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凡卡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抓住描写,分析人物

师: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生:凡卡

师: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出示句子: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

师:一个“藏”字可看出什么?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童心

出示句子:等我长大了,我会照顾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师:这一句话可看出什么?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孝心

出示句子: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

师:这里可看出什么?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爱心

林莘老师通过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大胆地取舍,选择了描写凡卡心理活动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出凡卡的性格特点――富有童心、孝心、爱心,凡卡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立刻鲜活起来。

二、解读故事,了解情节

紧接着,林老师便进入到情节的探讨。林老师紧紧围绕“悲惨”二字,展开人物的命运。林老师重点抓住3个段落进行教学,6、8和13自然段,第8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凡卡挨打、挨饿、挨困的场面,第6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是通过回忆家乡的美景,回忆和爷爷的生活片断,反衬现在生活的悲惨。

林老师出示了第8自然段,先引导学生给这段分层,这段有三层:挨打、挨饿、挨困。

师:这三层中哪一部分是重点?生:挨打

师:这层中哪些字眼刺痛了你的心?

师引导学生找出:毒、揪、拖、揍、捞、戳……

然后启发学生想象:

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我___________;

把我拖到院子里,我___________;

拿皮鞭揍我一顿,我___________;

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我___________;

……

林老师通过这样一层一层阶梯式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把学生领进凡卡的内心世界,体会凡卡的痛苦,让学生沉浸在那种痛苦之中感同身受,学生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最后,师和生共同朗诵凡卡的“哭诉”――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学生读得情真意切,仿佛自己就是可怜的凡卡。

林老师在教学第13自然段时,极力渲染快乐的场景,她引导学生去想象爷爷跟凡卡逗笑的画面,让孩子模仿爷爷“吭吭”的咳嗽声,学习爷爷说话的样子,把孩子们都逗乐了,孩子们仿佛变成了凡卡,享受着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种短暂的快乐更能衬托出凡卡命运的悲惨。此时,林老师又出示凡卡“哭诉”的句子,问学生,为什么这些句子反复出现?经过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到这里,学生便能顺理成章地理解,凡卡已经无法忍受这种痛苦与折磨,凡卡已经在垂死挣扎的边缘。

最后,林老师还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写《凡卡》一课的结局,这也是对小说情节的一个延伸,《凡卡》一课没有明写结局,只是说凡卡做了一个梦,梦里爷爷读着他的信,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才能够设计出合理的结局,其实,前文有暗示,凡卡给爷爷的信爷爷是不会收到的,凡卡美丽的梦终将是破灭的,这更揭示了凡卡“悲惨”的命运。

这个故事情节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在结尾,结尾奠定整部小说悲剧的基调,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这就是悲剧。林老师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心、爱心、孝心的善良的凡卡,而这样一个孩子却是一个孤儿,有着悲惨的命运;他在鞋匠店快要活不下去了,写信给爷爷是他唯一的希望,可是这个希望又破灭了。林老师在前面极力地铺垫和渲染,最后在结尾部分达到。

三、寄托情感,依托环境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很大的作用。我们且来看《凡卡》这课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这课的第6自然段是典型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凡卡写信时回忆起了家乡的景色,尽管家乡的景色并不是很美,但跟凡卡现在所处的恶劣环境一比,竟然显得那么美,这里用回忆中的快乐反衬出现实的凄惨。林老师是怎么教学这段的呢?

林老师抓住了一句话,来体会那种快乐。

“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师:如果把这句话里面的“啦”去掉,你读一读会有什么感觉?

随即老师出示去掉“啦”的句子让学生读,学生读了之后发现,没有那么美好,没有那么快乐了。然后,林老师又让学生读加上“啦”的句子,记忆中美好的场景呼之欲出,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凡卡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明确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汉语教材的整体布局是由阅读(讲读课、自读课)、口语交际、习作、诵读积累、汉语知识和专题五个板块组成,按专题组成6个单元,然后每个单元的开始,都根据汉语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在感受丰富语料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体验阅读的乐趣和,使学生从被动的阅读学习转向主动的阅读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同学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究的习惯能力。因此,在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时,首先我会将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设计综合教学目标,进而再设计各版块的教学目标。并要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语,明确这一单元开展的主题、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我的学习,我的目标;我的目标,我最清楚;”目标明确了,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有效开展。

在我们现在的一些汉语课堂教学中,因教学目标不明确而造成的教学随意性、盲目性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有的教师对讲授的课文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讲到哪里算哪里,随意性很大;有的教师的教学目标大而无当,多而繁杂,导致目标紊乱,重点不突出。教学环节设计不够精当,课堂结构松散。

听过一位老师教学《渡和少年》(人教版朝鲜族中学七年级上册),这篇课文充满了童趣,说是以字词课为主的课堂吧,整节课没见识一个字理解一个词,教师只是让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说是一节以阅读为主的课堂吧,整节课又不知教者到底让学生明白什么?可是学生根本就没体会到。让学生表演读吧,可学生根本记不住词,下面的学生也是乱哄哄的,你演你的,我玩我的;……看似热热闹闹的教学活动,究竟想干什么?让人摸不着头脑,一节课下来,我不明白老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所组织的教学教学活动必定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汉语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实施有效教学。

无论什么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情”,只有学生的情感真正融入到情景当中,才能悟情、入情、动情,生情。如讲授《凡卡》一课,以写信的内容为主,插叙回忆的内容,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凡卡的悲惨命运。在教学中,我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在学生通读信的内容后,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并思考凡卡给爷爷写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围绕“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凡卡来作学徒,曾经有什么指望?然后采用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再对比文中回忆的内容与信的相关内容,切实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内心世界。在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并联系社会背景对文章有了深入的理解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进行课后小练笔,进一步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继续关注凡卡的命运。

2、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多下命令,少提问题,有时整堂课只需围绕一个问题来展开,然后层层深入,理解文本。在教学《一面》一课时,可以就“作者第一次见到鲁迅时的印象怎样?――为什么几次提到他的‘瘦’?”,围绕“瘦”这一个问题组织开展教学。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边读边勾画相应的句子,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最后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悟出“鲁迅是同我们在一起的”这一鼓舞人心的话语。再如,讲授《你是你的船长》时,指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船长’的含义都有哪些?你是怎样理解本课标题的含义?”,这样围绕“船长”这一话题展开分析课文,学生就会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其中的中心思想。

3、在阅读教学中,反复朗读是提高理解的关键。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尤其是进入初中以后,更需要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课文的内容、篇幅长短及文体特点,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使学生爱上阅读。比如在讲授《珍珠鸟》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按初读―细读―精读的建构过程进行阅读。首先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质疑出有价值的问题;接着让学生通过细读重点段落来理解珍珠鸟逐步信赖作者的过程;最后通过精读课文,真正感悟到“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个道理。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阅读印象,而且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再如还可以发挥教师示范、引领的作用,适当地传授一些朗读的技巧,还可以引入情境,启发想象。

三、经常性地鼓励学生诵读、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特别是汉语,若想使自己的汉语课堂神采飞扬,学生课内、课后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别重视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如诵读课文、积累优秀作文、积累成语、名言、警句、古诗、佳句等,不同学段提出不同要求,也可以根据单元主题确定积累内容,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如在我已交过的毕业班中就曾经做过诵读课文的尝试,结果经过三年的坚持,在中考

凡卡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摘要: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学习 方法 引导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基础。如果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诱因,一种动力;那么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古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给学生自主理解课文的方法

在小学阶段,理解课文内容是学习课文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难点。怎样培养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呢?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学生一些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二思、三写、四用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一读:首先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通过自学、查字典、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接着通过读文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二思:引导学生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三写: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重点语句处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 四用:利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步骤是这样安排的:1、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让学生汇报;2、通过读“预习提示”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美丽景色的。学习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是本课的重点; 3、和学生共同学习描写小兴安岭春天的自然段。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找画出表现小兴安岭春天美景的词语和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4、教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完这部分内容后,我随即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读、思、写、再读。接着根据上述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习其余部分。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的方法,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这样,必然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襁褓。比较、分类、归纳、联想,这些方法都来自于思维,并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师要正确处理传授和感悟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理解、运用自己的思维来获取知识、体验创新的愉快。

例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先让学生辨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能否换成“到、吹、送、过”等字,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让学生再试着找能体会作者心理的字来锤炼,学生很快找到了“又”,体会其内涵:一是诗人离家已经很久了,应该回去看看了,承接了上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表示“离家近,应该还”,引起了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示“思家切不能还”。这样的引领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领悟的深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又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设置话题: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悲惨的,你能从哪些方面看出来?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得出下列结论:凡卡小小年纪就来当学徒,还要遭到老板的虐待和伙伴们的欺侮;圣诞节前夜,凡卡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祷告,他却不能去;莫斯科是美好的,可是却没有他快乐的地方?童年的伙伴在乡下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他却孤零零地远离家乡……在求异思维中,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作者对比、映衬、暗示的表达方式更加佩服。

三、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质疑的方法有: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总之,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只有让学生乐于“积累”,主动“积累”,才能够真正的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 王小飞,《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都大学学报》,2006(4)。

凡卡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方法;新招;词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39-01

斯大林把人类语言称为"词的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词语入手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最直接的方式。

1.莫让传统遮望眼,叹词语教学之枯燥

镜头一:单调――目标单一化。

幻灯片呈现词语,通过多形式的读记,解义,扩词,造句,近一半时间花在字词教学上,学生无暇读通课文。

镜头二:僵化――过程模式化

教词方法运用"昨日的教学",几十年一成不变。僵化的模式硬生生破坏了孩子兴趣。

2.梦里寻他千百度,创词语教学之精彩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每个字词,都赋予感彩。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创行之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与词共舞。

2.1品读,触摸词语的温度

2.1.1巧设情境,让词语"逼真"起来。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获得感性认识的个人含义,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生气勃勃的细胞。的确,理解词语必须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生冷的词才变得有温度。

《孔子拜师》:师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赶路?"生因缺乏体验难作答。师创情境:孔子从春暖花开走到夏日炎炎,烈日当头,他……寒风中他……渴了,他……;摔倒了,他……;他几乎不分白天和黑夜。在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有了感悟。

这个环节给了我们启示:老师没有一味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感悟。把词语变"鲜活"了,学生学灵活了,语文课堂也被激活了。

2.1.2想象品读,让词语"灵动"起来。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的,而品读,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的阅读。在词语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品读,披文入境。

笔者周教《凡卡》:学生读"挨打"的部分后紧扣"毒"字拖出打的方式:揪、拖、揍、戳。

师:假如你是凡卡,头发被狠狠地揪,会怎样?

生: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我的头痛极了;把我拖到院子里,我的脚掌磨破了;拿皮带揍我,我浑身是伤。

师:一个字派生出这么多词,有其他不同打的方式吗?

生:他用脚往我身上踢,用拳头对着我胸口捶,一巴掌扇过来,我头昏眼花。

不断品读想象,很多同学感动得声泪俱下。

这个案例,老师巧妙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抽象的词语还原成生动的形象画面,从而让词语灵动起来。

2.1.3揣摩推敲,让词语"鲜活"起来。叶圣陶说过:"阅读方法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精妙传神的词语,学生似懂非懂,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揣摩:

如《荷花》: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冒"字的神韵

师:"冒"字可换成什么词?

生:挤、钻、长、伸

师:出示荷花生长的动态画面。想象它的心情……

生:兴高采烈、情不自禁……

师:白荷花迫不及待地从荷叶中间钻出来,就是冒。"长"说明荷花普通。而"冒"表达了艳丽脱俗。

以上教学设计,既使学生精准地把握了"冒"的意思,又使词间的微妙差别得以辨析,恰到好处。

2.2捕捉,拓展词语的深度

2.2.1再现画面,联想补白,让词语生动起来。

文有文眼。语文教材多因"情"而定,许多重点词是文本情感的聚焦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空白联想,扩充词语的形象内涵。

如《北京亮起来了》:二年级学生很难理解"金碧辉煌"。教师适时播放了融声、光、色彩为一体的天安门城楼夜景课件,再现了"金碧辉煌"的画面,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

2.2.2化词为画,形象感知,让词语形象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小学语文课本几乎每篇都有插图。只有把一个个词语变成一种鲜明的生活情景,学生才会乐于学习。

例如,笔者陈教《画家和牧童》

师:怎样的画法叫"浓墨涂抹",怎样的画法叫"轻笔细描"?

师:课件演示斗牛图

生:牛身上大面积的泼墨挥毫叫浓墨涂抹,牛屁股上轻轻用笔勾勒出来的是轻笔细描。

通过欣赏戴嵩的斗牛图,将词语化为形象的画面,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戴嵩的画技娴熟。

2.3表演,放飞词语的广度

表演是理解词语的活词典。让学生读演结合,演中感悟,可以变"死"为"活",从而放飞词语的广度,让词语"精彩"起来。

如教学《小村庄的故事》,如何让学生感受"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可请孩子们分别表演村民"拎斧头上山砍树"与"拿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对比,他们会切身感受到人们的无知。

以上教学片断,教师将读与丰富的肢体语言相结合,引领学生进入作品营造的情境中,变无声为有声,从而让词语变得精彩纷呈。

3.拨开乌云见月明,拓词语教学之新招

3.1引"信息技术"之源,画龙点睛。积累词语是丰富语言表达的基础。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必须引领学生触摸探究并运用这些词语。怎样才能省时高效?

3.1.1感知观察,让词语真真切切。如笔者陈上《南辕北辙》,"辕"和"辙"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师先引导学生据字形猜跟什么有关。再出示古代马车图并讲解:"辕"是古代马车前的两根横杠;"辙"是马车轮子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最后引导:如果辕往南边,辙就往南边。即南辕只能南辙,北辕只能北辙。此时再读,并找出能解释"南辕北辙"的句子,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理解了。

以上教学片断,陈老师在学生"未曾见识处"亮出图片,能化抽象为形象。

3.1.2演示领悟,让词语活灵活现。有些词语较生僻,只可意会。此时,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如《珍珠泉》,课件演示水泡"嘟噜噜"冒出来的声形,就将这一词语演绎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体会了小水泡的可爱。

3.2设"游戏活动"之擂,如痴如醉。"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我校不少班早读前五分钟设立"词语接龙、抓特务、哑剧竞猜"等游戏,每年举行成语竞赛活动。多种游戏与竞赛,激发了学生学成语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词语中出生入死。只要乘风破浪,终会直济"词"海!

凡卡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融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如同填鸭一般,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培养。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不能孤立地学习这门课程,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运用信息技术外,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完美融合。

一、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进行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

二、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有利于创建“快乐”的学习氛围

教育研究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既迅速又牢固。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二)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解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兴趣盎然,图文结合的信息,合作交流的方法更使学生从网上获得了无穷的知识。

三、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方法

(一)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月光曲》、《凡卡》、《猴王出世》、《将相和》,唐诗、宋词、《诗词》、优美散文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二)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

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三)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

语文主要凭借的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

四、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信息技术是辅助工具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时候,教学目的是教学首要任务,多媒体技术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

(二)注意教师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的关系

相关期刊更多

兵团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