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悯农古诗

悯农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悯农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悯农古诗

悯农古诗范文第1篇

东甘庄村的俱乐部其实正是农家书屋,俱乐部“经理”李美丽则是书屋管理员。在河北各地,农家书屋管理员已然是该工程的重要一员,除了李美丽,河北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管理员。

热心的“经理”

作为“三支一扶”的志愿者支教教师,李美丽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发现,由于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农民多用传统方式耕作,虽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收益甚少。冬闲时期,农民大多聚在一起晒太阳,有的传播封建意识,有的抬杠、拌嘴,伤了和气不说,还影响着村里的小孩,孩子们不爱学习,嬉笑玩耍,打架淘气。面对这些现象,李美丽有了办书屋的念头,她想利用图书向农民传播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改变农村面貌。

2008年,李美丽自筹资金创办了“美丽书屋”,并兼任管理员。她的行为很快得到了各级新闻出版部门的支持,农业、科技、法律、卫生、教育、文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源源不断从各处捐赠过来。至今,书屋已有图书8000余册。

为了号召村民来看书,李美丽干脆拿起大喇叭广播,还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宣传科技致富。农忙时节,农民没时间看书,李美丽利用村广播喇叭把惠农政策、法律法规、致富和就业信息传递给田间地头的百姓,让大家一边劳动一边学新知识。

随着宣传力度加大,书屋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很多村民从书屋直接获益。薛新梅是村里的养牛专业户,由于村庄偏远,每次逢着牛生病,她得跑到二十里以外的地方请兽医。自“美丽书屋”开办以来,她一有空就到书屋阅读农业科技书。慢慢地,她也成了半个专家,现在牛要是有小病,按着书上说的,自己就解决了,一年来,仅医药费节约8000余元,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同样受益的还有村里生猪养殖户李明斌,他通过“美丽书屋”学习掌握市场行情,改变饲养方法,提高了生猪出肉率。除此之外,还有邻村的果农史常青,通过到书屋学习果树技术,去年种植李、杏、苹果等12亩果林比往年高出2个挂果率。

在管理“美丽书屋”的同时,李美丽慢慢发现,村中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悄然离去。当优秀传统乡俗文化和新文化、新技术、新信息产生矛盾,怎么办?于是,李美丽开始寻找解决的办法。直到有一次上网,看到网上各式各样的俱乐部,李美丽茅塞顿开:成立一个俱乐部。如今,李美丽成立的俱乐部成了村民们看电影、唱歌、扭秧歌等活动的好去处,不仅解决了上述矛盾,为搞活农村文化、传承农村优秀传统乡俗文化搭建了平台,还为农村建设达标文化大院提供了不少帮助。

“捡”来的形象大使

河北省灵寿县南寨乡秋山村村委会大院里,有一间三四十平米的平房,沿四面墙整整齐齐地摆着十几个书架,书架上满满当当都是书,还分门别类贴着各种提示阅读的标签。这就是秋山村的农村书屋,也是全村人的“精神家园”。

书屋最早的主人是河北农家书屋工程“形象大使”孙喜梅,当时她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

对生于秋山村长于秋山村的孙喜梅来说,小时候爱书却无书可读的窘况是她脑海里最深的烙印,从初中到大学,孙喜梅都是依靠学校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来维持生活。她生活非常节俭,每一块钱都要省着花,唯独喜欢买书、攒书,嗜书如命。

考上大学后,孙喜梅成了村里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学校的图书馆让她如鱼得水,可是家乡的孩子们仍然没有书读的现状深深刺痛了她。“每次回去,看见孩子们眼神里的羡慕、崇拜,心里很难受,就想在村里建个图书馆,让他们也可以读到书。”

自己的生活费都要靠学校发给的补助,买书的钱从哪里来?孙喜梅绞尽脑汁想办法。有一天,她在学校的垃圾桶里看到里面有几个别人扔掉的饮料瓶,就如获至宝地捡起来。从那时起,孙喜梅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看到能卖的废品就捡起来。当瓶子攒到一定数量,孙喜梅就送到附近的废品收购站,就这样,孙喜梅一点点积攒着“财富”,她把卖瓶子的钱一分一角地攒起来,然后再变成一本本书籍……每年寒暑假回家,她就把这些书背回村里,免费借给村民阅读。

2008年暑假,随着农家书屋工程的启动,秋山村村委会从办公区腾出一间房,正式成立“秋山农家书屋”,孙喜梅把自己的书也放在书屋,村里的老支书胡和祥主动请缨看管图书室。“大爷已经退休,他自己就是个书迷,所以他很乐意做管理员,老人责任感很强,从他手上借书,从没出现不还的现象。”目前,“秋山农家书屋”有5000多册图书,书屋已成为村里乡亲最喜欢去的地方。

悯农古诗范文第2篇

开展新市民教育是加快谷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1.开展新市民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谷里新市民由三类人群组成:一是失地农民,这一部分人因拆迁住进了复建小区,并获得了相应的补偿,经济条件较好,往往小富即安,不求上进,更有游手好闲者,沉迷赌博,成为谷里社会稳定的隐患;二是尚未失去土地的纯农户,这一部分人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仍固守着原有的生活方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短板”;三是外来流动人口,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素质参差不齐,如果不能真正融入谷里,同样会给社会和谐带来隐患。只有大力提升谷里新市民整体素质,建设一个现代化、生态型的和谐新谷里才能成为现实。

2.开展新市民教育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谷里街道独特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使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依靠非农产业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又通过把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适度集中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化经营,以获取更多的农业收入。而无论从文化学历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还是就业观念、创业理念的培养等新市民教育都是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高效转移的有效途径。

3.开展新市民教育是丰富社区建设内容的需要

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新市民素质的提升。在社区经济建设方面,离不开各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需要提高新市民的道德水平;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提升新市民的文化品位,改变不适合社区发展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必不可少;在社区心理建设方面,增强新市民的社区归属感,是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抓手。

构建新市民教育体系,提升新市民综合素质

针对谷里新市民的素质现状,我们紧扣“传播文明现代的生活理念、倡导科学高雅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升现代化生产的从业素养”的目标,加强“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创新“新市民”素质教育体系,使谷里新市民从总体上成为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能够适应现代工农业建设和发展需要,能够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装备,能够顺利从事现代化生产的现代市民。

1.基于提升新市民政治思想核心素质,开展市民讲堂等综合培训

一是加强载体建设,编写了《魅力谷里》、《谷里街道市民文明礼仪手册》、《谷里街道市民健康知识手册》、《民用法律应用》、《0~6周岁孩子家庭教育指南》、《市民免费学电脑》、《民间编结》、《市民安全防范手册》等10多种系列教材、读本,免费赠送给新市民。二是以“谷里讲坛”为抓手,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谷里讲坛”以全体市民作为服务对象,以“学习宣传、教育养成”为主体功能,以“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生活”为根本宗旨。街道通过开展讲坛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使之成为基层干部群众“零距离”学习的课堂。

2.基于培养新市民职业技能优势素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街道邀请省农科院、市教育局讲师团专家多次开展大棚蔬菜、插花、盆景艺术、小龙虾和淡水鱼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年培训4000多人次。为服务失地农民,先后开设了电工、焊工、服装缝纫工、计算机、车工、叉车工、家庭服务技能和创业培训班多期,年培训1700多人次,近年来,有2345人取得了技能等级证书,3256人实现了就业与再就业。我们还与工会、劳保所合作,在职工中组织车工、叉车工、计算机技能大赛,促进工人学赶比超良好风气的形成。

3.基于提升新市民科学文化基础素质,采取自办和合作办学的形式,举办学历教育

目前,已开办成人高中班、电大和网络远程教育专本科班11个。其中,电大和网络远程教育专本科班已毕业145人,在籍学员187名;业余成人高中班,毕业学员300多人、在籍学员69名。

4.基于提升新市民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目的,因地制宜开展各类休闲和兴趣教育

一是根据新市民爱好有针对性地组建文体团队。目前,在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引领下,谷里街道已经建立了腰鼓队、舞蹈队、健身队、门球队、石锁队、太极剑队、乐器队、戏曲队、摄影协会、书画协会等多个民间社团。街道注重加强文体骨干培训,每年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休闲教育活动,以满足新市民提升生活品位的需要。二是根据新市民自身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实施新市民“普网工程”。坚持每年举办8个市民免费学电脑培训班,包括2个老年电脑兴趣班、4个成人短期培训班(培训对象为街道18至54岁的市民)、2个青少年暑期班,共有400多名市民参加了培训。2012年起,我们利用“江苏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谷里“学习之星”评选表彰活动,让新市民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做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

新市民教育成效初显,

谷里新市民快速融入城市化进程

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新市民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谷里新市民的综合素质,加速了谷里城市化进程,彰显了社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开展新市民教育培训,谷里新市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生质的飞跃,这些素质的提升,直接促进谷里经济的发展。一是促进谷里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近两年来,谷里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和集聚,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为此,街道积极引入农村土地市场流转机制,使土地逐步向留在农村的种植、养殖专业户集中,专业户通过接受新市民教育培训,提高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能力,经营效果明显提高,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近两年来,通过开展新市民技能培训,共将3256名失地农民转移成企业工人、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才。谷里的三类产业结构比例也由“十一五”末的18:52:30调整到2012年的9:56:35,大力促进了谷里城乡一体化发展。

3.提升了新市民文化水平和生活品质,促进了社会和谐

通过开展新市民教育培训活动,新市民城市意识进一步增强,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养成,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明显提升,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一是沉溺麻将赌博的少了,看书和参加文体、健身活动的多了;二是谈论家长里短的少了,关心时事政治的多了;三是胡吃海喝的少了,注重养生保健的多了;四是乱扔杂物、随地吐痰、吵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少了,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社会公德的多了。总之,新市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明显提高,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区一派文明和谐的面貌。

谷里街道开展新市民教育提升新市民综合素质的思考

农民变市民不仅仅是形式上、空间上的转换,更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革命”。今后,我们要针对新市民素质的现状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认真研究,科学分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快提升新市民素质的更多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办法。

1.新市民教育要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新市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离开了教育,特别是社区教育,是难以使农民真正实现市民化的。为此,街道应该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动社区教育更好地得到落实和推行;街道要对新市民综合素质提升中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整合辖区内的学校、企业和社区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培训的效益和质量;街道还应确保在社区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参与社区教育的农民的补贴力度。

2.新市民教育要突出重点

一是增强城市价值理念的教育,新市民教育应帮助新市民了解城市的特点和功能,了解城市活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工业化、社会化生产所带来的行业区别和职业分工,认知生活的环境空间和风貌,应帮助新市民树立起规则意识,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点等。二是开展公共意识的教育,帮助新市民克服举止行为、言论谈吐中原有的一些不文明习俗,使他们掌握适应现代人际交往的礼仪等。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针对新市民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特点,提供更宽泛的服务领域,增强新市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介入现代生活,主动地吸纳现代城市的文明,防止他们在身份和生活空间之外的更深心理层面上的边缘化。

悯农古诗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新农保”“新农合”“高龄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农村养老,无论从方式上还是体制上仍需改进和完善。农民养老应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全面、深入解读河南的农民养老现状,分析探讨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养老的发展方向,记者日前对河南省民政厅老龄工作处处长张红兵进行了专访。

记者:张处长,请您谈谈目前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口的状况。

张红兵:截至2010年,河南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9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73%,到2015年,这样的数字将分别增加到1579.42万和15.7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刻。河南老年人口呈现规模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等特点,特别是在农村,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老年人社会照护需求日益增大。

河南的老年人百分之六七十生活在农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可以说是越来越好,许多农村老人还是可以安度晚年的。目前河南外出务工人员有2000多万,加上独女户或者双女户,农村空巢老人所占的比例相当高,抽样调查显示,约有36%的老人没有和子女在一起生活。这些空巢老人生活能自理的大多都在劳动,他们有的继续种地,有的在家照顾孙子、孙女;不能自理的许多老人,由于缺乏子女和专业养老机构的照顾,生活照料上会有许多困难。

记者:目前河南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张红兵: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受这一观念影响,目前河南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居家养老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非常适合于农村。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按照河南省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在“十二五”末,农村居家养老的覆盖面将达60%。去年,滑县8个村进行了居家养老试点。另外,养老院也是农村一个不可缺少的养老机构,但养老院的对象通常是“五保”老人,在满足“五保”老人需要的基础上,才会向社会开放。目前,农村养老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宝丰县的农村互助家园、罗山县的托老站等,都是近期探索出的非常不错的养老模式。

宝丰县的农村互助家园主要是由闲置不用的学校、工厂或者村集体的用房改造而成的。来互助家园生活的老人,只需交很低的费用。互助家园最显著的特点是“村级主办,群众自愿,互助服务,政府支持”。这是非盈利性的机构,资金方面主要是通过村集体筹集;每建设一个互助家园,县政府给予3万~5万元的补贴;居住在这里的老人,生活上互帮互助。这种模式在当地农村很受欢迎。

罗山县托老站的主要方式是这样的:他们以15个老人为一组,从中推选一位爱心护理员来照顾其他14位老人。每个护理员乡财政每月发200元工资和20元电话补贴。托老站的地点一般是借用农民的房子,乡财政拿钱装修后,再配置一些文化娱乐设施。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托老站定期组织老年人去服务站集中、娱乐、学习等。现在,罗山县竹竿镇已经成立了120个点。

记者:虽然农民养老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仍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政府应当如何作为?

张红兵: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经济已经不是养老的主要问题,护理和照顾成了养老的关键。子女外出务工致使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的养老能力也日渐被弱化,老人有钱却没人照顾,特别是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生活又不能自理的老人,他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另外,一些子女不孝,也让许多老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要解决好养老问题,政府要承担起一定责任,无论在资金投入上还是体制完善上都要有所作为。许多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寥寥,专业的护理人员更是严重缺乏。所以,政府应该在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引导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把农村养老问题真正纳入民生工程来解决,担当起主要责任。但农村养老毕竟是一个社会问题,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老年人已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也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应该如何满足农村老年人的需求?

张红兵:的确,近年来,老年人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的同时,已经开始追求更加充实的精神生活。为此,我们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农村老年协会的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农村服务设施的建设等。现在许多农村,老年人经常参加重大节日集中活动,村里还定期举办大型的老年人文体活动,可以说,老年人已经成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主体。

记者: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中,许多和老年人的生活休戚相关,如农村低保、新农保、新农合、高龄津贴等,请您谈谈惠农政策在农村养老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张红兵:这些惠农政策,无不体现着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这些政策,许多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总的来说,因为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老年人生活越来越有保障了,越来越踏实了,越来越幸福了。目前,这些政策有的还没有完全普及,这方面的工作,各级政府都要努力做好,为了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我们怎么做都不过分。

悯农古诗范文第4篇

(一)研究思路

衡量农民是否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的标准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农民是否享受和城市市民相同的福利待遇;第二,是否享受和城市市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本文试图从失地农民的福利改善和生存环境改善(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两方面来评估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中国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具有显著的区域分隔特征,福利系统的覆盖范围及覆盖程度在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差别明显,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一直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救助制度之外,没有享受到城市市民的基本福利。要使失地农民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就应当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到地区的社会救助系统,在陷入贫困时得到当地福利系统的支持。由此,当地福利系统将需要增加社会救助资金开支,以覆盖区域新增的贫困人口。本文将制度运作开支的资金增量,代表失地农民福利保障所形成的财政压力[6]。另一方面,随着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对城市交通、供电、供暖,给排水、通讯、环境和防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更高的需求,尤其是对和居民生活质量、人力资本素质和技术水平提高息息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是居民生活质量、人力资本素质的主要衡量标准,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主要方面。本文将这两方面的资金开支增量作为地方财政为完善失地农民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压力。

(二)模型构建

1.失地农民福利保障形成的财政压力估算模型失地农民转化为城市市民后,地方财政在福利保障支出方面的资金增量主要取决于失地农民中可能成为贫困人口的数量,以及城市和农村的社会救助福利水平差异。由此出发,地方财政弥补福利差异的成本评估模型包含两个主要变量:①城市和农村的福利水平差异,即城市和农村社会救助福利水平的金额差异;②失地农民中可能成为贫困人口的数量,即城市社会救助系统所需要覆盖的额外人口数量。模型的基本表达式如下:Cw=Dw×P(1)P=N×α(2)(1)式中Cw的表示失地农民变为城市市民后,地方财政在福利保障支出方面的资金增量,Dw表示农村和城市福利水平的差异,P表示失地农民中可能成为贫困人口的数量;(2)式中N表示失地农民的数量,α表示城市贫困发生率。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涉及广泛的内容,针对城市和农村的项目各不相同,要对城市和农村的社会救助福利水平差异进行金额上的总体估算,存在较大的操作难度。但是,目前制度对贫困群体的救助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主体项目,可以说,该项目的福利水平构成了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福利水平。因此,本文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标准作为计算城市和农村社会福利水平差异的依据。此外,关于失地农民中可能产生的贫困人数的确定,根据目前的几种经验方法,较为常用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数据,如以城市人口贫困发生率———城市贫困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来计算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后可能出现的贫困人口数量。2.地方财政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压力估算模型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较大,尤其在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因此,本文分别从教育和医疗卫生两方面构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压力估算模型。首先,地方财政在教育支出方面的资金增量主要取决于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人均支出的差异以及失地农民的数量。由此,教育供给成本压力估算模型主要包括两个变量:①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人均支出的差异;②失地农民的数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核算教育支出时,城市教育支出涉及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中学、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五类;由于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学前教育基本以个人家庭为主,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基本没有顾及农村区域,因此,农村教育投入主要包括普通中学和小学两类。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根据各类学校教育投入情况、在校生人数、每万城市人口/农村人口的各类学校学生人数比例3个变量的农村属性和城市属性,分别得出城市教育人均投入和农村教育人均投入的差距,最后带入失地农民数量测算出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后教育方面的开支增量。

二、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一)失地农民福利保障形成的财政压力模型估算结果分析

关于失地农民数量,有学者在2004年提出大约为4000万左右;另外,有学者根据经验推算出每征用1亩土地,就会产生1.5个失地农民,如果按照每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50万~300万亩的速度推算,每年大约会增加375万~450万失地农民。由此,本文推算出截止2011年,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大约为7200万左右。关于贫困线的计算方法,一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76年在对其成员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贫困标准为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二是世界银行1990年根据对发展中国家贫困状况的研究,提出贫困线为每人每年370美元,即1天1美元。之后随着物价指数的变化,2008年将贫困线提高到1天1.25美元;三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提出恩格尔系数59%以上的为贫困,按照这一标准,满足最低生活的饮食费用除以59%作为贫困线。在以上方法中,经合组织的比例法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机械地套用该比例将会脱离实际,不能准确表达实际贫困水平;1天1美元法得出的是一条非常典型的绝对贫困线,由于各国购买力水平以及汇率制度完善程度的差异等因素,其仅适合于比较国家间的贫困差异,不利于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于以上两种方法,用代表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来计算贫困线,一方面简单易行,另一方面根据居民的最低基本需求情况,能够较合理地得出社会应受助者的消费水平。因此,本文采用恩格尔系数法计算贫困线。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数据,估算出我国城镇贫困线为9332.7元,结合城市低保标准和享受低保人数的比例,推算出2011年城市贫困线以下的城市人口约为5050.6万人,城市贫困发生率约为7.3%。全国和各省的城市和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数据如表1所示。2011年,全国范围内城市和农村的福利差异为143.4元/月,即1720.8元/年;各省情况有所不同,自治区、湖北省、山东省、河北省以及陕西省的农村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较大,均高于170元/月,尤其自治区高达275元/月。根据以上推算出的全国范围内的失地农民数量和城市贫困发生率,由模型测算出失地农民中可能产生的贫困人口数量P为525.6万人,结合全国城市和农村的平均福利差异,最终确定失地农民福利保障方面的资金增量Cw为90.4亿元。根据民政部门数据统计,2011年全国地方财政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支出为157.7亿元,那么,失地贫困人口在福利保障方面形成的新增开支,相当于2011年全国地方财政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的57.3%。可以看出,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后,地方政府在提供基本社会保障方面上增加的开支是初始开支的一半以上,财政压力不言而喻。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数据仅针对失地农民中的贫困人口,且仅是地方财政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支出增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保障的目的不仅是满足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更重要的是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除了最低生活保障外,还有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以及失业保障等。在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的过程中,他们也需要得到和城市市民相同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以及失业保障,这些变化导致的开支增量将大大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增量,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压力。同时,农民转变为市民过程中,加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申请、核实、审批和监督等行政方面的开支将进一步加大。另外,由于无法得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失地农民数量,以上仅对全国地方财政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由于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失地农民规模不同、城市贫困发生率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距也有所差异,其所面临的财政压力也各不相同。失地农民规模较大、城市贫困发生率较高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较大的省份财政压力相对较大。从目前的情况看,自治区、湖北省、山东省、河北省以及陕西省的农村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较大,如果在失地农民规模和城市贫困发生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些地区将面临较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和风险。

(二)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压力模型估算结果分析

在教育服务供给方面,从整理出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如表2所示,城市教育供给和农村教育供给差距较大。第一,城市学校的生均支出远远高于农村学校。城市中学和小学的生均支出分别为1.71万元和0.93万元,而农村中学和小学仅为0.37万元和0.35万元,只有城市支出的21.6%和37.6%。第二,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也远远不如城市人口。在每万城市人口中有中学生892人,而在每万农村人口中仅有中学生282人。根据城市和农村教育服务供给相关数据,由模型测算出城市教育人均支出成本Au为0.37万元,农村教育人均支出成本Ar为0.04万元,二者差异De为0.33万元,结合失地农民数量,最终得出地方财政在教育方面的开支增量Ce为2376亿元。当年全国地方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总支出为9869亿元,那么,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后在教育方面形成的新增开支,相当于当年总支出的24.1%。相对于福利保障方面的财政压力,教育方面的财政压力相对较小,但有不少学者认为,7200万的失地农民数量是保守估计的结果,部分学者甚至认为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亿人③。如果按1亿失地农民计算,资金增量将增加到3345.23亿元,相当于当年地方财政教育总支出的34%,支出压力增加较大。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面,从整理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如表3所示,城市医疗卫生服务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较大。第一,城市医疗机构的床均支出远远高于农村。城市医疗机构的床均支出为74.91万元,农村医疗机构的床均支出21.33万元,仅为城市支出的28.5%,城市医疗卫生设施水平比农村高出3倍。第二,农村人口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也远远不如城市人口。每千城市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6.24张,而每千农村人口仅有床位数2.8张。根据城市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相关数据,由模型测算出城市医疗卫生人均支出成本Ac为0.47万元,农村医疗卫生人均支出成本At为0.05万元,二者差异Dh为0.42万元,结合失地农民数量,最终得出地方财政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开支增量Ch为3024亿元。当年全国地方财政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总支出为6358亿元,那么,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后在医疗卫生方面形成的新增开支,相当于当年总支出的47.6%,开支增量较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面的财政压力明显。

三、结论

悯农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雷电灾害;原因;防御措施

雷电灾害是全球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尤其在农村,农户住宅大多为自建,因大多数农民缺乏防雷意识,很少有防雷设施,许多住宅屋顶还装有水箱、太阳能热水器,更是增加了雷电安全隐患[1,2]。笔者通过对滨海县一例农村住宅雷击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防雷措施,旨在提高广大农民的防雷意识,以减少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雷击事故调查

2009年9月25日12~15时,江苏省滨海县出现强雷暴天气,13时左右,滨淮镇公玉村10组张红民家遭受雷击。经现场调查,遭受雷击的建筑为一座2层住宅楼。雷击造成屋面部分琉璃瓦片破损、太阳能热水器2根集热管被击破;室内电话线、电源线被烧黑或烧毁,太阳能进水管铜开关被击落,收款机盖被击飞,电话机、空调(未接电源)各被击坏1台,电表、所有开关被击穿;燃烧的电话线引燃卧室衣物,幸亏主人及时发现,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0 000多元。

2雷击事故原因

2.1直击雷造成的机械效应

强大的雷电直接击中屋面,由于屋面无任何防雷措施,雷电流无处入地,从而产生极强的机械效应,击破琉璃瓦片和太阳能集热管[3,4]。

2.2雷电波侵入

(1)直击雷造成的雷电波侵入[5]。雷电直接击中太阳能,虽然太阳能水管为软塑料管,但水作为导体将雷电流引入,由于与水管相连的铜开关未采取任何等电位或接地措施,极强的雷电流作用于铜开关,使铜开关温度突然升高,以致炸断落地。

(2)雷电感应造成的雷电波侵入[6]。当雷电击中住宅楼面,在住宅楼附近的架空电源线和电话线上因静电和电磁感应会产生几千伏到几十千伏的高电位,感应电流沿电源线和电话线侵入室内(室内线路布置混乱),一方面造成与线路相连的电表、开关、电话等设备的损坏;另一方面又对线路邻近的物体放电,产生机械力作用,从而击飞收款机机盖;同时由于热效应及线路老化,造成线路燃烧,继而引燃线路周围物品。

(3)空调机未接电源却因雷击烧毁原因分析。由于雷电流具有极大的幅值和陡度,在放电通道周围的空间里,会产生强大的变化电磁场。处在这一电磁场中的导体会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对于未闭合的导体,感应的电动势足以使未闭合的间隙间产生火花放电;对于闭合回路的金属物体,如果回路中有些地方接触不良,就会产生局部发热或放电。空调机虽未插上电源插座,但内部局部线路可能老化,在雷电放电瞬间线路中感应出极大的电动势,接触不良的地方产生局部发热,造成内部线路烧毁。

3防御措施

3.1完善直击雷防护措施

一是接闪器。在住宅屋面安装接闪器(避雷针或避雷带),将水箱、太阳能热水器等置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内,金属支架与屋面接闪器进行等电位连接。二是引下线。沿外墙用40×4扁铁敷设引下线(1~2根);三是接地体。在每根引下线处设置人工接地体(用长2.5m,规格50×5的角钢3根,每根间距2.5m,作为垂直接地体,打入地下0.5m深处,各垂直接地体间用40×4的扁铁焊连);四是引下线应上与接闪器、下与接地体焊连[7]。

3.2规范布线

农村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电源线均架空入户,线路进户应穿管沿墙敷设(暗或明),明敷时用卡子固定好,电源线和电话线耐绝缘水平要符合标准。

3.3线路防雷

有条件的在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电源线进线端安装适配的浪涌保护器;条件不许可的在强雷暴天气应拔掉所有与电器相连的线。

3.4等电位

各种进户金属管及线路的铠装层应在进户处作接地处理;卫生间的金属水管、开关等金属构件应做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端子可从室外接地体引入)。

3.5注意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

雷雨天气,不要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4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 gb50198-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3] 苏邦礼,崔秉球,吴望平.雷电与避雷工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4] 张小青.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防雷保护[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 [日]川濑太郎.接地技术与接地系统[m].冯元平,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