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民经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对现代服务业充分认识,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强化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项长期伴随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服务业。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国民经济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逐渐深化的过程中,国家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优势,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经济水平,而生产过程的同化导致服务水平的差异直接决定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占有份额,所以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一、现代服务业分析
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新型服务业,其利用现代化新技术、新服务方式和管理理念,使传统服务业的业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能够向其他行业释放较强外溢效应,是对整体经济竞争力具有提升作用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其需要去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及生活服务,由此可见其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知识密集性、动态性、生产性等特点,其是信息化、现代化经营理念的发展成果,公共服务职能愈加突出,所以现代服务业不同于第三产业,其广泛分布于三大产业之中[1]。
二、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
首先市场上对现代服务业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将直接推动其产品生产中所需要的相关产品行业的发展,形成相互消耗式的波及效应,例如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业发展会带动汽车生产企业的壮大,现代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发展会带动钢筋、水泥等企业的生产等,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消耗会波及相关产业,而相关产业的消耗又会形成现代服务业的间接消耗波及,以此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增长;其次,受消费者以此购齐消费心理的影响,现代服务业会形成配套需求式波及效应,例如消费者最初购买智能手机的目的是观看直播球赛,但其在业余时间可能会利用智能手机拨打电话、观看付费电子小说、付费视频,玩付费游戏等,为满足这种配套消费需求,现代服务业的产品会自觉与相关产品形成互补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除此之外,由于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属于新兴产物,所以其具有示范作用,形成示范波及效应,例如其自身的特色决定会出现咨询、管理等新的行业形式,会在信息传播交流速度逐渐加快中影响人的消费观念,以此引领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二)现代服务业激发生产者新的投资需求
首先,随着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出现和发展,生产者舍去了建造仓库、配置车队、信息交流、寻找市场等环节的成本开支,使其生产成本相比过去得到明显的提升,为生产者队伍壮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可能;其次,金融业的发展、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者的融资渠道扩宽,例如民间小额贷款,为中小型生产者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使生产者产品升级、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等方面更有保证,这不仅有利于生产者开拓产品相关产业,也有利于其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扩大规模,以此拉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再次,现代服务业中的市场调查服务、会展服务、媒体宣传服务等可以使生产者及时、全面的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的开发和改进,为生产者提供展示自身产品、服务优势的平台,使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得到加强,从而为生产者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除此之外,现代服务业中的调研、策划、咨询服务及保险业使生产者的投资风险在事前事后都得到有效的控制,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可以使生产者的生产难度降低,而生产利润增加,由此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现代服务业激发消费者消费需求
首先,现代服务业重视产品的研究开发,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个性化、品牌化的追求愈加旺盛,生产者为追求经济利润,积极与现代服务业相关服务相结合,使其产品供应相比过去更加具有吸引力,以此激发消费者消费;其次,随着现代服务业分期付款等服务形式的出现,使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由传统的先赚钱后消费向先消费,后付款转变,而且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加旺盛,使房地产、汽车行业等一次性消费成本较多的产业在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此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再次,随着现代服务业中的各种保险服务的出现,使消费者对工作、健康等方面有可能出现的风险的恐惧心理得到缓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最后,现代服务业中为消费者提供的多种支付方式,如信用卡、网上交易等,使消费过程的安全性、便利性等更有保证,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消费需求的增加将直接推动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国名经济增长。
(四)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机制
现代服务业的显性就业机制和隐形就业机制都非常明显,显性就业机制是现代服务业自身发展中创造了庞大数量的就业机会,例如淘宝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截止2014年向社会提供近20万的就业岗位,而且仍以每月5000个新店铺开张的速度持续增长,而隐形就业机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其相关产业就业机制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对就业收入产生的乘数效应、因推动技术进步而创造就业机会、对供需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等方面,例如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劳动力市场运行不稳定等,以此扩大就业的空间,在现代服务业刺激消费者需求,推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由此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对现代服务业充分认识,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强化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项长期伴随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1、论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张术环;学术论坛2006-04-10
2、坚持教育创新 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林木西;张今声;马树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5-15
有关国民经济学论文范文二: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
摘要:通过研究2004-2013年黑龙江省旅游增加值与GDP的比重以及旅游产业的贡献率等指标,分析出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直接影响,发现旅游产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旅游产业;国民经济
一、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贡献分析
(一)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迅猛发展。1996年9月,黑龙江省召开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全省新兴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将黑龙江省打造成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目标,要求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整合旅游资源,把哈尔滨、五大连池、镜泊湖、扎龙湿地、神州北极、兴凯湖、小兴安岭、抚远华夏东极、大庆温泉、鹤岗黑龙江界江等十大旅游地作为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重点,辐射全省。目前我省有旅行社613家(其中5家入选全国百强旅行社,位居东北三省之首)、星级饭店309家、家庭旅馆230家、景区景点1000余个(其中包括国家A级景点175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个、S级滑雪场29家。黑龙江省20082013年度旅游产业发展良好,旅游收入稳步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18%左右。
(二)研究方法
采用旅游增加值进行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直接影响分析。然后,使用贡献率指标并加以修订,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其间接影响。
(三)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GDP的影响
1.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GDP的直接影响。以往对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的比较,采用旅游总收入和GDP直接比较的方法。旅游总收入是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全部旅游收入,而黑龙江省GDP则是这段时间的生产总值,是所有产业的增加值之和,其与旅游收入属于不同的统计口径,如果将两者进行比较,会夸大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因此,本文借鉴李江帆、李美云在1999年发表的《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中提出的旅游增加值概念,将旅游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较,从而得出结论。黑龙江省旅游总收入除2005年增长缓慢外,2006-2013年均稳步上升。旅游增加值也呈逐步递增趋势,其中,虽然2004、2005年受到非典影响、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导致升幅略有下降,但总体发展情况较好,绝对数值稳步提升。旅游增加值绝对数值的增加并不能完全说明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只有旅游增加值占黑龙江省GDP的比值增大才能充分说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通过计算得出,旅游增加值占黑龙江省GDP的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其占第三产业GDP的比例达到支柱产业标准,说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贡献较大。虽然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较好,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差距,这与地理位置、环境、资源等因素相关。因此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规划。除了从旅游增加值的角度研究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外,通常还需运用贡献率指标分析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贡献率是指某产业的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借此了解这一产业生产的产值利用中间消耗的比例。2004-2013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贡献率在1.4%~11.6%之间上下浮动。受2003年非典影响,2004年黑龙江省旅游收入下降,2005年开始回升,又由于2008年全球发生经济危机,导致2008-2011年旅游经济再次陷入低潮,直到2012年有所好转。这是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殊性质,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2004-2013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贡献率有所波动。总的来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贡献率水平逐步上升,说明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GDP的间接影响。旅游产业自身收入是对黑龙江省GDP的直接贡献,而其通过间接消费和诱导消费又为旅游目的地做出进一步的经济贡献,即旅游产业对GDP的间接影响。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旅游收入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间接影响。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设黑龙江省GDP为y,历年的旅游收入为x。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可以认为所建回归方程有效。R方的值是0.993,R方的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点拟合得越好,表明旅游总收入与黑龙江省的GDP关系密切。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平方和为111400000,残差平方和为799502.325,总平方和为112200000,F统计量的值为1114.759。F值检验目的是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是否可用线性模型来表示。F值越大,说明自变量造成的因变量的线性变动越大于随机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显著。这里F值较大,说明旅游总收入造成的黑龙江省GDP的线性变动远大于随机因素对黑龙江省GDP的影响,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较显著。根据回归方程计算结果,每产生1个单位旅游收入,黑龙江省GDP增加8.326个单位,说明旅游收入对黑龙江省GDP的间接影响显著。
二、结论
通过研究20042013年黑龙江省旅游增加值与GDP的比重以及旅游产业的贡献率等指标,分析出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直接影响,发现旅游产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选用旅游增加值这一指标与全省GDP相比较,避免了用旅游收入与GDP相比较带来的数据夸大。贡献率弥补了旅游增加值的不足,体现了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间接影响,得出每产生1个单位旅游收入,会使黑龙江省GDP增加8.326个单位的结果。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总体来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良好,但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餐饮业、住宿业、零售业等旅游关联产业的支撑能力不足。因此,必须提高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才能提高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此外,还应逐步完善旅游产业的统计数据,建立健全旅游业的法律法规,针对黑龙江省特点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商品,保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经济背景下国民投资率概述
在经济学领域中国民既是推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的生产者,同时也是受到福利的对象,国民也可以是投资者,如购买股票就是一种投资行为,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对于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具有重要影响。国民投资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研究课题,其实也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的标准。随着中国国家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民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直接反映了我国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改善。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国民投资率取得了很大进步,投资率的增长速度甚至都要超越了发达国家,同样直接反映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从经济发展速度上来看,要比绝大多数国家都要快速。在国民投资率过高的情况下,保持投资行为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重点研究的一项课题。国民投资率的上升,虽然能够反映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如果投资率过高是不合理的,对于国民消费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还会间接地影响到产业结构,带来一系列效应,也有认为国民投资率过高不会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带来不良效应,从中可以看出国民投资率要保持稳步的增长[1]。
针对国民投资率问题研究方面,没有达成对其认识上的共识,所以很难判断出在经济发展中过高的国民投资率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从福利经济学角度来讲,根据其基本规律,要从全面充分的角度考虑到投资成本,与所投入的成本前提下考虑是否能够盈利,获利的胜算有多大,从而进行合理优质化的投资。基于这点来讲,最为优质的投资并非是以高回报利润为前提标准。如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中,相应资源缺乏,经济资本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投资回报率很容易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中体现出来,这种效果的实现,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落后性,社会福利会在过高的国民投资前提下轻易获得,从长远利益上来看,未来的发展将会面临很多问题挑战,发展道路举步维艰。
二、我国经济国民投资率的现状
国民投资率过高是我国国民经济领域中显现出来的一个现状,针对其投资率的计算,需要有特定的数值进行计算。投资率的计算是以我国的固定资产为基础,每个月度中,公布经济固定资产过程中,这种计算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单一地对规模项目的计算,不能真实反映出投资总量。通过借鉴资料数据为其计算分析提供参考,从计算分析中逐渐发现,我国国民投资率过高的事实浮出水面,投资率要比同是=发展中的国家,甚至是比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高出很多。相对于比较其他国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处于重要位置。当前中国的国民投资率过高,甚至是高于一些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但并不能说明中国的国民投资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为此应采取常用的解决办法,将国民投资率纳入到一个标准的国民经济控制管理当中[2]。
三、国民投资率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如果国民投资率充分与社会福利相融合,下降到社会福利最大的时期,将会到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国民投资率发展到这种程度,在中国人口稳定增长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会上升到8%-10%之间。再从综合性的角度来看,结合中国当前科技发展实际水平等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国民投资率应该是有增无减,这与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事实有关,社会发展各领域都会需要各种投资,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保障。如果国民投资率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国内投资市场显得尤为不景气,社会经济实体由于缺乏发展中的成本,就会面临着艰难的发展境地,国家经济有些低迷,这时可能国家会吸引外资,国家势必会通过有效的措施开放政策,向外商提供福利,发展外向型经济,拉动内需很难得到保证,每次国民投资率的下降,国外投资就会占有大约10%的比例。如果能够对这部分实现向国内消费方向上转化,未来国民生产总值受到的影响较小,国内投资仅剩下5%上下时,国民生产总值也会相应的下降。当国内生产要素显得越加重要,国民投资率发挥的作用有所下降,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国民投资率进行优化完善,国民投资率表现出不合理之处,对于社会福利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不良影响。当国民投资率不断上升的同时,会发挥出积极作用,为社会福利产生可观性,促进经济的良好循环性发展。
四、我国国民投资率发展走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率与投资效率历史走势分析
按照分阶段来看,国民投资率在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3次波动。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为第一个波动时期,一九八一年达到波谷,先是下降后上升,投资效率也是呈现这种变化趋势。在一九八六至一九九三年国民投资率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略微有些下降,在后期得到快速提升。第三个波动时期是一九九四年至二零一二年,波动周期长达八年之久,波动趋势较其它两个时期较明显,投资率在一九九四年至二零零零年持续下降,二零零一年至二零一二年间持续上升,在二零零九年以后打到一个小高峰,投资率一直维持将近50%的水平。
(二)2013年度投资率发展趋势分析
二零一三年前三个季度,国民投资率仍稳步提升,投资效率却是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第二、三季度投资率、投资效率继二零零九年之后达到最高值。从产业上来看,到第三季度为止,第二、三产业投资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第一产业也是与历史同期相比也得到了提高。从二零一三年前三季度上来看,从第四季度到次年,投资率将会有小幅度的提高,效率将会继续下滑[3]。
(三)国民投资率与国际比较分析
从产业上来说,我国在第二、三产业上的国民投资率持续上升,这表明我国的第二、三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加大了这两种产业的投资力度,这说明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决定了国民投资的方向。与国外相比,产业投资格局大致是相同的,都是第一产业最低,第二、三产业相差不相上下,但是我国产业投资格局第一产业还是有些高,这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有着很大关系,要想解决第一产业的国民投资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探索,第三产业是服务业,这个产业上的国民投资与国外相比,国外的第三产业投资要比我国高,说明我国是一个生产制造大国,未来我国将会在实现生产制造强国的目标基础上发展以服务转型为主的产业,向服务业上的投资转型是未来我国国民投资的重点。
五、国民投资率的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分析
(一)理论模型
国民投资率的高低,对其进行判断要有参考标准,采用加总模型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各方面进行了改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工业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对于我国国民投资率问题的分析上,应充分结合各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并采取合理的模型分析计算方法。
Ramsey模型是针对国民投资率分析最为常用的一种模型,这种模型分析方法具有准确性高的特点,但是其模型鞍点解特性使得定量分析路径转化显得很复杂,令许多学者被局限于利用近似方法研究转换路径。数线性化的计算方法利用了泰勒公式,对于长期的经济动态研究精确度较差[4]。
(二)逆向积分分析
近十余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计算方法得以出现,计算速度越来越快,精确度越来越高,各种计算算法逐渐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当中,当经济学模型遇到不能得到精确解析解这种情况,数值模拟方法的使用可以获得近似解。逆向积分是一种非线性且具有鞍点解模型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借以标准数值法求解,通过离散化处理方式确保计算的精准程度。
结合上述可知,本文从五大方面对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的福利经济学分析展开了论述。国民投资率是在经济领域中重点研究的一项问题,国民投资率过高是经济发展中显现出来的现实问题。在福利经济学当中,社会福利是国民投资的标准目标。因此在对其研究当中,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做出投资市场预测,要对福利经济学与投资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经济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白重恩,张琼.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学,2014,10:3-30.
[2]郭庆旺,赵志耘.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J].财经问题研究,2014,09:3-18.
关键词 任务驱动 国民经济动员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于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而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突出业务培训和岗位任职要求,建立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现实需要和理论契合。本文结合军事经济学院承担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业务培训任务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研究探索了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机切入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
1 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的现实问题
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注重实践性、时代性、操作性,随着国家对国民经济动员任务提出了要求和新任务,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
(1)国民经济动员任务变化带来培训内容与时代脱节的问题。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和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动员任务日益增多,动员领域不断扩大,对动员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以下政府机构改革将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动员人才资源将有较大规模的重组配置,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面临全新的要求和更加繁重的任务。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从原来“战时应战”向现在“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战结合”转变,并且,随着时代进步,其内涵和外延正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要求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必须紧密贴近时代要求,及时调整。
(2)国民经济动员任职岗位需求多元化带来培训内容单一的问题。参与业务培训学员有军队和地方,地方包括省市县三级,包括业务人员、动员干部、军队后勤干部、国动委等角色,有动员专职和兼职人员。而且,不同地域分工不同,承担业务工作也不相同,有些学员业务精通,但也有学员在业务上一片空白。学员来源广泛,经历、阅历不一,认知不同,对象多元,需求多样等对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任职教育必须具备明确的岗位指向,教学必须突出岗位针对性,还应注重个体针对性,要科学把握教学内容的目标定位,全面统筹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
(3)国民经济动员任职培训手段和方法落后的问题。目前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较为落后,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方式开展教学还比较普遍,学员主体地位突出不够,实践性内容偏少,教学灵活性不够,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离岗位任职能力要求差距还很远。同时,教学保障基础设施落后,为了突出学员实践能力,任职教育必须突出实践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对教学保障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平台的现代化需求增高,教学环境的信息化需求增大,训练场地的应用性需求增强。
2 基于任务驱动的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针对目前国民经济动员业务培训存在的问题,立足岗位任职要求,针对培训对象多元化特点,为了有效激发学员学习热情,最大程度上达到教育效益,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基于任务驱动的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教学模式。经过实践,基于任务驱动的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教学模式得到了学员普遍认同,产生了良好效益。主要分为五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任务设计。任务设计属于课前的教学准备;“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任务设计应与实践案例结合。设计的任务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前者任务简单,后者综合性强。“任务”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世界寻找,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使之产生探索的欲望。如设计如下任务:某省某市某镇发生洪灾,需要紧急调拨1000吨大米,5000公斤罐头保障分队和受灾民众需要。
第二步: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自然真实地引出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明确学习目标。根据某省某市某镇抗洪抢险总任务要求,将培训学员分为省经动办、市经动办、县经动办、动员企业等角色,根据某省现实潜力状况和地理条件,创设洪灾情况和部队应急保障需求,要求这些小组组织协调,发挥主体优势,分别完成动员预案编制到最后完成动员实施方案编制与实施等八类子任务。
第三步:接受任务、分析问题。学生授受任务后,教师帮助分析任务,对任务中涉及的基本理论、原则原理、技术方法、步骤过程、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分析、讲解。并让学员熟悉信息系统等辅助工具。
第四步: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后,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对于潜力核实、动员任务实施等封闭型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动员预案编制、动员组织结构设置等开放型任务,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协作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思考。该阶段让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
第五步:评价任务、归纳总结。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应用信息系统记录学员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科学评定学生成绩。同时,组织培训学员对实施方案、实施结果和实施过程中的学习认识、学习感受进行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3 教学模式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任务设计是关键。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要紧贴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人才需求,以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国民经济动员干部业务操作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设计对于学习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务的设计要从人才培养实际出发,要针对实际需要,不同岗位学员设置不同的任务要求,任务应少而精,体现核心业务,这样的任务可能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2)实践案例是灵魂。“任务驱动”教学应与实践案例紧密结合,从学员实际工作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设计实践案例,根据实践案例设计任务,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从而使学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足够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思考、提问、自学和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3)总结评价是核心。由于“任务驱动”教学围绕如何有效激发学员主动性而展开,因此,教师及时、科学地总结评价在经济动员任职培训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任务都需要针对培训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凝练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针对国民经济动员业务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学员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科技创新纳入到成绩评定中;由单纯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员任务完成进行成绩评定。
4 结论
“任务驱动”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可。在国民经济动员业务培训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比较适合参训干部的工作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克服了国民经济动员任职培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实践证明,在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增强了培训效果,提高了培训效率,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族心理学;困境;出路
【作 者】张进辅,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民族教育和心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400715;植凤英,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在读博士生。贵阳,550001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4-0011-005
On the Dilemma and Way out of Ethnic Psychological Research
Zhi Fengying,Zhang Jinfu
Abstract:The article sets forth the messes faced by ethnic psychological research.The article also points that in o rder to get out of messes,diverse methods should be used in research,andthe intergr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and the training ofcomprehensive researchers should be recognized,and at same time,on base of the reality of our nations,the research of realistic problem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increase the value ofethnic psychological research.
Key words:ethnic psychological researchdilemmaway out
一、引言
民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首先在德国兴起。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冯特在其心理学研究的最后二十年,写就了十卷本巨著《民族心理学》,他以语言、艺术、神话、道德、法律、宗教、社会风俗习惯作为实例,研究民族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详细论述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该书的出版问世,使民族心理学逐渐被人们接受和受到重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我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心理的研究才有了真正的发展。现在,中国民族心理的研究对象已扩大到国内56个民族,研究的课题也相当广泛,主要有:各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各民族的个性比较研究、各民族儿童及青少年品德形成的比较研究、民族社会心理的比较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的基本理论研究①、民族心理与西部大开发关系、民族心理与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关系的研究②等等。总的看来,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在民族心理学研究方面无懈可击。实际上,随着民族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研究的局限性也愈益凸显,以至于陷入一定困境。
二、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困境
(一)方法论上存在不能忽视的缺陷
一门真正的科学和一个富有成效的研究都有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所谓方法论“指的是关于研究过程的哲学,其中包括作为研究的基本原理的理论假设和价值观,还包括研究者用来解释资料、引出结论的标准或准则③。”方法论既包括具体的方法和技术的采用,同时也包括对研究对象的基本立场。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被试的选择、条件的控制、材料的分析和数据的统计等。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民族心理学始终无法逃避的矛盾是究竟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对民族心理进行研究,而一些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人们的质疑也多是由于其所采用的方法问题。概括而言,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存在的方法论缺陷主要有:
1.对质的研究的忽视
质的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理解的一种活动。质的研究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定性研究有一定的区别。国内的定性研究大都没有原始资料作为基础,主要采用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者个人观点和感受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供建议。而质的研究却十分强调研究者早自然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互动,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研究的结果后理论,其探究方式不包括纯粹的哲学思辩、个人见解和逻辑推理,也不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工作经验总结④。民族心理学,从其诞生之日便具有质的研究传统。心理学的鼻祖冯特(W.Wundt)早在1862年就认为心理学应是两个基本领域即生理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他认为民族心理学的较为合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民族心灵”的研究不能通过实验室研究来获得,而是通过历史文化产品分析来获得⑤。他指出:“在实验法无能为力的地方,幸而还有另外一种对心理学具有客观价值的辅助手段可供利用。这些辅助手段就是心理的集体生活的某些产物,这些产物可以使我们推断出一定的心理动机。属于这些产物的,主要是语言、神话和风俗⑥”。冯特的历史文化产品分析实际就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档案文献法、语言分析法、口语记录法以及民族志法的综合。之后,随着主流心理学对“心理学科学化”的追求,质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界渐受冷落,受西方民族心理研究范式的影响,国内心理学界也较少采纳质的研究范式。目前,国内民族心理研究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心理学界的研究,一条是民族学界的研究。在心理学方面,侧重于微观探讨,方法论上注重实证性的量化研究;在民族学方面,主要侧重的是思辩性的定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资料来源于已有的文字资料,多数并未深入实际的研究现场,为此,熊锡元先生曾倡导要使用实地调查法进行民族心理的研究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质的研究在我国民族学界和心理学界都未受到真正的重视。
2.定量研究的操作化缺陷
定量研究是我国民族心理学,尤其是个体民族心理研究的主导研究范式。由于定量研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加上民族心理学研究特点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种研究范式存在有许多的操作化缺陷。主要表现有:(1)采用未经过实地考察编制出的或直接采用国外编制的心理测验和量表来进行民族心理的研究,这样的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方面的偏差甚至偏见⑧,表现在:严重忽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或考虑了文化因素,但仅做背景变量,没有考虑民族文化对心理的深层影响;歧视性的文化偏见,对少数民族缺乏客观的评价和认识等。(2)定量研究提倡客位研究,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种主客关系,研究者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局外人,远离被研究者,同被研究者保持距离,以避免主观价值的涉入,把研究对象作为客体进行价值中立的说明和控制。因此,定量研究常会导致文化的中心主义,单调呆板、以偏概全等缺陷⑨。(3)研究的取样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在民族心理的研究中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由于少数民族普遍存在的语言、文化理解及研究地域的限制等问题,使得民族心理研究的取样比较困难,很多研究者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常常采取的是方便取样,这样选取的样本很难具有代表性,故也难以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结论。研究取样的困难还导致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对象的不平衡,多数研究以较易取样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一般少数民族公众的研究极为匮缺,无形中缩小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所得研究结论常常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民族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模糊不清
关于民族心理学属于什么,其研究对象是什么,应该研究什么内容?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一直是民族心理研究者颇为关注的问题。孙玉兰、徐玉良认为,民族心理学是建立在普通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心理学科。它既要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又要以心理学的某些方法为研究手段,还要以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材料为参照⑩。他们的观点强调民族心理学是属于心理学科范畴。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民族学者开始涉足民族心理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心理学研究内容,但其研究对象又是以民族为基础,因此民族心理学应该属于民族学研究范畴。目前,这种学科之争开始趋向缓和,现在一个更常见的提法是:民族心理学应该是一门集民族学和心理学为一身的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11]。但对学科的性质问题,至今未有定论。
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但关于具体的研究内容,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探讨最受瞩目。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心理作了研究。如戴桂斌认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质(包括民族的性格与能力)和民族心态(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及民族情趣等)两个部分组成。李尚凯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可将民族心理分为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三大组成部分。张世富认为民族心理应该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民族性格、民族品德、民族气质等,这些是民族心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并认为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仍不足以说明对民族心理能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和本质的了解。因而,对民族内部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也应进行研究①。徐黎丽认为,民族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也包括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民族心理就是特定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民族心理产生发展的生理基础[11]。尹可丽提出族群社会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只有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在社会心理层面,才能使研究者真正考虑某一族群的个体或群体的历史、文化及其现实生活条件下的心理[12]。
张进辅则针对西南民族心理研究提出民族心理结构可分成民族心理导向系统、民族心理动力系统和民族心理功能系统三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民族心理导向系统包括民族价值观、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等;民族心理动力系统: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民族自我意识、民族社会压力与应对等;民族心理功能系统:包括民族人格、民族能力、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健康等②。
总的来说,民族心理学研究在不断地走向深入,但其学科定位并不明确,民族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等都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解和民族心理学的深入发展。笔者认为,对于民族心理学似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那就是“民族心理学”是否等同于“少数民族心理学”?“民族”的含义很广,在冯特的《民族心理学》著作中,“民族”被解释为种族共同体,如阿拉伯民族、日耳曼民族,更有广泛的“民族”含义是指政治独立体即民族国家或国民国家,如中华民族等。因此,如果从广泛的民族含义而言,民族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似乎还应包括中华民族人格、中华民族价值观等的研究而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民族心理。
(三)综合性研究人才极度匮缺
综合性研究人才的匮缺是制约民族心理学发展的瓶颈。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民族心理学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兼具有民族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广博知识,一些心理学者由于研究思路的限制,加上缺乏广博的民族文化知识常常很难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中做到游仞有余,而一些民族学者由于缺乏深厚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方法指导,又很难做出高水平的民族心理的研究,这从我国目前民族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便可见一斑。据万明钢等对2000-2005年发表在国内期刊关于民族心理的182篇研究论文进行的文献计量分析显示,这六年中。少数民族心理研究论文总体数量较少,以心理学9种期刊为例,不到6年发文总量的1%,且研究主题非常分散,作者也分散,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较少,对理论问题关注不足;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6年中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不足10人,说明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群体和稳定的研究领域,学术积累也远远不够[13]。
我国综合性民族心理研究人才匮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学科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缺乏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从而导致研究者知识结构单一是综合性民族心理研究人才匮缺的客观原因。综合性民族心理研究人才匮缺的主观因素很多,影响也更大。首先,少数民族心理的研究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缺乏对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文化的足够了解,许多学生或研究者对少数民族存在有“刻板印象”,在他们眼里,少数民族的代名词就是“贫穷和落后”,缺乏对“民族心理”的深入了解和科学认识,因而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缺乏兴趣。其次,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是一项投入大、要求高、难度高的工作,这让不少的研究者望而却步。另外,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耗时多,研究成果出来比较慢也是影响人们从事民族心理研究的重要原因。受“研究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一些学者更乐于做一些方便、快捷、出成果快的研究。另外,现在研究生的学习常常与“找一个好工作”相联系,而民族心理方向的学生在就业上似乎不占上风。总之,诸多原因使得民族心理的研究队伍一直是势单力薄,尤其在整个心理学研究队伍中,常常处于一种被冷落的边缘状态。
三、民族心理学研究困境的出路
要成功地走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困境,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融合多元方法,加强质与量的整合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不可能只使用一种研究方法。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应立足于研究课题的性质和研究实际,采用多方法多特质的研究手段。
在研究范式上,应重视质的研究在民族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加强质与量的有效整合。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研究设计上的整合,指研究者在同一个研究项目中要善于混合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在不同层面对同一研究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立场上的整合,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不时反省自己的研究角色,调整好对研究对象的态度与立场。在质的研究阶段,研究者应持主位研究立场,深入对象的文化生活空间,站在研究对象的立场上来研究、分析民族或民族心理。在量的研究阶段,则应注意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站在中立的、客观的研究者的立场上研究、分析其民族心理。当然,把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并非易事,因此研究者持主位研究立场,还是持客位研究立场、主位-客位综合方式,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取向和研究课题的性质要求⑨;研究资料分析上的整合。一项民族心理研究中同时存在有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时,可以同时收集到不同类型的原始资料,在分析资料时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有关结果进行分析。
在研究具体方法上,可灵活采用历史文献研究、蹲点实地考察、田野工作研究、典型个案分析、较大规模问卷调查、参与观察、实验、作品分析、实物收集或音影设备记录、多元统计等方法,对民族心理的多种组成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其别注重深入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运用参与观察和田野研究,以得出最直观真实的资料。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思辩和实证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群体与个案相结合、横断与纵向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二)加强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建设
在任何学科的发展中,理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发挥组织与联系功能。当某一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研究结果或材料大量堆积时,就需要用理论对之加以整合、组织。(2)发挥预见功能。理论是预见科学知识增长、事物发展和进一步研究及可能研究结果的基础,可以说,科学的进步就是不断的理论预见或假设和对预见或假设的不断验证来实现的。从整个科学发展史来看,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是人们提出理论假设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并对事物发展作出预测,然后用各种方法验证假设,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新的理论假设,以此循环。(3)理论研究与具体问题的研究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理论研究需要具体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材料或素材,另一方面具体研究的成果又需要理论研究去整合[14]。
目前,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建设还相当薄弱,对我国民族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现实中存在的民族心理现象等都未能做出较完满的理论解释,实证研究也多以国外的民族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但因为我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的实情与国外不同,因此,我国各民族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与西方国家也存在有差异,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要科学回答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民族心理学的水平和质量,必须立足于我国民族的实际,注重对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探讨,加强我国民族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建设。
(三)注重对综合性民族心理研究人才的培养
在心理学的民族心理研究阵营可增设有关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的课程,深化心理学研究者对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激发研究者对民族心理研究的兴趣,使之掌握一些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并能有效地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从而可以游仞有余地从事民族心理的研究。反之,出身于民族学的民族心理学研究者也应加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学习,提高其民族心理研究的深度和可靠度,尽可能减少由于研究者出身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研究偏差。
(四)立足于我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它对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当前,我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经济和社会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各民族、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在不断接触、互相影响,由此也产生了许多与民族发展相关的现实问题。如果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不能有助于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它就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就更谈不上发展。因此,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应立足于我国民族的实际,在充分了解各民族历史演变、经济生活现状、文化背景以及、民族习惯等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15]。特别注意从民族发展的实际需要,去研究民族的深层、隐性问题,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对民族心理的深层、内在影响。
参考文献:
①张世富.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及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57-61
②张进辅.关于西南民族心理研究的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3):74-78
③[美]贝利煮、许真译,现代社会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5
④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
⑤秦金亮,李忠康.论质化研究兴起的社会科学背景[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3):19-25
⑥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
⑦熊锡元.要加强民族心理的调查与研究―――序[J],民族理论研究,1992(3).
⑧孙东方,常永才.民族心理研究中文化偏差的克服:向文化人类学借鉴[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8-12
⑨韩忠太.论心理人类学研究中的主位方式与客位方式[J],云南社会科学,2006,(3):83-87
⑩孙玉兰,徐玉良.民族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2
[11]徐黎丽.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2002,(6):95-103
[12]尹可丽.族群社会心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J].贵州民族究,2006,26(4):85-89
[13]万明钢,赵国军,杨俊龙.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2000-2005.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85-191
关键词:民间信用;效应分析;对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01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018-02
1 民间信用产生的主要原因
(1)民间财富增加是根本。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无论是生产企业或是劳动者个人积攒的“钱”都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主经营,劳动者自由支配其收人,使我国闲散游动资金规模数额巨大,形成了民间信用融资的源泉。只要这个源泉不断增大,民间信用融资的规模就必然增大,这是客观现实。
(2)所有制多元化是民间信用繁盛的一个原因。改革开放后,原来计划经济时几乎是单一的国营经济逐渐转为集体、个体、混合型、外资或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所共存共长,而且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同时国有企业实行承包制,企业内部核算体制变小,部门自相对扩大,都增大了单位资金余缺差异的扩大和余缺调剂的机会,而这正是企业间能够相互融资的基础。
(3)金融政策、金融机构等方面原因,助推了民间融资的扩大。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人增长快,钱多了也不好办。存银行利率过低(实际是负利率),再加上利息税,一般人心里并不愿意存款,但家里又不能存放大量现金,因此就在达到满意的条件下借给他人而对于需要贷款的人来说,银行、信用社的贷款条件、额度、审批手续、归还时间、担保抵押等都难以达到要求,因而转向私人借贷筹资。客观上形成了有钱的并不想往银行存款,用钱的也不愿到银行借款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就是亲朋好友、哥们弟兄之间在利益均等条件下的余缺调剂,这种客观现实促成了民间信用融资的快速发展。
2 民间信用的社会经济效用分析
2.1 民间信用的正效应分析
(1)有利于缓解信贷资金的供需矛盾。国家金融部门由于受体制与政策的影响,信贷的投向,无论在总量、结构还是在服务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民间借贷有很很大的灵活性,能在金融缝隙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方式,特别是对农村商品推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也是货币信用经济。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均伴随着货币的运动及信用的支撑。由于这个过程呈现出纷繁复杂的行踪轨迹,同时由于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促使物流和资金流在时空上和地域上产生较大的不对称性,从而需要用信用形式予以融通,才能使这个过程不间断地继续下去。其间,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国家信用等固然都是重要的信用形式,但这些信用形式都有自身的要求条件,且这些条件中有非经济性的苛刻因素,使部分需求者难以符合而形不成交易。在此情况下,民间信用融资总是能发挥出最好的作用来。
(2)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是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来实现的,必须以资金流动为媒介,随着商品供需的变化,盈利的机会和程度也在不断的变化,必要的资金量是实现盈利机会的先决条件,但实现资金的分布和盈利机会的分布往往不相一致,两者的统一只有通过资金的流动,才能带动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资金流动在市场利率机制作用下进行的民间借贷市场对社会闲散资金具有极大的融资效应,有利于加速民间资金积累,从而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3)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最概括的一句话就是优胜劣汰。胜者必然是产品竞争力强,产销兴旺效益好,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好,而这种类型的产品和企业,也正是民间信用融资的最优对)象,促使优者更好发展。反之,产品和企业在市场上乏竞争力,就必然是失败者,对此民间信用也避而运之。这样的结果是促使高科技含量、低成本、高效益献产品和企业不断扩大,而高成本、低质量的产品和企业遭受淘汰,从而大面积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4)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金融业良性的生态环境,一般是经济结构合理,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法治意识浓厚,信用观念强.这种环境有利于金融业的生存发展,同样也有利于民间信用融资的发展。从逆向推理讲,现实中一个区域内民间信用融资发展势头好,规模大,也反证了这个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优越。“蜜蜂多的地方,必然是百花盛开”。由此,我们不能畏惧民间信用兴旺的区域,而应促其兴旺。
2.2 民间信用的负效用分析
(1)盲目发展效应。自发形成的民间借贷完全游离于国家信贷之外,不受国家信贷规模的约束,实际上是扩大了国家信贷的总规模;同时民间借贷在资金的投放结构上也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难以控制其资金投向,一些贷款用途不当效益不好或不符合宏观规划,容易导致经济管理秩序上的混乱。
(2)资金的分散效应。由于民间信用在时间、空间、数量和质量上都与银行具有明显的不同,民间借贷间接截流了大量当地银行信用社的资金来源,表现为国家银行和信用社争夺资金,甚至还直接转移了银行的一部分信贷资金用于高利贷,这就消弱了金融渠道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使货币资金支持生产流通的推动力作用受到限制。
(3)金融投机效应。民间借贷市场上存贷利差过大,借贷利率几倍甚至几十倍于银行借贷利率,甚至超过投资基础上的资金利润率,许多借款者带有投机心理,有的甚至于干脆借高利贷用于投机(炒汇、炒股、炒房等),一旦风险转化为损失就会倾家荡产。还有一些脱离实际运行的民间借贷活动,则完全被少数金融诈骗者所利用,演变为纯粹的金融投机行为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3 发展民间信用的对策选择
通过以上对民间信用的分析,笔者认为,简单地对民间信用作出决断是不客观的,但从长远看,让民间信用自由发展是不可取的,必须加以管理和改造。
(1)应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活跃融资渠道。目前城镇的金融体系比较健全,除国有商业银行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等为国企及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在金融业务开展方面,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信有卡业务及其他中间业务已基本形成了功能齐全的信用服务网络。转变经营观念,降农村贷款的“门槛”,解决好农村地区资金供求矛盾,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农民自己的银行。
(2)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担保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忽视了个人信用的记录,使公民的信用记录为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的加快,我国应尽快同世界接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一人一帐户制度,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担保机制,学习西方在个人信用方面的经验,成立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个人信用消费提供担保,转嫁个人违约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徐滇庆.金融改革在何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江曙霞.中国地下金融[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