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范文第1篇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余时间;教学设备;学习环境

在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英语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近几年,小学英语教学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尽管如此,目前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学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状况仍不容乐观。

一、小学英语教学受诸多因素制约

1.各方面对小学英语教学思想上重视,但行动上茫然

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小学阶段开设英语无疑持非常肯定的态度,但其做法又使小学英语教学处于尴尬境地:大多数英语课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和下午,学生精神往往不振。学生家长希望孩子学好英语的心情急切,却因为他们自身的诸多因素而倍感茫然:不懂英语,不懂如何购买视听材料和刊物;深知英语的重要性,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以致他们存在逆反心理。

2.缺乏教学设备

在农村小学,有些学校的录音机都已年久失修,不能满足正常的英语教学需要,更谈不上幻灯片、电脑等电教设备;有些学校虽然也装了电脑,可那基本上是学校用来办公专用的,再说没有多媒体教室的支持,也无法用其辅助教学。教学设备设施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接触英语的渠道和途径。

3.缺乏英语学习环境

学习任何语言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没有英语学习的环境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除了仅有的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学生课外根本没有机会使用英语,“学”与“用”如此脱节,导致许多学生“英雄无用武之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看不到学习英语的实际价值。因此,学生不知为什么要学习英语,自然也提不起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现状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无力改变,然而新课程却给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高要求:英语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与交际能力,增加英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等。要达到这些要求,仅靠学习英语教材和课堂上四十分钟远远不够。因此,开发和利用小学生课余时间来学习英语,充分调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助于改善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必能创造小学英语的无限精彩。

二、小学英语教学的措施

1.挤农村小学可供开发利用的英语课余时间

如前所述,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学习时间少,能不能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休息的前提下,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呢?实践证明是行得通的。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早读时间和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甚至课间时间,是可供利用的一块重要的时间资源,我们如果能创造性地利用这块资源,可有效解决学生日常的交流问题。此外,学生在家时间(短则双休日、五一、十一等,长则寒暑假等)也同样是学生进行个体或小组英语学习活动的良机。

2.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英语学习的途径和策略

(1)英语沙龙

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语言知识,教师要为他们创设语言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因此,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课间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课间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早上上学道声“Good morning!”放学回家说声“Goodbye!”接受同学帮助别忘说“Thank you!”不小心跟同学发生碰撞诚恳说句“Sorry!”要跟同学借东西,就要说“Can I use your...,please?”……虽然这些语句看上去很简单,但真正要落到实处,让学生很自然地用它们进行交流,还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

“英语沙龙”活动由此而成,学生走出教室,与其他班的学生进行语言交流。交流内容是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改编成的。在学校,学生可挤任何课余时间完成。其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在学期初发给学生一个任务表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向其他班级的学生提出表格中的问题,每向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被提问的同学完成回答后,要在相应的表格内画一个笑脸,并在旁边写上交流者姓名和交流时间。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定期检查学生的交流情况,并及时反馈,对笑脸多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同时,设计表格中问题时,注意分层教学,由易到难,第一张的问题较简单。等交流的同学第一张问题完成了,就可以领取下一张的表格。

(2)巧练神笔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听、说、读、写是学习和运用语言必备的四项语言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他们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即不仅会读、会听、会口头表达,还会书面表达,它是学生学习知识、传递信息不可缺少的工具。

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如:为了完成作业,只考虑书写速度,往往顾不上将字母、单词写规范、写美观。那么,初高中阶段则更无暇顾及书写的好坏,从而变得积习难改。尤其英语每个字母的书写所占的位置都有严格的规定。就简单的a、b、c等26个字母而言,几乎都会写,但书写所占位置和笔顺是否准确就不敢肯定了。英语手写体与拼音的区别,句子首字母大写,标点符号等等,这些看似小问题,但在学生书写时如果不及时纠正,时间一久,必会影响英语书写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规范的练字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只要教师采取合适方法,强化练习,学生就能形成熟练的技能。

周一至周五读书课余时间,教师可让学生练2~4遍,以掌握字母、单词的规范写法为主要目标。练字的重点时间放在双休日、节假日或寒暑假。每一次上交的作业需要及时进行展评。每次国庆、元旦、端午等节假日,让学生个人或合作编专题的英语手抄报。可以出版一份手抄报,也可以出版两份,版面设计可自由发挥,也可借鉴杂志上的、网上等,但绝对禁止全盘照搬。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张贴到校园的英语橱窗或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里,并挤出一些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指点,学习作品有哪些闪光处,以及哪些地方可以再改进。而且我校坚持每一学年举行1~2次大型的英语书法比赛和手抄报比赛,学校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和班级予以表扬奖励。比赛结果公布的同时,会将优秀作品展示于学校文化长廊,供师生学习、家长欣赏。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练笔热情和积极性。

在练笔前后,教师要注意的是:练笔前,多加引导,尽教师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练笔后,勿忘点评,吸取精华,弃其糟粕。

(3)粉墨登场

唱英文歌曲: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较抽象、枯燥。对于小学生来说,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学习很大程度依赖于兴趣。但小学生爱唱爱跳,模仿能力强。教材中很多英文歌曲节奏轻快,旋律优美,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欣赏歌曲,更多的是需要在课余吟唱它们,感受歌曲所带来的享受。所以,在平时,教师注意把握时机,关注各个节假日,因时制宜地教授、吟唱英文歌曲。如某位同学过生日,就可选择午休或大课间,在学校里帮这位同学开一个生日party,大家伙儿凑在一起,布置教室,唱一唱Happy Birthday,赠送生日礼物,这样的气氛怎能不让这位同学为之动容?同样的歌曲,不同的气氛,怎不会记住这熟悉的旋律呢?如圣诞节快来了,可学唱圣诞歌: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让学生享受圣诞气氛的同时,可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国家节日的背景和发展。又如春暖花开,正值春游的良机,春游前,大家一起学Let’s have a picnic today!这首歌,谁不乐意学?想象一下: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一边唱着Let’s have a picnic today...一边欢快地手牵手,迎着春风,朝着目的地踏青去……多么令人向往啊!

当然,英文歌曲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在教授英文歌曲时应注意的是:教师首先摆正自身的态度,学会循序渐进,在课堂内应耐心指导,适时吟唱;课堂外,学做有心人,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享受歌曲带来的乐趣。

讲英语故事: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呢?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自我表现欲非常强的特点,把小学英语教学与故事表演相结合,能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生动直观的语言情景,从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讲故事,教师可以参与当编导,助其一臂之力。这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而且学起来绝对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其实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训练和模仿别人谈话,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英语,而且学会了怎样使用英语。在表演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对表演有很大困难的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多给他们机会,在语气上加以适当的夸张,而且适时、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英语、表演故事的乐趣。这样一来他们还盼望着下次还能有机会表演呢!如果有地道的原版的录音带,学会让学生自己学着录音带模仿,而教师最主要的是做好一些难点地方的指点工作。

讲英语故事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编导及表演能力。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表演能力和胆魄,他们只能从模仿开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表演示范。简短易懂的少儿故事,可能难不倒学生。然而更多的经典幽默故事或童话故事忒长,而且又没匹配的录音材料,又很难找到与之相配的材料,如图片、道具、头饰等。先不说辅导学生学会故事内容难,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兴趣,也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帮忙一起找资料或亲手制作,工作量极大。所以,大型英语故事比赛的开展,可以一学年开展一次。通过教研组的精密组织,合理安排,做好选材、演员、评委安排等前期工作,选手经过精心准备,相信也能收到很不错的效果。

通过这些尝试,学生得到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学习英语要比以往积极主动,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空前高涨。作为英语教师,由衷地感到高兴,也切身体会到了学习英语的课余时间的开发和利用所带来的欣慰和喜悦。总之,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表达和运用。一线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余英语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对所学的英语进行积极主动的运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英语才能的舞台,增强后进生说英语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走出学而不用的困境,提高小学生英语运用的能力。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范文第3篇

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兴趣而获得认识”。为此,我校改变了以往的方法,在研究和实践时,突破了以往的把个别节日融入个别学科或根据节日开展活动的做法,不仅仅把传统节日文化贯穿于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而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并设置以传统节日为线索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构建以体验为主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实施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从而带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开展层次化、系列化的“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的探索之旅,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完全融入到学校的全方位德育中,并初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挖掘传统节日中德育的元素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民俗,几千年来,这些民俗通过口传手教的方式世代传承,成为民俗文化之根。在传统节日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元素,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所包含的重亲情、重和睦、重和谐、重家庭的美德,端午节所蕴含的重国家、重社会的责任担当,重阳节所提倡的敬长辈的优良传统,清明节所蕴含的缅怀先人、弘扬传统、感恩思源的情怀。尽管我们在研究中不可能把全部的节日纳入其中,但是我校选择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较多元素的节日进行学习和教育。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有高度认同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它们包含着中国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开展以体验为主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为我校逐步探索小学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充实的内容基础。

二、明确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对开展活动的意义能否理解,是整个实践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统计本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并把问卷推广到学生家庭和社区,了解学生家庭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过节的方式等,从而掌握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资源。学校收集整理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各类传统节日的资料,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从节日由来、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等方面将传统节日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根据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给予其最初步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明确了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意义,使学生和家长有了参与、学习的愿望,也对课题的开展有了正确的认识。

三、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多样化的活动

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我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学校充分发挥语文、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结合教材中所阐述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例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结合图画、手抄报,通过欣赏会、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来表现传统节日的人文教育元素。在端午节组织开展以端午节为主题的“端午节诗歌欣赏会”,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设计端午节的装束、吟诵端午节的诗歌、用小品表演端午节的由来。音乐课教师让学生欣赏春节的贺年歌曲,特别是有着广东年味的粤语歌曲,把它们渗透到亲子活动中加以诵唱,还鼓励学生把贺年的粤语歌曲应用到春节拜年中,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春节体验。美术课教师引导学生把他们眼中看到的新广州与传统的广州结合起来,融入节日的元素,画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通草水彩画,再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物品保湿方法对通草画进行保存,还鼓励学生把心目中的传统节日用“广彩”和“通草水彩画”这两种广州的传统工艺表现出来,不仅让学生在浓郁的节庆氛围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使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校还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分层次开展各种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在体验“喜庆春节”活动中,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布置了成果收集的不同方式:一、二年级学生收集喜欢的“利是封”,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共度佳节的温馨照片;三、四年级学生收集关于春节的年俗,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参与年俗的照片(如:包油角、年二十八洗邋遢、逛花街、走亲戚、正月十五赏花灯等);五、六年级学生设计有特色的“利是封”,写春联,写以“开心过大年”为主题的日记(并配上自己画的画或自己拍的照片,图文并茂)。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春节,创设充满童趣、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结合其心理特征,给予不同年级的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梯式提示,让他们找准体验春节的切入点,把抽象符号引导到具体可行的日常活动中,使他们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鲜活的体验和更深刻的感悟。

我校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在活动中加深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了解,不断体会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教育的收效最大化,把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传承下去。

四、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魅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洋节日那么热衷,而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其实外来的很多节日很注重参与精神,例如:万圣节将基督教用南瓜灯和杰克灯驱逐鬼神的传统延续下来,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圣诞节的圣诞礼物和各种装饰带给孩子们的视觉冲击与遐想,这些不可否认是值得借鉴的。所以我们重在通过体验去开展以“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经验,每一种体验都会在生活的经历中产生,是对以往的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经验,因此我们的教育主旨是让学生学会体验。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主动参与贴春联,走亲戚拜年、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节日习俗,做“春节小状元”,还让学生抄写春联和拍摄反映春节活动的照片进行分享,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中国情,体会我国传统春节活动的热闹氛围和文化习俗的精粹。元宵节时,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元宵,介绍元宵的来源和品种,拍摄制作元宵过程的电子教程,亲手尝试用团、捏、滚等技能制作元宵,并现场分享自己的作品,还有做灯笼、猜灯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熟悉我国传统的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人们对团圆这种和谐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在端午节,让学生通过包粽子、陆上龙舟、端午“变变变”等活动体会独特的民间风俗及历史人文文化。在中秋节,通过让学生做月饼、赏月,使学生不仅仅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更感受古人过中秋的喜悦。重阳节开展的敬老活动,更展现了广中路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丰富的节日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主动收集节日资料,主动进行学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所感悟和认同,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五、校本课程是实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积累,校本教材从最初步的提纲到零散的内容,再到不断修改逐步完善,形成文字的校本课程,这中间积累的是我一点一滴的活动记录。校本课程《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又培育了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悠久历史,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树起民俗文化之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范文第4篇

一、综合性学习在农村中学实施的现状

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综合性学习在农村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可以用“门庭冷落,冷冷清清”来形容。记得新课改之初,综合性学习也曾经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几年下来,它却悄无声息了。很多教师在平吋的教学中根本没有重视综合性学习,把它仅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有些教师虽然进行了这方面的教学,却仅仅是蜻蜓点水,把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简单当成教学任务完成了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综合性学习内容在农村中学只是一段单纯的附在单元后的文字,没有任何重要性可言。

二、综合性学习在农村学校艰难实施的原因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农村中学的尴尬现状不能不让人深思,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由于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存在,语文教师很难站在大语文的背景下潇洒地施展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对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大多以笔试形式出现,占分比例不大,农村教师基本遵循“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教学逻辑,对综合性教学重视不够,因此综合性学习成了空文。第二,学科之间矛盾大。农村中学学生生源相对较差,其他科目的教师往往采用试题形式反复训练,这就大大占用了学生有限的课外时间。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多,所需资料广,花费时间多,如果每个专题都仔细开展,就势必影响到其他学科,这是它教学落空的又一大原因。第三,农村教师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不及城区教师。大多数老师仅仅是教课本,没有深挖教学资源,也形成不了明确的活动步骤,这使得综合性学习的趣味性和活动性得不到体现。第四,很多教师没有汲取其他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各自为政,语文教研组的合力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三、语文综合’陸学习的应对措施

1.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因为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所以不要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看成可有可无的环节。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站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实施教学。

2.教师要钻研教材,整体规划,有的放矢。解决综合性教学与其他学科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取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册都安排了六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六册共36次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对这36次的综合性学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可分主题活动类和专题探究类两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属于主题活动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则属于专题探究类。主题活动类比较容易把握,花费时间相对较少,容易体现语文课程特点;专题探究类则相对不好把握。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和侧重。例如,我在八年级下册中往往会选择《献给母亲的歌》《到民间采风去》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专题开展活动,其他几个专题则采用小活动形式。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落实了综合性学习。

3.农村教师要善于利用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关注学生生活和热点话题,开发各种资源,比如利用家庭资源,实施综合性学习方法。以本人教学为例,在《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中,我课前引导学生给母亲献上一句心里话,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有关图片、摄影和广告作品,并制作成课件;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熟知课文和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有关母亲的名言、谚语、对联、诗词和文章;利用音影资料,让学生学唱歌曲《妈妈的吻》。再比如七年级上册“童话寓言”单元,我们根据该单元故事性强的特点,将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改编成课本剧。学生们自编自演了精彩的情节,滑稽的表演引得同学们开怀大笑,课堂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

4.教师应明确活动步骤,积极准备,参与指导。综合性学习也离不开教师微观调控。首先,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确定专题。例如在《到民间采风去》,先拿出一则宁波人砍价的笑话,激发他们探求本地方言的兴趣,然后和学生共同确定“家乡素描”“认识方言”“节日习俗”和“乡土发现”四个专题。然后,制订计划,参与指导。我按照学生所住区域把他们分成四个研究小组,并指导他们分别对以上四个专题进行探究。要求小组成员从本地的地形风貌、遗址文化、本地方言、节日风俗、民歌民谣、名人故事等方面去搜寻资料,协助组长制定时间进度表和组员评价表。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向当地精通习俗的老人进行了社会调查,翻阅了大量地方书籍,做了大量笔记,查阅了网络资料,并进行组织筛选。最后,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地发挥:“家乡素描”组拍摄了家乡朝拜胜地五磊寺、美丽的杭州湾大桥和上林湖风景,还通过绘画展示了家乡“过去一现在一未来”的历史演变过程;“节日习俗”组制作了课件,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展示本地的端午习俗和婚嫁礼仪;“认识方言”组别出心裁,通过小品形式展示方言,既有趣味又体现了地方特色;而“乡土发现”组则讲了初唐书法家虞世南、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名人的故事,并让小组合唱了本地民谣。活动气氛活跃,呈现形式多样。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范文第5篇

一、开通乡土文化课堂主渠道

课堂引进乡土文化绝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补充语文内容、提高课堂品位。乡土文化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音像制品和其它文化特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教材和乡土文化教材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学习。教师设计并切实开展了一些校本乡土文化活动课,比如《家乡的母亲河――黄河》、《我爱家乡的风味小吃》和《走进家乡名人》等,学校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让学生通过多看一些乡土文化的录像、多听一些美丽的传说,开阔视野,充分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欲望。同时,2015年12月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乡韵乡情――孟州乡土文化资源小读本》装订出版,在全市获得一等奖,并且在全市各学校学习推广。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应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创造教材。乡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离不开搜集与传播,让学生多搜集乡土文化精粹,掌握思想内容,亲身去游历、感受自然,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深入社会的能力和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感受乡土文化的内在美。通过“结合区域、结合媒体、结合教材、结合学习、结合提高”的“五结合”,学生不仅能准确生动地学习乡土文化,而且能生动有趣地传播开来,在校内外形成人人懂乡土文化、人人会乡土文化的局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沟通乡土文化课外多条线

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不光是在课堂上进行,还要开展课外活动知识比赛,校内外、班级黑板报有乡土文化一角,校园德育阵地宣传与熏陶正是借助传统乡土文化的感染。每年的传统节日,学生也可以自愿组织参加一些“以文会友”、“学术报告”、“游园观光”等活动,学习乡土文化的知识。比如,端午时,让学生搜集端午的由来或者一些本地的风俗习惯,然后讲给其他同学听,从而养成探究的习惯,也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可以自己动手做做粽子,讲述粽子的制作过程,然后写下来展示;还可以去看看春节高跷表演,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在班内交流,锻炼一下转述的能力。这类民族传统节日放假时,教师还让学生走访老人、搜寻资料、调查访问等。寒暑假时,则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考察活动,可以是本地的一些特色产业:如对黄河砚作坊进行一些调查,对其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研究,然后写成调查报告。也可以让学生去本地的一些古村落,如“老家莫沟”进行一些考察,对村落的历史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得到增长知识、增强能力、感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快乐。

总之,通过多条线的练习、巩固,提高乡土文化教学的实效,从理论到实践,从普及到提高,虽说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对乡土文化的学习达到炉火纯青,但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意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增加学生对家乡热爱的情感、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三、尊重学生乡土材料的自主选择

新课改标准指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提倡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既遵循教材、又要跳出教材。乡土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走进课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宽、拓深语文课程的外延和内涵,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裁剪”、“重组”。乡土文化是丰富的,她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学习乡土文化并不是让学生必须掌握她的方方面面,而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根据个人的爱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活动中去学习,理解其灵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地成长。通过学习,学生们更是硕果累累,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其中关于乡土文化的优秀习作和手抄报在河雍中心学校展览,七四班张星竹同学的《继承河南文化爱我家乡沃土》、八三班赵宇翔同学的《纵观孟州惟叹韩愈》、七三班程一诺同学的《情系孟州浑浆凉粉》、九三班刘晓妍的《永不逝去的芳华――追思忧国忧民的韩愈》、九二班郝梓帆同学的《说说孟州韩陵的酸枣树》、八三班王汉普同学的《孟州丧葬习俗》、七四班王鸿坤同学的《初探孟州小吃文化》等10多名同学的习作在孟州市语文教研活动中获奖。

乡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精华。学生在继承优良文化的基础上,也可以自主进行发挥和创造,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结合乡土文化的特点,发展的趋势,尝试自己学习教材,多写多练,多问多练。在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自我探究的过程可采用小组进行交流、合作、整体汇报等形成,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探究能力。

课堂引进乡土文化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乡土文化也得到了发展与继承,努力把乡土文化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真正受到了以文辅德、以文增智、以文滋体、以文怡美、以文补劳的整体效果,逐步形成以传统乡土文化教育为主的校园文化特色。乡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学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修养和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宁.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