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较法论文

比较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比较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比较法论文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1篇

(一)运用比较法强调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法区分不同的地理知识。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地理知识时,会感觉知识点比较混乱,如果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的知识点。当然,单一地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会有教学上的缺陷,教师可以将比较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比较法的实施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比较法的实施,充分了解比较法不是单纯地进行比较,而是分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一个方面是概括比较,另一个方面是综合比较,这样可以对地理知识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进行比较。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更多知识[。例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水的分布进行简单的概括,让学生对干旱地区与雨水丰富地区进行比较,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水量是不同的。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比较,比较世界各地水资源的情况,对地球上的水资源进行了解。最后,让学生对这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讲述,进而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三)利用直观性的特点进行比较

教学由于比较法具备使一些知识特点突出的优势,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法这一特点进行教学,促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真实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城乡人居环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的不同,了解城乡人居住的环境,有效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对知识点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比较法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四)将比较法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用比较法进行教学。高中地理知识中会出现地理景观和地区分布,这样的知识点是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的。如果一味地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恰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将比较法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共同应用在地理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旅游资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比较法与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不同。在学生进行比较后,教师再为学生举一些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例子,让学生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了解,这种集多种教学法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避免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并将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最终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二、高中地理比较法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教师应该注意对地理知识点比较后的分析,明确比较并不只是对知识点进行比较还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如果教师过于注重比较知识点,没有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将会无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教师需要对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全面的整合,充分把握知识点的内容,在进行完地理知识的比较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做到完全掌握知识的目的。当然,在让学生进行分析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比较方法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时,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与比较。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展现出比较法应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必须对不同的地理知识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避免盲目使用比较法教学导致学生思维混乱的现象。正确地应用比较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2篇

(一)概念比较法

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较多的概念,其中一些概念对学生而言特别容易造成混淆,诸如气候与天气、地质灾害与气候灾害等等,所以在遇到这些容易让学生造成混淆的概念时,地理老师可以通过比较法来加强学生对它们的理解与掌握。诸如对于天气和气候的理解,老师可以这样解释:天气是一个地方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晴天或阴天等情况,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在较长时间内所会发生的天气情况。这样的对比解释就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了。

(二)图表比较法

相对其他比较法而言,图标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得比较多,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材中,除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其他最多的就是图表,可以说图表就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第二种语言。所以将图表比较法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当中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三)同类比较法

所谓同类比较法,顾名思义就是将同一类别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将同类比较法运用到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就是将一些同类别的地理规律、现象等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分析,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倍感轻松。

(四)自我比较法

自我比较法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就是对同一个地理规律或现象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来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就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地理规律或现象过往和现状的了解来提高地理的学习,并且还能够从中找出相应的发展趋势。

二、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地理比较法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

1.结合其他逻辑方法进行运用

地理比较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等在相同点与不同点之间的了解来提高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但是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单单依靠这一种方法是不够健全的,还应该结合其他的逻辑方法,诸如综合分析法、归纳法以及演绎法等等方式,这样才能更加全面且高效地进行地理教学。

2.结合地理直观教学方法进行运用

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除了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之外,还有众多的图册、图表等,那么在进行这方面内容的教学时,老师单单使用地理比较法的话是不够有效的,因而适当地应该配以观察法、参观法以及实验法等等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将地理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们,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此外,直观的教学方法也能够从感性的方面来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与掌握,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地理比较法的运用,是学生对地理知识感性的认识转化成理性的认识,进而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地理比较法在作为老师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高中地理教材的首页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对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学生们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以旧知识的巩固来提高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每学习一段新知识,要能够将其与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中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通过比较来学习相关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从而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材中就是要求学生们能够通过对比法来加强地理知识的学习,所以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地理比较法不但可以作为老师教学的方法,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然而对于大多数高中生而言,他们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懂得怎样去运用比较法,这就要求地理老师在运用比较法教学的时候,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开始之前,让学生学会自行将新知识与所学的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要求他们能够从中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予以相应的引导,这样通过老师的指导就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比较法的运用了。

(三)以科学的方法论作为地理比较法的方法论基础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教学方法模式是由学校或教师安排,在第七、八学期统一进行,但由于学校扩招、考研、找工作等各方面的影响,教师深深感觉到这种统一的模式已经显示出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1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精力投入不够

由于大规模招生,现在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加上现在90后的大学生个性鲜明,要求较高,导致学生找工作困难,压力增大。特别是一般的普通本科学校,没有专业和重点大学的优势,找工作更加艰难,使得一般高校的毕业生在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期间都忙于找工作,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思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甚至会出现有些学生把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当成“副业”,随便应付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教学质量。

1.2学生数量多,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纳大规模的实习队伍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另外由于企业效益、技术安全、生产安全等影响,企业不愿意也没有时间精力接纳毫无实践经验的大规模学生实习。而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如通过各种手段联系企业,缴纳一定的进场费,才得以让学生勉强进场进行短暂的实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不理想。

1.3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脱节

目前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毕业设计是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是毕业实习,两个之间没有联系,导致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没有针对性,抓不到重点,因为学生在实习时还没有进行毕业设计,所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可能应用不到毕业设计中,而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习过程中又没有重点去研究,这样就导致毕业实习的目标不明确,效果难以保证,影响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从而也对将来的工作方向带来了不利影响。

2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及就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探讨

2.1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由于现在企业招聘时间提前,一般在第七学期期中就开始招聘工作,所以人才培养方案要进行完善,将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在前三学年尽量紧凑安排,适当减少第四学年的专业课程,在第七学期十月一号前完成所有课程的授课。在第七学期的后半学期到第八学期开学期间以利于学生集中进行招聘就业工作,并在这段时间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明确毕业设计要求,第八学期开始就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这样安排不仅能够保证课堂的上课质量,也能保证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效果,从而保证学生能够优质就业。

2.2建立双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就业方向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拟定毕业设计题目,之后根据毕业设计题目选择实习单位,并聘请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的导师,与教师一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另外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工作,能够为学生建立强烈的成就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有信心。

2.3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方向一体化

如果毕业设计内容与就业方向不一致,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可能对就业和未来的工作没有应用价值,导致就业时专业不对口,而如果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选定了毕业设计题目,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内容不融合,也会导致学生就业时以致将来工作的不顺利,所以要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一体化,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实习意向及企业的需求拟定毕业设计题目,要求实习和设计必须在同一个地点完成,一边实习一边做设计,一边了解企业的需求,累积就业实践经验,引导学生以就业为目标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与实习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使毕业设计内容丰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

2.4提供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思维活跃,勇于表现自我,敢于竞争,但心理抗挫能力弱,心理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特别是在临近毕业期间,学业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心态,所以要在第四学年相应的开展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建立自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

3结束语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霍姆斯;问题解决法;方法论

方法论的研究历来是学科研究的关注重点,这主要是由其功能决定的。方法论研究主要有两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学功能,前者主要是指研究者的研究立场,以便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指导和进行辩护,后者则是指学科获得合法性的必然要求。正因为方法论的重要作用,它历来为比较教育学者所关注,甚至倾尽一生建立自己的方法论体系。霍姆斯就在其不懈的努力中建立了自己的比较教育方法论体系——问题解决法。

一、霍姆斯问题解决法的认识论依据

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上主要有三种认识论依据:实证主义、相对主义、折衷主义。

比较教育诞生之初就与实证主义结下不解之缘。这一点从比较教育鼻祖朱利安提出建立“近乎实证的教育科学”的主张就可以看出,而之后的库森、阿诺德的方法论亦都是以描述外国的教育制度为主,显现出描述性的特征,由此可见,实证主义对比较教育方法论影响之深。由于实证主义的种种缺陷,相对主义开始占据研究者的视野。

相对主义属于科学哲学的范畴,经过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批判二元论开始在比较教育方法论中得以发展。相对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否定科学中的绝对“客观性”与“理性”,认为客观性与理性都是相对于范式而言的, 不同的范式具有相同的权利。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下的教育影响因素,以此来分析教育而不是追求普适法则,是相对主义在教育中的最大应用。

霍姆斯认为实证主义与相对主义差异的关键在于理解规范定律和社会学定律之间的区别。这个区别是由波普尔的提出的,他认为规范定律指的是社会行为规范、戒律或禁忌,而社会学定律指的是与社会制度运作功能有关的定律,并且这种社会学法则是描述自然规律的法则, 是不能随意违背的(除非能证明它是错误的)。

二、问题解决法之要义

霍姆斯对比较教育的教育决策功能相当重视,认为比较教育的任务就是探讨解决教育问题的各种方法,通过对一定变量的分析和控制,来预测教育改革的相应结构。因此,他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体系,提出了问题解决法。问题解决法主要是从某一主题或世界教育的某一共同问题出发,进行调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问题解决法的基本逻辑——五步法

霍姆斯在1981年发表的《比较教育:对方法的一些思考》一书中,论述了比较教育的问题解决法。他的问题解决法是建立在杜威的反省思维法和波普尔的假设演绎法基础之上的。

杜威认为反省思维的功能就是为了使模糊不清的形势明朗化,也就是说,为了解决问题。整个反省思维的过程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1)假设或解决办法的形成;(2)问题理智化或分析;(3)背景分析和详述;(4)结果的逻辑演绎;(5)实践验证。杜威的反省思维是属于实用主义范式的,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如何提出问题和验证假设。在提出问题方面,杜威认为,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对于一个复杂形势的理智化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清晰的。在验证假设方面,杜威认为,检验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在相关背景下,根据假说,进行逻辑推演;其二是预测结果与观察到的实际结果之间的比较。然后根据反省思维的五个阶段,重新进行分析,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波普尔在《历史主义的贫乏》一书中宣称无论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都使用同一种科学方法,这种方法便是假设演绎法。在验证假设上,波普尔于杜威存在明显的差异,杜威强调证实假设性的解决办法,而波普尔强调证伪假设性的解决办法。

霍姆斯认为,在缺乏实验检验的情况下,这些假设性的解决方案应该通过批判性的比较研究来检验,从而解决特定问题。为此,霍姆斯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五步法。1、问题分析或理智化。主要是选择和分析那些多数国家共同存在而又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2、提出假设或政策方法。霍姆斯认为,比较教育学者在研究中不要像决定论者那样企图找到普遍适用的法则,应当根据问题的背景和对问题特定的研究,去分析哪些政策和方法更适合于特定地区和环境;3、识别及验证相关因素。霍尔姆斯指出,要选择科学的政策或解决方法,关键是识别同问题相关的所有因素,并用这些因素去识别、验证有待研究的教育问题的基础结构,如哪些变量是关键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变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等;4、逻辑地预测可能有的结果。问题解决法的目的在于在综合分析各国教育问题的基础上,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提出最佳的解决办法,并产生对教育行为的相应预测;5、比较和验证预测的结果。霍姆斯认为通过对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发展的比较研究,可以有一个修改的机会,从而使研究模式更完善。从以上五个步骤可以看出,霍姆斯的问题解决法实际上是对杜威的反省思维法和波普尔假设演绎法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演绎法。

(二)问题解决法的基本原则——四模式

霍姆斯的四模式论是在对其五步骤中的第三步进行解释时提出的,是一种比较教育研究的资料分类体系,它使因素分析有法可依,并且使研究结果尽量具有可重复性。它主要包括规范模式、体制模式、精神状态模式、自然环境模式四个模式。

波普尔对规范法则和社会学法则进行区分的批判二元论观点为霍姆斯的“四模式”提供了依据。波普尔认为任何社会都有两种法则,规范法则和社会学法则。规范法则是由人制定的,也可由人改变的关于一定社会的行为规范和规则。社会学法则指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无法更改和选择的一些自然法则。批判二元论认为,社会学法则对人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就像自然法则对人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一样。因此,波普尔把它称之为“社会生活的自然法则”,并且认为,根据社会性法则产生的变化很难被人们直接控制。波普尔的批判二元论毫无疑问成为霍姆斯理论体系形成的依据。由此,霍姆斯建立了自己的资料分类体系的四模式论。

四模式的具体内容如下:规范模式包括关于某一个国家的男女公民都了解并都准备接受或反对的规范和规范法则的陈述。主要指社会规范和规范性法则, 它包括影响教育问题的信仰、宗教、哲学、政治观念、意识形态、经济理论、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规范和规范法则的陈述。精神状态模式与规范模式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不能从态度测验或国家法规中得到,它主要包括传统观念、民族意识和特征等方面的资料。制度模式包括两大方面的描述, 一方面是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等制度进行的描述, 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制度内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其他制度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的描述。由此可见关注的重点在于制度本身和影响制度的背景因素。自然环境模式包括自然资源的知识和开发资源的知识和技术。四模式论是霍姆斯对五步法中第三步识别和验证相关因素的一个具体解说,是其创建的一种资料分析体系。相对于之前因素分析所关注的寻找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探索其形成的原因,以便真正地了解外国教育,这种问题解决法注重一种前瞻性的分析,注重教育的预测功能和服务于教育决策的功能。

三、问题解决法之评价

有学者称“教育研究要有突破性发展,必须在方法论上取得突破”,方法论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方法论中涉及的方法不是个别具体的方法,与方法论对应的是方法的立体体系,他关注的是研究对象与方法整体的适切性,其核心是“思维方式”。霍姆斯的问题解决法以教育决策服务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方法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方面,问题解决法以假说为核心,将假说引入教育决策领域,强调比较教育研究要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做出贡献。对于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有效克服西方中心主义有着实践意义。而对于比较教育研究者来说,不仅要以此为依据敢于为政策进行辩护,促进其合法化,更要有批判精神,敢于证伪,对于国外的理论、经验,敢于怀疑。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财政支出;比较;分析

Abstract:Afterfiveyearsimplementationofwesterndevelopment,thescaleandstructureoffinancialexpenditureinwesternregionschangedalot.Accordingtocomparisonandanalysisoftheeffectoffinancialexpenditurescaleandstructurechangeofwesterndevelopmenton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westregions,theresultsshowthatcentralgovernmentincreasesfinancialsupporttowestregionsfromtheangleoffinancialscale,soastohaveobviouslyincreasedlocalfinancialexpenditureinwestregionsandthattheabsoluteamountoftheexpenditureininfrastructur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vestment,culturalandeducationalexpenditureandadministrationincreasedfromtheangleofexpenditurestructureandthattheexpenditurerateisdeclining.Ontheonehand,thechangeoffinancialexpenditurestructurepromotes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dpeople''''slivinglevel.Ontheotherhand,thechangeoftheexpendituredeepenstheunfairnessofthesociety.Basedontheaboveanalysis,thispaperanalyzesthechangingtrendsofthefinancialexpenditureinthewesternregionsinthefuture.

Keywords:westernregion;westerndevelopment;financialexpenditure;comparison;analysis

一.西部大开发前后的财政支出规模总体比较

财政支出规模是一定财政年度内地方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政支出总额,是衡量一定时期内地方政府支配社会资源的多少,满足公共需要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因而比较西部大开发前后,西部地区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可以反映西部地方政府对社会经济影响能力的变化。

总的来看,从1995年到2004年,伴随着GDP绝对量的逐年增长,地方财政支出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并且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开发后比开发前翻了几翻。此外,地方财政支出占地方GDP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1995年到1999年的增幅较小,而从2000年开始,地方财政支出占地方GDP的比重突破了15%,增幅较明显,只是2003年和2004年的比重较前年有所下降,不过仍然比西部大开发前五年的最高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从人均财政支出来看,1995年只有350.2元,到1999年为604.35元,五年的增长不到300元,而2004年西部的人均财政支出达到了1382.58元,即是西部大开发之后的五年一共增长了700多元。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视,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与实施,中央不断加大对西部的财力扶持,显著提高了西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使得西部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西部大开发前后的财政支出结构总体比较

孙鑫:西部地区大开发前后财政支出比较研究财政支出结构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额中各项支出的组合,以及各项支出在支出总额中的比重,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变化反映一定时期地方政府政策的方向和政府职能转换的进程,关系着地方政府能否在一定财力约束下有效的履行其职能。本文选用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广播事业费和教育事业费、行政管理费)来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表中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从1995年到2004年,西部地区在基本建设、科技投入、文教事业费和行政管理四个方面支出的绝对量都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各方面增长的程度各不相同,各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也不相同。从绝对量及其比重来看,西部地区财政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基本建设,1995年只有996922万元,以1999年作为分界点,1995年到1999年,基本建设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小、只有1999年超过了10%达到11.34%,从1999年国家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同年开始出现基本建设支出显著增长,2002年投入最高(7248707万元),2004年投入5775563万元,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除2004年为11.25%外,其余各年均在13%以上.主要是由于,中央认为交通、信息闭塞是制约西部发展的主要因素,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力争用5-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本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西部大开发后的五年,虽然基本建设支出的绝对量明显增加,但是在经历了2002年的最高点后,开始逐渐回落,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也逐渐下降。其次是文教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和科技投入,在绝对量上都有所增长,但其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

三.财政支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1.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之一是经济增长,近代公共财政理论普遍认为财政支出对一国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对应,财政支出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一直是宏观经济领域关注的问题,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由表三知:西部地区GDP与财政支出所建的回归模型均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表明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确实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开发前后的财政支出对地区经济都有正向推进作用。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进入21世纪的一大区域开发举措,经历了五年多的开发实践,政策效果是否显现、西部地区经济是否增长得更快?通过建立GDP与财政支出的双对数回归模型,我们发现,开发前后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财政支出每增加1%,GDP分别增长0.647%和0.724%,开发后比开发前多增长0.077%,由此可以判定西部大开发的财政支出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

2.财政支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以人为本原则出发,西部大开发达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同步提高、城市与农村居民的生活差距状况是否有所改善?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常用指标是人均收入,综观1995~2004年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的统计数据,发现:西部地区财政支出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都逐年递增,只是城乡居民的收入仍然存在差距,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见图一),说明财政支出增加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外也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孙文祥与张志超在《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影响》一文中提及,鉴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是目前最大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他们将城镇对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额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定义为社会不公平指数,该指数越高,表明社会公平程度越差。这种做法简单易行,并且避免了采用基尼系数的争议,因此,本文采用社会不公平指数用于分析财政支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到1998年以来,持续维持在17.1%~17.7%之间,1999年开始下跌,2000年跌到最低点16.373%,之后财政支出比重均超过了17.6%,再观察社会不公平指数,1995年到1998年,社会不公平指数降低了0.3351,1999年到2003年又提高了0.4723,2004年只有很小幅度的降低。从总的变化趋势来看,西部开发前后,财政支出比重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而社会不公平指数则是先降低后增加,表明西部开发增加了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但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并非同步而行,经济发展了,社会不公平程度却加深了。

四.西部地区财政支出趋向分析

西部大开发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发展战略,实现其预期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分阶段分重点的长期不懈的努力过程。经过五年多的发展,政策效果已初显端倪,本文基于上述分析,试图探析今后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

1.从基本建设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2002年开始减少,主要归因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仍然是在城市,一方面说明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另一方面表明农村的投资增长较慢,出现了西部整体经济发展加快,城市与农村都有发展,但农村与城市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在增加,社会不公程度有增无减。此外,西部开发的前五年,根据国家规划,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已有一定规模,但主要是着力改善西部的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生产服务的经济性基础设施,而缺乏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投入。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根本改变西部人民思想落后的状况,应该加强西部与外界交流、学习,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增加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基本建设的方向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效益低,资金回收慢的特点,应该继续完成重大项目的建设和部分项目的提前建设,同时应加强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等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从城乡投资的力度看,要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村传统基础设施建设。

2.从科技投入看,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可以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优先发展科技事业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核心部分。西部开发五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大了对西部科技教育的投资,累计安排科技开发项目2100多个,建设科研基地18个,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230个。科技投入的绝对量虽有所增加,但其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却在下降,要满足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形势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西部科技教育薄弱、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科研经费短缺、创新能力不强,城乡科技发展差别巨大。西部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靠西部科技的发展,在必须适应正在转换中的经济体制的同时,要把政府的政策支撑与市场配置资源结合起来,重视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加科技投入,主动寻求适合西部特点的新的开发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科技培训和科学普及,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西部吸引力、大力引进人才与技术,同时考虑到为农村居民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增强新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以科技带动城乡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科技力量缩小城乡差距,减轻社会不公平程度。

3.从文教事业发展看,由于历史原因,西部长期以来对文教事业发展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同时受传统文化及客观环境的制约,是全国文教最不发达的地区,人的素质、企业的素质十分落后。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文教工作仍然十分薄弱。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与其文教发展相联系,思想僵化,经济社会发展就慢。支持文教事业的发展,从长远考虑,是西部开发持续推进的动力之一。因此,在西部普及义务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加强市场观念、实施现代管理,继续提高西部地区居民、企业、政府在文化、科技、管理等方面素质都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政府要以提供义务教育作为主要责任,实现公平享有基本教育机会,同时提供非义务教育,用于帮助处境不利的地区和人群获得教育机会,并运用多种间接调控手段,创造市场参与的法规和政策环境。

4.从行政管理方面看,行政管理是政府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职能,高效率的使用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反之则相反。西部大开发前五年,西部地区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开发后反呈上升趋势,说明行政管理费的使用效率降低,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浪费,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今后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机构改革、职能调整等,压缩机构、减少编制、压缩吃财政饭的人口比重,规范行政管理支出,提高其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韦海鸣,王雷.东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3(6):20-23.

[2]孙文祥,张志超.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影响[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