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梅兰竹菊诗句

梅兰竹菊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梅兰竹菊诗句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1篇

梅 “四君子”之一的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笔者在画梅时,主要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独特个性。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映照梅花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充分表达出了寒梅怒放的精神和风骨,寄托了作者孤高傲岸的文人情怀,表露了他“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的高尚情操”。

兰 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的兰花,清香淡雅,气宇轩昂,临风摇曳,婀娜多姿,花开幽香清远,沁人肺腑。它那“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的高洁品质,为自己迎来了“空谷佳人”的美誉。孔子也称之为王者之香。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止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因此我们画兰花时,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画家,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竹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画竹,咏竹,爱竹成癖,平日可以说是无竹不居。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其中《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竹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是种坚强的植物,有君子之称,一生中仅开一次花。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受名家启发笔者所绘的“风竹迎春”,画面绘有许多叶似剑鞘的竹子,枝繁叶茂,连片成海。它们有的如绿珠坠地,有的又如翠云接天,那千姿百态的竹海里,竹叶婆娑起舞,摇曳万里。置身于竹海,处处饱含着竹的清香。其情其景其幽香,无不使人陶醉。通过多年对画竹的了解和钻研,得知竹入画,大约和兰花相同,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此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服,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菊 别名:菊华、秋菊、九华、黄花、帝女花、笑靥金、节花。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2篇

吴海燕

孔子曾说过“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的话,《中庸》标举:“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我认为其实质就是追求中庸之道。

中庸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之相类似,平衡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也要一分为二来看。

如果平衡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身心的和谐,为人处事的刚柔相济、张弛有度,等等,这无疑是好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诉说的是自然的穷通之理。我也相信,生活中的得失遵循能量守恒的法则,一扇门关闭了,另一扇窗会为你打开,所以,人应该有乐观的心态,去拥抱生活的苦乐,构筑自己内心的平和。

但如果平衡指的是平均主义、随波逐流、对抗与制衡、无原则地寻求心理补偿、等等,则未必可取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固然是明哲之言,但实践起来又何其难哉!古今之事,就一时一地而言,通常“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所以,该有立场的时候就应该有立场,改拿态度的时候就必须拿态度。

大自然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能给我们无穷的启示。如果说平衡代表着总体的天道原则,代表着和谐的终极结果,那么,追求平衡是值得鼓励与提倡的。但是,在微观具体的层面,从来不乏极端或偏颇的存在。有时候,事物正以其极端、极致的形态彰显着价值,人也是如此。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松柏,以及后来的梅兰竹菊之所以能成为草木中的君子,是因为其自身的特异禀赋,也是人们把自己的理想和心志投射在其中的结果,可见不畏严寒、特立独行、坚持操守一直是我们民族所看重的品质。

人世间,屈原为了追求他的美政理想,“虽九死其尤未悔”;孟郊因为苦吟,“心与身为愁”;谭嗣同为了变法维新,舍生取义;陈天华为了唤醒同胞,蹈海自杀……这些执着也是足以令人为之动容的!

平衡不是唯一的真理,获得平衡的途径也从来不是单一的。不是有诗句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吗?世间万物,包括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对峙的两极相生相克,以此为平衡,又或者平衡正是在两级之间跳跃而达成的。

【点评】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3篇

中国绘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形成了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独有的形式。我们该从哪里入手才能了解一幅作品真正的含义和艺术家要表达的情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我觉得要欣赏读懂一幅作品应从感受画中的意境开始。

中国艺术的意境都是与作者的紧密相联的。意境之说,是指在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相互转化中呈现出的情景并存、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义的至高境界。表现在作品中就是画家通过所描绘的景物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使欣赏者由此产生联想和共鸣,犹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和升华。

可是在现实的绘画创作中每个艺术家的精神境界、才气、学识的高低不同,也就决定了他对于表现对象美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大有差异。所以我们还要掌握几点意境的表达方法,才能真正的感受艺术家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欣赏的目的。

第一,中国绘画的意境是“虚实相生”。

中国画中的虚实,是一种意境和气韵的表现。笪重光说:“空本图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毕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成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种虚实的表现方法,就是用画家创作的画面以一个引子的方式引着你,联想到画面以外存在于你脑海里的景象。说到这种方法不得不提的当属齐白石老人。在白石老人90岁的时候,作家老舍要求他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意画一幅画。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要在纸上画出“十里蛙声”,的确是难题。但是老人不出几天就交卷了,作品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一泓溪水从山涧乱石中奔泻而出,水里游动着几只蝌蚪,高处耸立着几笔远山。乱石、山涧、远山构成了深远的意境,看起来何止是“十里”!。另外生物知识告诉我们:蛙声是青蛙求偶之声,没有蛙声,也不会有蝌蚪。水里既有蝌蚪游动,山涧中岂无“蛙声”?通过这一系列的暗示我们不难在脑海里形成一幅画面中没有的景象。从而达到他创作的真正意境。只画蝌蚪不画蛙,十里之外,自有蛙声一片,无中生有,虚中生实,景中生意,物中生情,画面中体现了深邃的意境。

第二,中国绘画的意境是“似与不似”。

石涛说:“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似。”这“不似之似”便是在总结前人关心形神关系的美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而成为中国画家遵循的法则。中国画不仅有形,而且含有意。“不似是手段,目的在“似”。晃以道对苏轼的转语中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即在掌握形似之后的一种“意象变形”。这种变形意在抒情和表现人生,目的是“神似”、“传情”所以黄宾虹说:“不似之似,仍为真似”,中国画家正把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意境”的感觉是抽象的,“意境”又往往是一种从有形到无形之形。中国水墨画中“空白”的发展,是无形,是从意境中诞生。这种无形,不管是天、地、海、水、云、烟,或荒漠,或白雪皑皑,它给人想象的是情境,而不是它的具体形象。所以有画家不着笔墨、虚白空间的艺术手法,而欣赏者却能在情景交融中产生共鸣,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第三,中国画的意境是“借物抒情”。

在画中,画家常以梅兰竹菊等植物或各种动物入画,其实在这里,画家对事物的表现是次要的,而表达自身的情绪才是重点。很多自然形象都被文人墨客赋予了理想的品格和情操。例如:梅的高洁、竹的坚贞、兰的静逸、菊的孤傲。像郑板桥以画竹著称,他画出的竹就是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他的《丛竹图》画一丛墨竹,老干新篁,浓淡相间,重叠错落,劲拔挺秀。,生动地反映了画家关心民众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徐渭的《墨葡萄》,画面中画了一枝葡萄,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披离乱而富有气势。枝条上悬挂着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画面上相互交织的线条,柔中见刚,瘦劲有力。这些线条体现了画家内心的不安和刚正不阿的性格。作者把他在现实中的看到的具象的东西,在头脑中经过变形、加工、变成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形状,来寄托自己的情意,从而也就是作品的诞生。”就像画家倪云林说的那样“其画竹不管似芦似麻,只是抒发胸中逸气。”看来无论画什么事物其外形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事物的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

第四,中国画的意境是“画中有诗”。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人画;意境;留白;古典园林美

文人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佼佼者。最早提出文人画概念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后又经苏轼倡导,“细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细观其画,画中有诗”,把诗和画联系了起来。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曾形容: “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早期主要是对封建士大夫的绘画作品的称呼,待到后期我国文人画发展成为一个派别之后,主要用来特指宋元时期,由于在社会性的隐逸风气和禅宗、老庄哲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绘画所发生重大的变革,山水画创作由客体再现向主观表意的绘画形式。这类绘画题材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等,讲求绘画的意向特征、意境的构造及笔墨情趣等。

园林美从概念上主要指通过物质实体表现出来的人化生态环境美,包括了自然美部分和社会美部分。园林美和文人画的绘画形式在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特征:即都是按照美的规律和某种审美观念对现实美进行提炼升华而再创造得出的产物,与创作者的个体文化素养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时代特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文人画与古典园林宏观上的共同点又主要体现在都是集东方古代哲学、美学、文学、诗词、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于一身的艺术。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不同表现形态方面探讨两者的艺术结合点:

1. 结构形式静动结合的韵律感

中国文人画的构图形式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而是采用了散点透视的表现形式,观察点不固定,凡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画面。这种横向多点式的观察,将多个画面展示在一个动态过程里,文人画的绘画形式上存在着静中有动的韵律感。园林就其自身来说是一种动的艺术,自由、闲散、宽松的心理状态往往最能感受外界美的信息,可以说园林就是通过统筹静动变化使人领略美的。我们常形容苏州园林“步移景异”、“曲径通幽”,也恰恰体现了园林空间内在静动结合的自然秩序。园林通过布景的虚实、疏密、色彩、光影和形象上的变化,从而营造动的气势,这种组成空间的生动韵律和章法能赐予园林生气与韵律感。

正是文人画和园林美中分别所营造出来的结构形式与静动结合的韵律感产生了灵动、多变的节奏感和生命力,同时也体现出了绘画及古典园林美中的艺术结合点。

2. 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

文人画的程式是一套由历代画家从大自然中提练出来,经过艺术总结提炼的相对稳定的规范性艺术语言,借由画中意境表达个人思想感情。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可以看出,画家会通过多采集素材,多观察事物,将自然美进行主观提炼后,再将所产生的创作灵感和意境展现于作品当中。文人画中的自然美到艺术美的过度是通过观察、产生理念、运势动笔、提炼表现的一个完整过程。

园林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形成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设计师将自然作为载体,因地制宜,使得园林充满大自然的生气,这是园林设计中自然美的体现。虽然园林有着山水地形美,但这种自然美是通过设计师的加工,效仿自然而成,同中国文人画一样通过了艺术加工。这种再创造的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结合在古典园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3. 人格要素在文人画和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文人画强调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强调画家的个性。他们大多有着闲逸恣情、自洁自爱的人格类型,将自己的情、意、趣都融入到了山水竹石等景物中,体现其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的处世之态。古典园林设计中有着相同的人格要素的体现,往往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清幽,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竹推崇备致,扬州的个园就是一座竹的世界,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个园园主“竹”,遂取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诗句,故名“个园”,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得以体现。

4. “留白”的形式美体现

留白是指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中国文人画中的水墨留白,体现了磅礴之气,提供了虚实对比的视觉效果。这种背景运用的虚白处理手法,表现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使画面更简练,主体形象更鲜明突出。我国古典园林美中也存在着“留白”,即布景时的疏、视线的放、水景的蜿蜒曲折等等,都会留下想象的空间。只有恰当地空出“白”来,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才能在品鉴的过程中驰骋想象。

结语:

通过以上几方面,文人画绘画形式和中国古典园林美的结合点的探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园林这样一种艺术作品,应当如同绘画作品一样,都需承担一种使命,并激发人们尊崇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两种艺术作品的美对人类的心灵、性格的启迪和影响是相似的,结合我国人文画中的绘画形式美,丰富了园林美艺术体系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寿勤泽. 中国文人画思想史探源 以北宋蜀学为中心[J]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 2009.10

[2]赵思毅,张赟. 中国文人画与文人写意园林[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2006

[3]彭修银. 墨戏与逍遥 中国文人画美学传统[M] 北京:文津出版社 , 1995

[4]张书珩,张勇主. 中国文人画绘画艺术[J]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 2005.12

[5]金学智. 中国园林美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5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5篇

笔者到大陆旅游时,在艺品店或奇石市场时常会看到石,听石友说能拥有一颗石是一件很称心的事,因为是国人最爱的花之一,因为具有色美而不娇、傲霜雪而不屈及花瓣姿态优雅的特性。

一见到石的石友一定会联想起中国赏石的鼻祖陶渊明《饮酒》里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叙述陶渊明陶醉自然的乐趣,展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呈现他的人格高洁、爱好自然、不慕名利的人格,这种人格正是玩赏雅石者最崇尚的境界,所以石是中国很有特色的观赏石之一。

石的名称由来

石是指在黑色石面上呈现白色的纹路,其形姿神似岩石组成的瓣,因为石头内有自然形成的白色状结晶体,因此而得名。

也有人认为石是指因含有矿物与岩石而呈现形态各异的,因其质地坚硬,外表呈青灰色,里面有天然形成的白色形结晶体,看上去很像自然的图案,犹如盛开怒放的白菊,故而得名。

其实,石的花瓣分别由呈针状、纤维状、柱状的矿物组成,排列成放射状所形成的型态,所以石花瓣中心才由近似圆形的黑色燧石构成花蕊,神似天工制作之怒放盛开的,花形完整,花瓣层次丰富,故而得名。

石的传说与考古地质资料

石的传说与奇谈很多,一说玉皇大帝的七位仙女结伴下凡间,忽闻天门暮鼓催其归天庭,怅然中她们留花为记,欲重游人间,从此漫生石壁之中。落在石面的沉积河底,久而久之变成了今天的石。另外还有一种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有对倾心相爱的恋人石坚和,他们不离不弃,至死都不愿分开,最后双双化成了今天的石。

据考古发现,大约在两亿年前,石的故乡还是一片大海,后来由于地球变迁,进入了海退期,地表低洼地方积存的海水不断蒸发,海水中的硫酸锶盐的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晶体,并逐渐依附在燧石核心周围,同时随水中的泥质沉积下来,散布在泥灰岩层中,经过两亿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石。

而中国地质研究资料表明,石属浅海沉积生成,产生在海退环境中,距今有两亿多年的二叠纪下统栖霞灰岩段,赋存于下二叠统栖霞组上部的泥灰岩与钙镁质页岩中。主要由天青石(SrSO4)和微量方解石与石英矿物集合体组成白色花瓣和白色花蕊,呈放射状分布。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和玉髓(石英),有的含菱锶矿及天青石。

其中“”部分的“花蕊”是晶粒状矿物的集合体,“花瓣”则由一个个菱面体晶体形态紧挨或断续连接所产生。经化验石没有放射性元素,硒、锶、铁、钙含量较高。

石的产地与成分

石分布全国各地,例如湖南、湖北石的主要成分为天青石矿物,广西、贵州石则以电气石、方解石矿物为主,柳州石以黄铁矿为主,云南石以玄武岩的斜长石为主,北京石却以红柱石矿物为主要组成物,新疆的石由锂蓝闪石形成等等,笔者相信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石友与地质研究者将来会发现更新奇的石。

以下是由各地石友提供的石数据简介:

1、中国最有名的石是湖南浏阳出产的,花形酷似异彩纷呈的秋菊,花色为乳白色,纹理清晰、界线分明、神态逼真、玉洁晶莹、蔚为奇观。此地的石由天青石或方解石矿物组成花瓣,花瓣中心由近似圆形的燧石构成花蕊,整体神似怒放盛开的,颇负盛名。

根据《浏阳县志》记载:约在清乾隆年间,浏阳永和镇的欧锡藩偶然发现了石,并取石雕砚,一时传为奇物。石质地细腻,花态逼真,白色晶莹的,陪衬黑色基质岩石的底色,黑白分明,古色古香,充分展现了自然造化的神奇。再若以精工雕琢成工艺品,更是锦上添花,精美绝伦。

2、北京红柱石产于北京西山和房山,存在于红柱石岩中,属于变质岩。该石花瓣由束状和放射状灰白色红柱石矿物组成,质地灰黑,松疏。

3、徐州螺旋石产于徐州市铜山,石质细腻,石上有明显的图案,呈圆形,有左旋和右旋之分。色彩有红紫色和青灰色两种,有的花瓣宛如浪花,是石中的后起之秀。

4、湖北宣恩火燧石石,基底紫蓝,十分奇特,质硬且细腻,听说它冬显微湿,夏凉彻骨,哈气成雾,转而聚为水珠,又石中生花,色若堆雪,形同嫩菊,日丽则泽艳,时阴而色暗。

5、河北兴隆流纹石是一种特殊的流纹岩,其外观与普通流纹岩无异,仔细观察会发现岩石上刻有许多清晰的花纹,宛如深秋盛开的,十分惹人喜爱。这种是长石的晶体和一些含铁和镁的矿物集聚在一起,加上岩浆流动而使晶体形成悬滴,当它们凝聚后,便形成放射性花状。

6、陕西石的花朵只有3~4cm,分布密集且均匀,在一平米的面积上有一百多朵。花朵呈圆形,有白色和灰白色,花瓣为单层对称分布,周围为黑色和灰色泥质灰岩,花朵排列有序,大部分与岩层层理一致。据专家研究,这是古树之花朵落于沉积层中固结而成,可能是一种古生物菊石。

7、广东河源石,是一种生活在古代海底的软件动物,类似现代的螺样生物,它呈螺旋状的壳印在海底泥上形成美丽的螺旋形图案,可能也是一种古生物菊石。

石的历史

1、中国最早被发现的石是浏阳地区的,采集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当时被雕成石砚、笔架、笔筒、茶具、花瓶等工艺品,,受到广大收藏家的喜爱。

2、湖北石产于恩施地区,又称三峡石,最早于1987年在宣恩长潭河被发现,之后恩施地区的县市都有出露。湖北石分布广,蕴藏量大,现已大量开采及利用,是中国石的重要产地之一。

3、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戴清升的作品“映雪的花瓶”梅兰竹菊的屏风参展,并获得了“稀世珍品金奖”,目前被保存在联合国博物馆。

4、1959年,湖南省浏阳将一尊题名为“菊魁”的巨型立体雕件石菊假山送给了人民大会堂。

5、1997年及1999年,香港、时,浏阳将两件石雕分别送给香港、澳门特区政府。

6、2005年,宋楚瑜到湖南访问时,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将石工艺品“岁岁平安”送给他做留念。

7、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一块来自湘西的名为“桃花源里”的巨型石工艺品在湖南馆展出。

石的鉴赏与收藏

石优雅高贵,令人赏心悦目,加上石质细腻,软硬适中,适合作为雅石观赏和雕琢成工艺品,是两岸石友钟爱的石种。

石的颜色绚丽多姿,造型惟妙惟肖,有些连花心、花蕊都清晰可见,实在是大自然奉献给石友的神奇瑰宝。

石的纹路黑白分明,白色构成千姿百态的花形,黑色则为背景。的纹路由花蕊和花瓣两部分组成,且以花蕊为中心,向三度空间作放射状排列,花型千姿百态,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石的鉴赏要求花瓣和纹路美丽清晰,直径宜大不宜小,基底分布宜错落有致、恰到好处,质地要求细腻牢固、无纹无裂。

有位石友将花瓣按其完整程度分为三种:

1、有花蕊、花瓣的石是上品,花瓣向四周散开呈放射状,形态多样,有蝴蝶状、绣球状、凤尾状等,花蕊呈圆形,位于花瓣中心。

2、有花瓣无花蕊的石也很好看,但不如完整花形者完美,其特点与前者相同。

3、无花形的石为下品,呈脉状、不规则状、星点状等散落在基底上。

至于如何辨别石的真假,请参考菊艺斋石友给出的几点建议:

1、由于出自天然环境下的完整石已经绝迹,一些人便利用人们崇尚自然的心理,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将真正的石加以改变,或改变花色或改变花形,不一而足。当然石也和一样有多种颜色,但一般来说,用化学方法改变过的易碎易损。

2、 使用一些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材质疏松的石材加固,但一般只加固了表面,用低劣的材料冒充了上等材料。

3、 利用人们仰慕石而又不懂石的心理,用其它的石花哄骗顾客。一般来说,其它的石花形状不像,花瓣倒是更像树叶,人工痕迹较强,从背面也看不出花瓣的延伸部分。甚至有的石花全部都是人工雕琢而成的。

4、有的石材或者本身有缺陷,就用漆或其它的颜料加以涂抹,掩盖其缺陷。一般使用的是黑色和灰色的颜料或漆,然后再加清漆。顾客可以根据其色泽是否自然天成加以判别。

5、将真正的石嫁接在其它石材或者同质石材上,这种情况仔细观察就可辨别。虽然形成石的基材可能有多种,但两种或多种基材的相邻线肯定不会整齐划一,中间也不会另有胶质。

6、 石的花心是石的灵魂。石上的如没有花心或者花心是另外加上去的,其艺术性和价值都会大打折扣,因此,无花心或另加花心的石都只能算次等品。无心,一眼即可看出,虽然有的无花心仍然非常漂亮,但还是算有缺陷;另外加上去的花心,其材质一般是和花瓣大不一样的,颜色也会有显著的差异,其形状也不太自然,仔细看也可辨别出来。

7、真正的石中心一般应有一个和花瓣基本同色的晶石,花瓣从中心晶石向四面八方呈放射状分布,所以,如石材不厚,从背面也应该可以看出花瓣的延伸部分。从理论上说,如石材为圆体,则从任意方面打磨,都应该可以显现出一朵完整的。上等的石必须是基材紧密、坚硬,完整无缺、清晰动人,整石色泽自然,具有尽量少的人工介入。

石像一样,花蕊有单蕊、双蕊、三蕊和无蕊之分,有类似竹叶菊、绣球龙葵菊、蒲叶菊和金钱菊等花型。雕琢艺人利用石的这些特点,精工雕琢,理出花瓣,添枝加叶,浮雕成丛丛。除了图形之外,石的图案亦如蝴蝶般飞舞,黑色的背景下,蝴蝶翩然飞舞,很是漂亮。小的石大多磨成项链等饰品,大型石则为观赏用,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结 论

在台湾也有石,又称玉,产于花莲、台东海岸与三峡山区,形成原因主要是几千万年前珊瑚受到碳酸钙的填入,又经高温和高压,因玉髓化作用而呈现白色、灰色、黄色等,其形多呈现花瓣而得名,大多雕刻成戒面、玉坠等饰品。假如大陆石友有机会到台湾旅游,可以到玉市场、艺品店选购玉当作纪念。

有石友问石是不是的植物化石,笔者回答不全是。因为植物的花朵是很柔软的,在保存化石时不可能呈立体模样,而且石面上会有叶或茎的干纤维残留。

笔者认为石形状千姿百态、十分美丽,矿物形成的石比化石的菊石更加绚丽多姿,但是经过百年的开采,原石资源日益枯竭,质量下降,花的密度、硬度、质感和纯净度都比以前差很多,价格也越来越高。

笔者建议爱石人士到内地名山大川旅游时,应多跑艺品店和奇石市场、街边小石摊,看看有没有喜爱的石,假如价格合理,可以带几颗回家欣赏。笔者的几块姿态各异的石都是旅游过程中意外获得的宝贝。

参考书目:

1、台湾雅石文史工作室 http://tw .m yblog. /jw !_ Ktn5HGUHxtvtLs1q7Ty

2、中国岩石矿物网

3、互动百科 w w w /w iki/石

相关期刊更多

环境与生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电影新作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