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太空讲课

太空讲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太空讲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太空讲课

太空讲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降压; 控制性∕方法; 芬太尼/治疗应用; 异氟醚/治疗应用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μ受体激动剂,起效迅速,半衰期短,与全身麻醉药共同应用时可降低血压,减慢心率。为了解瑞芬太尼复合异氟醚能否在神经 外科手术中行控制性降压满足手术需要,我们观察了瑞芬太尼复合异氟醚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行控制性降压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50例,A SAⅠ~Ⅱ级,年龄19~58 岁,男31例, 女19例。其中颅内血管疾病15例,垂体腺瘤12例,脑膜瘤7例,脑胶质瘤11 例,颅底病变5例,术前实验室检查正常,无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硝普钠组( S组),每组25例。控制性降压的目标血压是使MAP降低至基础值的60%~70%,如降压幅度未达到基础值的70%且患者MAP 已低于55 mmHg,则维持患者MAP在55~60 mmHg。在呼气末异氟醚浓度达到1.2%,开颅后开始降压。

1.2 方法

患者术前30min 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 0.1g,入手术室后监测SpO2、ECG、NIBP,在局麻下行足背动脉穿刺和右股静脉穿刺置管监测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 )和中心静脉压(CVP ),同时在30min内输入6% 中分子羟已基淀粉溶液10mlpkg。记录诱导前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诱导:R组采用咪达唑仑0.1mgpkg,丙泊酚2mgpkg,维库溴铵0.1mg∕kg,瑞芬太尼2μg∕kg静脉注射,注射时间大于30s;S组采用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3μg∕k g,丙泊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两组肌松后气管插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控制呼吸,潮气量10ml∕kg,呼吸频率11~13次∕min,吸呼比1:1.5。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控制术中呼气末异氟醚浓度为(1.2±0.5)%。R组以0.2μg∕(kgpmin )速度开始给予瑞芬太尼,每隔30 s增加0. 05μg∕(kgpmin )直到达到目标血压;S组从1μg∕(kgpmin )速度开始给予硝普钠,每隔30s增加0.5μg∕(kgpmin )直到达到目标血压。然后调整瑞芬太尼或硝普钠输注速率维持MAP于此水平,如患者MAP低于55mmHg或心电图出现异常改变,立即减少瑞芬太尼和硝普钠的用量,手术结束后停药。术中计算失血量,根据失血量、尿量及CVP进行液体管理,术中以6%中分子羟已基淀粉溶液和乳酸钠林格氏液输液,保证尿量2 m l∕(kgph)以上。如出血700ml以上予以输血。术后请外科医生评价对术野清晰的满意程度(满分为100分)。记录在麻醉前(T0)、控制性降压前(T1)、控制性降压后5min(T2)。控制性降压后30min(T3)、控制性降压结束后20 min(T4)MAP、HR、CVP。记录术中补液量、尿量、失血量。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 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转贴于   2 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种类和手术时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控制性降压期间,S组T2~T4的HR较T0和T1明显增加 (P

3 讨论

理想的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要求诱导迅速、镇痛镇静充分、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率,停药后清醒迅速无躁动,无呼吸抑制和药物残留作用,且常在显微镜下操作,为获得更清晰的术野,减少出血常行控制性降压。血管扩张药硝普钠是目前最常用降压药物,它具有起效快、易调控、不减弱心肌收缩力等优点,但缺点是应用中容易出现心动过速、快速耐药性和反跳性高血压[1]。单纯吸入全麻药异氟醚须达到一定麻醉深度后通过抑制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产生降压作用, 但高浓度的异氟醚会引起心血管过度抑制,术后苏醒延迟[2]。同时研究也证实吸入麻醉药物也是引起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3,4]。瑞芬太尼作为一种新型的强效镇痛药,其镇痛作用强、起效快、苏醒迅速、作用时间短、剂量容易控制,对循环、呼吸系统的作用呈剂量依赖型,与其他阿片类受体不同,瑞芬太尼持续静点或重复用药均不产生蓄积现象。瑞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可使血压下降 10%~30%,用于麻醉诱导、维持时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瑞芬太尼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通过瑞芬太尼组与硝普钠组比较,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使用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瑞芬太尼静脉持续泵入可很快达到目标血压,且心率一直维持在正常较低水平,术野出血少,而且术后停药20min也未见血压反弹。术后访问外科医生对术野满意程度,瑞芬太尼组高于硝普钠组。有研究发现在鼻窦镜手术中,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降压目的。同时通过瑞芬太尼组与硝普钠组比较,我们还发现瑞芬太尼组出血量明显比硝普钠组少,这种出血量的减少可能是瑞芬太尼抑制心率的结果。综上所述,瑞芬太尼复合异氟醚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实施控制性降压效果确切,降压过程平稳,无心动过速、反射性高血压等不良反应,且可明显减少出血量,有利于保持清晰的术野,是参与神经外科手术控制性降压理想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李恒, 杨承祥, 高润兴, 等. 瑞芬太尼复合异氟烷控制性降压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肾素2血管紧张素2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7, 28 (1):24~27.

2 韩如泉, 李树人, 王保国, 等. 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 (4):286~289.

太空讲课范文第2篇

当然,和很多名人轶事一样,牛顿因为被苹果砸中而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本身是存疑的,但爱德华・多尼克在《机械宇宙》中告诉我们:牛顿在剑桥大学教书二十年,在那个著名的苹果落地之前,“听他讲课的人很少,理解他的人更少,因为没有听众,他常常对着墙壁讲课”。

然而,苹果落地的几百年之后,科学与真理却早已深入人心。智能手机、VR体验、无人机……科技已成为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急剧地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就像过去的人们在科幻作品里的设想一次次梦想成真一样,人们还在不断想象未来,渴望见证更广阔的宇宙、更震撼的世界、更多的美丽与奇迹。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顺利将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期间,航天员将在天宫二号内开展多项科学试验和科普活动,为建设空间站、实现太空长期驻留奠定基础。神舟飞船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船。神舟十一号升空,升起了中国航天梦,也升起了中国制造强国梦。

惊艳的全息技术,

成就了“最忆是杭州”

还记得G20峰会那场美得惊心动魄的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吗?绚烂的灯光展现了沉浸式的唯美,更为惊艳的是晚会所采用的全息技术。全息投影是一种虚拟成像技术,它能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不仅可以全真模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互动,展现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教室里的“星际穿越”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学生们戴上VR眼镜,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特殊的天文课。学生从地球出发,“飞”向宇宙里的各个行星进行体验。因为感觉太过真实,有些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飞”了起来。“VR眼镜实在太神奇了,我感觉自己如同置身外太空,轻轻转动头部就可以‘飞’向任何一颗行星!”有学生惊叹道。

科幻作家郝景芳

太空讲课范文第3篇

“神舟一号”

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发射: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返回: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

“神舟二号”

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发射:2001年1月10日1时0分03秒

返回: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

虽然也是无人飞船,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神舟三号”

搭载特殊乘客“模拟人”

发射: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返回:2002年4月1日16时54分

飞船上搭载了一个特殊乘客——“模拟人”,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脉搏、心跳、呼吸、饮食、排泄等多种重要生理参数,为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打下了基础。

“神舟四号”

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

发射: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返回: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试验涉及测控与通信、飞船和火箭、发射场、主着陆场和备用着陆场、航天员、陆地和海上应急救生等系统。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共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以确保在不同阶段若出现意外航天员都能安全返回,证明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进入成熟期。

“神舟五号”

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发射:2003年10月15日9时00分

返回: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航天员: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这个日子注定要载入史册——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航天员单人单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当杨利伟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返回陆地,迈出舱门,他面对欢呼人群说出的第一句话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神舟六号”

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发射:2005年10月12日9时00分

返回:2005年10月16日20时33分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执行本次航天飞行任务,在绕地球飞行76圈后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神舟七号”

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发射: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

返回: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像一个从水中慢慢上浮的潜水员,航天员翟志刚头先脚后,出现在太空中。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一刻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标志着中国突破了空间出舱技术。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期间,翟志刚与飞船一同飞过9165千米。

“神舟八号”

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发射: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

返回: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

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关键。

“神舟九号”

航天员“开”飞船

发射: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

返回: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承载着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6月29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神九”任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九号”不仅为天上的目标飞行器送人送货,还将“天宫一号”上的部分物品带了回来,第一次全面实现天地往返运输。“神舟九号”之前的载人航天,从发射到返回都采用自动控制,不需要人手动干预,而“神舟九号”进行的是人控交会对接。如果说以前是航天员“坐飞船”的话,“神九”的航天员就是在“开飞船”了。航天员要掌握飞船姿态和轨道的控制权,就如同开车,既要控制方向,又要控制速度。

“神舟十号”

开展科普讲课等天地互动项目

发射: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

返回:2013年6月26日8时07分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太空讲课范文第4篇

“生活中如何测量质量?”王亚平以提问的方式开始讲课。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有的说用天平,有的说用电子秤,还有人提到用“曹冲称象”的办法。但是,这些方法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都将“失灵”,那么航天员如何测体重?

王亚平用天宫一号上的质量测量仪现身说法。他们从舱壁上打开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

王亚平向同学们解释,天宫一号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物理学原理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力)=m(质量)×a(加速度)。质量测量仪上的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F,同时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

演示完质量测量,王亚平又取出一个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悬挂点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对比试验中,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悬挂点旋转。

原来,这也是因为在太空中重力消失,小球在获得初速度后,单摆不会做往复运动而只做圆周运动。

接下来的陀螺试验显示,高速旋转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轴特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这一特性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以精准地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

本次太空授课最令学生感到震撼的是失重环境下液体表面张力的演示。王亚平也吊足了学生们的胃口,用“见证奇迹的时刻”来引发更大期待。

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然后王亚平利用水膜造了一个大水球,并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形成两个球形气泡。随后,奇特的现象发生了,两个气泡各自游移,并未融合。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中所做的5项科学实验,‘瞄准’的是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两种特性——测质量、单摆运动以及陀螺的动态与静态实验,展示的是失重环境中的刚体动力学特性;水膜及水球实验,展示的是失重环境中液体表面张力作为‘主导因素’的奇异特征。”

在太空授课前夕,参与在轨科学实验演示论证的两位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康琦和研究员赵建福,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详细阐述了微重力科研的独特价值及其对人类未来的意义。

微重力科学涉及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这难免会让公众产生理解上的困惑。然而,提起“微重力”的另一个称谓——“失重”,大家则不会感到陌生了。对公众而言,此次太空科学实验授课无疑是一次新奇的体验和难得的科普经历,然而其背后蕴藏的对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特殊意义,人们则知之甚少。

比如,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设备和燃料都涉及液体管理和热管理,特别是航天员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和水的供应,都离不开对液体形貌的控制。

“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需要对航天服内部的湿度进行控制,如果出汗产生的水蒸气导致航天服内部湿度过大,就会影响到宇航员的体能与动作。因此,这就须将水蒸气冷凝变成液体排掉,而气与液之间的界面在常重力与微重力情况下会有很大差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康琦说。

事实上,在国外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中,尝试在微重力状态下进行科学研究一直贯穿始终,并且是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苏展开太空竞赛,微重力实验成为两国角力的焦点,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处于保密状态。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其中,中国科协在参与总体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同时,主要负责组织授课专家组、提出授课内容、编写教案脚本、准备课件等,同时负责协助天地演练。

在经过反复讨论并综合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后,授课专家组约定:太空授课要同中小学生常识与知识结构接轨,凡演示科学实验涉及物理学概念时,必须使用通俗语言表述,比如用“失重”而不用“微重力”讲解,使用“测体重”而不用“测质量”的说法……

太空讲课范文第5篇

当一名教师是一个神圣,辛苦的职业。它的任务是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人才。作用很大,很神圣,全国到处都需要教师。但这个职业同样也很辛苦。每天要讲课,有时学生不听话,还要管纪律,甚至会大发雷霆,遭受那些不听话的学生的白眼。即使受到再大的委屈,也还要坚强,因为国家需要他。每天晚上,当人们都进入梦想时,有一个屋子里依然有灯光,那是老师在批改作业,写教案。一夜一夜,教师们都是这样熬到很晚,第二天还要打起精神给学生讲课,这是何等的辛苦。

正因为这样,我更想要做一名老师,为祖国培养人才,体会教师的辛苦,所以我立志要做一名教师。

从很小开始我就很想做一名教师。在家里还经常把自己当成老师,学习讲课。现在我觉得,当一名教师,要把知识掌握好,还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把知识更好的传授给同学们。另外,还要把性格变的开朗些。最后,还要有耐心。

心中梦,中国梦,我们的梦,他们要相互结合,相互连接,这样梦才会开花,才会结果。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太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太空探索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航天员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