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第1篇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都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但它们在建设主体、目标、途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表现在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学校制度与企业制度、学校行为与企业行为、以及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要想让学生真正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就要通过校内教育和企业实践教育相结合来实现。

2.感受与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人的认知规律统计,你听到的东西可能记住25%,写下来的东西可能记住50%。自己亲自做一遍的话可能记住70%和别人一起做过的可能会记住90%。由此可知,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或课外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和感悟,就能真正接受教育,真正理解企业文化内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企业文化渗透途径

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要将注重企业文化教育这一理念融入教学方案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各个教学环节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

3.1.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训室建设感受企业物质层文化

3.1.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解企业文化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纲领性教学文件,它的制定所包含的内容决定着学生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否全面,一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体现文化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拓展知识,大多未能将企业文化内容纳入方案。结合课题研究,在钢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新生参观八钢厂史馆、钢铁企业文化读本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校学习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

3.1.2实训室建设模拟现场操作室感受企业氛围

实训室建设贴近生产,操控系统构成来自于真实生产环境模拟,监控系统来自于实际环境仿真,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流程岗位配备符合企业实际,实训管理流程与生产管理流程相同,实训操控结果符合实际工艺模型,可以按班次进行连续生产实训,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同,感受企业氛围。

3.1.3认识实习建立企业物质层文化感性认识

通过一周的下厂认识实习,感受企业厂容厂貌、企业的工艺设备、企业的工艺设备特性,了解厂徽、厂旗、厂服、厂花、厂歌、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企业造型或纪念建筑等物质层文化的物化标志。

3.2通过学校管理制度制定体会企业制度层文化

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体现钢铁企业文化,如校训:“崇德尚技、百炼成钢”;专业建设理念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岗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教师有企业锻炼经历、“双师”素质等要求;宿舍管理制度中按企业定置管理规范宿舍内物摆放;班级管理制度和优秀班级评比办法按企业班级评比办法按月量化班级成绩等。

3.3通过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践行企业行为层文化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化”,它包括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等。这里谈的行为层面主要指学生的行为层面。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制定《学生一日生活制度》,包括有作息制度、上课制度、自习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就餐制度、就寝制度等。

3.4通过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入厂实习实践内化企业精神层文化

3.4.1课外活动为载体认同企业精神文化

文化执行的关键在于认同和内化,根据全国各大钢铁企业规定的职业道德和人才队伍建设理念,我们整理了十大钢厂员工行为规范素质,将出现在四次以上的重点词作为学校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通过活动安排认同和内化企业文化主要通过讲座、优秀毕业生交流、电影欣赏、读后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视频观看等形式,将不同主题活动安排到每学期,详见表1钢铁类专业主题活动方案。

3.4.2入厂实习实践内化企业精神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少数民族体育

文化建设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61-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各高职院校间的竞争进入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的关键阶段,竞争的焦点集中在各校文化建设为代表的软实力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各校的文化底蕴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方面、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影响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文化的建设和积淀,如果不能在文化的建设上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不能够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学校的发展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也就没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育人优势,凸显出学校办学特色和增强学校软实力,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排头兵。然而,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向纵深推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明显跟不上高职教育前进的步伐,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此,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整体发展目标,拓展新的思路,全面加快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本文试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通过探索,认为推动高职院校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整合学校各方资源,在传承与发展中推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

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师方面,特别是对于体育教师在内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他们在其专业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把体育教师的工作以及其发展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属点,为体育教师的工作创造和谐的氛围。在学生方面,学校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潜力高度融合在一起,给予在校高职学生人文关怀、满足其物质文化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等多方面的人文需求,使学生树立起良好心态、建立起和谐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在其今后和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主动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把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当中,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兴趣小组、运动队训练、民族体育社团等多种模式,不仅传授少数民族体育健身操、武术、抛绣球、射弩、高跷跑、抢花炮等这些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而且还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成为学校素养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正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正在学校校园内蓬勃发展,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适应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自身育人优势。

二、构建整体发展目标,拓展新的思路,在传承中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长效发展

高职教育是兼容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因此,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既应融入职业、企业的要素,融入高校的人文特色,更应融入学生专业文化特点,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当今的高职改革与发展时期体现出一个多元的文化集合。这不仅要具体体现出有凝聚和沉淀在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里散发出的体育文化,而且还应该吸收高职校园内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种文化精髓的参与,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整体。对此,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筹划和实施学生素养工程项目,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纳入其中,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校园文化、行为习惯等诸多高职文化结合在一起,从学院的层面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做到统一规划、全面协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既要满足于当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工作、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健康、稳定地前进,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对高职师生的影响既是长期的更是深远的。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应认识到在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不可能一气呵成的,这既需要有对历史积淀的继承,更需要现实的创新与发展。随着国家关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不断深入,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逐渐成为学校内涵提升的有效载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成立至今也只有不到十年时间,学校走特色办学发展的道路,与同在一个城市的其他高职院校形成错位竞争,彰显出自己的办学优势。例如,学院结合现有条件和办学特色,从开办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旅游专业,每个学期都深入柳州市区、郊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采风、调查、学习,与当地旅游部门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学院从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与当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中,积极引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课堂;课堂外,学院帮助学生组建民族体育社团营造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氛围等方面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布局当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三、在高职院校内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各项建设工作

在高职校园内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是依靠学校的某一个部门、体育教师就能够完成的。因此,高职校园内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必须整合学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资源,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依托学院各相关部门形成建设合力,发挥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综合影响力。

(一)整体规划,依托优势资源,合力建设高职校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工作

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的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一是要在挖掘学校办学资源的基础上,营造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精神。二是要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学生素养工程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由学院学生工作处、体育教研室、学校思想政治教研室按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规划,每学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开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比赛、举办少数民族体育征文比赛,有效保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必要的经费投入。三是鼓励各职能部门、系部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例如,学院教务处负责对开展此项活动的监督;学工处负责此项活动民族体育社团管理,学校思想政治教研室负责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讲座和研讨;体育教研室对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教学和体育文化的授课,由此形成学校上下共同支持和参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的局面。

(二)吸收精髓,注重精神建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文化思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逐渐嵌入学生的脑海中,当今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吸收其他校园文化的精髓既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可利用体育课堂传授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组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训练队;开展少数民族体育社团;开设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选修课;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运动会。同时,可通过讲座、论坛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结合专业特色,营造独特氛围

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专业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层次。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学校的专业建设当中,能够从深层次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进行符合学校专业特点进行布局。例如,可充分抓住具有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旅游专业,让学生参与和设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旅游设计方案,把少数民族体育作为旅游特色内容加以完善并予以实施;可根据少数民族的风格,设计具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浓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氛围建设;在学校和班级里的走廊建立反映少数民族专业和体育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彰显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宣传资料。通过这些具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创设品牌,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文化品牌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集邮 学校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81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将集邮文化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开展了一系列集邮特色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道德与智育的熏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集邮特色的开发――立足校情

几年前,学校里有几位爱好集邮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建了集邮兴趣小组,学习集邮知识,设计邮票图案,并将剪纸与邮票设计相结合,创作生肖邮票图案,独辟蹊径,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今,这支爱好集邮的教师队伍已发展到12人的规模,于2013年成立“集邮协会”,聘请了集邮界的专家,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在学校党政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师资队伍,制订了建设规划,形成了规章制度,落实了实践行动,集邮项目已经成为我校着力打造的特色文化。

二、集邮特色的打造――坚持不懈

1.党政合力创特色

党支部和校长室对“集邮特色文化打造”重要意义达成共识,学校党政合力,共同推动集邮特色的发展。学校成立集邮特色项目领导小组,校长主抓、书记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打造集邮特色。学校每学期初都将集邮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分到各部门、各班班主任及集邮辅导老师,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支持、事事关心”的良好氛围。

2.规章制度保特色

学校特色的创建,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整体工程,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使之协调高效地运作,而这些,唯有全员参与制订并遵守制度才能够保证。为此,学校制定并通过了《特色文化建设制度》,在目标规划、组织机构、师资队伍、课程管理、监督考核、评比表彰、资源利用、经费保障等八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为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校园环境现特色

学校的环境建设,要在“净化、绿化、美化”基础上,因地制宜,规划校园文化布置,突出集邮特色。例如,在校园里设置模拟邮筒作为校长信箱,用来收集师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设集邮专题活动室,将集邮知识介绍、学校集邮特色发展历程与师生集邮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墙壁宣传栏里悬挂张贴的宣传画、师生作品,用齿孔形边框或是信封式样;学校LED屏定期播放邮票赏析、介绍集邮知识等。这些举措,在校园里营造出一个非常浓厚的集邮特色文化氛围,学生身处其中,能时刻感受到强烈的集邮文化刺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积极向上的兴趣导向渐渐形成。

4.教育科研引特色

学校要办出特色,必须要与教、科、研相结合,找出自己的“特色理论”,用以指导其办学行为,才能确保学校特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校积极申报江苏省规划课题《农村小学集邮校本文化的构建研究》,并顺利通过立项。课题重点对农村小学集邮校本文化构建的环境、活动、课程、方案进行研究,旨在提升学校集邮活动品质,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校本实践路径,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开题论证时,市教科研中心的专家提出了“好好集邮,好好研究,天天向上”的希望;建议在教育中点点滴滴地渗透“邮票知识”,让集邮有拓展,有个性。专家对课题的肯定和支持,增强了学校建设集邮特色的信心,也为集邮特色的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引。

5.校本课程显特色

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目标是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色办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特色校本课程为载体,而开发校本课程便是突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一种重要方式。经学校教材编写组深入探讨,确定了“寓德于邮”的校本课程开发宗旨,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为目标,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德育主题进行编排。教材以邮票为素材、图文并茂、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让学生喜闻乐见,令学生爱不释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落实,为学校集邮特色文化的全面普及与深入发展提供了支持,让集邮文化通过课堂主阵地,与优良道德品质一起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田。

6.师生参与促特色

集邮特色文化建设,需要激发学生集邮兴趣、普及集邮知识、陶冶集邮情操,但这首先要让教师爱集邮、懂集邮。学校成立了教师集邮培训班,邀请了集邮协会专家来校为全体教师举办集邮知识讲座,发放了集邮书籍和小型邮册。学校安排专项资金,为集邮培训班成员、集邮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及全校班级征订了《中国集邮报》,给所有的班主任发放了图书《叩开集邮之门》。集邮报刊书籍的赠阅,不仅增长了教师的集邮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教师集邮的兴趣。

三、集邮特色的彰显――精品活动

1.举办会议集中展示

积极主动地举办大型会议活动,全面总结前一阶段特色工作,广泛听取建设性意见,可以为学校集邮特色文化建设积累经验,为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搭建平台。2014年,市、区两级关工委到我校调研集邮特色建设工作,观摩了集邮主题中队活动。市关工委对我校的集邮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指出“活动要适应当前形势,适合青少年的特点,形成学校特色,造就自己的品牌”。2015年初,学校承办市级中小学新春集邮联谊会,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市集邮协会专家、中小学集邮特色学校代表欢聚一堂,观看学校集邮特色成果展示,听取学校集邮工作汇报,与会领导和来宾对学校以集邮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题研究,促使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办学思路给予赞誉,希望“搭建好校园文化平台,把集邮文化这一高雅文化的种子播下,用艺术润泽生命,努力托起明天的太阳”。2015年底,学校承办首届全国青少年书信集邮研讨会(分会场)活动,黑龙江、广东、湖南、上海、浙江等地文化界、集邮界和集邮特色学校的近50名代表参会。2016年4月,学校承办全国第十二届生肖个性化邮票青少年设计大赛(南通赛区)的赛事活动,并成功举办了大赛的启动仪式暨“邮政文化进校园”推进会。会后,全国生肖集邮研究会会长周治华老先生及教育局领导为学校集邮特色欣然题词,使我们受到了极大鼓励,成功创建集邮特色学校的信心倍增。举办大型集邮会议活动,将会对学校集邮特色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2.“走出去”交流借鉴

自从学校加入市中小学集邮协会以来,三年迈了三大步。通过“走出去”交流借鉴的方式,加强交流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就“农村小学开展集邮活动的意义及如何开展”等问题,组织考察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上海市杨浦区凤城新村小学,提高了认识,树立了信心,迈开了可喜的第一步。围绕“学校集邮如何保持新常态”这个问题,参观学习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通州区石港中学,他们的经验为我校迈开新的一步提供了借鉴。围绕“学校集邮如何创新”等问题,到全国书法特色学校、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杭州市余杭区塘栖第一小学参观考察,他们以书画特色为基础,拓展到生肖个性化邮票设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先进的理念与创新的做法,令我们受益匪浅、不虚此行。“走出去”学习交流,不仅促进学校集邮活动的拓展创新,而且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3.“请进来”传经送宝

学校特色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之服务,活跃在集邮界且热衷于集邮事业推广的老邮集家就是学校集邮特色建设的最好资源。我们聘请了4位集邮专家为校外集邮辅导员,每月一次,给学生上集邮知识课,为教师举办集邮知识讲座,并指导学校集邮特色创建工作;学校定期邀请教科研专家来校指导开展集邮课题研究活动;聘请书画集邮界专家老师,来校辅导教师及学生设计邮票图案等。专家领导的传经送宝,让全校师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是学校特色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4.成立“红领巾集邮中队”以点带面

为了深入有效开展集邮活动,学校建立“红领巾集邮中队”,邀请集邮协会的专家担任辅导教师,定期为红领巾集邮中队的学生上集邮课。集邮中队以“主题活动”为抓手,以邮票为载体,将集邮与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开展德育活动。在学校举办的历次大型会议活动中,学生以邮票为载体,通过讲故事、歌舞朗诵、书画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提供观摩,给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配合学校主题德育活动,红领巾集邮中队还开展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集邮主题中队会、《赏伟人邮票,讲伟人故事――纪念诞辰120周年》主题中队会、《听爷爷讲集邮的故事――红领巾寻访老集邮家故事交流会》主题队会等。红领巾集邮中队的试点建立,为学校全面开展集邮特色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收到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5.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制度文化”;顶层设计;教师成长;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56-02

【作者简介】王海林,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江苏盐城,224500)校长,高级教师。

“制度文化”包括制度建立、人才培养、价值观取得共识、行为准则获得巩固等。成功的学校注重机构的严整,运行制度的完善;执行制度的人,对于制度必定认同,专业知识完备且遵守一套共有的价值观和工作准则。

一、顶层设计,让“制度文化”融入管理机制

1.建立横纵分明的管理网络。

教育管理,将“横向分权”和“纵向放权”管理相结合。“横向分权”,就是让分管校长分工一条线、两个年级,实行分权管理;“纵向放权”,就是对各条线的副校长、主任,让其在总体框架内自主创新地做好本职工作。年级组长具体负责年级事务,学科备课组长具体负责年级教学业务的年级组负责制。积极调动社会、家庭主动参与学校建设,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联谊活动,形成了学校、社区、家庭有机交融、相互促进的教育合力,努力让学校的各种制度渗透到各个管理层面。

2.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一是“一日十评”促进习惯养成。学校制定了涵盖学生日常行为、学习、交往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和礼仪的十项标准。倡导“做好一日十评,争当校园明星”。每天分师生两条线检查,周末汇总形成每周一期的《常规周报》,按年级评比“流动红旗班级”。每周推选校园之星,并通过网站公布其照片和事迹,展现学生言行举止端庄文雅的礼仪风貌,为全校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促进全体学生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二是主题活动引领立德树人。学校德育队伍健全,职责明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学校利用班主任沙龙、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主题班会课评比等,积极开展多层次培训,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三是形成安全管理机制。我校安保设施配备齐全,配备有多名保安人员,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安保措施扎实,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逃生演练,制定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设置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努力让学校的各种制度渗透到各个活动之中。

3.制定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

学校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拓宽引才聚才视野,围绕发展选人才,敢为事业用人才,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奉献学校。所有缺岗全部报名竞争,让各类人才登台比武,比实绩、比水平、比能力,发挥内在潜能、激发创造活力,把更多的能人选出来、用起来,促进成长进步,激发队伍活力,让学校的制度素养扎根在每位管理者的心中,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心中有师,让“制度文化”助推教师成长

1.全体教师,育人为本,师德为首。

有高水平的师资,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教育管理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队伍建设。我校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督促其不断阅读相关理论专著,提升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既从量上优化,又在质上提升,更从方法上突破。充分利用“国培”“省培”“市培”“县培”以及“校本培训”,组织教师深入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通过“内培”“外引”“合作”等方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学校坚持开展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乐于奉献”为核心的师德教育,组织部分教师参加“现代与经典”“全国阅读教学课堂大赛”等影响较大的观摩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组织骨干教师到影响较大的学校跟岗学习,使他们有更强的实践经验,有更坚定的课改信心。选出一批课改意识和能力强的教师,通过拜师学艺、集中培训等形式,让他们尽快胜任辅导和培训工作,并成为课改先锋,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形成“雁阵效应”。同时,聘请著名特级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建立名师辐射引领机制。

2.骨干教师,制定规划,助推成长。

学校根据教师实际,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个人均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每年组织教师专业成长成果展,努力提升教师业务。学校现有3名在读研究生,2名取得硕士学位,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比例达96.4%,县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90人,占专任教师的54.9%。经过多方筹措协调成立了为期三年的孙双金工作室,由孙双金指导骨干教师制订具体的成长方案,孙校长每年到我校开设公开课和讲座,引领骨干教师系统学习学科前沿理论。

3.青年教师,合理引领,促进成长。

学校对青年教师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给任务、压重担”的宗旨,加大培养力度。以教师基本功训练与考核为抓手,每周一两位青年教师在周前会上进行读书交流,每周四开展校内公开课研讨活动。深入开展“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学习”课堂教学达标活动,认真落实要求,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夯实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三、眼中有人,让“制度文化”促进学生发展

1.开展丰富活动,落实“八礼四仪”。

利用广播、板报、班队会等多种渠道,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努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度。围绕“走行知之路,做美德少年”开展了系列活动,在全校学生中营造了崇尚美德、学习美德、宣传美德的良好氛围。学校每年举行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三年级学生的成长仪式和六年级学生的毕业典礼,对参加仪式的师生及学生家长进行了很好的精神洗礼,为学生的童年留下了值得珍藏的美好忆。

2.明确具体要求,践行《中小学生守则》。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记和践行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学校制订了具体的活动方案,明确学习的具体要求、基本途径和具体步骤。通过国旗下讲话、橱窗展板、板报等多种途径拓宽学习渠道,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新守则内容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引导每位学生深入理解守则的内涵,激励学生努力做到知行统一。

3.开展体艺“2+1”,实施“阳光体育”。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第5篇

一、二本院校学生优良学风创建的内驱因素剖析

内驱因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影响学生优良学风形成的内驱因素集中表现在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治学态度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四大方面。在优良学风创建中,如果这些内驱因素表现良好,学生必然会从内心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1.少数学生目标迷失、缺乏动力。在学习目的方面,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始终处于“无目标”状态,对于为什么而学和学什么之类的问题糊里糊涂,甚至个别学生临近毕业,还不知道自己学的专业将来能干什么,自己毕业后究竟应该从事什么职业。在淮阴工学院部分学生党员的问卷调查中,认为自己对专业发展不清晰,不知道将来能干什么的占54.94%,缺乏学习动力的占76.92%,存在厌学、为考试而学的有58.42%。还有少数学生在学习上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片面追求“实用”,不愿意打基础、学理论,想当然认为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感兴趣就听,不感兴趣就不听”,造成课程之间学习失衡。2.少数学生不会学习,成效欠佳。在学习方法方面,部分学生习惯于中小学程式化、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而对大学开放化、自主性的教育模式不太适应,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强[3],突出表现在: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一下子“不会学”了,感觉上课相对少了、老师手把手教的少了、作业少了、老师管得也少了,一时不知所措;有的学生理不清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要么重理论轻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学以致用,要么轻理论重实践,等到做具体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时搞不清原理、似懂非懂;有的学生处理不好学习和素质拓展之间的关系,偏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忽视文化课成绩,“挂科”现象十分普遍,甚至不能按时毕业。3.少数学生心态浮躁、治学不严。在治学态度方面,少数学生对知识缺乏敬仰、渴望和敬畏精神,表现在:一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缺乏系统了解,认识不到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上课态度不端正,存在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玩手机、交头接耳,甚至睡觉等现象;三是不能认真完成作业,作业抄袭、实验数据造假;三是学习上不能持之以恒,平时不注意积累,到考试前集中突击,考试后几乎全部“归还老师”;四是存在考试作弊现象。4.部分学生贪图享乐、自控力差。大学生虽然大都已年满18周年,但心智尚不成熟,加之“90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得部分学生自立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有的学生考上大学后认为“十年寒窗”应该结束了,不必再勤奋,从主观上放松了下来,学习上用功不足、成绩不理想。一些学生抵挡不住网络虚拟世界、游戏、恋爱和娱乐等诱惑,贪图享受,甚至发生违法乱纪行为。有的学生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如官僚腐败、投机取巧、追名夺利、不劳而获、奢靡享乐等不能正确认识,给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基于淮阴工学院优良学风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1.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夯实学生的思想基础。思想是行为的指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创建优良学风至关重要[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有重要意义。淮阴工学院地处总理故乡淮安,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学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精神紧密结合,明确“用精神办学、用精神育人”的治校理念,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为校训,把“明德尚学、自强不息”确定为学校精神,并长期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学习精神,创建优良学风”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故居、纪念馆、童年读书处等红色教育基地,聆听事迹报告会,观看影片,开展班级、宿舍评比,组织翔宇人才学校、学习社团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对端正学生思想态度产生深刻影响,为优良学风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2.坚持分层教育理念,提高学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层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得当的材料和进行教育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规定的学习目标。”[5]分层教育理论的提出,强调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学习和尊重,是采用分年龄、分阶段、分主题、按照能力差别有所侧重地开展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分层教育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体现出两大优势:一是有利于重点突出,体现教育的侧重性;二是有利于逐步推进,体现教育的系统性。大学本科四年,不同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认识水平、价值追求有着鲜明的年级特征,抓住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的总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建优良学风教育实践活动,无疑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淮阴工学院在创建优良学风中提出实施“工程”,分年级推进优良学风创建,成效显著。具体方案是:一年级以目标教育为核心,重点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让每位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二年级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着力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兴趣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年级以技能教育为核心,重点组织学生参与学科技术竞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四年级以就业教育为重点,着力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实现满意就业。3.拓宽专业选择渠道,充分尊重学生选择专业的权利。专业选择不仅关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更是尊重学生学习权利的重要体现。受我国高考招生录取机制、高校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和职业规划教育滞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二本院校录取的学生完全意义上是“自主选择”专业的人数有限,而出于各种情况“被选择”到某专业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违背学生发展意愿的专业录取机制对优良学风建设造成很大影响。高校需要进一步改变办学理念,拓宽专业选择渠道,实现学生兴趣、能力、专业和职业之间的高度匹配[6]。近年来,淮阴工学院坚持拓宽学生专业选择渠道。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在专业建设比较均衡的经济管理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实施大类招生,大胆实施以“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三大模块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7]。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转专业改革。学校出台了《淮阴工学院学生转专业管理实施办法》,给学生在校期间两次转专业的机会,第一次是大一年级学生可以在同批次招生专业范围内跨学科转专业,第二次是大二学生可在学院内部转专业,而且不受计划数限制。实践证明,学生一旦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明显增强。4.搭建导学交流平台,让学生少走“弯路”。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与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方法有显著差异。中小学教学内容强调基础性、规范性和统一性,教学方式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基本由老师安排,还有家长监督。而大学教育进行的是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创造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上课具有信息量大、参与性强、灵活多样等特点。因此,大学生只有完全适应高校的学习环境,才有可能实现大学既定的奋斗目标。高校需要为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为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为引导学生学习,淮阴工学院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构建全方位导学平台。聘请学术渊博、德高望重的教师担任学生专业导师;聘请高年级学习成绩优异的学长和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担任学生的学习导师;聘请杰出校友担任学生的就业创业导师。二是健全学习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以“身边榜样、前行力量”为主题的学习报告会、论坛等活动,分享学习经验,携手共同成长。三是倡导建立新型学习社团,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QQ等载体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学习和成长中的困惑。5.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8]。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导向、情操陶冶、心理构建、行为约束、集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作用,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既对学风建设具有导向作用,又为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一流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学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保障;规范科学的制度文化是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良好学习秩序的关键;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可以影响人、感染人、教育人。淮阴工学院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着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化校园,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制定大学章程,明晰办学理念,制定文化建设规划,凝练大学精神,实施一院一品工程,致力于用先进的文化感染人、教育人;在制度文化层面,贯彻以导为主、以管为辅的管理理念,营造崇尚知识、鼓励创新、和谐宽松的制度氛围。同时,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紧扣精神,在物质文化建设中,校园楼宇、道路、广场等命名,以及雕塑、灯箱的设计均体现精神;在精神文化层面,将精神渗透到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感动校园大学生评选、读书节、英语文化节和恩来班评选等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中;在制度文化层面,在校训和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中强调和体现精神。6.重心下移,发挥二级学院在创建优良学风方面的核心作用。二级学院处在学风建设的最前沿,是推进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改革校院二级管理体制,重心下移,给二级学院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管理权限,有利于提高二级学院发展的能动性,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氛围。近几年,淮阴工学院不断完善学风建设考核激励机制,将与学风密切相关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考研率、校级以上比赛获奖情况、补考率、学生违纪情况、就业率等纳入优良学风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对二级学院进行一次全方位考核,对成绩突出的院系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各院系推进学风建设的积极性。7.坚持协同推进的原则,形成推进学风建设的强大合力。高校优良学风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跳出一时一地、一部门一单位的局限,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长时期上实现全校“一盘棋”的整体谋划、协同推进、合力育人,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淮阴工学院在学风建设上着眼于顶层设计,坚持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明确提出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和推进举措,如教务处主要聚焦教风,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人事处聚焦人才战略,着力在培养师资水平、引进“大师”上下工夫;科技处聚焦学术风气,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端正师生治学态度上做文章;学生处则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上;团委则重点通过组织校内外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证明,正是在各职能部门协同作战的努力下,全校上下形成了推进学风建设的整体合力。

作者:张常新单位:淮阴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