,而且是双向互动的。可以是在学校中,也可以在校外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本,还可以通过唱歌、诵读、平时的举动等形式进行教育;可以是学校德育工作者、班主任,还可以是家长、同学以及和学生交往的一切人员进行互动。只要引导得当,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可以让学生得到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把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教育贯穿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整合德育资源,改变以往学生德育以老师为主的狭窄局面。 感恩教育活动丰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是解决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不高、实效性不强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解决了德育空洞乏味、枯燥说教的弊端。以往德育教学大都是课堂集中灌输,学生对空洞枯燥的说教兴趣不高,那些写在德育成绩单上的只是学生对德育知识点的记忆,难以真正成为自身的素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使感恩意识走进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感恩体验中来,在亲历中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情感,使思想道德得以逐渐提高。
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有机联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的。通过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感恩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感恩的种子,为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