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美术作品

幼儿美术作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美术作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美术作品

幼儿美术作品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作品 评价 现状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51-01

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是幼儿园美术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虽然在整节课中他所占的时间不长,但准确客观的评价意义深远。教师在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应该把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的个人见解,要抱着欣赏幼儿爱护幼儿的态度去评价他们的美术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美术评价的激励作用,增强幼儿审美能力。

1 通过“鹦鹉学舌”方式,激发幼儿的评价兴趣

孩子第一次评价他人或自己的作品时,许多幼儿根本不知道说些什么,应该说些什么,他们常常很糟糕的说“这是我画的”“这是红红画的”。这时成人不妨适时的告诉孩子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如“我很喜欢丽丽的画,因为她的小鸡穿了美丽的花衣服。”“我觉得天天画的小鸟好像要飞起来了,像极了!”等较为简单的评价。当然成人的评价应以正面评价为主。

2 通过教师不断的评价示范,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的评价

鼓励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说出与众不同的感受,哪怕孩子换了一个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也行,只要孩子有创造性的评价,成人就应以不同的形式来鼓励。比如,有一阶段孩子们一直喜欢说“他的画中有许多颜色,所以我很喜欢他的画。”但文文却说“他的画颜色很多,五彩缤纷的。”孩子能运用这么优美的词语,我们老师没有理由不表扬他呀,此后,孩子开始尝试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评价时的言语越来越丰富,如“他画的蝴蝶线条和流畅。”“他的画让我联想偏偏,太美了。”

3 通过组织画展,鼓励幼儿参与评价

在美术活动结束后,可将幼儿的作品布置起来,组织幼儿说一自己的和他人的作品,鼓励幼儿共同参与,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使幼儿初步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并产生为他人的成功而喝彩的积极情感。在评价过程中,老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应采取纵向评价,而不是简单的横向评价,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性。以鼓励为主,应该经常用鼓励的话语:“你画的真不错”、“真好”来肯定幼儿的成果。曾经有一次,笔者教幼儿画太阳时,有个孩子画了一个绿太阳,笔者一见就想说:“世上哪有绿色的太阳?”可又一想,还是听听孩子的话吗!他说:“我的妈妈天天在地里干活,让火辣辣的太阳都晒黑了,而且满头大汗,我就想让太阳变成绿色的,给妈妈一片绿荫,妈妈就不会热了。”多美好的愿望呀!多大胆的想力呀!如果老师不分清红皂白去说:“哪能有绿色的太阳。”那么结果就是幼儿失去了想象的翅膀。失去了创造的空间,所以适应的鼓励是培养幼儿自信心,增强想象力的重要方式。

所以说,老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颜色、构图、线条等方面,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美术作品,而应更注重寻找幼儿作品中的天真、浪漫、美好的愿望和捕捉幼儿作品中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一位中班小朋友画的《小鸟》中就充满了人世间的温暖与爱心。因为作品中除了飞翔的几只小鸟外,还有好几个“鸟窝”。孩子说:“这鸟窝是让小鸟飞累后休息的,当他们感到饿了,也可以在窝里做饭吃。”虽说整幅作品的颜色是那么的脏,谈不上赏心悦目,但他表达了小作者的美好愿望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所以他不失为一副好作品。

4 通过与其他活动的相互渗透,提高幼儿的评价能力

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要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的发表看法。教师要创设轻松轻松自由的气氛,在美术活动、音乐活动、日常生活等活动中,开展各种形式的评价活动。活动无所不在,评价亦无所不在。例如,在律动《小鸟飞》活动中,幼儿们欣赏了优美的曲子后,他们纷纷举手告诉大家“我听了这首曲子后,心里很快乐。”“我非常想和小鸟一起飞了。”――又如在美工活动中,有的小朋友做的不倒娃却成了一边倒的“不倒娃”。于是小朋友们开始寻找原因,在一阵七嘴八舌中,孩子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把“不倒娃”都做的和成功。老师适宜的开展评价活动,让幼儿自己寻找作品中的败笔之处,并积极的探寻成功之路,即探寻如何制作一副人人喜欢的作品,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孩子们经过审视、互相观察,它们心里明白,谁的颜色搭配的好,谁的画构思有主次,谁的画想的新鲜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通过大家品评,幼儿的自信、自强、自爱逐步增长,他们的创造性会更强,画面更有动力。

5 通过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幼儿美术作品范文第2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应“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做一个引导者,让孩子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美术作品的修改中来。

引导幼儿自主修改美术作品主要包括:构图要合理,色彩要鲜明,想象要大胆,形式要多样。

一、引导幼儿对构图进行修改

引导幼儿参与美术作品中合理构图的修改要抓住“以面羔点”和“大小通吃”两个要诀。

1 以面盖点 就是当幼儿将主体画在画纸正中时,因面积过小造成失误形成小点,教师引导幼儿修改时就可以启发其将小的画面转化为大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大块的主体来掩饰画错的小点。如画鱼时,幼儿起笔的鱼身画得太小了,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是丢弃这张画纸吗?当然不用丢,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将太小的鱼身看成是一条大鱼的眼睛,这样一来,大块的面就盖住了原先失误的小点。这样的修改便会不留一点痕迹。

2 大小通吃 幼儿容易一落笔就画得过大或过小,这样不利于突出画面的主体感,教师可以建议幼儿计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形象叠加于画面上。它们可以相似,也可以完全不同(比如胖的和瘦的,高的和矮的,大的和小的,长的和短的,多的和少的等等)。通过对此类形象简单的叠加,可以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效果,从而进一步突出画面的主体存在感。如作品《大鱼和小鱼们》,是在幼儿起笔的鱼画得过大后指导修改的效果。修改时引导幼儿将大鱼和小鱼前后叠加在画面上时,利用的是鱼的大小特征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而月将大鱼的主体突出得更加鲜明了。再如作品《美丽的花瓶》,在画花瓶的时候,幼儿起笔画在中间部位,位于正中的圆柱形就是最早起笔的花瓶。就整张画纸而言,它设计得有点小了,显得主体较单薄。后来,在教师引导下,小作者利用“大小通吃”的原则添加了很多花瓶,有类似的黑白花瓶,还有色彩对比较强烈的红黑小花瓶。这些花瓶放置有前后的叠加关系,使得整个同面布局特别丰满。

二、引导幼儿对色彩进行修改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画家马蒂斯曾经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那么,色彩是诉诸于感觉的。形状和色彩的结合对于优秀的绘画作品来说是必需的。要将一幅画进行色彩方面的修改,最重要的是要把握“鲜明”原则。

1 引导单色画的修改:对画面表现出来的内容有所了解,多用对比色进行修改

教师在平时引导幼儿用色时,可有意识地强化“对比色”和“问色”的概念。我的体会,欣赏世界名画是快速提升基础色彩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色块的练习和对色轮的初浅认识,让孩子了解到简单的对比色概念,如:橙和蓝,黄和紫等。(白色和黑色,他们是百搭的色彩,与任何颜色都能“融洽相处”。)

创作单色画《我和恐龙做朋友》时,当孩子将主体的“我”和恐龙画完后,往往不会再加颜色上去,这样画面色彩感比较单调。一般线描画即使是在有色卡纸上作画,孩子也只会选一种颜色来画,不会再想到用其他方式丰富色彩。孩子对对比色有了认识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对对比色的处理来丰富画面感。这幅作品采用黑白红这三种主色调,简简单单但对比感强烈,画面仿佛有着火一般的热情,表达了我们期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只要能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色调知识,即使最简单的颜色也能画出漂亮的图画来。

2 引导多色画的修改:要避免画面颜色过杂。最好在确定原稿基调以后再进行修改。

我给孩子的一条建议是:画面色彩一般不超过五种主色系。

这幅《美丽的蜻蜓》利用红、黄这两大暖色系来衬托由蓝、绿、紫组成的冷色基调,这么一来是不是觉得这只蜻蜓更美丽了呢!

三、引导幼儿对作品内容想象性的修改

绘画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想象的游戏。通过提问可以引导、激发出幼儿对绘画作品修改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师应贯彻《指南》精神,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应“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

教师在进行“太阳”这一美术活动时,可以提出疑问:“太阳公公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形进行想象: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太阳为什么是绿色的呢?”(生:因为我戴上了绿色的眼镜,看到了绿色的太阳。)诸如此类的提问,为孩子的想象开辟了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孩子们画出了想象绮丽、与众不同的太阳。

许多老师和家长在让孩子学画的时候,只注重绘画技巧的运用,孩子的画中如果只有技巧而没有想象,这样的画又有什么意义呢?

四、引导幼儿对作品形式方面的修改

引导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形式进行修改应体现多样化原则。在一种单一的形式或工具不能完全体现创作意图时,可以鼓励孩子进行表现方式的“拼盘”,就是在一幅画里可以出现多种创作形式,如油画棒线描里可以出现剪纸,可以出现撕贴,甚至可以出现幼儿的大头照,只要合适什么都可以加,如作品《女瓶》(女孩用的香水瓶),在我的建议下小作者把瓶口添画成了自己的自画像。其实,如果画这幅画的小女孩将自己的大头照剪贴在瓶子上代替瓶口,是不是效果还要更有趣一些呢?

幼儿美术作品范文第3篇

一、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幼儿园要将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能力,其包含着情感、想象、记忆、知觉、感觉等心理要素,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园首先要对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进行培养。人类天生就对不同的颜色有着视觉的辨认能力,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渐能够关注和感知雕塑中的形象、图画中的图形和绘画中的造型。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已经能够将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事物在画面中指认出来,并通过直观感知方式来感受作品的意蕴。

2.幼儿的审美想象能力

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能力,让幼儿能够根据已知的审美材料展开想象,在心理上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诱发人们的艺术想象力,随着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有意想象得到了发展,再造想象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幼儿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创造性,极速被加入到幼儿的审美想象过程之中。 3.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

创造性想象和好奇心是幼儿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表现。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审美创造行为,表现出丰富的审美创造能力。幼儿的审美创造是一种无目的的自由行为,随着幼儿再造想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1.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距离

要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首先就要让幼儿能够对周围的事物和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距离,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要想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就必须让美术作品对幼儿产生吸引,使幼儿对其产生兴趣,这也是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基础――要让幼儿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和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美感。

2.培养幼儿的美术审美体验

幼儿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欣赏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情感体验,因此,在培养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过程中要增强幼儿的审美体验,要让幼儿在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将自己的信息和情感投射到美术作品中去,了解美术作品的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学会移情。

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从美术作品的造型、颜色、线条中感受到美术作品中的情感性质,例如从舒展明亮的色调中感受到愉悦、从暗淡枯萎的色调中感受到失望和痛苦等等。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审美体验,使幼儿具备敏锐的审美知觉。

3.培养幼儿的审美创作能力

审美创作能力是美术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眼、手和脑,让幼儿能够自由地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并运用美术材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进行审美意象的改造和加工。幼儿教师要将美术课还给幼儿,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审美创作能力。教师要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创作,为幼儿提供丰富而充足的美术创作材料,将幼儿的美术创作热情充分地激发出来,让幼儿能够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获得启迪,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获得美术创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美术创造性思维

幼儿美术作品范文第4篇

一、幼儿美术鉴赏的内容

1 经典美术作品(历代和当代)。

经典美术作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产,这些财产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感,而且可以启迪人的思想,对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鉴赏的对象和内容除了绘画,还应该包括雕塑、陶艺、建筑等三维美术作品。

2 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

经典美术作品可谓星罗棋布,那么什么类型的更适合幼儿美术鉴赏活动呢?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形式上色彩鲜艳明亮、内容上奇异有趣的作品,在鉴赏活动中更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其产生共鸣,从而更易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如大班美术鉴赏活动“寻找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中,幼儿对于梵高的《邮递员》比较喜欢,而且能够理解作品,而对于《蒙娜丽莎》不甚理解;在中班美术鉴赏活动“艺术来源于生活”中,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小女孩系列和幼儿年龄相仿,幼儿有亲切感,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幼儿作品。

同伴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幼儿来说同伴的作品最富有感染力,并且从形式上看,幼儿作品最具新颖性、诚实性和直接性,可以为鉴赏提供最便捷的条件。

二、幼儿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1 游戏。

①拼图 拼图是幼儿日常游戏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对于幼儿来说它既充满挑战又得心应手。如中班美术鉴赏《老虎》等,利用拼图的方法吸引幼儿兴趣,加深对作品构图的认识。

②在线涂色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与运用,在线游戏丰富了幼儿们的生活。因此,幼儿美术鉴赏活动中不妨也以多媒体为载体,使幼儿在玩中掌握知识、开阔眼界。如大班美术鉴赏《睡莲》,利用计算机,使幼儿通过在线涂色加深对作品色彩的感知和理解。

③角色扮演 幼儿对于角色扮演游戏乐此不疲,所以在幼儿美术鉴赏活动中可让幼儿扮演作品中的人物,加深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如中班美术鉴赏《最后的晚餐》,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犹大的布袋非常有趣好玩,争相扮演,但是当扮演完成以后,扮演“犹大”的孩子却低下头不开心,因为他感觉自己是“坏人”。显然,幼儿通过生动的扮演深入体验了作品的内涵。

④重新组合 请幼儿按照自己的审美喜好重新组合作品,如大班美术鉴赏《韩熙载夜宴图》,幼儿可以从音乐的角度重新安排作品中人物的位置,也可以重新给人物分配角色任务等。

2 找异同。

①找不同 把不同艺术家的同一创作题材的作品或同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作品的客观分析,了解同一题材下艺术家的不同表现方法或同一艺术风格的发展。此种方法比较忽略艺术家个人生平,注重美术自身的发展,如大班美术鉴赏活动“自画像”、“阅读者”、“马”等均是运用此方法。

②找相同 把不同风格或者题材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请幼儿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然后把找出的作品编成一个故事,如大班美术鉴赏活动“好朋友写真集”,就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请幼儿在一系列杂乱的图片中找出艺术家毕加索的作品,并把找出的图片创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显然,运用“找异同”的方法能使幼儿在活动中既了解认识艺术作品,同时又掌握了对比的方法。

3 谈话。

谈话的类型一般分为递进的三种:讲解一问答一表达。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把握侧重点。如大班美术鉴赏《呐喊》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尽量使用客观而个性化的语言描述作品内容,同时通过提问的方法,分析作品形式和风格,从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4 图像分析。

首先,列举作品看到的人或者物,分析作品类型:其次,了解图像中故事和寓言,分析作品的文化环境:最后,寻找作品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关系,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如大班美术鉴赏《格尔尼卡》,请幼儿课前收集关于毕加索的信息资料,然后请幼儿观察作品,分析作品中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指出一盏灯、一位尖叫的妇女等,并针对该类事物加以概括,分析和解释其象征意义,从艺术家个人历史和作品中去探寻这些形象的意味。

5 综合。

幼儿美术作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创造力;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在《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要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美术欣赏活动既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又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产生创造的欲望。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志的过程。我国古代着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揭示了量的积累与质的把握、认识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之间的辨证关系,也佐证了“见多识广”这一俗话的合理性。同理,幼儿只有广泛的接触、感受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潜移默化地逐渐认识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的规律,也才能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感悟和借鉴发展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并从中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幼儿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幼儿对各种美术作品的感知、叙述和分析,初步懂得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能对美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扩大审美视野和丰富审美情感。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帮助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源泉,是获得丰富感性经验引发幼儿创造灵感的重要途径。

那么,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宽松的环境即宽松的、无压力的、师幼平等的环境。创设宽松的环境,是指教师不把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强加于幼儿,而是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

美术欣赏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对于同一项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师与幼儿一同欣赏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时,有的幼儿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很有母性,很漂亮,很有亲切感,整幅画面给人感觉很温暖;而有的幼儿却觉得画面很黑暗,很冷,就会给人有种很恐怖很害怕的感觉等。个体差异使得幼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而教师则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幼儿的理解和感受给予一定的鼓励。幼儿只有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有大胆求异的可能。如果幼儿担心被笑话或者被指责而有所顾忌,缺乏自信心,使得幼儿不敢说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影响幼儿的创造思维,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人们对其内容和情感表现倾向的认识大致相同。如果有个别幼儿的认识完全偏离,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对认识存在偏离的幼儿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可以请每位幼儿都来大胆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促发幼儿进行讨论,逐步引导幼儿获得正确的认识。

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其中,教师开放性的提问是幼儿与作品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之一。只要运用得当,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就能成为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特别是在欣赏西方抽象作品时,幼儿面对高度抽象的图像和线条,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激发下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再借助想象将这些抽象的图像和线条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幼儿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教师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把这幅作品中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一个妖怪等等,教师接着提问,促使幼儿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有情节的想象,教师再接着提问: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幅更漂亮的作品呢,触发幼儿进行讨论,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并产生创造的欲望。

三、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是对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认识。屠美如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教学实践证明,对齐白石的鱼、虾图;徐悲鸿的奔马,群狮图;陈永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儿童都非常感兴趣。这些作品描绘了儿童熟悉的事物,或者有一定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以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蕴,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事物更敏感、人物命运的体察更细致和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更丰富。并扩充了儿童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有益于幼儿的思维模式。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透过内容,认识作品中的点、线、面、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如引发幼儿认识并分析欣赏对象的颜色、形状及线条的表现形式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等,分析作品表现形式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仍以幼儿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为例,当幼儿在欣赏其作品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幼儿观察画面中的不同色块,引起幼儿对画面中不同色块的注意。为了让幼儿理解画家是如何把人和小鸟画得这样与众不同,教师可以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和小鸟,看看它们与我们平时看见的人和小鸟有什么不一样,画家用了什么样的线条和形状使它们看起来和平时不一样。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作品的点、线、面、形、色的运用,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总结作品是怎么样变形的,这对幼儿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提升,它有利于幼儿学会在创作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更新颖的东西。

四、给作品起名字

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给作品起名字的时候,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幼儿都要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幼儿通过给作品取名字,能够引发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一个概括,并促使幼儿对画家作画意图的想象。在欣赏完作品之后,及时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作,能极大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欣赏完作品后,可以让幼儿用三角形,四边形、五角形、花朵、葡萄等基本图形来创作出更多不同的作品,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开展正确评价,激励幼儿创新

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处于幼稚的状态。无论教师怎样细腻的指导、启发,甚至执手授意,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作品是否富有童趣,是否体现想象力或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就应及时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评价作品提倡鼓励

评价不是评议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为幼儿进一步思考、探索创造机会,是一个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评画时,依然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我们对幼儿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表扬效果远胜于批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们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肯定,使幼儿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去创作。

(二)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激励创造,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幼儿在美术创作中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中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鼓励幼儿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把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创新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的探索与创新,张扬孩子的个性。教师的激励评价,是对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力保证。

幼儿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孩子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把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想象变成可见的作品,由创作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成为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开展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