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几何

初中几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几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几何

初中几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几何 教学 方法

随着学习阶段的深入,进入初中几何学习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初中平面几何的学习,是以后学习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好初中几何,显得非常重要。初中几何的学习,从内容上讲,是由小学学习的以数为主转变为以图形为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培养能力上来说,是由以前计算为主转变为以推理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语言上来讲,是由以前代数语言为主转变为几何推理语言为主,培养学生的语言缜密能力。因此,几何是数学教学上的一大转折点。如何在这一转折点上进行有效地教学,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几何,提高几何学习的能力?本人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抛砖引玉,上好第一节几何课

初中第一节几何课,是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几何课大门的一把钥匙,是决定学生能否对以后几何课感兴趣的重要一课。因此,课前教师应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几何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节几何课的印象往往是学生最深刻的,教师应从教具入手,准备好本节课。如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人教版2012年5月第一版),初中几何是从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开始教学的。本章学习内容是从几何图形的认识开始,让学生逐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并能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从不同角度看立体图形,感受立体图形中的平面图形及今后要教学的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等。为了上好这一节课的内容,我仔细研究了教学大纲,认真分析了教材,课前准备了直尺,寻找了些现实生活中看见到的立体图形的模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几何知识就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在学具方面,我提前让学生准备好生活中遇到的立体图形,在课堂中选取有效的学具进行探究。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同学们畅所语言,讨论激烈。这样,我把课堂中的几何与生活中的几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更好地让学生对几何学感兴趣,为以后学习几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享受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对劳动成果的肯定,有成功就会有动力,有动力就会有乐趣,有乐趣就会有激情,有激情就会有梦想,梦想会激励学生不断进行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课前我让学生观察我们美好生活中的例子,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例如桂林山水的倒影、汽车车牌号的倒影,尤其是数字在镜子中的成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纷纷举手发言,气氛热烈,对于他们的认真观察和精彩表现,我都进行了表扬鼓励,对个别错误的例子,我也肯定了他们的劳动,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学习几何课。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不同的练习方法,让后进生做一些较为简单的题,而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做一些较难的题。例如我在教学《余角和补角》的时候,让后进生做“同角的补角相等,同角的余角相等”的练习,让较好的学生做“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练习。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做适合他们自己能力的题,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各自获得提高和发展,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几何范文第2篇

一、凭主观感觉画图

有些几何问题没有给出一定的图形,很多学生在做这类习题时,往往凭自己的感觉去画图进行求解,学生们一般都会视问题讨论,从而得出不完整的结果.

例1 在O中弦AC和AB的夹角为60°,P和Q分别是和的中点,请你求出∠POQ的度数.

错误解法 如图1, P和Q分别是和的中点,由垂径定理的推论可知,OPAB,OQAC . ∠POQ = 180° - ∠A = 180° - 60° = 120°.

错解分析 以上过程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错误,由于本题没有给出特定的图,同时题中也没有说明圆心O与∠BAC的位置关系,所以要分类讨论圆心O与∠BAC的位置.

图2表示圆心O在∠BAC的一个边上,则∠POQ = 120°或60°;

图3表示圆心O在∠BAC的外部,则∠POQ = 60°.

所以,从图1、图2、图3可知,∠POQ = 120°或60°.

二、没有考虑到对应关系

有些几何习题中隐含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果学生不能细致地分析问题,就会作出答案不全的结果.

例2 已知ABC和ABD相似,∠ABD = ∠ACB = 90°,边AC = a,BC = b,求ABD的斜边AD上的高.

错误解法 如图4,过B作BEAD于E,则∠BEA = ∠BCA = 90°.

ABC和ABD相似,

∠CAB = ∠BAD,

又 AB是ABC和ABE的公共边,

AEB≌ACB,

BE = BC = b,即ABD的斜边AD上的高为b.

错解分析 本题给出的“ABC与ABD相似”,但没有指明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关系(“ABC与ABD相似”不等于“ABC∽ABD”),以上解法错误地认为“ABC与ABD相似”已把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确定了. 实际上,题意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如图5,这种情况下,可以求出BE = AC = a,所以ABD的斜边AD上的高应为a或者b.

三、用一种特例代替结论

在初中几何学习中,有些同学为了方便省事,有时就利用特殊情况或极端假设下得出的结论去代替问题的结论,这样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例3 证明: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

错误证法 如图6,作圆O,作圆0的一个直径AB和一个弦BC,然后将OC连接.

AB = OA + OB = OC + OB > BC,

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

错解分析 证明圆中直径是最长的弦,应该是证明在圆中直径比任意一条弦都长. 不是直径的弦不一定就是与该直径有一个重合的端点,以上证明只能说明直径AB比弦BC长,而不能说明在这个圆中直径AB比所有的弦都长,它是用一种特例代替了结论,这样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正确的证法应该是这样:如图7,作圆O,作O的直径AB和弦CD,且弦CD是O中任意一个非直径的弦,将OC,OD连接,由于OC,OD,OA都是圆O的半径,所OA = OC = OD,而在DOC中,OC + OD > CD,而AB = 2OA = OC + OD > CD,所以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 一定要强调“CD是任意一条弦”.

四、把证明的结论当条件用

有些同学在做几何证明题时,有时会把要证明的结论拿来当条件使用,这样通过循环使用论证,再得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例4 在图8中,已知AB是O的直径,AC是一条弦,∠A = 30°,D是AB延长线上一点,且DB = OA,连接CD. 证明:CD是O的一条切线.

错误证法 连接CO,CB, AO = CO,∠A = 30°,

∠COB = 60°,又 BO = CO,

COB是等边三角形,因此∠OCB = ∠CBO = 60°.

DB = AO = BO, BC是RtDCO斜边上的中线,

BC = DB,∠BCD = 30°,∠DCO = 60° + 30° = 90°,即CD是O的一条切线.

错解分析 以上证法表面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错误,如果仔细检查,就会发现“BC是RtDCO斜边上的中线”这一句有问题,RtDCO是怎么知道的呢?假如DCO是直角三角形,不就说明了CD是圆O的切线了吗?以上证法就是不知不觉地把要证明的结论“CD是O的切线”当作已知条件进行使用. 所以上述解答是错误的. 应该这样证明:

连接CO,CB,AO = CO,∠A = 30°,∠COB = 60°,

又 BO = CO,

COB是等边三角形,因此∠OCB = ∠CBO = 60°.

DB = AO = BO,

又 COB是等边三角形,

初中几何范文第3篇

摘要:研究性教学策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入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状态。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实施主体是老师,实施客体是学生,而学生又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主体。在教师成功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情境中,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动者,同时又是教育研究性教学策略的被动者。

关键词: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

学生初学几何要比初学代数困难得多。因为初中代数虽然比小学算术要抽象一些,但仍旧是对数和式进行运算,学生初学时困难略小些。而初学几何不同,在几何中主要不是对数和式进行运算,而是运用几何语言、作图等进行演绎推理,对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证明,这对初学几何的学生来说感到抽象,很不习惯。为了减少学生初学几何时困难,本人在七年级数学的教学活动,尝试着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地体会到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

当前,“研究性学习”有三种不同的概念。一是指一种学习方式,二是指一种教学策略,三是指一门专设的课程。第一种理解:“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第二种理解:“研究性学习”是指导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第三种理解:“研究性学生”课程是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尽管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但其根本点是学习方式,而教学策略和课程是学习方式对课程、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具体地说,教师的研究性策略与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入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状态。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实施主体是老师,实施客体是学生,而学生又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主体。在教师成功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情境中,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动者,同时又是教育研究性教学策略的被动者。

当然中小学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针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为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而提出来的,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研究过程的亲历,获得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正确认识,通过自由、自主的探索过程,综合性地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在“学习”,而不是在“研究”,“研究知识”是手段,是途径,而不是目的。研究性学习正以其独特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获取和应用知识,成为新一轮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内在推动力。初中几何是历次数学改革的“排头兵”,现行的实验教材,打破了欧氏几何体系,代之以大量的实验几何,突出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我们进行几何教学研究性学习夯实了基础。

1 重视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不仅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要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精华,直接经验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与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体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并内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学习体验可以充分地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更重要的是,“创造不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是一种意识、态度和观念,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因此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观念体系。

几何的概念、法则、定理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精确性,因此,概念定理形成的方式,需要以学生脑海中已经存在的一些概念定理为依托。对于初中几何的每一个几何模型,一般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具体的背景。把学生带出班级小课堂,带进社会大课堂,感受现实生活的几何情景,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七年级下册教材要求学生画出学生的上学路线,这是一个宏观上要的要求。教学中我进一步做出微观上的要求,让学生画出学校的平面图,这样做就把全班学生放在一个统一的情景之中,使他们得到相似的体验,也利于比较。事实上,让学生动手画是“几何体验教学”的首选切入点。画图是学生的一种天性,学生喜欢;另一方面,让实物进入大脑,学生在动手画图中,描绘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展示了他们的理性。

2 重视几何应用的教学策略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在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内容上,研究性学习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心脏。著名的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但设置问题大有讲究,在上海一重点中学高一年级一知名特级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国内同行认为非常成功,但听课的美国教育专家却不解地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带着更多地问题走出教室,这才是问题教育的真谛。假如我们在简单地画画与学习几何之间划上等号,那么就不是进行数学教学了。

几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主要是将学生置于几何问题情景中,激发他们对几何问题的兴趣。因此,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一般是发现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

如:试用六根火柴摆出尽量多的图形(要求每一根火柴棒的一端或两端和另一根火柴棒的一端相接触)。这道题只给出条件六根火柴,结论要求摆出尽量多的图形是开放的,可引导同学从一维、二维、三维空间上广泛地去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品质。

3 重视学习过程的教学策略

初中几何范文第4篇

初中几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关证明题也是变化无穷。因此,一般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几何时都会感到有困难。在解几何题时,每一步、每一环都要有严格的理由,这些理由可以是问题所给的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定理、推论等等,记住公理、定理等是学好几何的第一步积累。在开始学几何之时,要找一些基本、简单的题来做,切忌好高骛远。对于典型、好记的题型要能熟记于心,这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来说尤为重要,这是积累的第二步。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平面几何呢?

对概念、基础知识掌握得准确、牢固,审题的思路清晰,这样才能解决如何学好的问题。例如,我们在证明图形相似的时候,如果利用两边对应成比例及其夹角相等的方法,就必须注意所找的角是两边的夹角,而不能是其他角;在回答圆的对称轴时不能说是它的直径,而必须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像这样的细节我们必须在平时就要有足够的重视并且牢固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几何。

认真学习,善于总结,归纳分类,查找原因。例如,“圆”这一章的知识点多,课时量大。初学时,部分学生常因对概念、性质理解不透而出现错误。如,圆是轴对称图形,因此有的学生误认为每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出错的原因是对对称轴的概念不理解;有的学生误认为圆中两条平行弦所对的弧相等,原因是圆中两条平行弦相等,但是平行弦所对的弧不一定相等;有的学生误认为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原因是对等弧的概念不清,只有弧的长度相等不能说明弧能互相重合,如果加上“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条件的话就正确了。学生只有经常思考、归纳、总结,方能不断提高。

巧妙添加辅助线,变难为易,把大问题转化为小问题。在我们对一个问题一筹莫展时,我们就要寻找可能会帮助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添加辅助线。例如,在圆中连接过切点的半径,则有直角的产生,进而可进行计算和证明;如圆中出现了直径,应该迅速想到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遇到梯形的计算和证明时,要很快想到平移腰,变梯形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或过梯形上底一端向下底引垂线,变梯形为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再如,如果题设中谈到梯形腰的中点,那么我们首先要想到梯形的中位线性质定理;其次,还须想到分割整体图形为所熟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采用割补创设全等图形,必须想到可以连接一个顶点和腰的中点并延长去构造全等三角形。这几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常常用得到,我们应该见图想线,滚瓜烂熟。在“圆”章节和“三角形”章节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不胜枚举,我们只有找准落笔点,添加辅助线,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认真分析问题,全面考虑问题,是学好平面几何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三角形的全等还是相似,在一个命题中新编课程规定最多不超过三次。无论是证明角相等还是线段相等,或者是线段成比例、面积相等的问题时,常常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分两种或多种情况来解,怎样解决这部分问题呢?这主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假如说到等腰三角形,我们的脑海中就要立刻蹦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的关系,面积计算,底角相等,两腰相等,也就是一切性质熟记于脑中。谈到过一点做直线与圆相交或相切,立马就要考虑点和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关系,以及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并简单明了地画出图形。说到垂径定理,就要很快地把定理的文字表达出来,结合图形转化为符号和推理的语言。即垂径定理的五个性质,并能知二推三,其间要特别注意“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这样的情形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遇见,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但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是否要分情况考虑,只要平时积累了,心中有杆秤,那么学生在证明或计算时就会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初中几何范文第5篇

一、要求学生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多做练习,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要求学生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求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要求学生要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想学好数学,要求学生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求学生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要求他们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

二、教学中注意教学生如何学概念和定理

几何概念往往是很抽象的,因此引入概念或定理教学时,尽可能从实际事例、模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结合分析图形的特征得出几何概念和图形性质,并用文字定义把概念表述出来,这样,使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有实际模型作基础,对概念的理解有几何图形作依据,也就是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几何概念所反映的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在他们使用定义时,即运用概念进行思维或者在口头上或书面中表述的时候,在头脑中能呈现出相应的图形,以及这个图形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机械模仿,硬背概念的字句。几何定理是解答和论证几何问题的重要依据之一,一个定理掌握得好坏,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除了重视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外,还特别着重讲清怎么样应用定理。一个定理研究完毕之后,除正面给学生举一些满足定理的例子外,同时也给出那些因不具备条件而有适合定理的反例,使学生懂得定理在各方面的应用信息,使其心中有数才能对定理运用自如。在讲课时按逻辑程序,层层深入,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注意精心创设思维情境和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三、要培养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几何教学中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语言,大致有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三种不同的语言,继而还需培养学生将这三种语言相互间进行转化的能力。不同语言在几何内容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图形语言一般较为直观,能够形象地向学生展示问题;而文字语言则是概括和抽象的,重点是对于图形或图形本身中蕴含的深层关系予以准确的描述,对几何的定义、定理、题目等予以精确的表述;符号语言则是对于语言文字的再次抽象,它具有简化作用,有更深的抽象性,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种,是逻辑推理必备的能力基础所在。初中阶段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由简单推理再到符号表示进行推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培养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特定符号的意识,训练学生转化的能力,从而为论证几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要求学生全方面地去考虑一些几何问题

在几何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分两种或多种情况来解的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更好地解决这部分问题呢?这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对比较常见的分情况考虑的问题要熟悉。例如说到等腰三角形的角要考虑是顶角还是底角,说到等腰三角形的边要考虑是底还是腰,说到过一点作直线和圆相交,要考虑点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所以要画出三种图形。这样的情况在几何的学习中是非常常见的,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但大家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是否要分情况考虑。很多时候是你平常注意积累了,心里有了这个问题,你作题时才会自然而然地想到。

五、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推理证明的能力

几何的推理证明同代数相比,思维方式有明显区别,几何借助图形思考,言必有据。因此,学习几何推理证明,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求学生扎实认真地学好几何基础知识,是学好几何推理证明的前提条件,定义、公理、定理、推论是几何推导的理论依据。所以要深刻理解其含义,彻底弄清其题设和结论。只有这样,才能灵活、正确运用它们来推导证明,解决问题。(2)要求学生练好三项基本功:正确地识图与作图;会使用三种几何语言的互相“翻译”,具有准确熟练地进行口头、书面的语言表达。(3)加强学生在学习中对证明推导的基本结构和格式的训练。(4)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注意对证明方法的训练。几何证明方法一般有两种:分析法和综合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称为“逆推顺证”,即用分析法寻找证题思路,用综合法书写证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