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碧云天黄花地

碧云天黄花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碧云天黄花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碧云天黄花地范文第1篇

此句是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抒写离别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扩展资料: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碧云天黄花地范文第2篇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伫立于茫茫天地之间,感受着匆匆岁月无情,如果说春天带来的是生机,夏季带来的是躁动,冬季带来的是萧索,那么秋天带来的则是无奈了。喜欢一个人徜徉在落叶曼舞的小径,或者是铺满青苔的空巷,任思绪被秋风渐吹渐远,直到被若即若离的惆怅占个上峰,也只好随宋玉同叹一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

秋天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每次读起古人的诗句,总是会被浓浓的悲秋情绪紧紧包裹,却又不欲挣脱,独自啜饮慢慢膨胀的忧郁与失落,

也不知这到底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呢,还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个,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诗人曾留下过怀秋舒怀的诗句吧。

《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对秋发出的唏嘘。范仲淹的“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情与景交融,引人深伤。到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将此词稍加引发,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令人迷离惝恍、怅然若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叹息,凄凄柳下,再会无期,能带走的似乎只有满怀的秋风。周邦彦的“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写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无助。韦应物的《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则是怀人思乡的落寞情怀。相比以上对秋的无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的本色:“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总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凉,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然而换了不同的心境,诗句也会大不相同。刘禹锡就在秋风中找到了寄托,从感时伤怀中解脱了出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杜牧也在《长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风清云淡,别有洞天:“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碧云天黄花地范文第3篇

在诗歌鉴赏过程中,以意象为“抓手”,由个体而全部,理解由一组意象营造出的意境,揣摩诗人的独特心理感受,从而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读者由艺术再现糅合自身的个性化解读进而升华至艺术再创造,身心得到极大地愉悦与熏染,即谓读书养心,斯为重要。对于意象的把握与鉴赏,从其象征性或比喻性出发,总结解读规律,可为诗歌鉴赏的法门:

意象的象征性

宋代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词人使用的意象,如:雁、梧桐等,皆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李清照的《一剪梅》一词有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同样用到了“雁”。再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及 《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可见,“雁”这一意象的寓指性很明确。

大雁,秋天南飞,被迫离开故地,栖居他乡;春暖北归,回归故里,适得其所。北方才是大雁的故乡。因乎此,北雁南飞,意谓离开故里,沦落他乡,这就不由得引人生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结合诗人遭遇,如《声声慢》时期的李清照自北方逃难至南方,国破家亡,国家惨遭蹂躏,她与深爱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阴阳两隔,新愁兼之旧恨。大雁飞过,怎不生天涯沦落之感。

再如《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回,意味回归、团聚,可是词人眼见大雁北归,却不能与丈夫团聚,分离之苦、思亲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情诗,真实反映了前期李清照“幸福的烦恼”般的爱情生活。《一剪梅》与《声声慢》正是李清照人生经历前后期的写实,两首诗在情感变化上的鲜明对比,一个“雁”字写尽人世沧桑。

又如王维句“归雁入胡天”,大雁北归胡地,是回归家园,可是诗人去往的不是故里,是胡地,是他乡,是受朝廷排挤不得不去的他乡,联系于此,诗人抑郁、落寞的形象跃然而出。

再看《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句,大雁南飞,不得不与家园分离,张君瑞即将离别崔莺莺,新婚燕尔,你侬我侬,正是如胶似漆,掉到蜜酱里的时候,却偏偏棒打鸳鸯,不得不分,怎不肝肠寸断?此景,大雁南飞,不得不与家园分离;此情,多情且柔情的崔莺莺不得不离别爱郎张君瑞。幽怨与忧愁集于一身,愁由雁起,雁伴愁行,情景交融。

由是观之,“雁”已经成为离愁别恨的象征了。

再如“梧桐”,风吹落叶,雨滴梧桐,景象凄清,梧桐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代名词。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李煜---这位亡国之君幽居深院,软禁于斯,孤苦寂寞,清冷的月光从梧桐枝叶的缝隙中洒下来,凄凉无限!曾经是居万民之上的君主,而今沦为阶下囚,万千愁绪,满腔幽愤,尽在其中。亡国之恨何时休?又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雨打梧桐,孤独更兼离愁,声声敲在心坎,难耐!难耐!

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已够愁苦,这还没完,滴滴细雨,还要无休无止地侵蚀那颗柔软且孱弱的心,怀念亡夫,忧思国事,孤独无助,“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番哀痛欲绝,怎不催人泪下?

“梧桐”,孤苦无寄的象征。

把握住意象所隐含的深层含义,就不难理解诗歌所要传递的情感信息了。

意象的比喻性

戴望舒的《雨巷》“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引人无限遐想。以丁香喻人,别致委婉。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杜甫《江头四咏?丁香>>“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可见,丁香确是一种婉约的美丽植物。丁香色泽淡雅,幽香袭人,这本身已足以动人心魄,更加之有着如丝如缕的忧愁、哀怨、彷徨,不由人不生怜香惜玉之情,不由人不缠绵悱恻。这种美,是忧郁之美,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高贵之美。用来喻指姑娘,则联想到黛玉的千娇百媚,多愁善感,就不难理解姑娘的超凡脱俗与冰清玉洁了。然诗人又或者以之隐喻自己,那么诗人的忧郁气质,超拔形象就呼之欲出了。有人解读为爱情诗,又或者咏怀诗,艺术的想象不断深化着诗歌的内在魅力。

再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浣溪沙》李)丁香,已经令人联想到忧愁,但不算完,还要是雨中愁,忧愁淋湿是什么感受?愁得缠绵,愁得悠远,愁得“剪不断,理还乱”。完结了吗?不,还要“空”愁,这就愁得令人绝望了。谁能愁到如此境地?诗人不明言女子,但已令人联想到用情至深的女子了。诗歌就是这样通过物化的丁香喻指在绝望中等待亲人音讯的女子。以丁香使诗歌主人公的形象得以外化,看来并非始于戴望舒。

其他如“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 》李商隐),这哪里是指花草,分明就是指愁肠百结的女子了。

可见,“丁香”,在文学意象中具有比喻忧郁女子的专指性。

其他,如香草美人之喻,就不胜枚举了。

碧云天黄花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戏剧教学;阅读;鉴赏能力

戏剧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但最基础的是文学,文学因素主要体现在剧本上。剧本文学的语言由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两部分组成。

舞台说明是剧本中的辅助语言,它的作用是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等。而且舞台说明在对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雷雨》第二幕开始时有这样一段舞台说明: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这段舞台说明营造了一个非常压抑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焦躁、

郁闷、不安的思想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即将到来,为情节的展开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生阅读学习舞台说明往往一扫而过,并不留心,其作用自然不会注意到。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舞台说明对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重视舞台说明。

和舞台说明相比较,人物的语言――台词,则是剧本语言的主体。阅读和鉴赏剧本,品味人物语言就显得至关重要。

高尔基说:“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而不是叙述语言。”可见,剧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很强的个性,也因为这个特点,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所处的环境、思想感情才能得以准确表达,读者才能获得准确的判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为这中间没有叙述说明,而学生的阅历又比较浅,一下子无法理解也就成了自然。所以,在教学中我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进行解读,解读的方法根据人物语言的特点来确定。

《长亭送别》的第一支曲子是这样的: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阅读后,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人物的伤感之情,但却不能体会人物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点。我从人物的语言入手进行引导:先看这语言是俗是雅,由雅言可知,该人物是大家小姐;又“碧云天,黄花地”是从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脱化出来,可见她也是知书达理,并非一般粉黛;又其满眼衰景,内心苦楚,可见她离别时的惆怅而又无计可施的无奈。由此可见其性格既追求真爱,又受封建家庭礼仪束缚对自己命运不能掌控的性格特点。在引导中,让学生逐渐明白,人物的语言特点是和他的身份、年龄、修养、所处环境等相对应的,进而提高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分析掌控能力。

戏剧人物语言除了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外,有的也富有动作性。这类语言除了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外,有时表现为人物的内心活动。《雷雨》第二幕中,当周朴园说死去的侍萍和周家“有点亲戚”关系时,有下面一段对话:

鲁侍萍:亲戚?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这里的“嗯”“哦”就是发自人物内心的语言,揭示出两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这类语言的领会难度较大,只有瞻前顾后才能把人物特定的心理活动弄清楚。所以,我采用的是讲解的方法,等学生逐渐有了基础,再引导领悟。

戏剧人物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含有丰富的潜台词,这是很值得品味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学生才能真正领会。《雷雨》中周朴园在确定了鲁侍萍的身份后,面对鲁侍萍的控诉,他说道: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乍读来,周朴园似乎在关心和安慰鲁侍萍,但他的话中却另有含义,教学中不能含混而过。我这样提示学生:这里,周朴园看到鲁侍萍很伤心,就来安慰她,表现了他对侍萍的关心。结果,立刻引来一位同学的发言:周朴园的话不能说明他对鲁侍萍是关心的,这是一种假象。我很高兴,马上反问为什么这么说,结果他卡壳了。这时候,有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周朴园怕鲁侍萍哭闹,损了他的面子,所以才让她不要哭,他的根据是周朴园的特殊身份(封建家长、资本家)。我肯定这个同学说得很有道理,但指出他说的不够具体,要同意他的意见的同学讨论。有学生在讨论后发言:周朴园想通过这貌似关心和安慰的话来稳住鲁侍萍的情绪,以免惊动繁漪、周萍、周冲等人,给家庭带来动荡,破坏他在家中的形象。同时,他也怕这事传到外面,让社会上的人讥笑他这个大资本家。在他的话里提到“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则暗含着“把过去的事闹出来,你在子女面前也是没脸面的。还是稳定情绪,说说清楚,悄悄离开的好”的意思。学生的发言使周朴园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点跳出了文字,成为鲜活的形象,触手可及。

由此可见,对于种类含义较深的潜台词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

碧云天黄花地范文第5篇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伫立于茫茫天地之间,感受着匆匆岁月无情,如果说春天带来的是生机,夏季带来的是躁动,冬季带来的是萧索,那么秋天带来的则是无奈了。喜欢一个人徜徉在落叶曼舞的小径,或者是铺满青苔的空巷,任思绪被秋风渐吹渐远,直到被若即若离的惆怅占个上峰,也只好随宋玉同叹一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

秋天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每次读起古人的诗句,总是会被浓浓的悲秋情绪紧紧包裹,却又不欲挣脱,独自啜饮慢慢膨胀的忧郁与失落,

也不知这到底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呢,还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个,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诗人曾留下过怀秋舒怀的诗句吧。

《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对秋发出的唏嘘。范仲淹的“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情与景交融,引人深伤。到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将此词稍加引发,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令人迷离惝恍、怅然若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叹息,凄凄柳下,再会无期,能带走的似乎只有满怀的秋风。周邦彦的“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写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无助。韦应物的《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则是怀人思乡的落寞情怀。相比以上对秋的无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的本色:“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总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凉,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然而换了不同的心境,诗句也会大不相同。刘禹锡就在秋风中找到了寄托,从感时伤怀中解脱了出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杜牧也在《长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风清云淡,别有洞天:“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希望我能有古人的旷达,到了下一个秋天,可以多去感受喧嚣夏日后的清新宁静,漫漫寒冬前的短暂芳香,多去体会“秋风之性劲且刚”的豪迈,少去喟叹“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无奈。也会被秋而“感”,却不再为秋而“悲”了。

月光如水水如天

初秋的燥热将尽未尽的日子,我是极为思念那一轮属于中秋的明月的,只有那时候才能让人感觉到一阵真正的清凉与宁静。而明月很多时候都被我们忽略在了日常生活之外,只有快到这么一个特殊日子的时候,才让人想起关于明月的一些东西。

夜是如此的寂静,寂静中又带了点儿热烈,使秋声的喧嚣在树梢达到了。月的光茫迷离闪烁而无依无附,营造出一种氤氲的气息,不期然地便想起了秦观的那一首《踏莎行》里的词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个“迷”字便函摄住了月光的那种朦胧与迷离的气息,在这样的时候许多模模糊糊的往事便在朦朦胧胧之中,走进了你的心间。

其实有许多事是你不用去想它,它永远在那里的,好似多少年前的一轮明月,它总是在你的心里悬挂着。月的光茫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进入月光便仿佛进入一种朦胧的梦境,而且你纵然知道它只是一个梦境,也让你就那样的想投入而不愿醒来。

在我们闽南话里头,月亮有个很女性化的昵称叫“月娘”,一直很喜欢这样的称呼,好像没有太多的缘故,只是因为“月娘”装饰了我们儿时的多少梦境。那时候一到夏天或者初秋的晚上,我们一般都睡在屋顶上,看着宁静的夜空,伴着那样的月光或者星光,在大人们一个个迷人的故事中睡去,在睡中难免还会做上一个坐着月亮的小船去采摘星星的美梦。

那时候老人们常常对小孩子说,不要用食指指着“月娘”,不然,晚上“月娘”会化作一把镰刀来割去你的耳朵的。于是,孩子们便只好把自己的食指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拳头里,生怕一个不小心便会惹来被割去耳朵的祸端。好像也有那样的小伙伴,竟还是把食指指向了月亮,最后只被吓得一晚上都不敢睡觉,只怕一旦睡去,自己的耳朵就要被“月娘”偷偷的来割了去。秋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过度季节。阴历为7至9月立秋到立冬,阳历为9至11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这一段时间。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文教资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湖南中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