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语

国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国语》 春秋战国时代 “国别体”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不同寻常的年代,在这短暂的几百年中,中国历史不仅在政治、经济上经历着深刻的变迁,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批巨著。《国语》正是这一重要时期在史学领域的一部名著。《国语》编者在处理各国史料时,没有局限于以前各诸侯国自行记录国史的传统,而是创造性地把各国所记国史(百国春秋)与记言体史料(“语”体史书)汇合编排在一起,只是不像《左传》采用了编年方式,而是先按国分类,然后在一国之内再按年代前后进行编次组织。这是史学史上的一个巨大贡献。但是,为什么《国语》会采取“国别体”这种分国叙事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国语》的内容和形式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历来并没有多少人给予应有的关注。

现代大多数史学家都认为《国语》中较多地保留了春秋时期各国史料的原始面貌,也就是说,《国语》在一定程度上是各国史料记载的荟萃,这也许是它为什么是分国编列的初始原因。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国语》之所以分国编纂,应该是中国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史学兴起的先秦时期,一直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说法。《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词,事为《春秋》,言为《尚书》。”[1]不过,既是“古之王者”,则说明适用范围并不普遍。这种较为严格的史官制度的设立,极有可能是仅仅局限在作为最高统治层的王室之中。各诸侯虽也可能设有史职,但制度并不完善。这可从古今史书记录作推断。以现今所留存史料来看,诸侯记事记言较为详细者,上限大都只能追溯至西周末和东周初。以《史记》为例,其所记周代诸侯,除开国功臣之外,鲁史自隐公始(因袭《左传》)、吴自吴王寿梦、齐自周宣王初立、燕自齐桓公救燕、卫自卫武公、宋自宣公、晋自封曲沃桓叔、楚自楚武王、郑自郑桓公开始详述。反观周王室,从武王伐纣建周始至西周,基本上都是一部连续的记录。如果说司马迁的记录可能因为秦火之余,史料搜集残缺不全,那么我们还可以直接从古书所遗留的痕迹来进行探究。西晋时,曾经出土了一部著名的史书《竹书纪年》,应该是未经秦火,而且是司马迁也未参考的古书,此书成于战国魏襄王时期,是诸侯之一魏王史官所作,理论上所录之晋魏先祖史应较为详细,然而书中对晋国国史的记录竟然也是自东周始。

因此,有理由认为,各国史官都是从西周末东周初某一个时期开始各自“国史”的较为完整的记录,而记录的内容也是仿效周王室的方式。而事实上,在这一时期,由于周王室政治败坏,对诸侯的控制能力逐渐衰弱,各诸侯乘势发展壮大,甚而至于反制周王。我国的史学历来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各国争霸过程的此起彼伏、争霸分布地域的空前广泛也使得史官记述的内容不再限定于王事的范围,而是开始以各诸侯国为中心,甚至在纪年方式上也不再以周王朝纪年为标准,而改以各国国君的即位年限为正。清代学者孙诒让曾考证孔子删编《春秋》时读过一百二十国春秋,《墨子明鬼篇》也说:“吾见百国春秋。”[2]这所谓的“百国春秋”也自然是只有这时才会出现。所以,《国语》没有用《尚书》由古至今一脉相承的形式,而采用令时人耳目一新的以“国”分类的体例,实际上是此时各国史官制度开始完善、史事记录开始系统完整,甚至发展到其丰富性和重要性已渐渐可与周王室并驾齐驱的一种文献上的表现。

“国别体”,顾名思义,这类史书应该是在一定的体例要求下,对全书所记叙之人物、事件、制度等史料按照其所发生之国家、地域区分开来,分国叙事,国与国之间并没有上下之分。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古今史学界都认为是《国语》。但是,如果真正使用以上所用的标准来衡量,则《国语》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完全符合上述条件。不过,这种分类却并不像后世完全意义上的国别体史书如《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等所采用的方式,“不附正朔,自相君长”,[3]而是正如白寿彝先生所指出的,是有其深刻内涵的。白先生认为《国语》的编次是依循两个原则:一是以周王朝为中心,按周与各诸侯国的关系远近以及华夷之分来安排;二是以各国兴起的先后为顺序。[4]所以《国语》首列《周语》,然后是鲁、齐,因为两国分别是对周王朝建国立有殊勋的周公(封给其长子伯禽)和姜尚的封国;其后晋、郑,因为“周之东迁,晋郑是依”,两国为平王东迁立有大功;再后是楚、吴、越三个蛮夷之国,按称霸先后为序。

《国语》编者对《周语》内容的处理与其余七语有很大的不同。《周语》所收录的材料基本上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有关显现天子的权利以及与治理天下相关之大事。《周语》中用大量内容体现了天子地位的重要和不可僭越,如在“襄王拒晋文公请隧”中,周襄王以礼法为辞,明确指出天子和诸侯之间有“死生之服物采章”的不同。又如通过两位内史之口指出晋文公遵从上下之礼,“迎王命敬,奉礼义成”,所以必创霸业,而晋惠公不敬天子,执礼不恭,因此“必无后”。此外,《周语》中有许多材料都体现了天子所拥有的特权。二是与诸侯相关之事。《周语》中对诸侯国事、君主和大臣的论断评述比比皆是。比如国事方面,《单襄公论陈必亡》一文通过“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声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来论证“陈侯不有咎,国必亡”;君主方面,《内史过论神》一文通过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离民怒神而求利焉”指出“虢必亡矣”,上文谈到的晋文公和晋惠公也是两例;大臣方面,有刘康公以礼为依据对鲁国诸大夫的评价,有王孙说以德义为凭对鲁国叔孙侨如和仲孙蔑作出的赏赐建议,等等。另有一部分内容是体现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如王室在诸侯即位后对其的册命(晋文、晋惠)、在诸侯中任命诸侯之长(鲁孝公)、诸侯国土中有神异之事天子要派使臣去祭献等。除此之外,仅仅记载周王室内部事务,与天下、诸侯无关的内容甚少。

而另外七语所收录的内容与《周语》相比则明显缩窄,有的甚至局限在一个极小的范围之内。它们在内容的选取上,基本上以本国国政家事为主,即使牵扯到别国之事,多数情况下也是战争、外交往来的记录,而且仍以本国为中心。以《鲁语》为例,《鲁语》上下三十七条,其中最多一项为鲁大夫公父文伯之母的事迹记录,共有八条,皆是为了颂扬这位女性的守礼美德。此外,有关叔孙穆子之事迹五条,孔子四条,展禽、臧文仲、里革各三条,荣成伯、曹刿各两条,另有子叔声伯、子服惠伯、子服景伯、季文子、季桓子、匠师各一条,余下的一条谈到的是鲁文公扩建宫室不成之事,目的也是为了记录两位大夫的行为,全部《鲁语》几乎完全成为了鲁国大夫们的纪事略。其中与鲁国之外诸侯相关的部分,有谈及鲁国如何应对外来侵略(“曹刿问战”和“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等),有记录以何种外交行为为鲁国谋求国家利益(“臧文仲请赏重馆人”和“襄公如楚”等),这方面内容也完全应归属于鲁国自身内政。由上可知《鲁语》和上文所谈《周语》在所关注的主题上的差别之大。再看其余几部的内容。《齐语》不必说,通篇论述的是管仲如何通过富国强兵之术使齐桓公成就霸业,中心是管仲的政策谋略。《晋语》的内容与天下大势关系较大,因晋是大国,而且长期称霸,在某些方面也可说取代了周王朝,然而即便如此,通观《晋语》全文,其中心仍在于晋国内部事务,除去一部分必然牵扯到外国的战争和外交言行之外,几乎全然和外界不相关。《郑语》所录内容是史伯为郑国所制定的发展策略。《楚语》上下也多为楚国大夫们的行事描述。《吴语》和《越语上》加在一起等于只写了一件事――越国的重振和灭吴的过程。而《越语下》则可以被看作是越国大臣范蠡的功劳簿。

此外,从全书整体内容来看,作者对言论和行为上有尊周倾向的人物是持有较为明显的褒扬态度的,反之亦然。在《国语》中,齐桓公称霸的过程被总结为“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公元前636年,周襄王为躲避王室祸乱,逃往郑国,并向晋国求助。晋大夫狐偃建议晋文公抓住这个大好机会,把它作为成就霸业的重要一步,并且点明:“不能宗人(指尊奉周天子),人将焉依?”书中还有多处谈及上下尊卑之礼不可逾越。邵公以其子取代宣王以换取宣王性命的理由即是“夫事君者险而不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周襄王说:“夫政自上下者也,上作政,而下行之不逆,故上下无怨。”赵宣子伐宋是因为“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明训也。今宋人弑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则也,天必诛焉。晋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这方面的事例在《国语》中是很常见的。由上可见,《国语》是采取以周统领全局,而以诸侯国分列详述天下大事的编排方法,这对中国后世史书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国语》编者所采取以国分列的编纂方式,首先切合了时代要求,对各国史料内容都加以收集,既沿袭了历史传统,对作为中央王朝代表的周王室的重要史事详细记载,并加以前因后果,描述了王室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和原因,又出于史家的历史责任,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作用的各诸侯国君臣的举止言谈也多方搜集,以求对这一时段的历史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但中国史家自古至今都深受正统礼治思想所左右,“上下尊卑不可更替”的观念很难转变,尽管《国语》编者已经看到周王朝的衰落不可避免,但仍然把周作为天下之主来看待,而且在全书中多处予以宣扬,并以此为标准来评价书中人物的言行,这一点也是我们不能忽视和否认的。

参考文献:

[1]班超.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毕沅校注.吴旭民标点.墨子・明鬼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国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语》;叙事结构;史传文学

《国语》虽然以记言为主,但是仍然有着一定的叙事结构。通过采用引进的叙事理论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国语》的叙事结构体现出双线并行的时空特点,详略失衡的元素特点以及一以贯之的因果照应的特点,其中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使得《国语》不仅仅带给我们史学上的价值更带给我们文学上的借鉴,对于我们文章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双线并行的时空结构

自从我国引进西方的叙事理论之后我们已经习惯上用这种理论来分析我们的作品的结构,希望这种结构理论能够在我们的作品中得到验证,希望这结构理论对于我们的文章的写作提供一丝的帮助,因此,让我们分析《国语》的叙事结构,找到《国语》隐藏的秘密。[1]

首先,《国语》是一部史学著作,因此根据结构理论来说,史学记录了历史长河中时间的流淌,因此《国语》的写作应该有着事件的线索,将这部书籍进行串联,我们将这种呈现时间特点的历史顺序编排的史书特点称为“时序法”。

例如,不论是《周语》、《鲁语》、《齐语》还是《晋语》、《郑语》、《吴语》,都是有着起始的时间也有着结束的时间,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记述历史事件的前进,这样就可以将整个历史的全部面貌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有助于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但是又不至于太过混乱,给了我们一个的思路,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研究历史,对于日后我们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历史不仅是纵向发展的,也是横向发展的。因此《国语》不仅仅记录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历史事件,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在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的地域中所进行的不同的历史事件,充分的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张力,促进我们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对于我们日后的文章深度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国语》的空间结构特点是分国进行记事的,这有利于向我们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现历史的张力以及厚度。《吴语》中主要记述的是越王勾践的故事,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勾践灭吴夫差自杀,是以第三者的角度,以及第一者的角度,展现越王勾践的传奇;然而《越语》中同样讲的是那段历史,但却是在范蠡的角度进行讲述的,既讲了越王勾践的残忍、寡恩,又讲了范蠡的明智与潇洒。因此从《吴语》、《越语》这两部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家之言,向我们彰显了《国语》的厚度。

因此,《国语》的这种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对于我们文章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我们解读《国语》有着重要的作用,向我们展现了《国语》的无穷魅力。

二、详略失衡的元素构成

我们的日常写作中讲究的便是详略得当,但是我们通过分析知道《国语》无疑是一部比较奇特的书籍,它的叙事结构并不是详略得当的,出现了明显的记言与叙事之间的失衡,成为《国语》的一大特点,《国语》最突出的是记言,叙事结构十分的简略,这就为我们展现了文章写作的另类叙事技巧。

例如,《周语上》“内史过论神”:[2]

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问与内史过曰:“是何故?固有之乎?”对曰:“有之。国……”

这篇短文围绕着“神降”这件事情讲述了褫国灭亡的结果,但是除了开头以及结尾的几句话带过,其中间的大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人物对话,最多的是内史过的言语。同样在《晋语》、《吴语》等文章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可见《国语》主要记录的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语言,所要着重表达的是人物语言所展现的思想,可见《国语》并不是一般只记录历史史实的书籍,它通过历史中的事件向我们传达一种作者的思想,这种写作方法对于日后我们文章的写作用着重要的作用,详略失衡的这种不对称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增添了无数的乐趣,《国语》叙事结构的神秘面纱再一次被我们揭开。

三、一以贯之的因果照应

《国语》中对于因果十分的看重,不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呈现了因果循环的规律。这种因果关系对于我们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因果照应方式在《吴语》、《郑语》等中都有着明显的痕迹。[3]

例如,《周语》中记载了周穆王到周敬王时期约500年的历史,其叙事结构一般都是由于国家的上层集团做了不符合礼仪德行之事,所有人都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是由于国君等不听从规劝,一意孤行,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国家的灭亡。这是比较能够一目了然的显性的因果照应的叙事结构,当然还有比较隐性的叙事结构。如《晋语》中的“寺人勃求见”,记载了晋文公的深明大义以及摒弃前嫌从而使得自己在一次危机事件中转危为安,这是一种隐性因果照应的记述。

结束语:《国语》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本文借助西方叙事理论对于其进行了叙事结构的分析,为我们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其三大叙事结构的特点以及复杂但清晰的网络结构,为日后我们的写作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国语》以史为鉴的境界对于我们当今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雪霞.从《国语》看我国早期散文的发展轨迹[J].贵州社会科学.20101(02):10-11.

国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艺术;记言;记事;民本;国别史;编年史

《国语》和《左传》在中学古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篇幅,选入课本的《国语》有《勾践灭吴》,《左传》有《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段于鄢》。现在从思想、艺术两个方面分析一下《国语》和《左传》的特点。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则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国语》和《左传》的作者究竟是何人,学者历来对此持有异说。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据此认为该书作者为春秋时期大约与孔子同时的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学者称之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并认为是左丘明为解释《春秋》一书而作。所以旧时传《国语》和《左传》为同一作者,《国语》为《春秋外传》,《左传》为《春秋内传》(见《汉书·律历志》)。《国语》和《左传》其记言记事多与《春秋》有联系,多有助于说明《春秋》两书与《春秋》虽有联系,但两书各自单行。内容上亦自成体系,各为一家,内外传一说显然有不妥之处。

相传两书作者同为左丘明,后世学者研究也众说纷纭,两书作者究竟为何人各持己见。现在一般认同的是两书作者实难确指,内容大多出于各国史官的记述,其中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这才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

《国语》始创国别史之体,此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记事时代大体为西周前期至春秋末期(约公元前967~前453)。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以鲁史为线索,按“《春秋》十二公”的顺序,依次编排。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772~前453年)。《左传》以年为纲,以事为目,纲举目张,网罗众事,塑造了形形的历史人物。全书有姓名可稽者,几近三千之众。其中形象较为鲜明,具有一定个性者为数不少。作者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动人形象。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二体》中,论“编年”、“纪传”二体为史家之圭臬,称《左传》和《史记》为“编年”、“纪传”之祖。

《国语》和《左传》的成书时间较为接近,记载的史事也大体属于同一时代,且内容上互有交错。有学者认为《左传》和《国语》是《春秋》的内、外传,虽有不妥之处,但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这两部书存在着某种一致性。

《国语》、《左传》的思想特点

《国语》较之《尚书》、《春秋》,思想上已有了一些新的特点,概括为“重民”、“尚礼”、“崇德”,这些思想倾向,基本上符合了儒家的主张或思想。

一、《国语》中宣扬民本思想,认为民为国之本,《周语中》明确指出:“王天下者必先诸民,然后庇焉,则能长利。”《周语上》记邵公谏厉王弭谤,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楚语上》则有“安民以为乐”。《鲁语上》记曹刿问战,提出“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这些都反映出“重民”的思想倾向。

二、“尚礼”的倾向在《国语》中也有突出体现,宣扬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节礼仪,其中还有不少“忠”、“信”、“仁”、“义”等道德观念的论述。例如,《晋语四》记宁庄子之言曰:“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可以看出其对“礼”的崇尚。

三、《国语》中“攘夷狄”的思想,意在排斥周王朝以外的其它民族,维护周王朝统治。同时也有关于天命神鬼、吉凶祸福预言的记述,反映了其落后、迷信的思想。被柳宗元在《非国语》中批驳为“诬”之说。

《左传》与《国语》相比较,其民本思想更加张扬、鲜明。

其一,《左传》明确表达民重于天,民重君轻,民为邦本,民为神之主的思想观点。“民本”思想比《国语》有显著进步,这与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宣扬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已基本一致了。例如,襄公十四年记中曰:“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其民本思想充分显示出来。

其二,《左传》重视民心之向背,在《曹刿论战》中记述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民心所向,则战无不胜。哀公元年记逢华之语曰:“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在《左传》中民心向背,不仅直接关系战争胜败,而且大而言之关乎国家兴亡。其鲜明的“民本”思想昭示统治者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失民心必失天下。其思想的进步性在《国语》之上。

《左传》中记述的史事重视民意、关注舆论,也体现了其民本思想。《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曰:“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襄公三十一年记子产不毁乡校,都强调了重视民意,关注舆论,体现民情,是以民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三,《左传》中反对改革,维护旧的礼制,又暴露了保守的一面。同时称道妖鬼神怪,宣扬迷信,这是其思想中的糟粕。

《国语》和《左传》杂有不少天命鬼神、祸福预言,占卜报应。推想一下,两书并非出于一人、一时,记述多来自宫廷史官传诵,也就不难理解其中落后、保守、迷信的一面。

《国语》和《左传》的艺术特点

《国语》包括243则长短不一的史实或故事,就艺术特点而言,其一是长于记言,记事的艺术性稍差。善于描写人物,记事也有一定的情节,记言详而不繁,记事略而不至于无。塑造了形形的政治人物。如《晋语》中的晋文公,《越语》中的勾践、《吴语》中的夫差,都塑造得个性鲜明、生动形象,这与其写作上的长于记言,善于刻画人物是分不开的。《国语》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就其某些篇章人物的个性塑造之形象丰满,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二,《国语》记言中展现的史实或故事情节,有不少进行了虚构和想象,往往在记言中加上一些风趣幽默、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这点是写作艺术上的创新,这点《左传》就有所不及。

其三,《国语》语言朴实平易,自然流畅,读来通俗易懂,用词不生僻,句式也接近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同时,客观地看又是其缺点,因此而少了文采。

《左传》以鲁史为线索,按鲁国十二位国君为顺序记事,共196845字,洋洋洒洒,历来备受推崇。刘知几赞其“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史通·载言》,是“叙事之最”。可见《左传》在散文写作艺术上确已成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左传》跨越史学、文学两个领域,其文学成就高于史学成就。

《左传》的最突出特点是长于记事,《左传》记事“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

首先,《左传》善于记叙事件,情节完整,层次分明。尤其是对战争的叙述有条不紊,笔法相当细腻。如《段于鄢》记叙郑庄公兄弟,母子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尔虞我诈的斗争。郑庄公的阴险狠毒,公叔段的愚昧张狂,姜氏的自私贪婪,颍考叔的醇厚机智,都刻画的惟妙惟肖。《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则刻画了一个勇救国难,能言善辨的爱国老臣的形象。

其次,描写战争生动、具体、形象。善于发掘战争发展线索,战前准备,战后评价,分析胜负原因,并注重从政治方面分析胜负原因。例如《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就是这一艺术手法的具体体现。

《左传》在刻画人物上,注重在历史事件中写人,在记人中表现历史事件,能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发展变化,从《段于鄢》中这点是不难看出的,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刻画出人物个性。《左传》善于记事、描写战争,体现出高超的叙事艺术。这与作者身处战乱之世,习于战事是分不开的。同是写齐鲁长勺之战,《国语》和《左传》都有大体相同的记述,《左传》所记则精练、完整、细致、传神。

《左传》艺术上又一突出特点是工于记言,且较之以记言为主的《国语》更富文采。春秋时期列国外交空前繁荣,行人聘问讲究外交辞令。这些外交辞令经《左传》采录后精心提炼,都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左传》和《国语》之比较

一、《左传》和《国语》其成书都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左传》成书比《国语》稍晚一些。

二、从编排体例上看,《国语》是国别史,《左传》则是编年史,其体例不同。《国语》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左传》则以鲁国十二国君为序记事,取材及范围比《国语》广得多。

三、从思想倾向来看,《国语》、《左传》都宣扬“民本”思想。两书所讲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大致相同,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思想主张。

四、从写作上看,《国语》侧重记言,则多记教诲之语。《左传》侧重记事,则多叙列国之事。其目的虽都在善善恶恶,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但《国语》显然按照某种明确的说教意图,对史实作过一番选择,而从中引出某种教诲的言论,富于政治色彩。

五、从艺术性来看,《国语》语言朴实平易,读来通俗易懂,这点既是其优点,同时也因此而缺少了文采。《左传》文辞简约,修辞精美,笔法细腻。其艺术性远比《国语》高得多。文学上的成就高于史学成就,被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称为“叙事之最”。——刘知几《史通》。

六、同时,也应该指出,两书有不乏糟粕之处。《国语》中杂有不少关于天命神鬼、祸福预言的记述,不厌其烦。《左传》对妖鬼、神怪、占卜、报应之事,屡屡称道。这些都无疑是《国语》、《左传》落后、迷信思想的反映。因为两书都出自于大致相同年代的宫廷史官,其经历境遇也许决定了他们无怪乎要对此类神鬼之事津津乐道了。但这也不会影响《国语》、《左传》史学及文学方面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先秦两汉散文专题》韩兆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作品选》韩兆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3]《古文观止》中华书局出版社

国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待遇法;主体;客体;听者

【中图分类号】H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128―2.5

待遇法就是用语言抬高或者降低某个对象的一种交际方法,即用语言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纵向的身份关系和横向的亲属程度的方法,它也被称之为“尊敬法”、“尊待法”、“尊卑法”等。我们一般情况下把尊敬法大致分为主体待遇法、听者待遇法、客体待遇法。其中,主体待遇法和听者待遇法的表现方式为有规则性的用言的活用现象,属于语法范畴变化;相反,通过特殊词汇表现尊敬程度的客体待遇法则不属于语法范畴的变化。

一、主体待遇法

主体待遇法是话者用语言的表述来抬高或降低句子主体的身份的一种表达方法,它也被称为“主体敬语法”、“主体抬高法”等。主体敬语法分为尊敬和非尊敬两个体系。

(一)实现方法

1.添加尊敬元素 “-시/으시”,例如:

(1)동생이 학교에 간다.

(2)형은 대학생이 되시었다.

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尊敬主体的情况下,对应在谓语的词干上插入“-시/으시”来做呼应。反过来,不尊敬主语的时候,不需添加任何元素来进行修饰,也就是所说的无标志表现。

2.添加表尊敬的主格助词 “께서”和词缀 “님”来进行表达。

(3)어머니(님)께서 시장에 가셨다.

从尊敬的类型上看,例(2)、(3)为直接尊敬法。

3.利用特殊词汇来实现。

(4)그 분은 머리가 하얗게 세셨다.

(5)할아버지는 수염이 많으시다.

(6)선생님은 안경이 크시다.

(二)充当主语

(7)어어니,선생님께서 오십니다.

(8)선생님,선생님도 그 애기를 좋아하시는군요.

充当句子的主语情况,如例(7)所示主语既不是话者也不是听者,而是第三者。 如例⑻所示,听者也同时可能成为主语。

(三)使用尊敬元素 “-시/으시” 的约束

虽然添加尊敬元素“-시/으시”会实现对主体的尊敬,但是在实际语言应用活动中,存在着下面这样的使用制约。

*(9)나는학자이시다.

由于本例子为话者自己为句子的主体,这种情况下不能尊敬自己,所以正确的表述应为:

(9)는 비문이된다.

(10)할아버지, 아버지가 왔습니다.

在这种情况下,在话者的立场上看即使主体为自己应该尊敬的对象,但是相对于主体来说,听者的身份更高,要降低主体的身份来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为“压尊法”。

(11)철수, 네 아버지 오신다.

在这里,一种情况下,即使主体比话者的身份低,主体的身份也较话者来说要高。所以,应该添加 “-시/으시” 来表达。另一种情况,即使主体较话者的身份要低,也要比听者高。所以,在听者的角度来想,要抬高主体。另外,

(12)ㄱ.사장님,과장이 외출중입니다.

ㄴ. 사장님,과장께서 외출중입니다.

ㄷ. 사장님,과장이 외출중이십니다.

ㄹ. 사장님,과장님이 외출중입니다.

ㅁ. 사장님,과장님께서 외출중이십니다.

像(12 ㄱ.)这样,使用压尊法是对的,像(12 ㅁ.)那样说的话就会失礼。如(12ㄴ.ㄷ.ㄹ.)这样的情况,今天在单位说话的人很多,在话者的立场上来看,即使主体比听者的地位要低,也是话者要尊敬的对象。如果话者过于降低主体的身份去说的话,听者会产生不快的想法,或者认为话者很不谦逊。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像(12 ㄴ.ㄷ.ㄹ.)那样去说。

(四)尊敬元素 “-시/으시”的特殊意义

(13)퇴계는 조선시대의 뛰어난 성리학자였다.

(14)퇴계는 조선시대의 뛰어난 성리학자시었다.

(15)대통령이오늘담화를발표하였다.

(16)대통령께서 오늘 담화를 발표하셨다.

上面的句子都不违待遇法的规则。例(13)一般是使用在韩国历史教科书或者广播当中的句子。例(14)是退溪的子孙称呼自己的祖上时的话。例(13)是客观上的叙述,例(14)是依据人与人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带有特别的亲密感的主观表达方式。

例(15)把总统看做是一种职业,在履行一种职业的义务。例⒃是相对于单纯的职业称呼来说,如果不带有一定的亲疏感,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带有人性和喜爱的色彩的表达方式。

二、客体待遇法

客体待遇法是话者用语言描述来抬高或者降低客体的身份的一种表达方法,客体是指通过动词所表现的动作行为而直接影响的对象,也就是主体行为的影响对象。客体待遇法同主体待遇法一样,根据尊敬谁和不尊敬谁可将其分为两个体系。

口语中没有特别地表现客体待遇法的尊敬元素,而是用一些可以表现对客体的尊敬的一些动词来实现。例如:

자다-주무시다 있다-계시다 먹다-잡수시다 죽다-돌아가시다

주다-드리다 만나다-뵙다 묻다-여쭙다 데리다-모시다

客体为状语的情形,要用副词格助词“께”来代替“에게/한테”。例如:

⒄내 친구가 어머니께 인사를 드렸다.

⒅선생님께서는 아직 진지를 잡수시지 않았다.

⒆선생님은 밥을 짓는 솜씨가 좋으시다고 한다.

在例(19)中虽然“밥”也是依靠“선생님”得来的结果,却没有使用“진지”而是用了“밥”。话者想要抬高对象,只需将他吃的饭说成“진지”来说就行。不可以把例(18)中的 “진지”换成“밥”。可是在下面的例子中,既可以使用“따님”,也可以使用“딸”,只是意思会稍微有些不同。

(20)그 분이 따님이 또 있으신가?

(21)그 분이 딸이 또 있으신가?

例⒇中的话者面对“그분”时带有一些亲密感情,对他只有一个女儿的事实表现得非常关心。另外例(20)中话者认为他只有一个女儿的事儿和其他家庭的情况一样,认为比较正常。就是说,没有在此表现出一些特别的注意。

其他尊敬词汇包括:

밥-진지 이-치아 술-약주 집-댁 동생-계씨 어머니-자당 아버지-가친 조카-함씨 나-저 편지-상서

此外,还有 아버님, 선생님, 귀교, 영손, 옥고, 소생, 졸고, 비견等。

三、听者待遇法

听者待遇法是话者用语言来尊待、平待和下待听者的表现方法,它也被叫做“相对尊待法”、“相对敬语法”、“听者敬语法”、“谦逊法”等。

听者是指直接听取者或者读者,就是说话的人或者文章作者的对应对象。从基本上来说,听者待遇法中所关涉的人物是话者和听者,但是在这里我们也考虑第三者。而且,听者待遇法中根据三者的各种待遇因素的不同作用,会有不同的待遇表达方式。

在听者待遇法中主要有话阶和格式问题的争议,话阶是句子的终结形式,同时又按照他的形态表现话者对听者的待遇等级,把它叫做“等分”。韩国语的话阶按照年龄两分为中年层以上的旧型体系和中年层之下的新型体系。

听者待遇法通过对听者的称呼、句子的终结形式,可以由表现待遇程度的词汇等实现。听者的称呼由第二人称代词和其他听者名词构成。第二人称代词根据话阶被分为下面四种:

非常高:어른, 어르신, 선생님

一般高:당신, 댁

一般低:자네

非常低:너

(一)旧型体系

听者待遇法的旧型体系是40岁以上的人主要使用的话阶体系。

1.하십시오体

“하십시오体”表现为非常尊敬听者。“하십시오体”以“-(으)십시오, -ㅂ니다/습니다, -ㅂ니까/습니까”等语尾出现。

(22)ㄱ. 아버지, 진지 잡수십시오.

ㄴ. 아버지, 그 동안 안녕하셨습니까?

ㄷ. 아버지, 저는 지금까지 독서를 하였습니다.

2.하시오体

“하시오体”虽然比起“하십시오体”没那么尊敬,但是比“하오体”要更尊敬,这个不能用于地位低的话者对地位高的听者说,主要使用者为男性。

(23)ㄱ. 김과장, 너무 늦었으니 그만 퇴근하시오.

ㄴ. 친구, 잘 가시오.

3.하오体

“하오体”对于听者稍微有些尊敬,或者平常对待。它通过 “-오、-소、 -구려” 等终结语尾来表现。一种情况是上了年纪的男性对同样上了年纪的晚辈或者自己的妻子稍微带有一些尊敬的用法;另一种情况是上了年纪的话者对同样上了年纪的朋友平常对待时的用法。

(24)여보, 당신이 나를 이해하여 주어야 하오.

4.하시게体

“하시게体”는 对待听者比 “하오体” 更低一等级,比 “하게体” 高一等级或是平常的待遇法。为了给听者以更亲密的感觉有时也转换为“하시게나体” 来使用。

(25)오랜만에 왔으니 천천히 놀다 가시게나.

5.하게体

“하게体”是上岁数的话者对上岁数的晚辈按格式略微降低对方身份的对待或者对朋友比较平和的对待方式。主要表现语尾为 “하게체”는 “-게, -네, -나, -세,-ㄹ세”等。

(26)ㄱ. 너무 늦었으니 그만 가게.

ㄴ. 비가 많이내리네.

ㄷ. 자네 그 동안 잘 있었나?

ㄹ. 우리 함께 여행을 떠나세.

6.해라体

“해라体”是对听者最不尊敬的待遇方式。主要表现语尾是 “-아라/어라, -다/-ㄴ다/-는다, -느냐. -니, -자, -구나” 等。

(27)ㄱ. 열심히 책을 읽어라.

ㄴ. 저 꽃이 가장 아름답다.

ㄷ. 철수가 책을 열심히 읽는다.

ㄹ. 철수야, 책을 열심히 읽느냐?

ㅁ. 지금 가니?

ㅂ. 같이가자.

ㅅ. 저 꽃이 가장 아름답구나

(二)新型体系

待遇法的新型体系是30岁以上的人主要使用的表现方法。

1.하세요体

“하세요体”与旧型体系的 “하십시오体”一样,对听者十分尊敬。例:

(28)어머니. 어서 오세요.

2.해요体

“해요体”是将尊称助词 “요” 与 “-아/어”나 “-지” 等结合在一起产生的。它比“하세요体”对听者的尊敬程度低。

(29)ㄱ. 회장님, 제가 그 일을 하겠어요.

ㄴ. 할아버지, 지팡이를 새로 사셨어요?

ㄷ. 할아버지, 지팡이를 새로 사세요.

ㄹ. 여보, 그 동안 안녕해요?

ㅁ. 여보, 당신이 나를 도와줘요.

3.해体

“해体”是和听者关系很亲密,对其平待或下待的说话方式。它的终结语尾为 “ -아/어, -지” 等。

(30)ㄱ. (학교 선배가 후배에게) 국어 공부 좀 열심히 해.

ㄴ. (친구에게) 국어 공부 좀 열심히 해.

四、结论

待遇法带有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内容,它首次将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方面,由于待遇现象具有根据语言形态而生成的规则性,在语法论领域中也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待遇现象具有较强的文脉依存性,与活用论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因为待遇除了用语音方式来表达待遇情况之外,肢体语言也是其中重要的表达手段。因此待遇法与动作学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它是一门比较复杂的、体系化的学问。

【参考文献】

[1], 학연사, P86

[2] 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3] 한국방송대학교출판부, P174

国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韩国语敬语;语法角度;误用分析;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的交流日益频繁,韩国文化被更多的国人所了解,同时也掀起了学习韩国语的热潮。韩国语敬语系统非常发达,表现形式多样,不仅体现在词汇方面还有语法方面,因此许多学者对涉及到韩国语敬语法及相关教学方案进行了研究,语法方面主要体现在主体敬语法、客体敬语法和相对敬语法,对于许多中国的学习者经常出现误区的相对敬语法的有关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研究,这不仅有利于韩国语的学习,同时也对人际交流和了解韩国文化有帮助。

1.相对敬语误用的实例分析

1.1概念

相对敬语法也称听者尊敬法,是根据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年龄辈分、社会地位、职位,以及和听话者的亲疏程度、尊卑关系、表示郑重或随便的态度等,用一定的语法形态(语末终结词尾)来表示对听话者的尊敬或不尊敬。

相对敬语法根据尊敬的程度可以分为六个等级,分别为“??”体、“??”体、“??”体、“??”体、“??”体、“?”体 。其中,前四个等级礼仪性强,讲究规矩,所以又叫格式体,后两个等级表现自然,不拘谨,又被称叫做非格式体。

1.2实例分析

韩语的听者尊敬法根据其尊敬程度分为六个等级,那么六个等级中陈述句、疑问句、共动句、祈使句都有一些属于各自等级的终结词尾,因此掌握起来不易把握,容易犯错。本文将以语法为理论,对听者尊敬法的六个等级进行实例分析,避免使用混淆,错用乱用现象的发生。

1.2.1 “??”体

“??”体即最高对上,也称尊敬阶,是用于长者、上级或其他需要特别“??”体尊敬和客气的场合的尊敬法。它主要以“???/????、???/????、???/????、??? /????”等表达。这种敬语相对而言更加严肃性且礼节性强,表现出给予对方最高程度的尊敬,一般多使用于新闻报道、演讲或社会地位,年龄,辈分比自己高的人使用。

例1: 【误】 ???,?? ????? 董事长 吃饭了吗?

【正】 ???,?? ?????? 董事长 吃饭了吗?

例1中尊敬的对象是“董事长”,对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应该采用对上阶的尊敬形式,使用“?”进行尊敬形式的表达,不仅表达出了尊敬,而且对主语也进行了尊敬,这不是语法上的错误,只是缺少尊敬意识而已。

1.2.2“??”体

“??”体即一般对上,也称一般尊敬阶,是用语关系比较亲近但不是非常随便的平辈之间以及长者对晚辈表示客气或亲近的场合的尊敬法。它主要以 “?/?/??”等表达。

例2: 【误】 ?? ??? 王兄忙吗?

【正】 ?? ????? 王兄忙吗?

例2中体现出没有分清表达尊敬对象,“王兄”应该选择对上阶,而不是对下阶,这样说话显得没有礼貌,听起来会很不舒服。

1.2.3 “??”体

“??”体即一般对下,也称一般对下阶,用于关系比较亲近有较为随便的平辈之间,也可用于长者对晚辈的场合。它主要以“?/?/??/?/?/???”等表示。这种尊敬是指对方已达到一定的年龄程度,虽然比自己小但是为了达成圆满的交流,在语言运用上还是表达尊敬对方的。主要用于朋友之间、教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或对子女朋友比较合适。

例3:【误】?? ?????? 小朴结婚了吗?

【正】?? ????? 小朴结婚了吗?

例3是教师对自己弟子说的话,或者是父母对自己朋友说的话,听话者是说话者的晚辈,因此这里应该选择对下阶“??”中的疑问式“?”,而不应该选择对上阶。出现这种错误现象主要是没有分清听话者的身份,混淆了尊敬的对象。

1.2.4“ ??”体

“??”体即最低对下,也称对下阶。用于不需要客气的场合,如大人对小孩,小孩对小孩,以及十分随便的平辈之间。它主要以“?/??/??/?/?/???/?/???”这种尊敬主要运用于比自己年龄小或朋友之间常用,它是对对方尊敬程度最低的表现形式。

例4: 【误】 ? ?? ?? ???

【正】 ? ?? ?? ???

例4通过“?”可以理解为朋友之间的对话或者是子女出门时父母说的话,因此应该选择使用与平辈对话和表示长辈对晚辈尊敬的对下阶,这里使用“?”这类的对上尊敬表达方式是明显错误的。

1.2.5“??”体

“??”体是通用于最高对上和一般对上的对上等级。在表示尊敬的同时,带有亲切、柔和的语气。它主要以“?/??/??”等表示。这种尊敬使用时通常把对方以长辈对待的相对敬语。

例5: 【误】 ???? ?? ???? 老师 身体怎么样?

【正】 ???? ?? ?????? 老师 身体怎么样?

例5中两种都是对老师的尊敬的表达方式,但是“?”只表达出对听者的尊敬,没有表达出对主体的尊敬,会让听者觉得不礼貌,“?”属于一般尊敬阶,因此在这里还是使用尊敬阶“???”更能表现出对长辈的尊敬。

1.2.6 “?”体

“??”体是通用于一般对下和最低对下的对下等级。用于关系亲近的平辈之间或长辈对晚辈的场合。它主要以“?、? /? /?”等表达。这种尊敬表现手法相对于一般对下和最低对下而言,亲切程度低一些而已。

例6: 【误】 ??? ? ??? ???. 哲洙 你就留在学校吧。

【正】 ??? ? ??? ??. 哲洙 你就留在学校吧。

例6可以理解为老师对学生说的话,听话者为学生,因此应选择对下阶表达方式的 “ ?、?”,不应选择对上阶的表达方式。

说话者要根据对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职位、辈分、与对方的亲属程度以及心情和处境等多要素,选择相应的尊敬表现形式,不仅要达到尊敬对方的目的,还要表达的亲切,体现出说话得体的效果。

2.相对敬语误用的原因分析

2.1 语言干扰现象

韩语具有和汉语不一样的语言结构。汉语学习者不能建立好助词和与之相应的用语。韩语的语言结构是SOV即“主语+宾语+谓语”,然而汉语的语言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二者存在明显差异。韩语是在主语与谓语形成的关系中间加入了宾语,而汉语是主语后面紧接着谓语,因此很多韩国语学习者掌握起来很吃力。所以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对主语进行尊重使用了“??”, 但是忘记了终结词尾运用“ ?”的尊敬表达形式,或者忘记了对主语进行尊敬只是对谓语进行尊敬。特别是如果主语和谓语之间有句子出现就会出现混淆尊敬的对象的状况。因此,对于句中出现的人物是应该使用谦语还是应该使用敬语,准确掌握才可以。

2.2中韩社会文化的差异

在韩国,根据年龄划分“兄弟姐妹”辈分的称呼语十分发达。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和上下关系更是大大受到尊敬法的影响。所以,对于中国的学习者而言,置身于韩国社会中,如何对相应地位的人使用相应敬语法十分困难,特别是学校中前辈和晚辈的关系以及职场中职位关系掌握起来就更难了。在这些复杂的年龄关系、职场地位高低关系以及亲属关系差异,也是来源于发达尊敬法的运用。然而,在中国朋友之间交流并不受年龄的限制,通常以姓名相称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在汉语中,也有敬语词汇的使用。但是这些词汇只需具备礼仪的公共场合或者正式文书等中使用。

2.3韩国语本身具有的独特性

首先、韩国语助词和词尾非常的发达。

中国学习者对于母语中不存在的韩国语词尾和助词,学习起来十分吃力。所以说话时常常把助词省略,或者将助词“??”和“?”进行混用。还有就是违背韩语终结词尾的表达方式,用自己的表达形式试图让别人听懂。韩国语中谓语发挥很多功能,随意省略是不行的。在相对敬语法中,谓语终结词尾的变化,决定了对对方的尊敬程度,同时也表现出说话语气是否委婉和气。所以韩国语敬语法学习是为中国学习者张开嘴说韩语而提升自信心的重要阶段。

其次、韩语也像汉语一样有特殊的敬语词汇。

学习者在不能很好掌握的情况下是不能很准确的选择合适的敬语词汇,在语法中也不能很灵活的进行使用。经常出现的错误例子中,有些学习者不知到 “??”是“??”的敬语词汇,就直接使用或者干脆省略不写,还有不知道“???”是“??”的尊敬词汇,误用“????”为“??”的尊敬词汇,这样的情况也很多。

3.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3.1 教师教学方案的针对性设定

教师根据学习进度设定方案。初级阶段熟练地掌握“???”和“???”,不仅在课堂上进行特定情境的对话练习,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要进行练习和运用,然后根据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程度,进行“???”、“???”、“???”、“??”的传授和联系,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图示方法说明敬语体系中可能出现的人物关系,并阐明身份关系和亲疏关系,结合敬语词汇进行联系和运用,勤加练习,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3.2提高自身的尊敬意识

时代背景与特殊家庭模式的出现,使人与人交流之间缺少了敬意的表达。对对方表达出尊敬之意不是一味的讨好别人,也不是一味的贬低自己,通过掌握尊敬表达方式,可以使对话更加圆满的进行,同时提高自己的品味和修养,可以更好地进行人际关系的维持。因此要养成与他人交流过程中始终表达出尊敬别人的语言习惯。

4.结论

语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韩国人的敬语体现了韩国人独有的语言礼节和人际关系,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韩国文化的理解,有必要对韩国语敬语法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研究。

本文以韩国语敬语法语法表现形式为研究理论,为学习韩国语的中国学习者提供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研究方案,同时详细具体的剖析易错点及其出现的原因。本文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只是希望能对以后韩国语敬语法研究教学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