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学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范文第1篇

对于学业负担,不同的学者对其理解也不同。童星(2015)提出学业负担主要包括内显指标和外显指标:内显指标通常指学生为了完成其学习任务所付出的时间及劳动;内显指标值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和兴趣程度。谢维和对学业负担的看法与童星不尽相同,他认为学习负担主要是由心理负担造成的,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负担,并且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刘和荣是从教育哲学角度来看看待学业负担的,把学业负担和课业负担分别开来,课业负担问题相对表面化,学业负担指当代中小学生在学校里承担的学习任务、履行的学生职责和由于学业、生存及发展竞争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同时也包括其所付出的身心发展代价。马建生主要采用学业负担的广义概念: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我要求下所承担的所有学习任务。

学业负担总体来说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定量的学生负担有助于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消化知识,促进知识的吸收。学习负担本身不是问题,只有当学习负担过少影响学生学习或是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学生发展才成为问题。当前我国学习负担的主要问题是学习负担过重,以学习负担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搜索,发现其中绝大部分是关于基础教育学习负担过重,对基础教育进行减负提出的措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条明确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业心理压力,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二、学业负担过重负责主体研究

关于学业负担过重形成原因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以项贤明先生为代表,认为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引起这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是教育政策或教育教学方法的失误,而是教育领域以外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失当;一种是以许蔚萍为代表,认为基础教育学业负担过重问题首先是教育问题,其次是才是社会问题,解决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第三种是以童星为代表,认为基础教育学业负担过重虽然是发生在教育领域的问题,背后却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制度等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学业负担过重是社会、教育、政治、文化、经济、管理等多个因素影响造成的,但学业负担首先应是社会问题,其次是教育问题,然后才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成。

教育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从教育目的来看,学业负担过重首先应是社会问题,是受教育者为满足社会需要接受教育。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高等教育进行扩招,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和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在薪资方面的差距,导致社会的焦点都在普通高等教育上,但是普通高等教育毕竟名额有限,能进去的是少数,因此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必须步步为营,努力学习,任何一个阶段的失败或者失误都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受高等教育机会。同时现在的家长从学前教育开始就把重心放在孩子教育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使得这些家长不断给子女施加学习压力。

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也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社会还是分层了,分为弱势家庭和优势家庭。弱势家庭想要促进阶级流动,更多的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以便于找到更好的工作,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父母学生自身也会给自己更多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

许蔚萍在其《学业负担过重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中也指出社会问题是引起教育问题的重要根源,既然社会问题是是教育问题的根源,所以学业负担过重首先应是社会问题,只有根源问题解决了,才好解决由根源问题引发的其他的问题。如果只是从教育层面去解决学业负担过重问题,而不解决根源问题社会层面,只是治标不治本。

三、从社会层面对学业负担过重进行减负

教育学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育价值 教育均衡 学校布局 布局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ee the Layout of Basic Education Schools from the Educational Value

HAO Fusheng[1], WANG Shuanlin[2]

([1]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 Guyuan, Ningxia 756000;

[2] Ningxia Yinchuan No.9 Middle School, Yinchuan, Ningxia 751000)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the elimin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and rural dualistic structur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yout of the school is the key.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value of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ies and the social, educational value and layout of the school to make paper.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ayout is based on the basic education schools.

Key words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balance; school layout; layout principle

我国自上世纪末,随着城镇化建设和人口向城镇迁移,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出现巨大变化。乡村学校数量和学生规模迅速减少,城镇学校规模急速扩张,致使教育资源分布、基础教育发展不公平等诸多问题,影响到基础教育均衡和社会的公平发展。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消除城乡教育二元对立结构,解决城乡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而基础教育学校的布局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正确认识教育价值,合理地规划基础教育学校的布局,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1 学校布局与教育价值的关系

教育价值根据理论界的讨论,其基本涵义是: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客观存在实践活动,向主体社会和人所呈现出的内在属性,这种属性反映在个体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能够满足人和社会的需求。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是其内在属性能否满足人和社会需求以及满足程度的大小,教育价值的最终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价值的主体可分为四类:第一是教育管理者――政府和教育管理行政机构,是教育价值的“领导主体”,第二是教师,是“实践主体”,第三是人数众多的社会民众和学生,是教育价值的“受益主体”,第四类则是教育价值体现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体”。作为教育客体的属性――教育价值,对主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个体人的身、心、智、能、德的影响,使个体人的身、心、智、能、德得到全面发展,第二是对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促进作用。教育作为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价值,是受到社会和各阶层民众的认同,并在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其价值。

教育价值决定着教育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教育行为的指导方针,对教育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引导作用,决定了政府这一“领导主体”怎样办教育、如何办教育、为什么人办教育;影响着基础教育学校的规划、结构、布局、体制和发展方向。

教育从狭义上讲即是指学校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是实现教育价值的主要场所。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中,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学校布局。政府是实现教育价值的“领导主体”,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绝对主导的作用。基础教育学校的布局调整由政府组织实施,在规划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中,政府应从“受益主体”实现个体人的价值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价值的辨证关系出发,使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能够覆盖社会全部区域,才能最终实现教育价值。

2 学校布局与主体人的价值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以培养人为核心,促进“受益主体”人的身、心、智、能、德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之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因此,教育是主体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途径,教育价值通过教育活动转化为个体人的内在价值,将“生物人”培养为“社会人”是教育价值得以体现的立足点。

人是教育价值的“受益主体”,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存在和持续的第一主体,与客观存在的教育构成紧密的依存关系。人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技能、学习社会道德规范和约束关系,发展身、心、智、能、德,构成自身的内在价值,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实现这种内在价值,既是教育活动的目的,也是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目标。因此,受教育权是公民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权利,维护好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是国家和政府作为“领导主体”应尽的责任。学校布局首先要考虑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为学龄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使每个学龄儿童都能够接受基础教育,并实现其自身价值。

3 学校布局与主体社会的价值关系

教育起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阶级社会,教育价值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教育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应扬善抑恶,促进社会政治、文化和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教育对社会直接产生的作用是隐性的,通过对人的作用而显现出来。社会是由个体人所组成,教育应人的需求而存在,并对个体人产生影响。个体人在教育活动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有益的工作,在满足社会需求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个体人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将教育价值的社会属性呈现出来。

教育是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政治、自然、人文、历史等构成的社会错综交杂,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社会影响着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又反作用于社会。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究其实质是传承人类发展历史中积累下来的文明和文化。学校的教学活动必须从社会中汲取文化,发展人的内在价值。社会进步主要是文化的传播和进步,文化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是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教育必须促进社会和生产力发展,这是教育“善”性的表现。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人,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是人的素质,合理的学校布局,能够把文明的政治、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播到社会各个区域,能够使每个公民接受到教育,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因此,从政治文明、文化先进和科技发达的层面考虑,基础教育学校覆盖社会各区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4 学校布局依据的基本原则

综观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历史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末开始到2005年结束,属于盲目调整阶段。政府在这一阶段的调整中,无视教育价值问题,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留下了隐患。面对第一阶段调整中存在的问题,“领导主体”――国家和教育部下发相关的指导文件,采取自上而下规划、县级政府执行实施的方式,开始科学规划调整阶段。基础教育学校的两轮布局调整,因存在体现“领导主体”价值为主,忽视“受益主体”价值的问题,四类教育价值主体没有做到和谐,致使两轮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没能解决制约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问题,加剧了城乡教育二元对立结构。

作为教育价值的“领导主体”――政府,应确立科学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明确政府在义务教育中扮演公共服务的角色,对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在人口密度大的社区,应采取“集中教育资源、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育质量”的原则,结合社区内人口居住情况、学校覆盖范围等因素,适当增加学校数量,均匀布局基础教育学校。克服学校规模、教学班级过大、学生上学从城东跑到城西的现象,确保为民众提供便利、优质的教育资源。

(2)义务教育是国家为全体公民提供的公共产品,每个公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从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角度考虑,学校布局应满足每个公民的教育需求。消除低学龄儿童住校的现象,不仅要在人口集中的区域合理设置学校,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区域同样也应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为每个公民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保证“受益主体”身、心、智、能、德的全面发展。

(3)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是农村,占有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教育价值的实现的重点是农村社会。解决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关键也落实在农村,并且基础教育学校是农村社区文化和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农村社区内的政治文明、文化传播和生产力发展,因此,在自然村落内保留学校或教学点,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4)两轮学校布局调整,都是在撤消乡村学校,加剧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失衡。消除城乡基础教育的二元对立结构,核心是在城乡间均衡布局基础教育学校,避免出现学校向城镇集中的“离农”倾向。

(5)规划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中,“领导主体”要积极维护“受益主体”的利益,体现社会平等、政治文明的社会治理理念,政府要公开征求社会公民对学校布局的意见,使教育价值最大程度转化为“受益主体”的内在价值。

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关键环节,更是消除城乡教育二元对立结构、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领导主体”应深刻认识客观存在的教育价值,针对本地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地追求教育价值实现途径,协调统筹四类教育价值主体的利益关系,以“受益主体”的利益为主,科学合理地布局基础教育学校,最终使教育价值得以实现。

基金项目: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NGY2013124);2014宁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课题(YB2014 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长吉,贾志国.教育价值研究三十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6-80.

[2] 高立平.教育价值观与教育价值的实现[J].当代教育科学,2012(7):11-13.

教育学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基础教育管理;人本管理;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62-02

Looking for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Foundation Education School//Jiang Yahuai

Abstract Our country’s foundation education has been always following era pace, orderly reform and incessant innovation, and it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in comparis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ducation management pattern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management four great drawbacks still exist. Causing our country school management ills is various, this paper is combining some specific problems and trying to find out some can make education return to nature.

Key words foundation education management; humanistic management; culture management

Author’s address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China 410205

现代学校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改革的探寻中要首先清楚,它属于边缘性的管理模式,因此既不是行政机构,也不是企业集团,它的核心是“人本管理”。所以学校管理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千万别套用行政机构管理方式

一旦有主管部门的通知、突击检查,立即停课全体动员,一切以上级命令行事,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学校发展也缺乏创新。要知道学校是专业机构,在提倡服务型行政的今天,学校行政领导应该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对内服务于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外服务于社区环境和经济发展,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本色。“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也不要机械照搬企业管理模式,教育是独立性和个性较强的智力劳动,应该拥有相对自由自主的创造空间。教育是复杂多样的,强调个性的释放和发展,正因为教育不像企业的生产对象那样整齐划一,大一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从来就不适合教育,更不适合如今教育的多元发展趋势。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不是以牺牲学生的自由意志和自然天性为代价的,而是以学生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基础。

2 集权管理也不适合学校

教育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系统,领导的作用绝不是简单地向下级灌输自己的意志,校长行使“垂直式”“家长式”管理模式是不适合现代学校的管理形势的。学校管理应该是集中多方意见,统筹和协调,形成一个不冲突的可操作的尽可能完美的方案,再交付执行。学校真正需要的不只是政治意义上的民主管理,更需要专家型民主管理,学校管理中的任何重大决策都应该经过群众讨论和专家评审。尊重群众,尊重专业,尊重人才,任人唯贤,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出路。集权管理的衍生物是刚愎自用、等级制度、特权和腐败。

3 教育是一门科学,学校需要科学管理

既要突出行业特点,也要尊重教育规律,切实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确保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行,这是学校领导的主要职责。

1)学校教育管理理念必须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和以服务为本这三个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管理层面。那种把经济利益放在学校首位,把学校升学率作为地方政绩的做法,理所应当的把备课、上课、讲课以及作业批改、班级管理一律统一化、标准化的做法,那种“”“群众运动”“高大全”,贪多图大地突击出口优生、科研课题,口号满天飞,规划到处是,目标一期一换,光打雷不下雨的“空对空”做法不但劳民伤财,还严重扰乱学校正常工作,阻碍学校的发展。学校更不是领导因个人好恶和心情而任性使气或者炫耀权力的场所。

学校是传授知识、学习知识的圣洁的殿堂,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管理模式是不利于学校发展的。

2)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同时,也要做到以教师为本。学校的灵魂工作者是教师,学校效能的提高往往取决于一线的各位教师。他们具体实施着教学的各项任务,包括教育教学、学习时间的有效安排、学习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评价与激励、沟通学生与家长的细节工作等。教师的工作十分辛苦,他们是学校工作的主力军,是学校的资源。领导要关心、支持和体谅教师,切实为教师着想,管理中应该表现出务实的人文关怀,以保证人力资源特别是优势资源的持续利用。“见子打子”“文山会海”等只注重表面形式的花拳绣腿的做法既显得领导无能,管理思路混乱,更影响了中心工作,消耗了大量人力。学校以人为本,就是教育上以学生为本,管理上以教师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中,管理者必须首先是教育者,而教育者也是管理者。”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教育者,他们的目标都是“育人”,在学校管理中也不可过重地强调领导的权力和地位,在学校中搞等级化,这样往往会让一线教师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破坏学校和谐的人文环境,不利于学校整体人力资源的能力发挥,其实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是育人者,分工不同而已。

3)赋予教师适度的空间,突出校园文化管理。管理也有一个量的问题,少了固不宜,但领导到处插手也必然有害。权力并不只有思想、政治、法律、道德甚至生活教育说教和管制,日常管理教师如分配任务、调度安排、统筹协调才是运用权力的主要内容。其实现代社会的管理模式正在由管制式向监管式过渡,这是一种注重效果的管理,赋予被管理者过程中适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学校领导要以尊重教师为前提,干预过硬、统得过细、管得过死对教师进行时时监控,处处限制,无形之中打压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加了教师更大的身心负担。教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独立的人格,还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学校领导的管理工作中要关注教师的这些需求,帮助他们实现发展价值。如过分突出学校权力必然无形中侵犯教师正常工作的权利,有的领导甚至滥用权力剥夺教师的科研自由权利或者剽窃教师的科研成果。

学校管理还应该突出一个文化管理。校园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但最完美的校园不一定是硬件设施最齐全最新潮的,但应该是充满文化氛围的。学校不要仅注重学校硬件的投入,还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打造品牌教育、个性校园。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构成一桌精神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这当中,学校领导应起主导作用,特别是校长。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和善、友好、平易、博学、务实,对人对事有高深的见解,可为师生为人为学的楷模。校长还要宽容,能够容许各种思维和风格在校园里存在,能引导其发展,成为多元的校园而非校长一人的校园。

学校教育管理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管理理念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笔者认为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良方具体表现为: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以服务为本,三者缺一不可,要以有效的管理营造浓厚、和谐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的育人和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学基础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24―01

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是深化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选择。张掖市民乐县农村学校编制改革在整合县城优质办学资源、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上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该县农村学校编制改革的分析,总结出一些改革的特点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类似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一、 编制改革的特点

1. 以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目的。将农村初中适龄青少年全部转移到经济社会条件较高、社会秩序较好,现代化气息更为浓厚的县城就读,能更好地把现代中学教育的优质资源更早普及到农村适龄子女,用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意识来帮助学生较早地树立竞争意识,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向,意识到如何在自身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2. 具有全面性和彻底性。将原来的各个村镇小学改为幼儿园+小学1,2年级培养模式。此项改革在张掖市农村基础教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改变了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育理念滞后、配套服务政策落实缓慢的历史现状,将农村适龄子女推向信息更畅通、教育资源更优质的县城就读,具有教育资源编制改革的彻底性。

3. 引入竞争机制选拔优质教师资源。改革当从触碰既得利益开始。绝大部分教师都向往在生活设施相对发达的县城工作,可是县城学校教师编制有限。因此,在落实过程中引进了学历、教龄、职称、教学业绩以及个人职业发展意愿等多方位评价标准,将部分教师留于原教学单位重点培养,通过后续政策优抚和谈话使他们安心在乡镇、农村学校教学工作,起到了良好作用。

4. 妥善处理改革后相关利益关系。学校教学体制的重新调整会涉及到教学班级和教师授课任务的安排、教学及后勤岗位的编排、住房福利的调整。因此,改革应本着“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教师专业特长、管理能力及经验妥善安排,通过召开教师座谈和联谊会将来自不同校区的教师实现良好的沟通调整,实现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最大优化。

5. 完善改革后相应的配套服务。政府要发挥良好的调节作用,协调工商管理部门和各个学校后勤部门做好对学生食宿质量的监督,协调交通部门做好学生节假日安全回家运行秩序的管理,协调教体局做好新编学校的教学与办公环境、教学仪器、实验设备、计算机、图书资料室的补充与管理,制定严格有效的责任问责制,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

二、反思及建议

1. 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对于本次学校编制改革的成果。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共识,它是国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农村从业人口素质、提升对外竞争力的必然举措,通过享受更优质的基础教育,学生更有机会和城市学生在升学、创业、招商引资和自身技术能力发展方面缩小差距,从而将中央深化教育改革的红利在农村体现出来。

2. 配套制度和服务的建设和改进是教育改革的强力保障。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在政策上政府要向农村有所倾斜,废除一切与民争利的政策,建立和支持保护农民,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在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特色核心产业、吸引优秀科研、技术人才方面制定有效的制度保障,让农民看到通过教育投资培养下一代的的成果;引入办学机制的竞争意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甚至私立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从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师德水平、科研能力,使学生、家庭和社会受益,。

教育学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背景;依据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20-02

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对此,我们需要有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一、从基础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中认识学校文化建设

基础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之一,是基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相结合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发展,从国家到各级教育部门、到教育学者专家,在教育思想、理论和政策上都有相当丰富的政策引导和研究成果。如学生素质是文化浸润与文化影响的结果的论述,在国内学术界已有了相当的研究;再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也倡导很多年,但有多少好的政策和理论成果真正转化成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思想与行动?

纪伯伦有言:“也许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教育改革需要反思,良好的教育更需要在反思中寻求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实现。所以,在当代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改变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相结合薄弱的现状,我们仍需要不懈地呼吁“重读教育学”和在“调整和更新教育理念”中推进教育实践,让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相得益彰,让实践在理论的引领下走向光明的未来。

学校文化建设正是教育学关于学校的社会文化责任与功能理论的实践。改变我们的基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结合薄弱的现状,在理论学习中深化认识学校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而且也只有从教育学理论上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使学校文化建设获得最先进的教育学理论成果的指导,使科学建构的学校文化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强大而有力的引擎。

深层问题之二,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基础教育品质提升的问题。

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都可以说是“为了考试”的教育。不论是在更新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服务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上,我们都不否认缺失很多。不论是“一俊遮百丑”的高分低能,还是不堪挫折的精神脆弱;也不论是传统美德的沦丧,还是道德文化信仰的滑坡——青少年成长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已一再警示我们:要完善我们的教育内涵,提升教育的品质!要为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

我们着力于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富有人文精神的学校文化,兴办有灵魂的教育,提升学校的教育品质,培养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深层问题之三,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基础教育发展的文化瓶颈问题。

办学中我们会不断思考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是什么,比较普遍的认识有:政策的瓶颈、生源的瓶颈、教育信息化的瓶颈等等,却鲜有说学校文化瓶颈的。

通过重读教育学,我们深信,突破现代基础教育发展中的文化瓶颈,将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品质的提升。

近年来我们不难看到,“学校文化建设”频频见诸文件,屡屡见诸墙面,却远没有根植于头脑。“学校文化”有时只被当做学校招生、宣传的形象包装,当做学校的脸面。

实际上,学校文化建设和文化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学校进一步推进内涵发展的瓶颈。构建有特色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增强最具潜力和长效的学校文化的教育力,既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品牌发展的明智的选择,更是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内在力量。

积极寻求在“文化”的层面上使学校获得新的发展“引擎”,增添内涵发展的力量,从而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师生面貌呈现新的气象和生机,使学生教师和学校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旨意所在。

二、从教育的目的中认识学校文化建设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学校管理者常陷于社会世俗需要的影响来谋划办学思路。比如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组织教育教学,围绕考名校办实验班,围绕升学加分组织奥数等各种竞赛等等。这使得我们的基础教育沦落为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教育。

而良好的教育所担当的,应是人类依照文化自觉而设定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具有满足现代和未来社会需要的身心素质的人。

在这样的科学教育思想和理念下,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把关注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并由此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

笔者在广泛学习、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长期教育实践的体会和认识,提出我校有特色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的三个方面理论依据:

依据之一:“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的“成全完整人”的教育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负责,更要对学生的生命活力激发与生命意义的认识负责。各种各样青少年成长中的悲剧和遗憾无不强烈地刺激着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神经。一次次警醒我们除了要教学生识字做题,更重要的在于将他们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所以,良好的教育一定追求办学理念的文化意蕴与人文情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依据“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的“成全完整人”的教育理论,构建服务于寄宿制高中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有特色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将有助于我们的学生、教师和学校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依据之二:“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新走向。

天津师范大学康万栋教授提出,学校文化管理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之后的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其实施主要体现在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建立和实施共同愿景等诸多方面,并要求领导者要有“文化管理”的理念,站在课程改革和和谐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文化的价值取向引领教师的工作、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我们将文化管理作为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要达到一种“管理中渗透文化,文化中贯彻管理”的学校教育管理新境界。使渗透于学校的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产生对于学校组织成员的心理和精神的引领作用和行为导向作用。

依据之三:文化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灵魂。

清华大学王继华教授指出,文化建设是推动现代教育发展的力量。创新学校发展理念,增强教育文化意识,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符合时代的方向。

有灵魂的教育,不只关注学生成“才”,更关注学生成“人”,即更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灵魂深处情感态度上的成长和伦理道德的养成,并引领学生对于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思考和感悟,努力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追求的人,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有爱心、有善心、有责任心的人,以及深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人。

作为迎着新世纪的朝阳走来的寄宿制高中,我们追求有灵魂的教育,所以需要建设有特色高品质的学校文化。以文化的灵魂引领,办有灵魂的学校,以有灵魂的教育,育有灵魂的学生!进而建设有特色、有前途的品牌学校、名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