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孔子说

孔子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孔子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孔子说范文第1篇

文/梁实秋

黄菜指鸡蛋。北平人常避免说蛋字,因为它不雅,我也不知为什么不雅。“木樨”、“芙蓉”、“鸡子儿”都是代用词。更进一步“鸡”字也忌讳,往往称为“牲口”。

溜黄菜不是炒鸡蛋。北方馆子常用为一道外敬的菜。就如同“三不粘”、“炸元宵”之类,作为奉赠性质。天津馆子最爱外敬,往往客人点四五道菜,馆子就外敬三四道,这样离谱的外敬,虽说不是什么贵重的菜色,也使顾客觉得不安。

溜黄菜是用猪油做的,要把鸡蛋黄制成糊状,故曰溜。蛋黄糊里加荸荠丁,表面撒一些清酱肉或火腿屑,用调羹舀来吃,色香味俱佳。家里有时宴客,如果做什么芙蓉干贝之类,专用蛋白,蛋黄留着无用,这时候就可以考虑做一盆溜黄菜了。馆子里之所以常外敬溜黄菜,可能也是剩余的蛋黄无处打发,落得外敬做人情了。

我家里试做好几次溜黄菜都失败了,炒出来是一块块的,不成糊状。后来请教一位亲戚,承她指点,方得诀窍。原来蛋黄打过加水,还要再加芡粉(多加则稠少加则稀),入旺油锅中翻搅之即成。凡事皆有一定的程序材料,不是暗中摸索所能轻易成功的。

自从试做成功,便常利用剩余的蛋黄炮制。直到有一天我胆结石症发,入院照X光,医嘱先吞鸡蛋黄一枚,我才知道鸡蛋黄有什么作用。原来蛋黄几乎全是脂肪,生吞下去之后胆囊受到刺激,立刻大量放出胆汁,这时候给胆囊照相便照得最清楚。此后我是无胆之人,见了溜黄菜便敬而远之,由有胆的人去享受了。

孔子说“吃”

文/邹全荣

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他的著作《论语》中,就有不少关于饮食卫生的论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的这一思想,指导人们要把饭食做得精美一些,把菜肴做得更细嫩些。体现了他饮食卫生的科学观点。

那时,祭祀风尚很浓,人们在祭祀祖先神灵时,往往用完整的牲口和大量的粮食,暴饮暴食,疾病不断发生。孔子作为教育家,他劝告庶人:“食噎而竭,鱼馁而肉败。不食。”意思是食物经久变得腐臭了,鱼和肉腐烂了就不能吃。孔子起初也学过一些祭祀,也从事过一些祭祀品的制作,对烹饪方面的饮食卫生是很重视的。

孔子说范文第2篇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文化的鼻祖。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贯十分重视体育教育,其体育教育思想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提出了体育思想和养生观,而且提倡注重学子的全面发展和竞赛道德修养、注重饮食作息的养生思想,对古代体育、近现代体育的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一、注重学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

孔子的体育思想,是与教育思想紧密相关的。他是学校体育思想的开拓者,他认为学习的次序,本末兼顾之道,是“志于道、据于德、行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当然他所说的德。仁、艺是为学先后的顺序,是各有其内容含义的。他并不主张学生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而是注重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同时注重游戏娱乐。“游于艺”中就包含着体育的因素,“艺”是指“六艺”,射、御包含有体育的因素,所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是蕴涵着体育思想的。孔子的体育思想很大程度是源于夏商以来的学校教育思想。这也成为后来孔子教授“六艺”的主要内容。“六艺”,即:札、乐、书、数、射、御。“御”,也就是驾车。射、御是孔子“六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他全面发展教育的体育内容。当然,孔子教学生射、御,原则上不是主张武力战争,不是让学生学会打仗的本领。射和御有信礼的成分和内容,但就其活动的本质来说,它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目的是提高练习者的身体机能,这时候有关游艺思想已具有了现代体育的雏形。

二、注重竞赛道德修养的思想

先秦时代的运动竞赛,首先推举射箭比赛。孔子对于射箭比赛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论语・八恰》中孔子指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他认为体育的功用重在强身健体、修养情志,而不在于竞技格斗。争强好胜,既提倡一种轻松愉快情调的运动形式,主张身与心的共同锻炼。孔子认为体育的裁判标准是技巧、质量为主,力度、速度为次,子日“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意思是射箭的目的看射中靶子的准确程度,而不在于射穿牛皮的深度,因为人的力量是有强弱之分的。他认为搞比赛,一定要明确比赛目的,一定要公平合理。至于怎么样进行比赛(比赛时应持什么态度(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其意是:品德高尚的人对其它事情,是没有必要去争的,对于射箭必须要争出高低,但是参加比赛注意道德修养,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箭之后走下场来,又互相敬酒。这样的比赛争胜负,是正当之争,上等人之争。而且认为有道德和本事的人,才可能射中,没有道德的人是不可能参加比赛的,即使参加也会射不中。射中射不中完全决定于思想品德,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孔子还认为武勇必须从属于仁和礼。

三、注重饮食作息的养生思想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倡饮食卫生。他在饮食方面有“七不食”,即“食而馅,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不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止,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孔子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暴饮暴食,讲究营养的合理和卫生,所以他一生很少患病。孔子对服药也很谨慎。有一次他病了,鲁国的执政者给他送药,他连忙称谢说:“丘未达。不敢尝”。意思是我不了解这种药的药性,不敢轻易吃它。

在孔子时代,无论是食品结构、烹调工具和烹调方法。还是饮食习惯和风格,都比较简陋和粗糙。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左右,孔子却享有73岁高寿,充分证明了孔子饮食思想的正确性。在物质生活上安于简约淡素,不仅是基于他早先的经济条件和长期的生活态度,溯源还在于一种思想境界。

四、求得长寿的“三命”思想

三命就是指的睡眠、饮食、佚劳三个方面,孔子认为关系生命的不是天给的,而是由自己决定的。指出了影响生命的主要方面,不是听天由命,而是靠自己去争取去掌握。智士仁人能够养生合理,动静适宜,喜怒以时,这样就不会伤害性情。能享高寿是合理的。孔子一生的人生实证明了他的这一论断。他一生颠沛流离,其说不行,几次险些丧命,真正做到了乐天知命故不忧。

孔子说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论语,乐,孔子,礼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历代多有研究,它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点是很丰富的。其中就包括“乐”的思想,“乐”在《论语》中总共出现过1 4处,另有一处虽未出现“乐”字,却是指《韶》、《武》,其实也是言乐,数量上虽然不多,但是具有多种含义。首先是作为一般艺术形式的音乐,其次是乐教,再次是颜回之乐。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孔子在《论语》中“乐”的思想做一梳理。

一、孔子之乐

《论语》第一章就说: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在这里讲的是孔子学习、交友中的乐。学习、践行,有所体悟,原来迷惘的问题,豁然开朗,不由得不感到内心喜悦。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切磋孔子,自己的思想得到朋友认同,喜得知音;又从朋友处得到启发,喜获新知,自然也是一大乐事

在《论语》中3次述及音乐,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翁如也:从之,纯如也,嗽如也,绎如也,以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

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这里的“乐”是作为一般的音乐形式出现的,并细致地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表现技巧,及其所具有的感官和审美愉悦性。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懂音乐,并且酷爱音乐,在《论语.先进》有一段是孔子对音乐的看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势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当所有的人都打算从政时,唯独曾皙选择了有音乐的生活方式,而这却得到了孔子的首肯,这就是基于孔子对音乐的喜爱,那么喜爱到什么程度了呢?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儿,曰:“不图为乐之至斯也。”《论语。述而》

孔子在齐国终于听到了朝思暮想的《韶》乐,乐之优美,竟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儿。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喜爱,而是已经达到沉醉与痴迷的程度。孔子对于音乐的热爱是与他长久以来的积累与修养密切相关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以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气志也。’有间,曰:‘以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孔子,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这段记载讲了孔子如何师襄子学琴的过程。以此为基础,孔子对音乐的表现便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孔子对音乐欣赏与理解有着非同一般的造诣。徐复观说:“到了孔子才有对音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而在最高的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且“就现在所能看到的材料,孔子可能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位最明显而又最伟大地艺术精神的发现者。”(《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

二、乐与礼

在《论语》中礼乐并用的很多,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因为礼和仁是我们所要继承的孔子的核心思想,礼是一种规范,是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规定;而礼乐并用时,乐则包括舞以及音乐,则是礼这一规矩的所配享的物质与精神形式。在周代,礼乐本是统一的,并且在孔子看来,以一种完美的样态存在或展现出来的,就是“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无从周。”(《论语。八侑》)这就是孔子所向往的非常严密,非常精美的一种制度。但自春秋起,伴随着礼崩乐坏的现实,这样一种统一以及它的完美形态便渐渐被毁弃了。孔子也不幸的亲眼看到了此类事实,如三家以《雍》彻和季氏八侑舞与庭,这大夫越而享用天子之礼的鲜活例证,于是也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责问:“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为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与三家之堂。’”(《论语。八侑》)“孔子谓季氏:‘八侑舞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侑》)不过,通过这些事实,孔子也认识到礼乐实际是和德仁联系在一起的,在制度与它的形式后面,更透露出内在的德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侑》)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八侑》)

正由于恢复原来的制度希望渺茫,和对德行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孔子,孔子才逐渐把注意力和兴趣转向人的培养上,虽然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了,但理想人格的培养还是有可能的。退而求其次,淡化礼乐原本的社会性质,而强化其修养的内涵。这样一来,礼乐的意义就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化,它不再首先呈现以往那种等级性、身份性或地位性的特质,而是演变成教养的内容和科目。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论语。述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志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可以看到孔子培养人的基本理念:德艺双备,质闻并重。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然而从孔子的另一些论述来看,乐在修养中的地位或境界可能还高于理: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这里乐对于礼是有终结的意思。对此徐复观认为:“礼乐并重,并把乐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的立教宗旨。”

三、颜回之乐

在《论语》里,对颜回之乐有直接叙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是和孔子的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相呼应的。显然,“孔颜乐处”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就是孔子的道德人格,其乐是将自身与他人乃至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快乐体验。当孔子和颜回或“曲肱”、“饮水”或“箪食”、“瓢饮”,处于别人无法忍受的困境时仍自得其乐,这种快乐绝不是名利面前刻意表现出的清高,也不是在贫困窘境下消极的自我安慰,而是经历了深层次的价值抉择与长期的自我磨砺,超越了个人的苦乐与得失,因此,无论身处逆境或顺境都同样怡然自得。

“孔颜乐处”所“乐”并不是一个关乎生活质量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般的心理感受,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精神上的乐,超越世俗的乐,是一种理想道德境界。后儒将孔颜的这种生活方式或道德境界概括为四个字:安贫乐道。《孔子家语在厄》篇中,孔子自觉于时不遇,感叹说:“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 且芝兰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对孔子表示了深刻的理解,说:“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 世不我用, 有国者之丑也。”《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也说:“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道之不修,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笑曰:“有是哉! 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孔颜所说的“乐”也并不完全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之乐,而是兼济天下的人生大乐,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论语为政》)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

3、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8;

4、南怀瑾《论语别裁》[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5、殷明耀《论孔颜乐处》[J]“孔子研究”2006第7期;

孔子说范文第4篇

1、最后一次说喜欢你 这是我所能做的唯一我知道放弃一个人很难不管怎样我依然选择放弃只因为我喜欢你。

2、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期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3、一只野兽受了伤,它可以自己跑到一个山洞躲起来,然后自己舔舔伤口,自己坚持,可是一旦被嘘寒 问暖,它就受不了。

4、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5、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由于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6、你的世界太繁华,与我格格不入。 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7、每天的每天都怕你说,你要走了。但我却改变不了什么。 因为,我只是小三。

8、良多我们认为一辈子都不会健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9、离去,让事情变得简单,人们变得善良,像个孩子一样,我们重新开始。

10、假如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11、寂寞的人老是会专心的记住他生命中泛起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老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12、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13、笛声寒 窗影残 烟波桨声里 何处是江南。

14、不见面不等于不思念,不联络只是为了掩饰眷恋。

15、早上还给我说几句话,晚上又不见了,()小样儿,我就蹲在河边,看你出不出来。

16、实在一切早已经沧海桑田勒 我像是一只躲在壳里长眠的鹦鹉。

17、雁字回首 早过忘川 抚琴之人泪满衫 萧萧扬花落满肩 落满肩。

孔子说范文第5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