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规划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规划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规划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策略

1.前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使国内的城市规划事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从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形势来看,由于我国城市规划事业上取得的进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为城市规划学科带来十分关键的发展机遇,但是就目前城市规划专业建设中存在问题来说,给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城市规划建设最初是为解决城市问题,但传统的城市规划,不仅没有解决城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还将城市规划问题扩大。如何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成为加强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

2.现阶段国内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以及城市规划专业建设

2.1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状况

国内早期城市规划专业是从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中发展出来的,只有个别的高等院校开设城市规划建设专业,但没有受到学院的重视。近几来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社会对城市规划专业建设人才的需求增加,是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目前的数据统计分析,国内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150所,遍布国内大部分省、市及自治区。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高等学院城市化规划学科的教学体系已取得初步发展,由于受到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限制,导致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较低,国家应加强对城市化规划的重视。

2.2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发展

我国第一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是在1956年,距今50 多年,发展期间经过很多变故,在1978年正式恢复城市规划学科,距今也已30多年,设置城市规划学科的高校,已经由原来 30 多所发展到如今的 180 多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现阶段城市规划专业建设主要是分为三类,一类是在理工科建筑学基础上,建设城市规划专业高校,如清华大学;一类是在文科地理专业基础上,建设城市规划专业院校,如北京大学;另一类是在农业风景园林专业基础上,建设城市规划专业院校,如东北林业大学,各个院校之间的办学时间、与办学特色以及教学制度培养模式都大不相同。

3.城市规划学科与城市规划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3.1城市规划学科认知不全面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城市规划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受多方面知识的影响,有一定的复杂性,导致学生对城市规划主体认识不全面,加大了学习城市规划学科的难度。学生对很多的学科理论知识吸收较少,对城市规划主体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城市规划的核心领域和职业定位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让人们对城市规划职业定位产生很大的困惑。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城市规划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城市规划学科的认知难度。

3.2城市规划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建设学科大部分是从建筑、理工以及农林类专业发展而来,而在城市规划学科课程设计上,主要注重对技能在微观形态的设计以及重视城市规划在操作技能工作上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宏观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事实上,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一大特点,表明城市规划建设,需要相关人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工程技术、自然地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规划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比较单一,并没有科学的分析与规划教学课程体系[1]。

3.3城市规划实践教学问题

传统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主要注重理论问题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教学问题。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主要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但很多学校在开设城市规划课程时,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实践教学课程的时间安排的比较少,再加上学校缺乏实验室教师、实验建设力度不到位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学生在校外进行实践的成本比较高,导致学校难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4.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与城市专业建设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城市规划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多,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城市规划学科发展需要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推进学科改革,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4.1明确学科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学科也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城市规划的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将城市规划学科与其他专业融合起来,是高等学院改革重点。针对城市规划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各大高校应为城市规划专业建设树立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延伸城市规划的内涵,将城市空间和相关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扩大城市规划核心理念。例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适当的加入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学,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城市规划发展增添更多的活力;此外,还应从理性和现实的角度出发,推动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4.2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高校的老师应该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教学目标,严格加强学生对城市规划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变得综合和系统化。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学习的教学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课程计划,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学生自身的兴趣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生规划水平。相关的高等院校应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增加优势学科,明确办学宗旨;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应树立以人为本教学思想,具体研究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需求,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老师还应设置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愿跟着老师的教学步伐认真学习,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3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主要分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是城市规划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城市规划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加强建设学校实验室方面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应不断完善城市规划的实验硬件设备,加大对多媒体室的建设,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做出相应的物质保证,让学生更多走进实践教学中,切实的感受到城市规划专业的实用性[2]。

5.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科学与专业建设的内容将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城市规划事业也将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高校应结合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结合时代的发展状况,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提高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对城市规划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此外,学校还应该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促进城市规划学科和城市专业建设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专业范文第2篇

城市规划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近年来,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模式日趋多元化,其侧重点和办学背景各有不同:有的以建筑学为背景,有的以宏观规划为重点,有的以地理学为背景,有的以园林学为背景[1]。各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历史也长短不一,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笔者认为,探索一种在地域、时代、学缘关系、学科资源上优势互补,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培养模式,是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农林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属弱势专业,学习借鉴强校培养模式固然需要,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凝炼特色、另辟蹊径”,才本文由收集整理

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出路。

农林院校地缘分布广,因自然气候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各地农林院校的研究特色较为鲜明,这正是城市规划专业所需要的;因此,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应借助这种多样性,探索城市规划专业的特色培养模式。

结合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地域及教学资源特点,文章探索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培养模式,以期抛砖引玉。

二、整合资源,优势交叉

(一)特色课程设置

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与城市规划专业交叉,可以弥补城市规划专业的盲区。园林专业的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可作为一门综合课程纳入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学生在完成城市设计方案时,可在这方面发挥特长。农林院校在非主流的传统材料研究上也有自身特色,如木材、竹材、农作物纤维类材料等。结合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可将低碳理念、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融入城市规划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规划实践中的问题,使规划从文本到图纸具备可操作性。

生态学也是农林院校的专门学科,通过引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促进生态学理论发展。城市规划专业可适当开设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在低年级通过专业基础课程掌握生态理论,进而学习城市生态学专业选修课程,在高年级参加设计实践,融入生态规划理念,使规划设计更具前瞻性。城市生态学是在生态学基础上,面向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工科专业开设的城市学类课程,是专业领域知识拓展的特色专业选修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学生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社会结构,理解城市人口、社会、生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从而掌握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2-3],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城市发展实践中的问题。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农林院校的校级公共选修课程有许多与农林直接相关,城市规划专业在这方面课程上有一定的选修空间,适当选修这方面课程,建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知识体系,为学生就业打开新局面。

(二)就业点的选择

与城市规划专业强校相比,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弱势不言而喻,毕业生在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就业的可能性低,因此,创新培养模式,另辟蹊径,找到强校毕业生就业盲区,发挥自身特长至关重要,而这一特色只能借助农林院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建立。福建是林业大省,与林业结合的规划设计院有一定数量,如各地的林业勘察设计院,对具有林业背景的规划人才需求量较大。这些就业点往往不是强校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选择,至少不是首选,农林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可在这些用人单位寻找空间。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在实践教学中交流

农林院校的强势学科是农林,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及科研资源的投入上比其他综合性大学及规划专业强校肯定要少,为弥补这一不足,需要“高位嫁接”“借船出海”。

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区域性或全国性设计竞赛的方式走出去,扩大与强校的校际交流;通过聘请资深教授、专家、设计师开设讲座,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扩大与强校的校际交流及与设计单位的交流。

充分利用寒暑假及综合设计实习时间,加大学生设计院实习力度。学生在设计院内与强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实习生直接交流,与毕业于强校的设计院规划设计师交流,取长补短。这是农林类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特色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二)“宽口径”培养

城乡规划学已设置为一级学科,但从大建筑的角度看,建筑与规划不可截然分开[4]。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的强校,其培养模式的专门化程度高,学生就业对口性强,而农林类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应注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即多方借鉴建筑学专业强校的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特点消化吸收,形成独特的“宽口径”培养模式。适当加强建筑设计能力培养,并结合农林院校特色,融入前述非主流的传统材料应用,使学生在中、低端建筑设计院也能适应工作需要,找到就业岗位。

四、知行结合,创新技能

校内特色实践环节实训,农林院校特色规划设计实训,使学生在农林类专项规划项目方面得到独到的培养。

(一)特色教学环节

新农村规划、森林旅游规划、农产品物流园区规划、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施农业生产区规划、林产品加工区规划、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规划、林业生产区规划等,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福建农林大学作为一所位于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农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对台学术交流也是特色培养模式之一,通过选送本科生到台湾培养,实现学术交流与互补,培养特色专业技能。

(二) “大设计”主线

城市规划专业学制5年,作为非农林专业,自2004年以来,其专业培养计划经过6次修订。近几年,结合社会宽口径、高水平人才需求,根据2004级到2010级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实习情况,发现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中设计实践课程尚存在结构体系不尽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设计题目概念化,真题少;规划与建筑的设计基础不扎实,互不联系;专业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设计课程没有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完整体系;设计课程的主导地位不明确,学生介入设计课程时间晚。

设计实践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与社会接轨,体现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5]。为彰显设计实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完善设计实践课程的结构体系,打通规划与建筑的设计基础类课程,以各种形式的设计实践类课程为主线,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机结合,注重设计真题,做设计院的实际项目,建立设计院高级技术人员对教案的评价机制,形成贯穿城市规划专业5年教学全过程的“大设计”特色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本科设计类课程形成有机的“大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以此为主线引领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为城市规划本科专业特色型培养计划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五、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宋代叶适《水心别集·十五·终论》:“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

对《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一) 重点培养

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想通过自身努力在本科毕业后考研,而且目标院校多为城市规划专业中、高端院校。对这类学生,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应体现“拔高”原则,通过公共选修课程、专家教授学术报告、课外设计小组、校际设计竞赛等形式,发挥学生长处,激发学习兴趣,有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二) 创新项目

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平台,结合地区特点,组织学有余力的城市规划高年级学生尝试特色研究。城市规划专业已在福州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方面展开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特色探索。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闽江下游冲击平原,闽江入海口在城市东部,城内分布较多内河、湖泊,从而形成了福州独特的“江—河—湖—海”四位一体的城市水文化。

根据中国传统的文化取向,阴阳五行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金、木、水、火、土是构成自然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指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风水理论体系,对中国城市的建筑空间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以水为主脉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生态理念。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生态的城市生活空间日渐消失,对城市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如何让城市回归自然,如何以科技塑造生态型城市空间成为突出问题。

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平台拟理清水文化对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形成的效应,从中整理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脉络结构,总结其中的原生态理念,得出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脉络结构图,为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学生在此方向与指导教师沟通,形成具体的研究子项目,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规划与建筑设计创新性探索。

六、凝炼特色,水到渠成

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6]。

实践证明: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模式应在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培养模式基础上,借鉴强校的培养模式,高位嫁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但不能脱离实际照搬照抄。

凝炼特色是找准自身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特色定位正确,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才能水到渠成。因而,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的确立应着重以下4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

第二,强校的优秀培养模式为我所用,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寻求个性化发展。

城市规划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复杂性思维;综合融贯方法;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248-02

0 引言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经过60年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基本保障,支撑了国内城镇化有序发展和城乡和谐统一。然而从整体专业教育水平来看,尚处在起步阶段,高等专科教育的办学水平与本科院校尚有差距,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要求脱节;专业教育整体投入不足等,尤其是城市规划体系正在形成阶段,相关的市场机制有待建设,城市规划教育严重滞后于时展要求。

这也反映出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知识构架等有待改进。因此,我们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的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实践维度等方面均需调整,以培养适应目前新经济形势下的人才需求。现阶段,高校的教育职能也在随着学生特点及市场需求的变动而逐步调整,大多数专业院校所传授的专业理论以及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远不及职业需求,因此大部分专业院校仅仅以“初始教育”的身份而存在,正所谓是“终生学习”的开始。基于当前的教育形势,学校的理论教学似乎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主观意志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教学实践,希望在传统教学中重点强化如下方面:

1 加强复杂辩证思维的教育与训练

当前的城市规划专业涉及领域越来越广,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从而越来越区别于传统工程设计。以前我们在专业教育中较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实际上城市规划专业除了形象思维,面对的往往是复杂的巨系统,要想在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矛盾与关系中解决问题,取得平衡与和谐,需要设计人员具备哲学的思辨能力,具备复杂性思维观。像整体性、非线性、系统性、开发动态等的思维方式,不同于以往局部、线性、封闭的思维方式。举例来说,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必须立足于整体,把握全局,辩证地取舍。在解决问题、剖析现状等方面是“非线性”的,表现为复杂性、多值性、不可逆性、非加和性等;在认识目标和价值取向上表现为知识的“相对确定性、统计性和有主体干预的客观性等”。在认识过程上表现为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螺旋上升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加强哲学授课,尤其是复杂性思维方面授课很有必要。

2 加强知识综合融贯方法的探索

2.1 关注课程的关联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学科分化越来越细,使得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越来越细,这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但也割裂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很多时候学的很多基础知识,在设计与解决问题时不会灵活、融贯地使用。因此,如何加强规划设计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使其更好地为设计课程服务值得探讨。

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在相关或一类基础课程的上面可再设置一个将这些课程综合、概括的课程。这等于提前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了“预防针”,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也可以不以一门课程单列,而是在课程前设置一定学时,来解决这一问题。

2.2 增加过渡性的设计与专题研究

学生规划方案构思与表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广泛涉猎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不能局限于其中而生搬硬套。如何将规范知识转化为规划设计动力,如何将他人的规划构思消化吸收并加以借鉴与运用,这是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重点。

在课程安排上要先易后难,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强过渡性环节,像从单体设计到建筑群体设计的过渡,从规范、工程技术到空间形态的过渡,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目。譬如,在建筑单体设计与居住小区设计、城市设计之间,可设置场地设计、建筑群平面组合方式、日照与布局分析、停车规划设计等专题设计,让学生对常规的布局模式及其优缺点有一个全面掌握,并以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

2.3 强化开放式、参与式的教学

城市规划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应该是启发性、开放式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方法应该是分析式、讨论式的。

规划设计重在实践过程,而非最终所形成的方案的优劣。实践证明,规划设计的实践过程更适合开放式教学模式。设计专业课程时,需要教师手把手的传授实践技能和工作方法,并且重点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即体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教学氛围,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的理念和精髓,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3 “以生为本”人才培养模式探寻

“以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利益诉求,突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城市规划专业而言,其专业教育特点本身就要求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生为本”。立足实际,改革目前专业教育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志趣,确定不同的培养模式,是“以生为本”的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当前形势下“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服务方向区域化。即要坚持以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这是一所地方专科院校从地方筹措办学资源,发挥实际作用的社会实践基础。②人才培养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因素的主导,因此只有立足于就业市场的分析、坚持以市场作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才能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和社会竞争力。③培养方式系统化。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以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课程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交互的方式开展专业教学,既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锻炼实践技能。④专业发展特色化。“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要求集中有限资源,针对地方的用人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等方面寻求创新,打造特色品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发展的内涵和目标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创新不息。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规划专业才会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我们的城市生活环境才会更宜居。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J].城市规划汇刊,2004,5:25-28.

[2]赵民,林华.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及其制度化环境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2001,6:48-51.

[3]赵万民,李和平,李泽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规划师,2003,5:71-73.

[4]崔英伟.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硕士论文,2005,6:37-38.

[5]吕静.城市规划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D].高等建筑教育,2005,6:76-78.

城市规划专业范文第4篇

20xx年6—9月,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先后考察浙江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对外校办学经验、评估经验进行了学习和借鉴,同时在“师生与教学管理用房”、“实验室”、“图书资料”、“科研与课程建设”四个方面与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了横向比较,提出基本问题与建设建议如下。

一、师生与教学管理用房建设建议

1、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招生数量

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为30人以上,满足评估标准。

2、增加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教师数量

按目前的招生规模来计,建筑学专业需要引进10名专业教师,城市规划专业学要引进7专业教师,建议20xx年达到1:12左右。

3、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

评估前应达到“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本系(学院)专职教师总数的30%,并有正教授2人以上”的评估要求,并需增加2-3名副教授以上教师。

4、扩大职称成果认定范畴

(1)认可教师获奖作品和学生竞赛获奖作品,提高其科研级别,划入职称成果认定范畴;(2)增设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核心期刊种类。

5、增加教学管理用房

根据生均10平方米的评估要求和其它高校平均水平,我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需教学管理用房的建筑总面积6880 m2。现有设计教室、办公室总建筑2400 m2,需增加面积4280 m2,必须增加以下用房,并满足相应的面积:

(1)教学用房(使用面积2400 m2 建筑面积3500 m2 )

①专业教室20间,按每间容纳30人,每间80 m2 左右,使用面积1600 m2建筑面积xx m2。

②多媒体教室二间 90~100 m2/间

③计算机教室一间 150 m2/间 (现有学院机房70 m2/间)

④评图室一间 90~100 m2/间

⑤报告厅 300 m2

⑥师生展览厅 200 m2

(2)办公管理用房(使用面积290 m2 建筑面积450 m2 )

①教学与行政办公室 250 m2

②接待室 40~50 m2

6、相对独立并集中教学管理用房

(1)方案一:在我校屏峰校区设置独立的建筑系馆,将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室与办公区、实验室集中布置,或分设2处,总建筑面积满足6880平方米即可。

(2)方案二:将邵科馆2、3、4楼设置为建筑系的办公与实验用房集中布置,改建成必要的评图室、展览室等必要用房,将学生教室集中于新教楼9、10层统一设置,这不仅是评估需要,更是符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特点增加学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之必须。

(3)方案三:在新教大楼内7、8、9、10集中设置学生教室及与学生相关密切的模型室、评图室、展室等必要用房,办公室保持现状不变,在建工学院6楼增设实验室。

(4)方案四:将建工学院目前所在的文荟楼北侧增加一排房间用作必要用房的建设,办公维持现状,将20个学生教室集中于新教楼8、9、10层统一设置。

(5)方案五:在尚德园四楼集中设置办公区、部分实验室和必要用房,将20间学生教师和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实验室集中设置在新教大楼8、9、10三层。

(6)方案六:将子良楼a区整块作为建筑系集中、独立设置教师、办公室、必要用房、实验室的独立区域。

二、实验室建设建议

1、建设建筑材料与构造实验室

此实验室建设计划已经得到批准,但是由于构造实验室相当于一个基本建设项目,根据现在建筑以及装修材料和费用的增加,原有预算计划偏少,尚需增加模型以及构造节点施工费用约10万元左右。并尽快确定建设场地,需要建筑面积约150平米。

2、新建视觉艺术实验室(或称为建筑摄影实验室)

成立建筑摄影实验室,将原来归属学院实验中心的建筑摄影器材划归该实验室。目前急需购置的设备有:数码相机35台,数码摄像机2台、闪光灯、滤镜、遮光罩、照片打印机以及三脚架等,大约需要投入资金30万元。场地面积需要60平方米。

3、新建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实验室

根据目前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继续建设城市信息技术实验室,可以考虑与计算机cad实验室一起建设,增加cad实验室面积和有关城市信息的软件设备,如arcgis、mapinfo、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cps城市规划软件、ppsv规划总图设计软件、hy_sz市政管线设计软件、光栅拼图软件rvcad、建筑与城市专业信息库等,总计需要投入45万元。

4、建设独立的建筑cad实验室

根据建筑数字教学的要求以及建筑虚拟技术的发展,需要建设独立的cad实验室以及购置相关的软件。拟购置台式电脑45台,服务器1台、大型绘图仪、彩喷仪、扫描仪等设备以及正版cad软件、空间彩绘大师、渲染器等软件,需要试验场地约150平米,需资金投入100万元。

6、对建筑物理实验室增加投入和场地面积

建筑物理实验室共分为建筑声学、建筑热工和建筑光学三个部分,各部分需要独立的实验室以安放试验设备,因此需要增加建筑面积,将三个实验室分别设置,同时按照建筑声学的要求需要有专门的混响、隔声以及消声室,这只能在新校区的建设中进行考虑,但是目前需要至少三个独立实验室,需要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另需购置天然采光实验用人工天穹、亮度计、驻波管、wbgt、室外气象测试仪等设备,约需资金35万元。

7、建筑模型试验室。

建筑模型试验室尚需增加设备:无绳充电式电钻、数控激光切割机、便携式铣机、大号电刨、高速木工带锯机、大方打磨机、砂带机、22升工业吸尘器、工作台、铣机部件工作台、砂带机部件、折叠式组合工作站机架、组合工作台、锯机、多功能工作台、便携式圆锯、万能线锯机、精雕转轴、钉枪、日豹气泵、切纸机、胶装机等,共计需要投入35万元。面积。。。。。。

8、合计

实验室建设需总资金投入255万元,需空间面积560平方米。

三、图书资料建设建议

1、设立建筑图书分馆或建筑规划专业资料室

面积不小于250平方米,阅览座位不少于60个。最好设置于建筑系馆内,若无建筑系馆,应与专业教室相对集中布置。

2、补充校馆藏图书、建筑图书分馆或建筑规划专业资料室藏书

近一年半内,使建筑规划专业书籍总量从目前的2.0512万册,提高到2.4万册,生均纸质专业图书达到40册。需新增纸质专业图书0.35万册,其中外文书籍1500册。以每册200元计,需资金投入70万元。

3、扩订专业外文期刊种类

从09年起,使建筑规划专业外文期刊种类达到15种,需新增外文期刊5种。需资金投入3万元。

4、调整专业中文期刊订刊目录

从09年起,使建筑规划专业中文核心订全。

5、增购现行建筑法规文件资料及工程设计参考资料

近一年半内,增购现行新的建筑法规文件资料40种,120册,以每册40元计,需资金投入4800元。购买工程设计参考资料80套(册),需资金投入2万元。

6、购买及制作教学幻灯片、音像资料和教学模型

需购买教学录像片20部,需资金投入5000元;购买及制作教学实例光盘50张,需资金投入4000元;购买教学模型5个,需资金投入5万。

7、建筑图书分馆或建筑规划专业资料室装修

装修费用按每平方米800元计(含家具),需20万元。

8、合计

专业图书资料建设需总资金投入101.4万元,需空间面积250平方米。

四、科研与课程建设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缩小学科差距

建筑学科争取列入校“重点学科”,城市规划学科列入校“重点扶持学科”。呼吁学校、学院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教学科研面积、实验设备和教学经费。对教师获奖作品和学生竞赛作品的认可,与国内建筑老八校接轨,确定为一定的科研级别。

2、增加“精品课程”倾斜力度

增加“精品课程”倾斜力度,评估前争取省级精品课程1门,确保建筑学科校级精品课程1门、城市规划学科校级精品课程1门。

3、增加“优秀课程”倾斜力度

增加“优秀课程”倾斜力度,评估前确保建筑学科“校级优秀课程”2-3门、城市规划学科“校级优秀课程”2门。

4、增加“教改项目”倾斜力度

增加“教改项目”倾斜力度,评估前确保建筑学科“校级教改项目”增加3-4门、城市规划学科“校级教改项目”增加2-3门。

5、增加专业学术交流机会

评估前,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及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进行专题学术报告会15次左右,次均费用约1万元,共15万元。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累计30次以上,次均费用约0.5万元,共15万元。

6、建立教师学历提高与进修学习制度

建立教师学历提高与进修学习制度,评估前应达到10次以上,次均补贴0.2万元,共2万元。

7、加强教改论文扶持力度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向建筑学科、城市规划学科的教改论文倾斜。

城市规划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教学改革 技能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57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城市规划本科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办学竞争,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建办学特色,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我们与国内老牌城市规划专业院校相比,无论是发展定位,还是办学背景均存在很多差异,其先进经验只能学习而不能照搬。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立足本省,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准确把握中原地区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情况,方能在未来的办学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拓展一定的生存空间并有所发展。

1 技能型人才培养应成为特色专业发展的目标

由于存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复杂性.城市规划工作从宏观的区域规划到微观的局部地段设计,跨度之大是普通人难以全部胜任的。因此,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当是多层次的。这就需要各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相关优势,在确保基本培养标准的情况下,制定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方案,以保持专业的特色发展。

当前,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看,职业化教育正成为相当数量地方本科院校的改革方向与重点,这是顺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内城市的建设与更新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人才,同时更需要大量熟练掌握城市规划专业技能的实践人才,充实到行业的第一线。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依托工科专业建立起来的城市规划专业,我们必须顺应社会的现实需求,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具有特色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 城市规划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特点

作为新时期专业培养的明确目标,城市规划专业绝大多数毕业生应充实到设计与工程实践的第一线。因此,熟悉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全过程并掌握各环节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就成为城市规划专业技能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设计技能。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贯穿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全过程与各环节,例如项目决策、方案构思、方案实施……它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二是形象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到形态分析、空间构思、审美素质等形象思维。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它既是重点也是普遍存在的难点。

其次,设计方案的表达技能。专业娴熟的方案表达是城市规划专业人员的必备技能,也是从业者素质的基本体现,它包括传统手绘技能、模型制作技能和现代计算机应用技能。

再次,团队协作与沟通交流技能。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协作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在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和施展才能的基本保障和前提。

3 学生存在技能缺失的相关问题及成因

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在省内开办时间较早,很多培养经验是靠多年不断摸索与总结而来的,对于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我们认为是多方面的。

3.1 学生自身相关基础较薄弱

国内老牌建筑与规划院校办学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不仅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同时对于生源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录取的新生中很多人是具有家庭从业背景或者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综合素质较高、自主学习能力强、学习过渡期短是这些学生的显著特点与优势。

2007年以后,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针对省内生源。从历年情况来看,新生的综合素养普遍相对不佳,其原因在于河南省内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生升学压力过大,导致素质拓展以及跨学科知识积累不够。而城市规划专业作为工、文、艺相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对于省内许多理科出身的学生来说,其综合素质与能力是相对欠缺的。

3.2 课程体系中专业技能的培养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

现有的课程体系中,1+2+2是基本模式,即1年基础课,两年建筑设计课程,两年城市规划课程。按照这种模式,大量针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主要集中在低年级进行。由于刚进人大学,初次接触以往完全没有基础的专业课程,很多学生是在懵懵懂懂的过程中走过的,加之课程学时及授课时间受到限制,因此,很多学生对于这些看似基础却又十分重要的专业技能并没有深入地训练和理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埋下隐患。

后期的专业课程中缺乏对于技能的进一步讲授与专项训练,从课程体系的整个环节来看是缺乏系统性的。

3.3 实践基地与平台建设相对薄弱

目前,我校城市规划专业拥有专业设计教室和模型制作与陈列室,能满足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实训。此外,学生除了在校掌握必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外,还必须走到社会上接触具体规划、设计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动手能力。但是,目前我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固定的实践基地相对较少,不能做到对学生实习进程,实习效果等的及时考核与调整,从而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4 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由于发展历史与学科背景的差异,国内各大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也各不相同。对于先进经验我们只能学习不能照搬,同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整改措施。

4.1 进一步优化完善现有课程体系

第一,在保证1+2+2基本模式的情况下,将原课程体系中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的大量的技能训练课程,分散至上下两个学期进行;将原有建筑初步技能训练独立出来,分项进行专题训练。

第二,二、三年级的课程中增设建筑设计专业技法课程,强化学生的徒手设计表现能力;增设相应的快速设计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方案设计与徒手表达技能的训练强度。

第三,将原体系中的计算机软件课程细分为计算机辅助设计1、2、3,并先后贯穿于二、三年级的课程中逐步展开训练,以拓展并强化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专业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四年级针对城市规划相关课程以及学生考研实际需求增设城市规划设计专业技法课程;三、四年级均增设独立的社会调研以及方案汇报课程,并以口试形式进行相关考核。

4.2 相关课程中强化技能训练

第一,改革现有绘画课程授课模式。素描、色彩等课程主要是进行绘画基础训练,这对于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设计表达技能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美术基础很弱甚至零基础,因此绘画课程的授课模式必须严格区别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必须结合城市规划专业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特点展开教学,合理安排授课时间,避免走过场。

第二,高度重视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的技能训练。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担负着引导学生进入专业设计领域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来讲知识点繁杂,训练强度很大。应科学设置训练内容,选用设计功底深厚的教师进行分组训练,严格控制每个学生的情况,将设计方法技能与方案构思技巧的培养作为逻辑思维训练的重点。形象思维技巧的训练则必须通过形态构成这一环节强化训练。每个专题设计之后增加快速设计这一环节,从而强化学生对设计与表达综合技能的掌握。

第三,计算机课程注重与专业贴近。计算机课程分学期设置不同训练内容,并与同期进行的相关设计课程紧密联系。学练考相结合,牢固掌握各种设计软件的实战技能。要求建筑设计二及以后的设计课程必须采用计算机制图,在不断提升各种设计软件交叉综合运用技能的同时,也进一步适应社会和学科竞赛要求。

第四,强化模型制作课程。

细心,耐心与恒心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与良好品质,通过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专项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关注细节的专业精神和成熟稳定的良好心智。并且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团队分工协作沟通能力。

4.3 注重学生课外技能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第一,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组织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学科竞赛,并鼓励学生交叉参与相关学科的各类竞赛,以开阔眼界,提高专业技能,并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二,参与社会调研。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策划与沟通技能,并不断提升学生关注社会、接触社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责任感。

5 结语

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时间不长,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这些都将鼓舞着我们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教学改革,并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大培养模式研究,办出城市规划技能型本科人才的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秋亮,赵明.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