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俗博物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俗博物馆范文第1篇

>> 论民俗博物馆文物的分类 浅谈博物馆的文物管理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管理 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之我见 浅谈博物馆文物保护与开发管理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研究 浅析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 浅析博物馆文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博物馆发展趋势 博物馆如何保护民族民俗文物 浅谈博物馆文物库房的管理措施 民族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及规范研究 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谈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科学管理与保护 遗址类博物馆文物管理与利用的相关问题思考 浅议当今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试论县级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问题与思考 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与利用思考 浅谈免费开放形势下基层博物馆陈列文物的管理与保护 刍议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 浅谈博物馆文物的环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刘顺安.开封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P473;

〔5〕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11:P68-69;

〔6〕赵冬菊.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东南文化,2008(3):P59;

〔7〕蔡琴.论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原则.郑巨欣.民俗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P113-124;

〔8〕徐艺乙.中国民俗文物概论:民间物质文化的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P383-385;

民俗博物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朝鲜族;民俗文化;博物馆;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45—02

朝鲜族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由朝鲜半岛逐渐迁入我国境内并定居下来的跨境民族,一方面其语言、传统、习俗等文化特征与朝鲜半岛民族具有同源性,另一方面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经过长期不断的文化积淀与发展,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中国朝鲜族文化既区别于朝鲜半岛的生活文化及国外其他朝鲜族群体生活风俗,又与国内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文化有区别,是独具特色的朝鲜族生活文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民俗器物等正在消亡。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日益迫切。本文认为,民俗博物馆在对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性整理与保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宣传的重要途径。

一、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约有12万朝鲜族人口,占黑龙江省朝鲜族总人口数的30.86%。哈尔滨市从地理和人口分布上看都位于黑龙江省朝鲜族社会的中心,这里不仅朝鲜族人口地理分布相对集中,全省朝鲜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也相对集中。哈尔滨市朝鲜族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着风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均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餐饮、服饰、歌舞与节庆活动别具特色。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迁,加之保护和传承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工作相对薄弱,导致朝鲜族民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其一,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朝鲜族的影响巨大,许多民俗文化已从生存活动中脱离出来,失去了生活基础。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变得日益活跃,有大量的朝鲜族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外出务工,使民俗文化的传承缺少了生力军。近年来,我市朝鲜族青年,尤其是市区内生活的朝鲜族青年,对朝鲜族传统文化逐渐疏离,无论在思维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上都已出现文化特征的淡化。其二,由于对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民俗文化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挖掘,同时又对部分传统文化过度利用,导致很多朝鲜族传统文化已经流失,一些传统礼仪、舞蹈和风俗习惯已经很难看到。以上种种直接影响到了我市朝鲜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民俗器物等正面临消亡。

二、民俗博物馆对保护和发扬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民俗博物馆承担着收藏、展示、研究、传习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职能,随着哈尔滨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变,朝鲜族传统的民俗物品正慢慢消失,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将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此,应该以民俗博物馆为平台,尽可能搜集朝鲜族民族文物,使之形成一个个系列,生动全面地以实物形式展示给观众;不断地去挖掘、整理、恢复、弘扬朝鲜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打出我市独特的文化品牌。

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可以有多种形式,一种是规模比较大、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博物馆,如目前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建有“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另一种是设想在阿城、尚志等朝鲜族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充分利用旧有的村落、建筑等,因地制宜,将其改造建设成民俗文化陈列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平时可供人们休闲、学习、娱乐,年节时可供开展民俗活动,使其成为一处当地人传承民俗文化的基地,同时也可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后者将成为综合类博物馆的有力补充,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得到积极的调动和良好的传承。

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位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展览展出的民俗文物约有16大类共304件,涉及朝鲜民族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馆内的朝鲜民族村落微缩景观将给市民展示朝鲜民族生活常态。2012年,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展馆扩建工程顺利完成,重新开馆。扩建后的展厅采用回廊式设计,将朝鲜族人民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等生活情况分类展出,使参观者仿佛游走于时光长廊,体会这个民族的发展之路。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一直以来得到了我市朝鲜族群众的大力支持,此次扩建,又得到群众无偿捐赠展品百余件,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也使重要的民俗文物得到了及时的收集和保护。4月末,黑龙江省博物馆专家组对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展品作了详细考察,对民俗文物进行评级确定,其中一架具有百年历史的伽琴被评定为二级文物,另有其他四十余件民俗文物被评为三级文物。

该馆坚持每天开馆7个小时以上,平均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达5万多人次,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城市特色旅游资源。除定期开放展出之外,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还不定期地组织各种文化展览,曾先后举办了朝鲜族传统礼仪展、韩国工艺品展、朝鲜书画手工艺品展、哈尔滨市少数民族书画展、哈尔滨—清州中韩书法展等,为广大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展览展示服务。

三、扩大民俗博物馆文物保护功能的前景展望

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给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提供了一方沃土,但要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在这里继续开放出灿烂之花,则需要文化工作者辛勤的耕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工作。

第一,要继续积极主动地调查、征集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有形遗产,完善文物信息。前阶段的文物保护工作,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民俗文物的征集主要集中在距离城区较近的一些地区,且主要收集室内的有形文物,未能深入偏远地区,而往往在那里民俗文化受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影响相对较小,更有希望征集到价值更高的民俗文物。下阶段的工作就是要积极筹措资金,深入基层继续征集、保护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拓展保护范围,注重对大型文物的整理和保护。在前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民俗文物是征集并得到保护了,可是对于某些展品的名称和具体使用方法,却未能确定下来。由于很多民俗文物早已被现代化的生产、生活工具所替代,不再被使用,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了解这些文物的老人越来越少,因此及时正确地总结其名称和使用方法,成为关键问题。

第二,拓展保护范围,开展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下一阶段,要注重保护那些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朝鲜族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加强对象帽舞、农乐舞、朝鲜族传统民俗婚礼、洞箫、伽琴等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原始的朝鲜族生活民居、民间传说、无任何文字记载的口授民歌、民谣、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积极利用现有馆藏特色资料和优势,同各地同类博物馆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交流。积极举办参与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为各地之间、各民族之间提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了解的平台,活跃区域间、民族间的交流协作。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广开征集调查藏品的新渠道,探索保护藏品的新措施,寻找研究藏品价值的新途径,创新藏品展示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纪芒.全球化时代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民俗博物馆范文第3篇

一、灰陶莲瓣纹罐,分为四式:Ⅰ式(图1),通高24厘米,腹径19厘米(大小不同,但相差不大)。圆口,其中有的罐口有唇。矮颈,丰肩,鼓腹,下收,圆平底。腹部雕塑凸双层六莲瓣纹围绕一周,上层莲瓣较硕大,双脊,中间有一竖凸棱,连续五个莲瓣内各模印一人,双手置胸前,持一物,下着长裙,站立,共有五人,其下模印一周十二生肖,有盖,灰陶胎。Ⅱ式,高26厘米,腹径19厘米,造型与胎同上,模印的五立人物,头戴圆帽,身着宽袖长裙,双手置胸前,下模印十二生肖。Ⅲ式,高27厘米,腹径19厘米,造型同上,仅是上面的双层莲瓣为阴线刻划。五立人与十二生肖为浅模印。上面还用朱砂写满梵文,有盖。Ⅳ式,单层浮雕莲瓣纹罐,高25厘米,腹径19厘米,造型同上,上有浮雕六莲瓣一周,上五立人与十二生肖各围绕一周,胫部以朱砂绘六莲瓣一周,与上浮雕形成双莲瓣纹,上还有朱砂写梵文,罐上有盖。

二、灰陶刻写梵文陶罐,分为二式:Ⅰ式(图2),高26厘米,腹径18厘米(大小不同,但差别不大)。圆口,有的圆口有唇,矮颈,丰肩,鼓腹,下收,圆平底,有盖。外腹通体阴刻梵文,灰陶胎。Ⅱ式,造型同上,高25厘米,装饰除腹面阴刻梵文外,口沿刻双层莲瓣纹,有的口沿还雕塑宝杵四枚围绕一周。

三、灰陶塔式浮雕罐(图3),高27厘米,腹径19厘米。圆口,有唇沿,丰肩,鼓腹,下收,底为圆形束腰底,形如塔座。腹下部饰站立人物、花卉、莲瓣纹等,有盖,如同摩尼塔形。

以上三类罐上的盖也各不相同。盖面有圆凸拱形、有拱折形。钮形有宝珠形(图4)、荷叶抱珠形(图5)、尖顶连珠形(图6)、椎形四类。有的盖面用朱砂写梵文或绘纹饰,有的盖面阴线刻莲瓣纹,有的钮座外置边沿刻三道阴线弦纹,分内外区,内区一周刻八角纹,在上下角各钻一小孔,或上下角刻小圆圈,中心再钻一小孔。

从这些罐的造型与纹饰特征看,与云南滇中地区澄江县古火葬墓地发现的火葬罐有联系。云南省考古研究所苏佛涛在《大理国罗伽部火葬墓陶瓷考》(见中国古陶瓷学会编《中国古陶瓷研究》专辑)一文中曾对该地区出土的火葬罐的造型、纹饰、质地、尺寸、工艺制作及出土时内部发现的随葬品进行了介绍。这些火葬罐有陶质与瓷质之别,都有盖,有的罐腹饰莲瓣纹,下有托盘,内部皆有小瓮,身上有朱砂梵文,特别是残陶瓮上刻有十二生肖动物形象。这类瓮是宋代大理国时期常见的器物。另外还介绍了石屏县小亭子地段出土的火葬罐,即大理国时期的火葬墓群出土的火葬罐,其中的梵文罐与绿釉干枝罐引人注意。梵文罐腹身贴塑仰莲瓣10个,上下腹有朱砂书写两周梵文,共计36个字,胎质类似原始瓷,灰黑色。绿釉干支罐,罐体“束口收足”。腹部莲瓣纹,其上浮雕人物,头戴高冠,身着长袍,腹系带,足蹬靴,双手持鼓,正面直立,下腹堆贴十二生肖围绕一周。较为奇特的是同地出土的陶罐,其腹上铸有凸形仰莲瓣,盖面中心为凸圆形,靠圆形外等距离分布八凸点,外又有八角星图,凸点对内角。经研究鉴定,“两者间的造型风格与特征是大同小异的”。石屏类型火葬罐属大理国早中期产品,而澄江火葬墓地发现的火葬罐属大理国中晚期至元代时期。

李明贵在《西昌出土的南诏、大理国火葬墓陶罐》(见《收藏界》2007年9期)一文中也介绍了八件火葬陶罐,其中有朱书梵文陶罐,通体用朱砂书写梵文,文字多达三百余字,还有贴塑莲瓣纹陶罐,腹壁雕塑两层莲瓣,其上浮雕人物与十二生肖图。还有单层莲瓣,同样塑有站立五人与十二生肖图。其盖上刻花瓣及圆圈纹图案,均为灰质泥陶胎。从造型、胎、纹饰看与云南省滇中地区澄江县发现的火葬罐雷同,加之罐内发现的金箔以及朱书梵文的骨殖相同,反映出两地的习俗相同。上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的火葬罐与两地火葬罐相同,也应是同一时期的遗物。

火葬用陶罐葬之是当地的习俗,在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几乎成为国教,上述介绍的火葬罐就反映了这一事实。罐上刻划与朱砂书写梵文应是佛教经咒,上饰以莲花纹,象征高洁清净的西方极乐世界。腹体上模印的五立人与十二生肖,其每人代表天上的两颗星宿,十个星宿为十个天干,12生肖即十二地支。《大理国罗伽部火葬墓陶瓷考》一文中介绍的铜罐盖上铸彝族八卦图,图上中为凸圆形,紧靠圆形外圈,等距离分布八颗星宿,每两颗星宿上伸出一个三角形,相连后呈放射八角,象征宇宙八方,这个原始的八角圆轮图形,称“彝族八卦图”,反映佛教文化和乌蛮传统文化相互结合。

民俗博物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基层博物馆 现状分析 改革探索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起到文物收藏、科研培训、参观游览等重要作用。基层博物馆与人民群众关系较密切,更贴近群众,更深入生活。我国共有近2000个县,基本上每个县都有博物馆或类似于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室。在文物资源丰厚或有独特文化产业的乡镇也有自己的乡镇博物馆或文化站。这些县乡级基层博物馆收藏着民间最具特色和价值的文化藏品,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心血,是基层老百姓意识文化形态的精华体现。但是这些县乡级博物馆中除极个别发展较好之外,多数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建筑设施硬件水平普遍较低,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较差,和博物馆内精美深厚的藏品相比,博物馆管理等软实力较差。这些扎根于民间的博物馆没有真正发挥出“民间文化大使”的作用,与群众关系不密切,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总结目前我国基层博物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乡级相关部门对博物馆重视程度不够。有许多县乡设有博物馆,但是博物馆建设和管理不受重视。有些文物资源丰厚的县,把本县重要文物存放于一个大房间,称之为文物仓库。我去过一个所谓的文物仓库,里面的藏品让我惊讶,有精美的青花瓷、罕见的恐龙蛋化石、金元宝、银元宝、古代精美石刻、精美字画等重要文物。这些珍贵文物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放着,防潮防盗设施简陋,有些名人字画因为受潮发黄发霉。看着这些古人智慧的结晶遭受如此待遇,我甚为痛心。乡镇级博物馆硬件设施更是简陋,有许多乡镇就是找一间闲置的房子把那些精美文物胡乱堆放。我国一再倡导要加强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可否认近几年从上至下文化口号喊得很亮,国家政策在文化方面越来越倾斜、重视,但是到了县乡这个层级,对博物馆建设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重视程度急需提高。

(二)基层博物馆管理者中专业人才奇缺,管理不完善。部分县乡级博物馆工作人员充其量只是看门者,他们对博物馆藏品了解不够,更谈不上知晓透彻。博物馆作为收藏文物、科研培训、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没有专业工作人员的讲解和管理,博物馆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另外,有些基层博物馆整日关闭,没有对外开放,博物馆工作人员只是充当应付上级检查时的开门站岗者,日常管理不规范不完善。县乡级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中正规文博专业本科人员屈指可数,文博专科类人员较少,工作人员多是临时工和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正式工。博物馆属于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专业性很强,博物馆工作不是一般人能从事和做好的,只有具备一定文化积淀和素养的人才能做好。基层博物馆专业人才匮乏,日常管理不规范,这是制约县乡级基层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基层博物馆与人民群众联系不密切,没有发挥应有的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博物馆收藏着本县或本乡镇的重要文物,是本地域文化精品荟萃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是本县或本乡的名片和象征。但是许多博物馆所在县乡的群众不知道博物馆的位置,不知道本县乡有博物馆,更谈不上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最基础的作用之一就是传播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多数基层博物馆常年处于关闭状态,更谈不上布展和对外宣传推介,这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它远离群众。群众不知晓、不参观,怎么吸取优秀的民族文化?远离群众的现象使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丧失了本应有的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了促进基层博物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针对以上有关县乡级基层博物馆的现状和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借鉴发展较好的大中城市博物馆和少数发展较好的基层博物馆的经验,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从以下几方面对县乡级博物馆进行完善和改革。

(一)加强管理体制和硬件设施建设。体制上要有保障,县乡要有充足的博物馆事业编制,切实从政府体制层面加大对县乡级博物馆的重视。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精神食粮的供给。博物馆建设在一些大城市做得比较好,县乡级博物馆虽然不能像那些高档精品博物馆设计,但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建设。博物馆建设应纳入县乡整体规划,其建筑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博物馆藏品对光线、温度、湿度的标准去建,确保资金投入和工程监理,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和不合格工程,把博物馆作为当地的形象工程、地标建筑,真正把县乡博物馆建设作为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为博物馆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资金保障。上级部门拨付给博物馆的资金有限,博物馆藏品的日常保护和布置展览等正常运转需要大笔资金,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公益性场所,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如何克服资金瓶颈,确保博物馆的正常运转和不断发展是包括大中城市等所有博物馆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关于资金匮乏问题,县乡级基层博物馆更加严重。在大中城市,知名企业和文物收藏爱好者众多,博物馆可以和这些知名企业和文物收藏家联合起来解决资金匮乏问题。基层博物馆也可仿效一些大城市的做法,与当地民营企业家联合。企业投入博物馆适量资金既是对当地的回报,属于慈善事业,又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企业可以在博物馆门口的小广场举办产品推介会、文艺演出,宣扬自己的企业文化,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企业产品,体味企业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参观博物馆。这种相得益彰、人气共升、合作共赢的做法值得提倡。另外,可以统计本乡镇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动员他们为自己家乡的博物馆捐款捐物。越是成功人士越有故土情结,不忘根、不忘本会使他们难以抗拒家乡的呼唤,一定会慷慨解囊,为基层博物馆的发展注入“血液和力量”。基层博物馆可以为这些曾经资助过博物馆的人士立碑刻传,使之流芳百世,同时可以让更多热心人士资助博物馆。这种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资金的匮乏问题,为博物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资金保障。

(三)提高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准入标准和条件。只有好的硬件设施还不够,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形象等软实力是体现博物馆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方面。一位500强企业的老总说:“您可以把我的所有物资设备都拿走,只要留下我的精英团队,再过20年我们依然是世界500强。”这说明人才是多么重要。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博物馆团队对藏品能够很好地解读,充分地宣扬,加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形象,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县乡虽然说是基层,但越是基层越贴近民众。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不能降低,一定要通过正规的选拔考试,挑选专业知识和形象素质都比较优秀的人员从事博物馆工作。要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定期对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提高,采用科学的奖惩措施,切实保证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

民俗博物馆范文第5篇

梅州市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

客家院士之热带医学巨星——钟惠澜

广东省文物事业费投入情况分析与预测

略谈类型学在历史时期考古中的应用

印尼首座“客家博物馆”揭幕开馆

梅州成功举办“第二届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

河源市新回龙镇明代窑址考察及其工艺特点

厦门举办中国博协大会暨“博博会”

“晷运时成——古代钟表展”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展出

客家院士之桥梁力学专家

客家饮食经验谈:药食两用仙人粄

广东大遗址保护初探

石湾瓦脊公仔保存现状初步调查

从陈家祠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深圳客家文化遗产保护刍议——以深圳博物馆为中心的讨论

兴宁市客家围龙屋调查与分析

珠江水系先秦史浅析

浅论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馆藏《桂东贝溪郭氏族谱》论析

博物馆建筑围合系统对陈列空间的影响

试论征集海外华侨文物的方式

浅析近现代纸质文物的酸化危害及防治

浅议惠州东平窑出土文物的鉴赏方法

论如何做好巡回展览工作——以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为例

文化基金会:博物馆社会化的助推器

免费体制下的博物馆运营现状及对策探讨

梅州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文物史料展”

中国客家博物馆培训“小小讲解员”传播客家文化

“2015城市文化与博物馆文创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今年将支出1600万元用于公益慈善

“2015年梅州市文博系统业务培训班”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开班

中国客家博物馆引进“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图片展”

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知识构成——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为例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展示

试析民俗类陈列讲解词之特点——以《客家》陈列为例

浅谈书籍中的版面设计——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丛书为例

浅谈博物馆志愿者及其对博物馆的作用

民俗类陈列之陈列语言研究初探——以客家民俗陈列为例

梅州客家方言粤语借词的成因分析

试论崇文重教之风对于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中西之间:由戴恩赛教育经历略谈晚清民国教育风气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从汉代铜镜铭文看当时社会

试论崇文重教之风对于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第六届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总决赛在梅州落下帷幕

客家方言的双音反切语——关于梅城下市话的调查报告

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广东省博物馆为研究个案

如何实现中小型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以中山市博物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