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个月的雨

一个月的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个月的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个月的雨范文第1篇

1、双子座。双鱼座。狮子座。乐天派射手座对人生充满理想,酷爱和平待人友善,有自己的处世哲学并且经得起打击。如果你看到哪一条寄语是给了你一个奇怪的许诺,千万别当真!射手座翻脸不认人的!

2、天秤座。摩羯座生来脚踏实地处事谨慎,重视纪律且有极强的毅力。如果寄语是提醒你重视考场纪律,检查好自己的考试物品,那么寄语主人是摩羯座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3、狮子座博爱热心慷慨大方,思维开阔有领导力。偶尔主观意识过强的他们,可能会在寄语中将自己认为好的内容灌输给你。不过豪气万丈的狮子座送出的寄语也一定气势十足,让你斗志满满!

4、白羊座。崇尚变化的双子座聪慧且多才多艺,算是写作和语言方面的天才。活泼主动,在人群中极富个性。他们的寄语偶尔会“埋伏”一些双关语或者夹杂奇怪的图形!

一个月的雨范文第2篇

一淘网的策略非常明显,先是抓住网购用户爱比价的心里,吸引用户的关注和登录,当网站用户达到一定量、网站有了足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之后,就开始将重心转向购物搜索,从而让用户更加自然,更有依赖性的使用一淘作为购物搜索的渠道。一淘的策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笔者认为一淘想要对百度形成非常大的威胁还是不大现实,有5个因素约制着它:

1、商品信息的数量依然局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购物需求

虽然一淘网号称是收录了10亿的商品,但是在商品信息的数量上与百度存在无法形容的差距。一淘网目前收录的商品只来源于入驻商城和天猫,它能够收录的商品从根本上被限制。而百度方面,利用强大的爬虫,不停的在进行信息的索引,它能够提供的商品信息量比一淘要强大的太多了。

因为商品数量被限制,自然就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购物需求,也就无法真正的抢走百度的购物搜索用户。

2、过分强调商品搜索,网页搜索非常鸡肋

一淘网并不是不想在网页搜索上有所作为,在它的网站上面,我们是可以看到有网页搜索的模块,而且一淘网也知道自己的网页搜索机制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是邀请了有道和搜狗的加入。但即使如此,现在的一淘网页搜索还是显得非常的鸡肋。因为一淘网太过分的强调商品搜索了。用户登录到一淘网基本上都是为了买东西,也就只会用到商品搜索,网页搜索基本被无视。

而事实上网页搜索才是百度真正的核心业务,所以在这点上,一淘也就无法对百度形成太大的威胁。

3、网站需承担购物风险责任,难以被完全信赖

一淘和百度最大的不同就是百度只是一个搜索引擎,而一淘则是一个镶嵌了购物搜索的网站。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举个例子说明:如果我通过百度搜索进行网购的时候买到了假货,我是不会把责任去怪罪在百度身上,我知道百度只是一个搜索引擎,它不应该为我的购物承担风险责任。而通过一淘网进行购物的时候就不一样,我会觉得一淘网是作为一个第三方的推荐网站,它给我推荐的东西是假的,它应该有承受一定的责任。

而由于一淘网过分的强调了比价,让消费者太过于关注商品的价格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产品本身的性能,所以出现购物纠纷的情况是很高的。因此,在这点上一淘网要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也难以完全获得用户的信赖。

4、一淘本身没有形成搜索引擎的概念,比价与搜索相互制约

一淘网本身是一个购物搜索引擎,结果大部分的用户进入到一淘网的时候,却是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进入的。从这点看,一淘网本身在消费者心中还远没有形成搜索引擎的概念,人们还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比价类的网站。

要让消费者真正把一淘网当成一个搜索引擎,必须要慢慢的弱化在消费者心中的比价类网站的模式,可是如果一淘网真的不强调比价,那么还会有多少的用户愿意登录这个网站进行购物搜索呢?

5、一淘网的品牌宣传仅限于网络,流失了很多用户

一淘网在电商圈虽然已经有了足够的名气,但是也仅限于电商圈。如果我不是一个经常在网上买东西,对电子商务也不是非常熟悉,那我很可能就不知道一淘网,就算知道一淘网,也不知道它是个购物搜索引擎,因此,对于这样的搜索用户,一淘网是完全流失了的。

一个月的雨范文第3篇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性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开发本土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个体认同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促进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地方性普通高校加强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将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到其它多元文化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为自己将来在多元文化社会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

当今世界有许多国家的艺术教育改革都在课程建设方面越来越关注民族音乐教育和体现多元文化精神。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绪论”中指出:“美国的文化是由来自许多文化、传统和背景的民族和观念所组成的丰富的融合体,美国的文化多样性是教育的巨大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和其他人。”在匈牙利,世界著名音乐家柯达伊和巴托克积极推行民族音乐教育运动,他们广泛搜集本国民歌,编成以匈牙利民歌为素材的音乐教科书,促成了具有匈牙利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印度,虽然它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但在音乐教育的问题上并没有走“西方中心论”的路子,而是特别重视对本国各民族的音乐开发和利用,并以本国的民族音乐为主体,本民族音乐教育得以很好发展,而且培养了像阿南德•香卡这样的世界闻名的音乐家,这也是印度民族音乐教育成果的代表之一。可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当然,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性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本土化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课程资源意识不够到位,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课程开发不够成熟,窄化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功能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地方性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建立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长效机制方面做得不够。那么,如何认识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如何在地方性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落实和开展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这些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做出思考和研究的。

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之一,早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瑶族“帝舜生戏、戏生瑶民”的记载;到汉代的《风俗通义》中也有“盘瓠得女,负而走南山”等记载(盘瓠即盘王,传说中瑶族的祖先);到南北朝时瑶族被称为“莫瑶”,《梁书•张缵传》记载:“零陵、衡阳等郡有莫瑶蛮者,依山险而居,历政不宾服”(其中的“零陵、衡阳”现在均为湘南地区境内)。另外,唐代杜甫在《岁晏行》中写道:“莫瑶谢雁鸣桑弓”,反映了湖南瑶族狩猎的生活状况。瑶族现在人口近300万人,分散在湖南、广西、广东、江西、云南、贵州等地区,由于历史等原因,他们以居住山地为主,以山为伴、以山为生,民谚中说:“瑶族住山头、汉族住街头、傣族住坝头”,就形象地指出了这一点。

在他们创造独特的瑶族山地文化当中,歌咏是瑶族人民最喜爱和最擅长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歌咏文化,他们被称为“东方的吉普赛人”。清代著名诗人李调元也曾写道“瑶俗最尚歌,男女杂踏,一唱百和”等诗句。“瑶山山歌特别多,唱遍高山唱遍河;夜晚唱到日头起,白天唱到日头落”这是反映瑶歌在瑶族人民生活中所占特殊位置的形象描述。瑶歌作为一种独特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它的文化内涵是指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脑力、体力的劳动创造,经过不断的积累创新且与瑶族民歌相关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和成就,也是瑶族人民的思想观念、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人文积淀等的集中反映。瑶民自己信奉“饭养身,歌养心”的道理。他们自幼就开始学唱歌,待人接物有“礼节歌”,生产劳动有“气节歌”、“知识歌”,红白喜事有“贺歌”。他们上山劳动、下地干活,都爱唱歌。不仅在五彩缤纷的节日里大家要穿着斑衣花裙,戴着银镯头鎈来载歌载舞,就算平时,只要有空,他们常常也会围着“火堂”来借歌抒情,在很多地方就连迎来送往也要以歌抒怀。

总之,瑶民对歌咏是情有独钟,有着浓厚的歌咏情结,他们喜欢即兴而唱、以歌言志、以歌对答、以歌会友、你唱我和。这种歌咏文化与瑶族人民的社会活动、历史文化、审美情趣等等都是紧密联系的。同时,和毗邻地区的其他各族人民也是相互影响的。如将这种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艺术作为一种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在当地普通高校的开发和利用,必将在传统音乐的传承和育人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其意义主要表现有:首先,有利于促进瑶歌作为一种本土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瑶歌作为一种珍贵而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其传承的方式也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一样,主要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靠民间的自然传承;另一种是靠学校的音乐教育。民间自然传承的特点是师徒传授、自生自灭,这种传承方式的往往缺乏组织和计划,如果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和难以有效传承的。那么,有效传承的重担就只能落在学校的音乐教育身上了。在湘南地区的部分高校开发和利用瑶歌课程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它对瑶歌这一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可以传播、选择和创新传统的瑶歌文化。因为高校的教学在教育的对象和所占有的教育资源上的优势都是其他场所和机构难以企及的。在湘南地区的部分高校开发和利用瑶歌音乐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是对瑶歌的音乐文化内涵作一次相对集中的提炼和整合,当瑶歌文化中一些价值体系和审美方式与高等教育的文化不一致时,学校教育担负着对其调节、提炼和导向作用。这样,瑶歌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得到肯定,消极的成分会被淘汰,从而使瑶歌在瑶族分布地区作为一种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进一步创新和提高,而且通过高校的音乐教育,让大学生在了解、挖掘、整理与瑶歌相关的地方文化知识时,可以为该地区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文化是课程的基础,而课程又是教育的核心。“当代社会,文化多元,不同阶层又有不同类型的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学校课程能体现本阶层的文化利益和价值取向,以谋取话语权利。”[1]

在大力提倡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高校的音乐教育尤其是位于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高校更应该要有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和利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内容也应该有相应的体现和安排,以培养主体民族大学生多元化的音乐视角和价值观念。素质教育强调教育教学强调要“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开设地方课程,让瑶歌进入湘南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不能光为了增加一门课而开设这一门课,而是为了让这门课程更好地满足于学生发展和服务于当地的文化建设等需要。在地方高校开设本土文化课程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关注本土、了解本土。再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开发和实施本土文化课程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进步。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很多都是遵循“制度化”的教学,就是上面发什么书,学校就开什么课;书上有什么,老师就讲什么。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就少了很多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本土文化课程的开发就会让更多的教师来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让他们不得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教学研究上,他们在这些查资料、做研究、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肯定也会获得更全面提高。

还有,有利于促进当地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对普通高校教育的需求正由过去被动上学变为现在的自愿择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结构也提出越来越具体的要求,主张学以致用,而非学非所用。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各普通高校的竞争日益激烈,办学特色将成为高校赢得社会声誉和体现办学价值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地方性普通高校无视各高校彼此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一味模仿和跟着研究型大学后面亦步亦趋,走“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趋同化老路,套用一个培养模式,就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就难以培养出与当地社会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多样化是高等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高等教育强国的美国,著名的卡内基教育基金会多次指出:多样化是美国高等教育保持高水准的根本原因。地方高校要扎根本地和服务本地。开发本土文化课程有利于地方高校的课程建设和自身定位,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必然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热爱本土文化,培养出愿意和能够为本土社会做贡献的人,而不是厌弃本土、对本土一无所知的人。瑶歌作为湘南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如将引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必将对丰富湘南地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资源和增强湘南地区高校的办学特色起到积极作用。

二瑶歌在湘南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实施的对策

英国著名的课程专家斯腾豪斯(Stanhouse)说:“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的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发展”[2]。可以说,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的课程统一管理模式不但使许多学校和广大师生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意识的忽视,而且也导致了他们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因此要在湘南地区普通高校大力开发瑶歌文化课程资源就需要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培养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转变学生过去音乐学习方式,具体对策应有:

(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

国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并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加大扶持,以培养各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地方性院校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专门的课程开发资金,重视和资助各高校开发地方课程,对于一些高质量的地方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充分的奖励,以点带面地在一定范围采取实质性举措来积极推广。

(二)学校应当高度重视

作为实践主体的学校应更关注地方的经济文化、民族风情、本土文化等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更加明确自身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另外,地方课程的开发利用更丰富和充实了课程资源,以地方为本,着眼于本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或其它本土文化资源来开发和实践,这是一种更好地尊重了地域文化差异,不脱离实际的办学理念,这使教育教学更贴近地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办出水平、办出效益。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的课程发展趋势为本土化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它要求在课程的内容上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以地处湘南地区的高校湖南科技学院为例,这里有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瑶族自治县,享有“神州瑶都”美誉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另外,还在江永、双排、道县等地分布大量瑶族人口。该校2006年3月颁布的《设置公共、跨系(部)选修课的原则》第二条中明文规定:“根据省、地经济建设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公选课,反映本地区的经济环境、民情风貌、历史渊源的人文课程”。其次,在该校的“设置公共、跨系(部)选修课的原则”中还规定:“公共、跨系选修课可涉及文、理、艺、体、美等学科。应有利于改善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可见,湘南地区的一些高校已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了,这必将为瑶歌进入湘南地区的部分高校提供有利基础条件。

(三)提高教师对瑶歌课程开发的参与意识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有人说:“一个教师就是一门教科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也是最重要的瑶歌课程资源,教师的相关专业素质决定了对瑶歌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决定了开发和利用瑶歌文化的程度及发挥其教育教学的效益和作用,他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能否成功开发。长期以来,我国高度统一的计划体制及观念的影响,导致相对较多的教师没有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开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开发就是上级教育部门和高层音乐教育专家学者的特权,就是由他们设计好标准的课程文本,再由“下面的”教师执行就是,普通教师根本没有必要参与。这样,教师被当作一种执行课程的“工具”,是课程的“消费者”。教师只要考虑的如何将规定的课程知识“搬运”给学生,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则不是教师要考虑事情,教师的责任就是在于忠实地执行,换句话说,教师只有“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教什么”的权利。这样,课程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就成了一个陌生的课题和崭新的话题。因而要保证瑶歌文化课程的成功开发,广大教师必须先认识到中华音乐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和拯救瑶歌这种濒危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紧迫性,树立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求实态度,积极参与到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去。

(四)提高教师对瑶歌课程开发的综合素质

在过去,很多地方性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由于受课程政策、观念和信息的局限,面对本土的许多传统民族音乐的“活化石”无动于衷,学校和教师习惯于完全执行指令计划,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因地制宜的课程观念和开发意识淡薄,广大教师的课程开发综合素质也难以得到提高。而在瑶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其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对各式各样的瑶歌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和厘定,对在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本土音乐文化教育课程评价进行研究,这一系列复杂的研究性工作对教师的综合素质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瑶歌文化课程开发往往会突破单一的学科限制,要体现瑶族音乐、民俗、文学、乡土知识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但学科的综合并不等于简单的学科叠加,也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学科知识并列,而是要依靠教师将这些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瑶歌课程整体。另外,在选择课程内容方向方面,由于瑶歌相关知识千姿百态、内容繁多,作为课程的开发者若不从中比较、筛选、提炼,不顾地方、学校、学生等实际情况,就往往会陷入一种对知识盲目组拼的泥塘。这样,就会难以实现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甚至会导致课程开发的失败。因此,课程开发,在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发技术、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五)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瑶歌课程开发要求广大教师从旧的音乐教育模式教学中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拓者,从课程的消费者转变为课程生产者,它要求创新和实践,由于它还处于一个探索和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成熟,没有直接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因此,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和发挥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作用,它需要课程开发者进行反思,强调不断“调整”,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后重新对瑶歌课程的实践及所相关的环节进行再认识和理解,进行调整和再研究,这是一种教育实践的理。高校应该组织相关师资和当地文化部门力量,积极搜集和提炼各种相关素材,编写出具有普及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并尤其注意搜集相关的影像资料,以便发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特性。课程开发它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程序。它遵循的流程一般是:前期调研——确定课程方向——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实施课程——调整内容——再实施——确定教材。这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其中关键环节还是“调整”。应该说,课程开发在根本上要求教师具有研究的能力,通过课程开发的实践,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实际不断调整,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

(六)帮助学生转变音乐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共音乐教育教学的热情

一个月的雨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绘画艺术;个性;共性

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论是在欣赏角度还是在创作角度上都会存在着差异,但这些艺术门类在艺术领域中又存在着联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以丰富的表现力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审美化,共同促进艺术门类的发展。

音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无形艺术,它以声音为表现手段,诉诸于人的听觉,是一种有情感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它的载体是声音和音响等媒介,借助于节奏、音响、旋律等以无形的艺术形式来传达精神。绘画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通过运用各种艺术媒介如笔、墨、纸、砚等来将创作者大脑中的意象用点、线、面、光、色、影等媒介传达给观者,用一种平面的方式来传达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情感。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同属于艺术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性特征,但是在欣赏和创作角度上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从欣赏和创作角度分析两者的内在特性

1.从欣赏角度来看,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绘画是一种视觉空间艺术。

我们欣赏音乐,从细节、局部开始,直到最终演奏结束,我们才会从中体会到意味,它在时间里展开,在时间里运动,又在时间里结束,所以音乐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而绘画是在平面的材料上描绘,用二度平面创造三度空间的艺术。我们观赏一部绘画作品,绘画作品会以最直接的方式给欣赏着留下整体印象,而后才会具体分析其作品的细节之处,绘画作品要求整体的和谐,具有很强的空间比例布局,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它运用富于变化的线条在一个平面的空间里充分展现,所以绘画是视觉空间的艺术,此为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一个不同之处。

2.从创作角度分析,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而绘画则具有不可复制性。

音乐作品只能通过表演才能被听众接受,不论在创作之初,还是在创作之中,听众并不能很好地去领悟与了解这部作品,只有在创作结束之后才能被表演,才能让听众从乐谱、从演奏中发掘其妙处,这个演唱、演奏的表演过程也即“二度创作”的过程,可以无数次地进行,这种二度创作是积极的,可以加深作者对作品的领悟和技术上的修改与处理,使作品不断地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而绘画作品则侧重于它的不可复制性,创作一幅绘画作品,画者只有一气呵成地用笔将心中的意象用线条勾勒出来,才会具有浑如天然的意境。但是每个创作者的手法、风格、笔力以及色彩调和的浓度不同,创作出的作品也会不同,即使模仿技术再高超,也不能和原作一模一样,都会略有不同之处,这就是绘画作品的不可复制性,而在乐谱上音乐作品则不同,它可以反复修改直到创作者满意为止,这一点也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二、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共性

1.两者都是对人的感官的刺激反映。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都是通过对人们感官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精神上愉悦的审美体验,音乐诉诸于听觉器官,绘画诉诸于人的视觉器官,虽然感官不同,但都是一种情感艺术,他们都能通过自身的特性来激发人们的情感,音乐艺术用高低快慢不同的节奏、调式来抒感,借助声音媒介将情感传达,而绘画作品则用色调、明暗、内容等形式将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传达与感染欣赏者,用一幅幅作品给欣赏者展示历史的、民间生活的、抽象的等不同艺术形式的风采,用这些绘画元素来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加深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理解。

可见,不论是音乐艺术还是绘画艺术,这两种艺术形式尽管使用的媒介不同,但都可以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促进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审美情感的提升,透过不同的风格特色让欣赏者更好地领悟其作品的内容与情感,把握其作品的精髓。

2.两者都可以取材于客观事件或事物。

音乐与绘画艺术都可以取材客观事物的参照反应或取材于形象生动的民间故事的一部分,也可以取材于某一种艺术种类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特征。例如《拾穗者》就是受到人们在农场干活的这一实际生活场景的真实反映,《高山流水》《百鸟朝凤》又是对大自然真实美景的形象描写。一曲《梁祝》取材于一个民间爱情故事,用优美、舒缓、凄惨等不同的音色与节奏来抒发这一凄美故事的叙述。由德拉克洛瓦(1789—1863)所作的《希阿岛的屠杀》取材于史实,用昏迷的老人,病去的老妇,痛苦不堪寻乳的孩童,被绑在马背上的少女,再看入侵者那邪恶的面孔,残酷的掠夺枪杀,与受难者形成鲜明悲惨的对照,不得不令观众情感动容。

所以总的来说,二者虽然是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但都是取材于民间生活或大自然的客观事物或历史故事,再充分利用不同的形式来刺激听觉或视觉感官,将主题内容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联系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也不例外,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1.音乐艺术具有绘画艺术的色彩因素。

音乐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响来共同组合创作,就如同绘画中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一样,在绘画中的暖色系能给人带来一种有温度,暖洋洋,或者炽烈的感觉,而黑、白等冷色系则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而音乐中的高音低音,旋律音色的不同,同样和绘画中的色系一样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百鸟朝凤》用欢快的曲调,仿佛真的有百种鸟类在欢乐的鸣叫,用这种轻快优美的节奏来给人们展示高兴喜悦的情感。而《码头工人歌》中缓慢的节奏、沉重的音调、反复强调的重音等等,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疲惫不堪的劳动工人辛苦劳作的场景,所以说音乐艺术中有着动态的绘画艺术色彩。

2.绘画艺术具有音乐艺术的动态性。

绘画艺术始终以色彩的浓度变化,线条排列的长短粗细形状等类似音乐艺术的节奏韵律一样占首要地位,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画是“气韵生动”。由于画家的风格不同,所以绘画作品的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用不同线条的运动趋势、色彩的自身表现力来展现,又如同音乐艺术中高低、快慢不同的节奏和韵律一样。只不过绘画艺术是用静态的表现形式表达了音乐艺术所包含的艺术特色。五代南唐顾闳中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从图画中我们可以看见轻歌艳舞、琵琶弹奏的热闹场面,在欣赏之中我们似乎是瞬间把这静态的图画转化为一种动态的有着曲子琵琶弹奏的音乐场面,从中营造出一种美的气氛,令人身临其境的奇妙感觉。所以说在绘画艺术中总是和音乐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而这种联系又在彼此的相互联系,相互融通、促进。

四、结语

不同艺术门类均有各自的特点,音乐艺术的特征在于追求美妙的旋律、音色,以传达出不同艺术效果的作曲,绘画艺术的特征在于追求用点线、色彩、光影来塑造新的艺术角色形象来诠释对美的一种认识,是对现实生活的展现。在一定意义上,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又有着相似点和共同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音乐作品中融入丰富的色彩来赋予听觉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绘画艺术创作时舒缓的音乐也有助于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可以激发创作者的灵感,以更丰富的情感、更投入的状态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所以说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有着个性的基础上渗透交融,更有助于艺术创作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更好的让不同门类的艺术相结合,共同来促进艺术的成长,丰富艺术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齐易 张文川 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1。

一个月的雨范文第5篇

一、对话互动,让自由在安全氛围中实现

要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互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发表多元理解时,可能会遇到阻力,教师要理解、鼓励、引导他们,为他们营造一种安全、民主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敢想、敢说。对学生而言,营造一种安全、民主的学习氛围,意味着主体的突显,个性的张扬。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独特见解,个性才能在互动中闪光。

二、学会质疑,让自主在问题情境中生发

1.含义深刻处质疑

“含义深刻处”,一般是指概括性强,在文中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质疑,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紧扣重点句质疑,我引导道:“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是否发现文中有一句高度凝练的话能概括这些内容?”学生交流:“她的生命……仙人掌花。”“这是一句总领全文的句子,如果你能在这句话上停留的时间长些,你会有许多有价值的疑问。”学生质疑:“从课文的哪些文字中感受到她生命的艰辛与壮丽?为什么把她比喻成‘仙人掌花’?”我引导学生四人一小组,紧扣夏洛蒂的“艰辛”“奋斗”“成功”进行合作探讨,之后小组上台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补充。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讨,思想碰撞,学生不仅真正感受到夏洛蒂的顽强不屈,更收获了学习的方法与自信。

2.内容矛盾处质疑

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为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让学生紧扣“……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这句话进行体会。目光敏锐的学生有了这样的质疑:“船上不是应该有61人吗?这不和船长说的60人相矛盾吗?船长为什么说60人而不说61人?”我立即肯定了学生的质疑且给予表扬,接着引导学生紧扣船长一系列的语言以及动作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层层感悟分享,学生体会到船长的舍生忘死、忠于职守。这样,就通过课文的矛盾点激发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走向课文纵深处。

3.反复出现处质疑

许多课文中都有反复出现的句段,这些句段体现了作者独具的匠心,为师者,应该敏锐地引导学生捕捉。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根据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具体“好在哪里”这一问题教学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纵观整篇文章的篇章结构质疑:“同学们,这篇课文的学习已接近尾声,在文章的篇章结构上你有什么疑问吗?”之后,学生果然有了质疑:“这篇课文一连出现了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为什么要反复出现四次呢?作者想表达什么?”我引导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探讨,学生有了这样一些深刻的认识:“作者对安塞腰鼓所描写的舞蹈场面、声音、后生们的力量以及舞姿都给予了大力的赞叹!”“作者被安塞腰鼓所展现出的壮阔、磅礴的气势深深地震撼,想通过不断地反复来强调表达自己的叹为观止,正所谓一唱三叹。”

4.貌似无关处质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似和课文主要内容无关、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探究文字描写的用意,体悟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例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在课前导学作业中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几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为什么还要描写麋鹿在大丰自然保护区的美好生活呢?这是否是画蛇添足?”在学完课文重点内容后,我肯定了这个含金量极高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交流补充后,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描写不是画蛇添足,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唤起我们的阅读期待。”“学完整篇课文之后,我猛然发现开头的这段文字是在表达对麋鹿美好的祝福,希望麋鹿在遭遇无数次的坎坷经历之后能自由、平静地生活。”

三、深入探究,让思维在智慧牵引中拔节

1.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例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最后两句话时,我这样引导道:“说明文的基调是朴素理性的,而最后两句话读来又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畅所欲言:“我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已经把麋鹿当作人来写了,从‘漂流不定’‘颠沛流离’这几个词中感受到麋鹿就像是远离祖国的孤儿,经历了多年的沧桑终于能回归故土了,多么美好。”“我感受到作者对麋鹿的回归非常感慨,因为它们常年漂流在外,许多麋鹿因为杀戮而离我们远去。经历了这么多年,还有一些终于能回归故土,很不容易。我读出了作者美好的期盼。”可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课堂就会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2.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地阅读。记得上《船长》一课时,我通过学生导学单上的质疑引导讨论:“如果有男人走在女人前面,船长真的会对男人开枪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学生认为船长会开枪,因为:“在那种嘈杂的情况下,船长一定要有威严,假如一个人违反了命令他没有开枪,所有人都认为他只是吓唬他们而已,便会有再一次的混乱,那时情况不堪设想。”有学生认为船长不会开枪,是因为:“上文讲到船上一共61人,而船长却说60人,他把自己忘了,可见他心中始终装着60名船员,连自己都顾不上的人,怎么会打死其他人呢?”以感悟为灵魂的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他们迸发出个性的智慧。

四、课外阅读,让能力在系列活动中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