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庆国庆的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古典诗词①中的家国情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乡土亲情的思恋。乡土、亲情,对于远游者来说是多么亲切而渴望的啊!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漫游中辗转反侧,见月思亲,情不自禁地吟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月是故乡明”等名句,抒发出对家乡亲人最亲切直接而又哲韵无限的思恋,引起代代共鸣。故乡是生养自己的土地,一个对自己的故乡都不热爱的人,很难说他对祖国的热爱是真诚的。此外,男女爱情与献身国防的恰当融合之作,也是具有家国情愫的。如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诗把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正义战争的理解融为一体,是爱情、家国的融合之作。那些游子思乡、边陲塞隘、闺妇思夫等题材所表现出来的对乡土亲情、对家国故园的思念和眷恋,都应是那个时代家国情愫的具体体现,都有一定的爱国意识。
对山水田园的钟爱。华夏大地,田园秀美,江山壮丽,中华儿女用真情之笔描绘抒发着无限壮美锦绣之景和陶醉愉悦之情。陶渊明在《饮酒》中沉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更将这种陶醉和真爱描绘到了最佳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些淳朴自然、清新流畅的诗篇,惬意地描绘出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意境优美清新、安逸恬静。古人怀着无限钟爱之情、真挚纯美之意,吟唱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秀美田园、皇天后土的由衷爱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青玉簪”(《送桂州严大夫》);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陆游“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等。
这类古诗词可分为三小类:一是单纯描绘景物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维的《终南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是借景抒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望岳》;三是借景物描写揭示生活哲理的,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形象地揭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天下忧乐于心的情志。因朝代更替而引发故国眷恋之情的,其惨痛凄切之心、悲天悯人之状尤为感人。《诗经》中的《黍离》记述了东周士大夫行经镐京时见其祖先宗庙宫室已尽为禾黍的感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慨伤周室之覆亡,家国之衰替,彷徨难去,悲叹不已。以往用所谓阶级分析的观点不把这首诗归入爱国诗,现在我们将之纳入到“家国情愫”之列。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将亡国之痛抒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故国乡土的难舍之绪,哀婉凄切。
对“天下”的忧乐意识表现在“兼善天下”的理念中。“兼善天下”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建功立业的最高人生理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之概括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家国情愫的体现。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仁人志士家国情愫的重要内涵之一。屈原是第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爱国诗人,他在《离骚》中反复抒发着自己执著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②,表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献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爱国之心,这是屈原忧国忧民意识的具体表现。司马迁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③。杜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最具有忧患意识的伟大诗人,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春望》等一系列忧时感愤的诗篇中,诗人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忧国忧民的深挚喟叹。此类作品还有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就连多愁善感的李贺也发出“男儿何不带吴钧,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语,范仲淹把古代士人的忧患意识概括得更为集中真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这种忧患意识带有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样是中华民族美好情操的具体体现。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中国古诗的重要主题之一。家国和人民,这两个概念是血肉相连、紧密相依的,对家国的热爱,自然会萌发对生息于斯的人民的关切;对人民的关爱,也同样会升华到对家国民族的忠诚。杜甫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挚热情怀,批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丑恶现象,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愿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温暖:“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家国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捐躯之举。屈原的《国殇》是一首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的作品,诗中描述了他们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歌颂了他们“出不入兮往不返”、“终刚强兮不可凌”、“首身离兮心不死”和“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虽死不屈的顽强精神。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是这种精神的升华。其他如汉乐府中的《战城南》、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木兰辞》、唐代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为国效力、视死如归的节操。
统一之愿。有些朝代,统治者的软弱投降、丧权辱国与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民族气节形成了鲜明对比。宋朝统治者对敌卑躬屈膝,不惜以大好河山、千万臣民拱手相送;相反,爱国将士们舍生忘死、激昂悲愤地顽强抗争,爱国名将岳飞壮怀激情地发出:“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陆游念念不忘洗雪国耻,盼望国家统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叮嘱儿子:“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辛弃疾在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国难中,梦寐以求的是抵御外辱、恢复中原,发出坚持抗战、统一祖国的悲壮誓言:“马革裹尸当自誓”(《满江红》)、“男儿到死心如铁”(《贺新郎》)。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国奋力抗争,被俘后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高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舍生取义,壮烈殉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不屈之气。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④是中国人重气节的概括之语。孟子云:“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提倡人要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古贤所倡颂的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历经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洗礼,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浩然的中正气节和高尚的民族情操。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身系牢狱,宁死不降,慷慨就义:“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气歌》)。
正确理解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愫,还需要以历史唯物史观来分析下面两个关系、一个问题――
爱国与忠君的关系。我国古人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意识交织在一起,这是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造成的。如屈原的爱国与忠君就是一致的,他热爱祖国,也忠于楚王,虽遭楚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离骚》),仍自告奋勇愿为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并“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杜甫的爱国也是与忠君相联系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集中表现了他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古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君”往往是“社稷”、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并形成一种思维惯式:爱国自然要忠君,忠君自然也就是爱国。不可否认,像屈原、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其忠君思想是有一定历史局限性的,他们对君主抱有过多的幻想,对统治阶级虽有所批判,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愚忠”过甚,这是不可取的。但他们的爱国思想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历史的进步相一致,又是可贵的。屈原的忠于楚王和热爱楚国是一致的。
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古代的爱国作品,多产生于汉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尚未完全融合的特定历史阶段,胡人入侵,武皇开边,都曾给人民群众造成深重的灾难。对这类战争的发动者,是不应肯定的,但在反侵略战争中所产生的爱国作品,情况就不同了。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具体民族都曾有过自己的爱国作品――文字或口传的,凡属于反侵略的爱国作品和爱国人物,不管是哪个民族的,都应得到肯定。在今天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时期,各族的爱国人物和爱国作品都应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历史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都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情操和爱国精神范围。
功名问题。官本位意识的影响作用,使得古代士人多热衷功名仕途,希望求得一官半职。当今,用唯物史观来看待这一现象,应该予以肯定,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也是积极进取的一种表现:入仕功名是古代士人实现其“光宗耀祖”、“施展才华”、“兼济天下”的唯一途径,属“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范畴,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应该肯定并提倡。
注释:
①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游国恩:《离骚纂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③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次世代DVD”中国策略之回顾
HDDVD集团在8月29日BD集团的中国策略曝光后一周后就宣布“中国高清光盘产业联盟”成立及展示中国版HDDVD样机,的确有仓皇应战之嫌。但是回顾HDDVD两年多前就在国内布局,相比BD蓝光整整提前了一年,“仓皇应战”说似乎不大成立。
2005年7月,距离东芝的第一款HDDVD影碟机在日本上市(2006年3月31日)的时间还有九个月,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就向DvD论坛蓝光工作组提交建议,希望能基于HDDVD标准开发一种只面向中国的DVD格式。这说明HDDVD集团至少在2005年初就已经开始和国内相关机构接触,着手HDDVD在中国的推广。相比之下,蓝光协会中国工作组直到2006年下半年才成立,在启动时间上已经比HDDVD落后了一年。
不过东芝的中国策略看起来有些按部就班,比如直到2007年2月28日举行的第37届DVD论坛指导委员会会议上,才批准了中国高密度只读光盘C-HD DVD-ROM物理技术规范,这距离2005年7月已经超过了19个月。因此,当7月初蓝光协会集体高调亮相SINOCES2007时HDDVD完全没有做好准备,这从两大格式的参展面积、展品数量和展会期间的推广活动规模上即可一窥究竟。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HDDVD集团两年多来在中国的推广业绩。例如,今年年初就传闻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就和中国某企业签订大笔HDDVD影碟机订单,并准备以超低价投入今年年底的圣诞节商业大战。而9月7日在中国高清光盘产业联盟展出的5家中国家电企业生产的CH-DVD碟机样机,也不是一周之内就能赶制出来的。有点制造业常识的人肯定知道,即使是制作外壳,一周的时间也不够。最合理的答案应该是,东芝早就为这几家中国企业提供了研发套件。
正是因为HDDVD集团在国内的长期推广,在研发、制造、内容、渠道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笔者认为“2008年3月国内上市”的时间表应该不会有大问题。而中国华录集团提出的“年底推出BD影碟机”的说法,应该理解为在年底可以完成研发样机,要真正上市销售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三大势力角逐国内高清碟机市场
蓝光在中国首次发力一周之后,9月7日,HDDVD也掀起了猛烈的反击由清华大学光盘国家9月2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2007年中国国际光存储设备技术研讨会”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开幕,并分别举行了BD蓝光、HDDVD和红光高清的专场技术交流会。
BD蓝光集团派出超强阵容出席本次研讨会,其中索尼数字音乐光盘公司(sonyDADC)执行总裁吴晓先生介绍了BD光盘批量复制的状况、松下媒体工艺开发经理大野锐二介绍了松下关于单面双层BD-ROM光盘低成本生产工艺、全球最大的光盘复制设备提供商SlNGuLUS销售主管RiCkuitdehaag介绍其最新的CRYSTALLm母盘制作设备,而BD蓝光协会中国工作组主席松村纯孝(日本先锋公司研发组执行官)报告了BD蓝光的一些最新进展情况。
9月28日,BD蓝光协会特地举办了媒体沟通会,宣布在联合技术委员会下成立“中国音视频编码评估特别工作组”,这个特别工作组将评估中国华录集团递交的AVS和DRA提案。AVS和DRA分别是我国数字视频和数字音频标准,已经被CH-DVD作为可选视音频编码方案提交给DVD论坛。今次华录集团再次将AVS和DRA提交给BDA,也是为了赢得中国政府的支持。果不其然,中国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广播电视处白为民处长也出席了BD蓝光这次媒体沟通会,她对华录集团提交DRA和AVS提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非常高兴了解到BDA将开始正式评估AVS/DRA,并且有可能将AVS/DRA作为蓝光光盘格式的一部分。我们也希望做为贡献会员的华录集团在BDA里能够有足够多的话语权。”
在HDDVD/CHDVD技术交流会上,中国DVD论坛A级产品认证实验室负责人,同时也是中国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田玉静女士的HDDVD/CHDVD的主题讲演要简单得多,主要介绍了HDDVD的低成本等特性。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陆达副主任则介绍了CHDVD近期发展路线图,计划在今年12月底完成AVS、DRA、导航系统等应用格式标准和硬件的开发,到明年3月再加入版权保护系统。关于AVS芯片,陆达表示将会采用现有的独立芯片应急,但现有的AVS芯片主要是应对网络传输,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完善。至于AACS版权保护,由于中国国务院在1997年的相关规定,商用密码规范必须得到中国政府部门的许可才能使用,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经过与AACS组织一年多的协商,目前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最终仍将会采用AACS(毕竟已经得到了好莱坞众多片商的认可),另外可能还会配以中国自己的版权保护技术。
在BD和HD DVD这两种蓝光技术之外,中国是世界上对“红光高清”技术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地区。“2007年中国国际光存储设备技术研讨会”的红光高清专题技术交流会上,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厂家中心潘龙法主任介绍了中国红光高清光盘技术的总体情况,其中包括中国台湾的FVD,中国大陆的EVD、NVD和HRD等。潘龙法表示,DVD给中国相关产业个深刻的教训,现在每台DVD影碟机要缴纳13.1美元的专利费,其中有65%是物理格式方面的专利,35%是应用格式方面的专利。因此中国要想摆脱专利费的困扰就主要从物理格式下手,而FVD、NVD、HRD,包括蓝光的CH-DVD都是在向这个方向努力(早前的EVD则是照搬DVD的物理格式,只是在应用格式上进行了修改)。另外,中国DVD产业目前刚刚进入核心技术领域,比如光头,中国企业已经能够开始提供国产的DVD光头,如果这个时候又被蓝光所取代,对于中国刚刚培养起来的DVD基础产业是不利的,这也是为什么要走红光高清路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可能也是广大消费者所考虑不到的因素。由于物理格式的修改,使中国的红光高清标准面临着硬件上自主创新的挑战,比如新的伺服系统、新的前端信号处理系统(采用了新的调制码技术),而新应用格式也意味在后端处理芯片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突破,这其中包括自主的视频(AVS)与音频(DRA)标准的解码,自主的导航系统执行系统以及自主的版本保护技术的处理等等。不仅仅是红光高清,这同样也是CH-DVD将要面对的问题。
摘要 入声是古汉语重要的语言现象。本文将入声与押韵结合,分析名篇名作中入声韵的具体声情效果,以探讨在汉民族共同语中已消失的入声韵的情感表达效果,以便更深地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关键词:入声韵 情感 孤寂 压抑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入声是古汉语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由于语言的变迁,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入声字在古诗词中大量运用,为古诗词增色添彩。而语言声韵传达的感受,不是默诵中的体会,而是在吟诵时的体验。这些入声字用普通话读起来,有很多不押韵和节奏不和谐的地方,少了很多韵味儿。那么,这种独特的入声究竟有着怎样的审美特色呢?这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入声的语音本质
汉字读音按其韵尾的不同可分为阴声、阳声和入声三类韵。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阳声韵以鼻音收尾。阴声阳声的共同特点是发音可以延长,在延长的过程中还可以有高低起伏的变化,给人以柔美漫长、豪迈高亢之感。入声韵则以塞音[p]、[k]、[t]收尾。这些辅音韵尾只作发音的口腔姿势而不完整地将音发出来,这是造成入声短促、不能延长的根本原因,也是入声的本质。短暂的停顿,使音节听起来有一种急促闭塞的顿挫感。所以,阴声和阳声又叫舒声,入声又叫促声。
入声调是同平、上、去三种声调概念一起从南北朝之际出现的,不管是“平上去入”、还是“天子圣哲”,都是从声调的调值上形成区别的。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中,又分平声、仄声,其中,上、去、入声归为仄声。平声平直高昂,声调变化不大,仄声短促低沉,声调高低变化较大。古诗词讲究平仄,就是利用声调的高低起伏,形成抑扬顿挫之美。《康熙字典》前面载一首名为《分四声法》的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入声有不同于其他三个声调的特色。入声调和入声韵是一回事,从韵母看,有塞音韵尾,特点是气流突然被截断堵死,形成一种戛然而止、压迫急促的感觉。从声调上看,也有不同于平、上、去三声的特性,特点是短促、低沉。
二古诗词押韵的本质
押韵,就是在上下语句或隔句的句尾,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押韵不仅能使诗歌产生铿锵悦耳的音乐效果,还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具有声情作用。不同的韵具有不同的音响,会引起人听觉上不同的感觉,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的词语,开口度大,响度大,声音比较洪亮;有的词语,开口度小,响度小,声音比较细微,这本来是词语的自然属性,但却可以给人听觉上以不同的感受。清人周济说:“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有声响,莫草草乱用。”就把不同音响的韵对于接受者所起的不同心理效果揭示了出来,说明不同的韵是与人们的不同感情相联系着的。袁枚《随园诗话》说:“欲作好诗,先选好韵。”所谓“好韵”,即选择与诗情相切的音韵,也就是根据诗词作品表情达意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韵脚,做到情声相谐、以声传情。
古入声字有塞音韵尾,带噪音成分,念起来短促急收,声调调值、调型直且短,念起来急促低沉,用来押韵,反复回环,单调沉闷,令人不快。因此入声韵适于表现孤寂、抑郁、激愤、悲壮的思想感情。尽管这些情感不只是入声才能表达,但使用入声韵突显了类似情感。
三诗歌中入声韵的情感表达效果
1与其他韵脚互换押韵,突显情感变化
入声韵与其他韵转换使用是为了适应思想内容的表达和层次结构转换的需要,使用入声的几行与其他韵脚形成对比,以达到情移韵转、声情相切的艺术效果。如《诗经・关雎》第三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前两节赞美淑女,渴求淑女,心情愉悦,押轻微柔和的阴声韵;第三节写求之不得,坐卧不宁,难以入眠,痛苦烦躁时,改押“得、服、侧”急切短促的入声韵。用韵不同,哀乐有别。中间换成入声韵,突显了歌者感情的变化。
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更能突显出入声韵与阴阳韵截然不同的情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全诗可分五个层次,随着内容和情绪的变化,每一层都换用不同的韵脚。
第一层为前五句,诗人有意选用“号、茅、郊、梢、坳”比较适合于表现狂风怒号、茅草漫天飞卷的情状。
第二层共七句,前五句写老天虽无情,可也并非专门有意欺负作者。此时南村顽童公然当着他的面抱走他用来遮风避雨的茅草,他才真正觉得自己老迈无力,尤其对于一个无助的外乡人来说,更觉得伤感和凄惨。“力、贼、得、息、色、黑”这些短促的入声字作韵脚,加强了孤独无助的伤痛感。
第三层共六句写屋破受风,又下起连夜雨。屋里连个立脚的干地方都没有,一家人只好挤在一起,在凄凉的秋风苦雨中等待天明。这是何等凄苦的情状,入声“铁、裂、绝、彻”,加强了凄苦悲惨的感觉。
第四层共三句,写诗人由一己的屋破推及天下寒士的苦状,他突发奇想,想使天下寒士能安居,有宽敞明亮的大房,过上喜笑颜开的日子。阳声字“间、颜、山”作韵脚,声音宏亮,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加强了盼望、喜悦的效果。
第五层为最后三句,写他愿为天下寒士献身,但眼前的现实依然是凄苦、悲惨,所谓广厦千万间,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入声字“足、屋”作韵脚,恰当地表现作者心境的沉痛、悲凉。
2全押入声韵,渲染沉郁悲凉的气氛,表现悲愤压抑的情感
杜甫诗歌中的入声韵脚诗主要出现在安史之乱期间,反映安史之乱的社会状况,描写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现实,表达诗人忧国忧民而又报国无门的伤痛和悲愤。《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最后写到: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
诗人的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当他怀着喜悦之情“荣归故里”的时候,一路所见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他的心情立刻变得沉重不堪。一回到家,见小儿已经活活饿死,他欲哭无泪。诗人为自家的惨状哽咽,更为天下黎民悲痛,但他官卑言轻,毫无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入声韵准确地表达了他无边无际的愁绪。
杜甫的《哀江头》也全押入声韵,《哀江头》开头写到: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旧地重游,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他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我们看到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孤寂地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向隅而泣。而入声韵脚准确地表达了这种无声的哽咽,与诗人因国家残破而悲痛万分的思想感情相协调,深化了意境。
我们不能说诗的情感和意境全由韵脚来表现,但韵脚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把杜甫入声韵诗与诗歌中表现轻松愉快心境的诗比较,更能理解杜甫选用入声韵的良苦用心。阴声韵脚如《望岳》:用“了、晓、鸟、小”作韵脚,给人一种心胸激荡、意气昂扬的感觉。又如阳声韵脚《春夜喜雨》:用“生、声、明、城”作韵脚,表现一种由衷的轻松喜悦的心情。而《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中的“裳、狂、乡、阳”是开口度大的阳声韵,表现年过半百的诗人突然得知安史之乱平息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被后世诗论家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真正达到了声情相切的境界。
四宋词中入声韵的情感表达
词的押韵,有平仄韵之别,不同的词牌,表情达意各有所归。平声字调舒长,而仄音激越上扬。仄声韵里入声是一个很特殊的调类,独立性很强,不跟上声、去声混押。单押入声韵的词牌较为多见,尽管没有规定硬要用入声。但仅从名篇来看,也能领会词牌押入声韵的声情效果。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从思想感情上看,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牾,所以不免思绪深沉,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度的叹惋。虽然此词是豪放词典范,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境界扩大,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只能无可奈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为典型的外境雄伟、内境悲凉的词作。而入声韵的急促,突显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悲愤之情。
再以一首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原来《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是平声,调子相应也比较徐缓,而改押入声,使舒缓变为急促,哀婉变为凄厉,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恰切地表达了欲说无言、痛苦不堪的心境。全词没有一滴眼泪,然而却超过千万滴眼泪所表达的凄酸――那凄凄欲泪和难以言传的酸痛。前人评价叠字、齿音,给这首词增添的艺术魅力,但从声韵角度只注意这些,仍不免有失偏颇。那结舌不顺、欲说还休的入声字,也是使声情与词情完美结合的要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入声有自己的音响特点,诗词中大量运用入声韵表情达意,使诗词句读抑扬顿挫,更加突出诗词的思想内容,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但由于语言的变迁,读音的改变,入声塞音韵尾在民族共同语中的消失,声调调值的变化,使我们在鉴赏和阅读古诗词时,要么平仄不合,要么不押韵,诗词失去了韵律和节奏感,也就失去了诗词作用于人们听觉上的美感,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应该关注入声字、入声韵,尽量挖掘入声的声情作用,以便保留和传承这一独特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炼强:《词语声音的锤炼要注意哪些方面》、《语言学习百问》,《中等师范学校现代汉语知识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苏志武:《杜诗的用韵》,《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 赵宏:《浅谈汉语入声韵塞音尾消失的原因》,《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2、国庆到,我真诚的邀请你参加宴席,准备如下:饭是吉祥饭,吉祥如意;菜是五谷丰登,生活无忧;汤是芝麻汤圆,合家团圆;饮料是百事可乐,包你快乐。
3、烟花灿灿,映亮朗朗的天;桂花瓣瓣,迷乱深情的眼;问候声声,句句落在心坎;国庆好运临,人间喜事连。真心祝你,幸福双双至,快乐到永远!国庆节快乐!
4、欢度国庆,在这美好日子里,让我用最真挚的祝福伴您渡过。祝:万事大吉,心想事成!
5、今天是国庆节,他们都说今天应该是普天同庆的日子,可是我不管别人是否真的开心,我只希望您在看到我的信息后能开心
6、想你时往海边扔一粒石子,所以就有了沙滩;想你时对夜空许下心愿,所以就有了满天繁星;十一到了又想起了你,所以发条微信,祝你国庆快乐!
7、思念的衣裳,问候的菜肴,幸福的房子,快乐的车子,全部都送去给你,十一到了,希望你衣食住行都能够安排的妥当,长假每一天都过的开心,国庆快乐!
8、国庆又逢仲秋月圆,伟大祖国大好河山,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神州共奔富丽康庄!
9、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你,有你才有我,祝我亲爱的爸妈国庆快乐!身体健康!
10、十月里,风光好,人人没烦恼;国庆到,烟花俏,处处有欢笑;乐逍遥,愁事抛,福星高高照;好运抱,成功到,幸福永相靠;朋友情,难忘掉,感情更美好。国庆到,心情妙,愿你一生幸福体安康,家庭美满快乐绕!
11、五星红旗迎风飘,金秋十月迎国庆,祖国华诞笑开颜,举国同庆把喜传,手捧鲜花着盛装,高举美酒表祝愿,锣鼓喧天烟花绽,放声歌唱颂祖国,祝福祖国永富强,万寿无疆永不朽!
12、莺歌燕舞迎国庆,张灯结彩喜洋洋;花海如潮十里香,硕果累累堆满仓;四海同歌日日上,九州同欢人富强;借花献福慰好友,家和事兴福无疆。国庆快乐!
13、十一国庆已来到,祝福话儿身边绕;开心快乐不能少,温馨美满最重要;身体健康活到老,平安吉祥是个宝;幸福生活年年好,甜蜜日子步步高
14、日子折叠,折叠,再折叠,折叠成对你厚厚的思念;把关爱搅拌,搅拌,再搅拌,搅拌成香醇的情谊;把问候融化,融化,再融化,融化成节日盈盈的祝福:恭祝国庆佳节合家欢乐,幸福安康!
15、假期很长,对你的牵挂更长;假期很忙,对你的关怀更忙。外出旅行,愿你的心情舒畅;与友聚会,愿你的心情开朗。国庆长假,愿你开心度过!
16、国庆佳节将到,祝福提前报道。愿你加薪不加班,高兴又高薪。不发牢骚只发钱,不添烦恼只添福。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收祝福收到合不拢嘴!
17、这条短信酝酿于春天之初,萌芽于晨曦之露,成长于炎热之夏,成熟于初秋之夜,摘取于九月之末,于国庆之时,祝福于假期之间,快乐于无形之中。
18、转眼又是这个熟悉的国庆节,我的祝福分分秒秒,我的关心时时刻刻,就在你的身边!愿我的祝福随轻风飘送,顺着柔水漂流,直达你的心扉,温馨我们的友谊!
【论文摘要】:亡国之音的表达,使李煜与李清照后期的词具有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作为在中国古代文坛占有很高地位的两位词人,他们同样表达亡国之音,却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他们两人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作比较,可以更清晰地聆听李煜与李清照对亡国的叹息,更准确的了解当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个是把"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路山河"拱手送与他人的南唐后主。一个为身单体薄,经历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坚强女子。他们都同样经历过一段美好的生活时光,也同样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日子。他们都经历过亡国之难,他们通过词传递出的亡国之音必将更为深刻,更为被人们所关注。比较李煜与李清照的词在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方面的差异,感受两人的"亡国之音哀以思",聆听两位伟大词人的叹息。
一、思想内涵的比较
公元975年,宋军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次年,李煜被押解到汴梁,从此开始了阶下囚的生活。李煜这一时期的词,把自己作为抒情主人公和描写的对象,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感叹今日的悲愁苦况,发出悲凉的亡国之音。
(一)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
1.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首先主要是通过追怀故国表现出来的。他的词给人一种泪痕盈面,凄清、空廓、深沉的画面。如: "人生愁恨何能免? ……故国梦重回,觉来双泪垂!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① "不堪回首",道尽多少人世无常的悲慨和亡国之痛!
2.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许多通过"梦"来表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入宋后,李煜做的"梦"特别多,为了追忆一次次美好的梦境,他陆续写了四首小词,《望江梅》(二首)、《忆江南》和《望江南》。《忆江南》描写了梦中车水马龙、花月春风的繁华景象;《望江南》一连用了三个"泪"字,可谓泪水涟涟,是词人内心深处痛苦的表达。李煜通过梦境的描写使得饱含亡国悲情的词,句句感人肺腑,语语情真意切,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追忆之词虽美,虽悲,虽血,却会多少让我们感觉少了些什么。同样是亡国之音,李清照却有别一种思想内涵。
(二) 李清照词中的亡国之音
1. 表现形式。
(1) 表现在怀念故土思恋家乡上。"靖康之变"后,在30余年的漂泊、流浪的生活中,尝尽了寄人篱下的疾苦,对故乡、往夕的思念自然是难免的。如其南渡后的早期作品《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从上已节前起笔,以"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的词句写词人长夜难眠,思念家乡之苦。抒发作者失望、苦闷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她对故国家园的殷切怀念。再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词以芭蕉"阴满中庭"渲染浓阴的幽暗,衬托出了环境的凄凉。从听觉上点染了雨打芭蕉的寂寞冷清。词人以"北人"自称,道出了她怀念故土、不惯旅居的彷徨与悲切。
(2) 表现在悼念亡夫,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上。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的突然病逝使李清照颠沛流离的生活雪上加霜,与丈夫的生死相别使她这一时期的创作大一部分以悼念亡夫为内容。如其悼亡词《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词情凄绝,似有多少血泪在其中,令人不忍卒读。感情真挚深厚,动人肺腑。特别是尾句"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将鸿雁传书的典故用出了新意,对亡夫的那种深切思念的情感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表现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李清照的词表达亡国之音,充满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就比李煜的词,在思想上更为出色。她的词《永遇乐》,过今昔盛衰的对比,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她后期的词突破狭隘的个人世界,表现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这真正体现了博大的中国文化和向上的民族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社会意义。
亡国之君李煜追忆,流泪,悲出了血,而李清照却悲家愁国恨,表现出了对人民,国家的关注,使人肃然起敬!
转贴于
二、艺术特点的比较
(一) 词的语言风格的比较
1. 李煜词的语言隽永,表现力强。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说:"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艳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艳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2. 李清照词语言极具创造性。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在《声声慢》中,会词一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勾勒出作者悲伤欲绝的愁苦心情。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还是公认的具有音乐美的杰作,前人借白居易形容瑟瑟曲的语言来赞美它: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并非过誉之辞。
(二) 创作手法多样性的比较
从创作手法上来说,李煜后期的词善于运用工细的白描,鲜明的对比,悲欢的映衬来表达亡国之音。亡国后,他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亡国之恨、故国之思,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以及伤春悲秋来倾诉,一景一物,"触目柔肠断",字血声悲。
相对而言,李清照后期的词作表现手法就更加绚丽多彩,千姿百态。李清照经常运用铺叙的手法丰富人物形象,又能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感情。李清照的词还常用白描手法,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渲染环境,将景与情自然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亡国之音,更能感人肺腑,引起我们的共鸣。
李煜后期的词"无论就思想内容说,还是就艺术技巧说,都达到了小词的最高境界……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是凄清,而且是悲慨,不仅是沉着,而且是郁结,成为李煜词的最显著特征,成为李煜词的独特风格"。②李煜倾其一生的心血著词,并醉心、徜徉其间,以至误国、亡国。无怪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也"。③李煜在艺术风格上的独创,广为后世传诵。这也是他积极影响后来人创作的主要原因。
李清照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才女。她靠着自己敏锐细腻的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揭示出宋代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传递出了悲凉的亡国之音。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炽热爱国情怀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世界。她那正直、刚烈的人格魅力与其独辟蹊径的诗词艺术相得益彰。在那个只有男人吟风弄月的舞台上,是她填补了宋词的一处空白,他的词经受了历史长河的冲刷、久传不衰。
注释
① 李煜词. 《虞美人》.
② 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③ 张璋. 历代词话[M]. 郑州: 大象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2] 詹安泰. 《李璟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1982年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