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发展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物流;绿色运输
中图分类号:F506文献标识码:A
Environmental Transportatio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Wang Lijun Li Jianhong
(Baodi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demands green logistics management. Transportation, as the central activity of logistics, also needs to be developed greenly. It is the only way of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transportation in our country that we should develop multi-model transport and common delivery, and increas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of logistics.
Key Word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Green logistics; Environmental transportation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物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偏重社会效益方面的问题。为保证未来社会实现良性循环,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即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在达到发展经济目的地同时,又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持续发展。绿色革命也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消费、生产、流通等环节提出的要求。这种绿色革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适用于物流活动,于是绿色物流理念应运而生。
二、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规划和实施的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既实现物流服务顾客满意,又减少物流活动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绿色物流倡导在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包装、仓储和装卸、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处理等物流活动中,采用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绿色物流要求在企业供应链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态度和全新理念去建立和管理物流系统。
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要达到三个主要目标:一是实现共生型物流,即在提高现代物流效率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而是积极有效的采取技术和措施实现物流与环境的共同进步;二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物流,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减少、降低在运输、包装、仓储、流通加工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三是实现循环型物流,在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的同时,实现再生资源如原材料副产品、包装物、废品、垃圾的回收和利用,实现再资源化。以上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通过这3个目标的实现,最终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协调同步,走上企业与社会都能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真正实现绿色物流既追求经济高效又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绿色运输
我们知道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但同时也是物流作业耗用资源、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重要方面。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噪声、可能出现的能源浪费等都对绿色物流管理提出了课题。近年来激烈的能源供求矛盾使运输的绿色化更加凸显出来。如何实现绿色运输,保证运输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企业运输绿色化提供了借鉴。
1.发展多式联运
伴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将与日俱增。我国已实施了一些法律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公路运输提价,鼓励铁路运输等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而从美国运输企业实现绿色化的经验来看,大量采取多式联运是企业遵守国家法律和制度推行物流绿色化的有效途径。
多式联运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多式联运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 通过最优化运输线路的选择,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搭配,使各种运输方式扬长避短,实现了运输一体化,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以此降低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多式联运不是单纯的运输方式的转换,而是运输企业或运输承运人的自觉行动,以提高运输效率。联运的主要特点是: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整个行程中,货物运输在公路和铁路(有时是水上)之间连续不断的,联运的核心是每一种运输形式都发挥出最适应其运输特点的应有的作用。
2.发展共同配送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作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身,是具有独特运作模式的物流活动。在物流活动中,运输主要是指长距离两地间的商品和服务移动,而短距离、少批量、高频率的商品和物品的移动常常称之为配送。
共同配送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它主要是针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对企业界而言,向物流绿色化推进就必须实行共同配送,以节约能源,防止环境污染。
3.建立信息网络
当前经济形式对多品种小批量的物流要求成为趋势,就更要求企业信息系统的顺畅可靠。因此采用和建立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配送分销系统、用户信息系统、EDI/Internet数据交换、GPS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和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等,对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要更好的建立和运用企业间的信息平台,将分属不同所有者的物流资源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物流服务和货物集散空间被放大,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李健生.绿色物流[F].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 .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 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 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 万美元,比2000 年的170041 万美元下降了8 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 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 %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 % 。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 %) ,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 ,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 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 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绿色交通规划
建立健全的城市交通规划体系,就必须根据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具体情况对城市交通规划体系进行有效性编制。为加快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进程,必须重视土地的高效利用、健全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提倡绿色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才能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布局,才能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而城市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发展所产生的交通需求服务,是支撑城市发展的血脉。所以城市交通规划是重中之重,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1.1整合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
以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减少路网建设的盲目性和冗余度建立完整有效的道路交通网络,包括普通道路、城市快速路、地铁系统、轻轨系统等。以城市快速路为主干、普通道路为支线的道路交通路网系统。优化整合系统资源,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和道路交通网络的效率。
1.2完善城市交通体系
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主体规划的框架之下,交通系统发展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建立整合、高效、经济的道路交通网络,并使之持续满足国家的需要,规划并管理道路交通系统,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优化利用现有交通资源和保证公共交通的通畅。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交通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我国各城市都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起养主导作用。可持续发展即要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又要保证其与社会的总体发展相协调,即具有协调性的特点,通俗点说,就是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关系,使四者实现可持续的、协调的、健康的发展。若按上而的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来理解,对于交通建设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绿色交通的发展,一定要处理好资源、环境和交通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交通建设并不能将三者都重视、关注,而是多关注于眼前,只注重交通,对于交通建设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缺乏深层次的认识。
随养城市交通的发展,对于环境与资源的关注,逐渐出现了“绿色交通”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起养重要的作用。绿色交通从细节上说明了要做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绿色交通因可持续发展而生,脱离了可持续发展,绿色交通便失去了意义;可持续发展对绿色交通有促进作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交通的实施是必要手段和方法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和绿色交通都必须建立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要满足城市交通道路建设的需求,达到城市交通道路通畅,具有可持续性是它们发展的一致目标,至少包括以下几方而:经济上能否可行、财政上能否承受、社会能否接受、环境能否可持续等
三、传统城市交通规划存在的不足
3.1“四阶段”交通需求模式的局限性
随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交通模式己不能适应或满足现代化都市发展的需求,我国交通道路管理部门,通过摸索,并大胆实践,在城市交通规划上采用了西方的“四阶段”交通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在我国进行应用之前,己结合我国交通规划特点做了改善,但整体的模式、理念还是沿用了原模式的特点,受到原有思想方而的束缚。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引入了这种模式。
3.2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过于单一
若想做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做到城市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就需要从多方而考虑,不能只考虑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还要综合考虑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对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等等。但实际上,在执行操作过程中,绝大多数城市交通建设仍然把解决交通问题作为唯一的目标,采取各种措施,甚至不择手段,而对于环境、资源等的考虑就甚微,没有协调处理好资源、交通、环境间的关系。
3.3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缺乏适应性
一直以来,城市交通规划交通信息的采集以手工为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随养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居民的出行中扮演养愈加重要的角色,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在交通规划中没有出现新的信息采集方式。目前,交通规划的信息的采集仍以手工为主,这使得居民在出行中不能及时获得实时有效的信息,不利于出行方式与路径的选择。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城市绿色交通规划
4.1形成城市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
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交通技术的基础上,要加强对主要道路技术的深人研究,包括城市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城市交通居民需求预测技术、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的分析技术、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城市交通规划技术等。同时,在绿色交通的理念下,要将交通体系分成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要与其基木的交通需求相适应。例如:居住区内部是以购物、娱乐等生活设施和交通网的便利为目标,因此要实现以自行车或者步行为主的绿色出行方式:居民区外部则以快速、安全、环保的交通工具为主要出行方式
4.2对城市交通道路等级进行规划
我国城市交通道路分为四个等级:主十道、次十道、快速道、支路。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中比较重视主十道和快速车道。在绿色交通概念的基础上要对道路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例如:城市要以公交优先:行人和自行车要有专属车道以保证其安全。
4.3对绿色交通环境的规划
为了保证居民的出行,需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道路环境的绿化不失为一种好的城市交通绿化的方式。不仅可以净化空气,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对居民健康也有重要作用。环保方而,城市道路应尽量以禾木为主。在城市的实际绿化过程中,要以植被的覆盖率来检验道路的绿化是否合理,保证绿化、交通、管线的协调发展。
五、结束语
在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城市交通规划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引入绿色交通理念,协调好交通、环境与资源的关系,促进城市道路的发展建设,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 钢结构企业 绿色建筑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筑行业,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缺陷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钢结构产业的发展,带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建筑转型既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内在要
求,又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绿色建筑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方向
(一)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陷入了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的安全战略。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我国近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99%属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的近20亿平方米建筑中95%仍属高能耗建筑,其单位面积能耗约28%,再加上建材生产的能耗,用于建筑的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0%。此外,我国还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的新建建筑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每年建筑垃圾排放量高达4亿吨,占世界垃圾总量的30%~40%。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期,桥梁、铁路、公路、地铁、轻轨和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大范围展开,如果再不转变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将更为严峻。而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活动和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可以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绿色建筑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推进节能减排、保护全球气候环境是我国应有的历史使命。事实上,我国也已经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节能减排目标,并通过多种途径确保使其实现。为此,我国还提出了建筑的节能目标,要求从2010年起到2020年,建筑节能平均节能率要达到65%,东部地区要达到更高的标准。建筑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发展绿色建筑,使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不管是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发展低碳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发展绿色建筑还是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筑业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绿色建筑的转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钢结构企业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作用及其发展优势
钢结构建筑具有自重轻、环境破坏小、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地基基础费用低、建筑空间使用面积利用率高、节水、施工占地少、噪音小、粉尘少、施工周期短、造价容易控制、建筑材料可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低、易于产业化生产等特点,被成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在基础造价上可节约30%,房屋面积利用率高7%~10%,施工工期缩短约30%。正是基于上述优势,随着我国重点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钢结构在我国火车站、剧院、机场、高架桥、地铁、轻轨、铁路桥梁、城市基础设施及大跨度、多高层住宅等建设中的运用进一步扩大。北京、浙江、上海和山东等城市已经在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这标志着钢结构正逐步成为我国现代化住宅建筑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及我国发展战略的转型,钢结构企业发展积累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钢结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日益成熟。截至2010年底,我国拥有规模不等的钢结构加工、制作企业1万多家,一级钢结构专业资质企业400余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大型钢结构企业39家,形成了一批以中冶、中建、宝冶等为代表的国有钢构企业和以杭萧、精工、东南网架为代表的民营钢结构企业以及集教学、科研、设计、制作、安装、配套产品及设备为一体的庞大产业链,而且这些企业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建成了诸如奥运鸟巢、中央电视台新址、上海环球中心、当代万国城、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等一批高水平的钢结构建筑产品①。二是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拓展了钢结构企业的发展空间。在我国深入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钢结构企业将在火力电厂的主厂房和锅炉钢架,交通工程中的钢桥梁、铁路桥梁、飞机场候机楼、火车站候车大厅,市政建设中的地铁、轻轨、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环保工程、城市公共设施、临时房屋及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大有作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建筑20亿平方米的发展趋势还要持续25至30年,仅2011年我国新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就达1000万套,而今后5年新建保障性住房要达到3600万套。但是,目前占我国建筑产业三分之一份额的住宅建筑市场的钢结构所占比例却不足1%。如果我国每年竣工6亿平方米的城镇住宅建设有5%采用钢结构,按多层、高层建筑平均50千克/平方米钢材计算,用钢量每年将达到150万吨。三是政府政策的支持为钢结构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1998年,我国就要求把钢结构作为建筑新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把建筑钢结构行业作为“十五”期间国家发展的重点,并在2009年把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十大规划调整产业之一和了《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我国还相继修订了约90本建筑钢结构的钢材、设计、制造、施工有关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编制了《住宅性能评定指标体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健康住宅建筑技术标准》等标准和2010年《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这些政策为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基于钢结构企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选择
(一)强化政府规划职能,引导钢结构产业科学合理发展
毋庸置疑,通过钢结构建筑发展绿色建筑应该是建筑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的新方向,国家制定的诸多发展钢结构建筑的利好政策和钢结构具有的优势也必将使钢结构建筑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依靠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引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实践也已经证明,任何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行业的发展规律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要强化政府对钢建筑的规划和引导职能。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国家建筑业、钢结构行业特别是《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及本地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和完善包括钢结构行业的发展目标、钢结构建筑重点发展领域等在内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钢结构建筑投资领域的引导。钢结构因其具有可循环利用的优点而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毫不节制地滥用钢结构和对钢结构盲目投资。因为如果钢结构使用量超过了工程对钢结构的实际需求量,或者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过度追求钢结构建筑对钢产业的拉动作用或者为彰显“节能减排”的政绩而盲目投资钢结构企业,势必造成钢结构的资源浪费,对节能减排起到反作用,甚至会导致钢材料价格上涨和市场的无序竞争,使钢结构加工和安装企业陷入被动的发展局面。
转贴于
(二)完善制度及行业标准建设,营造钢结构企业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要建立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准入退出机制。鉴于钢结构建筑的技术要求较高和建筑业对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及住宅业安全的重要性的实际,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准入退出机制,重点是要加强对钢结构企业资质和信用体系的认定,提高钢结构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水平,促进该行业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完善法制法规建设。重点是重新修订现行的建筑市场招标办法,在进行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大型公共设施和超高层建筑的招标时,采取土建和钢结构联合招标或钢结构单独招标的方式,由业主直接与钢结构企业签订工程合同,解决现行的在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工程项目中因总承包单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制约将工程转包给钢结构企业,导致钢结构加工、安装企业成本风险增大的难题。三是完善钢结构建筑的监管机制。在进一步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国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组织应联合成立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加强对钢结构建筑材料、规划、设计、施工等全方位的检查监督,确保工程安全并提高其质量水平。
(三)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钢结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管是出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为应付国外钢结构企业的冲击,都要求钢结构企业必须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一,改善企业施工工艺,减低材料消耗,逐步淘汰高耗低能、工艺简陋的传统工艺,提高钢结构建筑产品的推广利用价值。第二,强化钢行业科研机构、协会组织以及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加强对钢材料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把高强度、高韧性等具有良好焊接性能的钢板和型材作为钢结构材料研究的重点领域,开发出更多耐候耐火、耐低温、耐海水腐蚀、耐化学介质腐蚀的功能性钢材,促进其升级换代,增强钢结构建筑的使用期限。三是提高钢结构设计水平,重点是推进对钢结构体系选择、节点构造处理和构件优化的研究,改善钢结构性能,降低结构造价。四是加大对钢结构企业自动化设计、制造、安装等方面的软件和技术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钢结构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以数字化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四)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确保钢结构企业发展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相一致
可以预见,钢结构建筑由于其特有的优点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必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宠儿,进而在我国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内的未来建筑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筑业不但负有节能减排、拉动国内需求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我国因加速城镇化进程需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而钢结构建筑很可能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方向的经济转型时期,钢结构企业在参与建设保障性住房过程中保障住房者和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的重任尤为艰巨。这是因为,如果忽视其质量,很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进而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甚至还会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问题。由于房屋拆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给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1999年的重庆綦江县彩虹桥垮塌、2011年的昆明机场在建桥梁坍塌和韶赣高速桥梁坍塌等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以重复建设拉动GDP增长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是严重相悖的,与科学发展观更是背道而驰。为此,地方政府和钢结构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地方经济增长、企业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把好质量关,把包括钢结构建筑在内的建筑业提升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予以认识,这是任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企业管理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及其对策建议[J].住宅产业,2011,(3).
[2]陈禄如.我国钢构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N].建筑时报,2010-03-11.
[3]张光灿.绿色建筑与我国建筑企业发展战略[J].建筑经济,2007,(9).
[4]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委员会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EB/OL].中国物资采购网,2011-05-05.
[关键词]靖安县;绿色照明产业;发展战略
靖安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全县土地面积1377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人口14.2万人。境内生态环境优良,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4.1%,有“天然氧吧”之美誉,是中国碰柑之乡、中国娃娃鱼(大鲵)之乡、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县、我省首批省级生态县。200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0.0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亿元,增长50.1%,被评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先进县”。
一、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战略选择
1.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符合低碳经济要求。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全面推动,绿色照明备受国家重视。2007年9月,建设部公布《“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大力推广城市绿色照明,规划到2010年,城市照明中高效节能灯具的应用率将达85%以上。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启动《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行动计划》。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旨在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及促进节能减排。发展LED照明、节能灯等绿色照明产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符合靖安“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靖安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是生态。靖安县委、政府历届班子都十分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不动摇,牢固树立尊重生态、善待生态理念,以环保优先的理念发展工业,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严把项目环保关,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中,坚持做到“三个不要”,即高排放的项目不要,高能耗、低产出的项目不要,环保措施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不要,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关闭。大力发展绿色照明产业,不但无污染,而且属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产业,符合靖安“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是贯彻“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3.发展绿色照明产业靖安有其现实基础。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壮大,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投产或在建的绿色照明产业相关企业有5家,分别是:总投资1.2亿元的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节能灯系列产品;总投资6000万元的江西超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ED照明灯具、晶体硅组件等产品;总投资8000万元的江西乾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ED照明灯具及LED封装等;总投资8000万元的江西斯若普能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总投资8000万元的江西蔓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ED照明产品。上述企业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纳税1500万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安排就业3500人。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目前,靖安在谈的绿色照明产业招商项目有15个,涵盖绿色照明整个产业发展的各个产业链条,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照明产业夯实了基础。
二、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优势所在
1.有“江西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基地”的平台优势。靖安县近几年绿色照明产业的迅猛发展,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县委、政府的积极争取下,7月20日,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在靖安建设“江西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基地”,产业基地规划占地4000亩。目前,产业基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都已通过了专家评审,靖安已投入4000多万元资金完成了产业基地4000亩土地征用,一批绿色照明产业项目陆续与县政府签订了落户协议,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正逐步显现。
2.有较近的产业配套优势。依托南昌光电产业基地以及宜春锂电产业基地,为绿色照明产业提供LED封装、锂电池等产品配套,这是靖安绿色照明产业的发展潜力资源。现有的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具有十几年的节能灯配套产品生产经历,技术成熟、设备先进、管理科学、产销两旺,加之与靖安毗邻的武宁县是江西节能灯产业基地,节能灯零部件生产较为完善,在近期发展中可为靖安的绿色照明产业提业配套。
3.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靖安县距省会南昌市50公里,至昌北机场56公里,离开放型口岸九江175公里、离昌九高速公路49公里。将于2012年10建成通车的南昌至铜鼓高速公路横穿基地,并设有互通立交,高速公路建成后,产业基地距南昌公路里程仅46公里,将加速靖安融入南昌半小时经济圈,对促进靖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三、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劣势分析
1.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靖安县目前经济总量较小,2009年底入园企业只有3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9.4亿,实现总营业务收入19.3亿元,上交税收1.1亿元,其中绿色照明产业相关的企业只有5家。2009年整个江西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园区已达到21个,同周边工业园区发展规模相比,靖安的工业总量规模也是处于较小园区行列,产业基础薄弱是制约靖安快速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的瓶颈。
2.产业链条相对短小。靖安工业园区绿色照明产业链相关较短,只有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江西超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的产品涉及节能灯、LED封装等。对于节能灯产业链来说,目前合力公司只有灯管、线路板、灯头塑料件等;太阳灯产品则只有LED封装,太阳能灯具领域还未涉及,整个绿色照明产业链短小,产品范围较窄,需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3.缺乏大项目支撑。大项目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围绕大项目可以更好地引进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目前靖安绿色照明产业除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投资上亿外,其余绿色照明企业投资额均在6000~8000万元左右的规模,相比较武宁县江西节能灯产业基地内一些规模较大企业,还显得龙头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四、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几点思考
1.切实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建立绿色照明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围绕现有主导产品,招商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靖安,积极培育产业所需原材料生产企业,优先发展LED灯、无极灯、节能灯企业,加快发展整灯、灯具、灯饰企业,实施一批重点新建项目、重点技改项目,通过重点项目提升产业规模总量,使整个产业基地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在招商技巧上,突出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安商、亲商、富商”,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树立和增强优质服务理念,使靖安成为中部地区虽适合绿色照明产业创业发展的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