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私立学校的发展

私立学校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私立学校的发展

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第1篇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合情推理就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主要包括观察、比较、不完全归纳、类比、猜想、估算、联想、自觉、顿悟、灵感等思维形式。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合情推理,数学发展史中的每一个重要的发现,除演绎推理外,合情推理也起重要作用,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概念之前,先让小学生猜想、发现一定的规律、内容,在教师教学时,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猜想提出检验、完善、修改,然后加以类比,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的不是论证推理,而是合情推理。

2.培养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渠道

2.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课外练习、考查测试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广泛分布于小学数学的各册教材中,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必须熟悉各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计算教学过程与方法。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许多教师奉行“熟能生巧”原则,实施计算教学中的“题海战术”,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计算、害怕计算。认真阅读新课标,不难发现对计算的要求提到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于计算本身存在的思维历程,定位于如何开展计算课教与学的活?樱?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实现算法多样化。“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寻解题的方法。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在教学中提倡一题多解、各抒己见。加强口算和估算教学。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要求口算的必须口算,多动脑筋,联系简便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指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在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在学生的日常口算和笔算过程中,无论是计算前估算或者是计算后估算,都有一定的价值。

2.3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自然延伸,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今,家长对孩子都寄予了较高的期望,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尤其重视孩子的数学学习,有些家长在自己督促、辅导孩子的同时还聘请家教人员进行数学辅导。但是,现在家长比较关注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参加专门的“奥数”辅导,对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将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独特的功能,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互相沟通、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支持作用。

3.培养学生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措施

3.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首先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想明白算理,然后再算,算后仔细检查,作业要写得干净整洁。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习惯。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习惯才能逐步形成。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书写工整,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并检查。经常这样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第2篇

学校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想谋求发展,必须解放思想。理念是发展之基,管理是发展之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发展之本。

规模发展是有限的,质量的提高和无形资产的增值是无限的,做大是发展,做强才是更深层次的发展。学校要在提高质量上做文章,在做强上下功夫。先“强”后“大”,以“强”促“大”。强的基础是质量,强的手段是实干,强的目标是效益,强的结果是进一步发展。

文化理念是引领方向的灯塔,是提高质量的源头活水,是谋求发展的精神动力。教育者要始终树立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的理念。要用欣赏、鼓励的方法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精细管理水平。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认识,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强化落实意识、细节意识。二是要深入贯彻“有岗必有责,有责必考核,考核必量化,量化必奖惩”的工作原则,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和量化考核标准,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良好的干部作风,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是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要把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基调。三是坚持“三主四尽”的工作作风,即主要时间、主要精力、主要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完成好本职工作,想事、做事、做成事,不出事;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建立一支团结进取、实事求是、谋事干事,重效率、重质量的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四是牢固树立“沟通服务,团结合作,传承超越”的工作理念,做到有效沟通、优质服务、精诚团结、通力合作。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有效实施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育教学而言,科研就是那块“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因此,要强化“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的思想,“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要重视课题研究的引领作用,重视科研成果的内移和转化,着眼于“大科研引领,小问题入手”,树立“问题即课题,破解即成果,行动研究才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的观念,坚持校本教研的“三不四有”原则,即“不说学科难,不嫌学生笨,不说时间不够用”,把精力专注于解决学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上,做到教研活动“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总结”,使校本教研真正达到研究的目的。

面对新课改要不唯权威。要树立必胜的信心,要走自己的路子,坚持“不怠慢、不迷信、不折腾、不张扬”的态度。“不怠慢”就是要高度重视、不等不靠、积极探索、敢于实践。“不迷信”就是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专家,一定要立足于学校的校情。“不折腾”就是不搞形式主义,不给一线师生加重负担,三思而后行。“不张扬”就是不浮躁,工作中即使有了好的做法,也要低调、内敛。

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第3篇

一、学生的学习模式

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种是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学生参与了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

二、现有的高效课堂改革

导学案授课模式中的高效课堂改革,则是从根本上来改变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的模式,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到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在高效课堂上,虽然说是让学生成了学习上的主人,但是老师要当好学生的好助手,要有目标性地设计好每一节课。一节课下来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老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说为了课堂上学生的“动”,而忽略最重要的一点——知识的获取。

我认为,当前,导学案授课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不良倾向。很多小组合作的课堂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新课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合作学习,似乎学生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自主学习,学会探究。另一方面,导学案授课模式中的课堂,也不应该全部是学生展示的时间,应该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导学案也不应该全在课前完成。试想,若是每位教师都布置了大量的课前学习任务,学生会有那么多的课外预习时间吗?而且,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得已走上抄袭别人作业的路上去,那效果会好吗?所以,我觉得每位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过多地占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我们提倡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要多听别人的课,从中吸取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却不是全盘的照搬。不同的学科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能纯粹说是为了套模式,而忽略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所以,我感到要想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来搞好教学,除了自己的努力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外,还要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地设计教学。

三、要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们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十分重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1.做学生学习的助手、同伴和参谋

每一位教师都要实施新型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敢于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把自己真正变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直接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样,教师才不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的目标。

2.强化课堂上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高效课堂的要求,体现的是学生的活动。所以教师依据导学案上所设计的每一道练习,让学生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而解决的,而教师在这里只是个倾听者,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是一位持不同意见的参与者。在这里,没有师生之间身份的差异,每个学生都可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真正体现了民主的课堂。

3.留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生发展;教学指导方案;小学数学

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新课改施行以来,学生的个人发展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传统意义上的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探索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办法成为亟待广大教师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圆的认识”一节为例,共同探讨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

一、立足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原则

立足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水平,并结合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教师要了解课程改革之后的小学数学教学知识体系,明确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目标,确定数学教学的定位。其次,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水平,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课堂时间放在知识迁移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上,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再次,教师要给予小学生思考与提问的机会与时间,使学生能够表达出对问题的认识,提高教学针对性。如在进行“圆的认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思考圆的特点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其利用教材等资料进行自学的能力以及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的能力。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识别,敢于对他人的方式方法进行质疑,从而在反复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指导方案

设计指导方案时,教师要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教材知识,以学生的发展认知水平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尽量用童趣化的语言讲解教材内容,抓住核心问题,简化指导方案,保证学生能够看得进去、听得明白,不会对其学习产生额外的负担。其次,指导方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易而难,尽可能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能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又能挖掘优等生的学习潜能,切实保证学生的个人发展。例如:在设计“圆的认识”一节时,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教师可以事先做出如下设问铺垫:“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圆,看看大家能想出几种方式?”“仔细观察圆跟我们过去过的长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一样?”“用圆规画圆,观察一下这样画出的圆与用其他方式画出的圆是否一样?”“大家想想看,圆的圆心在哪里?直径和半径在哪里?”

2.开展情境化教学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借助各种方式建立现实生活中关于圆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直观认识的平台。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顺应其思考角度来进行情景化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首先,教师可以由问题以及学生的话语来引出生活化情景,如可由学生画圆的方式说到现实生活中圆的画法,考虑到学生的年纪,可以这样设计:刚才同学们画得都挺好,但是有一些同学画得不是很漂亮,大家想一想这可能有哪些原因?另外大家能否举出一些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教师还可以由学生的解题时的方式来引出生活化的情景,如在讲解“圆的每条直径一样长”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测量圆内直径的方法,然后给学生介绍一下生活中测量圆直径的方法,并做出如下设计:测量圆的直径除了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折纸可以吗?大家回忆一下在生活中我们用什么方式来确定某个图形是圆的?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出“圆的直径是一样长”的结论,加深了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建立激励制度,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可以考虑建立激励机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奖励表现优秀的小组,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建立小组长负责的机制,保证小组内部的各成员能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并注意总结小组内部意见,确定好本小组发言负责人。其中,小组长可以根据学生表现确定,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另外,要完善小组评价机制,淡化个人评价,帮助学生融入小组集体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进而激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总之,立足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指导方案,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模拟现实生活中与圆有关的情景来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圆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为其此后学段的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发展 思维力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所以,语文课具有发展思维能力的优越条件。小学语文教学应努力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1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课的思维训练,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凭借教材的语言文字来进行,也就是说要在字词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来进行思维训练,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使学生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发展智力,同时又能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时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诸如阅读训练中的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等训练,都不能简单地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培养独立分析、概括的能力。作文训练要结合审题、立意、选材、有条理地记叙等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或用某种框框束缚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 在主动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

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倡“勤思”。在教学中,可以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尝试、探索,主动地获得知识。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儿童的智力象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地学会独立思考,在独立的读写练习中,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填表,然后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能经常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就会相应提高。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经常锻炼的机会。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自己理解还不够正确、完善时,教师不是急于纠正他的错误或补充他理解的不足,而是针对错误或缺陷,耐心地加以启发,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3 在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

赞可夫主张学习要有难度。有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难度才能促进心理过程的成熟。他引用了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把学生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第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是“最近发展”,也就是近期所要达到的目标,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而不是远挂在头顶上的月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的第二发展水平转化为第一发展水平,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步。的确,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要让学生多开动脑筋。学习任务如果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便不会积极动脑,当然,目标太高,学生无力思考,自然也达不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这个难度的标准,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然而,简单繁琐的提问是无助于思维发展的,提问要紧扣课文的重点、难点,既有启发性,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例如上海特级教师袁珞教《珍贵的教科书》一课,讲解课题时巧妙地提出两个思考题:“教科书”和“书”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珍贵的教科书”和“教科书”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三个词语的比较分析中,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了课题,同时理解了不同的词的不同含义。

启发学生理解字词蕴含的深层含义时,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呢?上海特级教师臧慧芬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分析课文叙述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时,引导学生思考“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为什么在抽出前要加上“终于”这个词,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到小女孩要擦一根火柴来暖和暖和手,也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她的生活是穷苦的、悲惨的。分析小女孩最后一次擦火柴时,又启发思考:小女孩第一次为擦燃一根火柴都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现在为什么擦着一整把火柴,却是毫不犹豫地“赶紧”这样做呢?学生又联系上下文认识到,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一整把”火柴,说明她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冷酷。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思考,不仅理解了字词的深刻含义,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

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提些辅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袁珞老师教《司马光》一课,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当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以后,司马光没有慌,他怎么想?”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老师又提了一些辅问题:在时间上,救人要怎么样?一般会怎么做?司马光想出什么办法?他怎么会想出这样一个好办法的?保护缸重要呢,还是救人重要?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能从“司马光遇事不慌”、“司马光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司马光根据危急的情况想出好办法”这些方面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