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天地

语文天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天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天地

语文天地范文第1篇

一、略读――明大意

略读,简单的讲就是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非精细地、大略地读。

略读时可先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梗概,可粗读“几段几段”,可跳读“几页几页”。――即所谓的“一目十行”。

在教学中,遇到篇幅较长、人物关系复杂、教学情节曲折的文章,略读使我们能快速的浏览全篇,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任务关系,重建再现文章的框架,掌握大量的信息。略读通常使用的方式是默读,默读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略读还要注意反思和概括,这样就不至于读完就忘完了。略读这支语文学习的急先锋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采集了大量的信息,较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

阅读教学不能像精读教学一样精雕细琢、面面俱到,也不是蜻蜓点水,不求甚解,更不是信马由缰,开放无度。在教学中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适当选择。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我就建议孩子们采取这一方式阅读。孩子们自小在《西游记》的故事浸润中成长,本来对这一故事就比较熟悉,略读中他们快速的找出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段落,并能依据文本自由发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复述故事,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略读教学本身不等于略读,当今的信息社会,略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适当地教学策略,整体求略,部分求精,做到略而不简,让课堂精彩纷呈。如果我们读书中能做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那是多么美的一种阅读境界啊!

二、精读――品细节

在教学中,有许多名篇佳句值得我们细细推敲、一品再品,方知其中的滋味。精读使语文学习变得更细腻、更深入、更有“语文味”。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大部分篇章都要求学生精读,像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小小的船》一课时,因为教学对象是刚由幼儿园转入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识字不多,有大部分孩子连拼音都没掌握好,虽然这首朗朗上口的小儿歌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有相当多的孩子读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句话都说得断断续续的。同时,班上的孩子学前的教育程度不一,有小部分孩子有一定的识字量,所以学起来较轻松,背书式的把诗念得很快,像是在背加减法口诀。如何平衡这两极的学习状态呢?我用摘星星的小游戏要求孩子们先耐心扎实的读拼音,先读准字音,再把文中的词语流利的读三遍,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接着我要求孩子们细细地读小儿歌,边读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并画下自己喜欢的词语图画或句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喜欢这些词语、句子的原因,在多层次的精读活动铺设下,孩子们走进了文本,发现了细节的美感。在精读细味中,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孩子说:“我喜欢弯弯的月儿,好像是跷跷板。”有的说:“我喜欢闪闪的星星,他们好像在向我们眨眼睛。”有的说:“我喜欢‘我在小小的船里坐。’我真想像那个姐姐一样坐到月亮船上去。”有的说:“老师,这首儿歌好美,我想背下来。”“我想唱出来。”“我想到了《小星星》的儿歌”……没有精读细品怎来这样丰富的情感体验,正是精读让思维在文字中碰撞,在情感、文本中激扬。

三、因地制宜,引导多种阅读形式共融,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应如何践行呢?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但也“有法可依”。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学中我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引导多种阅读形式共融,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的出发点,即熟悉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精辟的阐述中,明确了精读与略读都是阅读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他们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与补充。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至关重要,虽然它们的作用不同,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阅读都是打开语文天地的金钥匙。

语文天地范文第2篇

一、从画中感悟美

课文中的插图,或展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大多为名家所作。如能在学习课文或识字时,抓住插图的美,领着学生欣赏,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而且在欣赏插图美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上的画美。在上《大海睡了》这课时,在学生充分欣赏完课文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听着大海的涛声(录音),将自己想象成一条鱼,一只海螺或金色的沙滩,想象大海波涛汹涌的白天和安静的黑夜,那一刻,除了涛声,教室里是安静的。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了他们的思维正在大海中遨游,他们正在勾画属于自己的美景。

二、从文中感悟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叙事或抒情,大多为典范之作。文章本身是美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美,突现美,而不能去破坏美。《小池塘》用生动的比喻展示了小池塘的美丽,也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在教学的时候,我们没有一句句地分析哪句话是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么比,而是领着学生反复地、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边读边结合插图欣赏,把对整篇文章的欣赏和对图的欣赏结合起来,体会文章所描写的美丽画面和美好意境。学生对美的体验完整了,课文也读得生动、有情了。

三、从读中感悟美

怎样才能让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去读书呢?我认为设置各种悬念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设置悬念,就如将学生引到了一个宝库的门前,学生怀着无限的兴味,急切地期待着问题的解答,从而使神经达到一种高度紧张的兴奋的状态,无论是老师的讲解,还是自己的探索都变得兴味盎然。在教学《比本领》的时候,在课的开头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太阳和风比本领,谁会胜呢?全堂课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提假设,找答案,为自己辩论,再到文中找答案,课堂气氛热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学生直到课后仍处在情境中。

四、从语言中感悟美

语文天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填词; 以唱带背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60-01

一、运用歌词学习表达方式

初中学生开始接触表达方式,难以区别各种表达方式。我们利用学生熟悉的《小芳》歌词,来引导起到良好的效果。

1.出示歌词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你和我来到小河旁。从没流过的泪水,随着小河淌。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2.提出问题

判断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

(2)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

(3)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你和我来到小河旁。( )

(4)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 )

在唱歌分析歌词中,学生很容易判断出各种表达方式。

二、学习填词

很多歌词,多是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如果把一些优美的歌词,删去其中部分,让学生填词,挑战作词家,效果也不错。

例如:我们让学生填《长江之歌》:

结合语境,另写两个句子,使其与语句前后连贯: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生1:你从清澈的流域走来,沿途两岸是你的风景;

你用清香的雨露,滋润广大人间;

生2:你向大海奔去,涛声是你的旋律;

你用婀娜的身躯,装点神州大地;

生3:你把清澈的溪水,汇集成东方巨龙;

你把朵朵浪花,送到浩淼的海里。

生4:你从黎明走来,忙碌是你的风采;

你用温暖的怀抱,呵护大江南北;

生5:你从天上走来,中国是你的舞台;

你用绝伦的舞姿,舞出了人间的精彩;

生6:你从山涧走来,波浪是你的抚爱;

你用滚滚的血液,养育大地的未来;

……

三、用民歌丰富课堂内容

上《云南的歌会》时,我们在研读“山野对歌部分”,就补充当地民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

爱情:

(一)

生要连来死要连,不怕你哥变神仙。

你变神仙我变鬼,神仙也怕鬼来缠。

哥变衣服我变扣,我变扣子锁胸前。

你变园中果木树,我变青藤爬树尖。

比赛才智:

(二)

女:一根扁担四根索,上磨肩膀下磨脚。

你哥又说你哥好,怎么挑担来补锅?

男:一把锄头四个角,哪个要姐来挖坡?

何不收心嫁给我,六月开仓卖陈禾。

互嘲:

男:我看你妹本没乖,只会割草和砍柴。

白天落雨你不会躲,晚上天黑你不会来。

幸亏我弟没娶你,娶得你来我该歪。

女:你好丑,你好似一头瘦骨牛。

脑壳伸去九尺远,屁股还在圈里头。

你莫狂,缩头缩尾像野羊。

屠户放在案板上,剔你骨头送狗扛。

……

学生兴趣倍增,于是,鼓励学生借鉴民歌形式,进行诗歌创作:

(一)

你哥生得本是乖,能文能武都能来。

运动场上你老大,各项竞赛更有才。

希望老兄更努力,来年选拔显英才。

(二)

妹妹门前有枝花,花开飘香十万家。

哥哥若得头上戴,哥哥从此不探花。

(三)

我们学校桂花香,各地学子聚一堂。

十年寒窗不怕苦,争取考个状元郎。

若是取得名成就,风风光光回家乡。

待到祖国需要时,努力奋斗创辉煌。

四、用民歌进行比较阅读

国内外文学大师,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成功。如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外貌刻画、茨威格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莫泊桑对福楼拜等人的传神描绘等,皆细腻逼真,生动感人。文学大师能如此,我们民间山歌手同样也能做到很好,例如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汉族山歌中的情歌类,男青年初次与女青年相遇,就这样唱道:“姐是仙女下凡尘,难怪我郎不起心。头发飘飘如凤尾,眉毛弯弯柳叶形。脸似金盆淘白米,口是石榴嫩花心。又打胭脂和水粉,三十六牙白如银。二龙圈子手上戴,头戴银花盘起云。眉清目秀惊人眼,桃花红色爱死人。若凡得姐结个伴,无名依赖姐有名。”民歌手对人物的刻画与文学大师相比,那是毫不逊色,甚至,能让更多的读者容易接受。从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收集生动语言的习惯。

五、以唱带背

在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们选用了各位歌手演唱的版本,引导学生演唱进行比较。最终,我们选中王菲的演唱风格,在我们音乐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学会了这首歌,并且大部分学生在一节课时间能够背诵。

此后,我们音乐老师分别给李清照的《醉花阴》、《一剪梅》等谱曲,引导学生演唱,一改以往背书难的状况。在轻松愉快的演唱中,学生会唱了许多课外诗词,不仅丰富了课外阅读,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语文天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后拓展 语文学习 新天地

新课程认为,课后拓展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续,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是学生学习环境的拓展。目的是把教学内容由课内引向课外,由学习课本知识引向增加学生智能,使学生学会实践、学会动手、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提高他们的自主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说明教材与课堂并非是教与学的全部,所以我们要摒弃那种一切以教材为本的教条主义,教师应把学生学习活动的舞台搭建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把课堂教学从时间、空间、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拓展,为学生的课后学习绘就更绚烂的天地,铺就更灿烂的星光大道。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后拓展应是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带着问题走进课后拓展

孔子在《论语》中说道:“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宋朝学者晁说之曾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可见,思考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有效方法。传统的课后拓展却偏偏忽视了对学生的思考训练,只是机械地要求学生抄写,有作业却没有问题,学生只动手却不动脑,花了时间却没有效果,字写了不少,收效却甚微。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后拓展应是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带着问题走进课后拓展。让他们在思考中走进拓展,在拓展中学会思考。在直接参与的课后拓展活动中,通过思考、探究、评价和展示等系列活动,使问题得到了个性化的解决,知识得到了积累,学习任务得到了有效完成。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选择和预设多种多样的、符合教学内容的课后拓展模式与行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效地提升课后拓展的意义,真正把课后拓展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拓展中学会思考、学会钻研、学会探究。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后拓展应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情感教育对于知识教学的重要性,没有情感的体验、提升,知识的学习就会变得空洞、虚渺,毫无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是新课程的积极要求。课后拓展是实现这两者有效统一的最佳途径。学习了《乡愁》或《秋思》这样的思乡类诗歌以后,为了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每人做一张贺卡,上面写上一首自己创作的诗,寄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一张小小的贺卡,不但要细心的制作,还要精心的构思,不但要深入体会所学诗中诗人的情感,还要真实流露自己的情感。这样,通过一张贺卡,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如在教学《父母的心》或《背影》这样感人至深的经典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培养他们的感恩精神,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家以后为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或洗一次头,或做一次饭。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会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父母的爱,深深感受到感恩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之感,实践之中对文本的理解、感触也会更深、更透。不管是何种方式的情感拓展,最终都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后拓展应是向生活的拓展,鼓励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生活实际的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可见,生活就是一部大的语文,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语文和生活应是相通的、相联的、相辅相成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应是相同的,课内学好语文基础,课外求得拓展提升。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提升语文学习的意义。脱离了生活的单一的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只会使教学变得更传统、更应试、更僵化,语文也就失去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也就很难提高。课后拓展时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在重温经典中感受生活、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也可以引导他们举行演讲比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竞争能力,锻炼他们的口才;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团体活动,体验生活,净化心灵。如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到野外义务植树;也可以进行一系列的采访和社会调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其情感;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优美的大自然,观察日月星辰,欣赏花鸟虫鱼,写观察日记、练习随笔,提高其语言素养……

在学习与体验中,学生定会学到很多,感悟到很多,对生活的本质定会有更深的认识,真正达到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的目的,学好语文必须深入生活的宗旨。

语文天地范文第5篇

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更新观念,只有提高新课程目标下的创新意识,才能实现教学成果的创新。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1],陶先生实际上是提出了对教育的深层要求:要变,变好。这也是语文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注重创新教育的意义之重大。

一、选择合适的创新方向

语文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产物,所以对其自身的理解要恰当、全面。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理解文章的内容字词句段篇等,丰富而繁杂。每个人对语文的相应内容都有着独特的解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课文内容,挖掘文中可能存在的创新因素,合理设置创新点,然后适度启发、引导,真正激发出学生创新求异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那么怎样设置创新点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存在多义理解或多角度理解的内容,如苏教版《品质》一课里的鞋匠,对于这个人物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引导,单是探究“他的死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就有很大的创新思维提升空间,那么是否保持这种多样理解呢?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有一定的侧重性,当然这种侧重不能够武断地否定学生的个性思维,但一定要健康、积极、全面。另外对句子的理解中存在的创新因素,如鲁迅《孔乙己》中,“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呢?各人自有不同见解,但至少有个侧重的问题。因此,在理解环节中求新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只是一味地求新,应就具体对象而论。就像万花筒一样,虽然是不停地变化着,但呈现给人们的永远是奇妙美丽的画面,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二、营造民主化环境,创建科学化模式

“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和它自身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人类思维创造也是如此,发展语文创新意识,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育者增强教学的民主性。“民主的教育必须办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就是使老百姓的能力都能发挥。”[3],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特性。采用民主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会得到重视与尊重,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自然提高。学生感到自由、愉快,没有压抑和强制,能够自主思考,自由发表,大胆判断,发展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创新。

在现阶段,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达到了新课改模式和技术上的要求,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学生学了一堂课,只记住了课堂上的热闹,真正回到文本上来,却找不到文章的珍贵之处,没学到一点实用性的东西,如何去学以致用呢?光讲花架子,没有真本事,这也不是语文创新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那么只重视文本上的东西就对吗?当然不是。这个问题很久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到过:“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中国教育的第二个普通的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以外,便不是教育”[4]。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促进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还要体现一个“新”字上,那么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的确很难跟上人类学习思维的发展,创造性人格特征是创新型教师所必备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教学能力,把传承民族文学的精华内涵和现代化的多元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开展创新教育。

三、语文创新教育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习不是为了把人类已有的知识储存在大脑里,而是为了创新、为了发展。我们必须使学生都能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由创造与表现、主动发现问题并懂得解决问题,读书有创意、求知能增智、求异中出新,实现真正的创新价值。语文创新教育不仅让学生树立个性理想和培养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也使其丰富情感,富于生活的激情,想象生动新奇。学生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信心和勇气,形成了不畏困难,意志坚定,持之以恒的人格,这种成长就更具有创新意义,而这种创新意义更大的价值是让人们更好的创造美好生活,因此语文创新教育对社会生活具有重大的推进影响,有较大的生活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孩子“是在世界中呼唤,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帮助改造世界,为整个人类谋利益”[5]。他还说:“我要去看看世界。我所以要看看世界,为的是要认识世界”[6]。语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有了更长远的方向,创新思想在人们生活过程中的渗透,就如一支生活的万花筒,在人们丰富的创新思维牵动下,无限量的展现着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妙。

注释: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师范生第一变——变个孙悟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创造宣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陶行知.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J].战时教育,1945,(5).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答朱端琰之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陶行知.育才学校创办旨趣[J].育才学校,1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