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的英文

数学的英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的英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的英文

数学的英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提问教学;初中数学;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49-02[ZW(N]

[作者简介] 朱树华(1980―),男,江苏兴化人,本科,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中英文部教师,中学二级。

数学对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要求远超其他学科,尤其是对初步接触数学的初中生来讲,更不易在短时间内就培养出敏锐的数学意识。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极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设计路标的技巧,在尽最大可能保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来给予学生启发灵感的精妙引导。

一、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

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数学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全面性、科学性。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内容应该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另外,数学提问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应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案例,蚂蚁在一个立方体上匀速爬行,从侧面的[WBX]A点出发去顶点的B点,问怎样走才能最快到达。刚接触此题的学生往往不会立刻就想到从几何的变换入手,而是一个面一个面地求点到立方体棱的距离,再相加,这显然是得不到正确答案的。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朝着另一个方向思考,此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被充分激发,便能意识到这还是一个两点一线的问题,只需要把B点放到A的一个平面上。相比较死板的公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问式教学可以令学生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尽可能地独立完成。这对学生来说,会比生搬硬套地公式更加记忆深刻,使其今后在面对类似的题目时能够更快地反应和推导出正确思维套路。这是背诵式记忆方法远远无法比拟的。

二、活跃课堂气氛,找准提问时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欢愉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并熟练运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为主动学习,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教师为了使学生会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O的半径为3 [WBZ]cm[WBX],OPAB于P,OP=5 [WBZ]cm[WBX],则直线AB与O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出示例题后,教师提问:“半径是多少?圆心距是多少?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WBZ]

这样,在每次新学一部分内容时,都为学生营造提问教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培养起乐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启示,但不要先透露答案,直接给学生讲解答案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看似有效,实则效果甚微,时间一长则会养成学生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不知从何处解题的尴尬习惯。通过自己苦思冥想得到结果的过程,是记忆深刻、极难遗忘的,大脑会由此生出对应的本能,在今后又遇到类似题目时就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思维模式,这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

三、创设情境模式,优化问题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模式需要借助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从课程具体内容

出发,情境模式要适度生活化,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提问式教学,学生在每一次自我解决难题、自我探索成功的那一刻都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这能够弥补其潜在的自卑性格,逐渐变得自信、无畏,面对任何难题,都具备试一试的勇气和魄力。在新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总之,创设教学情境是为课堂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以及定理证明时,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几何知识,辅助线的应用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纸质的三角形卡片,在课堂上让学生把三个角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再进行裁剪,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其通过拼凑发现辅助线的四种引法,最后总结出最少要做一边的平行线。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题规律,以及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掌握问题的难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学习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解决数学难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新知识,教师应该逐渐增加知识难度,引人入胜,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完成思维的跨越。在引入函数单调性的例子时,可以举例,向定量的水里加定量的糖,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感知的认识,然后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探讨定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寻找数学中一个量增大,另一个量也越来越大的例子,寻找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的函数,寻找Y随着X的增大而变小的函数。这样就逐渐产生了对函数单调性的认知,引导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特征。学生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数学是需要有一定想象力和变化技巧的学科。由于当前的数学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数学和学生之间搭建出一座座学生各自独有的沟通的桥梁。提问式教学的方法便是一种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搭建自己的桥梁的极佳的教学模式,每一位学生从中都能体会到不一样的、崭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数字的世界。这可以激发每一位学子的天赋潜能以及主观创造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数学的英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数学文化;数学教学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它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获得一种能力的源泉,现在一直强调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源泉。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学中,忽视数学文化的现象比比皆是,著名的数学家柯朗在《数学是什么》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今天,数学教育的传统地位陷入严重的危机。数学教学优势竟变成一种空洞的解题训练。数学研究已出现一种过分专门化和过于强调抽象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以及和其他领域的联系。”传统的教学要求就是这种解题的训练以及解题技巧的传送。呆板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自主创新意识,从而更为严重的是扼杀了学生青少年时期的个性和创新实践能力,也就自然不利于学生智力和潜能的发挥。

一、 数学文化

数学教育历来重视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和应试教育的枷锁使学生非学不可,然而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不知道他们自己在学校里学习数学知识有什么用,是为了什么来学习数学,也发现不了身边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不能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不能将课本数学知识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为了考试,尤其是为了现在的高考服务几乎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的唯一目标。很多教师告诉自己的学生,高考数学一定要拿高分,不拿高分高考就是失败,好像在中学数学教师心中,数学除了帮助学生高考拿高分,就没有其他可以教给学生的用处了。

1999年由教育部指定、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已经明确提出提高全民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我国全面展开,总书记在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中也多次强调人的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教育是重点,素质教育才是本质。数学学科同样也要求与素质教育同步,孙宏安先生在《数学素质界定我见》一文中指出:从21世纪我国公民的数学修养的角度看,它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数学意识和数学语言、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以及使用计算机的技巧和能力。可以看出,要培养青少年的数学素质,光靠传统的机械教育模式是不可能的,只把数学当作一门学科来教也是不可能的,要想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必须把数学当作一种文化,以文化的角度进行数学教育,这才是关键之举。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通过对高中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数学学科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并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动力的认识,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美的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创新意识。

二、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数学文化也将广泛的在中学数学教育中进课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文化教育。美国著名的数学史家M.克莱因的《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和《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中,他从人类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对数学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刻的阐述。美国数学家怀尔德(L.Wilder)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表了不少文章,提出了“数学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观点。他认为数学认识是一种文化传统,人们可以用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数学,把数学放在整个文化环境之中加以考察,结识了数学发展中的若干现象,并在《作为文化体系的数学》中提出了数学发展的23条规律。在西方文明中,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数学在工程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数学决定了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为政治学说和经济理论提供了依据,塑造了众多流派的绘画、音乐、建筑和文学风格,创立了逻辑学,数学已经渗透到权威、习惯、风俗所统治的领域,而且取代它们成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

北京大学的孙小礼教授。她和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也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稍后出版的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郑毓信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特点是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强调“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同时提出:“数学文化是一种由职业因素联系起来的特殊群体(数学共同体)所特有的行为、观念和态度等。”从文化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对数学所作的分析,集中于数学文化与数学史、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的联系,主要是从与数学直接相关的各个方面,而并非是从一般人类文化学研究的联系这样一个角度去展开论述。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数学的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即具体指明了数学对于整个民族理性精神的形成以及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的重要作用。

以上的论述,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充分地揭示数学的文化内容,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强调数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同时,还应观察社会文化对数学的影响,社会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的真理性需要实践进行检验,数学的进步需要人类文化的哺育,数学文化的含义需要借助社会文明帮助阐述。

三、数学文化的教学

数学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源泉与历史的发展,使学生深入的了解数学的外延与内涵,深刻的了解数学的本质。比如,在讲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时候,可以讲讲高斯怎么计算:“1+2+3+4+5+6+7+……+100=?”的事例。高斯小时侯数学成绩并不是很好,所以他的数学老师不是很喜欢他,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在数学课上给他们出了这个数学题目,很多同学都开始了埋头苦算,不一会儿,高斯就举起手说他已经算好了,他的老师不相信,因为他认为比高斯聪明的学生都没有算好,就算自己也化花了两个多小时才算好的,但他拿起了高斯的作业本,马上就翘起了拇指,你知道高斯是怎样让他老师深深折服的吗?故事能够引人入胜,通过故事设疑,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很自然引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步提高。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1972年,在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成立了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关系国际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简称HPM),标志着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的出现。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研究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也就构成了数学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HPM的研究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且正在蓬勃发展,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数学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基于数学史的教学设计”、“相似性研究―测试与访谈”、“历史知识在课堂中的运用―教学实验”而且这一领域也已经得到了我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数学文化已经进入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但是,进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比较差,具体实施措施、方法还不明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还要将数学文化渗透到课程标准、教科书,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四、数学文化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不仅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出数学文化由有数学知识和数学观念系统组成,数学文化的教学在知识技能教学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数学文化的教育培养,也就是要求数学教师对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等的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根据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对中学生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充分发挥数学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的功能。

数学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观念和素质的综合理念,更多的体现着人文精神,体现了当前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社会主义价值,更多的注重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和个人修养。数学文化重在对学生的行为观念和精神等产生长远的影响。

数学文化将数学置于人类的文化系统之中,使学生对数学认识不是仅仅数学知识、技巧的推敲和逻辑的推导,数学知识的每一次的重大突破都标志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数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的影响,了解数学在科学中的地位,才有助于学生形成动态的正确的数学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挖掘数学文化价值、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为目标,然而课程改革终究发生在课堂教学上,所以中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文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文化”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列入,并且要求数学文化进入课程的形态,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上进行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数学素质”界定我见.数学教育学报.1996,(4)P10――14

[2]转引自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第390页.

数学的英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趣味性;层次性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存在这样一种提问现象,即“是不是”或“会不会”的形式化提问。比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时,学生对于图像的概念比较模糊,教师要通过设计螺旋式的问题,带领学生一步步探究图形的“真面目”。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课堂上所要用到的图形道具:鞋盒、笔记本、篮球、乒乓球、圆柱形笔筒、书本、粉笔等,然后设计渐进式的问题,“你认为哪些物体属于同一种形状”――“你为什么把这些物体分成一类”――“看看你的周围还有与这些物体形状相似的物体吗,举例说明。”通过这种精心设计的渐进式提问,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逐步了解并掌握图形知识,能够达到有效提问的效果。

二、巧妙创设情境,提高提问的趣味性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还普遍存在,教师讲得尽兴,学生却听得无精打采已经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的提问要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也就说教师的提问不能脱离教材内容,但是不能局限于课本问题,要增强提问的趣味性,通过趣味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比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问: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然后设置问题:小明要去买文具盒,文具盒价格是32元5角,他有几种拿钱方法,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认识人民币、学习新知识。

三、以学生为本,注意提问的层次性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提问变成了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局部提问,而忽略了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和学困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提问构建一个真正地互动课堂。

综上所述,巧妙地利用课堂提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可以显著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数学的英文范文第4篇

一、多媒体技术能整合多方面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网络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普及,网络资源日益丰富。语文学科内涵丰富,题材多样,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感悟、鉴赏、发现、创新、审美等多方面的情操。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网络资源有效地整合利用,如,在讲授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可将相应的图片作为某些课文的插图;在讲授诗歌散文时,可将一些视频、音频文件作为配乐,可将一些优秀的朗诵素材作为范读的模板……这样,就使原本单一、枯燥的文字变得“活起来、动起来”,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都是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感兴趣。而在语文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动画等化静为动,化小为大或变大为小,从而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以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宋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时,教学重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和语言,而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在多媒体课件中给学生出示了“长亭送别”这样一幅画面,通过观看画面体验送别之情,进而体会词中离愁别绪的气氛;接下来,为学生播放视频歌曲《送别》,在歌声中感受别离情景,将歌曲与词作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看到它们二者之间的相吻合之处,进而让学生明白,“长亭”、“杨柳”、“美酒”等字眼在古人送别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都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因此,柳永的《雨霖铃》实为送别诗词之佳作名篇。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又如在教学小说《项链》时,学生受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也许并不能够理解小说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对性格特征的影响,因此,在介绍作品写作背景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了两组图片——19世纪8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上层社会奢华的生活、西方舞者气氛与跳舞者风采,学生一边看一边结合题解与时代背景,比较容易地分析出马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根据课文内容,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物形象,较好地落实了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一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集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这正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好奇心强、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征。多媒体有声有色的资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充分地利用图片、声音、动画,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章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中职语文每一册基本上都有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比如,新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如果单从字面上让学生分析作者的想象和意境,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情绪。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将《我的空中楼阁》配乐视频朗诵资料链接到PPT课件中,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中的图文并茂、声像一体,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仅很容易融入到文中的境界,还体验到了作者优美的文字、清新的笔调,增强了审美品位。同样的方法,在教学爱情诗中的名篇《致橡树》时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聆听朗诵录音范本的同时,也观赏到了与文中相适应的流动画面,进而使学生在揣摩与品位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抓住了诗歌中的形象,理解出诗歌深刻的意蕴。

四、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语文是一门知识容量大、覆盖面广的学科。众所周知,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相比的。通过多媒体技术,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运用多媒体课件,为我们有限的课堂节省了大量时间,因为利用多媒体教学,操作简单迅速,板书无需多写,问题也无需重复,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这样一来,我们教师就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头脑。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其设备的各种功能与优点,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而且激活了语文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的英文范文第5篇

数学文化,集数学知识和数学精神为一体,对推进数学学习效果有着积极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数学文化有效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同时在数学文化的影响下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综合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数学文化应用于小学教学的实际意义进行分析,并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实例,详细阐述如何更加有效地将数学文化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判断及推理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当教师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念,在正确的认知判断下进行问题分析。合理的推理以及有序的分析,促进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2.培养小学生理性精神

数学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精神和数学知识,将数学文化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使小学生认识到数学文化的理性精神,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最初的理性思维。数学文化注重问题的推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理性思维进行辩证分析,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发挥其能动作用,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学生,促进其数学成绩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文化的具体对策分析

1.将数学文化历史融入教学活动中

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从刘徽的《九章算术》到华罗庚的《数论导引》,包含了我国各代数学家的思想精华。教师在运用数学文化时,可以将经典的数学历史引入到课堂中,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丰富灿烂的数学文化。在新课标影响下,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不断丰富课堂内容,除了知识和技能教授外,要将数学文化和相关历史知识贯穿到教学中,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数学。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学习中,教师运用数学文化进行教学时,对我国古代如何进行时间记载进行讲述,从“天干地支”“时辰”等时间记载方式到现在的年、月、日时间记录方式,展现了我国对时间记载方式的转变。通过古代数学的历史知识或历史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同时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方法以渗透数学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作用。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生个性,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活动。在创新和丰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结合数学文化,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增长见识,培养兴趣,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丰富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特点,以创新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扩大数学文化的进一步影响。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游戏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效率的提高。游戏教学方式能够最直接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促进学习热情的培养。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长方形代表队,一组是正方形代表队。两组统计生活中出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看哪组统计得多。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促进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方式,更加有效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结合教学资源彰显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属于文化中的一种,具有文化所具有的开放与灵动的共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突破数学的局限,积极地与其他的学科之间进行联系,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对学生心灵多方位、多角度的影响,实现对文化特质的体现。例如,在“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与数字有关的文化进行补充,“7”相关的文化就包括七言律诗七巧板等。这种方法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视野与学生的数学知识构建相互结合,将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中。

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面进行重视,通过多个学科的教学资源的整合,在教学资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数学文化特质。又如,在“圆的认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有关圆的教材激发学生已有的对圆的认识;之后通过一些与圆相关的奇妙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方式将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彰显数学的文化特质。

4.注重数学文化中情感的运用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活动更加重视情感的运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和文化吸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和特征性,由于小学生的各方面思维能力都尚未成熟,因此教师更要注重数学文化运用的科学性。在数学文化应用中,教师通过学生主观情感的激发,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和关注,促进学生自我总结和完善。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分米和毫米”的学习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亲自动手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米”和“毫米”的测量,要有条理有顺序地完成,最后对自我成绩进行总结。总结的过程要结合课堂学习和课后实践两个方面,给自己的表现打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等级,并对这个结果进行真实感受的分享。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独立的知识检验,并在这个过程中重视自身情感的变化。学生在积极的情感影响下,会对数学学习更加自信,促进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